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七年级下册设计空间(设计·应用)第7课 重复的魔力教案
展开课题名称:《重复的魔力》
姓名:
工作单位:
学科年级:
七年级美术
教材版本:
苏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重复的魔力》一课,选自江苏少儿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下册第7课,作为本课的教学内容之一,属“设计•应用”领域。
重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重复构成也是平面构成中最简易和最常见的一种构成,适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对该领域后面几课(渐变构成、分解构成等)的学习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本教材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的方法,拓展学生艺术视野,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本课分2课时,此教学设计为第1课时,主要学习完全重复构成,第2课时主要学习非完全重复构成(渐变构成、分解构成等)。
在本课教学中,首先要从生活中的重复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中的各种重复现象,认识到重复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体会重复产生的秩序美、规律美、统一美,然后进一步分析并归纳出重复构成的组成要素和设计制作方法,最后结合生活实践,指导学生设计一件重复构成作品,让学生感受重复构成的设计过程和制作特点,通过自身的动手体验,启发学生认识重复构成的艺术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并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认知目标:感受重复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形式美感,了解重复构成的组成要素和变化形式。
技能目标:学习和掌握重复构成的设计方法,利用剪贴、手绘等方法,设计制作有趣的重复构成作品。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与体验,开拓艺术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善于表现的能力,体会创造的乐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初一的学生经过系统的美术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基础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对于本课所要讲授的重复构成内容,也具备感性认识的能力。特别是第十三册《物品上的花廊》一课中,学生通过学习已经了解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图案,这对理解本课中的教学重点——重复构成的骨式很有帮助。此学段的学生很喜欢自己创作,但由于想象力的匮乏,较难设计出构思新颖、个性鲜明的作品,而且学生在艺术感知、形象思维及创新意识等方面还有待加强。不过,此学段的学生充满活力、朝气蓬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在既有条件下,本课教学应顺应学生的认知和求知欲望,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学生创新思维转化为成果。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平面设计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课,在教学中应注意探究、讨论、协作等因素,构建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重复构成的特点和组成要素,分析重复构成的设计方法和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拓展学生思维,进行平面构成造型的构思和实施,挖掘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带着问题欣赏教师展示音频和视频,请学生仔细观察。
(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诵读论语》片段
(2)“恒源祥”广告。
问题:
(1)刚才的音频与视频在形式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2)这些重复的现象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1、学生仔细观察:
(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诵读论语》片段
(2)“恒源祥”广告。
2、回答问题:
(1)刚才的音频与视频在形式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2)这些重复的现象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通过欣赏与观察,学生切身感受到了重复现象给人视觉和听觉上的强烈冲击力,教师顺势揭示课题——重复的魔力。
二、感受领悟
1.观赏重复——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重复现象。(图1—图3)
图1 图2 图3
2.寻找重复——举例自然界还有哪些重复的现象。
3.思考重复——教师展示生活中利用重复原理设计的物品,让学找出其中重复的元素,并请学生思考:这里的重复是否还是自然现象?(图4—图7)
图4 图5 图6 图7
4.再找重复 ——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重复构成,加强对重复构成的理解和深化,对重复构成与生活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感悟到了重复构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1.观赏重复——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重复现象。(图1—图3)
2.寻找重复——举例自然界还有哪些重复的现象。
3.思考重复——教师展示生活中利用重复原理设计的物品,让学找出其中重复的元素,并请学生思考:这里的重复是否还是自然现象?(图4—图7)
4.再找重复 ——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重复构成,加强对重复构成的理解和深化,对重复构成与生活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感悟到了重复构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欣赏,学生发现自然界中存在许多重复的现象,情绪受到感染。从重复现象中寻找规律,归纳出重复构成的设计方法,从而创造出许许多多的重复构成作品,重复构成的物品在生活中几乎涉及到了人类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既方便又美化了我们的生活。
三、探究归纳
1.学习要素:
重复构成的两个组成要素——基本形和骨格
2.理解要素:展示重复构成范作若干张,请学生找出其中的基本形和骨格,加深学生对基本形和骨格的理解。(图8—图9)
图8 图9
3.观察图片,化解难点:展示重复构成图片(图10—图12),请学生赏析,并引发他们的兴趣。请学生分析思考:相同的基本形,为何会摆出不同的重复构成?
图10 图11 图12
4.游戏探索:以“豆子”为单元形,设计一个重复构成,看哪一组的设计与众不同。学生自由分组,跃跃欲试,经过合作交流,以自己为单元形,设计出各种各样的重复构成,带领学生分析:自己变化了那个要素?如何变?
1.学习要素:
重复构成的两个组成要素——基本形和骨格
2.理解要素:展示重复构成范作若干张,请学生找出其中的基本形和骨格,加深学生对基本形和骨格的理解。(图8—图9)
3.观察图片,化解难点:展示重复构成图片(图10—图12),请学生赏析,并引发他们的兴趣。请学生分析思考:相同的基本形,为何会摆出不同的重复构成?学生分析回答后教师总结:
4.游戏探索:以“豆子”为单元形,设计一个重复构成,看哪一组的设计与众不同。学生自由分组,跃跃欲试,经过合作交流,以自己为单元形,设计出各种各样的重复构成,带领学生分析:自己变化了那个要素?如何变?
单元形和骨格都完全重复的构成叫完全重复构成。相同的基本形,可以通过变化它的方向和骨格排列等来获取不同式样和风格的重复构成。
四、创作体验
1.教师选取用剪贴方法和手绘方法制作的重复构成作品各一件,让学生感受并分析不同制作材料和方法所产生的不同视觉效果。请学生分析它们的制作方法,特别是基本形的复制这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才能既快又好?学生说出方法后教师配合必要的演示,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2.学生开始分组合作,运用自己搜集的材料,做重复排列构成作品一件,手法不限。
教师巡回辅导,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新颖的设计,对制作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及时的辅导和帮助。
1.学生感受并分析不同制作材料和方法所产生的不同视觉效果。分析它们的制作方法,特别是基本形的复制这个环节,思考:怎样做才能既快又好?
2.学生开始分组合作,运用自己搜集的材料,做重复排列构成作品一件,手法不限。
学生说出方法后教师配合必要的演示,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巡回辅导,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新颖的设计,对制作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及时的辅导和帮助。
五、展评交流
1.学生自评: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到前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作品的构思和手法特点。
2.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互评,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讨论,按提出的评议标准进行互评:
(1)是否突出了重复构成的特点
(2)构思是否合理,创意是否巧妙
(3)是否易于识别并能使人产生深刻印象
3.教师适当点评、归纳,并从作品创意、色彩搭配、制作工艺等方面给予奖励。
1.学生自评: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到前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作品的构思和手法特点。
2.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互评,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讨论,按提出的评议标准进行互评:
(1)是否突出了重复构成的特点
(2)构思是否合理,创意是否巧妙
(3)是否易于识别并能使人产生深刻印象
在作业评价方面,采用了自评、互评、众评、师评等多种方法,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并且抓住学生每一个闪光的地方,对他们进行适时的鼓励,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和自豪感,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六、延伸拓展
1.让学生欣赏艺术家们作品中的重复(图14--图15),鼓励学生课后尝试运用电脑软件进行重复构成设计。
图14 图15
2.多媒体播放建国五十年阅兵式的视频资料。
让学生畅谈感受:整齐、威严、有气势等。
教师总结:这是一种动态的重复美,这种美不仅带给我们威武壮观、震撼人心的气势,更带给我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动态的重复还有很多,如: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我们每天做操时整齐划一的动作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通过今天的学习之后,相信我们会对它们有一个全新的感受和认识。另外,在重复构成的基础上还有更多更有趣的构成形式,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认识。
1.学生欣赏艺术家们作品中的重复(图14--图15),学生课后尝试运用电脑软件进行重复构成设计。
2.多媒体播放建国五十年阅兵式的视频资料。学生畅谈感受。
这是一种动态的重复美,这种美不仅带给我们威武壮观、震撼人心的气势,更带给我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动态的重复还有很多,如: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我们每天做操时整齐划一的动作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通过今天的学习之后,相信我们会对它们有一个全新的感受和认识。另外,在重复构成的基础上还有更多更有趣的构成形式,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认识。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1.学生自评: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到前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作品的构思和手法特点。
2.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互评,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讨论,按提出的评议标准进行互评:
(1)是否突出了重复构成的特点
(2)构思是否合理,创意是否巧妙
(3)是否易于识别并能使人产生深刻印象
3.教师适当点评、归纳,并从作品创意、色彩搭配、制作工艺等方面给予奖励。
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赏(欣赏)
找(寻找)
思(思考)
《重复的魔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衣食住行)
探(探究)
创(创新)
评(评价)
九、实践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必面面俱到,不少于200字):
初一的学生经过系统的美术学习, 已经具备了一些基础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对于本课所要讲授的重复构成内容,也具备感性认识的能力。特别是第十三 册《物品上的花廊》一课中,学生通过学习已经了解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图案, 这对理解本课中的教学重点——重复构成的骨式很有帮助。 此学段的学生很喜欢自己创作,但由于想象力的匮乏,较难设计出构思新颖、个性鲜明的作品,而且学生在艺术感知、形象思维及创新意识等方面还有待加强。不过,此学段的学生 充满活力、朝气蓬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在既有条件下,本课教学应顺应学生的认知和求知欲望,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学生创新思维转化为成果。 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平面设计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课,在教学中应注意探究、 讨论、协作等因素,构建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做到了引导者的身份,积极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教师设定的各个活动内容,自己去寻找和发现, 找出规律并自己去创造, 真正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不仅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作,而且创作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创作风采。在作业评价方面,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并且抓住学生每一个闪光的地方,对他们进行适时的鼓励,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和自豪感,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此外,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资源,丰富多彩的图片和录像内容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也以其多样性和直观性深深吸引着学生并使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多媒体在美术课堂运用中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在学后交流合作,思维被拓展,创意被激发,情感被升华,创作了一幅幅造型好、创意妙的作品,课堂成了学生的创想天地,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初中苏少版设计空间(设计·应用)第7课 重复的魔力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苏少版设计空间(设计·应用)第7课 重复的魔力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感受领悟,探究归纳,创作体验,展评交流,延伸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美术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 重复的魔力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美术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 重复的魔力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具,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美术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 重复的魔力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美术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 重复的魔力教学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探究归纳,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