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未选择的路第2课时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语文未选择的路第2课时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读懂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美,并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读懂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美,并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知道的和“路”有关的诗句或名言有哪些呢?
预设: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激趣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
fú shè zhù qī yōu mián
弗 涉足 伫立 萋萋 幽寂 延绵
2.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美国诗人,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生于加利福尼亚州,11岁父亲去世,随母亲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定居。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诗集《山间》《白桦树》《西去的溪流》等。
3.写作背景
《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作于1915年。1912年时弗罗斯特已经38岁,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放弃他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于是,他卖掉了祖父遗传下来的农场,再加上几年教书所得的一点积蓄,来到英国一个小村子,开始了艰苦安静的诗歌创作。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课文,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自由诵读诗歌,说说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2.探究方法
(1)自由诵读诗歌。
(2)理解四节诗歌的不同含义,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此基础上把握朗读各节的感情基调。
3.成果展示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这条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诗人也许知道,这样的路是平淡的,没有挑战性的。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做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回返”了。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最后一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情感:犹豫——选择——叹息——惋惜。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的情感基调,再读诗歌,读出情感变化。)
教师点拨:诗歌中写了两条路,这两条路分别有着怎样的特点呢?作者真的只是在写“路”吗?
明确:未选择的路:热闹;草木生长欣欣向荣;很多旅人涉足;对诗人来说,没有另一条路那么诱人美丽。
选择的路:孤寂;荒草萋萋;很少旅人涉足;对诗人而言,更诱人美丽。
作者不是只写“路”,而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教师点拨:这种借用某一景物或形象的某些特征,来表现另一事物或形象的艺术手段称为“象征”。本诗就是借自然之路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在诗歌中的两条路的特点,从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初步体会哲理。
(二)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全诗写“我”选择了一条路,为什么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呢?
2.过程安排
(1)有感情地读一读诗歌。
(2)根据标题和诗歌内容思考“诗人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的原因。
(3)小组讨论交流,各小组选一位同学代表发言。
3.成果展示:
这其实是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生活中很多人出于对自己选择的不满,才会产生对于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这样写来给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教师点拨:自由朗读诗歌,谈谈读完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生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所以,一旦选定了,重选之机甚少,所以必须慎重,认真对待每一次选择,不要贸然行事;人生的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结合自己的情况,慎重思考,做出自己独立的选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为什么把重点放在“未选择的路”,明白作者安排的理由。结合内容分析,总结自己获得的道理,培养学生阅读和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
(三)合作探究二
1.探究任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写的都是对人生的思考,试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
2.过程安排
(1)有感情地读一读两首诗歌。
(2)从不同的角度对比分析两首诗歌。
提示:可以从诗歌的写法、形式特点、语言风格以及蕴含的哲理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3)小组讨论交流。
(4)各小组选一位同学代表发言。
3.成果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的方式,盘点对于两首诗歌的学习成果,也为后续学习外国诗歌奠定基础。
四、课堂小结
诗人抓住了岔路口这一具体形象,用象征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口这一具有哲理意味的艺术形象,揭示了人生的一个根本问题——选择。以此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如果选择了就不能回头,因此必须谨慎,不能随波逐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阅读下列诗歌,谈谈你的理解或者感悟。
没有走的路(飞白译本)
金黄的林中有两条岔路,
可惜我作为一名过客,
不能两条都走,我久久踌躇,
极目遥望一条路的去处,
直到它在灌木丛中隐没。
我走了第二条,它也不坏,
而且说不定更加值得,
因为它草多,缺少人踩;
不过这点也难比较出来,
两条路踩的程度相差不多。
那天早晨两条路是一样的,
都撒满落叶,还没踩下足迹。
啊,我把第一条路留待来日!
尽管我明白:路是连着路的,
我怀疑是否还能重返旧地。
此后不论岁月流逝多少,
我提起此事总要伴一声叹息:
两条路在林中分了道,而我呢,
我选了较少人走的一条,
此后的一切都相差千里。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
预设:相信自己的选择,对自己已经选择的路,抱有信心,积极乐观的对待。当然面临选择,仍要慎重,否则一旦选定,就不能再重返旧地。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让学生更能深刻体会文章内容和情感。
六、布置作业
1.课堂练习
诵读《未选择的路》,写写自己阅读感受。
2.课后作业
写诗:发挥想象,续写本诗。
要求:有丰富的描写,运用象征手法。
写文:生活中,你肯定也会遇到各种选择,你是怎么决策的呢,请把这个经历写一写。
要求:有丰富的心理描写,不少于200字。
(以上两种作业可以任选一项完成。)
设计意图:强化课堂所学,复习巩固旧知。
【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面对选择,慎重考虑
积极乐观,勇往直前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写法
形式特点
语言风格
蕴含的哲理
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
以对话的口吻娓娓道来。
口语风格,亲切和婉。
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相信困境终会过去。
《未选择的路》
用了许多具体形象来阐释人生哲理。
用象征性的路来表达对人生道路的认识。
朴实无华,耐人寻味。
人生中总会面临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1课时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未选择的路教案及反思,共5页。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诗,整体感知,局部探究,总结拓展,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