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01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02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03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神态掩藏着习性, 蝎 蟋蟀 圣甲虫, 文章结尾处写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 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4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 (35 分)
    1. 默写。
    (1)诗文之美,美在家国情怀。杜甫《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望中所见,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典故,表达出诗人报效朝廷、誓死报国之志;崔颢《黄鹤楼》中,“_________?________”触景生怀,抒发出诗人不知家在何处的满腹愁绪。
    (2)对偶是古诗文常见的修辞之 。吴均《与朱元思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蝉猿之声反衬山林之寂静;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________,________”融情于景,成为“千古奇偶”的佳句。
    【答案】 ①. 国破山河在 ②. 城春草木深 ③. 报君黄金台上意 ④. 提携玉龙为君死 ⑤. 日暮乡关何处是 ⑥. 烟波江上使人愁 ⑦. 蝉则千转不穷 ⑧. 猿则百叫无绝 ⑨. 无可奈何花落去 ⑩. 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易错字词:携、暮、蝉、转、猿、落、燕。
    2.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啊,天真幼稚的好心人们,你们犯了多么大的错误呀!它的种种祈祷似的神态掩藏着许多残忍的习性;那两只祈求的臂膀是可怕的劫掠工具:它并不niǎn动念珠,而是要结果一切从旁经过的猎物。人们怎么也没想到螳螂竟然是直翅目食草昆虫中的一个例外,它专门吃活食。它是昆虫界和平居民的老虎,是埋伏着捕捉新鲜肉食的妖魔。可想而知,它力大无穷,又嗜肉成性,外加它那完美而可怕的捕捉器,使它可能成为野地上的一霸。“祷上帝”可能变成了凶神恶shà般的刽子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祈祷( ) niǎn( )动 凶神恶 shà( ) 刽( )子手
    (2)文段选自法国作家_________(人名)的科普著作《昆虫记》。对于螳螂的幼虫来说,最具杀伤力的天敌是_________。
    (3)文段中画线句子的主干是_________。
    它的种种祈祷似的神态掩藏着许多残忍的习性。
    (4)小伟同学找到三张《昆虫记》中的图片,分别是蟋蟀、圣甲虫和蝎,请你分别将其名称填在对应图片下的横线上。
    【答案】2. ①. dǎ ②. 捻 ③. 煞 ④. guì
    3. ①. 法布尔 ②. 蚂蚁
    4. 神态掩藏着习性。
    5. 蝎 蟋蟀 圣甲虫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
    祈祷:读音为dǎ,意思指向神祝告求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祈求免祸降福;
    捻动:读音为niǎn,意思指用手指搓转;
    凶神恶煞:读音为shà,意思指迷信指凶恶的神。常用来形容非常凶恶的人;
    刽子手:读音为guì,意思指古代执行死刑的人,现代泛指以各种方式杀人的凶手;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共十卷。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
    《昆虫记》记录了他在户外观察昆虫习性的结果。比如,青竹峰的巢住在潮湿的泥土下;螳螂的天敌是个头最小的蚂蚁等。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缩句。
    “它的种种祈祷似的神态掩藏着许多残忍的习性”句子,删掉句子的修饰词,保留主语、谓语和宾语,主语是“神态”,“它的种种祈祷似的”是定语;谓语是“掩藏着”,“许多残忍的”是定语,宾语是“习性”,故句子主干应是:神态掩藏着习性。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常识。
    一空:《昆虫记》中记述:它的尾端有一个六节体,表面光滑,呈泡状,是制作并储存毒汁的小葫芦。故一空答案为蝎;
    二空:蟋蟀的特点: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触角细长。故二空答案为蟋蟀;
    三空:《昆虫记》中记述:圣甲虫的后腿,尤其是最后的两条腿十分细长,略微弯曲,呈弧形,足端长有利爪。它的前腿扁平,弯成弧状,表面纹脉凸起,上面还排列着五个坚齿。故三空答案为圣甲虫。
    3. 今年是渡江战役胜利74周年。兴华学校八年级开展“走进渡江战役纪念馆 传承红色基因”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1)小明同学准备制作“红色基因”宣传册时,对使用行书还是隶书有些犹豫,请你帮他选择其中的一种,并简述理由。
    (2)从安徽省科技馆出来后,下一站要到渡江战役纪念馆学习。小明同学根据图示写了一段话,请你帮他修改。
    【甲】
    从安徽省科技馆出来后,环湖北路向东北方向直行,行至金斗东路与环湖北路交叉口,再向北直行一小段路,【乙】过了解放广场、就到达目的地了。
    ①【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
    (3)活动期间,小明同学就“走进渡江战役纪念馆,传承红色基因”这一话题,对王馆长进行采访,请你帮他拟一个采访问题。
    (4)请你为下面的消息拟一个标题,要求概括主要事实,不超过25字。
    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争做优秀的当代中学生。近日,兴华学校八年级全体师生乘车前往省城渡江战役纪念馆,走进“历史现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烈精神。
    12月9日上午9时,全体师生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正式开始,全体师生在严肃的《义勇军进行曲》中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接着,全体师生向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默哀。
    【答案】(1)示例一:选行书。行书线条行云流水,体现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示例二:选隶书。隶书方正厚重,体现了红色文化底蕴深厚。
    (2)①在“环湖北路”前加上“沿(着)”或“顺(着)” ②把顿号(、)改为逗号(,)
    (3)示例:王馆长,开展“走进渡江战役纪念馆,传承红色基因”活动,对我们中学生有什么教育意义?
    (4)示例:兴华学校八年级师生开展“走进渡江战役纪念馆”活动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书法字体运用能力。无论使用哪一种,只要恰当阐述理由即可。
    示例1:选行书。行书在笔法、结构和章法都具有流动感,如行云流水一般,连绵,气韵通畅,而富有韵味。能体现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示例2:选隶书。隶书表现为气势浑厚,茂密凝重,雄健壮美。能体现了红色文化底蕴深厚。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和标点符号正确运用的能力。
    【甲】处:缺少介词,应在“环湖北路”前面加上“沿(着)”或“顺(着)”。
    【乙】处:依据句意可知,“过了解放广场”“就到达目的地了”是两个承接关系的分句,所以,应把顿号(、)改为逗号(,)。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采访问题设计能力。主要围绕“走进渡江战役纪念馆,传承红色基因”这一话题进行采访。答案不唯一。
    示例:王馆长,你好,针对我们中学生,你认为开展什么活动才能使“走进渡江战役纪念馆,传承红色基因”这一活动最有有意义?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注意字数要求。
    依据“近日,兴华学校八年级全体师生乘车前往省城渡江战役纪念馆,走进“历史现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烈精神。”可以概括为:兴华学校八年级师生开展“走进渡江战役纪念馆”活动。
    二、阅读(55分)
    [一](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父亲和树
    陈宝全
    ①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
    ②只有父亲理解这些老了的苹果树的心思,他提着斧头进了果园。
    ③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30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
    ④父亲在动手之前,用手量了这棵苹果树的树干,四拃多一点儿。父亲知道,它的身体里藏着30多个年轮。也就是说,20世纪80年代末,它还是一株小树苗,嫩叶在阳光下尽情地舒展,细小的枝条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期待。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
    ⑤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斧子撞击树干的声音要小很多,却还是被父亲敏感地捕捉到了。父亲落泪了。
    ⑥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
    ⑦20世纪80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来。作为木匠的父亲,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在他栽下第一批苹果树苗的时候,大片的小麦仍然享有辽阔的土地,是地里的主角。为了保住小麦,人们曾与草作战,把它们统统赶出麦田。在田里,草都不让长,怎么会容忍树长进去?
    ⑧父亲是在乡村干部的劝说下,才栽下了第一片果树。
    ⑨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
    ⑩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
    ⑪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也突飞猛进地好了起来。
    ⑫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嘎吱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
    ⑬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他将用近一个月的时间,砍倒果园里所有的老树,再把它们劈成木柴。这些带着浓郁芳香的木柴,将陪伴他度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⑭父亲不再主持果园里的事,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到果园里转转。砍掉了老树的土地,平整而安详,像是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在休憩,在安睡。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砍苹果树的主要原因是苹果树老了,结不了多少好果子了。
    B. 第⑤段写“父亲落泪了”,可以看出父亲在砍苹果树时,内心是难过的。
    C. 第⑦段到第⑪段的文字在记叙顺序上是插叙,交代了父亲对苹果树情感变化的历程。
    D. 第⑬段写出了父亲砍掉苹果树、破坏生态的痛苦和悔恨。
    5.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
    6. 谈谈你在父亲身上发现了哪些美好品质。
    7. 理解文章标题《父亲和树》的妙处。
    8. 文章结尾处写道:“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4. D 5.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的带着清香的木屑比作“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与苹果树关系的和谐友好,表达父亲对苹果树的不舍以及砍倒苹果树的伤感。
    6.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善良、懂得感恩;勤劳能干;率真、朴实无华;重感情、与自然和谐相处。
    7. ①交代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是围绕二者之间的故事展开叙述的。②“和”字揭示了父亲和苹果树的密切关系。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④含蓄点明文章主旨。
    8. 示例:①砍掉老苹果树,把土壤的肥力留给新的苹果树,新的苹果树又会使这片土地焕发生机,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和馈赠,体现出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生命的交替;②苹果树给我们家做出巨大贡献,表达出对苹果树无私奉献和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③父亲和苹果树一样勤劳、无私奉献,表达出对父亲的赞美、感激之情。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D.根据文章第⑬段“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可知,父亲对苹果树的不舍之情;故题干“破坏生态的痛苦和悔恨。”说法错误。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
    画线句把“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比作“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大树和父亲好似在谈话,体现了父亲与苹果树关系的和谐友好;结合第⑫段“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嘎吱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语境可知,表达父亲对砍到苹果树的不舍、难过之情。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文章第③段“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30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可知,父亲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根据文章第⑥段“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可知,父亲明白苹果树对“我们”的的贡献,表现出父亲是一个善良、懂得感恩的人;
    根据文章第⑦段“20世纪80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来。作为木匠的父亲,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可知,父亲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
    根据文章第⑨段“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可知,父亲是一-个率真、朴实无华的人;
    根据文章第⑫段“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可知,父亲因砍到苹果树而难过,表现父亲与苹果树关系密切,表现父亲是一个重感情、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标题
    通读全文可知,文章开头从老苹果树写起,接着写了父亲提着斧头砍掉老苹果树,然后叙述了父亲30年前种苹果树的往事,最后苹果树倒在地上,新的苹果树苗长起来的故事。最后水到渠成的点明文章的中心: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故标题“父亲和树”不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概括了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父亲从种树到砍树再到种树的经历。写出父亲的大半生几乎都和树发生着牵连,这一过程揭示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生命的交替。而标题“父亲和树”就很好的表现出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含蓄的含蓄点明文章主旨;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
    根据文章第①段“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文章第⑭段“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可知,现在的老苹果树砍了,把土壤的肥力留给新的苹果树,新的苹果树又会继续焕发生机,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和馈赠;这体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生命的交替;
    根据文章第⑥段“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文章第⑪段“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也突飞猛进地好了起来。”可知,苹果树给我们家做出巨大贡献,表达作者对苹果树无私奉献和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根据文章第③段“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30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文章第⑪段“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可知,父亲和苹果树一样勤劳、无私奉献,表达作者对父亲的赞美、感激之情。
    [二](16分)
    材料一:“园林”一词,最早见于西晋的诗文中,如西晋张翰《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评述司农张伦的住宅时说:“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广泛,常用以泛指各种游憩境域。在一个地方种植一些花草树木,并建造一些小筑,布置好园路等,或通过工程技术或艺术手段改造地形,然后将其改造成能供人游玩或休息的区域,这样的境域,就成了园林。
    材料二: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仿照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萌发于商周,成熟于唐宋,发达于明清。商周时期,帝王粗辟原始的自然山水丛林,以狩猎为主,兼供游赏,称为“苑”“囿”。春秋战国至秦汉,帝王和贵戚富豪模拟自然美景和神话仙境,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又大量增加人造景物,建筑数量很多,且铺张华丽,讲求气派。帝王园林与宫殿结合,称为“宫苑”。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文人参与造园,以诗画意境作为造园主题,同时渗入了主观的审美理想;构图曲折委婉,讲求趣味。两宋至明初,以山水写意园林为主,注重发掘自然山水中的精华,加以提炼,园景主题鲜明,富有性格;同时大量经营邑郊园林和名胜风景区,将私家园林的艺术手法运用到尺度比较大、公共性比较强的风景区中。明中叶至清中叶,园林数量骤增,造园成为独立的技艺,园林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私家园林(主要在江南)数量骤增,皇家园林仿效私家园林,成为私家园林的集锦。
    材料三:西方园林具有开朗、活泼、规则、整齐、豪华、热烈、激情的特点,有时甚至是不顾奢侈地讲究排场。古希腊哲学家推崇“秩序是美的”,他们认为大自然是未经驯化的,人工造型的植物形式才是美的,所以植物形态都修剪成规整的几何形体,园林中的道路都是整齐笔直的。18世纪以前的西方古典园林景观都是沿中轴线对称展现的。从希腊、古罗马的庄园、别墅,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台地园,再到法国的凡尔赛宫苑,在规划设计中都有一个完整的中轴系统。西方园林的“常客”有很多,如宽阔的中央大道、含有雕塑的喷泉水池、修剪成几何形体的绿篱、大片开阔平坦的草坪、成行列栽植的树木等。地形、水池、瀑布、喷泉的造型都是人工几何形体,全园景观是一幅“人工图案装饰画”。西方古典园林的创作主导思想是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大自然必须按照人头脑中的秩序、规划、条理、模式来进行改造。中轴对称规划形式体现出超越自然的人类征服力量,人造的几何规划景观超越一切自然。西方园林讲求的是一览无余,追求图案的美、人工的美、改造的美和征服的美,是一种开放式的园林,一种供多数人享乐的“众乐园”。
    材料四:
    9. 下列诗句中,没有写到园林的一项是( )
    A. 园林幽鸟啭,渚泽新泉清。 (柳宗元《首春逢耕者》)
    B.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杜荀鹤《送人游吴》)
    C.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D. 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 (苏舜钦《沧浪亭》)
    10. 材料二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有什么好处?
    11. 材料三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12. 前三则材料分别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请结合材料内容,判断材料四中A、B两幅图分别属于哪种园林设计并说明理由。
    【答案】9. C 10. 时间顺序。条理清楚地介绍了中国园林的历史发展与演变(或:使读者对中国园林在时间上的发展与演变有较为清晰的了解)。
    11. 举例子。列举了希腊、古罗马以及文艺复兴时西方园林的实例,具体有力地说明了“18世纪以前的西方古典园林景观都是沿中轴线对称展现的”。
    12. A图为西方园林,因为园林中的植物都修剪成规整的几何形体,园林中的道路都是整齐笔直的,体现了一种规则美、人工美。B图为中国古典园林,因为园林中树木没有刻意修剪,园林中人工痕迹少,体现了自然美。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A.诗意:园林中传出鸟儿婉转的叫声,小洲洼地的新泉清澈令人叹嗟;
    B.诗意:你到姑苏时将会看到,那儿的人家房屋都临河建造;
    C.诗意:临别时摘下宝剑赠给你,寄托着我的深情厚谊;没有写到园林;
    D.诗意:一条小径盘旋在深山上,这个景象却坐落在繁华的市井之中;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顺序。
    根据材料二中“商周时期,帝王粗辟原始的自然山水丛林,以狩猎为主,兼供游赏,称为‘苑’‘囿’”的“商周时期”,“春秋战国至秦汉,帝王和贵戚富豪模拟自然美景和神话仙境”的“春秋战国至秦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文人参与造园,以诗画意境作为造园主题”的“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明中叶至清中叶,园林数量骤增,造园成为独立的技艺,园林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的“明中叶至清中叶”等词语可知,这则材料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可以更加清晰地介绍说明对象的发展与演变,使读者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画线句子中的“希腊”“古罗马的庄园”“别墅”“意大利的台地园”“法国的凡尔赛宫苑”可知,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希腊、古罗马以及意大利、法国的西方园林的实例,结合本材料“18世纪以前的西方古典园林景观都是沿中轴线对称展现的”有力地说明了18世纪以前这些西方园林在规划设计中都有一个完整的中轴系统。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
    A图园林中的植物都修剪成规整的几何图形,产生了一种材料三所说的“人工图案装饰画”的视觉效果,体现了一种经过改造后的人工美,并与材料三中提到的“西方园林具有开朗、活泼、规则、整齐、豪华、热烈、激情的特点,有时甚至是不顾奢侈地讲究排场”相一致,所以图A是西方园林;
    B图园林中的树木没有刻意的修剪,全依天然,在园林中几乎看不到人工雕琢的痕迹,体现了材料二中提到“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仿照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特点,所以它是中国古典园林。
    [三](16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③,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节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①山阴:晋代县名,今浙江绍兴。 ②皎然:洁白光明的样子。③彷徨:徘徊。 ④戴安道:即戴逵,字安道。⑤剡(shàn):晋代县名,今浙江嵊州。
    13.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
    (3)因起彷徨 因:_________ (4)人问其故 故:________
    14.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即 便 夜 乘 小 船 就 之
    15.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16. 【甲】【乙】两文都写月夜寻友,有何异同?
    【答案】13. ①. 想到,考虑 ②. 共同,一起 ③. 于是,就 ④. 原因,缘故
    14. 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15. (1)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
    16. 相同之处:都是看到夜色突然产生寻友的兴致。不同之处:甲文重在描写作者与友人在庭院中散步,欣赏月夜之景;乙文重在描写王子猷寻找友人的过程。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理解。
    (1)句意: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念:想到,考虑;
    (2)句意: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相与:共同,一起;
    (3)句意:于是他感到犹豫不决。因:于是,就;
    (4)句意:有人问他这样的缘故。故:原因,缘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画波浪线“即便夜乘小船就之”,意思是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即便”连词,“就之”做“夜乘小船”做目的状语。故断句为: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重点词语有:
    (1)但:只;少:缺少;如:像;耳:罢了;
    (2)宿:一夜;方:才;至:到;造:到;返:返回;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甲】文中“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苏轼一时兴起,想去找承天寺找张怀民赏月。【乙】文中“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忽忆戴安道”“即便夜乘小船就之”,可知王子猷一时兴起,想邀戴安道一同赏雪。故两文相同点:都是看到夜色突然产生寻友的兴致;
    两文的不同点:【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诗人同张怀民在庭院中,欣赏月夜的景色。【乙】文中“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可知,诗人重点写了王子猷寻找友人的过程。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王子猷住在浙江绍兴,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一片洁白。于是他感到犹豫不决,吟咏起左思的《昭隐》,忽然想起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这样的缘故,王子猷说:“我本来乘着兴致出行,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何必要见戴安道?”
    三、写作(55分)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就是责任。——王爱珍
    ②如果一个人有了责任心,那么他会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得完美。——周姿延
    ③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
    你对“责任”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或者,在学习与生活中,你有哪些关于“责任”的经历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自拟题目,自选文体;(2)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力,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答案】范文
    谈责任
    英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事,这就是责任。
    勇于承认错误,是一种责任。1920年,有个八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在当时,12.5美元足足可以买下125只母鸡!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错误。父亲拿出12.5美元说:”这钱我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我。”从此,男孩每天省吃俭用。一年后终于攒够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位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
    为社会贡献,是一种责任。俄国优秀的生物学家、病理学家梅契尼科夫把一生都贡献给了科学事业,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病逝前,早已决定将自己的遗体捐献供医学解剖用,并内定了解剖医师。临终前,他对那位医师说:“你还记得我们之间的约定吗?你在负责解剖我的尸体时,请注意我的肠胃,我身体的毛病,八成是发生在那里。”
    热爱祖国,是一种责任。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小的时候,有一次几个结拜兄弟因为没有饭吃,约岳飞去拦路抢劫。岳飞果决拒绝了他们的要约,并劝阻他们不要去干。但众兄弟并没有听他的劝说而离开了他。岳飞母亲听说此事后,很高兴。但又害怕他在自己死后经不住诱惑,于是她拿来绣花针,在岳飞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然后涂上醋墨。这四个字便永不裉色了。从此岳飞英勇杀敌,真正达到了他母亲的要求。
    古今中外的人们,因为勇于承担责任而有口皆碑,流芳百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人生的信念;“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豪迈的誓言;“我以我血荐轩辕”是他们的情怀;“拯救祖国”是他们的呐喊。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这就是责任;关心老人,爱护儿童,这就是责任;堂堂正正做人,为人民谋利造福,这就是责任。
    我们每一个人把自己身边的每一件事做好,这就是每个人最基本的责任。
    对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
    【解析】
    【详解】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首先仔细研读材料,通过事件挖掘背后的主题。从材料中能清晰地捕捉到本则文题的写作核心——责任。责任是应认真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也就是承担应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做好的工作,尽责任是快乐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各有各的责任,具体到每个个体,其责任是什么,这是首先应明确的。父母养儿育女,儿女孝敬父母,老师教书育人,学生尊师好学,医生救死扶伤,军人保家卫国……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要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祖国承担并履行一定的责任。责任是道德建设的基本元素。官德、师德、医德、商德、艺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都以责任为基础,为前提。身份不同,责任不同。古希腊人说,人是背着包袱走路的。这包袱里有家庭、事业、友情、亲情……即使历经艰辛,也不能丢弃其中任何一件。每一件上都包含两个字:责任。责任,是每个人必须承担的使命。社会呼唤责任,责任成就未来。此文可以正面写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勇于承担责任的经历,可以谈责任的重要,也可以反面写丢掉责任的愧疚等等。文体适合写成夹叙夹议的记叙文,也适合写成议论文。
    相关试卷

    27,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7,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文章标题《父亲和树》的妙处,文章结尾处写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共2页。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6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