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期中、期末及专题复习试卷多份(附答案)
2024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测评试卷三(附答案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测评试卷三(附答案部编版),共5页。
单元测评小卷(三)[测试范围:第三单元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积累与运用(31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A.阡陌(bǎi) 窈窕(tiáo)怡然自乐(yí) 俶尔远逝(chù)B.篁竹(huáng) 蒹葭(jiā)白露未晞(xī) 悄怆幽邃(qiǎo)C.溯洄(shuò) 萋萋(qī)豁然开朗(huò) 往来翕忽(xī)D.俨然(yán) 垂髫(tiáo)佁然不动(yǐ) 辗转反侧(zhǎn)【解析】A.阡陌(mò),窈窕(tiǎo);C.洄溯(sù);D.俨然(yǎn)。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A.悉如外人(全,都) 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B.隶而从者(跟随) 俶尔远逝(快速)C.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D.君子好逑(配偶) 蒹葭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解析】“俶尔”应解释为“忽然”。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A.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宫室、器皿、人物B.以其境过清 能以径寸之木C.高可二黍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乃记之而去4.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D )(2分)A.渔人甚异之 B.处处志之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D.舟尾横卧一楫【解析】A.异: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诧异;B.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C.西:名词作状语,向西;D.横着,不属于词类活用。5.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C )(2分)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无论魏晋C.皆若空游无所依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解析】A.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已婚男子的配偶;B.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C.古义,依傍;今义,依傍;D.古义,挑选;今义,简单,容易。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0篇,又称“诗三百”。B.《桃花源记》的作者为东晋陶渊明,他在文中向读者描绘了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各得其乐的理想社会。C.《核舟记》和《桃花源记》同样是“记”,但前者重在记物,后者重在记事。D.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小石潭记》出自他的“永州八记”。【解析】《诗经》共有305篇。7.古诗文默写。(9分)(1)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__胡为乎中露__?(《诗经·式微》)(2)城阙辅三秦,__风烟望五津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古诗文别有洞天,藏有无数美景,也蕴含无限思绪。渔人漫步桃花林,欣赏到“__中无杂树__,__芳草鲜美__,__落英缤纷__”(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胜景;孟浩然望洞庭湖,“__八月湖水平__,__涵虚混太清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描绘了水天合一的奇妙景象;男子面对眼前的“__蒹葭苍苍__,__白露为霜__”(《诗经·蒹葭》),感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8.在班上进行的“古诗苑漫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同学搜集到一组有关“古诗中的植物”的材料,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10分)(1)请结合两张图表提供的信息,将下面语段空缺处补充完整,注意语言的准确和连贯,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数据来源:《草木缘情》,商务印书馆,2016年。植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也是①__唐诗宋词中的常客__。唐诗中出现了近四百种植物,几乎触及了唐人生活中遇到的所有植物种类。在众多的植物中,②__柳独占鳌头__,3463首的数量表明唐代文人大多愿意通过它寄托“离情”。到了宋代词人笔下,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③__梅异军突起__。这和它凌寒独放的特性有莫大关系。荷桃吉祥,松竹高洁,历代的文人们总是对④__寓意美好__的植物兴味盎然,他们不吝笔墨地对其进行品咏,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文学遗产。(2)如果要紧跟上面语段补写出下面四个句子,其合理的顺序是什么?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出正确的序号。(3分)①当你神游“故人庄”“浣花溪”时,你就会感受到植物与文学那份传唱千古的隽永关系。②也可以说,没有植物就没有诗词。③植物的名称内涵与寓意组成了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④文人们的精雕细琢或妙手偶得,又让庭院气息和原野芬芳充盈其间。③②④①(3)草木缘情,花果寄意,请在下面三个选项中任意选择两种古诗中的植物,模仿示例,为它写一则“植物的自语”,注意语意的准确和表达的生动。(3分)示例:《黄鹤楼》中的“芳草”:我“萋萋”的样子,可否消解你似滔滔江水的哀愁?①《竹里馆》中的“竹”②《饮酒》(其五)中的“菊”③《蒹葭》中的“蒹葭”示例一:竹。我的幽深、静谧,一如诗人你淡泊、超脱的心境。__示例二:菊。我生长于东篱之下,可否为你归隐的生活增添一缕馨香?__示例三:蒹葭。我“苍苍”的样子,愿疏解你寻找伊人的焦急心情。二、阅读理解(39分)(一)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9.这首诗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3分)萧瑟、凄清、冷寂。10.《蒹葭》抒发了什么情感?(3分)抒发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和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二)(泰州中考改编)【甲】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万历辛丑年,父叔辈张灯龙山。沿山袭谷,枝头树杪①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听之而已。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亦席,亦声歌,每夜鼓吹笙簧与宴歌弦管,沉沉昧旦②。(选自张岱《陶庵梦忆·龙山放灯》,有删减)【注释】①树杪(miǎo):树梢。②沉沉昧旦: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不齐)(2)乃记之而去(离开)(3)山下望如星河倒注(像)(4)头不得顾(回头或回头看)1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例句: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B.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D.至于夏水襄陵(《三峡》)【解析】例句“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中“于”的意思是“在”。A.对,对于;B.在;C.向;D.和“至”连用,提出另一话题。13.用“/”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3分)山 无 不 灯 灯 无 不 席 席 无 不 人 人 无 不 歌 唱 鼓 吹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从城隍庙到蓬莱岗,也没有不挂灯的地方。15.【甲】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清冷,【乙】文描绘龙山放灯的盛况,请结合下面的文言小贴士,说说【甲】【乙】两文各自寄寓的情感。(4分)【文言小贴士】张岱在《陶庵梦忆·序》中说:“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示例:【甲】文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乙】文表达了作者对放灯的喜爱和过去美好生活的留恋。【乙参考译文】万历辛丑年(1601),父叔辈在龙山放灯。沿山道路上、山谷里、树枝上,没有地方不挂灯;从城隍庙到蓬莱岗,也没有不挂灯的地方。从山下往上看,漫山灯火就像天上的星河向人间倒灌,水势汹涌。山间到处有灯,灯下到处有席,席间到处有人,每个人都在唱歌打鼓欢庆。所有看灯的男男女女,一进入庙里面,头也回不得,脚也转不得,只能跟随人潮前行,也不知道要走去什么地方,只能随大流。父辈们坐在大松树下的台阶上,也是席地而坐,也在大声歌唱,每天晚上都是在丝竹管弦的声音中,不知不觉迎来天亮。(三)三游乌龙潭记(节选)谭元春冈合陂陀①,木杪②之水坠于潭。清凉③一带,坐灌其后,与潭边人家檐溜沟勺入浚④潭中,冬夏一深。阁去潭虽三丈余,若在潭中立;筏行潭无所不之,反若往水轩。潭以北,莲叶未败,方作秋香气,令筏先就之。又爱隔岸林木,有朱垣点深翠中,令筏泊之。初上蒙翳⑤,忽复得路,登登至冈。冈外野畴方塘,远湖近圃。宋子⑥指谓予曰:“此中深可住。若冈下结庐,辟一上山径,頫⑦空杳之潭,收前后之绿,天下升平,老此无憾矣!”已而茅子⑧至,又以告茅子。(节选自《谭友夏合集》)【注释】①陂陀(pō tuó):倾斜。②木杪(miǎo):树梢。③清凉:清凉山。④浚:深。⑤蒙翳:此处指草木覆盖。⑥宋子:宋献孺,作者之友。⑦頫(fǔ):同“俯”,低头。⑧茅子:茅元仪。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木杪之水坠于潭(落,掉下)(2)坐灌其后(坐落)(3)阁去潭虽三丈余(相距,距离)(4)方作秋香气(正在)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A.木杪之水坠于潭 何陋之有B.若在潭中立 仿佛若有光C.又以告茅子 以其境过清D.已而茅子至 乃记之而去【解析】A.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B.好像;C.介词,把/介词,因为;D.“已而”连用,表示不久/连词,表顺承。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筏行潭无所不之,反若往水轩。竹筏在潭水中行走,没有哪儿不能到达,反倒像是去水上楼阁。(2)老此无憾矣!在这里终老一生都没有遗憾了!19.作者写小潭周边的环境时,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3分)作者在写小潭周边环境时,描写了莲叶、林木、田野、池塘和苗圃等景物。这样写衬托出小潭周边环境的清幽,为下文作者抒情做铺垫。20.小林想把这篇选文推荐给同学们作为《小石潭记》的拓展阅读材料。请你从内容、写法角度比较两篇文章,帮他简述推荐理由。(3分)示例:两文题材相似,写法相近。在内容上,两文都是山水游记,都是写在自然山水中游玩的经历,都写到了水潭和竹林。在写法上,两文都用了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方法。《小石潭记》先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由小丘开始写,再写到篁竹,最后写到小石潭。在写小石潭时,又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写潭中及周边的景物。选文则先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写潭边的景象,然后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乘筏游潭中,再爬上山岗的情景。通过拓展,由课内勾连到课外,巩固课内知识的同时还能拓宽视野,所以选文适合作为《小石潭记》的拓展阅读材料。【参考译文】山岗倾斜,树梢上的水滴掉进潭里。清凉山就像一条带子,坐落在乌龙潭的后边,和潭边人家屋檐的排水槽、下水沟伸入深潭中,冬夏的水一样深。楼阁离潭虽然三丈多,就像在潭水中耸立;竹筏在潭水中行走,没有哪儿不能到达,反倒像是去水上楼阁。潭水北部,荷叶还没有凋残,正散发着秋天的香气,于是我们让竹筏先去那里。又喜欢隔岸的林木,有红色的墙点缀在深绿色中,于是我们让竹筏靠岸。刚上岸时,土地全被草木覆盖,忽然又找到一条路,沿路向上走到了山岗。山岗外边是田野池塘,远处有湖,近处有苗圃。宋献孺指着这些对我说:“这个地方很适合居住。如果在山下建造一座房屋,开辟一条上山的路,俯视空旷渺远的潭水,观赏前后的绿色景致,天下太平,在这里终老一生都没有遗憾了!”不一会儿,茅元仪到了,他又把这话告诉了茅元仪。三、作文(3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宽容是一种品格,坚韧是一种品格,自律是一种品格,诚信和友善也是一种品格……这些优秀的品格健全着我们的人格,照亮着我们的前程,丰盈着我们的人生。请以《有一种品格叫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如果写诗歌,不少于20行);③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写作指导】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宽容是一种品格,坚韧是一种品格,自律是一种品格,诚信和友善也是一种品格……这些优秀的品格健全着我们的人格,照亮着我们的前程,丰盈着我们的人生。”审题可知,题目上可以填写的词语很多,只要是表现人物的意境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即可。比如我们以“宽容”为话题进行写作。自古以来,宽容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写作此文,可把题目作为中心论点,论证宽容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学会宽容以及宽容也要有度。写作时可先提出论点,再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最后收束全篇,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