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甘肃省酒泉市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湘教必修第一册。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月1日,我国北京、内蒙古等多地出现了极光这一罕见现象,这难得的美景是由太阳活动爆发引发的地磁暴带来的。地磁暴是指太阳活动爆发时高速等离子体云到达地球后引起地球大气电离层强烈扰动的现象,其强度和持续时间会根据太阳风的情况而不同。下图示意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预报的2023年12月4日~6日地磁暴发生概率。完成下面小题。
1. 导致强地磁暴产生的高速等离子体云最可能来自太阳的( )
A. 内部层B. 色球层C. 光球层D. 日冕层
2. 强地磁暴发生时给地球造成的危害主要是( )
A. 破坏大气层中的对流层,造成中高纬度地区旱涝加剧
B. 干扰地球的短波通信,严重威胁在太空的宇航器安全
C. 北京、内蒙古等地发生极光现象,导致大气污染加重
D. 危害野生动植物繁衍,直接导致野生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1. D 2. B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地磁暴是指太阳活动爆发时产生的电磁辐射到达地球,引起地球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现象。这些电磁辐射主要来自太阳日冕层上喷射的大量高能带电粒子,到达地球大气层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干扰,造成地球磁场突然变化。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地磁暴对人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地磁暴会破坏大气层中的电离层,从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和卫星通信,并严重威胁在太空的宇航器安全,B正确;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强地磁暴不会破坏大气层中的对流层,A错误;地磁暴对野生动植物繁衍和大气污染影响较小,C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同时,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与那里的高空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另外,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12月18日23时59分在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完成下面小题。
3. 此次地震震源最可能位于( )
A. 地壳B. 软流层C. 下地幔D. 外核
4. 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 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B. 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C. 横波和纵波传播介质的差异D.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答案】3. A 4. A
【解析】
【3题详解】
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震源深度为10千米,应位于地壳,A正确,软流层位于上地幔,B错误;下地幔和外核的深度远超出10千米,C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结合分析可知,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横波产生的危害远大于纵波,所以12秒是黄金逃生时间,A正确;对于同一地点而言,同一个地震释放的地震波传播的介质是一样的,不会形成“黄金12秒”,C错误;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与“黄金12秒”的关联度较低,BD错。故选A。
【点睛】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向四处传播振动,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邻近沙丘之间受风力影响会发生物质迁移,进而影响沙丘形态;当沙丘扩大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分离出新的沙丘。下图示意非洲北部某沙丘群的演变。完成下面小题。
5. 图示地区盛行风为( )
A. 东南风B. 东北风C. 西南风D. 西北风
6. 图示沙丘群演变的顺序是( )
A. 甲—乙—丙B. 甲—丙—乙C. 乙一丙一甲D. 丙—乙—甲
【答案】5. D 6. B
【解析】
【5题详解】
结合图中沙丘形态和所学知识,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可知当地风向为西北风,故选D。
【6题详解】
当地风向为西北风。根据1、2、3号沙丘的相对位置和面积来看,3号沙丘的左翼位于1、2号沙丘的背风坡,且三号沙丘面积较大,移动速度较慢,从而使1、2号沙丘的物质在3号左翼不断堆积,使3号沙丘面积变大,1、2号沙丘面积变小,且三者距离越来越近,三号沙丘原来的左翼部分慢慢成为沙丘中间部分,形成小的4号沙丘,由于沙丘中部沙体较厚,风力较小,慢慢的就和主体沙丘分离开来,形成独立的小沙丘,由于它面积小,移动速度快,与3号沙丘距离越来越远,所以沙丘群的演变顺序为甲—丙—乙,B符合题意,ACD排除,故选B。
【点睛】风沙地貌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气候区,当地日照强、昼夜温差大、物力风化盛行、降雨少(小于250mm)而集中,年蒸发量大,常超过降雨量数倍甚至数百倍,植被稀疏矮小,疏松的沙质地表裸露,特别是风大而频繁,风沙作用是干旱区塑造地貌的主要作用力。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由于不同河段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等地理要素的差异,会在不同河段出现不同的地貌景观。下图示意某河流不同河段出现的甲、乙两地貌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下列关于甲、乙两地貌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貌为“v”形河谷B. 甲地貌一般位于河流下游
C. 乙地貌为河流冲积扇D. 乙地貌一般位于河流上游
8. 与甲地貌相比,乙地貌在形成过程中( )
①流水的下蚀作用更强②流水的堆积作用较弱③河床会逐渐展宽④流水的搬运作用更弱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答案】7. A 8. D
【解析】
【7题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甲地貌为高山深谷,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形成“V”形河谷,多位于河流上游山区,A正确,B错误;冲积扇是河流在出山口处的流水堆积地貌,乙处并无河流出山口,C错误;乙地貌为河曲,位于地势平坦的河流中下游,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乙是平原上的河曲,水流速度缓慢,流水的搬运作用弱,堆积作用较为强烈,④正确,②错误;在河曲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乙地貌既有河流的堆积作用,又有河流的侧蚀作用,河床将逐渐展宽,③正确;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强是在河流地势起伏较大的区域,①错误。③④正确,故选D。
【点睛】侵蚀地貌分为:下蚀(侵蚀河床)、侧蚀(侵蚀阶地、谷地)、溯源侵蚀(侵蚀谷坡,向河源方向延伸)。下蚀一般在上游最突出,原因是河流的上游多为山区,落差较大,河流速度快,因此下蚀严重。侧蚀在中下游最突出,中下游落差较小,水流减慢,因此侧蚀严重。溯源侵蚀的根本原因在于“下蚀”,因此在河流的源头出现。
清代黄叔在《台海使录》中,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差异:“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这里的“内地”指福建,“台地”指台湾。风的来向即风向,如东风即为从东边吹来的风。下图示意福建厦门港和台湾鹿耳门港的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9. 清代我国商船每日借助风力进出厦门港的规律是( )
A. 上午出港,下午进港B. 上午进港,下午出港
C. 上午出港,上午进港D. 下午出港,下午进港
10. 下图能反映鹿耳门“早东风”的热力环流是( )
A. B.
C. D.
【答案】9. B 10. C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材料,惟台地(台湾)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厦门港位于台湾海峡的西部,所以我国商船每日借助风力进出鹿耳门港的规律是上午进港,下午出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受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影响,夜间陆地气温不断降低,到早晨(日出前后)气温最低,空气冷却下沉,气压较高,与此同时,海洋热量散失较慢,气温较高,气压较低,近地面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即由陆地吹向海洋,为陆风,AD错误;东风是东风即为从东边吹来的风,C正确,B错误。故选C。
【点睛】热力环流的形成: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所以导致热的地方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同海拔相比气压升高或降低),冷的地方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由于同一水平面气压有高低区别,所以空气水平方向上从高压向低压流动,从而形成了环流圈。
鱼鳞坑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陡坡地植树造林的整治工程,因俯视形状看起来像鱼的鳞片一样,所以叫鱼鳞坑,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主要参与( )
A. 海陆间循环B. 陆地内循环C. 海上内循环D. 以上都是
12. 鱼鳞坑有利于植被成活,主要原因是鱼鳞坑( )
①增加了水汽输送②减少了地下径流③增加了下渗量④减缓了地表径流流速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答案】11. A 12. D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水循环的三种类型是: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黄河水通过地表径流注入海洋,参与的是海陆间循环,A正确,BCD错误。故选A项。
【12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俯视形状看起来像鱼的鳞片一样,交错排列,故鱼鳞坑拦截坡面的地表径流,减小地表流速,导致下渗水量增加,地下水量随之增大,故③④正确,②错误;鱼鳞坑对水汽输送影响不大,故①错误。结合选项,D正确。
【点睛】黄土高原地区流水侵蚀作用显著,地表形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流水侵蚀作用与流量大小、流速快慢、地表物质性质、植被覆盖率等有关。地势起伏大,坡度越大,流水速度越快。
读海洋开发利用方式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下列关于海洋开发利用活动与其主要污染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 海洋捕捞—水污染
B. 潮汐发电—核污染
C. 海洋运输—水污染
D. 港口建设—大气污染
14. 下列关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缓解沿海人地矛盾
B. 拓展人类生存空间
C. 探索人类未知资源
D.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答案】13. C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海洋捕捞活动易造成生态破坏,海洋运输易造成水污染,A错误,C正确。潮汐发电没有核污染,B错误。港口建设易造成废弃物污染,D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ABD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有利于探索人类未知资源、拓展人类生存空间、缓解沿海人地矛盾等,ABC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但开发利用过程中,容易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不利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海洋空间利用形式主要有:①交通运输:港口、航道、海上机场等。 ②生产空间:海上电站、工业人工岛、海洋牧场等。 ③通信和电力空间:海底电缆。 ④储藏空间:海底货场、海底仓库等。海洋资源主要包括海洋矿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生物 (水产) 资源和海洋动力资源等。
百岁兰,远古时代留下来的裸子植物,被称为植物“活化石”,其特征是茎较短,一生只长两片叶,叶片长、宽、厚;叶上多气孔,且夜间张开,根极长,人工栽培十分困难。下图为百岁兰在原产地的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15. 百岁兰等裸子植物迅速发展的地质年代( )
A. 鸟类开始得到发展B. 是形成铁矿的重要年代
C. 形成现代地貌格局D. 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16. 百岁兰叶上多气孔,且夜间张开主要是有利于( )
A. 减少蒸腾B. 呼吸作用C. 吸收水分D. 光合作用
【答案】15. A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百岁兰等裸子植物迅速发展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中生代晚期鸟类开始得到发展,A正确。太古代是形成铁矿的重要年代,B错误。新生代形成现代地貌格局,C错误。早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当地白天气温高,蒸发大,夜间蒸发较弱,A错误。沙漠地区降水少,夜间地表附近冷却速度快,地表附近水汽易凝结,气孔夜间张开可吸收水分,不是为了呼吸作用,B错误,C正确。夜间没有太阳辐射,无法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主要有水分、空气、光照、土壤酸碱度、土壤微生物。空气和水分是最重要的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其次是光照,充足的光照可以让植物进行充足的光合作用,来积累养分促进生长;土壤的酸碱度、微生物会根据植物是否适应来促进或者抑制植物生长。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意大利媒体2023年8月14日报道,自当地时间13日下午起,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持续喷发,向西西里岛上空喷射岩浆和火山灰(如图1所示),附近卡塔尼亚机场宣布将关闭至14日20时。图2示意大气受热过程。
(1)指出火山喷发涉及的地球外部圈层。
(2)图2中,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于____;冬季农民利用烟熏方法防霜冻,主要是增强了____;温室玻璃大棚能起到保温作用是因为____能穿透玻璃,但玻璃对____能有效阻挡。(均填数码)
(3)“火山冬天”是指大规模火山喷发之后大气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17. 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18. ①. ③ ②. ④ ③. ① ④. ③
19. 火山喷发产生的大量火山灰、烟尘等,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地面温度降低,地面辐射减弱;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气温降低。
【解析】
【分析】本题以火山喷发图及大气受热过程图为材料,涉及火山喷发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火山喷发可以对地球外部三个圈层都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如火山灰和喷发气体进入大气层,会对大气圈产生影响;落下的火山灰、熔岩流可能会改变地表水环境;而大气圈和水圈的改变,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生物圈。
【小问2详解】
据材料可知,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辐射,图中③为地面辐射;“熏烟法”可以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大颗粒尘埃,这些物质能吸收更多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对地面保温作用效果明显,进而达到防霜冻效果,所以使用“熏烟法”是为了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大颗粒尘埃的含量进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图中④为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强,可以透过塑料薄膜,而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能量弱,热量透过塑料薄膜散失的较少,使得塑料薄膜内增温,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
【小问3详解】
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之后,会使大气中的尘埃颗粒物(火山灰、烟尘)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温度降低,地面辐射减弱;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气温降低。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黄鱼属于洄游性鱼类,一般3月开始洄游产卵,产卵洄游时,小黄鱼从越冬场出发,游到某一产卵场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继续前行至其他产卵场,如下图所示。下图示意某域部分小黄鱼产卵场、越冬场分布及3月洄游产卵线路。
(1)按海水温度分,指出洋流①②的类型,并说明它们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2)指出影响小黄鱼洄游产卵的主要因素,并分析丁海域成为小黄鱼越冬场的有利条件。
(3)比较乙、丁两海域年平均盐度的高低,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答案】18. ①为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②为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19. 海水温度;丁海域受陆地(冬季风)影响较小,且受暖流影响,水温较高。
20. 丁高于乙。乙地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受河流淡水影响大,海水盐度小;丁地受暖流影响较大,升温明显,蒸发量较大,暖流使流经海区的盐度高。
【解析】
【分析】本题以小黄鱼洄游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洋流的分布及性质、洋流的影响、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读材料的综合思维能力。
【小问1详解】
①洋流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说明是以冷海水为主,为寒流,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②洋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说明是以暖海水为主,为暖流,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小问2详解】
小黄鱼3月初从丁越冬场出发,经过甲、乙、丙三个产卵场的洄游线路分析如下:小黄鱼是暖温性洄游鱼类,产卵洄游随水温变暖启动,甲乙丙三个产卵场,丙纬度最低,水温变暖最早,小黄鱼先从丁越冬场到丙产卵场,一部分留下, 另一部分继续北行,到达乙产卵场,然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继续向北到达甲产卵场产卵,由于小黄鱼洄游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到达最北的甲产卵场时,水温也正好适合。所以小黄鱼洄游产卵的主要因素是海水温度。丁海域远离陆地,冬季受陆地(冬季风)影响较小,且受暖流影响,水温较高,成为小黄鱼的越冬场所。
【小问3详解】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有入海径流、洋流、蒸发量和降水量。乙地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受河流淡水影响大,海水盐度小;丁地受暖流影响较大,升温明显,蒸发量较大,暖流使流经海区的盐度高。所以海水盐度丁高于乙。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10月12日,我国宣布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下图示意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分布。
(1)被誉为“中华水塔”,拥有冰川雪山、高寒生态系统的国家公园是____,该国家公园土壤发育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
(2)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开展植被相关的研学活动,他们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经琼州海峡,由陆路经过武夷山国家公园,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沿途三个公园的主要自然植被依次是____、____、针阔混交林,导致自然植被呈现这样的变化的主导因素是____(填“热量”或“水分”)。
(3)指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的主要自然植被具有的显著特点。
(4)简析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森林下的土壤较为肥沃的主要原因。
【答案】19. ①. 三江源国家公园 ②. 气候严寒,冻土发育
20. ①. 热带雨林 ②.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③. 热量
21. 无明显季相变化,有板根、茎花现象,附生植物发达,多有绞杀植物,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
22. 生物总量大,生物积累的有机质总量较多;气候寒冷,有机质的分解速度较慢;地形平坦,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土壤肥力较高。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分布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青藏高原土壤肥力低的原因、纬度地域分异规律、热带雨林的植被特点、土壤的影响因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小问1详解】
“中华水塔”说明海拔高,有冰川雪山在我国青藏高原,符合中华水塔的条件只能是三江源国家。青藏高原由于气候高寒,且多有冻土分布,少有植被分布,所以土壤发育程度差。
【小问2详解】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植被是热带雨林,武夷山国家公园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针阔混交林,导致自然植被呈现这样的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热量,这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导致的。
【小问3详解】
热带雨林由于水热条件好,终年高温多雨,所以无明显季相变化,有板根、茎花现象,附生植物发达,多有绞杀植物,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
【小问4详解】
土壤肥力的因素有生物、气候、地形因素,东北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水热条件好,生物总量大,生物积累的有机质总量较多;冬季寒冷漫长,有机质的分解速度较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土壤侵蚀速率慢,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土壤肥力较高。
甘肃省酒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甘肃省酒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甘肃省酒泉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甘肃省酒泉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共8页。
16,甘肃省酒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16,甘肃省酒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