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师大版3 水是常用的溶剂课时作业
展开1.小明将厨房中的下列物质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后形成的不是溶液的是( )
A.面粉B.白醋C.白糖D.食盐
2.如图所示将一种物质加入另一种物质中,其中能得到乳浊液的是( )
A.B.C.D.
3.属于悬浊液的是( )
A.矿泉水B.糖水C.豆浆D.牛奶
4.现有一组物质:海水、盐酸、酒精溶液。下列物质中,可以和这组物质归为同一类的是( )
A.冰水B.泥水C.碘酒D.牛奶
5.加入水中的蔗糖消失后,以下与判断糖水属于溶液的依据无关的是( )
A.糖水放置一段时间不会分离B.糖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C.糖水是混合物D.糖水各部分是一样甜的
6.下列物质依次为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一组是( )
A.牛奶、白酒、石灰水
B.泥浆水、麻油和水的混合物、食盐水
C.酒精、泥浆水、汽水
D.矿泉水、自来水、汽油和水的混合物
7.糖水是溶液,原因是( )
A.由两种物质组成B.糖水是透明的液体
C.糖水的熔点小于0℃D.蔗糖分子均匀分散在水分子中
知识点二 溶解现象与原理
8.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下降。这种物质是( )
A.氢氧化钠B.氯化钠C.浓硫酸D.硝酸铵
9.下列各组物质,只用水不能鉴别出来的是( )
A.食盐固体和碳酸钙粉末B.酒精和汽油
C.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D.氢气和一氧化碳
10.鱼腥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鱼身上存在有机化学物质甲胺。甲胺易溶于乙醇,因此,煮鱼时加些酒,能使甲胺溶于乙醇并随加热后挥发逸出,经过这样烹饪的鱼就不再有腥味了。下列过程与上面所述原理不相似的是( )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用水除去衣服上的汗渍
C.用洗洁精洗碗D.用酒精将试管壁上的碘洗掉
11.将三支分别装满氧气、空气、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置在水中,一段时间后,液面的变化情况是( )
A.装氧气的试管中液面上升较高
B.装空气的试管中液面上升较高
C.装二氧化碳的试管中液面上升较高
D.液面均无变化
12.衣服上沾的碘很难洗净,碘在下列四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表所示,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的最佳选择是( )
A.水B.酒精C.汽油D.苯
13.向如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 )
A.氢氧化钠B.生石灰C.浓硫酸D.硝酸铵
知识点三 溶解快慢因素
14.物质溶于水,在不同条件下溶解的快慢不同。试分析,如果要使得食盐固体溶解于水中,我们通常采用哪些方法加快食盐的溶解?
(1) ;
(2) ;
(3) ;
15.物质在溶解时速率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硫酸铜为例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假设]
假设一:温度因素;温度越高,硫酸铜晶体溶解速率越快;
假设二:搅拌因素;搅拌能加大硫酸铜晶体溶解速率;
假设三:颗粒大小因素;
[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证假设二:
[反思评价]
在上述因素中,能改变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 。
知识点四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
16.啤酒内溶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打开瓶盖时,你会发现啤酒会自动喷出来.喝了啤酒后又常常会打嗝。下列关于气体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减小B.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
C.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增大D.温度降低,气体溶解度减小
17.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100 g水。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
B.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g
C.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
D.20℃时,将36g氯化钠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18.如图是物质a、b的溶解度曲线,图中Ⅰ、Ⅱ、Ⅲ、Ⅳ表示区域,当所加溶质处于Ⅳ区域时表示( )
A.a、b均饱和B.a饱和,b不饱和
C.a、b均不饱和D.a不饱和,b饱和
19.在 20℃时,刘冰同学向 100g 水中依次加入 NaCl 固体,充分溶解。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20℃时,NaCl 的溶解度为 36g
B.图②中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图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为 40g
D.图③和图④中 NaCl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20.小科在家里用开水配制了一杯浓糖水,放置一会儿后,发现杯底有蔗糖固体析出,整个过程不考虑水分蒸发。这是因为( )
A.溶液中溶剂质量增多B.杯里溶液的浓度增大了
C.杯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增多D.温度下降,蔗糖的溶解度变小
21.一定温度下,有一杯食盐水,杯底尚有少量食盐固体不能溶解。现将新鲜的萝卜块放入其中(提示:新鲜萝卜在浓盐水中会失水),放置一段时间。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食盐水一定是饱和溶液B.萝卜块质量一定减少
C.杯中的食盐固体一定全部溶解D.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22.t℃时,一定量的硝酸钠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随着水分的蒸发,溶液中的各量变化正确的是( )
A.硝酸钠溶解度的变化 B.溶质质量的变化
C.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 D.溶液质量变化
23.20℃时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饱和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36%
B.20℃时,100克水最多溶解7.4克氯酸钾
C.20℃时,将20克硝酸钾加入到50克水中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
D.20℃时,增加水的质量可以增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
24.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实验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分析实验过程,正确的判断是( )
A.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B.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
C.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D.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不断减小
25.依据下列20℃时的实验数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20℃时,68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18g氯化钠
B.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加溶质的方法
C.实验②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34
D.实验②③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26.在20℃时,取一定质量的固体硝酸钾于烧杯中,把100g水平均分成四份依次加入烧杯,不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烧杯中,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乙→丙过程中,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C.丙→丁过程中,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D.丁烧杯中,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27.T℃时,某固体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绘制成如图中的斜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n点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
C.图中m点表示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D.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50g
答案
1.A
在面粉、白醋、白糖和食盐中,只有面粉不溶于水,则充分搅拌后不会形成溶液的是面粉,故A正确,而B、C、D错误。
2.D
A.植物油溶于汽油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故A不合题意;
B.高锰酸钾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故B不符合题意;
C.碘难溶于水,把碘放到水里是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故C不符合题意;
D.植物油不溶于水,把植物油放到水里是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故D符合题意。
3.C
A.矿泉水中存在大量可溶性的矿物质,为溶液,故A不合题意;
B.糖是可溶于水的,形成溶液,故B不合题意;
C.豆浆由水和不溶于水的固体颗粒组成,形成悬浊液,故C符合题意;
D.牛奶由水和不溶于水的液体组成,为乳浊液,故D不合题意。
4.C
冰和水为同一种物质,不是混合物,更不是溶液,故A不合题意;
泥土是不溶于水的固体颗粒,形成悬浊液,故B不合题意;
碘可以溶于酒精,形成溶液,故C符合题意;
牛奶是不溶于水的液滴,形成乳浊液,故D不合题意。
5.B
A.糖水放置一段时间不会分离,这是溶液的稳定性,故A不合题意;
B.糖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但是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例如硫酸铜溶液呈蓝色,故B符合题意;
C.糖水是糖和水组成的混合物,故C不合题意;
D.糖水各部分是一样甜的,这是溶液的均一性,故D不合题意。
6.B
A.牛奶为乳浊液,白酒和石灰水为溶液,故A错误;
B.泥浆水为悬浊液,麻油和水的混合物为乳浊液,食盐水为溶液,故B正确;
C.酒精和汽水都属于溶液,而泥浆水属于悬浊液,故C错误;
D.矿泉水和自来水为溶液,汽油和水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故D错误。
7.D
糖水是溶液,原因是:蔗糖分子均匀分散在水分子中,且具有均一、稳定性,故D正确,而A、B、C错误。
8.D
A、氢氧化钠溶解放热,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溶解温度没有明显变化,不符合题意;
C、浓硫酸溶解放热,温度升高,不符合题意;
D、硝酸铵溶解吸热,温度下降,符合题意;
9.D
A、食盐易溶于水,碳酸钙不溶于水,可用水鉴别,不符合题意;
B、酒精易溶,汽油难溶,用水可鉴别,不符合题意;
C、硝酸铵固体溶解吸热,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用水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D、氢气和一氧化碳都难溶于水,用水不可以鉴别,符合题意;
10.C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是因为油污能够溶于汽油,故A不合题意;
B.用水除去衣服上的汗渍,是因为汗渍能够溶于水,故B不合题意;
C.洗洁精不能使油污溶于水,只是起到乳化作用,故C符合题意;
D.用酒精将试管壁上的碘洗掉,是因为碘能够溶于酒精,故D不合题意。
11.C
比较可知,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大,因此一段时间后,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内气压减小的最多,内外气压差最大,因此试管内液面上升最高。
12.C
根据表格可知,碘在汽油和苯中易溶,但是苯有毒,因此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最佳选择是汽油,故C正确,而A、B、D错误。
13.D
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 则左侧装置内压强要减小,说明向试管中加入物质后温度降低,氢氧化钠、生石灰、浓硫酸遇水都放热,温度升高,硝酸铵溶解吸热,温度降低;
14.(1)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2)用酒精灯加热
(3)用热水溶解
15.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快;温度
[提出假设] 溶解与颗粒大小有关,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
[进行实验] 在搅伴的情况下,硫酸铜晶体溶解得更快,可证明搅拌能加大硫酸铜晶体溶解速率;
[反思评价]搅拌、颗粒大小只能改变溶解速率,不能改变溶解度,而温度不但能加快溶解且能改变物质溶解度。
16.B
打开瓶盖后,瓶内的气压减小,二氧化碳溢出,这说明气压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故B正确,而A、C、D错误。
17.B
A.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故A正确不合题意;
B.20℃时,136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g,故B错误符合题意;
C.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故C正确不合题意;
D.20℃时,将36g氯化钠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D正确不合题意。
18.D
根据图片可知,IV区域在曲线b的上方,即加入物质质量大于溶解度,则b为饱和溶液;在曲线a的下方,即加入物质的质量小于溶解度,则a为不饱和溶液。
19.C
A.根据图片可知,在100g水中加入60g氯化钠时,最终得到溶液质量为136g,即存在24g未溶的氯化钠晶体,因此10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36g,也就是该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图②中加入氯化钠的质量为20g,因为20g<36g,因此②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图③中加入氯化钠的质量为40g,因为40g>36g,所以此时溶液饱和,溶质为36g,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图③和图④溶液都是饱和溶液,因此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D正确不合题意。
20.D
糖水中,糖为溶质,而水为溶剂,蔗糖析出即溶质质量减小,而对溶剂质量没有影响,故A、C错误;
溶剂质量不变,而溶质质量减小,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即浓度减小,故B错误;
原来蔗糖全部溶解,现在蔗糖析出,这说明温度降低后,蔗糖的溶解度减小了,故D正确。
21.C
原来的盐水中存在未溶的食盐固体,则肯定是饱和溶液,故A正确不合题意;
新鲜萝卜在盐水中会失去水分,则它的质量会减少,故B正确不合题意;
萝卜中的水分进入盐水溶液,则溶液的质量肯定增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
由于水的增多,那么溶解的食盐质量肯定会增大,但是否能够全部溶解,无法判断,故C错误符合题意。
22.C
t℃时,一定量的硝酸钠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由于温度不变,因此硝酸钠的溶解度保持不变,故A错误;
硝酸钠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时,溶剂的质量减小,析出晶体导致溶质的质量减小,那么溶液质量减小,故D错误;
硝酸钠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后依然为饱和溶液,由于溶解度不变,因此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C正确。
23.B
A.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则20℃时,饱和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g36g+100g×100%<36%,故A错误;
B.2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为7.4g,则20℃时,100克水最多溶解7.4克氯酸钾,故B正确;
C.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则20℃时,100克水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则20℃时,将20克硝酸钾加入到5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15.8g,形成的是饱和溶液,故C错误;
D.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溶解度不受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多少的影响,20℃时,增加水的质量不能增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故D错误。
24.C
A. 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随溶剂的减少而增大,不符合题意;
B. 在②→③过程中,温度不变,氯化钠的溶解度不变 ,不符合题意;
C. 若②恰好为饱和溶液,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若②为不饱和溶液,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增大 ,符合题意;
D. ②→③过程中, ③→④为升温蒸发析出晶体,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变大 ,不符合题意;
25.C
A.根据第②组数据可知,当加入20g氯化钠时未溶解的氯钠的质量为2g,则此时溶质质量为:20g-2g=18g,即2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18g,也就是68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18g氯化钠,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加溶质的方法,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在实验②中溶质质量为18g,而溶剂质量为50g,则溶质与溶剂的质量之比为:18g:50g=9:25,故C错误不合题意;
D.根据表格可知,实验②③④中存在未溶解的氯化钠,则三者都是2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D正确不合题意。
26.D
A.甲烧杯中存在未溶的固体物质,那么甲肯定饱和,故A错误;
B.从乙→丙的过程中,溶剂的质量增大,溶质的质量增大,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可知,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无法判断,故B错误;
C.从丙→丁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溶剂的质量增大,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可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肯定减小,故C错误;
D.在丙烧杯中,硝酸钾已经全部溶解,如果丙未饱和,那么再加入25g水,溶液肯定还不饱和;如果丙恰好饱和,那么再加入25g水后,溶液肯定不饱和,故D正确。
27.D
A.在图像中,溶液的温度保持T℃不变,因此无法得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故A错误;
B.n点时水的质量为100g,固体质量为25g,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5g25g+100g×100%=20%,故B错误;
C.根据图片可知,m点时的溶质质量小于饱和时的溶质质量,因此溶液不饱和,故C错误;
D.根据图片可知,T℃时,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该物质的质量为50g,即该物质的溶解度为50g,故D正确。溶质
碘
碘
碘
碘
溶剂
水
酒精
汽油
苯(有毒)
溶解性
微溶
可溶
易溶
易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2个大小相同的烧杯中,分别注入温度相同的100mL水,再同时向烧杯中各加入一药匙颗粒大小相同的硫酸铜晶体,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
在搅伴的情况下,硫酸铜晶体溶解得
假设二正确
物质名称
氯化钠
氢氧化钙
氯酸钾
硝酸钾
溶解度(克/100克水)
36.0
0.165
7.4
31.6
实 验
①
②
③
④
水的质量/g
50
50
50
50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g
15
20
25
30
未溶解氯化钠的质量/g
0
2
7
12
初中科学3 水是常用的溶剂第3课时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a href="/kx/tb_c5887_t7/?tag_id=28" target="_blank">3 水是常用的溶剂第3课时习题</a>,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达标,综合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3 水是常用的溶剂第2课时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a href="/kx/tb_c5887_t7/?tag_id=28" target="_blank">3 水是常用的溶剂第2课时课堂检测</a>,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达标,综合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3 水是常用的溶剂第1课时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a href="/kx/tb_c5887_t7/?tag_id=28" target="_blank">3 水是常用的溶剂第1课时当堂达标检测题</a>,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达标,综合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