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展开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1。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美溪区的碧仓库林场,在其早白垩纪地层中分布有大量的植物化石。经鉴定,该植物化石组多为松柏科植物。完成下面小题。
1. 材料中松柏科植物属于( )
A 蕨类植物B. 裸子植物C. 被子植物D. 藻类植物
2. 该植物繁盛时期( )
A. 气候寒冷干燥B. 为成煤作用奠定物质基础C. 地壳相对稳定D. 被称为“最近的生物时代”
【答案】1. B 2. B
【解析】
【1题详解】
松柏类植物的胚珠和种子裸露,不包于子房内。这些特征使得松柏类植物的种子暴露在空气中,所以是裸子植物。且该类化石在早白垩纪,位于中生代,而中生代主要的植物就是裸子植物,B正确;蕨类植物繁盛于古生代,被子植物繁盛于新生代,藻类植物繁盛时期不是在中生代,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中生代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等植物是主要的代表植物,为成煤作用奠定物质基础,因此中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时期,B正确;气候寒冷干燥不利于植被生长,况且白垩纪对应气候是温暖,A错误;中生代时期环太平洋地带地壳活动剧烈,并不稳定,C错误;被称为“最近的生物时代”是新生代,D错误。故选B。
【点睛】生物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演化。地壳演化史中,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祼子植物时代。
萤火虫水洞位于山东临沂市沂水县城西南19km处,洞内地下暗河众多,溪流两侧杂草丛生。如图示意萤火虫水洞地下结构及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萤火虫水洞在形成过程中( )
A. 岩石裂隙越多,发育速度越慢B. 可溶岩石少,发育速度快
C. 洞内水量越多,发育速度越慢D. 气温越高,发育速度越快
4. 下列地貌与萤火虫水洞成因相似的是( )
A. 雅丹地貌B. 牛轭湖C. 溶斗D. 石钟乳
【答案】3. D 4. C
【解析】
【3题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萤火虫水洞发育于可溶性岩石的石灰岩地区,一般认为,岩石裂隙越多,可溶性岩石越多,洞内水量越多,气温越高,发育速度越快,D正确,排除ABC。故选D。
【4题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萤火虫水洞发育与可溶性岩石的石灰岩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通过流水溶蚀作用而成。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作用而成,牛轭湖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而成,溶斗是由于流水溶蚀作用而成,石钟乳是由于流水淀积作用而成,C正确,排除ABD。故选C。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
研究发现,北极地区从1900年以来升温幅度达到了惊人的3℃,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全球变暖加剧北极升温,进而促进北极海冰融化,对全球气候的变化将产生严重影响。图1示意北极地区洋面和浮冰的太阳辐射过程(其中甲表示太阳辐射,乙表示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丙表示大气逆辐射),图2示意北极地区的气温及海冰面积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判断图中L1、L2所代表的地理要素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L1为气温太阳辐射B. L1为海冰面积气温
C. L2为气温地表状况D. L2为海冰面积太阳辐射
6. 随着北极海冰融化加剧( )
A. 乙明显下降B. 甲不断减弱C. 甲不断增强D. 丙大幅度减弱
7. 根据图中的原理,可得出( )
A.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
B. 陆地升温比海洋快
C. 海水太阳辐射热储量大于海冰
D. 海冰融化可缓解气候变暖
【答案】5. B 6. A 7. C
【解析】
【5题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L2在七八月份时达到最高,北极地区在七八月份时气温最高,因此L2为气温,影响因素在于太阳辐射;而L1为海冰面积,此时气温较高,海冰融化,海冰面积较小,B正确,排除ACD。故选B。
【6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甲表示太阳辐射,乙表示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丙表示大气逆辐射。随着北极海冰融化,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乙)明显下降,A正确;太阳辐射(甲)不会发生明显改变,排除BC;由于海冰融化,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大气逆辐射(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排除D。故选A。
【7题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海冰和海水吸收率并不相同,海水吸收率较高,因此,海水对太阳辐射的热储量大于海冰,C正确;图中未有体现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也未反映出海陆升温速度快慢问题,海冰融化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排除ABD。故选C。
【点睛】大气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三个过程。太阳辐射能传播到地面的过程中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散射,大部分通过可见光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地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偿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023年7月27日起,受异常天气系统影响,大量水汽输送到华北平原导致京津冀大部地区出现强降雨过程。截至8月2日8时,降雨持续了近144个小时,河北部分地区出现严重洪涝灾害。如图示意京津冀地区地形、水系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导致此次河北涝灾的环节主要有( )
①蒸发②降水③水汽输送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
A. ①②③B. ②④⑥C. ②③④D. ③④⑥
9. 河北多地涝灾较为严重,主要原因是( )
①上游支流多,来水集中②下游地势平坦,排水不畅
③城市人口分布集中④经济落后,水利工程少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
【答案】8. C 9. A
【解析】
【8题详解】
有材料可知:2023年7月27日起,受异常天气系统影响,大量水汽输送③到华北平原导致京津冀大部地区出现强降雨过程,即异常天气系统将海洋水汽过量输送至河南地区,形成强降水②,导致地表径流④增加,形成洪涝灾害,故选C。
【9题详解】
据图可知:河北上游支流多,河网密布,来水集中,易导致洪水爆发,①正确;河北属于我国华北地区,且大多都属于平原地带,城市人口分布集中,但地势平坦,排水不畅,②③正确;河北为了能够确保农业灌溉和城市用水,在河北省内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且,河北省,经济较发达,④错误;故选A。
【点睛】7月27日至8月2日,受台风“杜苏芮”影响,河北省遭受罕见的特大暴雨洪水灾害。洪灾波及110个县市区,全省直接经济损失958.11亿元。
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我国东海西部存在一支盐度较低的沿岸流,水温年变幅大,冬季顺岸南下,夏季流向东北方。下图为我国东部部分海域等深线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甲、乙海域冬季表层海水温度大小及其影响因素为( )
A. 甲大于乙洋流B. 甲大于乙纬度C. 乙大于甲洋流D. 乙大于甲纬度
11. 丙海域夏季表层海水密度较高的原因是( )
A. 河流流量大,海水浑浊B. 降水少,盐度较高
C. 海水温度高,膨胀作用D. 海域浅,蒸发较快
【答案】10. C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我国东海西部存在一支盐度较低的沿岸流,水温年变幅大,冬季顺岸南下,读图可知,甲较乙靠近陆地,受顺岸南下的洋流影响大,洋流由北向南流,说明为寒流,受其影响温度较低,故甲、乙海域冬季表层海水温度乙大于甲,C正确,A错误;甲、乙纬度位置一样,纬度不是影响海水表层温度差异的因素,B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降水多,读图可知,丙地位于长江入海口,此时河流流量大,大量泥沙物质进入海水,使得海水浑浊,海水密度上升,A正确,B错误;夏季海水温度高,会使密度下降,C错误;海域浅,蒸发较快,说明温度高,密度会下降,D错误;故选A。
【点睛】表层海水平均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密度随纬度升高而升高,表层海水平均盐度从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
我国祁连山东南端位于半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地带,受地形对水汽抬升作用的影响,不同海拔土壤有机质含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下表示意祁连山东南端山地北坡土壤垂直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该山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空间分布上( )
A. 高山带最少B. 中高山带最多
C. 降水越多,含量越少D. 海拔越高,含量越少
13. 与山麓带相比,中高山带表层土壤( )
A. 肥力条件较差B. 有机质分解速度较快
C. 水分含量较少D. 有机质积累条件较好
【答案】12. B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结合图表信息可知,该山体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空间分布上:随着海拔的升高,先升高,然后降低;在中高山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山麓地带有机质含量最少,B正确,排除AD。材料中未有提及降水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关系,排除C。故选B。
【13题详解】
结合图表信息可知,与山麓带相比,中高山带表层土壤含量较高,主要原因在于中高山所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速度较慢,有机质累积条件较好,土壤肥力较高,D正确,排除AB;中高山地带分布着森林和灌丛,植被较为茂密,水分含量应较多,排除C。故选D。
【点睛】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是判断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有机质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枯枝落叶、植物根系、生物遗骸和排泄物等,有机质的支出主要是微生物的分解、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外力作用(如风力、流水)导致的流失等。此外,河流沉积作用、火山灰的沉降也能带来肥沃的土壤。
如图示意东南亚部分地区。甲地所在岛屿全年高温多雨,植被茂密。近年来,该岛屿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专家认为,若要恢复到原来的森林状态,过程将很漫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与甲地自然植被相符的特点是( )
A. 具有板状根B. 群落结构简单C. 叶片多蜡质D. 叶片小而尖
15. 下列自然灾害因甲地植被破坏而更加严重的是( )
A. 山洪B. 地震C. 海啸D. 沙尘暴
16. 下列自然特征最支持材料中专家观点的是该地区( )
A. 气温高,成土速度慢B. 降雨多,水土流失强
C. 多火山,土壤被掩埋D. 纬度低,植被生长慢
【答案】14. A 15. A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区,群落结构复杂、具有板状根,叶片宽大,BD错误,A正确;叶片多蜡质多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区域,C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地位于赤道附近,地势起伏大,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大,植被破坏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受地形与降水的影响,易发山洪,A正确;植被破坏与地震、海啸关系不大,BC错误;当地降水多,风力小,一般不会出现沙尘暴,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专家认为,若要恢复到原来的森林状态,过程将很漫长,当地气温高,成土速度快,A错误;降雨多,植被破坏后,水土流失强,恢复速度慢,B正确;多火山,土壤被掩埋,会提高土壤肥力,与专家观点相悖,C错误;纬度低,植被生长快,D错误;故选B。
【点睛】热带雨林植被特征: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均为热带分布的种类;群落结构复杂;多具板状根、气生根、老茎生花等现象;林冠高低错落,色彩不一,无明显季相交替,终年常绿。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驶上火星表面,获取了巡视区的大量科学数据,目前状态良好。不过,“祝融号”火星车进入日凌阶段时,地面和火星车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行星日凌是指地球和行星运行至太阳两侧,且三者近乎处于一条直线的自然现象。下图为某时间太阳系行星位置图。
(1)小行星带位于____(填行星名称)两行星轨道之间,图中最可能出现日凌现象的行星是____。
(2)试说明“祝融号”火星车进入日凌阶段时,地面和“祝融号”火星车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的原因。
(3)从太阳系行星运行及轨道角度,说明行星之间能出现日凌现象所具备的运行条件。
【答案】17. ①. 火星、木星 ②. 木星
18. 太阳电磁辐射干扰逐渐增强,火星与地球通信受到干扰。
19. 在同一轨道面;行星运转周期不同。
【解析】
【分析】本题以某时间太阳系行星位置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转特征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由材料可知,行星日凌是指地球和行星运行至太阳两侧,且三者近乎处于一条直线的自然现象,读图可知,此时地球、太阳、木星位于一条直线,地球、木星分别位于太阳的两侧,故图中最可能出现日凌现象的行星是木星。
【小问2详解】
地球、火星诼渐运行至太阳的两侧且三者几乎处于一条直线 上,太阳电磁辐射干扰逐渐增强,火地通信受到干扰,出现不稳定甚至中断,因此地面和“祝融号”火星车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小问3详解】
从太阳系行星运行来看,行星运转周期不同,才能使行星位于同一直线,且位于太阳的两侧;从太阳系行星运行轨道看,行星在同一轨道面上,才有可能行星位于同一直线,使太阳遮挡两侧的行星。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聚落的分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图示意我国某河流出山口处典型地貌区的聚落分布。
(1)图中聚落所在地貌名称是____,并简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____
(2)简述图示地貌特征由A到B的变化。
(3)图中聚落选择在该处,试列举其主要考虑的因素。
【答案】(1) ①. 冲(洪)积扇 ②. 形成过程:河流自山地流向山麓,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形成扇状堆积体。
(2)海拔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粒径逐渐变细。
(3)地形、土壤、水源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河流出山口典型地貌区聚落分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河流堆积地貌,聚落的影响因素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位于河流出山口处,由于河流摆脱了侧向约束,到达河流出山口处,地势变化流速减慢,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河流出口处不断堆积,形成扇状堆积体,为冲积扇或洪积扇。
【小问2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由A到B指冲积扇由扇顶到扇缘地区,从扇顶到扇缘,海拔逐渐降低,大量泥沙在此沉积,沉积物粒径逐渐变小。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聚落选择在冲积扇地区,主要原因在于该地区地形较为平坦,土壤较为肥沃,且有河流流经,水源较为充足,有利于该地区发展农业,同时有利于聚落在此选址。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同学为进一步验证热力环流的科学性,做了如下实验:在一间门窗紧闭的室内,将一支点燃的蜡烛靠近一支点燃的松香,观察松香烟的飘散方向。如图为实验前该同学所画的三种可能出现的情况示意图。
(1)推测图中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____(填字母),并解释其原理____。
(2)在下图中用箭头标出蜡烛与周围空间的大气流动状况,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物体名称(“蜡烛”或“松香”),并画出近地面的等压面。
(3)该同学发现,松香离蜡烛较远时,松香烟不再像图中出现的情况了,于是也明白了城市工厂布局的重要性,试说明二者之间的联系。
【答案】19. ①. b ②. 点燃的蜡烛,温度较高,气压较低,与周边空间产生水平气压差,形成热力环流;松香烟随近地面空气向蜡烛流动。
20. 21. 当松香距离蜡烛较远时,不在其热力环流圈以内,所以松香烟不再飘向蜡烛;工厂布局在郊外,同样在热力环流圈以外,可减少工厂污染性气体对市区的影响。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实验为材料,涉及热流环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培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小问1详解】
点燃的蜡烛与松香相比,温度较高,气体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中心,与周边空间产生水平气压差,气流在水平方向上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故松香烟随近地面空气向蜡烛流动,b图符合题意。
【小问2详解】
点燃的蜡烛与松香相比,温度较高,近地面附近气体受热膨胀上升,使得近地面空气密度变小,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对应高空形成高气压,松香近地面受热少气温低,气体冷却收缩下沉,在近地面空气分子大量集聚,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对应高空形成低气压,气流在水平方向上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如图所示:
【小问3详解】
当松香距离蜡烛较远时,受蜡烛的影响变小,一旦不在其热力环流圈以内,松香烟不再飘向蜡烛;相对郊区来说,城市温度高,被称为“热岛”,城市和郊区之间存在热力环流,在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市.工厂设在城郊热环流圈以外,可减少工厂的污染性气体对市区的影响。
海拔/m
土壤类型
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g·kg﹣1)
1700~2100(山麓带)
山地灰钙土
16.29
2100~2500(中低山带)
山地栗钙土
75.93
2500~3300(中高山带)
森林灰褐土
116.66
3300~3800(中高山带)
灌丛草甸土
172.77
>3800(高山带)
寒漠土
63.44
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共6页。
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共8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承德市高二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承德市高二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