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数学北师大版栽蒜苗(二)图文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数学北师大版栽蒜苗(二)图文ppt课件,共28页。
1.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2.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
4.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掌握绘制的方法。
5.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信息,进行简单的预测。
笑笑栽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
这就是折线统计图,可以让我们形象地看出蒜苗的生长情况。
笑笑记录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
数据点表示蒜苗不同时间的高度
蒜苗的整体生长情况呈增长趋势。
线段越陡峭,生长得越快。
线段越平缓,生长得越慢。
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想一想: 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身高的变化情况?
贝贝同学记录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
贝贝记录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图
总体上看蒜苗每天都在长高,呈上升趋势。第4天到第12天这段时间长得最快,第16天到第20天这段时间长得最慢。
1. 笑笑把室内气温的变化画成下面的统计图。
(1)笑笑每隔____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 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2.下图是四(1)班1月到8月全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统计图。
(1) 阅读数量较多的是在( 2 )月、( 7 )月和( 8 ) 月。为什么这几个月阅读数量较多?说说你的理由。
因为这几个月正值寒暑假期间,学生们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比较多。
解析:根据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阅读数量较多的是在2月、7月和8月。
(2) 数量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6 )月到( 7 )月,相差 ( 47 )本。
解析:线越陡,说明增长或降低得越快,则数量变化幅度最大的是6月到7月。用7月的阅读数量减去6月的阅读数量即为相差的数量。
(3) 如果你是书店的老板,那么根据上面的统计图,你会制 定怎样的进货计划?
在2月、7月和8月多进一些课外书,在6月减少课外书的 进货量。(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解析:根据课外阅读情况提出建议即可。
3.下面是蓝天小学近视人数的情况。
(1)请根据表格完成折线统计图。
(2)这个学校的近视人数随年级升高呈现( 上升 )趋 势。
蓝天小学近视人数统计图
4.某旅游景点2023年各季度接待游客的数量统计如下表。 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该景点接待游客的数量在这一年内是怎么变化的?
前三季度逐渐增加,第四季度减少。
某旅游景点2023年各季度接待游客数量情况统计图
1.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表示天天骑自行车从9:00到11:00行 驶的路程情况。
天天骑自行车从9:00到11:00行驶的路程情况统计图
(1) 天天平均每时行驶( 15 )千米。
解析:横轴表示时间,天天骑车从9:00开始,到11:00结束,天天在路上一共用的时间即为11时-9时=2时,观察纵轴,天天从0千米处开始骑车,到30千米处结束,说明他骑行的路程是30千米,用骑行的路程除以骑行的时间,就是平均每时行驶的千米数,即30÷2=15(千米)。
(2) 天天中途停留了( 30 )分。
解析:图中从10:00到10:30的路程没有变,说明这段时间天天处于停留阶段,根据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可得共停留了30分。
(3) 天天在骑自行车的最后30分里,行驶了( 15 )千米。 这30分的速度比他骑自行车行驶完全程的平均速度快( 15 )千米/时。
解析:观察折线统计图,最后30分天天从15千米处行驶到30千米处,共行驶了30-15=15(千米)。根据速度=路程÷时间,30分=0.5时,可知这30分里的速度是15÷0.5=30(千米/时),比行驶完全程的平均速度快了30-15=15(千米/时)。
折线统计图的概念: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先根据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得到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
1.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2.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
4.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掌握绘制的方法。
5.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信息,进行简单的预测。
笑笑栽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
这就是折线统计图,可以让我们形象地看出蒜苗的生长情况。
笑笑记录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
数据点表示蒜苗不同时间的高度
蒜苗的整体生长情况呈增长趋势。
线段越陡峭,生长得越快。
线段越平缓,生长得越慢。
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想一想: 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身高的变化情况?
贝贝同学记录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
贝贝记录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图
总体上看蒜苗每天都在长高,呈上升趋势。第4天到第12天这段时间长得最快,第16天到第20天这段时间长得最慢。
1. 笑笑把室内气温的变化画成下面的统计图。
(1)笑笑每隔____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 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2.下图是四(1)班1月到8月全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统计图。
(1) 阅读数量较多的是在( 2 )月、( 7 )月和( 8 ) 月。为什么这几个月阅读数量较多?说说你的理由。
因为这几个月正值寒暑假期间,学生们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比较多。
解析:根据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阅读数量较多的是在2月、7月和8月。
(2) 数量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6 )月到( 7 )月,相差 ( 47 )本。
解析:线越陡,说明增长或降低得越快,则数量变化幅度最大的是6月到7月。用7月的阅读数量减去6月的阅读数量即为相差的数量。
(3) 如果你是书店的老板,那么根据上面的统计图,你会制 定怎样的进货计划?
在2月、7月和8月多进一些课外书,在6月减少课外书的 进货量。(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解析:根据课外阅读情况提出建议即可。
3.下面是蓝天小学近视人数的情况。
(1)请根据表格完成折线统计图。
(2)这个学校的近视人数随年级升高呈现( 上升 )趋 势。
蓝天小学近视人数统计图
4.某旅游景点2023年各季度接待游客的数量统计如下表。 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该景点接待游客的数量在这一年内是怎么变化的?
前三季度逐渐增加,第四季度减少。
某旅游景点2023年各季度接待游客数量情况统计图
1.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表示天天骑自行车从9:00到11:00行 驶的路程情况。
天天骑自行车从9:00到11:00行驶的路程情况统计图
(1) 天天平均每时行驶( 15 )千米。
解析:横轴表示时间,天天骑车从9:00开始,到11:00结束,天天在路上一共用的时间即为11时-9时=2时,观察纵轴,天天从0千米处开始骑车,到30千米处结束,说明他骑行的路程是30千米,用骑行的路程除以骑行的时间,就是平均每时行驶的千米数,即30÷2=15(千米)。
(2) 天天中途停留了( 30 )分。
解析:图中从10:00到10:30的路程没有变,说明这段时间天天处于停留阶段,根据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可得共停留了30分。
(3) 天天在骑自行车的最后30分里,行驶了( 15 )千米。 这30分的速度比他骑自行车行驶完全程的平均速度快( 15 )千米/时。
解析:观察折线统计图,最后30分天天从15千米处行驶到30千米处,共行驶了30-15=15(千米)。根据速度=路程÷时间,30分=0.5时,可知这30分里的速度是15÷0.5=30(千米/时),比行驶完全程的平均速度快了30-15=15(千米/时)。
折线统计图的概念: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先根据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得到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