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
知识点08 军事与外交-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
展开
这是一份知识点08 军事与外交-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文件包含知识点08军事与外交-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教师版docx、知识点08军事与外交-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解说】:
古代军事外交是典型的“征战外交”,特点是:外交直接为征战或反征战服务;伐交与伐谋、伐兵、攻城相配合;尚未出现明确的军事外交专业分工,派遣军事外交使者大都根据战事需要随机而定。慎盟、亲邻、曲线外交、人道主义是反映在《春秋左传》中的军事外交的谋略思想,在中国古代军事外交史上具有它的独特之处。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尉缭子》、《握奇经》等。这些著作均是当时战争和治兵经验的总结,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包含有丰富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以及治兵作战的哲理。兵家重点在于指导战争,在不得不运用武力达到政治目的时,怎么样去使用武力。创始人是孙武,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等。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
沙场鏖兵、唇舌烽火,自古就是展现个人才智、体现国家意志的两大重要舞台.军事外交具有自身的特点规律,具有“慢热快冷”的特殊性。军事互信取决于政治互信,增进军事互信、深化军事关系往往需要较长的“慢热”过程;而国家间一旦产生矛盾,“快冷”的往往是军事关系。
中国古代知名的外交家:连横创立者张仪、合纵集大成者苏秦、西域使者张骞、投笔从戎班定远等。古代外交部门从汉代以来大体如下:汉代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为大鸿胪和尚书主客曹;魏晋南北朝时期主管外交的机构主要基世灶是鸿胪寺和客曹尚书;三国承汉制,魏、蜀、吴三国皆有大鸿胪;隋代负责外交的机构谓鸿胪寺和谒者台;唐代由鸿胪寺和尚书主客负责外交;明代负责外交事务机构主要是鸿胪寺和行人司;清代前期,既保留了传统的鸿胪寺建制,又设立理藩院、会同四译馆管理外交事务,清代后期,先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具体负责外交事务,鸿胪寺与理藩院搏扮的外交职能相应返陆转向国内。
【基础题型】:
1.文言词语(实词、虚词)的理解:实词解释,主要运用“课内向课外迁移法”,想一想课内学过的该词的意思,代入语境检验分析,注意多义词要仔细判断。
虚词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和分词整理,记住常用虚词的基本用法,如果是判断两个句子虚词含义或用法是否相同,可用代入法检验,即将你确定答案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带入另一句验证,如果语意通畅无误就是相同的。
2.断句或划分节奏:首先要掌握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然后可以从特殊标志词切入:(1)句首标志词: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等;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等;③谦词:下官、窃、寡人等;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等;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等;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等。(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3)句尾标志词: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等;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等。(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等。
划分节奏的依据,大都是根据句子成分,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语与后置介宾短语之间(苟全性命\于乱世)都要停顿,并列短语(一桌\一扇\一扶尺\而已)之间,句首发语词与句子(若夫\淫雨霏霏)之间,古二今一(今齐地\方千里)也要划开。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承前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句中转折连词“而”前要停顿;语句倒装处要停顿。
3.考查文言文翻译:初中文言文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首先要注意重点词,善于分析发现“生词”,逐个破解;其次,要注意看句子是否是特殊句式,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要把顺序归位,“为……所……”“为+动词”及带“于”字的被动句要翻译到位,省略句要补充上省略的部分,最后连词成句,文从字顺,前后贯通。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看选文的类型,是写人叙事(什么人在干什么),还是记游写景(景物的特点),主旨是什么;然后联系实际,分析题目的要求,看题干要求是概括某一段还是整篇,根据提示的信息逐句或逐段梳理内容;最后据分值分点解答。
5.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谈自己的主观感悟和看法:首先疏通文意,结合选文内容和背景材料理解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然后抓题干信息或借助注释找突破口;最后筛选信息,提炼要点。
感悟和看法要以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为依托,挖掘作者的价值观倾向(真、善、美、孝、义、仁等),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意义,然后结合实际谈你从选文中悟出什么道理或作者倡导的价值观对你做人做事方面的启示。
6.对比综合题:此类题型有同一类型的材料(战争、寓言、写景等)进行比较的;有同一人物不同事迹或同一作者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的;还有不同人物对待同一问题的不同态度进行比较的。常见考查形式有“分析二者思想感情(所持观点)的异同”,“分析景物描写特点及作用的异同”。
人物类要通过人物语言、事件分析人物在思想性格、办事能力、处事态度、道德人品等方面的差异作出综合评析;山水咏物类先分析景或物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时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或写作特点,然后关注作者对景物描写后感慨、感想、感叹的文字,借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志向。说理类注意作者表明观点的经典语句,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及论证的方法思路。
【23•庐江县模拟解析】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①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②挫我于内,而公中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於③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二》)
【注】①羁旅:寄居异乡。②樗(chū)里疾:又称樗里子,能说会道,足智多谋,绰号“智囊”,擅长外交、军事。③於(yú);同“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又何间焉: ②小惠未遍:
③三鼓之而卒不上: ④必大困:
答案:①参与;②遍及,普遍;③击鼓;④一定。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间,参与。②句意为: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遍,遍及,普遍。③句意为:三次击鼓进军而士兵不肯往前冲。鼓,击鼓。④句意为:一定要陷入困境。必,一定。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②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
译文:
答案:①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也一定根据自己的诚心判断。
②希望明天进攻,(如果)还拿不下宜阳,就把宜阳郊外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狱,诉讼案件;虽,即使。句意为: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也一定根据自己的诚心判断。②中重点词语有:下,攻克;因,就。句意为:希望明天进攻,(如果)还拿不下宜阳,就把宜阳郊外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
3.【甲】文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 ”;【乙】文中用“ ”写出了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於是出私金以益公赏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知,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根据“於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可知,甘茂拿出自已的钱财来嘉奖有功的人员。第二天发起进攻,宜阳被攻克。
4.【甲】文中的曹刿和【乙】文中的甘茂人物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相同点:都是忠君,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干。不同点:[甲]文中的曹刿是一个沉着、冷静、谨慎的人。[乙]文中的甘茂是一个随机应变,有自知之明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评价。“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体现了曹刿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体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指挥才干。“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体现了甘茂知恩图报的忠君思想;“於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写甘茂嘉奖有功的人员,激发将士斗志,终于攻克宜阳,表现了他的军事指挥才干。从《曹刿论战》中的战前分析和战场指挥来看,曹刿是一个沉着、冷静、谨慎的人。从乙文“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能看出,甘茂是一个随机应变,有自知之明的人。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乙】甘茂率兵攻打宜阳,三次击鼓进军而士兵不肯往前冲。秦国的右将军尉对他说:“您不用兵法指挥士兵作战,一定要陷入困境。”甘茂说:“我客居秦国而为秦相,因进军宜阳使秦王喜欢。现在宜阳攻不下来,孙公行和樗里疾在国内毁败我,公仲韶又因韩国的事在国外窘迫我,这就使我没有立功之日了!希望明天进攻,(如果)还拿不下宜阳,就以宜阳郊外为我的葬身之地吧。”于是他拿出自已的钱财来嘉奖有功的人员。第二天发起进攻,宜阳被攻克。
【特色题型】:
1.内容理解分析题:引用原文句子回答;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情感。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最重要的是通过事件来分析。
分析情感要在疏通文意、理解写景抒情句子的基础上,了解主要内容,抓住景物描写中的意象和关键词句,仔细分析和体会作者情感及变化,另写作背景也是理解感情的要素。
3.概括文章内容或事件: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其次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来组织表达。
4.概括文章蕴含的道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重点句子,结合此类文章特点、人物类型及时代背景概括作答。
5.谈文章的语言特点:语言的特点: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朴实自然、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然后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上面的语句中选择。
【精选练习】
一、(2023•随州模拟)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季梁①谏追楚师(节选)、
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赢,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②。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③正辞,信也。今民馁④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公曰:“吾牲牲肥腯⑤,粢盛丰备,何则不信?”
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⑥也,谓其不疾疲蠡也⑦,谓其备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絮粢丰盛⑧’,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⑨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⑩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注释】①季梁,春秋初期随国(现在随州)大夫,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②淫:淫邪。③祝史:古代主持祭祀祈祷之官。④馁:饥饿。⑤牲牲(quán)肥腯(tú):牲本指完整的头,拴指纯色的牛。牲牲泛指祭祀用的全牛、全羊等牲畜。肥腯,指肉肥。⑥蕃滋:繁盛。⑦癖(cù)蠡(luó):瘦弱。一说为疥癣疾病。⑧絮粢丰盛:食物丰富;充足。⑨嘉栗:美好而清醇。⑩谗慝(tè):邪恶的念头和思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
B.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
C.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
D.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季梁止之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B.随侯将许之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祝史矫举以祭 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今民各有心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鱼我所欲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②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
4.为什么楚国与随国国力悬殊,楚国不敢对随国侵伐?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1.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因句子形式的不同而多种多样,但无论哪一种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是前提。一般来说,根据句子或词语之间的意义关系来断句,是最为简单的一种。这个句子的意思为:所以能够忠心从事三时的农作,讲习五教,亲和九族,虔敬地祭祀鬼神。根据句意,句子断为: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
2.A。解析:本题考查词义辨析。A.止:都是“阻止”之意。B.之:代词,他/动词,到。C.举:称、言说/选拔。D.心:想法/天性。
3.①什么是道呢?就是忠于人民,取信于鬼神。
②光靠您的祭礼丰盛,怎么会得到幸福呢?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重要词语有:忠,忠诚;信,信任。句意为:什么是道呢?就是忠于人民,取信于鬼神。②重要词语有:独,唯独;其,哪能,怎能。句意为:光靠您的祭礼丰盛,怎么会得到幸福呢?
4.因为随侯内修政理,取信于民,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所以楚国不敢对随国侵伐。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随侯惧而修政”,可知随侯内修政理,取信于民,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参考译文】:少师回去,果然请求追击楚军。随侯将要答应他。
季梁急忙阻止,说:“上天正在帮楚国,楚军的疲弱,恐怕是骗我们上当吧,君王何必急于出师呢?臣听说,小国所以能抗拒大国,是因为小国得道而大国淫暴。什么是道呢?就是忠于人民,取信于鬼神。国君经常考虑如何利民,就是忠。祝官史官老老实实向神灵祭告,就是信。现在人民在挨饿而君王纵情享乐,祝官史官却在祭神时虚报功德,臣不知道这样如何能抗拒大国!”
随侯说:“我上供的牲畜毛色纯正,膘肥肉壮,祭器里的黍稷也很丰盛,怎么不能取信于鬼神呢?”
季梁说:“人民才是鬼神的主人啊。圣明的君主总是先把人民的事情办好,再致力于祭祀鬼神。所以在进献牺牲时就祷告说:‘请看献上的牲畜多么硕大肥壮啊!’意思就是说:我国人民普遍都有生产的能力,请看他们的牲畜肥大而蕃盛,没有生癣生病,备用的牲畜充分得很!在奉上黍稷时就祷告说:‘请看献上的黍稷多么洁净而丰盛啊!’意思就是说:今年春夏秋三季都没有灾害,请看我国人民多么和睦、收成多么丰盛。在进献美酒甜酒时又祷告说:‘请尝尝我们用好米酿成的美酒吧!’意思是说:请看在我全国上下都有美德,不干没天良的事!由此可见,所谓馨香,就是上上下下有德性而没有谗言和邪行。所以能够忠心从事三时的农作,讲习五教,亲和九族,虔敬地祭祀鬼神。于是人民都很和睦,鬼神也就赐福,他们一举一动都有成就。如今,百姓各有自己的心事,鬼神也就缺了主人,光靠您的祭礼丰盛,怎么会得到幸福呢?您还是先整顿内政,和周围兄弟之国亲密友好,也许可以避免灾祸吧。”
随侯感到恐惧,于是整顿内政。楚国不敢侵犯它。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5-8题。
太祖①比②征之,一朝引军退,绣③自追之。诩④谓绣日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绣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
——(选自《三国志•贾潮传》)
【注释】①太祖:指曹操。②比:连续。③绣:指张绣。④诩:指贾诩,东汉末年谋士。
5.解析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绣谢曰 (2)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
(3)绣以精兵追退军
6.为选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
追 兵 虽 精 将 既 不 敌 彼 士 亦 锐 故 知 必 败
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诩认为曹操攻打将军没有失算,力气并未用尽就撤退了,一定是国内出现了重要的问题。
B.贾诩认为先要追赶的原因是分析到曹操防备较弱,后来不让追是因为分析到曹操战胜必轻装速回,此时已经有所防备。
C.《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不仅善于观察,而且善于分析;而上面的语段中的贯诩更侧重于分析双方的形势。
D.贾诩在作战中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知己知彼,果断做出判断。是一个智慧过人、有很强的军事才干的人。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②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
译文:
参考答案与解析:
二、5.(1)不同,拒绝. (2)所以.(3)用
解析: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用法。
6. 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您的追兵虽然精良,将领却不能与之对抗,(况且)他们的士兵也很勇猛,所以您会失败。
7. B。解析:本题考查想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CD.正确;B.有误,根据“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可知,贾诩认为先要追赶的原因是认为曹操攻打将军没有失算,力气并未用尽就撤退了,一定是国内出现了重要的问题。后来不让追是因为“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曹军虽然刚刚撤退,曹操肯定亲自断后,将军不是曹操的对手。
8.①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②我先前没能听您的话落到这个局面。如今吃了败仗,为何还要再去追击呢?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狱,(诉讼)案件;察,明察;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句意为: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②中重点词语有:奈何,为何;复,再。句意为:我先前没能听您的话落到这个局面。如今吃了败仗,为何还要再去追击呢?
【参考译文】:曹操连续攻打张绣,有一天早上(突然)率领军队撤退了,张绣自己带着士兵去追曹操。贾诩对张绣说:“不可以追赶(他们),追上去肯定要失败的。”张绣不听劝,追上去交战,结果吃了败仗而回。贾诩对张绣说:“赶紧再追击曹军,再打一仗的话肯定能取得胜利。”张绣惭愧地说:“我先前没能听您的话落到这个局面。如今吃了败仗,为何还要去追击呢?”贾诩说:“现在军情已发生了变化,急速追击必定对你有利。”张绣相信了他的话,于是整顿散兵前去追击曹军,与之交战,果然胜利而归。
张绣便问贾诩说:“我用精兵去追击曹军,而您却说我肯定会吃败仗;回来之后用挫败的士兵去追击打了胜仗的曹军,而您说一定会成功。全部如同您说的那样,如此违反常理的事情为什么都得到验证了呢?”贾诩说:“这很容易明白。将军您虽然擅长用兵打仗,但却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军虽然刚刚撤退,(但)他肯定亲自断后;您的追兵虽然精良,将领却不能与之对抗,(况且)他们的士兵也很勇猛,所以您会失败。曹操攻打将军时没有什么失误,但却在战斗力还没耗尽的时候就撤退了,一定是他们国家内部发生了变故;他们已经打了胜仗,(接下来)肯定会轻装快速前进,即使留下的众将领再勇猛,也不能与将军您抗衡,所以您虽然用败兵但一战必胜。”张绣这才信服了。
三、(2023•红桥区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1小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业练习攻战,以骁勇闻,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代①北苦寒,士卒多服毡罽②,业但执纩③,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升殆④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与我俱死无益也。汝等各有父母妻子,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
业既没,太宗闻之痛惜甚,曰:“求之古人,何以加此!”
(节选自《宋史》)
【注释】①代:地名。②毡罽(jì)毛织品。③执纩(kuàng):披着绵衣。④殆:几乎。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业但挟纩 ②众皆感泣不肯去
10.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等各有父母妻子,可走还报天子。
译文:
11.请结合原文,分析宋太宗评价杨业“求之古人,何以加此”的原因。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三、9.①只,只是;②离开。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①句意:杨业只是披着丝棉絮。但:只,只是。②句意:大家都痛哭流涕不肯离开。去:离开。
10. 你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父母、妻儿,可以跑回去报告天子。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汝等,你们。走,跑。句意为:你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父母、妻儿,可以跑回去报告天子。
11.示例:这是太宗对他的高度评价,杨业屡立战功,所到之处克敌获胜,可看出他骁勇善战;朔州战败时,杨业体谅士卒多有家眷,让大家先离开,可看出他体恤士卒。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业练习攻战,以骁勇闻,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可知,杨业屡立战功,所到之处克敌获胜,可以看出他骁勇善战;从“业但挟纩,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可以看出杨业肯吃苦;从“与我俱死无益也。汝等各有父母妻子,可走还报天子”可知,朔州战败时杨业体谅士卒多有家眷,让大家先离开,可看出他体恤士卒。据此概述即可。
【参考译文】:杨业是并州太原人。他经常练习作战,并凭勇猛矫健而闻名,在战争中多次立功,所到的地方每战必胜,北汉人都称他为“杨无敌”。雍熙三年间,他带兵向北出征,代这个地方环境艰苦且寒冷,士兵多穿着毛织品,杨业只是披着丝棉絮,坐在地上治理军事,旁边也没有点火把取暖。侍奉的人几乎都冻得蜷缩在一起,但是杨业神色安然丝毫没有露出寒冷的脸色。朔州战争失败之后,他部下还剩下几百人,杨业对他们说:“你们和我一起死,对你们没有好处,你们还有父母、妻儿,你们可以回去了,报告天子。”大家都痛哭流涕不肯离开。
杨业去世后,太宗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遗憾,说:“即使拿古人与他相比,也没有人能超过他!”
四、阅读下文,回答12-14题。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伯必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知氏遂亡。
(选自《战国策•魏策》)
【注】①知伯:即智伯,春秋末期晋国执政,为人飞扬跋扈。②魏桓子:又称魏宣子,春秋时期晋国魏氏领袖。③任章:魏桓子的大臣。④质:攻击对象。
1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故弗予 ②以骄知伯
= 3 \* GB3 ③知伯大说 = 4 \* GB3 ④知氏遂亡
1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将 欲 败 之 必 姑 辅 之 将 欲 取 之 必 姑 与 之
14.请分别从魏桓子和知伯的角度分析知伯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与解析:
四、12.①给予。②使……骄横。 = 3 \* GB3 ③同“悦”,高兴。 = 4 \* GB3 ④于是,就。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3.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想要打败他,一定先要帮他一把;想要夺取他,一定先要给他一点。故断为: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14. 魏桓子的角度:听取属下任章的意见,对知伯采用了“欲擒故纵”的正确有效的策略;知伯本身的角度:骄横、轻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从魏桓子的角度来看,他能听取属下任章“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的意见,对知伯采用了“欲擒故纵”的正确有效的策略。结合内容,从“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知氏遂亡”中可知,知伯骄傲轻敌,贪得无厌,最终导致灭亡。据此回答。
【参考译文】:知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不给。任章问他道:“为什么不给他呢?”桓子说:“无缘无故来索要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没有缘由就索取土地,邻国一定害怕;(知伯)胃口太大又不知满足,天下诸侯一定都害怕。(假使)你把土地给了他,知伯必定越发骄横。一骄横就会轻敌,邻国害怕就自然会相互团结。用相互团结的军队来防御对付轻敌的国家。知伯肯定活不长了!《周书》上说:‘想要打败他,一定先要帮他一把;想要夺取他,一定先要给他一点。’所以您不如把土地给他,以便使知伯越来越骄横。您怎么能放弃和天下诸侯共同图谋知伯的机会,却只让我国成为知伯的攻击对象呢?”魏桓子说:“好吧。”于是就把一个有万户人家的城邑给了知伯。知伯很高兴,于是就又向赵国索取蔡、皋梁等地,赵国不答应,知伯就围攻晋阳。这时韩魏从外围反击,赵氏从内围接应,知伯于是很快就灭亡了。
五、阅读文言文,回答15-19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②,楚人未既③济。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⑤伤,不禽二毛⑥。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⑦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⑧,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⑨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若爱重伤⑩,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①泓:泓水,河名。②成列:摆好阵势。③既:全部。④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⑤重:重复、再次。⑥禽:通“擒”,俘虏。二毛:指代老人。⑦隘:险隘的地形。⑧馀(yú):后代。⑨勍(qíng):强而有力。⑩爱重伤:怜悯受伤的敌人。
15.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国人皆咎公 ②不以阻隘也
= 3 \* GB3 ③既陈而后击之
16.为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君 未 知 战 勍 敌 之 人 隘 而 不 列 天 赞 我 也。
17.翻译句子。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
18.长勺之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鲁庄公“ ”;泓水之战中,子鱼认为宋国失败的原因是宋公“ ”。(每空限填原文三个字)
19.齐鲁长勺之战和楚宋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与解析:
五、15.①怪罪、归罪、指责;②凭借。 = 3 \* GB3 ③连词,表承接。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咎:怪罪、归罪、指责;②句意: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 = 3 \* GB3 ③以:凭借。“而”的用法:学而不思则罔。(而:表示转折关系);温故而知新。(而:表示承接关系);杂然而前陈者。(而:表示修饰关系);博学而笃志。(而:表示并列关系)
16.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主公不懂得作战。面对强大的敌人,(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君未知战”表达子鱼的看法,句意表述完整,在其后断一处;“勍敌之人”点明对方的情况,“隘而不列”点明作战的有利条件,即体现“天赞我也”;
17. 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彼众我寡,对方人多我方人少;及,趁;既,全部;济,渡河。句意: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18.忠之属;未知战。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曹刿论战》原文“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曹刿认为鲁庄公做到了“忠之属”,即通过合情合理的处理大大小小的案件,得到百姓的拥护,做好了分内的事,可以凭借此去作战。根据本文第二段“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可知,在子鱼看来宋公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不懂得利用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的时机,结果失败,即“未知战(不懂得作战)”。
19.长勺之战鲁庄公能接受曹刿建议,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错失战机,因此失败。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阅读。根据《曹刿论战》原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可知,鲁庄公听从曹刿的建议,把握住了作战时机与追击的时机,战胜了齐国;根据第一段“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不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可知,宋襄公没有听从司马的建议,错失了利用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的时机,错失了楚军未排好阵势的时机,结果宋军大败,可见泓水之战宋公不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错失战机。据此表述即可。
【参考译文】: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君的卫士被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面对强大的敌人,(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
六、阅读文言文,回答20-24题。。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①,皆惊,上山陈②。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③,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④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⑤。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⑥,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注释】①诱骑:诱敌的骑兵。②陈:同“阵”。摆开阵势。③所:表示大约的数目。“二里所”即二里左右。④护:监护。⑤纵马卧:把马放开,随意躺下。⑥平旦:清晨,天刚亮。
2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吾去大军数十里 ②广之百骑皆大恐
21.为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
今 我 留 匈 奴 必 以 我 为 大 军 之 诱 必 不 敢 击 我。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译文:
2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刻画了李广怎样的形象?
24.选文“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这里写敌军、百骑的反应和《周亚夫军细柳》中写文帝在霸上及棘门军劳军的情况都是为了刻画主要人物形象,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参考答案与解析:
六、20.①离开;②结构助词,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确定词义,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①句意: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去:离开。②句意: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之:结构助词,的。
21.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此句意思是: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派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我留”是一个前提条件,故在“留”后停顿;“大军之诱”是“以……为”的宾语,故在“诱”后停顿;所以此句断句为: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22.这时正值日暮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在整体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本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尽量字字落实,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等现象。重点字词:是,代词,这;会,恰逢,正值;怪,意动用法,以……为怪,觉得奇怪。
23.选文讲述李广率百骑追捕射雕人,突遇匈奴大军,射杀敌军白马将,他利用匈奴心中疑虑使其不敢冒进,最终虎口脱险。(或李广以百骑机智吓退匈奴数千骑,虎口脱险)。表现李广精于骑射,临危不惧和沉着机智。(精于骑射,勇猛善战;临危不乱、胆识过人、善于揣测敌人心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人物形象。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叙写的具体内容,提炼重点语句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可知,李广精于骑射,勇猛善战;根据“令曰:‘皆下马解鞍!’”“解鞍,令士皆纵马卧”等语句可知,李广机智勇敢、临危不惧,善于利用敌人心理巧妙脱险。
24. 对比(衬托)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写作手法。首先整体理解文意,把握主题思想,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和题干的要求分析概括作答。“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写出敌军见到李广不敢进攻,李广的骑兵在遇到几千名匈奴骑兵时极为恐惧的情景;此时的李广则说“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并且“令诸骑曰:‘前!’”,表现得非常镇定勇敢,临危不乱;以敌军、百骑的反应来对比(衬托),突出李广的英雄形象。而《周亚夫军细柳》中写文帝在霸上及棘门军劳军的情况与在细柳军营的情况也形成对比,衬托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的特点。
【参考译文】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派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李广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日暮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将领就领兵撤离了。第二天早晨,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营中,大军不知道李广的去向,所以无法随后接应。
七、(2022•赣榆区二模)阅读文言文,完成25-题。
郑子家告赵宣子
晋侯合诸侯于扈,平宋也。
于是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九月,蔡侯入于散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候于楚而朝诸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藏陈事。十五年五月,陈候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悉敝赋以待于儵,唯执事命之。文公二年,朝于齐;四年,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有罪也?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
晋巩朔行成于郑,赵穿、公婿池为质焉。
——选自《左传》
2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以为贰于楚也 ②召蔡侯而与之事君
③则敝邑之故也 ④尔未逞吾志
26.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蔡 侯 入 于 敝 邑 以 行 敝 邑 以 侯 宣 多 之 难 寡 君 是 以 不 得 与 蔡 侯 偕
2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
译文:
②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有罪也?
译文:
28.结合短文,分析子家将赵宣子说服的原因。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七、25. ①背叛、背离、怀有二心;②侍奉、服侍;③原因;④你。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①句意:认为郑国既服从晋国又投靠楚国。贰:背叛、背离、怀有二心。②句意:就邀请蔡庄公一起服从你们君主。事:侍奉、服侍。③句意:那是有我们的缘故。故:原因。④句意:你们还没有满足我们的心意。尔:你。
26. 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句意:蔡侯来到我国准备出行(去晋国),我国因为侯宣多的叛乱,君主因此不能与蔡侯一起去。根据句意可断句为: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
27. ①小国侍奉大国,若大国给予恩德,那小国还是懂得报答恩德的人。
②小国处于大国之间,并且听从强国的命令,难道有罪吗?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①重点字词:事,侍奉;德,给予恩德;人,像人一样(恭顺)。句意:小国侍奉大国,若大国给予恩德,那小国还是懂得报答恩德的人。②重点字词:从,听从;强令,强国的命令;岂,难道。句意:小国处于大国之间,并且听从强国的命令,难道有罪吗?
28.要点:①子家忠于自己国家,不卑不亢;②罗列尊重晋国事实,表明对晋国的诚意,并对晋国的指责针锋相对地回击;③以联楚抗晋进行警告,利用大国矛盾保护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根据“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可知,在国家危难之时,“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挺身而出,可见郑子家忠于自己的国家;书信中郑子家只是陈述事实,态度不卑不元,并表明诚意;由“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小国之事大国也……命之阔极,亦知亡矣”可知,他对晋国的指责予以针锋相对的回击;由“将悉敞赋以待于俭,唯执事命之”“文公二年,朝于齐;四年,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可知,郑子家利用大国矛盾来保护自己的国家。
【参考译文】:晋灵公在扈地会合各国,目的是要平定宋国的内乱。
当时晋灵公不与郑穆公见面,认为郑国(依附晋国的)同时又依附楚国。郑国大夫子家就派通信官到晋国送了一封信,告诉晋国的赵宣子,说:“我们君主即位的第三年,就召集蔡侯一起侍奉贵国君主。这年九月,蔡侯来到我国准备出行(去晋国),我国因为侯宣多的叛乱,君主因此不能与蔡侯一起去。十一月,战胜并消灭了侯宣多,(我们君主)就紧随蔡侯之后(向晋国)朝凯。十二年六月,归生辅佐我们君主的嫡太子夷,为陈侯朝见晋国之事向楚国请命。十四年七月,我们君主又朝见(贵国君主),以完成陈侯朝晋一事。十五年五月,陈侯从我国去朝见贵国君主。去年正月,烛之武为太子夷朝晋一事而前往(晋国)。八月,我们君主又前去朝见。陈、蔡邻近于楚,却不敢有二心(依附楚国),那是我们郑国的缘故。虽然我们如此侍奉贵国君主,(却)为何免不了(受到你们的责罚)呢?(我们君主)在位期间,(我们)朝见贵国先君晋襄公一次,而朝见过现在在位的君主两次,太子夷与我们君主的一些臣僚都相继去过绎都。虽然我们是小国,(事晋之诚心)没有(哪个国家)能超过了吧。现在你作为大国说:‘你们还没有满足我们的心意。’我国就只有灭亡,无法再增加什么(来侍奉贵国了)。古人有句话说:‘头也害怕尾也害怕,身子还能剩余多少呢?’又说:‘鹿到了快要死的时候,也顾不上选择庇荫的地方。’小国侍奉大国,(大国)以仁德对待,那小国就会像人一样(恭顺);不用仁德对待,小国就会像鹿一样,(着急了)就会键而走险,情况危急之下还能选择吗?(贵国的)命令没有止境,(我们)也知道要灭亡了。(我们)将出动国家的全部军队在僵地等待,(该怎么办)就只听您的命令了。我们文公即位的第二年,到齐国朝见;四年,为齐国攻打蔡国,但也和楚国达成和解。(小国)处在大国之间,要屈从于强国的命令,难道是小国的罪过吗?你们大国如果不考虑(小国的处境),那(小国)就无法逃避(被讨伐的)命运了。”
晋国的巩朔到郑国和谈,赵穿、公婿池也到郑国做了人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知识点10 诸子与文体-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文件包含知识点10诸子与文体-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教师版docx、知识点10诸子与文体-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知识点09 寓言与怪谈-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文件包含知识点09寓言与怪谈-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教师版docx、知识点09寓言与怪谈-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知识点06 传记与轶事-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文件包含知识点06传记与轶事-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教师版docx、知识点06传记与轶事-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