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统考版2024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练综合题素能特训
统考版2024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第三部分考前抢分专练专题十三识图技能专练图像二剖面示意图
展开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第三部分考前抢分专练专题十三识图技能专练图像二剖面示意图,共7页。
【技法应用】
一、选择题
[2023·湖南九校联盟第二次联考]沉积岩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通常有整合、假整合和不整合三种情况。整合接触是指新老地层平行且连续,假整合接触是指新老地层平行但不连续,不整合接触是指新老地层不平行且不连续。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平面图”。据此完成1~3题。
1.③处的接触关系表明新老地层形成期间,该地( )
A.未发生剧烈构造运动,沉积从未间断
B.未发生过褶皱运动,但有过沉积间断
C.发生过褶皱运动、地面侵蚀和再沉积
D.发生过褶皱运动,但无地壳升降运动
2.断层线①②两侧岩层的相对运动特点是( )
A.①西侧岩层相对下沉
B.①东侧岩层相对北移
C.②东侧岩层相对上升
D.②西侧岩层相对南移
3.该区域地质作用的主要过程表现为( )
A.断层形成早于岩浆活动
B.P地层沉积早于水平挤压
C.水平挤压晚于岩浆侵入
D.K地层的沉积早于J地层
[2023·青岛市第二次调研]我国喀斯特地貌广布,北方地区以溶洞和地下暗河为主,南方地区则峰林、石林、溶洞、地下暗河等均有分布。如图为北方某地地质剖面图,西侧分布有典型喀斯特地貌,而东侧未发育,已被开发成采石场。据此完成4~5题。
4.南方比北方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更典型的原因是( )
①南方地区气候更加温暖湿润 ②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埋藏较深 ③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较丰富 ④北方地区石灰岩成分不易溶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图示地区西侧发育喀斯特地貌,而东侧未发育的原因是( )
A.东西两侧水热条件差异大
B.西侧石灰岩成分易溶蚀
C.东侧被人类保护未受溶蚀
D.岩浆岩阻隔水分的迁移
[2023·湖北襄阳模拟]河流大坝(下图)对河流具有最直接而明显的调节作用,能改变大坝下游河段的河床和河水特征。据此完成6~8题。
6.在南亚地区,一些大坝建成后不久,大坝下游河岸边滩植被生物种群减少,与此关系最密切的变化是( )
A.地下水位降低 B.土壤肥力下降
C.土层厚度变薄 D.水位变化稳定
7.在澳大利亚墨累河,大坝下游河段的金鲈(鱼)相对于建坝前夏季产卵成功率下降44%~87%,其主要原因是( )
A.水量较少 B.水温较低
C.水质较差 D.水体清澈
8.部分大型深水水库多年统计显示,在大坝下游河段,离大坝越近的河段鱼类死亡率越高,离大坝越远的河段鱼类死亡率越低,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导因素可能是河水的( )
A.溶解氧 B.密度
C.流速 D.含沙量
下图为我国某地冻土融化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有关该地冻土融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气温高低和人类活动对冻土融化速度影响较大
B.1、2月份冻土层最厚,7、8月份冻土层最薄
C.冻土的冻结厚度的增长是先快、后慢、再变快
D.冻土从开始融化到全部融化全过程约需180天
10.该地区的公路受冻土影响易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主要原因是( )
A.春季升温较快,水分蒸发,导致冻土厚度变薄
B.夏季冻土融化,汇成径流,流水侵蚀作用增强
C.秋季降水较少,冻土变薄,导致路面塌陷严重
D.冬季土壤结冰,体积膨胀,导致路面拱起严重
二、综合题
11.[2023·辽宁沈阳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杭州坐落在杭嘉湖平原,西临天目山区,东望杭州湾,城市热岛强度在夜晚较强,白天较弱,局地风向受到地形、海陆分布、城市建成区的共同影响。夏季,杭州城区东侧风向全天相对稳定,城区西侧风向昼夜基本相反。下图示意杭州东西向地形剖面。
(1)指出杭州城区西侧昼夜的风向差异,并分析原因。(8分)
(2)分析夏季杭州城区东侧全天风向稳定的原因。(8分)
(3)说明西部山区对杭州城区大气环境的改善作用。(6分)
12.[2023·福建泉州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嘉绒藏人生活在横断山区的高山峡谷中,为适应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在河谷、半山、高山地带发展立体布局的农牧业生产,至今仍保持着半农半牧的农业生产模式。早期果蔬种植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以自给自足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在半山台地上种植果蔬,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品远销成都等地。图1示意嘉绒藏人分布,图2示意高山峡谷地带农牧业立体布局。
图1
图2
(1)从地形角度说明半山台地有利于果蔬种植的条件。(8分)
(2)简述该地区果蔬种植范围扩大到半山台地的原因。(6分)
(3)说明该地区农业生产方式仍保持半农半牧的原因。(10分)
图像二 剖面示意图
1~3.解析:第1题,③处的接触关系为不整合接触,表明新老地层形成期间,该地发生过褶皱运动、地面侵蚀和再沉积。第2题,由不同地质年代的岩层分布特点可知,以二叠纪岩层P向两侧岩层依次变老,推测该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如图所示,
向斜核心部位同一岩层上部宽,下部窄,当发生断裂错位后,在地质平面图中同一岩层在断裂线两侧就出现宽窄差异,由图中
P层在①②断层中间部分(灰色部分)较两侧岩层(黑色部分)宽,则得出①②断层中间部分岩层相对下沉,两侧岩层相对上升。第3题,如图所示,该地区先后经历了沉积作用—水平挤压—岩浆侵入—断层—沉积作用(J、K),所以断裂升降作用晚于岩浆侵入作用;二叠纪P沉积作用早于水平挤压作用;水平挤压早于岩浆侵入;白垩纪K沉积作用晚于侏罗纪J沉积作用。
答案:1.C 2.C 3.B
4~5.解析:第4题,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多为石灰岩)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其形成与地下水资源的丰歉程度以及区域气候等关系较大。相比而言,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更加温暖湿润,地下水资源较丰富,更有利于流水对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的溶蚀,所以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更为典型,①③正确;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埋藏不一定更深,②错;南北方地区石灰岩抗流水溶蚀的能力差异不是很大,④错。第5题,读图可知,该区域石灰岩的中部存在岩浆侵入形成岩浆岩,岩浆岩侵入阻隔了地下水分的东西迁移,从而导致该区域西侧发育喀斯特地貌,而东侧未发育,D正确;该区域东西两侧气候类型相同,水热条件差异不大,A错;东西两侧均为石灰岩,东西两侧岩石抗流水溶蚀的能力差异不大,B错;东侧有人工采石场,并未被人类保护,C错。故选D。
答案:4.B 5.D
6~8.解析:第6题,河岸边滩的水文特征为季节变化大,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裸露,该地的植被生物种群对此环境变化具有适应性。而大坝建成后,水位变化稳定,改变了该地的水文环境特征,所以植被生物种群减少,D项正确。第7题,水温直接影响卵的发育速率、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健康程度,且不同种类的鱼的受精卵发育所需的适宜水温范围不同。大坝建成后,坝下河道原有的天然水温变化过程发生改变,适宜原有金鲈(鱼)产卵的水温条件发生变化,所以产卵成功率下降。第8题,河流水体密度大小、流水冲击速度快慢、河水含沙量的大小对鱼类存活率影响较小,而大坝泄流与下游水体强烈碰撞,产生大量气泡,当气泡渗透进入水体一定深处时,气泡界面与水体之间的质量交换极易导致水体溶解气体浓度超饱和,可导致鱼类气泡病,导致离大坝越近的河段鱼类死亡率越高,A项正确。
答案:6.D 7.B 8.A
9~10.解析:第9题,据图可知,气温高的季节冻土层薄,甚至消失,说明气温越高越利于冻土融化,人类的某些活动使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速度会加快,A正确。据图可知,3、4月份冻土层最厚,8、9月份冻土层最薄,B错误。据图可知,冻土的冻结厚度的增长是先慢、后快、再变慢,C错误。据图可知,冻土从7月底融化,10月初开始冻结,冻土从开始融化到全部融化全过程约需70天,D错误。故选A。第10题,多年冻土阻隔地表水下渗,使覆盖其上的活动层富含水分;冬季加剧了活动层土壤冻结体积膨胀程度,导致路面拱起严重;夏季路面热量向下传导,使活动层冻土融化,体积收缩,导致路面凹陷。综上所述,故选D。
答案:9.A 10.D
11.解析:第(1)题,山地和平原热力性质对比明显,局地热力环流更显著。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杭州城市西侧为山区,白天山坡增温速度快于城区,为热源,城市为冷源,白天盛行偏东风。晚上山区降温速度快于城市,山区为冷源,城市为热源,同时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区温度进一步升高,导致出现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山风与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叠加,导致盛行偏西风。第(2)题,该地位于我国东北季风区,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盛行东南季风;由于海水增温慢,夏季海洋平均温度低于陆地,因此海风比陆风强;夏季城区产热多,加剧陆地和海洋的热力对比,盛行由郊区吹向城市的热岛风,城区东侧为东风。白天盛行海风和热岛风,风向叠加,偏东风较强。夜晚盛行陆风和热岛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的陆风弱于海风,造成夏季偏东的热岛风比偏西的陆风更强,叠加之后仍然盛行偏东风。第(3)题,夜晚气流向城区辐合,夜晚来自山区的冷气流能够缓解城区的热岛效应,降低城区的温度;山区的空气质量较清洁,能够改善城区的空气质量,降低城区的大气污染指数等。
答案:(1)风向差异:白天盛行偏东风,夜间盛行偏西风。原因:杭州城西侧为山区,白天山坡增温快,形成明显的谷风环流,盛行偏东风;夜晚,西侧山地降温快,形成山风环流,同时城区热岛强度大,山风与西侧城市风叠加,盛行偏西风。
(2)夏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盛行东南季风;白天,城区增温快于海洋,城市东侧盛行海风,为偏东风;夜晚,受城区热岛效应的影响,盛行城市风,东侧为偏东风。
(3)夜晚山风的冷气流可以缓解城区热岛效应;山风带来的湿润清洁空气可以改善城区空气质量。
12.解析:第(1)题,半山台地有利于果蔬种植的条件可以从气候、地形、土壤、灾害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材料分析,半山台地海拔较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果蔬有机质的积累;海拔高,气温低,病虫害少,果蔬的生长周期长,产品品质好;台地地形,地形平坦,可种植果蔬的土地面积广,且便于耕作和管理;地形平坦,土壤不易被侵蚀,土层较厚,土壤肥力较高;地势较高,不易受洪水威胁。第(2)题,果蔬种植范围扩大到半山台地的原因可以从自然和社会经济方面进行分析,答案需体现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方面,半山台地有利于果蔬的种植,生产的果蔬品质好。社会经济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扩大了种植范围;优良品种的培育,提高了产品的品质;交通条件改善,冷藏保鲜技术发展,互联网等销售模式的兴起,市场需求量扩大。第(3)题,该地区农业生产方式是由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这一生产方式类似混合农业,可结合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进行分析。自然条件:山地垂直分异显著,低山台地河谷等地形平坦的地区适合发展耕作业,海拔较高的山地适合发展放牧业。社会经济条件:受传统生产经验和生活习惯影响,保持半耕半牧的生产生活方式;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安排农牧业生产,市场适应性强;耕作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当地人口数量少,劳动力数量有限,半农半牧生产方式对劳动力需求少;半耕半牧的方式因地制宜,有利于保护山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答案:(1)台地地形:①地势平坦,利于耕作,(可种植面积广);②土壤不易被侵蚀,土壤肥力较高;(或流水侵蚀作用弱或土层较厚或水土流失少);③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温度低,病虫害较少;生长期长,品质较好;④受洪水威胁小。
(2)自然条件:适宜(有利)果蔬种植,(品质好)。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品种改良)交通条件的改善;冷藏保鲜技术水平的提高;销售市场的扩大,果蔬种植经济效益较高(增加收入)。
(3)自然条件: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显著,适宜半农半牧;山地地形耕地空间有限,可放牧空间较大,适于耕作与畜牧相结合。(高山适合放牧,低山台地河谷适合耕作。)
社会条件:受传统的生产经验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保持半农半牧;半农半牧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安排农牧业生产,市场适应性强。(耕作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当地人口数量少,劳动力数量有限,半农半牧生产方式对劳动力需求少);合理安排农事,提高时间利用率。
生态条件:半农半牧方式因地制宜,对山地生态环境破坏小(环境压力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第三部分考前抢分专练专题十四选择题技能专练技法二利用地理原理,共8页。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第三部分考前抢分专练专题十三识图技能专练图像一常考等值线图,共7页。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第三部分考前抢分专练专题十三识图技能专练图像五景观示意图,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