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培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365892/0-170838553739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培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365892/0-170838553747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培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365892/0-170838553750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培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命题人:吴婷审核人:
一、单选题(本题共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下图示意某河流的垂直剖面,箭头表示全年正午太阳来向(遮蔽区范围的大小随季节发生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据图可知( )
A. 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B. 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
C. 河流北岸侵蚀严重D. 河流自东向西流
2. 当遮蔽区面积达到最大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球的公转速度较快B. 广州正午室内阳光照射面积最大
C. 杭州雷峰塔正午日影达最小D. 广州日出时间晚于地方时6点
【答案】1. D 2. C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区全年正午太阳来向为北方,因此,该地位于南半球南回归线以南,全年正午太阳位于北方,AB错误;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河流北岸堆积南岸侵蚀,南半球受到偏左的地转偏向力,因此,该河流流向为自东向西流,C错误,D正确。故选D。
【2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当遮蔽区面积最大时,此时,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最小,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小,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杭州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杭州雷峰塔正午日影达最小,C正确;此时时间接近7月初,靠近地球公转的远日点,地球的公转速度较慢,A错误;广州正午室内阳光照射面积最大时为北半球冬至日,B错误;广州日出时间晚于地方时6点为北半球冬半年,D错误。故选C。
【点睛】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作用于运动空气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简称偏向力。它只在物体相对于地面有运动时才产生(实际不存在),只能改变(水平运动)物体运动的方向,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的速率。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入室阳光面积越大,反之亦然。
“悬日”的概念最早源自美国纽约曼哈顿,在每年特定的时期,太阳从狭窄的街道尽头落下。北京拥有众多适宜拍摄“悬日”的街道。下图示意2021年春分日于北京新首铜大桥拍摄的“悬日”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图中新首钢大桥的走向为( )
A. 西北—东南走向B. 东北—西南走向C. 东西走向D. 南北走向
4. 图示新首钢大桥出现“悬日”景观时,曼哈顿(74°W,40°44'N)( )
A. 街道夜幕沉沉B. 出现黎明前曙光
C. 街道华灯初上D. 与北京日期不同
【答案】3. C 4. B
【解析】
【3题详解】
春分日全球正东日出,正西日落,为拍摄“悬日”景观,以东西走向街道最为适宜,由此可判断新首钢大桥为东西走向。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北京位于东八区,美国纽约曼哈顿位于西5区,两城市区时相差13小时,春分日前后全球日落时间大致为地方时18时,当新首钢大桥出现“悬日”景观时,北京处于落日时刻之前,北京时间在18时左右,此时曼哈顿大致为当日的5时左右,离日出约1小时,应出现黎明前曙光,街道上不再夜幕沉沉,更不是华灯初上,此时曼哈顿与北京处于同一日期,由此判断,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点睛】1、太阳直射赤道上,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2、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偏北)3、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偏南)4、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全球太阳升落的方位将日渐偏北;反之则日渐偏南)
在青岛崂山脚下临海断崖南侧,距岸百米处有一座17米高的花岗岩石柱,人称“石老人”。2022年10月3日凌晨4点10分左右,“石老人”在风雨中发生坍塌,不知等待了多少年的石老人,终于告别了我们,安心地休息了。如图左图为石老人景观图,如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与“石老人”一致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6. “石老人”的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A. 岩浆喷出—海水入侵—风化、侵蚀B. 岩浆喷出—风化、侵蚀—海水入侵
C.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海水入侵D.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7. 导致“石老人”坍塌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 日晒雨淋B. 海浪侵蚀C. 流水溶蚀D. 风雨天气
【答案】5. B 6. D 7. C
【解析】
【5题详解】
由材料及其所学知识可知,“石老人”是距岸百米处的一座17米高的花岗岩石柱,海岸基岩受到海浪侵蚀、风化作用形成的海岸地貌,花岗岩是侵入岩。右图中④由碎屑物转化而成,故是④沉积岩,三类岩石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转化为岩浆,故①是岩浆,②由岩浆直接形成为岩浆岩,则③是变质岩。由于花岗岩是侵入岩,属于岩浆岩,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组成“石老人”的岩石是花岗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形成,后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受海浪侵蚀风化作用,“石老人”是留下的残存花岗岩石柱,ABC错误,D正确。故选D。
7题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石老人在风雨中发生坍塌,在沿海地区不断受到海水侵蚀,日晒雨淋,风雨天气的侵蚀,使得石老人遭受侵蚀逐渐消失,ABD正确;流水溶蚀主要与喀斯特地貌有关,“石老人”坍塌的坍塌与流水溶蚀关系不大,C错误。依据题意,故选C。
【点睛】石老人是海蚀柱景观,千百万年的风浪侵蚀和冲击,使崂山脚下的基岩海岸不断崩塌后退,并研磨成细沙沉积在平缓的大江口海湾,唯独石老人这块坚固的石柱残留下来,乃成今日之形状。
下图为我国新疆天山西段伊犁谷地境内某低山丘陵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不同时期形成的同类型岩层采用同一图例表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地质构造分别是( )
A. 地垒、向斜、背斜、断层B. 地垒、背斜、向斜、断层
C. 地堑、向斜、背斜、断层D. 地堑、背斜、向斜、断层
9. 下列关于此地的描述,合理的是( )
A. 甲处岩层封闭,顶部黄土较疏松,不利于修建隧道
B. 乙处岩层顶部低凹,坚硬稳定,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C. 丙处岩层顶部封闭,天然拱形,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D. 丁处岩层断裂并沿断裂面垂直位移,易发育成河谷
【答案】8. B 9. D
【解析】
【8题详解】
从图中可看出,甲位于断层中相对上升的岩块,为地垒;乙处岩层向上拱起,应为背斜;丙处岩层向下弯曲,应为向斜;丁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应为断层。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处岩层顶部无黄土层,A错误;乙处岩层顶部为背斜顶部,易被侵蚀成谷地,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B错误;丙处岩层顶部为向斜槽部,不是天然拱形,为良好的储水构造,C错误;丁处岩层为断层构造,断层沿线岩石破碎易发育成河谷,D正确。故选D。
【点睛】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向斜为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沿线岩石破碎易发育成河谷。
下图为某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中地质过程按从早到晚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断层、恐龙残骸沉积、甲处岩浆侵入、三叶虫残骸沉积、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B. 甲处岩浆侵入、三叶虫残骸沉积、恐龙残骸沉积、断层、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C. 三叶虫残骸沉积、断层、恐龙残骸沉积、甲处岩浆侵入、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D. 三叶虫残骸沉积、甲处岩浆侵入、恐龙残骸沉积、断层、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1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处岩石没有化石,为变质岩B. 丙处岩石由岩浆侵入冷凝而形成
C. 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D. 丁岩层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答案】10. D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沉积地层下部岩石形成早,上部岩石形成晚,所以地质过程从早到晚为三叶虫残骸沉积、恐龙残骸沉积、大型哺乳动物化石,A错误。甲处岩浆侵入将三叶虫化石所在地层切穿,甲处形成晚于三叶虫化石岩层形成,B错误。同时,甲处岩浆未切穿至乙岩层,其形成早于乙岩层,更应早于恐龙化石所在岩层。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等所在岩层均发生了断层,但大型哺乳动物所在岩层未发生断层,表明断层形成晚于恐龙化石所在岩层,但早于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所在岩层,C错误。所以从早到晚的顺序是三叶虫残骸沉积、甲处岩浆侵入、恐龙残骸沉积、断层、大型哺乳动物化石,D正确。故选D。
【11题详解】
甲处岩层侵入沉积层中,为侵入型岩浆岩,A错误;丙处岩石形成于侵入岩周围,属于变质岩,B错误;丁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属于沉积岩,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D错误。乙下面的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岩层)表面有被侵蚀的痕迹,说明在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岩石被抬升到地表,受到了侵蚀,C正确。故选C。
【点睛】断层是地壳受力发生断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发生的显著相对位移的构造。断层规模大小不等,大者可沿走向延伸数百千米,常由许多断层组成,可称为断裂带;小者只有几十厘米。
读北半球阿留申群岛附近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图中阿留申群岛的宏观地形和板块边界的类型分别是( )
A. 海岭生长边界B. 岛弧消亡边界C. 海岭消亡边界D. 岛弧生长边界
13. 关于阿留申群岛附近甲气压中心出现的月份和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A. 1月气温低,气流下沉而成B. 7月气温高,气流上升而成
C. 1月被陆地上冷高压切断而成D. 7月被陆地上热低压切断而成
【答案】12. B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图中阿留申群岛呈弧形分布在太平洋边缘,应是太平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大陆板块隆起形成的岛弧,板块边界类型属于消亡边界,而海岭往往分布在大洋中间,又称大洋中脊,处于生长边界,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3题详解】
阿留申群岛附近甲气压中心称为阿留申低压,北半球冬季时,气压带和风带南移,副极地低气压带南移至此纬度带,被强大的大陆冷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太平洋上保留而形成阿留申低压,因此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点睛】板块张裂地区(生长边界)常形成裂谷、海洋、海岭(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大洋中脊等);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地区(消亡边界)往往形成高大山脉和高原(如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阿尔卑斯山等);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消亡边界)常形成海沟,以及山脉或岛弧(如太平洋西部的海沟—岛弧链、美洲西岸的山脉)。
青海湖北岸发育有许多冲积扇,沙柳河(落差1500米、长度105.8千米、流域面积1442平方千米)和泉吉河(落差1108米、长度65千米、流域面积567平方千米)形成的冲积扇最典型。下图示意青海湖北岸冲积扇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由M到N沉积物平均粒径的变化趋势是( )
A. B. C. D.
15. 与泉吉河相比,沙柳河冲积扇面积大的原因是( )
A. 植被覆盖率低,碎屑物质多B. 流域面积广,搬运能力较弱
C. 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多D. 年降水量丰富,河流汛期长
【答案】14. A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冲积扇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随着流水来到河流的出山口处,随着地势变缓、水流流速减慢,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由图可知M地势高、N地势低,由M到N沉积物平均粒径由大变小,故选A。
【15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与泉吉河相比,沙柳河流域面积广,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对地表的侵蚀能力强,携带沉积物多,冲积扇面积大,B错误,C正确;沙柳河与泉吉河所处流域植被和气候差异较小,河流汛期长短差别也较小,AD错误。故选C。
【点睛】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
图为我国一条河流某处河谷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新。图中河流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是由地壳运动和河流共同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河谷谷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河谷东岸为凹岸B. 该河谷为背斜成谷
C. T1年代比T2老D. 该地经历2次地壳抬升
17. 相对于乙,甲处更适合建聚落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 地形更开阔B. 土壤更肥沃C. 洪灾影响更小D. 距水源更近
【答案】16. D 17. C
【解析】
【16题详解】
读图可知,西岸坡度陡,为凹岸,侵蚀岸,A错误;由图示可以看出,此河段阶地主要由地壳抬升形成,根据阶地的海拔,岩层向下凹,且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可知,该河谷是向斜谷,B错误;河流阶地T2先形成,T1后形成,T2年代比T1老,C错误;该地河流阶地共有T1和T2两级,说明该地经历过2次地壳间歇性抬升,D正确。故选D。
【17题详解】
由图可以看出,相对于乙地,甲处地形更平坦开阔,土层更深厚,土壤更肥沃,且距离河谷水源地更近,但甲地地势更低,距河谷更近,河流涨水后更易受洪灾影响,C符合题目要求,ABD不符合题目要求。故选C。
【点睛】当地壳上升时,河床纵剖面的位置相对抬高,水流下切侵蚀,力图使新河床达到原先位置,靠近谷坡两侧的谷底就能形成阶地。地壳运动不是连续上升的,而是呈间歇性的,在每一次地壳上升运动时期,河流以下切为主,当地壳相对稳定时,河流就以侧蚀和堆积为主,这样就能形成多级阶地。
下图为某日20时地面天气图,图中霜冻线为天气预报的次日霜冻界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图中( )
A. 甲地受低气压控制,阴雨连绵B. 丁地受台风影响,风大浪高
C. 丙地次日冷空气过境,有霜冻D. 乙地有暖锋过境,气温升高
19. 该天气图的日期最接近( )
A. 立春(2月4日)B. 立夏(5月5)
C. 立秋(8月7日)D. 立冬(11月7日)
【答案】18. B 19. D
【解析】
【18题详解】
图中甲地等压向低处弯曲,受高压脊控制,多晴天,A错误;乙地锋线位于低压中心左侧,为冷锋,乙地位于冷锋锋后,气温较低,D错误;丙地位于次日霜冻线以南,霜冻线以北地区出现霜冻,丙地次日不会有霜冻,C错误;丁地距低压中心较近,受台风影响,风大浪高,B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9题详解】
图中东南部低压中心势力强,为台风,台风多出现在夏秋季节,0℃以下可能出现霜冻,因此该天气图最接近的日期为立冬(11月7日),D正确;立夏(5月5)、立秋(8月7日)气温均较高,不易形成霜冻,BC错误;立春(2月4日)气温较低,不易形成台风(热带气旋),A 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锋面气旋“左冷右暖”的判断: 北半球冷锋由北向南,暖锋由南向北,以逆时针辐合;南半球冷锋由南向北,暖锋由北向南,以顺时针辐合。
梅雨带一般位于副热带高压脊的北侧。在6-7月,副高有两次明显季节性北跳:第一次北跳是6月中旬,江淮地区入梅;第二次北跳是7月中旬,江淮地区的梅雨季结束,进入伏旱。完成下面小题。
20. 江淮梅雨天数异常偏多年份( )
①副高第一次北跳偏早 ②副高第一次北跳偏晚 ③副高第二次北跳偏早 ④副高第二次北跳偏晚
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
21. 数据显示,2023 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少于常年,该年( )
①华北降雨偏多②台风登陆频频③夏季风偏强④副高强度偏弱
A. ①②B. ③④C. ②④D. ①③
【答案】20. C 21. D
【解析】
【20题详解】
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锋面雨带移动规律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可知,6-7月,副高有两次季节性北跳,第一次北跳是6月中旬,江淮地区入梅,如果第一次北跳偏早,江淮地区梅雨天数就会增多,①正确;6-7月,副高第一次北跳如果偏晚,江淮地区入梅晚,江淮地区梅雨天数就会减少,降水偏少,②错误;6-7月,副高有两次季节性北跳,如果第二次北跳偏早,江淮地区梅雨天数就会减少,③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6-7月,副高如果第二次北跳偏晚,雨带在江淮地区持续时间较长,梅雨天数就会增多,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1题详解】
202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少于常年,根据我国锋面雨带移动规律,说明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向北移动速度快,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滞时间短,北移时间早,华北地区降水可能偏多,①正确;台风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202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少于常年,不一定会造成台风登陆频繁,②错误;夏季风偏强,向北移动速度快,雨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时间短,是造成202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少于常年的重要原因,③正确;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北跳时间就会偏晚,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时间会延长,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会偏多,④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副热带高压偏强,则夏季风偏强,“南旱北涝”。
下图是以极地为中心的某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关于该图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图为南半球俯视图B. ②气压带由于热力原因形成
C. ⑤风带风向有明显季节变化D. 在⑥风带的影响下气候湿润
23. 当①气压带在此半球分布面积最小时,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
A. 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切断B. 我国东部盛行东南季风
C. 长江中下游出现伏旱天气D. 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答案】22. D 23. D
【解析】
【22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图中信息,由图可知①③气流辐合表示低气压带,②④气流辐散表示高气压带,且各风带的风向均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主要是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可知此半球为北半球,A错误;图中①为赤道低气压带,②为副热带高气压带,③为副极地低气压带,④为极地高气压带,⑤为东北信风,⑥为盛行西风,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动力原因形成,B错误,东北信风风向无季节变化,C错误;盛行西风由较低纬吹向较高纬,温暖湿润,D正确。故选D。
【23题详解】
根据题意,结合材料和上题结论可知,该半球为北半球,图中①为赤道低气压 带,当①气压带在北半球分面积最小时,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呈带被陆地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分割,呈块状分布,A错误;太阳直射点南移,为北半球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此时亚洲高压势力强盛,我国东部地区盛行西北季风,B错误,D正确; 长江中下游出现伏旱天气是北半球夏季7、8月份,C错误。故选D。
【点睛】气压带、风带对天气、气候的影响:低压湿润,高压干,西风湿润,信风干。低压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高压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风从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气温下降,水汽易凝结,多降水,风从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多晴朗天气。
读世界某区域某月季风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下列关于图中ABC三种风及月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此时可能为1月份
B. 三种风都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
C. 受A、B两种风影响的地区,都出现高温少雨天气
D. B风是C风越过赤道后偏转而形成
25. 图示季节( )
A. 亚欧大陆上被印度低压控制B. 亚欧大陆上的温度低于同纬度海洋
C. 亚洲东部地区低温少雨D. 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
【答案】24. D 25. A
【解析】
【24题详解】
读图可知,A为东南季风,B为西南季风,是夏季风,此时应为夏季7月份,A错;A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形成的,B是C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形成,B错误,D正确;在A、B风的影响下,降水多,C错;B风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形成的西南风,D正确。故选D。
【25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示季节东南盛行东南季风,南亚盛行西南季风,为北半球的夏季,亚欧大陆上被印度低压控制,A正确;亚欧大陆上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B错误;亚洲东部夏季高温多雨,C错;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D错误。故选A。
【点睛】季风气候形成的主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亚地处世界最大大陆和最大大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形成冬季风西北季风和夏季风东南季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夏季风形成原因还有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发生偏转形成的西南季风。
二、综合题(本题有2道大题,共50分)
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秘鲁东南的圣母河流域森林茂密,雨量丰沛,6~8月为旱季,12~次年3月为雨量特别大的雨季。该河流因盛产沙金而远近闻名,考察发现其金粒主要来源于南部山区的岩浆岩和变质岩中。地质学者在其河道的河床底部、边滩、河漫滩等位置均发现了沙金颗粒,但不同的河段沙金的粒径和富集的位置有较大的差异,河流两侧被牛轭湖围绕的古河漫滩是沙金的高富集区,吸引了大量淘金者前往淘金。(图甲示意圣母河流域,图乙示意古河漫滩沙金富集区的形成过程。)
(1)从地质作用角度说明图甲中南部区域含金矿石出露较多的原因。
(2)指出上游河段沙金颗粒的粒径特点及其富集在河道中的位置。
(3)根据图乙说明古河漫滩沙金富集区的形成过程。
(4)推测大部分淘金者前往圣母河淘金的当地季节并说明理由。
【答案】26. 地处板块交界地区,地壳活动活跃,内力挤压作用使岩石(层)易发生断裂;南部山地地区 降水较多,岩石裂隙易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众多峡谷和裂隙,含有金矿的岩浆岩和变质岩不断出露。
27. 粒径较粗(大),富集在河床底部。
28. 南半球河流左岸侵蚀作用较强,含金沙石在右岸沉积,形成含金边滩;左岸不断被侵蚀,右岸边滩堆 积体不断增大,河流逐渐变弯形成面积较大的含沙金河漫滩;在凹岸处水流强烈的侧蚀作用下,河流裁弯取直,弯曲河道与河流分开,河漫滩废弃形成古河漫滩沙金富集区。
29. 冬季(或6-8月,旱季)。6-8月为当地的旱季,含有沙金的沙滩出露较多;同时,降水少,河流水位低,流速慢,开采沙金安全性高。
【解析】
【分析】本题以秘鲁东南的圣母河流域为背景材料,考查河流地貌及河流淘金相关知识,学科素养方面侧重考查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同时侧重对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的考查。
【小问1详解】
注意关键词“地质作用、南部区域、矿石出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考察发现其金粒主要来源于南部山区的岩浆岩和变质岩中,该区域处于板块的交界附近,地壳运动活跃,南部地区多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同时,内力作用也使得南部地区岩层易发生断裂,裂隙发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南部地区等高线密集,坡度变化大,加之雨季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流速快,流水侵蚀能力较强,流水侵蚀使得南部地区峡谷和裂隙发育,最终使得含有金矿的岩浆岩和变质岩出露地表。
【小问2详解】
沙金粒径大小主要结合水流速度对沉积作用的影响进行分析。上游河段流经山区,地势起伏大,流速快,搬运作用强,粗大的沙金颗粒难以被河水搬运而沉积在河床上。
【小问3详解】
在①阶段,河流较平直,河流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流水向左岸侵蚀,左岸的流速快,右岸流速慢,含金沙石在河流右岸不断堆积形成边滩。随着左岸不断侵蚀,右岸不断堆积,河道愈发弯曲,右岸(凸岸)不断堆积形成含沙金河漫滩,在雨季汛期河流强烈的侵蚀作用下,河道裁弯取直形成新的河道,原河道废弃,河漫滩废弃形成古河漫滩沙金富集区。
【小问4详解】
涉水活动的时间应选择在枯水期。所以当地淘金者选择淘金的季节应为当地的冬季(或旱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每年6-8月为当地的旱季,降水较少,河流水位较低,沙滩出露面积大,便于发现沙金。同时,该流域旱季降水少,多晴朗天气,且河流流量小,流速较慢,开采沙金的安全性较高。
2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世界某地区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虚线表示航海线。
(1)判断甲天气系统并说出其气流运动特征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特征。
(2)判断图示区域此时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3)判断此时O和P两地的风力大小,并分析原因。
(4)某海轮从M点向N点航行,请分别从晴雨和冷暖状况简述其经历的天气变化。
(5)分别判断此时广州和印度半岛的主要盛行风向,并指出其影响因素。
【答案】27. 反气旋;水平方向气流顺时针辐散,垂直方向气流下沉;其控制下多晴朗天气,寒冷干燥。
28. 季节:冬季。理由: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原理,亚欧大陆气压高于海洋,西伯利亚地区 气压中心大于1040hPa,推断此时为亚洲高压强盛期,故为北半球冬季。
29. P地风力大于O地。原因:P地的气压梯度力大于O地(根据等压线疏密判断);P地为海洋表面,O地为陆地表面,P地摩擦力小于O地。
30. 晴雨:晴→雨→晴→雨→晴;气温:冷→暖→冷。
31. 广州:西北风;印度半岛:东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世界某地区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为背景信息,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锋面气旋等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甲地气压值大于1040hPa且中间高四周低,说明其为反气旋,甲地地处北半球亚欧大陆,故其水平方向气流顺时针辐散,垂直方向高压盛行下沉气流,在其控制下多晴朗天气,由于其为冷高压,故寒冷干燥。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亚欧大陆形成高压中心,因此北半球为冬季。由于陆地比热容小于海洋,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 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陆地上形成低压。故可判断图示区域此时的季节为冬季。
【小问3详解】
影响风力大小的首要因素是水平气压差,此外下垫面性质、海拔高度、地形、植被覆盖状况等对风力影响也很大。图中P点等压线较O点密集,气压梯度大于0点,水平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从下垫面性质来看,P点位于海洋,0点为陆地表面,P点摩擦力小于O点,故P点风力大于0点。
【小问4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冷锋降水集中在锋后,暖锋降水集中在锋前,冷锋锋前为暖气团,暖锋锋前为冷气团。海轮从M点向N点航行依次经历了冷锋后--冷锋前(暖锋后)--暖锋前,故从降水角度来看,经历了晴-雨-晴-雨-晴的过程;从气温角度来看,经历了冷-暖-冷的过程。
【小问5详解】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广州和印度半岛此时都受亚洲高压影响,由于广州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偏南地区,盛行西北风,印度半岛位于亚洲高压的南部,盛行东北风,或者根据图中等压线的走向判断也可。
2023-2024学年广东省高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选考)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高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选考)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八区联考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八区联考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