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优质教案
展开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2.分析文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效果;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方法指导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逐层理清思路,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清新典雅、含蓄蕴藉的语言,感受其中的情韵,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把握文中情感线索和情感变化的层次,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基础解读
题目解说
灯笼是悬挂起来或手提的照明用具。本文以《灯笼》为题,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同时,全文围绕灯笼展开“灯笼”也是文章的线索。
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他的散文常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引申出深刻的内涵。代表作主要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等。
背景资料
此文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略有改动。此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作者在山东的学校从事教育工作,其间创作了一系列的散文,来表达他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的祖国、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对祖国乡土的深情眷恋,对生活的热爱,对现实的不满。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文体常识
“形散神聚”
这是散文的主要特点,是衡量散文优劣的重要标准。“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而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也指散文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结构成篇比较自由。“神聚”是指散文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字音识记
1.重点字
神龛(kān) 溺炕(nià) 磷火(lín) 犬吠(fèi) 斡旋(wò)
争讼(sòng) 锵然(qiāng) 静穆(mù) 可悯(mǐn) 褪色(tuì)
怅惘(chàng wǎng) 燎原(liá)
2.多音字
盛
舍
(shě)舍得 (shèng)盛事
(shè)退避三舍 (chéng)盛饭
字形辨识
驰(chí)奔驰 怅(chàng)惆怅
弛(chí)松弛 伥(chāng)为虎作伥
词语积累
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思慕: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马前卒:旧时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现用来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近义词辨析
静穆——安静
相同点:都有“寂静”的意思。
不同点:“静穆”指安静庄严,侧重指气氛、氛围。“安静”侧重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辨析:
1.暴风雨过去了,留下的是一个 的、月华如水的夜空。
2.晚自习时,教室里十分 。
答案:1.静穆 2.安静
探究突破
结构图解
由小孩子喜欢火、亮光引出灯笼这一话题
话说灯笼:联想早年许多与灯笼相关的事情
夜迎祖父:灯笼照亮路途,传达出温暖的亲情
母亲吩咐
慈母之爱:远离家乡,更加觉得母爱的珍贵
乡俗还愿:灯笼为夜行人指路,给孤行客以安慰
元宵张灯:跟着龙灯跑,伴着小灯睡
族姊远嫁: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朱红描字:对乡俗氛围的迷恋
献帝灯笼:转入灯笼的历史话题
灯笼下的马前卒:表达宏愿
童年美好生活对亲人的感激炽烈的爱国情
关于灯笼的记忆与联想
灯笼
结尾说“火”:升华主题,烈火燎原,保家卫国
主题点睛
这篇散文以《灯笼》为题,记叙了作者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情景,表现了中国旧时代所特有的农村风俗,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同时,追忆历史,着眼现实,表达了作者要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要做抗击侵略的“马前卒”的心愿,抒写了家国情怀。
疑难突破
1.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疑难突破作者喜爱灯笼的过程是一个感情与认识入断深化的过程。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给作者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灯笼使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2.课文中有哪些有关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
(1)乡村艺术表演。蕴含的意义““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成为文化符号。
相关描述:“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2)乡村年节景象。蕴含的意义:“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欢乐。
相关描述:“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
(3)历史文化。蕴含的意义:“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描述:“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
写作借鉴
1.多方面选材,突出中心。作者围绕灯笼,从不同方面叙述了灯笼的重要意义。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人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小小的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寄寓着作者赤诚的情感。
2.以散文笔法行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流淌出来,意绪纷繁。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进而表达自己的报国志愿。由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融于一体,而又中心明确,这正体现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创造了散文的艺术境界。
3.小中见大的写法。
“灯笼”是作者早年生活中的一个微小之物,它不起眼,但在作者看来却值得写。课文的“小”,还包括事件的细碎,如“三家村的大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等。也正是这些“小”,凝结汇聚成作者心中的家国情怀、豪情壮志和天下情怀。
对接中考
从课文中挖掘考试命题
(甘肃白银月考)如何理解祖父在回来的路上不提斡旋的事情,只讲进京赶考的掌故?(考点:情节作用)
①“进京赶考的掌故”富有故事情节,符合儿童好奇的心理,能令“我”久久不忘。
②祖父给“我”讲故事而不提大人的事,是为了呵护一颗童心,不让世间的扰攘污染了孩子那颗纯真的心。
③数着牵牛织女星谈进京赶考的掌故,可以引发一个孩子对未来的美好想象及憧憬。
(山东威海期中)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考点:把握文章线索)
“灯笼”是本文的线索,作者是通过回忆有关灯笼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通过“灯笼”将幼时故事、民风民俗、历史情结、报国之志等内容有机地串联在一起。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写作 学习仿写优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3929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写作 学习仿写优质教学设计</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安塞腰鼓》中运用排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口语交际 应对一等奖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3930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口语交际 应对一等奖教案</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示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雁归来精品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3930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大雁归来精品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答题技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