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届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届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3届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3届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届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的理想境界。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这意味着阐释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只有坚守公共性,才能圆人类的阐释之梦。离开公共性,阐释不可能,更遑论真理性和澄明性!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这个规则总体来说极为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好随意确定。它可能是整个人类的规则,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者的规则;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意义的澄明。
    我们言说政治,政治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历史,历史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道德、伦理,道德、伦理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公共性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又蕴含着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公共性包含着真理和谬误。真理不可能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族群都是真理,更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谬误也是。当然,这种公共性是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没有永远的真理和谬误,而公共性却是永远的。公共性的存在需要公共阐释去解惑释疑,需要公共阐释去彰显真理。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的公开、透明,维持着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持着政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断。
    (摘自李健《共阐释:作为一种阐释理论的合法性》)
    材料二:
    “公共阐释”也即“阐释的公共性”,是对文学阐释行为根本属性的一种界定。任何一种阐释行为,都是一种参与生活、理解世界的方式,只有“公共阐释”才能让每一个个体有效并且高效地充分对话。与之相对的,则是“个体阐释”,也即阐释的个体性。它强调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性别、民族与生活经历,对待同一问题的视角与态度确实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是,如果仅仅将两者确定为二元对立的概念,显然是将问题简单化了。一般来说,“个体阐释”中会带有“公共阐释”的烙印,每一个个体都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而“公共阐释”中也会带有“个体阐释”的痕迹,如果没有个体作为基础,就不会出现阐释的具体性与交互性。面对如此棘手的“阐释循环”,诚如海德格尔所言:“决定性的事情不是从循环中脱身,而是依照正确的方式进入这个循环。”这一进入就是一种“介入式”的阐释行为。在置身于他者之中时,个体也在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域。这里的他者既指向个体(文学作品、个体读者),也指向整体(社会历史环境),更是要领会到“整体只是源于单个情形的范式展露”。文学阐释激活了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这四个时常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破碎的要素。
    文学阐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阐释”。它首先面向的是文学作品,即对文学作品作出阐释主体的感受、理解与判断。在具体的文学阐释过程中,存在着以“个体阐释”为基础,并从个人走向社群再到整个人类的一种趋势。这一过程的每一次完成则意味着“个体阐释”得到了时空的检验而成为“公共阐释”。
    从政治学的角度,我们往往会将“公共性”与“私人性”对立起来谈,但是如果转移到文学领域,“公共性”的问题还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维度。这就是“文学之内”和“文学之外”的问题。正如韦勒克和沃伦所说,“事实上,任何文学史都不会没有自己的选择原则,都要做某种分析和评价的工作”。从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史来看,文论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个从“文学之外”转向“文学之内”,再转向“文学之外”的过程,即我们通常所描述的从“作者中心”向“文本中心”再向“读者中心”的两度转向。而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来,即使是“文学之内”的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及其关系,也是社会历史的再现或投射,这些均是现实生活在文学世界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
    因此,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应该落脚到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点上,即在处理“文学内外”关系上,坚持“文学之外”的关系为主来统摄“文学之内”的关系,重建“隐含作者”“叙述者”与“真实作者”“理想读者”“真实读者”以及人物间的社会关系的投射等。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艺批评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这也正是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的要义之所在。
    (摘自曾军、辛明尚《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及其问题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理性与澄明性是人类阐释追求的目标与理想境界,它也揭示了一个事实:阐释活动是面向公众的。
    B. 公共性之所以能够包含价值判断,是因为公共阐释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C. 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四个要素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开,文学阐释用个体性和公共性的交互激活它们。
    D. 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应该回归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点,以便真正发挥文学批评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论述公共阐释的理论,文学只是其中一个例证;而材料二论述的主要对象是文学阐释。
    B. 材料一大量运用道理论证,作者说理充分,行文逻辑严密,具体地阐明了公共阐释的合法性问题。
    C. 材料二中引用海德格尔的话语,证明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具体性与交互性。
    D. 材料二运用辩证思维,清晰界定了“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文学之内”与“文学之外”的关系。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董仲舒:“诗无达诂,文无达诠。”
    B. 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C.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 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4. 对于文学艺术,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5. 请以《红楼梦》阐释为例,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如何进行文学的公共阐释。
    【答案】1. B 2. C 3. B
    4. ①民族的文艺具有时代和地域性,但借助阐释对真理和澄明的追求而获得公共性得到世界认可;
    ②作为文学艺术,阐释文艺的规则与标准具有公共性,民族的标准与世界的标准可以相通。
    5. ①首先面对文学作品本身,作出主体的阐释;读《红楼梦》,每个个体都应从中读出自己的人生领悟;
    ②坚持“文学之外”统摄“文学之内”的立场,认识《红楼梦》中各种虚实情景和人生感慨都是当时封建末世社会特点的反映。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之所以……,是因为……”错误,选项颠倒了因果。原文说“公共性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又蕴含着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的公开、透明,维持着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持着政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断”,由此可知,正是因为“公共性”包含“价值判断”,所以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公共阐释的意义,而非“公共性能够包含价值判断”的原因。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证明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具体性与交互性”错误,对论证目的解说错误。引用海德格尔的话语是为了指出进入“阐释循环”的方式,“阐释的具体性与交互性”是个体为基础的阐释的特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公共阐释是文学阐释的根本属性”。
    A.“诗无达诂,文无达诠”强调诗歌和文章没有通顺明白的注解和诠释。因为语言文字的时效性,当代的人在读古代的典籍和作品或者方言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翻译和解释,但注解因人的理解和水平差异,往往很难达到与原著丝毫无差。此句强调的是“个体阐释”。
    B.“共欣赏”“相与析”包含了公共阐释的意义。
    C.“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此句强调“时事”“现实”的重要性,与“公共阐释”无关。
    D.“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强调个体感受,属于“个体阐释”。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的理想境界”“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民族的文艺虽然具有时代和地域性,但借助阐释对真理和澄明的追求而获得公共性得到世界认可;
    “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可能是整个人类的规则,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者的规则;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作为文学艺术,阐释文艺的规则与标准具有公共性,民族的标准与世界的标准可以相通。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文学阐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阐释’。它首先面向的是文学作品,即对文学作品作出阐释主体的感受、理解与判断”“在具体的文学阐释过程中,存在着以‘个体阐释’为基础,并从个人走向社群再到整个人类的一种趋势。这一过程的每一次完成则意味着‘个体阐释’得到了时空的检验而成为‘公共阐释’”,首先面对文学作品本身,作出主体的阐释;读《红楼梦》,每个个体都应从中读出自己的人生领悟。
    “文论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个从‘文学之外’转向‘文学之内’,再转向‘文学之外’的过程,即我们通常所描述的从‘作者中心’向‘文体中心’再向‘读者中心’的两度转向”“即使是‘文学之内’的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及其关系,也是社会历史的再现或投射,这些均是现实生活在文学世界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坚持“文学之外”统摄“文学之内”的立场,认识《红楼梦》中各种虚实情景和人生感慨都是当时封建末世社会特点的反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奚同发
    刑警队的徒弟又带来新消息,老黑出狱了,且公然到公安局打听窦文贵,然后就四处寻找窦文贵了。
    与老黑曾有过三次交手的窦文贵,自然三次把老黑稳妥妥地送进大牢。三进宫的老黑,早被铁窗内的岁月历练得滑溜如泥鳅,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如今出来,该是一个奔七十的老人,还能折腾个什么劝儿?不就剩条老命,还是要飞蛾扑火,一命抵一命?那怎么可能?窦文贵一个堂堂的原刑警队长,让你就拼了命?虽然没有枪,没有手铐,但身体本钱尚在,只是心存顾虑,总不能让老黑老了死在一个警察面前吧。
    在公安队伍干了一辈子的窦文贵,退休七年中,没少遇到麻烦。他的办法只有一个。走!一次一次地搬家,搬一次扔一些东西,如今已家徒四壁,房子都是租的。
    喝完三泡茶,窦文贵对老伴说,走。
    老伴儿愣怔了一下问,还走?你我都这把年纪了。还往哪儿走啊?
    走,这次必须走,老黑出来了,窦文贵毫不犹豫地说。
    老伴儿不再言语,默默地开始收拾东西,其实也没什么值钱的物件,不过一些随身衣物、生活用品。窦文贵的心头一酸……老伴儿跟他这一辈子,年轻时天天夜不能寐,为他的安全担心。退了休,本想着可以安度晚年,没料到当年那些对手一个一个从监狱出来,寻仇闹事。没什么好办法,只能走。何况在他意识中,像老黑这种人,要把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到寻找他,也免得去做别的坏事儿。
    下午窦文贵叫来房东,交接了钥匙,并付完提前退房的违约金,说着谢谢便告辞。刚打开门,便惊了一下,门外站的正是老黑。竟然还像当年壮实,戴鸭舌帽儿、墨镜,嘴里叼着烟斗,看来低估了他的身子骨了。
    老黑一笑,虽然满嘴的牙又少了几颗,但声音还是浑厚。他说,咋,窦队这是又要走?
    窦文贵先一步挡在老黑身前说,咱换个地方说话。
    老黑脖子一歪,向天空望了一眼,说,都到门上了,咋说也要喝两杯薄酒!窦文贵只好放下两手的东西,吩咐老伴儿:既然来客了,你去弄俩菜。
    老伴儿心知肚明,他的眼色是让她外出躲了。瞅了一眼他满头的白发,她两眼顿时湿润了。走是走不了了,她便说着你们先坐,我去买菜,心想得找人来帮忙啊。但老黑手下两臂一伸,就挡住了门口。
    不必了,我早有安排。老黑一阵狞笑说着,身后已有手下端进来酒和菜。
    窦文贵一句,那就请吧!自己先在迎门的桌前落座。
    老黑一边走一边说,窦队,你明白,我是来兑现当年你送我入狱时的诺言——不会放过你的。怎么样,你再躲也躲不出我的手心。你以为隐姓埋名。你手机、座机电话都不用,就找不到你?呵呵,这对我就不是个事儿。你都快要灭的蜡烛,还能活几个年头,你还往哪儿躲呀?瞧瞧你,没想到竟老成这个样子,整个一糟老头子,风一吹都倒了吧?谁能想到你当年的威风?
    老黑站在桌前用牙咬开瓶盖,给两个玻璃杯都倒上酒,自个儿先端起一杯去碰了窦文贵面前的杯子,仰脖,喝凉水似的一饮而尽,而后左手一抹嘴边的残酒说,你知道我在里面的日子多难熬吗?你个窦文贵,把我三次弄进去,加起来就是我人生的二分之一。我他妈就毁你手里,栽你手里了。我恨你,恨得在里头铆足劲要好好活着出来找你算账。
    此时,窦文贵端起杯子把酒也一口喝了。
    老黑突然从腰间拔出刀来,老伴儿一惊欲往前来,被窦文贵抬手制止了。
    面对老黑,窦文贵只是迎着刀锋去握住酒瓶,从容地给两个空杯斟满,端起一杯,也去碰了一下桌面上老黑的杯子,然后身子向后正了正,“嗞”一口香香地喝了进去。他的余光并没有离开酒瓶,那可能是他唯一的武器了。
    老黑的刀在空中晃了几晃,终是插在两人之间那块牛肉上。接着,他走到窦文贵面前,鞠了一躬,说,我知道许多人在找你麻烦,弄得你东躲西藏。从今天起,你再也不用这样了。我就住你隔壁,我也干不动了,咱俩就做邻居!我在这儿,想着也就没什么人敢来报什么狗屁仇了。
    窦文贵不知他葫芦里卖什么药。
    老黑咳了一声,再“唉”地叹了口气,慢语道,其实啊,我这次出来便派手下四处找你,当时的念头是找到你把你弄个半死,至少要让你断胳膊瘸腿躺床上,慢慢等死……他喝了一口酒又说,后来我听一个老警讲,当年你们逮我的时候,正赶上我带着孙子逛街。你坚决不让在孩子面前抓,因这事还跟局长吵了起来。你们整个包围圈是跟着我在不停地时紧时松,甚至冒着我脱钩的风……直到我儿媳把孩子接走,你们才动的手。就这一点,我敬你……
    是夜,老伴儿突然被窦文贵推醒:快点儿,收拾东西走!
    老伴疑惑地问,还走?
    窦文贵斩钉截铁地说,我一个警察,怎么可能让他保护起来了?啥也别说了,走。
    (选自《啄木鸟》2019年第6期)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原刑警队长窦文贵在退休后被寻仇闹事,既彰显出一些犯罪分子的劣性难改,也暗示了窦文贵出色的工作能力。
    B. 老黑出狱,窦文贵乐意成为他这种人的“靶子”,展现了他对自己身手的信心,也体现他奉献小我的大局观和责任感。
    C. 老伴儿年轻时需为他担惊受怕,年老时还因他东躲西藏,窦文贵对老伴儿充满愧疚,但老伴儿对他始终不离不弃。
    D. 面对老黑在饭桌上的厉声斥骂以及突然拔刀相向的狠戾气势,窦文贵表现得不慌不乱,从容中不失英雄本色。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结构严谨,以“走”为主线串起全文,仅用人物对话推进情节,使行文集中紧凑。
    B. 小说篇幅短小,但细节刻画生动逼真,犯人的嚣张跋扈、警察的镇定自若都跃然纸上。
    C. 本文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善用短句,既能营造紧张的氛围又能表现人物的干脆利落。
    D. 文章主旨深刻,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有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有对人性的深入透射。
    8. 本文情节有多次突转,请简要概括后分析其效果。
    9.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认为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理论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6. B 7. A
    8. 突转:
    ①准备再次躲开的窦文贵竟然被老黑堵在门口;
    ②老黑的刀没有落在窦文贵身上而是插在牛肉上;
    ③窦文贵将有老黑保护,日子即将安定,他却再次“逃离”。
    效果:
    ①加快行文节奏,制造紧张的气氛;
    ②既表现出老黑快意恩仇匪气和深谙人性的义气,也体现了窦文贵遇事的沉着与冷静;
    ③表现窦文贵内心对原则和正义的坚守;
    ④多次突转扣人心弦,引发读者对窦文贵命运的关注,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可读性,也升华了作品的主旨。
    9. ①以老警察退休后的际遇让读者理解:公安干警工作的艰辛与危险,以及他们的付出与奉献;
    ②用老黑态度的转变让读者意识到:善意、尊重是一剂良药,能化解仇恨,治愈人心;
    ③从文末窦文贵坚持“走”的举动使读者明白:人内心应有对正义的遵从与持守;
    ④借犯人出监后的寻仇闹事使读者警醒:改过自新不易,邪恶的消除任重道远。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窦文贵乐意成为他这种人的‘靶子’”错误。窦文贵是被动成为“靶子”,而且他也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以一走再走来避开矛头。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仅用人物对话推进情节,使行文集中紧凑”错误。文章主要以事情发展推进情节,插叙的窦文贵对往事的回忆,对老伴的歉疚,以及老黑的剖白,都有宕开一笔的效果,使行文节奏舒缓有致。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情节并分析其效果的能力。
    突转:
    结合“下午窦文贵叫来房东,交接了钥匙,并付完提前退房的违约金,说着谢谢便告辞。刚打开门,便惊了一下,门外站的正是老黑。竟然还像当年壮实,戴鸭舌帽儿、墨镜,嘴里叼着烟斗,看来低估了他的身子骨了”可知,窦文贵叫来房东,交接了钥匙,打开门正要走,老黑正站在门外。准备再次躲开的窦文贵竟然被老黑堵在门口;
    结合“老黑突然从腰间拔出刀来,老伴儿一惊欲往前来,被窦文贵抬手制止了”“老黑的刀在空中晃了几晃,终是插在两人之间那块牛肉上”可知,老黑从腰间拔出刀,在空中晃了几晃,终是插在两人之间那块牛肉上,老黑的刀没有落在窦文贵身上而是插在牛肉上。
    结合“夜,老伴儿突然被窦文贵推醒:快点儿,收拾东西走!老伴疑惑地问,还走?窦文贵斩钉截铁地说,我一个警察,怎么可能让他保护起来了?啥也别说了,走”可知,晚上,窦文贵推醒老伴儿,斩钉截铁地说,我一个警察,怎么可能让他保护起来了,还是走吧。窦文贵将有老黑保护,日子即将安定,他却再次“逃离”。
    效果:
    刚要逃走时被老黑堵在门口,老黑拔出的刀在空中晃了几晃,最后落在了牛肉上,晚上窦文贵选择再次“逃走”,这些突转的情节加快行文节奏,制造紧张的气氛。
    结合“老黑的刀在空中晃了几晃,终是插在两人之间那块牛肉上。接着,他走到窦文贵面前,鞠了一躬,说,我知道许多人在找你麻烦,弄得你东躲西藏。从今天起,你再也不用这样了。我就住你隔壁,我也干不动了,咱俩就做邻居!我在这儿,想着也就没什么人敢来报什么狗屁仇了”可知,老黑拔出刀在空中晃,但最终插在两人之间那块牛肉上,并说今后就住在窦文贵隔壁,保护他。结合“窦文贵斩钉截铁地说,我一个警察,怎么可能让他保护起来了?啥也别说了,走”可知,窦文贵说一个警察,怎么可能让他保护起来了,还是走吧,窦文贵将有老黑保护,他却再次“逃离”。表现出老黑快意恩仇的匪气和深谙人性的义气,面对老黑在饭桌上的厉声斥骂以及突然拔刀相向的狠戾气势,窦文贵表现得不慌不乱,从容中不失英雄本色,也体现了窦文贵遇事的沉着与冷静;
    结合“是夜,老伴儿突然被窦文贵推醒:快点儿,收拾东西走!老伴疑惑地问,还走?窦文贵斩钉截铁地说,我一个警察,怎么可能让他保护起来了?啥也别说了,走”可知,晚上,窦文贵推醒老伴儿,斩钉截铁地说,我一个警察,怎么可能让他保护起来了,还是走吧。窦文贵再次“逃离”,表现窦文贵内心对原则和正义的坚守。
    窦文贵下午要走时,被老黑堵个正着,没走成,晚上选择再次“逃离”。多次突转扣人心弦,引发读者对窦文贵命运的关注,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可读性,也升华了作品的主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结合“在公安队伍干了一辈子窦文贵,退休七年中,没少遇到麻烦。他的办法只有一个。走!一次一次地搬家,搬一次扔一些东西,如今已家徒四壁,房子都是租的”可知,在公安队伍干了一辈子的窦文贵,退休七年中,没少遇到麻烦,一次一次地搬家,如今已家徒四壁,房子都是租的。以老警察退休后的际遇让读者理解:公安干警工作的艰辛与危险,以及他们的付出与奉献。
    结合“老黑的刀在空中晃了几晃,终是插在两人之间那块牛肉上。接着,他走到窦文贵面前,鞠了一躬,说,我知道许多人在找你麻烦,弄得你东躲西藏。从今天起,你再也不用这样了。我就住你隔壁,我也干不动了,咱俩就做邻居!我在这儿,想着也就没什么人敢来报什么狗屁仇了”可知,老黑一开始想找窦文贵报仇,最后却来保护窦文贵,用老黑态度的转变让读者意识到:善意、尊重是一剂良药,能化解仇恨,治愈人心。
    结合“是夜,老伴儿突然被窦文贵推醒:快点儿,收拾东西走!老伴疑惑地问,还走?窦文贵斩钉截铁地说,我一个警察,怎么可能让他保护起来了?啥也别说了,走”可知,晚上,窦文贵推醒老伴儿,斩钉截铁地说,我一个警察,怎么可能让他保护起来了,还是走吧。窦文贵将有老黑保护,日子即将安定,他却再次“逃离”。从文末窦文贵坚持“走”的举动使读者明白:人内心应有对正义的遵从与持守。
    结合“刑警队的徒弟又带来新消息,老黑出狱了,且公然到公安局打听窦文贵,然后就四处寻找窦文贵了”“在公安队伍干了一辈子的窦文贵,退休七年中,没少遇到麻烦。他的办法只有一个。走!一次一次地搬家,搬一次扔一些东西,如今已家徒四壁,房子都是租的”可知,老黑出狱后,四处寻找窦文贵,而窦文贵退休七年中,没少遇到麻烦。原刑警队长窦文贵在退休后被寻仇闹事,彰显出一些犯罪分子的劣性难改,借犯人出监后的寻仇闹事使读者警醒:改过自新不易,邪恶的消除任重道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卫觊字伯儒,河东安邑人也。少夙成,以才学称。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茂陵令、尚书郎。觊以治书侍御史使益州,至长安,道路不通,觊不得进,遂留镇关中。时四方大有还民,关中诸将多引为部曲,觊书与荀彧曰:“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闻本土安宁,皆企望思归。归者无以自业,诸将各竞招怀,郡县贫弱,不能与争,兵家遂强。一旦变动,必有后忧。夫盐国之大宝也宜如旧置使者监卖以其直益市犁牛若有归民以供给之勤耕积粟以丰殖关中远民闻之必日夜竟还”彧以白太祖。太祖从之,始遣谒者仆射监盐官,关中服从。乃白召觊还,稍迁尚书。时关西诸将,外虽怀附,内未可信。司隶校尉钟繇求以三千兵入关,外托讨张鲁,内以胁取质任。太祖使荀彧问觊,觊以为“西方诸将,皆竖夫屈起,无雄天下意,苟安乐目前而已。今国家厚加爵号,得其所志,非有大故,不忧为变也。宜为后图。若以兵入关中,托讨张鲁,鲁在深山,道径不通,彼必疑之;一相惊动,地险众强,殆难为虑!”彧以觊议呈太祖。太祖初善之,而以繇自典其任,遂从繇议。兵始进而关右大叛,太祖自亲征,仅乃平之,死者万计。太祖悔不从觊议,由是益重觊。明帝即位,进封閺乡侯。时百姓凋匮而役务方殷,觊上疏曰:“当今千里无烟,遗民困苦,陛下不善留意,将遂凋敝不可复振。当今之务,宜君臣上下,并用筹策,计校府库,量入为出。深思勾践滋民之故事,由恐不及,而尚方所造金银之物,渐更增广,工役不辍,侈靡日崇,帑藏日竭。诚皆圣虑所宜裁制也。”觊历汉、魏,时献忠言,率如此。觊好古文,鸟篆、隶草,无所不善。建安末,尚书右丞河南潘勖,黄初时,散骑常侍河内王象,亦与觊并以文章显。觊薨,谥曰敬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志二十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盐/国之大宝也/宜如旧置使者/监卖以其直益市犁牛/若有归民/以供给之/勤耕积粟/以丰殖关中/远民闻之/必日夜竞还/
    B. 夫盐/国之大宝也/宜如旧置使者/监卖以其直益市犁牛/若有归民/以供给之/勤耕积粟以丰殖/关中远民闻之/必日夜竞还/
    C. 夫盐/国之大宝也/宜如旧置使者监卖/以其直益市犁牛/若有归民/以供给之/勤耕积粟以丰殖/关中远民闻之/必日夜竞还/
    D. 夫盐/国之大宝也/宜如旧置使者监卖/以其直益市犁牛/若有归民/以供给之/勤耕积粟/以丰殖关中/远民闻之/必日夜竞还/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部曲,借指军队。文中是指古代豪门大族的私人军队,带有人身依附的性质。
    B. 质任,指用绝对武力威迫、压制。文中指针对关西诸将军心不稳采取的措施。
    C. 故事,文中是指先例、旧事,现在是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D. 古文,上古文字,泛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文字,如金文、籀文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卫觊镇守关中,善于观察形势。他认为关中割据的诸位将领招引还民,势力会不断强大,而地方郡县财乏势弱,一旦发生变化,必定有后患。
    B. 卫觊出策献计,受到曹操重视。他建议监管食盐,招募百姓,使关中归服;他认为关西诸将不是真心归服,以后要解决后患,曹操因此看重他。
    C. 卫觊关注民生,敢于进献忠言。当时,百姓生活贫困,劳役又繁重,卫觊提醒皇帝要好好留意,否则国家就将凋零衰敝,不能再振兴起来了。
    D. 卫觊年少早成,凭借才学著称。他年少就有文名,喜欢古文,鸟篆、隶草样样精通,与建安末年的潘勖、黄初年间的王象,一起以文章著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初善之,而以繇自典其任,遂从繇议。
    (2)当今之务,宜君臣上下,并用筹策,计校府库,量入为出。
    14. 卫觊同意钟繇进兵关西的主张吗?为什么?
    【答案】10. D 11. B 12. B
    13. (1)曹操开始认为他说的对(认为……说的好或同意),但因为钟繇亲自主持(主管)此事,于是就听从(听取、采纳)了钟繇的建议。
    (2)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事务),应该是君臣上下,都用心筹划对策,核查(计算校对)府库的储备,根据收入确定开支。
    14. 不同意。原因:(1)关西诸将胸无大志,没有变故不会作乱;(2)张鲁在深山之中,道路不通,行军困难,如出兵,关西诸将必然会产生疑心;(3)关西地势险要,势力强盛,若出兵惊扰对方,恐难以应对。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食盐,是国家很宝贵的财富,应该像过去一样设置使者监管食盐出售,用卖盐的钱多买犁和牛。如果有返回的百姓,便供给他们使用。让他们勤勉耕种、多积粮食,使关中财物丰富。远方的百姓听到消息,一定日夜兼程地争着赶回。
    “监卖”是“使者”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
    “粟”是“积”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关中”是“丰殖”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质任,指用绝对武力威迫、压制”错误,质任是指被扣押的人质,一般是古代君主为防止将领或臣子叛变采取的一种控制手段。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B.“招募百姓”错误,原文“以其直益市犁牛,若有归民,以供给之,勤耕积粟,以丰殖关中,远民闻之,必日夜竟还”是给返回的百姓提供犁和牛,让他们勤勉耕种、多积粮食;“曹操因此看重他”因果不当,原文“彧以觊议呈太祖。太祖初善之,而以繇自典其任,遂从繇议。兵始进而关右大叛,太祖自亲征,仅乃平之,死者万计。太祖悔不从觊议,由是益重觊”可见,卫觊建议不宜进兵关中,曹操没有采纳,结果损失惨重,曹操因而更加看重他。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善:认为…说的好或同意。典:主持。遂:于是。从:听从。
    (2)务:事务。宜:应该。筹策:筹划对策。计校:核查,计算校对。量入为出:据收入确定开支。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卫觊同意钟繇进兵关西的主张吗”可定位到原文“司隶校尉钟繇求以三千兵入关,外托讨张鲁,内以胁取质任。太祖使荀彧问觊,觊以为‘西方诸将,皆竖夫屈起,无雄天下意,苟安乐目前而已。今国家厚加爵号,得其所志,非有大故,不忧为变也。宜为后图。若以兵入关中,托讨张鲁,鲁在深山,道径不通,彼必疑之;一相惊动,地险众强,殆难为虑’”,理解卫觊的话语:关西诸将是低贱之人兴起,并没有征服天下的志向,不过是苟且偷安罢了。如果朝廷多给封爵,让他们小小的志向得到满足,除非有大的变故,根本就不用担心他们会作乱。关西诸将应该放在以后来解决。此时如果带兵进入关中地区,假托讨伐张鲁,而张鲁在深山之中,道路不通,行军困难,到时候关西诸将必然会产生疑心;一旦惊动了他们,关西地势险要,诸将势力强盛,恐怕就很难对付,值得忧虑了。
    根据以上意思,分条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卫觊字伯儒,是河东郡安邑县人。他年少早成,以才学著称。太祖征召他担任司空府属官,后来又任命他担任茂陵县令、尚书郎。卫觊以治书侍御史的身份出使益州,到了长安,由于道路不通,卫觊不能前进,于是留驻镇守关中。当时有许多逃难的百姓从四方返回关中,关中很多将领把这些百姓招引为自己的部卒。卫觊写信给荀彧说:“关中是土地肥沃的地方,不久前因遭受饥荒战乱,流亡到荆州的百姓有十多万家。他们听说故乡已经安定下来,都希望返回故土。但是返回来的人无法自己立业,诸将争相招抚,郡府州县物质贫乏、力量弱小,不能与他们竞争,诸将的力量于是更加强大。一旦发生变化,必定有后患。食盐,是国家很宝贵的财富,应该像过去一样设置使者监管食盐出售,用卖盐的钱多买犁和牛。如果有返回的百姓,便供给他们使用。让他们勤勉耕种、多积粮食,使关中财物丰富。远方的百姓听到消息,一定日夜兼程地争着赶回。”荀彧将他的意见禀告太祖。太祖听从了他的意见,开始派遣谒者仆射监督盐官,关中归服。于是禀告朝廷召卫觊回来,不久升任尚书。当时关西的诸位将领,虽然表面是依附朝廷,但实际上却不可深信。司隶校尉钟繇请求曹操派给他三千兵进入关中,对外打着征讨张鲁的号令,实则是凭借威胁的手段取得关西诸将的质子和任子。曹操派荀彧询问卫觊,卫觊认为“关西诸将是低贱之人兴起,并没有征服天下的志向,不过是苟且偷安罢了。如果朝廷多给封爵,让他们小小的志向得到满足,除非有大的变故,根本就不用担心他们会作乱。关西诸将应该放在以后来解决。此时如果带兵进入关中地区,假托讨伐张鲁,而张鲁在深山之中,道路不通,行军困难,到时候关西诸将必然会产生疑心;一旦惊动了他们,关西地势险要,诸将势力强盛,恐怕就很难对付,值得忧虑了。”荀彧将卫觊的建议呈报给太祖,曹操开始认为他说的对,但因为钟繇亲自主持此事,于是就听从了钟繇的建议。大军刚出发,关西诸将就已经大规模叛乱了,太祖亲自出征,只是平定叛乱而已,死伤士兵上万人。太祖后悔没有听从卫觊的意见,因此更加看重他。明帝即帝位后,进封为閺乡侯。当时,百姓贫穷困苦而劳役又繁重,卫觊上奏疏说:“当今方圆千里没有人烟,残存下来的百姓生活困苦,陛下不好好地留心,将会使国家衰微,不能再振兴起来了。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应该君臣上下,都用心筹划对策,核查府库的储备,根据收入确定支出。追慕越王勾践繁衍百姓的旧例,尚且还担心来不及,而尚方署制造的金银器皿,却逐渐增多,工程不断,奢侈之风一天天增长,国库储藏一天天衰竭。这的确都是圣上应该考虑并管束裁处的。”卫觊经历汉、魏两朝,经常献忠言,大都如此。卫觊喜欢古文字,鸟篆、隶草,没有写不好的。建安末年,尚书右丞河南潘勖,黄初年间,散骑常侍河内王象,也与卫觊一起以文章著称。卫觊逝世后,谥为敬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树爱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第一句的“谈舌如云气吐虹”写出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温润含蓄的人格追求。
    B. 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 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 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与诗人抒发的沉痛感情相关,也与诗人选取的意象相关。
    16. 陆游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这首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15. A 16. 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技巧的理解能力。
    A.“儒雅谦恭、温润含蓄”错误,“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写到年轻时的豪迈洒脱。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诗中来看,诗人回忆了自己当年文武双全、壮志凌云、慷慨激昂的形象和战鼓雷鸣、烟尘遮天的战争场面,借以感叹时光流逝,自己也渐渐年迈,理想抱负却难以实现。
    如首联“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这是写自己年轻时仗剑远游,积极主动干谒三公,平交王侯,极具口辩之才,当时的自己年轻气盛,很有游士的风貌,有满腔的壮志,但是却只能“身老桑村麦野中”。颈联“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这是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表达对戎马生涯和英勇杀敌的深情怀念,展现渴望为国建功立业却身老乡村的愤恨;颔联“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当年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情景和现在无奈地在秋风中看着自己两鬓白发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展现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孤独寂寞的伤感;尾联“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这是写自己的好友已经故去很多年,灯前已经没有那个慷慨激昂的挚友了,诗人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曾经的好友已经死去,知音难觅,表现了诗人孤单凄苦的处境。
    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分析诗人形象。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阐释了“师”的职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曹操攻破荆州后在长江边横执长矛,饮酒作诗的英雄形象。
    (3)《荀子·劝学》中,体现君子要涉猎广泛并进行反思来使自己得到提升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师者 ②.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 酾酒临江 ④. 横槊赋诗 ⑤.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⑥.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受”“酾”“槊”“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变更IP地址属地行为的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围绕产业链开展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和生态治理。要进一步规范普通用户行为。我国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刑法等法律法规都以服务提供方的行为作为重点规制对象。从现状看,① 对网络空间秩序的威胁主要源自非法IP代理服务提供者,但违法犯罪市场存在供需两方,目前在抑制需求方面尚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IP代理的需求群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通过网络② ;另一类是不愿公开IP地址属地的网民,如网红博主、海外代购、明星大V等。对于前者需要加大打击力度,对于后者宜出台专门规范,引导其诚信经营,防止其为商业利益而③ ,进一步压缩IP代理服务的市场空间。同时,要持续引导各大网络平台健全管理机制,对非法变更的违法行为作出及时处置,发挥平台管理效能。
    18. 文中画横线处的“对象”的用法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该句中“对象”不是指具体人或者物,而是代指行为,且是集体名词,代指“服务提供方的行为”。
    19. ①变更IP地址属地行为
    ②实施违法犯罪的不法分子
    ③非法使用IP代理服务
    20. 同时,要持续引导各大网络平台健全管理机制,发挥平台管理效能,对非法变更行为作出及时处置。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由句子“我国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刑法等法律法规都以服务提供方的行为作为重点规制对象”可知,句子中的“对象”指的是“服务提供方的行为”,所以该句中“对象”不是指具体人或者物,而是代指行为,且是集体名词。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该段材料阐述的主要对象可以推知,对网络空间秩序的威胁主要源自非法IP代理服务提供者的应该是“变更IP地址属地行为”,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变更IP地址属地行为”。
    第②处,此处分为两类,第二类已经说出了,后面有“对于前者需要加大打击力度”的信息,可以推知该处应该是通过网络“实施违法犯罪”的人,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实施违法犯罪的不法分子”。
    第③处,该处是在分析“使用IP代理服务”与“为商业利益”之间的关系,“防止”的应该是“非法行为”,由此可以推导该处应该填写“非法使用IP代理服务”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语序不当,“对非法变更的违法行为作出及时处置,发挥平台管理效能”语序不当,应该“发挥平台管理效能”在前,“非法变更行为作出及时处置”在后;“非法”和“违法”重复,删去“违法”。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现代建筑中,为了防潮的需要,常设置化学制品的自动湿度调节材料。如上所述,( )。为了防水,人们设计了屋脊和宝顶;为了减轻重量,人们将脊筒和宝顶都做成空心的。 ① ,人们又在它们的空心里放置了木炭。这可谓是古人的用心良苦,重重设防。木炭质轻、性燥、绝缘性能好,有良好的吸水性能又不导电。将木炭装在脊筒和宝顶里,在天气潮湿的夏天,它便不断吸收水分,以防下面的木构件受潮腐朽;天气干燥时, ② ,以备来年再用。应该说, ③ ,即使在现代同类建材中,它也应占一席之地。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宫殿宝顶、屋脊等处都是木结构的关键部位,又恰处在瓦顶接合的薄弱环节
    B. 宫殿屋脊、宝顶等处都是木结构的薄弱环节,又恰处在瓦顶接合的关键部位
    C. 宫殿宝顶、屋脊等处都是木结构的薄弱环节,又恰处在瓦顶接合的关键部位
    D. 宫殿屋脊、宝顶等处都是木结构的关键部位,又恰处在瓦顶接合的薄弱环节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答案】21. D 22. ①(而)为了防潮
    ②它又慢慢释放水分
    ③木炭是古代最好的自动湿度调节材料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后文“人们设计了屋脊和宝顶”的表述顺序,应该先“屋脊”后“宝顶”,排除AC;
    木结构应用“关键部位”,接合处应用“薄弱环节”,排除B。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后文“将木炭装在脊筒和宝顶里,在天气潮湿的夏天,它便不断吸收水分,以防下面的木构件受潮腐朽”,推断①处是说人们放置木炭的原因,可以填入“(而)为了防潮”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对应前文“在天气潮湿的夏天,它便不断吸收水分”,推断②处“天气干燥时”之后,可以填入“它又慢慢释放水分”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结合上文“将木炭装在脊筒和宝顶里,在天气潮湿的夏天……天气干燥时……”,“应该说”是对前文阐述的木炭作用的总结,再对应后文“即使在现代同类建材中,它也应占一席之地”,推断③处是概括木炭在古代作为自动湿度调节材料的作用,可以填入“木炭是古代最好的自动湿度调节材料”之类的内容。
    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准确简洁连贯。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道:“才欲其大,志欲其小。才大,则任事有余;志小,则愿无不足。”意为人的才能越大越好,而志向却不一定要立得高远。而后来的左宗棠则教育子女“读书做人,先要立志”“务期与古来圣贤豪杰少小时志气一般”。这是教导子女要立大志,以古代圣贤豪杰为榜样。两位名人所说各有道理。
    人生在世,有人有志,有人无志,有人志大,有人志小。读了上述材料,你产生了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立志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志当存高远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道出了有志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志向呢?是燕雀小志,还是鸿鹄大志?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意志,还是献身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抱负?我想说,携高远志向,抟扶摇羊角直上九万里,翱翔天宇,我们的生活将精彩无限!
    鹞子只看到到手的食物,放弃高远的志向,把“更大的鸟”看成“渺茫的东西”,自作聪明,终难成翱翔天宇的雄鹰。
    王安石曾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固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想要看到高远的风景,就不要担心未来的渺茫,不畏惧远方的艰险,怀一颗追求高远的雄心,迈开探求的脚步,无限风光就在险峰。
    还记得热情洋溢追求卓越的俞敏洪吗?大学时代的俞敏洪土里土气、沉默寡言,大家都认为他是同学中最没出息的一个,也没有一个女孩正眼看过他。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他曾说:“存有一颗追求之心,即使每天琐碎的生活,同样能堆砌成伟大的人生。”他怀着穿越地平线的渴望,纵然地平线忽隐忽现,或清晰,或模糊,但只要你心中拥有高远的志向,就能体会到成功的甘甜。
    还记得不惧权威不惧挫败被誉为80后代言人的陈鸥吗?他面对生命中的逆境,事业中的低谷,携一颗张扬自我,追求更高的雄心,在自己的事业上挥洒汗水,终于迎来了“为自己代言的时代”。
    “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将来;你嘲笑我一无所有,不配去爱,我可怜你总是等待;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
    这是谁的时代,这是追梦人的时代。只有敢于跋涉,登上峰顶,才能领略山川的壮丽风光,才能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欢欣与畅快。钱三强的人生最美丽,因为他立志高远,领导中国制造了第一颗原子弹;贝多芬的人生最美丽,因为他追求卓越,创造了一首首不朽的名曲;袁隆平的人生最美丽,因为他勇攀高峰,培植出了超级杂交水稻。立志高远,成就了他们人生的美丽。
    赫胥黎有言:“时间是最不偏私的,它给每个人的都是24个小时。”如何在有限的人生里跑出美丽,唯有立志高远。高远的志向,是袅袅微风,唤醒人踯躅的心灵;高远的志向,是黑夜微光,给迷茫的人以希望;高远的志向,是冬日阳光,给人以前行的动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志当存高远,努力当不懈,坚定追求的鹞子,终有一天会成为翱翔天宇的雄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袁枚和左宗棠关于立志的话,袁枚认为人的才能越大越好,而志向却不一定要远大;而左宗棠却教导子女以古代圣贤豪杰为榜样,树立远大志向。材料最后一句话认可了两个人的说法,给了考生思索的空间和方向。
    两位名人所说各有道理,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可见文章主题是“志之小大之辨”,题目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袁枚的话是希望人们努力增加自己的才学,而理想愿望要小一些,才能大而愿望小,愿望就容易达到;左宗裳教育子女的话,是要求他们学习古代圣贤豪杰,立高远之志。两人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立的,但都各有道理。袁枚是从个人生活品质角度而言的,志小,易满足,人就更容易幸福快乐;左宗棠是从人生的意义角度而言的,志存高远,就有可能成为圣贤豪杰,使生命有更大的价值与意义。写作的时候,应对两人的主张进行辩证的分析,不宜偏执。其实,有时志不在大小,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即为树立的积极向上的志向。
    从“认识和思考”“表达你对立志的看法”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先谈立小志也可成大事;然后谈立小志与为国为民立志并不矛盾;最后联系现实,谈青年人应该立什么样的志向和如何实现自己的志向。行文中,可运用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合理、透彻地说理。也可以运用辩证眼光看待立志,谈志无大小,适合自己的、能实现有意义的立志就是最好的。
    立意:
    1.欲求人生幸福,志须小而能达。
    2.鸿鹄之志诚可贵,燕雀之志焉可觑?
    3.志存高远,人当为鸿鹄。
    4.生活上的志宜小,事业上的志宜大。

    相关试卷

    2024届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二中高三上学期美术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二中高三上学期美术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1页。

    2023菏泽郓城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菏泽郓城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一中东校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一中东校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简答题组,选择 简答,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