![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讲义 第09课 桃花源记(学生版+解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84059/0-170860513625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讲义 第09课 桃花源记(学生版+解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84059/0-170860513629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讲义 第09课 桃花源记(学生版+解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84059/0-170860513632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展开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知识点01 文题解读
“桃花源”指开满桃花的溪水源头,是作者理想生活的蓝图,点明了 。“记”是 ;标题 。
【知识拓展】
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记载事物,并通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分为碑记、游记、杂记、笔记等多种类型。碑记是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杂记是古代一种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笔记是古代一种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体裁。著名的记体文章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
知识点02 作者作品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 ,字 ,自号“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诗人。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 》《 》《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各割据势力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他对当时的社会憎恨,于是借助文学创作抒发情怀,撰写此文,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知识点03 字词句积累
1.字音:
俨然(yǎn) 诣太守(yì) 黄发垂髫(tiá) 阡陌(qiān mò) 豁然开朗(huò) 间隔(jiàn) 怡然自乐(yí)
2.通假字: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3.古今异义:
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事业。)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已婚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充足,不满。)
扶(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
4.一词多义:
便舍船,从口入(动词,离开。)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舍 寻
屋舍俨然(名词,房屋) 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 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
为 之 渔人甚异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处处志之(助词,补充音节,不译)
5.词类活用:
处处志之(动词作名词,做记号)
复前行(名词作状语,往前,向前)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6.文言句式:
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便舍船,从口入 (省略主语“渔人”)
便要还家(省略主语“桃源人”和宾语“渔人”)
倒装句:问所从来(宾语前置,应为“问从所来”)
【即学即练1】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困境)
D.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
知识点04 重点梳理
1.第1段对桃花林自然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千百年来无数中国人对它心驰神往?
3.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我们应如何评价陶渊明在文中所表现出的社会理想?
【即学即练2】
按原文内容填空。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 , , , ”。
(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 , ”。
(3)《桃花源记》中写老人和孩子神情的句子是“ , ”。
(4)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看到渔人,他们热情邀请的句子是“ , ”。
4.《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5.渔人看到了、感受到了桃花源人美好的生活,为什么还要离开呢?作者写渔人以及后来的许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意图是什么?
知识点06 主旨点睛
本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副 的生活图景,寄托 ,表达了 。也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及追求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
【即学即练3】
下列对文意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
B.文章第三段描述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突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
C.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D.文章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能力拓展
文言文句子翻译
一、考点解说
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前提是理解文意,理解常用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文言句式等特别的文言现象,是得分的关键。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中“异”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便要还家”中“要”为通假字,同“邀”,同时这一句为省略句,“便”前省略了“桃花源中人”,“要”后省略了“渔人”。文言文句子翻译题,将对文言文语句的考查与文意内容的考查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中考的考查重点。
二、主要设问方式
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中画线的)句子。
②选出对下面(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三、技法攻略
文言文句子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按照原文的词语和句式逐一对译,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和句式,做到句句有着落,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直译的方法可概括为留、替、调、补、删。
(1)保留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官职名、器具、度量衡名称等,均保留不译。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句子中的“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这些专有名词不必翻译,照搬即可。
(2)替换法。文言句中有些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汉语。如《桃花源记》“阡陌交通”一句中的“交通”是古今异义词,应翻译为“交错相通”
(3)调整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尽相同,翻译时在做到不失原意的情况下,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适当调整。主要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舜发于畎亩之中”一句为状语后置句,应调整为“舜于畎亩之中发”再进行翻译。
(4)增补法。文言文语言简洁常有省略,常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于”,为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翻译时必须补出省略的成分,译出补足部分后可用括号标示。如《桃花源记》“便要还家”一句“便”前省略了“桃花源中人”,“要”后省略了“渔人”,翻译时要将其补出来。
(5)删除法。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可删去不译。如《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中的“也”是句末语气词,不译。
2.意译。如果语句难以直译,可遵循原文的意思进行意译。需要意译的情况有以下几种:处理某些词语的典故意义,要意译;当词语的词典意义和这个词的语境意义有较大差别时,就不能用词典意义简单替换,而应该意译;翻译一些采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一般要意译。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异之 异:名词活用作动词,对……感到惊异。
B. 复前行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C.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贫穷。
D. 处处志之 志:名词,标记。
2.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便舍船 屋舍俨然 B. 复前行 不复出焉
C. 寻向所志 寻病终 D. 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复前行,欲穷其林 B. 便扶向路
C. 处处志之 D. 渔人甚异之
4.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 阡陌交通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陵人/捕鱼为业 B. 问/今是何世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后遂无问/津者
6.对下面各句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B.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D. 林尽水源。 桃林在溪水的发源地就到头了。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 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 “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表现出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 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阅读《桃花源记》,回答各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便舍船屋舍俨然
B. 寻向所志便扶向路
C. 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D.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
【链接材料】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今②滁介江淮之间,民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③。而孰知上④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⑤于百年之深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滁:滁州。②今:北宋。北宋结束了唐末到五代的战乱。③乐生送死:百姓活着时能快乐地生活,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④上:皇上。⑤涵煦:滋润化育。
2.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有改动)
【注释】①适:满足。②融然:和乐的样子。③畜:同“蓄”。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2)请从【乙】文中摘录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调音,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山以黄名,志旧迹也。昔者春申君①尝读书于此,因以名。其山下有竹林,特产方竹。迤北为渔庄,板桥三尺,流水一湾,竹径茅庐,鳞次栉比。仲春之月,新趣盈眸,宠燕啄花,娇莺坐柳,宛然如在画图中也。登高东望,大江接天,沙鸟风帆,出没变现。隆冬雨雪,云气郁然②,雪色江芦,千里一白。一年之内,致各不同。于是访耕夫揖渔父欲求春申君之故址,而二三父老且有不知春申君为何许人者。
嗟乎!此正吾父老之幸,而春申之不幸也。夫春申至今千有余年矣,吾父老当太平之世,处无事之时,耕凿③自安,嬉游鼓腹,此诚所谓不识不知者,又谁计千百年之上有所谓春申其人者哉?
(选自《黄山记》)
【注释】①春申君:本名黄歇,战国时期楚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②郁然:浓盛的样子。③凿:挖,开凿。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宛然如在画图中也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 流水一湾 千里一白
C. 而二三父老且有不知春申君为何许人者 一怒而诸侯惧
D. 此诚所谓不识不知者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昔者春申君尝读书于此,因以名。
②处无事之时,耕凿自安,嬉游鼓腹。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4)请从【甲】文中找出能表现【乙】文“此正吾父老之幸”的情景的语句。
学习目标
中考导航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基本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体会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会桃花源的“美”与桃源人的“乐”,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1.“属”“寻”“交通”“妻子”“无论”等重要文言词语是中考易考词语。
2.评价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追求是本文的重点,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常考点。
3. 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是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第9课 桃花源记
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知识点01 文题解读
“桃花源”指开满桃花的溪水源头,是作者理想生活的蓝图,点明了本文的写作对象。“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标题简洁明了,交代了本文的体裁和写作内容。
【知识拓展】
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记载事物,并通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分为碑记、游记、杂记、笔记等多种类型。碑记是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杂记是古代一种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笔记是古代一种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体裁。著名的记体文章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
知识点02 作者作品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诗人。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各割据势力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他对当时的社会憎恨,于是借助文学创作抒发情怀,撰写此文,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知识点03 字词句积累
1.字音:
俨然(yǎn) 诣太守(yì) 黄发垂髫(tiá) 阡陌(qiān mò) 豁然开朗(huò) 间隔(jiàn) 怡然自乐(yí)
2.通假字: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3.古今异义:
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事业。)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已婚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充足,不满。)
扶(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
4.一词多义:
便舍船,从口入(动词,离开。)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舍 寻
屋舍俨然(名词,房屋) 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 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
为 之 渔人甚异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处处志之(助词,补充音节,不译)
5.词类活用:
处处志之(动词作名词,做记号)
复前行(名词作状语,往前,向前)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6.文言句式:
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便舍船,从口入 (省略主语“渔人”)
便要还家(省略主语“桃源人”和宾语“渔人”)
倒装句:问所从来(宾语前置,应为“问从所来”)
【即学即练1】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困境)
D.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
【答案】C
【解析】C.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故C不正确。ABD正确。故选C。
知识点04 重点梳理
1.第1段对桃花林自然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出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描写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
2.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千百年来无数中国人对它心驰神往?
① 从自然环境看,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②从社会环境看,桃花源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安定平和。③从社会风气看,桃花源中的人和睦共处,桃花源民风淳朴。④从生活状况看,桃花源中的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长幼有序。⑤从精神状态看,桃花源中的人怡然自乐,自由并福。桃花源是一个自给自足、自由美好的人间仙境,对它心驰神往体现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3.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我们应如何评价陶渊明在文中所表现出的社会理想?
文中描绘了桃花源人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本文表达了古代人民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能实现。
【即学即练2】
按原文内容填空。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桃花源记》中写老人和孩子神情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看到渔人,他们热情邀请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4.《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1)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先是“缘溪行”,“忽逢桃花林”,然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因山口很小,所以光线不甚分明,“仿佛”描绘出光线极弱、洞口若明若暗的样子。这也符合桃花源隐蔽五六百年而不为人所发现的情景。渔人离开的时候,“处处志之”,可见所经所历也是真实可感的。此外,渔人往来所坐的交通工具—一船,也是日常所见之物。这一切都是人间经历,没有任何奇幻的仙界色彩。
(2)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云霓气象。首先,桃花源映入眼前的图景真实可信——土地、屋舍、良田、水池、桑竹、阡陌、鸡犬等皆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其次,“设酒杀鸡作食”,也是丰年待客之道。再次,来到这里的原因也真实可信—“先世避秦时乱”。
(3)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似真实可信。开篇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全文。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很肯定,似乎真有其事;结尾的刘子骤是当时存在的一个真实人物,这便更加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5.渔人看到了、感受到了桃花源人美好的生活,为什么还要离开呢?作者写渔人以及后来的许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意图是什么?
为下文寻找桃花源做铺垫;桃花源,只是作者以及无数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体现,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热烈追求。当然,这个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写桃花源无迹可寻,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
知识点06 主旨点睛
本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副景色优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政治理想,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及追求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
【即学即练3】
下列对文意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
A.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
B.文章第三段描述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突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
C.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D.文章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解析】ABD正确;C有误,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暗示桃花源只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在当时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也是不会实现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叹惋之情。故选C。
能力拓展
文言文句子翻译
一、考点解说
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前提是理解文意,理解常用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文言句式等特别的文言现象,是得分的关键。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中“异”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便要还家”中“要”为通假字,同“邀”,同时这一句为省略句,“便”前省略了“桃花源中人”,“要”后省略了“渔人”。文言文句子翻译题,将对文言文语句的考查与文意内容的考查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中考的考查重点。
二、主要设问方式
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中画线的)句子。
②选出对下面(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三、技法攻略
文言文句子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按照原文的词语和句式逐一对译,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和句式,做到句句有着落,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直译的方法可概括为留、替、调、补、删。
(1)保留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官职名、器具、度量衡名称等,均保留不译。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句子中的“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这些专有名词不必翻译,照搬即可。
(2)替换法。文言句中有些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汉语。如《桃花源记》“阡陌交通”一句中的“交通”是古今异义词,应翻译为“交错相通”
(3)调整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尽相同,翻译时在做到不失原意的情况下,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适当调整。主要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舜发于畎亩之中”一句为状语后置句,应调整为“舜于畎亩之中发”再进行翻译。
(4)增补法。文言文语言简洁常有省略,常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于”,为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翻译时必须补出省略的成分,译出补足部分后可用括号标示。如《桃花源记》“便要还家”一句“便”前省略了“桃花源中人”,“要”后省略了“渔人”,翻译时要将其补出来。
(5)删除法。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可删去不译。如《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中的“也”是句末语气词,不译。
2.意译。如果语句难以直译,可遵循原文的意思进行意译。需要意译的情况有以下几种:处理某些词语的典故意义,要意译;当词语的词典意义和这个词的语境意义有较大差别时,就不能用词典意义简单替换,而应该意译;翻译一些采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一般要意译。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异之 异:名词活用作动词,对……感到惊异。
B. 复前行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C.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贫穷。
D. 处处志之 志:名词,标记。
【答案】B
【解析】A.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C.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D.志:名词作动词,做记号。故选B。
2.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便舍船 屋舍俨然 B. 复前行 不复出焉
C. 寻向所志 寻病终 D. 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答案】B
【解析】A. 离开/房屋;B.有,再/又,再;C. 寻找/不久;D。于是/竟然。故选B。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复前行,欲穷其林 B. 便扶向路
C. 处处志之 D. 渔人甚异之
【答案】B
【解析】A项“穷”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尽;B项“扶”是介词,沿着、顺着;C项“志”是名词用作动词,做记号;D项“异”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故选B。
4.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 阡陌交通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A
【解析】A古今义都是:形容开阔。B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C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D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故选A。
5.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陵人/捕鱼为业 B. 问/今是何世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后遂无问/津者
【答案】D
【解析】ABC选项停顿正确。D项停顿不正确,“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应为:后遂无/问津者(谓语部分和宾语部分断开)。故选D。
6.对下面各句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B.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D. 林尽水源。 桃林在溪水的发源地就到头了。
【答案】B
【解析】B项,“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这一理解有误。“俨然”,整齐的样子。这一句正确的理解是“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故选B。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 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 “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表现出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 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答案】C
【解析】C项,“谦逊、不喜张扬”理解有误。“不足为外人道也”写出了桃花源中人的淳朴,也可见他们对自己美好、平静生活的珍惜,不希望外人来打扰、破坏。故选C。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阅读《桃花源记》,回答各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便舍船屋舍俨然
B. 寻向所志便扶向路
C. 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D.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答案】B
【解析】A.舍:舍弃/房屋。B.向:先前/先前。C.属:类/同“嘱”,嘱托。D.为:向/成为。故选B。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代,更不必说魏朝和晋代了。
(3)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
【链接材料】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今②滁介江淮之间,民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③。而孰知上④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⑤于百年之深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滁:滁州。②今:北宋。北宋结束了唐末到五代的战乱。③乐生送死:百姓活着时能快乐地生活,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④上:皇上。⑤涵煦:滋润化育。
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
2.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有改动)
【注释】①适:满足。②融然:和乐的样子。③畜:同“蓄”。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桃花源中(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②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就行,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2)请从【乙】文中摘录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调音,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这反映了他洒脱大方、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山以黄名,志旧迹也。昔者春申君①尝读书于此,因以名。其山下有竹林,特产方竹。迤北为渔庄,板桥三尺,流水一湾,竹径茅庐,鳞次栉比。仲春之月,新趣盈眸,宠燕啄花,娇莺坐柳,宛然如在画图中也。登高东望,大江接天,沙鸟风帆,出没变现。隆冬雨雪,云气郁然②,雪色江芦,千里一白。一年之内,致各不同。于是访耕夫揖渔父欲求春申君之故址,而二三父老且有不知春申君为何许人者。
嗟乎!此正吾父老之幸,而春申之不幸也。夫春申至今千有余年矣,吾父老当太平之世,处无事之时,耕凿③自安,嬉游鼓腹,此诚所谓不识不知者,又谁计千百年之上有所谓春申其人者哉?
(选自《黄山记》)
【注释】①春申君:本名黄歇,战国时期楚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②郁然:浓盛的样子。③凿:挖,开凿。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宛然如在画图中也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 流水一湾 千里一白
C. 而二三父老且有不知春申君为何许人者 一怒而诸侯惧
D. 此诚所谓不识不知者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答案】B
【解析】A.舍:舍弃/房屋。B.向:先前/先前。C.属:类/同“嘱”,嘱托。D.为:向/成为。故选B。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昔者春申君尝读书于此,因以名。
以往春申君黄歇曾经在这个地方读书,因此而得名。
②处无事之时,耕凿自安,嬉游鼓腹。
生活在无战事的年代,耕田打井自求安乐,饱食过后嬉戏游玩。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于是访耕夫/揖渔父/欲求春申君之故址。
(4)请从【甲】文中找出能表现【乙】文“此正吾父老之幸”的情景的语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学习目标
中考导航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基本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体会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会桃花源的“美”与桃源人的“乐”,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1.“属”“寻”“交通”“妻子”“无论”等重要文言词语是中考易考词语。
2.评价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追求是本文的重点,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常考点。
3. 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是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39390_t4/?tag_id=42" target="_blank">马说导学案</a>,共2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拓展,即学即练1,即学即练2,即学即练3,链接材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39328_t4/?tag_id=42" target="_blank">核舟记学案设计</a>,共1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拓展,即学即练1,即学即练2,即学即练3,即学即练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39326_t4/?tag_id=42" target="_blank">小石潭记学案</a>,共3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拓展,即学即练1,即学即练2,即学即练3,即学即练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