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展开一、本卷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请在答题卡选择题栏内用2B铅笔将该选项涂黑。
1.(3分)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绿色出行,践行“低碳生活”
B.露天焚烧垃圾,减少生活垃圾量
C.植树造林,营造“绿水青山”
D.节约生活用水,降低人均用水量
2.(3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向世界承诺: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大国担当。“碳中和”中的碳是指( )
A.二氧化碳B.碳元素C.碳原子D.碳单质
3.(3分)下列制取、收集、验满、检验CO2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制取B.收集C.验满D.检验
4.(3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将木材经化学品处理,剥离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制成的木材海绵,可以从水中吸附油脂,这种新型海绵在容量、质量和可重复使用性方面超越了现有的所有其他海绵或吸附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木质海绵中碳原子不再运动
B.木质海绵不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C.木质海绵吸附油污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
D.木材海绵能够有效解决石油和化学品泄漏对世界各地的水体造成的破坏
5.(3分)消防用自动感温喷淋头结构如图所示。当喷淋头附近温度升高到喷淋头的设定值时,丙三醇将热敏玻璃球胀破,喷淋头自动喷水灭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热敏玻璃球能迅速将外界的热量传递给丙三醇
B.玻璃球胀破的原因是丙三醇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喷水灭火的原理是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热源靠近自动感温喷淋头
6.(3分)鉴别、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选择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AB.BC.CD.D
7.(3分)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B.烛火用扇子一扇即灭,因为带走了蜡烛周围的热量,温度降低
C.图a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
D.图b中火柴头朝上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散逸的热量会加热火柴梗,提高温度
8.(3分)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11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乙一定是催化剂
D.乙和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1:3
9.(3分)某物质1.6g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共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消耗空气的质量等于6.4g
B.该物质一个分子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4
C.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可能含有氧元素
D.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10.(3分)某小组以图1装置用CO夺取CuO中的O来制取Cu,同时生成CO2。不同温度下反应4小时后固体物质的XRD图如图2所示(XRD图谱可用于判断某固体物质是否存在,不同固体出现的衍射峰的衍射角不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00℃时,固体产物只有Cu
B.实验中,随着温度的升高,CuO先全部转化为Cu2O,再转化为Cu
C.取32gCuO放在图1管中,当全部转化为Cu时,生成CO2的质量8.8g
D.取32gCuO放在图1管中,在一定温度下实验,最终得到固体产物Cu和Cu2O的混合物总质量为27.2g,则生成的CO2质量为13.2g
二、非选择题(共8题,70分)
11.(5分)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唐代陆羽《茶经》中记载:“风炉以铜铁铸之……底一窗以为通飚漏烬之所……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漉水囊...其格以生铜铸之。”
(1)“风炉”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飚”(即风)提供燃烧所需的 。
(3)“火能熟水”说明燃烧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漉水囊”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类似于基本实验操作中的 。
(5)茶香四溢,从分子角度解释其原因是 。
12.(12分)“见著知微,见微知著”是化学的思维方法。
(1)化学上“Cu”能表示单质铜,表示铜元素,还能表示 。化合物中,铜元素常呈现+1价或+2价,写出铜的对应价态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
(2)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形式。熔点是﹣57℃,沸点是﹣78.5℃,干冰在室温环境中由于温差太大,吸收大量的热使分子间的距离迅速增大,从固态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
①干冰由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②干冰是优良的制冷剂,可用来保藏易腐烂的食品,其原因是 。
A.干冰是固体
B.干冰升华时吸热
C.干冰升华后无残留
D.干冰比空气重
③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黑色粉末,写出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3)足球烯是近些年科学家们发现的一类物质,因形状像足球而得名,其中一种化学式是C60(如图3)。
①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金刚石可以用作钻头、切割玻璃等,是因为金刚石具有的性质是 。石墨很软,有滑腻感、优良的导电性,因此石墨可以用于 。
②金刚石、石墨等物质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异的原因是 。
③下列关于C60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分子中含有60个碳原子
B.相对分子质量是720
C.它是一种单质
13.(7分)甲和乙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1)其中属于单质的是 (选填甲、乙、丙、丁,下空同),属于氧化物的是 。
(2)甲为甲醇,甲醇的化学式为CH3OH,请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一辆普通家用轿车一百公里消耗汽油8L。相同排量的汽车燃料换成甲醇后,一百公里消耗12L甲醇,若甲醇燃料密度约为0.79g/L,请你计算每一百公里使用的甲醇燃料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为 (请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14.(8分)某化肥厂以煤、空气、水为原料合成氨,其生产简要流程如下:
另已知:①煤气发生炉中发生的一个重要反应为:C+H2OCO+H2
②合成塔中发生的反应为:N2+3H22NH3
③碳酸氢钠的化学式为:NaHCO3
(1)混合气体甲中主要含有的气体为:①H2、②CO2、③ ;
(2)煤气发生炉中的重要反应为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合成塔中的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反应;
(3)写出碳化塔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该生产流程的产物主要有:①液氨、②碳酸氢铵和③ 。
(5)上述生产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有 (只需填写一种物质即可)。
15.(5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菠菜是餐桌上的常客,但菠菜中的草酸含量较高,草酸能与人体中的钙离子反应生成难溶的草酸钙,有引发人体缺钙或导致泌尿结石的风险。烹饪前若将菠菜用一定方法处理,可以除去一部分草酸。
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浸泡方式对菠菜中草酸去除率的影响,结果如图1。除了浸泡方式,焯水也可以除去一部分草酸。实验研究菠菜在不同水温下焯水1分钟后的草酸去除率,结果如图2。
进一步研究发现,用苏打水做浸泡剂时,虽然草酸去除率较高,但苏打水对菠菜中的维生素C有一定的破坏作用。食盐水做浸泡剂可去除草酸,但同时也可能导致菠菜中营养素的流失。综上,菠菜烹饪前用果蔬清洗剂浸泡一定时间,再焯水,既可以较好地除去草酸,又能较大限度的保存其营养成分。
依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草酸能与人体中的钙离子反应生成难溶的草酸钙(CaC2O4),钙离子的化学符号为 。
(2)由图1可知,影响菠菜中草酸去除率的因素有 和 。
(3)由图2可知,菠菜焯水的最佳温度为 。
(4)草酸的化学式为H2C2O4,其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则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
16.(11分)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填字母序号),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此装置还可以制取 (填气体的化学式),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用D装置收集气体,依据是 。
(4)用装置F收集氧气,氧气应从导管 (填“b”或“c”)端通入。
17.(14分)某学习小组对二氧化碳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究。
(一)验证CO2性质
如图是验证CO2性质的实验装置,实验时,持续通入CO2。
步骤Ⅰ:打开K1,关闭K2,观察现象。
步骤Ⅱ:关闭K1,打开K2,加热水,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1)步骤Ⅰ:烧杯中的现象为 。
(2)步骤Ⅱ: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Ⅰ、Ⅱ中的实验现象是 ,由此证明了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二)探究是否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到CO2
利用传感器对是否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到CO2展开探究,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3)实验步骤下:
①按实验装置图1组装仪器。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③在三颈烧瓶中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并验满 (请补充相应的操作)。收集满后迅速关闭活塞A,并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B处。
④用压强传感器自带的注射器通过活塞A向三颈烧瓶中注入15mLH2O,观察两分钟之内体系的压强变化如图2所示。
【总结与拓展】
(4)图2中30s后体系的压强瞬间增大的原因是 ,之后到100s之间压强又逐渐减小。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化学试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本卷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请在答题卡选择题栏内用2B铅笔将该选项涂黑。
1.(3分)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绿色出行,践行“低碳生活”
B.露天焚烧垃圾,减少生活垃圾量
C.植树造林,营造“绿水青山”
D.节约生活用水,降低人均用水量
【分析】根据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要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绿色出行,践行“低碳生活”,能减少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的排放等,做法符合主题,故选项错误。
B、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做法不符合主题,故选项正确。
C、植树造林,营造“绿水青山”,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做法符合主题,故选项错误。
D、节约生活用水,降低人均用水量,有利于保护水资源,做法符合主题,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含义、保护环境的措施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3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向世界承诺: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大国担当。“碳中和”中的碳是指( )
A.二氧化碳B.碳元素C.碳原子D.碳单质
【分析】根据碳中和的含义进行分析。
【解答】解:“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知识结合题干的信息进行解答。
3.(3分)下列制取、收集、验满、检验CO2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制取B.收集C.验满D.检验
【分析】A、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气体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图中实验,长颈漏斗的末端没有伸入液面以下,会导致气体从长颈漏斗处溢出,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可用导管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3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将木材经化学品处理,剥离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制成的木材海绵,可以从水中吸附油脂,这种新型海绵在容量、质量和可重复使用性方面超越了现有的所有其他海绵或吸附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木质海绵中碳原子不再运动
B.木质海绵不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C.木质海绵吸附油污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
D.木材海绵能够有效解决石油和化学品泄漏对世界各地的水体造成的破坏
【分析】A.根据粒子的性质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
C.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
D.根据木材海绵具有很强的吸附性来分析。
【解答】解:A.原子是不断运动的,所以在木质海绵中碳原子也是在不断运动的,故A错误;
B.从题干中可知木质海绵具有很强的吸附性,所以木质海绵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故B错误;
C.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吸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故C错误;
D.木材海绵具有很强的吸附性,所以木材海绵能够有效解决石油和化学品泄漏对世界各地的水体造成的破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微粒的性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物质的分类等,难度不大。
5.(3分)消防用自动感温喷淋头结构如图所示。当喷淋头附近温度升高到喷淋头的设定值时,丙三醇将热敏玻璃球胀破,喷淋头自动喷水灭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热敏玻璃球能迅速将外界的热量传递给丙三醇
B.玻璃球胀破的原因是丙三醇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喷水灭火的原理是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热源靠近自动感温喷淋头
【分析】A、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
B、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C、根据灭火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D、根据自动感温喷淋头的作用来分析。
【解答】解:A、由自动感温喷淋头的工作原理可知,热敏玻璃球能迅速将外界的热量传递给丙三醇,说法正确;
B、分子间存在着间隔,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说法正确;
C、喷水灭火的原理是水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说法错误;
D、由题干信息可知,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热源靠近自动感温喷淋头,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自动感温喷淋头的工作原理、灭火的方法与原理、分子的性质等是解题的关键。
6.(3分)鉴别、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选择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AB.BC.CD.D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至少要满足“不增不减”的原则,“不增”是指不增加新杂质,“不减”是指不减少目标物质的质量。
【解答】解:A、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可以加入活性炭除去水中的色素,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蒸馏可以除去水中的所有杂质,可以用蒸馏的方法除去自来水中的可溶性杂质,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7.(3分)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B.烛火用扇子一扇即灭,因为带走了蜡烛周围的热量,温度降低
C.图a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
D.图b中火柴头朝上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散逸的热量会加热火柴梗,提高温度
【分析】A、根据物质充分燃烧时需要足够的氧气,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达到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温度等因素来分析燃烧是否充分;
B、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燃烧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具备;
C、根据点燃的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分析回答.
D、火柴头朝下时更容易燃烧,因为燃烧产生的热量能加热火柴梗,提高温度。
【解答】解:A、将固体燃料粉碎或把液体燃料喷成雾状在燃烧,是为了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的燃烧,故A说法正确;
B、由燃烧的条件可知: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具备。蜡烛燃烧发出的热量少,扇子扇来的冷空气使其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一扇就熄灭,故B说法正确;
C、由点燃的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C说法正确;
D、火柴头朝下时更容易燃烧,因为燃烧产生的热量能加热火柴梗,提高温度,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充分燃烧需要的条件来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燃烧及灭火的现象,明确常见的做法是否有利于充分燃烧,并注意在生活中做到燃烧充分及合理利用能源。
8.(3分)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11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乙一定是催化剂
D.乙和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1:3
【分析】根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作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20g﹣3g=17g,故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17g;同理可以确定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没有参加反应的杂质;丙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14g﹣5g=9g;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丁应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17g﹣9g=8g,故x的数值为3+8=11,故选项说法正确。
B、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符合“一变多”的形式,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没有参加反应的杂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于不知化学计量数,无法确定乙和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9.(3分)某物质1.6g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共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消耗空气的质量等于6.4g
B.该物质一个分子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4
C.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可能含有氧元素
D.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分析。
【解答】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消耗氧气的质量=(4.4g+3.6g)﹣1.6g=6.4g,不是消耗空气的质量为6.4g,故A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该物质一个分子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1:4,故B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水中含有氧元素、碳元素、氢元素,反应物氧气中含有氧元素,所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生成物中氧元素的质量=4.4g××100%+3.6g××100%=6.4g,恰好等于消耗的氧气质量,所以该物质中一定不含氧元素,故C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根据C选项的分析,该物质中一定不含氧元素,故D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
10.(3分)某小组以图1装置用CO夺取CuO中的O来制取Cu,同时生成CO2。不同温度下反应4小时后固体物质的XRD图如图2所示(XRD图谱可用于判断某固体物质是否存在,不同固体出现的衍射峰的衍射角不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00℃时,固体产物只有Cu
B.实验中,随着温度的升高,CuO先全部转化为Cu2O,再转化为Cu
C.取32gCuO放在图1管中,当全部转化为Cu时,生成CO2的质量8.8g
D.取32gCuO放在图1管中,在一定温度下实验,最终得到固体产物Cu和Cu2O的混合物总质量为27.2g,则生成的CO2质量为13.2g
【分析】A、根据图示信息分析400℃时固体中含有的物质;
B、根据图示信息分析实验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含铜物质的转化规律;
C、根据实验前通入一氧化碳的作用、实验中消耗一氧化碳的质量,实验后一氧化碳的作用进行分析;
D、利用氧元素的质量差量法进行计算。
【解答】解:A、根据图示可知,400℃时,固体中含有CuO、Cu2O和Cu,故A错误;
B、根据图示可知,实验中,随着温度的升高,CuO先转化为Cu2O和Cu,Cu2O再转化为Cu,故B错误;
C、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则有
CO+CuOCu+CO2
80 44
32g x
=
x=17.6g,故C错误;
D、取32gCuO放在图1管中,在一定温度下实验,最终得到固体产物Cu和Cu2O的混合物总质量为27.2g,固体质量减少的质量即为一氧化碳得到氧元素的质量:32g﹣27.2g=4.8g,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则有
CO+CuOCu+CO2 减少的氧元素质量
44 16
y 32g﹣27.2g
=
y=13.2g,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利用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还原性、毒性三个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二、非选择题(共8题,70分)
11.(5分)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唐代陆羽《茶经》中记载:“风炉以铜铁铸之……底一窗以为通飚漏烬之所……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漉水囊...其格以生铜铸之。”
(1)“风炉”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飚”(即风)提供燃烧所需的 氧气 。
(3)“火能熟水”说明燃烧 放出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漉水囊”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类似于基本实验操作中的 过滤 。
(5)茶香四溢,从分子角度解释其原因是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
【分析】(1)根据混合物的定义分析。
(2)风能够提供燃烧所需的氧气。
(3)燃烧是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4)过滤能够除去不溶于水的物质。
(5)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解答】解:(1)“风炉”是由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
(2)“飚”(即风)提供燃烧所需的氧气。
(3)“火能熟水”说明燃烧放出热量。
(4)“漉水囊”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类似于基本实验操作中的过滤。
(5)茶香四溢,从分子角度解释其原因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故答案为:(1)混合物
(2)氧气。
(3)放出。
(4)过滤。
(5)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2.(12分)“见著知微,见微知著”是化学的思维方法。
(1)化学上“Cu”能表示单质铜,表示铜元素,还能表示 一个铜原子 。化合物中,铜元素常呈现+1价或+2价,写出铜的对应价态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Cu2O 、 CuO 。
(2)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形式。熔点是﹣57℃,沸点是﹣78.5℃,干冰在室温环境中由于温差太大,吸收大量的热使分子间的距离迅速增大,从固态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
①干冰由 分子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②干冰是优良的制冷剂,可用来保藏易腐烂的食品,其原因是 BC 。
A.干冰是固体
B.干冰升华时吸热
C.干冰升华后无残留
D.干冰比空气重
③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黑色粉末,写出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2Mg+CO2C+2MgO 。
(3)足球烯是近些年科学家们发现的一类物质,因形状像足球而得名,其中一种化学式是C60(如图3)。
①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金刚石可以用作钻头、切割玻璃等,是因为金刚石具有的性质是 硬度大 。石墨很软,有滑腻感、优良的导电性,因此石墨可以用于 润滑剂、电极 。
②金刚石、石墨等物质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异的原因是 碳原子排列方式的不同 。
③下列关于C60的说法正确的是 ABC 。
A.一个分子中含有60个碳原子
B.相对分子质量是720
C.它是一种单质
【分析】(1)根据化学式的书写规则进行解答。
(2)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以及干冰的性质进行解答;
(3)①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与用途逐项进行分析;
②根据金刚石、石墨碳原子排列方式的不同;
③根据化学符号表示的意义进行解答。
【解答】解:(1)“Cu”一个铜原子
氧元素通常显﹣2价,根据化合价原则,铜元素常呈现+1价或+2价,铜的对应价态氧化物的化学式分别为:Cu2O、CuO;
(2)①干冰是由分子构成的;
②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可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易于保藏食品,并且干冰升华后无残留,故可用来保藏易腐烂的食品。
③根据题意,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黑色粉末,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黑色粉末是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CO2C+2MgO,
(3)①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可用于钻头、切割玻璃等;石墨很软,有滑腻感故可做铅笔芯;有优良的导电性故可做电极等。
②碳原子排列方式的不同是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异的原因;
③A、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的原子个数,故C60可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60个碳原子,故A正确;
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C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0=720,故B正确;
C、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C60属于单质正确;
故答案为:(1)1个铜原子;Cu2O;CuO。
(2)①分子;
②BC;
③2Mg+CO2C+2MgO;
(3)①硬度大;润滑剂、电极等;
②碳原子排列方式的不同;
③ABC。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符号的意义、书写、性质决定用途等,考查全面,注重基础。
13.(7分)甲和乙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1)其中属于单质的是 乙 (选填甲、乙、丙、丁,下空同),属于氧化物的是 丙、丁 。
(2)甲为甲醇,甲醇的化学式为CH3OH,请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H3OH+3O22CO2+4H2O 。
(3)一辆普通家用轿车一百公里消耗汽油8L。相同排量的汽车燃料换成甲醇后,一百公里消耗12L甲醇,若甲醇燃料密度约为0.79g/L,请你计算每一百公里使用的甲醇燃料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为 3.6g (请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分析】(1)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2)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的信息来分析;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1)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乙物质的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因此乙物质属于单质;丙和丁物质的分子都是由两种原子构成的,且其中有一种原子是氧原子,因此这两种物质均属于氧化物;故答案为:乙;丙、丁;
(2)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甲醇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CH3OH+3O22CO2+4H2O;故答案为:2CH3OH+3O22CO2+4H2O;
(3)每一百公里使用的甲醇燃料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为0.79g/L×12L×≈3.6g;故答案为:3.6g。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14.(8分)某化肥厂以煤、空气、水为原料合成氨,其生产简要流程如下:
另已知:①煤气发生炉中发生的一个重要反应为:C+H2OCO+H2
②合成塔中发生的反应为:N2+3H22NH3
③碳酸氢钠的化学式为:NaHCO3
(1)混合气体甲中主要含有的气体为:①H2、②CO2、③ N2 ;
(2)煤气发生炉中的重要反应为 吸热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合成塔中的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化合 反应;
(3)写出碳化塔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H3+H2O+CO2═NH4HCO3 ;
(4)该生产流程的产物主要有:①液氨、②碳酸氢铵和③ 一氧化碳 。
(5)上述生产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有 二氧化碳等 (只需填写一种物质即可)。
【分析】(1)依据空气中主要含有的气体是氮气分析解答即可;
(2)依据该煤气发生炉中反应进行的条件判断能量的变化,根据合成塔中反应的情况判断类型;
(3)依据该装置中碳酸氢铵是生成物书写方程式即可;
(4)依据图示的信息回答即可;
(5)根据物质的变化和应用分析回答。
【解答】解:(1)由于空气中含有的气体中氮气没有参与反应,可知甲中还应该含有氮气;
(2)由于煤气发生炉中发生的重要反应是C+H2OCO+H2,所以该过程是吸热过程,合成塔中的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3)由物质的变化可知,碳化塔中氨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铵,所以该装置中的反应是NH3+H2O+CO2═NH4HCO3;
(4)从图示可以看出该过程的产物主要有液氨、碳酸氢铵和一氧化碳;
(5)由物质的变化和应用可知,上述生产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有二氧化碳等。
故答案为:(1)N2;
(2)吸热;化合;
(3)NH3+H2O+CO2═NH4HCO3;
(4)一氧化碳;
(5)二氧化碳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合成氨等方面的内容,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15.(5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菠菜是餐桌上的常客,但菠菜中的草酸含量较高,草酸能与人体中的钙离子反应生成难溶的草酸钙,有引发人体缺钙或导致泌尿结石的风险。烹饪前若将菠菜用一定方法处理,可以除去一部分草酸。
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浸泡方式对菠菜中草酸去除率的影响,结果如图1。除了浸泡方式,焯水也可以除去一部分草酸。实验研究菠菜在不同水温下焯水1分钟后的草酸去除率,结果如图2。
进一步研究发现,用苏打水做浸泡剂时,虽然草酸去除率较高,但苏打水对菠菜中的维生素C有一定的破坏作用。食盐水做浸泡剂可去除草酸,但同时也可能导致菠菜中营养素的流失。综上,菠菜烹饪前用果蔬清洗剂浸泡一定时间,再焯水,既可以较好地除去草酸,又能较大限度的保存其营养成分。
依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草酸能与人体中的钙离子反应生成难溶的草酸钙(CaC2O4),钙离子的化学符号为 Ca2+ 。
(2)由图1可知,影响菠菜中草酸去除率的因素有 浸泡时间 和 浸泡剂的种类 。
(3)由图2可知,菠菜焯水的最佳温度为 95℃ 。
(4)草酸的化学式为H2C2O4,其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则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3 。
【分析】(1)根据离子符号的书写进行分析;
(2)根据图中信息进行分析;
(3)根据图2信息进行分析;
(4)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
【解答】解:(1)1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用Ca2+表示。
(2)根据图1可以看出,果蔬清洗剂、食盐水、苏打水等浸泡剂的种类和浸泡时间是影响菠菜中草酸去除率的因素。
(3)由图2可知,菠菜中草酸去除率最高为33%,此时菠菜焯水的温度是95℃。即菠菜焯水的最佳温度为95℃。
(4)草酸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根据化合价规则可计算出碳元素的化合价为+3。
故答案为:(1)Ca2+;
(2)浸泡时间;浸泡剂的种类;
(3)95℃;
(4)+3。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但考查内容较多,主要考查离子符号的书写、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分析等,根据所学知识及图中信息进行分析即可。
16.(11分)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酒精灯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B (填字母序号),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用此装置还可以制取 O2 (填气体的化学式),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
(3)若用D装置收集气体,依据是 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且不和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 。
(4)用装置F收集氧气,氧气应从导管 c (填“b”或“c”)端通入。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来分析解答;
(2)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及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进行分析;
(3)根据气体的性质决定收集装置进行分析;
(4)根据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酒精灯;
(2)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反应不加热,则可选择的发生装置为B,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是固液常温型反应,则用此装置还可以制取氧气或O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3)D装置为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大,且不和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的气体。
(4)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由于氧气的密度比水小,则用装置F收集氧气,氧气应从导管c端通入。
故答案为:(1)酒精灯;
(2)B;CaCO3+2HCl=CaCl2+H2O+CO2↑;氧气或O2;2H2O22H2O+O2↑;
(3)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且不和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
(4)c。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综合性比较强。
17.(14分)某学习小组对二氧化碳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究。
(一)验证CO2性质
如图是验证CO2性质的实验装置,实验时,持续通入CO2。
步骤Ⅰ:打开K1,关闭K2,观察现象。
步骤Ⅱ:关闭K1,打开K2,加热水,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1)步骤Ⅰ:烧杯中的现象为 蜡烛自下而上熄灭 。
(2)步骤Ⅱ: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Ⅰ、Ⅱ中的实验现象是 Ⅰ中小花不变色,Ⅱ中小花变红色 ,由此证明了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CO2+H2O=H2CO3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二)探究是否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到CO2
利用传感器对是否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到CO2展开探究,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3)实验步骤下:
①按实验装置图1组装仪器。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关闭活塞B,按压注射器,松手后若注射器活塞恢复原位置,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
③在三颈烧瓶中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并验满 将稀盐酸加入锥形瓶中,打开活塞A、B,一段时间后,将燃着的木条放在活塞A处,熄灭,则说明收集满 (请补充相应的操作)。收集满后迅速关闭活塞A,并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B处。
④用压强传感器自带的注射器通过活塞A向三颈烧瓶中注入15mLH2O,观察两分钟之内体系的压强变化如图2所示。
【总结与拓展】
(4)图2中30s后体系的压强瞬间增大的原因是 反应生成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之后到100s之间压强又逐渐减小。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实验现象;
(2)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实验现象;
(3)根据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实验的操作等进行分析;
(4)根据反应产生气体进行分析。
【解答】解:(1)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且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则可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熄灭。
(2)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则可观察到Ⅰ中小花不变色,Ⅱ中小花变红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3)②检查该装置气密性时,先关闭活塞B,按压注射器,松手后若注射器活塞恢复原位置,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③制取二氧化碳时,需将稀盐酸加入锥形瓶中,打开活塞A、B,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验满的方法为:将燃着的木条放在活塞A处,熄灭,则说明收集满。
(4)由于反应生成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则装置中的压强增大。
故答案为:(1)蜡烛自下而上熄灭;
(2)Ⅰ中小花不变色,Ⅱ中小花变红色;CO2+H2O=H2CO3;
(3)②关闭活塞B,按压注射器,松手后若注射器活塞恢复原位置,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③将稀盐酸加入锥形瓶中,打开活塞A、B,一段时间后,将燃着的木条放在活塞A处,熄灭,则说明收集满;
(4)反应生成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的制取、性质验证等,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根据性质分析实验现象即可。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N2
O2
通过灼热的铜网
B
CO2
CO
点燃CO
C
H2O
色素
加入活性炭吸附
D
自来水
可溶性杂质
蒸馏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N2
O2
通过灼热的铜网
B
CO2
CO
点燃CO
C
H2O
色素
加入活性炭吸附
D
自来水
可溶性杂质
蒸馏
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K39 Mn55,进入化学实验室必须注意安全,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湖滨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湖滨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相对原子质量,下列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MnO2是实验中常见的催化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厦门市音乐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份月考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音乐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份月考化学试题,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