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中考一模化学变式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中考一模化学变式题01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中考一模化学变式题02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中考一模化学变式题03
    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中考一模化学变式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中考一模化学变式题,共117页。

    【原卷 1 题】知识点 爱护水资源,绿色化学
    1-1(基础) “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等理念逐渐深入民心。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A.出行多乘公共交通工具
    B.农业上提倡焚烧桔梗,变废为宝,为田增肥
    C.用废旧报纸制造铅笔杆
    D.农业和园林改浸灌为喷灌和滴灌
    【正确答案】 B
    1-2(基础) 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下列做法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A.提倡人走灯灭B.垃圾分类处理
    C.多用一次性餐具D.选择公交出行
    【正确答案】 C
    1-3(巩固) 北京冬奥会的理念是“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A.提倡绿色出行B.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C.为节约和环保,分类回收生活垃圾D.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正确答案】 B
    1-4(巩固) 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环保”理念的是
    A.乘坐公交出行B.提倡无纸化办公
    C.垃圾分类回收D.使用一次性筷子
    【正确答案】 D
    1-5(提升) 坚持低碳生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仙游。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
    A.天更蓝一一使用清洁能源B.地更净一一垃圾分类回收
    C.水更清一一污水直排木兰溪D.景更美一一景区绿化美化
    【正确答案】 C
    1-6(提升) 2020年12月12日,在全球气候雄心峰会上,我国提出要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绿色发展中寻找发展的机遇和动力。下列做法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A.露天烧烤,享受生活B.单车出行,健康环保
    C.种植花草,美化家园D.垃圾分类,节约资源
    【正确答案】 A
    【原卷 2 题】知识点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判断
    2-1(基础) 《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智慧结晶,下列书中记载的造物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机杼织布B.粉碎矿石C.海水晒盐D.五谷醇酒
    【正确答案】 D
    2-2(基础) 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造物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侯氏制碱B.棉纱织布C.粮食酿酒D.烧制陶瓷
    【正确答案】 B
    2-3(巩固) 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B.五谷酿酒
    C.食物腐败D.火箭发射
    【正确答案】 A
    2-4(巩固) 《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智慧结晶,下列记载的造物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机杼织布B.粉碎矿石C.沙里淘金D.五谷醇酒
    【正确答案】 D
    2-5(提升) 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造物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烧制陶瓷B.粮食酿酒C.棉纱织布D.火药应用
    【正确答案】 C
    2-6(提升) 下列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措施实施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外出佩戴口罩
    B.入校扫描场所码
    C.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D.用“84”消毒液消毒
    【正确答案】 D
    【原卷 3 题】知识点 物质化学性质的决定因素
    3-1(基础) 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水B.铁C.汞D.铜
    【正确答案】 A
    3-2(基础) 下列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A.二氧化碳B.硫酸铜C.石墨D.氧化汞
    【正确答案】 C
    3-3(巩固) 下列各组物质中,都由离子构成的是( )
    A.金刚石、石墨
    B.硫酸铜、氯化钠
    C.干冰、水
    D.铜、汞
    【正确答案】 B
    3-4(巩固) 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汞B.金刚石C.硫酸铜D.干冰
    【正确答案】 D
    3-5(提升) 下列物质,前者由分子构成,后者由离子构成的是
    A.水、二氧化碳B.干冰、生铁C.氢气、硫酸铜D.金刚石、氯化钠
    【正确答案】 C
    3-6(提升) 下列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A.硅和氖气B.二氧化碳和氨气C.石墨和氯化钠D.氧气和硫酸铜
    【正确答案】 B
    【原卷 4 题】知识点 离子符号的含义及书写,元素符号书写及含义,化学式、分子式及涵义,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
    4-1(基础)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叙述,正确的是
    A.He:表示氖气B.C60:表示60个碳原子
    C.2N:表示2个氮原子D.Fe2+:表示铁离子
    【正确答案】 C
    4-2(基础)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叙述,正确的是
    A.Ne2:可表示氖气
    B.C60:可表示60个碳原子
    C.2H:可表示2个氢分子
    D.FeSO4:可表示硫酸亚铁的化学式
    【正确答案】 D
    4-3(巩固)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有关化学用语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①H;②Fe;③2Fe2+;④H2O;⑤KCl
    A.③表示2个铁离子B.能表示物质组成的有①、②、④、⑤
    C.②可以表示铁这种物质D.④表示H2O由1个氧元素和2个氢元素组成
    【正确答案】 C
    4-4(巩固)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叙述,正确的是
    A.2H:可表示 2 个氢分子B.C60:可表示 60 个碳原子
    C.2Al3+:可表示 2 个铝离子D.FeSO4:可表示硫酸铁的化学式
    【正确答案】 C
    4-5(提升)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叙述,正确的是
    A.2N:两个氮元素B.Ba2+:钡的化合价为+2价
    C.O2:两个氧原子D.2H2O:两个水分子
    【正确答案】 D
    4-6(提升)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镁元素:mg
    B.C60 :表示60个碳原子
    C.3Fe2+:表示3个铁离子
    D.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正确答案】 D
    【原卷 5 题】知识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微粒的观点解释现象,结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酸碱溶液导电的原理
    5-1(基础)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B.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C.1 滴水中大约含有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D.50mL 水和 50mL 酒精混合体积小于 100mL——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正确答案】 B
    5-2(基础)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水和双氧水化学性质不同——分子的构成不同
    B.氧气经压螺存在铜瓶中——氧气分子体积变小了
    C.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水分子很小
    D.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水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正确答案】 B
    5-3(巩固)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的是
    A.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间有间隔
    C.当温度降低到0℃以下,水结成冰不能流动——分子不再运动
    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正确答案】 C
    5-4(巩固)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原子最外层都达到 8 电子稳定结构
    B.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更快——温度升高,分子数目增多
    C.罩在大烧杯中的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变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重新鼓起——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正确答案】 C
    5-5(提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湿衣服在阳光下晾晒变干一一水分子受热变成氧气分子和氢气分子
    B.氧气在-218℃时变为淡蓝色固体一一分子停止运动
    C.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一一原子最外层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D.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时水银柱升高一一原子间间隔增大
    【正确答案】 D
    5-6(提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无毒——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C.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体积增大
    D.向稀盐酸和硫酸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石蕊都变红的原因——稀盐酸和硫酸溶液中都含有H+
    【正确答案】 C
    【原卷 6 题】知识点 氧气的物理性质及贮存,二氧化碳的检验、验满及净化,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应及实验
    6-1(基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C.除去水中钙、镁化合物
    D.验证石蜡中含有氢元素
    【正确答案】 D
    6-2(基础) 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干燥CO2B.收集O2
    C.验证CO2性质D.监控气体流速
    【正确答案】 B
    6-3(巩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
    A.测溶液的pH
    B.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证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正确答案】 C
    6-4(巩固) 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收集H2B.收集O2
    C.检验CO2D.监控气体流速
    【正确答案】 B
    6-5(提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装置是
    A.除去CO中的CO2B.监控O2流速
    C.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D.检验H2中是否混有HCl
    【正确答案】 B
    6-6(提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MnO2的催化作用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区分硬水和软水D.获得蒸馏水
    【正确答案】 A
    【原卷 7 题】知识点 微粒的观点解释现象,常见几种净化水操作的比较,硬水和软水定义及鉴别,海水淡化
    7-1(基础) 2021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九届“世界水日”,主题为“珍惜水、爱护水”。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净水过程中明矾作消毒杀菌剂B.有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硬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D.水电解得到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正确答案】 C
    7-2(基础) 水是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冰和水的共存物属于混合物B.酒精灯失火,应立即用水扑灭
    C.硬水煮沸后就变成软水了D.水汽化时体积增大是因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正确答案】 D
    7-3(巩固) 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明矾可用于净水是因其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能吸附悬浮的杂质
    B.地球上淡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C.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D.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时,分子间间隔变大
    【正确答案】 B
    7-4(巩固) 水是生命的源泉。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明矾可用于净水B.煮沸可以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C.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D.加热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的体积变大
    【正确答案】 D
    7-5(提升)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体六大基本营养素之一。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明矾用于净水主要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B.肥皂水可用于鉴别硬水和软水
    C.自来水厂净水流程依次为沉淀、过滤、吸附、消毒
    D.电解水实验中电源正极和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正确答案】 A
    7-6(提升) 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解水实验中产生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2:1
    B.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泥沙,过滤时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过滤速度
    C.地球上总水储量虽然很大,但淡水很少
    D.经自制简易净水器净化后的井水是纯净物
    【正确答案】 C
    【原卷 8 题】知识点 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石墨的相关知识,二氧化碳的用途,碳酸氢钠、碳酸钠、碳酸钙
    8-1(基础) 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氮气难溶于水,可用作保护气
    B.铝合金能导电,可用于制造门窗
    C.木炭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
    D.纯碱具有碱性,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正确答案】 C
    8-2(基础) 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石墨质地较软,可用作电池电极
    B.镁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可用于制作烟花
    C.熟石灰具有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氮气难溶于水,可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
    【正确答案】 C
    8-3(巩固) 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石墨很软,因此可用作电池电极
    B.H2具有还原性,因此可用于充氢气球
    C.Mg(OH)2能与盐酸反应,因此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N2不易溶于水,因此可用于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
    【正确答案】 C
    8-4(巩固) 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石墨很软,可用作电池电极
    B.浓硫酸具有腐蚀性,可用作干燥剂
    C.Al(OH)3能与盐酸反应,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氩气难溶于水,可用于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
    【正确答案】 C
    8-5(提升) 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天然气难溶于水,可用作燃料
    B.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可用作化肥
    C.石墨有导电性,可用于作干电池的电极
    D.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制造舞台烟雾
    【正确答案】 C
    8-6(提升) 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作金属除锈剂B.熟石灰溶液显碱性,可用作治疗胃酸过多
    C.NaNO2有类似食盐的咸味,可用于烹调D.石墨具有导电性,可作干制电池的电极
    【正确答案】 D
    【原卷 9 题】知识点 化学式、分子式及涵义,根据化学式计算元素质量比,根据化学式计算元素质量分数
    9-1(基础) 今年央视“3·15”特别节目曝光,某品牌肉制品中含有毒物质瘦肉精。某种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9Cl3N2O,下列有关该瘦肉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瘦肉精由12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3个氯原子、2个氮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B.该瘦肉精由碳、氢、氯、氮、氧五种元素组成
    C.该瘦肉精分子中含有氮分子
    D.该瘦肉精分子中含有氧气
    【正确答案】 B
    9-2(基础) 杨梅中含有丰富的叶酸,对防癌抗癌有积极作用,其化学式为C19H19N5O6。下列有关叶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叶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1
    B.叶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小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C.叶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质量比为19:19:7:6
    D.叶酸由19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7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正确答案】 B
    9-3(巩固) 茶叶中含有的茶氨酸()具有降低血压、提高记忆力、保护神经细胞、减肥等功效。下列有关茶氨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茶氨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B.茶氨酸中含有 个原子
    C.茶氨酸中含有 分子
    D.茶氨酸由 、 、 、 四种元素组成
    【正确答案】 D
    9-4(巩固) 布洛芬是一种常见的解热镇痛药物,成为近期人们感染新冠病毒后退热的首选药。照片上的这位老者,就是布洛芬发明人:英国化学家——斯图尔特·亚当斯,他放弃了申请专利,让这个药物造福全人类,真的是大好人!他于2019年1月31日去世,享年95岁。布洛芬的分子式是C13H18O2,下列有关布洛芬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属于氧化物
    B.相对分子质量为(12×13+1×18+16×2)g
    C.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3):(1×18):(16×2)
    D.含有1个氧分子
    【正确答案】 C
    9-5(提升) 疫情防控期间用到一种免洗手消毒凝胶,其中含有正丙醇(化学式为C3H8O)。下列有关正丙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1
    B.正丙醇是由3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的
    C.相对分子质量为60g
    D.正丙醇由3种元素组成
    【正确答案】 D
    9-6(提升) 叶酸对防癌抗癌有积极作用,其化学式为C19H19N7O6。下列有关叶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叶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1g
    B.叶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C.叶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质量比为19:19:7:6
    D.叶酸由19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7个氯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正确答案】 B
    【原卷 10 题】 知识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判断,溶解度的相关计算,图像分析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结晶分离混合物
    10-1(基础) 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A.a、b、c均为易溶物质
    B.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C.将20℃的a、b、 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b>c
    D.t℃时将40 ga物质放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90 g溶液
    【正确答案】 C
    10-2(基础) 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a、c两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b
    C.t2℃时,将30ga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75ga的饱和溶液
    D.a中含有少量b,可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a
    【正确答案】 C
    10-3(巩固)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C时,将20g丙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70g溶液
    B.t2°C时,将等质量的甲、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甲>丙
    C.甲中混有少量乙,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D.t2°C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C,所得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
    【正确答案】 C
    10-4(巩固)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乙>丙
    B.t2℃时,将20g甲加入50g水中,得到70g溶液
    C.t3℃时,用等质量的甲、乙、丙固体配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D.将t2℃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乙>丙>甲
    【正确答案】 D
    10-5(提升) 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A.t1℃时150克c的饱和溶液中含c物质50g
    B.t2℃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C.物质b中混有少量a,采用冷却热的和溶液的方法进行提纯b
    D.t1℃时c饱和溶液升温一定变成不饱溶液
    【正确答案】 A
    10-6(提升) 40℃时,取等质量的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于三个烧杯中,再分别蒸发等质量的水,将温度降到30℃,固体溶解情况如图 1 所示;图2 为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仔细读图 1 和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20 ~ 30℃时,三种物质溶解度关系:b>a>c
    B.甲烧杯里是b 物质的溶液,乙烧杯里是c 物质的溶液
    C.甲烧杯里是c 物质的溶液,乙烧杯里是b 物质的溶液
    D.40℃时,丙烧杯溶液中水量最少
    【正确答案】 C
    【原卷 11 题】知识点 催化剂的概念、性质与用途,燃烧的定义及条件,氧化反应
    11-1(基础) 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上,在高锰酸钾上滴加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该混合物后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被点燃,其主要原因是
    A.玻璃棒具有神奇的功能,可使酒精灯被点燃
    B.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C.高锰酸钾与浓硫酸的混合物能降低酒精的着火点,使酒精自发燃烧
    D.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氧气,酒精在氧气浓度大的环境中能自发燃烧
    【正确答案】 B
    11-2(基础)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A.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B.燃烧和爆炸都属于化学反应
    C.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
    D.在氧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正确答案】 C
    11-3(巩固) “魔棒点灯”趣味实验的操作为: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上,在高锰酸钾上滴加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被点燃了。你认为酒精灯能被点燃的主要原因是
    A.“魔棒”具有神奇的功力使酒精灯点燃
    B.高锰酸钾与浓硫酸的混合物能降低酒精灯的着火点,使酒精自燃
    C.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氧气燃烧,引燃酒精灯
    D.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正确答案】 D
    11-4(巩固) 冬季风多雨少,天干物燥,特别要警惕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火灾。关于燃烧与灭火,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物质燃烧,都可以用水扑灭
    B.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物质就会燃烧
    C.木柴架空燃烧更旺,是因为增大了氧气的浓度
    D.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的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正确答案】 D
    11-5(提升) “钻木取火”是古人点燃木柴的一种方法,关于这种引火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钻出的木屑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
    ②钻出的木屑比原木材着火点高
    ③钻的目的是升高木柴的着火点
    ④钻的目的是升温达到木柴的着火点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正确答案】 D
    11-6(提升) 下图是我国古代使用的火折子,竹筒帽盖上时,草纸保留火星。使用时,只需打开竹筒帽,对着火星轻轻一吹,草纸就燃烧起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草纸是可燃物B.装在竹筒内的草纸发生氧化反应
    C.竹筒要盖上帽是为了减少与氧气接触D.打开竹筒帽,吹一吹,使草纸温度升高燃烧起来
    【正确答案】 D
    【原卷 12 题】知识点 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与应用
    12-1(基础) 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Mg2+、Ca2+、、Cl﹣B.H+、、Cu2+、
    C.Na+、K+、Cl﹣、D.Fe3+、Ba2+、、OH﹣
    【正确答案】 C
    12-2(基础) 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H+、Na+、、Cl-
    B.、OH-、、、K+
    C.Ba2+、Ag+、、Cl-
    D.H+、Na+、、Cl-
    【正确答案】 D
    12-3(巩固) 下列各组离子在pH=10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K +、、Cl-、B.H+、K+、Cl-、
    C.Cu2+、Ba2+、Cl-、D.K+、Na+、Cl-、
    【正确答案】 D
    12-4(巩固) 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Na+、、Cl-、B.K+、Cu2+、Cl-、
    C.Na+、Ba2+、OH-、D.Ca2+、H+、OH-、
    【正确答案】 A
    12-5(提升) 下列各组离子在pH=13的无色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K+、Cu2+、Cl﹣、B.Mg2+、Na+、Cl﹣、
    C.Na+、Ba2+、Cl﹣、D.H+、、、Cl﹣
    【正确答案】 C
    12-6(提升) 下列各组离子在pH=13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Cl-、Cu2+、H+、Na+B.Fe3+、Cl-、、K+
    C.、K+、Cl--、Ba2+D.、、、Na+
    【正确答案】 C
    【原卷 13 题】知识点 碳酸氢钠、碳酸钠、碳酸钙,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安全使用,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13-1(基础) 从化合价和物质类别两个维度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是一种较好的化学学习方式。下图是硫及其化合物的“价-类”二维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a点对应物质属于单质
    B.a点对应物质燃烧后可转化成c点对应物质
    C.空气中b点对应的物质含量升高会导致酸雨
    D.在实验室中可用d点对应物质和锌反应制取氢气
    【正确答案】 B
    13-2(基础) 从元素化合价和物质所属类别两个维度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是较好的化学学习方式。如图是氮及其化合物的“化合价一物质类别”二维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点对应的物质在空气中含量最高B.B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是NO
    C.NH3·H2O在图中对应的点是E点D.F点对应的物质一定不能作为复合肥
    【正确答案】 D
    13-3(巩固) 从化合价和物质类别两个维度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是重要的化学学习方式。如图是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合价一物质类别”二维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点对应的物质皆是由原子构成的
    B.B点对应的物质在工业上可以用于炼铁
    C.C点对应的物质若含量过高会导致酸雨的形成
    D.D点对应的物质一定能作医药上的补钙剂
    【正确答案】 B
    13-4(巩固) “价-类” 二维图能反映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下图是碳元素的“价-类"二维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4
    B.X点对应的物质可以是金刚石或足球烯(C60)
    C.X、Y、M、N点对应的物质都可以通过一步反应转化为Z
    D.取N点对应物质10.6 gNa2CO3,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得到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一定为8.8 g
    【正确答案】 D
    13-5(提升) 以物质的类别为横坐标,以铁的化合价为纵坐标绘制的“价类二维图”。下列不正确的是
    A.B、C点对应的物质元素相同
    B.E到D过程中亚铁离子会失去电子
    C.A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
    D.A与盐酸反应可能生成E
    【正确答案】 C
    13-6(提升) 构建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的二维图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图是碳元素的“价类二维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点可能是CH4
    B.B点对应的物质充分燃烧可得到D点对应的物质
    C.某化合物的化学为CaCO3,它对应的点是F
    D.C点对应的物质与水反应可得到E点对应的物质
    【正确答案】 D
    【原卷 14 题】知识点 金属活动顺序理解和判断,物质鉴别——选用试剂鉴别,灼烧(在空气中)
    14-1(基础) 鉴别、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AB.BC.CD.D
    【正确答案】 C
    14-2(基础) 检验、鉴别、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AB.BC.CD.D
    【正确答案】 A
    14-3(巩固) 分离、检验、鉴别、除杂是最基本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AB.BC.CD.D
    【正确答案】 A
    14-4(巩固) 鉴别、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AB.BC.CD.D
    【正确答案】 B
    14-5(提升) 分离、提纯,除杂,鉴别是基本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AB.BC.CD.D
    【正确答案】 A
    14-6(提升) 分离、检验、鉴别、除杂是最基本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AB.BC.CD.D
    【正确答案】 A
    【原卷 15 题】知识点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及其实验,溶液的酸碱性的判断与pH的测定,乙醇,过滤
    15-1(基础) 下列是某同学记录的实验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A.向澄清石灰水中滴入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
    B.CO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铁时,红棕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
    C.将草木灰的浸出液滴到pH试纸上,试纸会由黄色变为浅红色
    D.灼烧棉线会产生烧纸的气味,灼烧羊毛线则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正确答案】 C
    15-2(基础) 现象美是化学的趣味之一,以下是某同学记录的实验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B.铁钉放入 CuSO4溶液中,有红色固体产生,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C.在NaOH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D.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变为红色
    【正确答案】 B
    15-3(巩固) 以下是某同学对化学实验的观察和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A.把碘水滴加到米饭上,会变蓝
    B.打开盛有浓盐酸的瓶盖,瓶口会有白雾产生
    C.带锈的铁钉加入稀硫酸中微热,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
    D.在电解水实验中,电源正极上产生气泡的速度比电源负极快
    【正确答案】 D
    15-4(巩固) 下图为探究氧气性质的实验装置图,对实验中的现象及操作叙述不合理的是
    A.实验I中红热木炭要由瓶口向下快速插入
    B.木炭在集气瓶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D.实验II中水的作用是防止集气瓶炸裂
    【正确答案】 A
    15-5(提升) 下列是某实验小组同学的实验记录和相关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A.用玻璃棒蘸取食醋,滴在湿润的pH试纸上,所得食醋的pH偏小
    B.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偏大,可能的原因是读数时俯视
    C.生理盐水密封放置一段时间不会出现浑浊现象,是因为溶液具有均一性
    D.鉴别Fe、C、CuO三种黑色粉末,只用稀盐酸就可以看到三种不同的现象
    【正确答案】 D
    15-6(提升) 下列是某实验小组同学的实验记录和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将适量的氧化钙放入一定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升高,说明氧化钙溶于水放热
    B.将纯净的铜丝插入硫酸亚铁溶液中,无明显变化,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C.把燃着的木条插入某无色气体中,木条熄灭,则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D.用托盘天平称量5.2g食盐,称量前发现天平指针偏左,下一步操作是移动游码
    【正确答案】 B
    【原卷 16 题】知识点 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常见合金,金属元素的存在
    16-1(基础) 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铁的含碳量比钢的含碳量高B.铁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C.大多数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式存在D.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熔点很高
    【正确答案】 A
    16-2(基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单质
    B.合金中一定含有金属
    C.多数合金的熔点高于它的成分金属
    D.铁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正确答案】 B
    16-3(巩固) 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金属在自然界中都以单质形式存在
    B.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铁元素
    C.武德合金熔点高,常用作保险丝
    D.黄铜(锌铜合金)比纯铜的硬度大
    【正确答案】 D
    16-4(巩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B.纯铜硬度高于黄铜(铜锌合金)
    C.多数合金的抗腐蚀性能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好
    D.生铁和钢都是铁、碳形成的化合物
    【正确答案】 C
    16-5(提升) 下列有关金属及合金的叙述,正确的是
    A.铝比铁的抗腐蚀性好,说明铁比铝活泼
    B.锌比银活泼,故锌粉能与氯化银粉末生成银单质
    C.生铁和钢都是铁合金,其中含碳量较高的是钢
    D.自然界中甲元素只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乙元素有单质形式存在,说明甲比乙活泼
    【正确答案】 D
    16-6(提升) 下列有关金属及合金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在常温下都是固体
    B.钢是含碳量为2%~4.3%的铁合金
    C.焊锡的熔点比纯锡的熔点低
    D.合金中一定只含金属元素
    【正确答案】 C
    【原卷 17 题】知识点 催化剂的概念、性质与用途,金属与酸反应原理,乳化现象及应用,常见的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
    17-1(基础) 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离子是带电的微粒,所以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B.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C.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所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
    D.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则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正确答案】 B
    17-2(基础) 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阴离子带负电,则带负电的粒子一定是阴离子
    B.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C.过氧化氢分解能得到氧气,则过氧化氢中含有氧气
    D.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正确答案】 B
    17-3(巩固)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则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
    B.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则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C.pH<7的溶液呈酸性,则pH<7的雨水是酸雨
    D.H2、CO在空气中点燃要验纯,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都要验纯
    【正确答案】 D
    17-4(巩固)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活泼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故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一定是活泼金属
    B.碱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故能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的溶液一定显碱性
    C.氢氧化钠可与盐酸反应,故此在医疗上常用氢氧化钠治疗胃酸过多
    D.洗洁精去除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则汽油去除油污也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正确答案】 B
    17-5(提升) 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A.洗洁精去除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则汽油去除油污也是应用了乳化作用
    B.活泼金属加入稀盐酸能产生气体,则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一定是活泼金属
    C.氢氧化铝可以治疗胃酸过多,因此氢氧化钠也可以治疗胃酸过多
    D.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正确答案】 D
    17-6(提升) 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A.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则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活泼金属加入稀盐酸能产生气体,则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一定是活泼金属
    C.将酚酞滴入碱性溶液后显红色,则能使酚酞变红色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D.某物质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则该物质一定含碳、氧两种元素
    【正确答案】 C
    【原卷 18 题】知识点 物质鉴别——选用试剂鉴别,碱的通性,碳酸根离子的验证
    18-1(基础) 只用一种试剂就能把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鉴别开来,这种试剂是
    A.氯化钡溶液B.碳酸钠溶液C.酚酞溶液D.石蕊溶液
    【正确答案】 B
    18-2(基础) 只用下列一种试剂就能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的是
    A.酚酞试液B.稀盐酸C.氯化钠溶液D.碳酸钾溶液
    【正确答案】 D
    18-3(巩固) 能将盐酸、石灰水、氢氧化钠三瓶无色溶液一次鉴别的一种试剂是
    A.石蕊试液B.酚酞试液C.碳酸钠溶液D.氯化钠溶液
    【正确答案】 C
    18-4(巩固) 下列各组物质,不用其他试剂就不能鉴别出来的是
    A.稀H2SO4、FeSO4、CuSO4、KMnO4(溶液)B.CO2、N2、NH3、CO
    C.H2O、NaOH固体、NH4NO3固体、NaCl固体D.Mg、Fe、Ag、稀HCl
    【正确答案】 B
    18-5(提升) 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不能将它们鉴别出来的是
    A.CuSO4、HCl、MgSO4、NaOH
    B.NaCl、Ba (OH)2、Na2CO3、Na2SO4
    C.K2SO4、Na2CO3、BaCl2、HCl
    D.H2SO4、FeCl3、NaOH、NaCl
    【正确答案】 B
    18-6(提升) 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A.Ba(NO3)2 FeCl3 NaOH Na2SO4
    B.CuSO4 KOH Na2SO4 Ba(OH)2
    C.Na2CO3 CaCl2 HNO3 K2CO3
    D.BaCl2 MgSO4 NaOH KNO3
    【正确答案】 B
    【原卷 19 题】知识点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与应用
    19-1(基础) 相同条件下,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溶液导电性越强。将含有酚酞的Ba(OH)2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两个烧杯中并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往其中一份滴加稀硫酸,另一溶液滴加硫酸钾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曲线对应的M点溶液呈无色
    B.乙曲线对应的N点离子数目均为零
    C.甲曲线上的M点代表反应恰好完全
    D.乙曲线对应氢氧化钡与硫酸钾的反应
    【正确答案】 C
    19-2(基础) 电导率传感器可辅助探究水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相同条件下,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溶液导电性越强。将滴有几滴酚酞试液的Ba(OH)2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两个烧杯中,同时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往其中一份逐滴滴加稀硫酸,另一份逐滴滴加硫酸钠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曲线表示的是向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硫酸钠溶液
    B.乙曲线电导率下降到最低点时,溶液中还存在较多离子
    C.M点表示该反应恰好完全
    D.N点时烧杯内溶液为红色
    【正确答案】 A
    19-3(巩固) 电导率传感器可辅助探究水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相同条件下,离子浓度越大, 电导率越大,溶液导电性越强。将滴有几滴酚酞试液的 Ba(OH)2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两个烧杯中,同时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往其中一份逐滴滴加稀硫酸,另一份逐滴滴加 Na2SO4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 点表示的 Ba(OH)2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B.b 点时烧杯内溶液为红色
    C.c点时烧杯内溶液中的阴离子为
    D.甲、乙曲线的差异可说明复分解反应中并非所有的离子都参与反应
    【正确答案】 C
    19-4(巩固) 电导率传感器可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相同条件下,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溶液导电性越强。现将含有酚酞的Ba(OH)2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两个烧杯中,并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往其中一份滴加稀H2SO4,往另一份滴加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Na2SO4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曲线上M点电导率几乎为零的原因是两种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B.乙曲线电导率减小过程中,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C.乙曲线上N点时,溶液中含有的离子只有和
    D.若将滴加Na2SO4溶液换成滴加NaCl溶液,其电导率变化与乙曲线相似
    【正确答案】 A
    19-5(提升) 电导率传感器可辅助探究复分解反应的实质,相同条件下,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溶液导电性越强。将含有酚酞的Ba(OH)2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两个烧杯中并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往其中一份滴加稀硫酸,往另一份滴加硫酸钠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曲线对应氢氧化钡硫酸钠反应
    B.甲曲线上的M点对应溶液的pH=7
    C.乙曲线电导率减小过程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D.乙曲线对应的反应中四种离子数目都减少
    【正确答案】 B
    19-6(提升) 将含有酚酞的Ba( OH)2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烧杯中并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往其中一份滴加稀硫酸,往另一份滴加硫酸钠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所示(电导率越大,说明溶液导电性越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相同条件下,溶液中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
    B.甲曲线电导率减小过程中四种离子数目都减少
    C.甲曲线上的M点对应溶液的pH=7
    D.乙曲线所对应的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正确答案】 D
    【原卷 20 题】知识点 用质量守恒定律确定物质组成,不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20-1(基础) 将4.84g某纯净的铁的氧化物,与足量的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下完全反应,反应生成的气体被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完全吸收,得到11.0g白色沉淀,则该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A.FeOB.FeO2C.Fe2O3D.Fe3O4
    【正确答案】 B
    20-2(基础) 某种铁的氧化物X与足量的CO充分反应,生成的气体被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充分吸收,生成沉淀的质量与x的质量比为15:8,则X的成分可能是
    A.FeOB.Fe2O3C.Fe3O4D.FeO与Fe2O3
    【正确答案】 B
    20-3(巩固) 有5.8g铁的氧化物,用足量的CO在高温下将其还原,把生成的全部CO2通入到足量的澄清的石灰水中得到10g固体沉淀物,这种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
    A.FeOB.Fe3O4C.Fe2O3D.Fe4O5
    【正确答案】 B
    20-4(巩固) 取一定质量的Fe(OH)3固体加热至550℃完全分解为Fe2O3和H2O,温度提高到1400°C时,Fe2O3继续分解为复杂的铁的氧化物和O2;将产生的气体先通过浓硫酸,浓硫酸质量增加5.4克,再通过灼热的铜网,铜网质量增加0.8克(产生的气体均被完全吸收)。则所得复杂的铁的氧化物化学式为
    A.FeOB.Fe3O4C.Fe4O5D.Fe5O7
    【正确答案】 C
    20-5(提升) 利用如下装置测定某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实验记录数据如下:①装铁的氧化物的硬质玻璃管的质量为20g;②硬质玻璃管与铁的氧化物的质量共为31.6g;③通入一氧化碳并加热至铁的氧化物全部转化为铁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澄清石灰水吸收,且B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为20g。根据以上实验记录,计算此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A.Fe2O3B.FeOC.Fe3O4D.FeO2
    【正确答案】 C
    20-6(提升) CaSO4固体在受热时完全分解为CaO,其化学方程式为:,取2.72gCaSO4固体充分加热,使之完全分解。将产生的气体产物通过灼热的铜网,铜网变黑(已知SO2气体不与铜网反应);再通过NaOH溶液,NaOH溶液质量增加1.28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44g
    B.X化学式可能是SO3
    C.生成X的质量为0.32g
    D.方程式中a:c=1:2
    【正确答案】 C
    【原卷 21-23 题】知识点 过滤,判断物质是否能形成溶液,酸的通性
    21、
    22、
    23、
    21-23-1(基础) 用水、氯化钠、二氧化碳、蔗糖等物质可以自制“盐汽水”。完成下面小题。
    1、自制的“盐汽水”属于
    A.纯净物B.化合物C.混合物D.盐
    2、自制“盐汽水”的原料中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
    A.水B.氯化钠C.二氧化碳D.蔗糖
    【正确答案】 1、C 2、D
    21-23-2(基础) 用电设备起火时,可用装有液态四氯化碳(CCl4)的灭火器扑灭。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气化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四氯化碳不属于
    A.单质B.化合物C.纯净物D.有机物
    2、推测四氯化碳具有的性质
    A.能导电B.能燃烧C.沸点高D.密度比空气大
    3、四氯化碳中碳的化合价为
    A.+2B.+4C.-4D.2
    【正确答案】 1、A 2、D 3、B
    21-23-3(巩固) 溶液在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如图,在木块上滴几滴水,将装有某种固体的大烧杯放置于木块上,向大烧杯中加水进搅拌,结果木块上的水结冰了,则大烧杯内的固体可能是___________。
    A.氯化钠B.硝酸铵C.氢氧化钠D.蔗糖
    2、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两者去油污的原理分别是___________。
    A.乳化、乳化B.乳化、溶解C.溶解、乳化D.溶解、溶解
    【正确答案】 1、B 2、C
    21-23-4(巩固) 如图是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
    A.过滤后的湖水不是纯净物B.水体有自净能力,不会被污染
    C.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D.明矾是常用的絮凝剂,可以用来净水
    2、根据如图信息,生产自来水时使用的净水方法有______(填字母序号)。
    A.沉淀B.过滤C.投药消毒D.蒸馏E.吸附
    【正确答案】 1、ACD 2、ABCE
    21-23-5(提升) 依据实验和溶解度曲线完成下面小题。
    20℃时,向下列3只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KCl固体,充分溶解。
    1、上述溶液为饱和溶液的是
    A.①②B.②③C.①⑤D.③
    2、能将不饱和KCl溶液变为饱和KCl溶液的方法是
    A.升高温度B.加水C.加KCl固体D.倒出部分溶液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①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0%B.溶液③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5
    C.将溶液②升温至40℃,溶液质量增大D.将溶液③升温至40℃,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正确答案】 1、D 2、C 3、D
    21-23-6(提升)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下图是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A.蒸馏水B.矿泉水C.海水D.雨水
    2、硫酸铝(Al2(SO4)3)是一种常用的絮凝剂。下列关于Al2(SO4)3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三种元素组成B.属于氧化物
    C.铝元素呈+3价D.能使水中杂质更好地沉降
    3、过滤池起到净水作用是
    A.吸附水中的臭味B.去除难溶性杂质
    C.去除溶解在水中的杂质D.杀死水中的细菌
    4、下列净水方法中,在自来水厂生产自来水时没有使用到的是
    A.沉淀B.过滤C.吸附D.蒸馏
    5、下列关于硬水和软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肥皂水可鉴别硬水和软水B.蒸馏可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C.加入活性炭可降低水的硬度D.加热煮沸可降低水的硬度
    6、电解水实验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变化B.该实验说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产生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D.可用带火星木条检验b管中生成的气体
    【正确答案】 1、A 2、B 3、B 4、D 5、C 6、B
    【原卷 24 题】知识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金属与氧气反应
    24-1(基础) 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种灯独具中国文化特色,其造型灵感来自“中华第一灯”——西汉长信宫灯,借“长信”之意,表达人们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和向往。
    1、火种灯燃料是丙烷(C3H8)气体,丙烷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
    2、C3H8燃烧产生CO2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正确答案】 1、9:2 2、
    24-2(基础) 从古至今金属资源、能源、材料、环境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请从化学的视角分析下列有关问题:
    1、近日,三星堆遗址挖掘出的金面具是目前中国早期文明考古发现的最大金面具。历经数千年面具仍光亮如新的原因是______。用金制成较薄的面具,是因为金具有良好的______性。
    2、有着“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青铜器出土后立刻惊动了全世界,青铜属于______(选填“纯净物”,“混合物”)。
    3、2021年6月2日华为公司宣布鸿蒙系统测试成功,该系统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产品,制造手机、平板电脑所需的电子芯片主要材料是Si,Si是______材料(填“金属”或“非金属”)。
    4、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发射用的火箭燃料之一为液氢,液氢燃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正确答案】 1、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延展
    2、混合物 3、非金属
    4、
    24-3(巩固) 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青铜器出土时表面常有一层绿色物质,俗称“铜绿”。科学家将“铜绿”隔绝空气加热,发现它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可知组成“铜绿”的元素有______(填元素符号)。
    2、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里就记载了我国古代冶金工艺。现代工业炼铁的反应原理——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正确答案】 1、Cu、O、H、C 2、
    24-4(巩固) 北京冬奥会火种灯采用双层玻璃结构,在低温、严寒、大风等环境下不会熄灭。其创意源自于青铜器精品“中华第一灯”——西汉长信宫灯。借“长信”之意,表达人们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和向往。
    1、从希腊采集的冬奥火种,可点燃火炬内的燃料,火种为燃料燃烧提供的条件是_______。
    2、设计者在火种灯内外灯罩之间设计了一个导流通道,能够让燃料在燃烧时不至于产生黑烟和异味,保持火种灯外观清洁、透亮。从促进燃料充分燃烧角度看,导流通道的作用是_______。
    3、火种灯的外壳由铝合金制成,铝合金的硬度比纯铝的硬度_______(填“大”或“小”)。
    4、火种灯内的燃料是丙烷(C3H8)气体,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丙烷燃烧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
    5、我国是最早采用湿法冶铜的国家。文献记载“胆铜法”:用铁与“胆水”(含CuSO4)反应获得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提高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大 4、C3H8+5O23CO2+4H2O
    5、Fe+CuSO4=FeSO4+Cu
    24-5(提升) 丰富多彩的中华文物铭刻着中华文化的脉络。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文物锈蚀:与空气中的氧气__________(填化学符号)和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2、文物修复:含六偏磷酸钠[化学式为(NaPO3)6]的敷贴可使青铜器表面附着的土壤硬结物软化清除;该物质中磷元素的符号为__________,构成(NaPO3)6的阳离子符号为__________。去除文物上的铁锈的步骤之一是将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用氢气在一定条件下还原成氧化亚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O2 2、P
    24-6(提升) 了解中国化学史。增强文化自信,彰显家国情怀。我国古代掌握了多种金属冶炼技术。
    1、《天工开物•燔石》中介绍了“煤饼烧石成灰”的方法:“烧石成灰”指高温条件下碳酸钙转化为生石灰。“石”转化为“灰”的反应属于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2、西汉时期,刘安《淮南万毕术》记载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其含义是把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2015年,海昏侯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表面有绿色的铜锈,其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Cu2(OH)2CO3]。试推测铜生锈是铜与氧气、水、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4、《吕氏春秋》记载“金柔锡柔,合两柔则刚(即坚硬)”(注:金指铜单质,锡指锡单质)。这句话说明铜锡合金具有的特性是______(填字母)。
    a、合金的熔点一般比其组分低
    b、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其组分大
    c、合金的抗腐蚀性一般比其组分强
    【正确答案】 1、分解反应 2、

    3、CO2或二氧化碳 4、b
    【原卷 25 题】知识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金属与酸反应原理
    25-1(基础) 一定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和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1)A.B.C中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填字母);若B物质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则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
    (2)若D为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则该反应中生成的C和D的质量比为_______;
    (3)若D为氧化物,且A和B的分子个数比为5: 4,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正确答案】 A -3 27:14
    25-2(基础) “双奥之城”铸华章,“天下一家”向未来。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盛大举行被世界点“赞”。
    1、奥运村最受各国运动员喜爱的美食无疑是被誉为“天下第一锅”的天目湖鱼头王。
    ①“砂锅鱼头”汤鲜汁浓,但其中几乎不含有的营养素是_______(填序号)。
    A.无机盐 B.油脂 C.糖类 D.水
    ②服务员用洗洁精清洗砂锅,是因为洗洁精对油污有___________作用有关。
    2、冬奥会火种灯独具中国文化特色,其造型灵感来自“中华第一灯”——西汉长信宫灯,借“长信”之意,表达人们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和向往。
    ①西汉长信宫灯是汉代青铜器,铜在空气中易与水、____________反应,生成铜锈【主要成分Cu2 (OH)2CO3】,所以青铜器保留至今的不多。火种灯用的材质是铝合金,因为铝抗腐蚀,铝有很好抗腐蚀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
    ②冬奥火炬“飞扬”用的燃料是氢气。H2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清洁燃料,原因是_________,观察如下工业生产H2涉及的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生成C和D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C 乳化 2、氧气和二氧化碳 铝可以和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H2燃烧产物是水,热值高,无污染空气 1:3
    25-3(巩固) 100%国产技术打造的氢燃料客车成功服务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下面是工业大规模生产H2的一种方法,涉及两个连续反应。
    1、反应1,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则A的化学式为______,生成C和D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
    2、反应2,化学方程式为 CO+H2OCO2+H2,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_____(填元素符号)。
    3、“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是北京冬奥会的又一大亮点,此次冬奥会实现了所有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
    ①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如煤、________和天然气。
    ②下列获取电能的方式符合绿色电力技术的是 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风力发电 B.火力发电
    【正确答案】 1、CH4 1:3 2、C、H 3、石油 A
    25-4(巩固) 2022北京冬奥会秉持“科技冬奥”,使用了多种“黑科技”。
    1、“水立方”巧变“冰立方”:从微观角度看,水制成冰时发生改变的是______。
    2、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等冰上场馆,采用制冰技术,可实现循环利用。固体二氧化碳俗称______,能用作制冷剂的原理是______。
    3、“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北京冬奥会实现了所有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风能属于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4、“飞扬”火炬:火炬使用氢气作燃料。关闭火炬的燃气开关,使火炬熄灭,其灭火原理是______。化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在太阳光照射下实现水高效分解制氢(如图)。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正确答案】 1、水分子间间隔 2、干冰 干冰升华吸热
    3、可再生 4、移除可燃物
    25-5(提升) 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各项科技的运用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智造”。
    1、“冰墩墩”的冰晶外壳由塑料制成,塑料属于_______(填“天然材料”或“合成材料”)
    2、冬奥会新场馆建设中使用了大量铝合金,铝合金在建筑方面具有比金属铝硬度_______(填“大”或“小”)的优点。场馆内的冰壶机器人,其电池选用密度小且能提供足够能量的锂电池。请计算氧化锂(Li2O)中,锂、氧元素的质量比_______。
    3、冬奥会运用的5G通信技术是一大科技亮点,5G通信芯片是用氮化镓材料制成的。图甲是镓(Ga)原子的结构示意图,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填“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镓离子的符号为_______。
    4、甲醇可做燃料。图乙是甲醇发生燃烧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冬奥火炬“飞扬”采用氢气作燃料,致力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献教育甲醇燃烧,氢气可实现零碳排放。关闭火炬的燃气开关,使火炬熄灭,其灭火原理是_______。
    【正确答案】 1、合成材料 2、大 7:8 3、失去 Ga3+
    4、 隔离可燃物
    25-6(提升) 2022年2月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和张家口联合举行。
    1、人文冬奥反对运动员使用违禁药品。乙基雌烯醇(C20H32O)是一种违禁药品,它是属于_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其中碳、氢、氧的质量比为________。
    2、绿色冬奥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二氧化碳的循环利用,能有效缓解_______等环境问题。制冰时,液态二氧化碳蒸发为气态,分子间间隙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北京冬奥会实现了所有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风能属于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4、“飞扬”火炬:火炬使用氢气作燃料。关闭火炬的燃气开关,化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在太阳光照射下实现水高效分解制氢(如图)。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正确答案】 1、有机物 15:2:1 2、温室效应 增大
    3、可再生 4、
    【原卷 26 题】 答错人数 1 ,班级得分率 0.0%,知识点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活性炭的吸附性,生石灰的性质及用途,对比实验
    26-1(基础)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维生素C(化学式为C6H8O6)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的重要化合物,对肌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推荐成人每日维生素C的摄入量是100mg。
    维生素C为白色晶体,无臭,易溶于水,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放置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处理方式和贮存方式等不同会影响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研究了白菜烹调前不同处理方式对其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结果见表。研究人员还通过实验比较了不同的贮存方式对猕猴桃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结果见图。

    维生素C在饮料中常作为抗氧化剂使用,延长产品的有效期,还能为饮料提供清新爽口的酸味,为人体补充维生素,提高产品品质。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推荐成人每日维生素C的摄入量是_______。
    2、维生素C属于_______(填“有机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
    3、维生素C的物理性质为_______(写出1点即可)。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贮存时间对你猴桃中维生素C的含量没有影响。_______。
    ②为减少白菜中维生素C的损失,白菜切好后勿长时间浸泡。_______。
    5、由图1可得到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范围内,_______。
    【正确答案】 1、100mg 2、有机化合物 3、白色晶体 4、错 对
    5、0℃保鲜较室温储存可以更加有效的保证猕猴桃中的维C含量
    26-2(基础)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科学家在实验室首次实现了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检测发现,人工合成的淀粉分子与天然的淀粉分子的结构组成一致。这一人工途径合成淀粉的速率是玉米淀粉速率的8.5倍。初步测试显示,在能量供给充足时,理论上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年产淀粉量相当于我国5亩玉米地的年产淀粉量,这一突破,为淀粉的车间生产打开一扇窗口,并为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复杂分子开辟了新的技术路线。
    1、二氧化碳到淀粉的转化过程属于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实验室常用_____检验淀粉。
    2、淀粉属于六大营养素中的___________,其在人体内水解生成葡萄糖(C6H12O6),写出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经缓慢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3、下列有关人工合成淀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该技术若推广应用有助于缓解粮食危机
    B.为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
    C.人工合成的淀粉不能食用,不利于人体健康
    D.比玉米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的效率高
    【正确答案】 1、化学 碘液 2、糖类 3、C
    26-3(巩固) 亚硝酸盐的危害及预防
    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遇到胺类物质会产生具了有致癌性的亚硝胺,腌制食品和烧烤食物中含有较多亚硝酸盐。我国膳食中80%左右的亚硝酸盐来自蔬菜。远离蔬菜中的亚硝酸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洗菜时最好漂洗,浸泡时间长反而增加亚硝酸盐含量。
    ②绿叶菜最好吃新鲜的,若储藏最好放入冰箱冷藏,在两天内吃完。
    ③凉拌蔬菜时,加入蒜泥和柠檬汁都有助于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蒜汁中的有机硫化物、柠檬汁中的维生素和其他还原性物质都能够阻断亚硝酸盐合成亚硝胺致癌物。
    ④由于很多细菌都有硝酸还原酶,能够把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想要预留一份菜,最好在烹调之后马上拨出一份,不再翻动,尽快放入冰箱中冷藏保存。
    ⑤如果把蔬菜先在沸水中焯一下,通常可以除去70%以上的亚硝酸盐。
    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1、瘦肉中富含的营养素是___________,建议少吃烤肉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漂洗蔬菜能减少农药残留是利用农药的___________性,在沸水中焯一下,通常可以除去70%以上的亚硝酸盐,从溶解度角度你得到的信息是___________。
    3、蒜汁能降低亚硝酸盐危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4、用冰箱冷藏储存蔬菜能明显减少亚硝酸盐含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每顿饭做得适量,尽量不留剩菜
    B.长时间浸泡蔬菜以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
    C.适量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有利于抑制致癌物的产生
    【正确答案】 1、蛋白质 烧烤食物中含有较多亚硝酸盐
    2、可溶 多数亚硝酸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合理即可)
    3、蒜汁中的有机硫化物可阻断亚硝酸盐合成亚硝胺致癌物
    4、冰箱中温度低,硝酸还原酶的活性降低,使生成亚硝酸盐的反应速率减慢(或低温环境不利于细菌的繁殖等) 5、AC
    26-4(巩固) 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自热米饭”助力“扬州炒饭”走出扬州,走向世界。
    自热米饭的发热包主要成分一般是:生石灰、金属粉、炭粉、盐、焙烧硅藻土等。向发热包中加水,生石灰与水反应快速放热、金属粉、碳粉、盐等物质相互反应持续放热。发热剂成分不同,发热效果不同。下表为不同发热剂(30g)对不同食物的加热效果表(加热时间为5min),如图为自热米饭在不同测温点的温度变化曲线。
    使用加热包的注意事项:
    ①加热前,将自热锅盖上的透气孔打开,加入冷水。
    ②发热包中反应会产生一定量的 H2和 CO,不能在汽车、火车等密闭、狭小环境中使用。“扬州炒饭”主要食材有米饭、火腿、鸡蛋、虾仁等。部分营养成分的含量如下表
    (1)发热包中所含硅藻土疏松多孔,与_______(填物质名称)的相似。
    (2)表中等量的八宝粥与矿泉水比较,八宝粥的吸热率更_______(填“高”或“低”)。
    (3)写出生石灰与水反应快速放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 一节高铁车厢内可以多人同时制作不同口味的自热米饭
    b 为快速使自热米饭升温,应密封锅盖上的透气孔
    c 自热米饭“自热”后保温时间极短,“自热”后需立即食用
    d 等质量的MgCl2和AlCl3作发热剂为相同食物加热时,AlCl3“发热”效果更好
    (5)虾仁中主要含有的营养素是_______(填“糖类”或“蛋白质”),常用来检验米饭中含有淀粉的试剂是_______。除营养成分的含量表中列出的营养素外,水和_______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钙、铁、钠、锌”中属于微量元素的是_______,青少年缺_______易得佝偻病。用化学符号表示:两个钙离子_______。
    (6)吃不完的炒饭可装进由_______制成(填“聚乙烯”或“聚氯乙烯”)保鲜袋放入冰箱。
    【正确答案】 活性炭 低 d 蛋白质 碘酒(碘水) 维生素 铁和锌(Fe和Zn) 钙(Ca) 2Ca2+ 聚乙烯
    26-5(提升)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中国白酒主要是以高粱、小麦等谷物为原料的蒸馏酒。白酒的“度数”是指室温下酒中酒精(乙醇 CH3CH2OH)所占的体积百分比。“53 度 ”就表示在 100 毫升的酒中,有 53 毫升酒精。
    白酒有一个重要指标,叫做“口感醇厚”,一般用“粘度”来进行衡量,粘度越大口感越醇厚。“粘度”取决于液体中分子的种类及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酒精度数与酒粘度呈现出曲线关系,如图 1。
    饮入体内的酒精 90% 到达肝脏进行代谢,肝脏就像一个大化工厂,其中有多种渠道帮助酒精变身。酒精变身后产生的乙醛有毒性,能够破坏身体内某些蛋白质,对人体的肝脏和胰脏影响很大。酒精进入身体后,10 分钟就能到达大脑,长久作用对大脑有很大毒害。
    医用酒精的主要成分也是乙醇,生产过程与白酒相似,但酒精度数高,除乙醇外,还含有醚、醛等成分,所以不能饮用,但可接触人体杀菌消毒。某科研小组在其他条件相同时, 测量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杀灭某病菌所需要时间,实验结果如上图 2 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小麦、高粱富含______营养素。
    A.蛋白质B.糖类C.油脂D.维生素
    2、乙醇(CH3CH2OH)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
    3、乙醇、乙酸都属于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乙醇在人体内发生化学变化
    B.48 度白酒,是指该白酒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48%
    C.白酒的度数越大,粘度越大
    D.小酌怡情,饮多伤身,切勿酒驾
    5、生活中一般选用 75% 的酒精进行消毒。依据图 2,解释原因______。
    【正确答案】 1、B 2、3:8 3、有机物 4、AD 5、能在较短时间杀死病毒
    26-6(提升) 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维生素A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素,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促进生长发育等作用。维生素A只存在于动物体中、植物中虽不含有维生素,但许多蔬菜、水果中含有胡萝卜素,它在小肠中可分解为维生素A。
    维生素A是由C、H、O元素组成的黄色固体,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易被氧化,特别是暴露于氧气、高温环境时,会加快这种氧化作用。因此,食品加工生产的过程会影响食品中维生素A的含量。实验人员以不同原料为载体,模拟食品加工过程,研究了加工温度和加工时间对食品中维生素A含量的影响。实验过程中,先用维生素A标准溶液(溶剂为乙醇)对面粉进行强化处理,将处理后的面粉分别用水、蛋清揉合成面团;再以此面团为研究对象,探究加工温度和加工时间对食品中维生素A含量的影响,测定结果如图1、图2所示。
    因此,在食品加工生产的过程中,科学地控制温度、时间对食品中维生素A的保留至关重要。
    1、从实验设计看,影响食品中维生素A含量的因素有加工温度、加工时间和______。
    2、根据图2得出加工温度对食品中维生素A含量有影响,依据是______。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维生素A是一种营养素B.维生素A中只含非金属元素
    C.维生素A能与氧气反应D.吃蔬菜对补充维生素A无益
    【正确答案】 1、水浸 2、加工时间相同时,不同温度下维生素浓度不同 3、ABC
    【原卷 27 题】知识点 化合反应,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计算,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灭火原理与方法
    27-1(基础) 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常用的制取和收集气体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_________。
    2、使用装置B时,长颈漏斗需伸入液面下,原因是_________。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应选用装置A作为发生装置,需在试管口放置一小团棉花,其目的是___________。
    4、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是___________(填序号)。
    【正确答案】 1、集气瓶 2、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3、 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4、BC或CB
    27-2(基础)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途径。实验室中可用KClO3在MnO2催化下受热分解制取氧气,并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回收,实验操作如图所示(MnO2难溶于水)
    1、写出上图中仪器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用装置B收集氧气时,当______时说明收集已满,请写出用氯酸钾制取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图C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图D操作中的一处明显错误是______。
    4、图E操作中,当看到______时,停止加热。
    【正确答案】 1、铁架台 漏斗 2、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 2KClO32KCl+3O2↑
    3、搅拌,加速溶解 漏斗下端管口末紧靠烧杯内壁 4、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
    27-3(巩固) 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b________________。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该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3、装置C与B相比,C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
    4、若用E装置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则氧气从________________(填c或d)进入。用E装置收集氧气检验氧气是否收满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长颈漏斗 2、AD
    3、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4、c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d端,木条复燃,说明已经集满
    27-4(巩固)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选择装置A和D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采用装置D收集氧气的依据是___________。收集完氧气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若要控制液体滴加速率,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填标号)。用装置E收集CO2时,观察到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使其变红的物质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
    【正确答案】 1、试管 2、 氧气不易溶于水 防止冷凝水倒流,造成试管炸裂 3、 C H2CO3
    27-5(提升) 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名称:①_______,②__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装置A和_______(选填序号)组合,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
    3、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选用装置C相对于B的优点是_______
    A.控制反应的速度 B.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4、某同学为比较不同形状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利用数据传感技术测得瓶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对比分析 a、b 点可知,曲线甲表示_______(填“块状碳酸钙”或“碳酸钙粉末”反应。
    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选填序号)。
    A.碳酸钙粉末产生的CO2质量多
    B.对比分析c、d点可知,相同的气压时,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更快
    【正确答案】 1、酒精灯 长颈漏斗 2、D或E
    3、 B 4、碳酸钙粉末 B
    27-6(提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B中标有①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填装置序号,下同),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可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填装置序号)。如果用盛满水的E装置来收集氧气,氧气应从________________(填“a”或“b”)导管通入。如果在空间站失重状态下收集制得的O2,可选用下列装置中的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正确答案】 1、锥形瓶 2、 B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气体已满 3、A b D
    【原卷 28 题】知识点 二氧化碳的检验、验满及净化,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应及实验,碳酸氢钠、碳酸钠、碳酸钙,盐类参与的反应
    28-1(基础) “5G”改变生活,中国芯彰显中国“智”造。芯片的基材主要是高纯硅,如图是一种制备高纯硅的工艺流程图:
    1、反应Ⅰ: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______。
    2、操作Ⅰ中用到的的玻璃仪器除了烧杯、漏斗还需要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
    3、反应Ⅱ: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该反应要在无氧气的环境中进行,原因是______(答出一种即可)。
    4、上述已知生产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
    【正确答案】 1、镁或Mg 2、玻璃棒 引流 3、
    防止反应生成的硅重新被氧化,且可以防止氢气和氧气混合,高温下发生爆炸 4、HCl
    28-2(基础) 过氧化钙(CaO2)难溶于水,在水中会缓慢地放出氧气,广泛应用于渔业等领域。以下是实验室以石灰石(只含SiO2等不溶于酸的杂质)等为原料制取CaO2的主要流程图(已知:氯化钙、浓氨水和双氧水反应生成NH4Cl和CaO2·8H2O沉淀):
    1、写出Ca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
    2、写出石灰石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该反应_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操作a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___________和玻璃棒。
    4、保存CaO2要注意的事项是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1 2、 不属于
    3、漏斗 4、干燥,防潮,密封保存等
    28-3(巩固) 探月发现月球存在一定数量的冰尘混合物、甲烷(化学式为CH4)和钛铁矿(主要成分FeTiO3)等资源。人类有望利用这些原料创造在月球生存的物质。如图是一种设想的利用月球资源的流程图。
    1、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需要的主要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___。
    2、钛铁矿的主要成分FeTiO3,其中铁元素是+3价,钛的化合价是_______。
    3、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
    4、写出CO和H2在一定条件下生成CH4和H2O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
    5、明矾的化学式为KAl(SO4)2·12H2O,明矾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其作用是:____。
    【正确答案】 1、过滤 漏斗 2、+3 3、甲烷和氢气 4、
    5、474 吸附沉降
    28-4(巩固) 我国科学家研制了全球首套捕集二氧化碳合成甲醇(CH3OH)的装置,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CH3OH的工艺流程图如下。
    查阅资料:甲醇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液体,易溶于水,熔点-97.8℃,沸点64.7℃。
    1、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___________。
    2、请写出铁和水蒸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CO2合成CH3OH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请你设计分离出CH3OH的一种方案: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漏斗 2、 置换
    3、H2O 4、蒸馏,将混合物加热到64.7℃(合理即可)
    28-5(提升) 电子工业上制造铜电路板,常用30%的FeC13溶液腐蚀镀铜电路板上的铜箔(Cu),如图是某兴趣小组设计的处理该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液,并回收铜的流程图,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
    1、步骤①所得的废液中只含有FeCl3、CuCl2、FeCl2三种成分,据此写出步骤①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加入的铁粉与氯化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步骤②还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需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_____。
    3、步聚③加入适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当观察_________现象时,说明步骤②的铁粉过量。
    4、步骤②③所得FeCl2可与一种气体单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FeCl3,实现循环使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测该单质是_________。(填化学式)
    5、铜铁合金若干克经粉碎后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过滤后,得到的滤渣在空气中充分灼烧,结果灼烧后的生成物质量与原合金质量相等,则原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2、 过滤 漏斗
    3、无气泡生成的 4、 5、20%
    28-6(提升) 钼 (元素符号是 M) 是一种重要的金属,用它制成的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图是利用钼矿石(主要成分为 MS2)制备金属钼的流程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常将钼矿石粉碎,目的是______。
    2、操作 1 的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______,所填仪器的作用是______。
    3、MO3中钼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价。
    4、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尾气二氧化硫(化学性质与二氧化碳相似)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可以用水来吸收,会生成亚硫酸 H2SO3,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正确答案】 1、增大接触面积,反应更充分 2、玻璃棒 引流 3、+6
    4、 5、 化合反应
    【原卷 29 题】知识点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酸的通性,中和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无明显现象的中和反应的判断
    29-1(基础) 同学们探究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探究活动1】同学进行了如图1实验:
    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后观察到溶液由___________色变为无色,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要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可以按照下表实验获得结论。
    【探究活动2】如果在【探究活动1】中直接倾倒稀盐酸至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最终烧杯内的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指示剂除外)
    【猜想与假设】甲猜想:氯化钠 乙猜想:__________。
    甲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进行如下实验:
    【探究活动3】中和反应能否通过判断有水生成来证明其反应发生?
    【设计实验】乙取变色硅胶、无水醋酸和氢氧化钠固体进行如图2的三个对比实验。
    【查阅资料】a.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为红色;b.无水醋酸是一种酸,常温下为无色液体
    (1)加入试剂后,要迅速塞紧橡胶塞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能证明酸和碱反应有水生成的现象是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红 黑色粉末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NaCl和HCl 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防止空气中的水分进入试管,干扰实验 试管③中的硅胶由蓝色变为红色,试管①②中的硅胶不变色
    29-2(基础) 在化学课上,老师带来一瓶未知溶液A,交给同学们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1】A是哪一类物质?
    同学们进行图1的实验:
    实验中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________,说明A是一种酸。
    【提出问题2】A是哪一种酸?
    老师要求甲、乙同学从反应后的溶液B分别展开探究。
    【猜想假设】甲同学猜想:A是稀盐酸;乙同学猜想:A是稀硫酸。
    【实验探究】甲、乙同学分别做了图2的实验探究。
    【评价与交流】_______(填“甲”或“乙”)同学的实验得出正确结论;另一位同学的结论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
    实验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反应后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
    【归纳总结】经讨论以及结合酸碱盐之间反应的规律,同学们总结出:选择试剂鉴别溶液中的待测离子时,如果待测溶液中含有干扰离子,则在鉴别前,应除去溶液中的干扰离子,一般方法是:先另选试剂将干扰离子变成________除去。
    【正确答案】 产生气泡 乙 过量的碳酸钠、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也产生白色沉淀(合理即可) 、
    H+、Na+、Cl-、 沉淀、气体或水
    29-3(巩固) 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1实验,没有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图1中没有明显现象,是否发生了反应?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没有反应 猜想二: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
    (1)化学兴趣一组的同学取少量实验后试管中的溶液,分别放入a、b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滴入酚酞溶液,观察到了______(填写现象),证明了盐酸和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为进一步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还可以向试管b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______(填字母)。
    A.Zn B.Mg(OH)2 C.FeCl3 D.AgNO3
    (2)化学兴趣二组又利用PH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过程。实验操作和测定结果如图2所示:
    ①该实验中,注射器中溶液是______。
    ②加入注射器中溶液20mL时,烧杯中的溶液溶质成分______(填化学式);
    (3)化学兴趣三组的同学向盛有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的密闭隔热容器中不断加入稀盐酸,利用数字传感器上的计算机绘制出反应时间与溶液温度的图像,如图所示。当加入盐酸______mL时,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结论与交流】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写出对中和反应的理解______。(写一条即可)
    【正确答案】 溶液不变色 AB 稀盐酸 NaCl、HCl 10 中和反应出热量
    29-4(巩固) 某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图1实验中,观察到试管①③中共同的明显现象是______,试管②中没有明显现象。写出试管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提出问题】试管②中没有明显现象,是否发生了反应?
    【实验一】借助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判断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是否发生了反应。
    取少量实验后试管②中的溶液,分别加入a、b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观察到______现象,证明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为进一步探究试管②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可以向试管b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______(填序号)。
    ①Zn ②Fe(OH)3 ③FeCl3 ④AgNO3 ⑤CuO ⑥Na2CO3
    【实验二】化学反应通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是否发生了反应,如图2所示。将盛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燃烧匙伸入稀盐酸中,观察到U形管中右侧红墨水液面上升。小组讨论后认为该现象不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理由是______。
    实验改进:小组同学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定了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时间-温度曲线如图3所示。由曲线分析可知,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并______(填“放出”或“吸收”)热量;44秒后,曲线开始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是______。
    【实验三】为验证氢氧化钠和醋酸反应生成了水,可以设计如图实验。
    已知:①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为红色;
    ②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醋酸钠和水。能证明氢氧化钠与醋酸反应的现象是______;
    【实验反思】对无明显现象的反应,证明反应发生的方法,常见思路:
    ①证明反应物减少或消失;
    ②证明______;
    ③通过是否有热量变化来判断。
    【正确答案】 沉淀逐渐消失 2HCl+Mg(OH)2=MgCl2+2H2O 无明显变化 ①②⑤⑥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放出热量 放出 反应结束 ①②中硅胶不变色,③中硅胶变红 有新物质生成
    29-5(提升) 某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观察到试管①③中共同的明显现象是_______,试管②中没有明显现象。试管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提出问题】试管②中没有明显现象,是否发生了反应?
    【实验探究】(2)某化学兴趣小组取少量实验后试管②中的溶液,分别加入a、b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观察到_______现象,证明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为进一步探究试管②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可以向试管b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填序号)。
    ①Zn ②Fe(OH)3 ③FeCl3 ④AgNO3 ⑤MgO ⑥Na2CO3
    (3)化学兴趣小组利用pH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实验操作和测定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该实验中乙溶液是_______。
    ②加入甲溶液6mL时,烧瓶中的溶液溶质成分为_______(填化学式)。
    ③根据该实验测定结果,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_______。
    【正确答案】 固体溶解 溶液不变色 ①②⑤⑥ 稀盐酸或HCl HCl和NaCl 溶液pH由小于7变成等于7再变成大于7
    29-6(提升) 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观察到试管①③中共同的明显现象是___________,试管②中没有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试管②中没有明显现象,是否发生了反应?
    【实验探究】
    (1)化学兴趣小组取少量实验后试管②中的溶液,分别放入a、b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观察到了___________(填写现象),证明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为进一步探究试管②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还可以向试管b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___(填字母)。
    A Zn B Fe(OH)3 C FeCl3 D AgNO3
    (2)化学兴趣小组又利用pH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实验操作和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①该实验中,乙溶液是___________;
    ②加入甲溶液6mL时,烧瓶中的溶液溶质成分___________(填化学式);
    ③根据该实验测定结果,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是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难溶性固体溶解 溶液未变红色 AB 稀盐酸 HCl和NaCl pH由小变大至≥7
    【原卷 30 题】知识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判断,不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计算,盐类参与的反应
    30-1(基础) 碳酸氢钠NaHCO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碳酸氢钠的性质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①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如下:
    ②碳酸氢钠固体在潮湿的空气中久置或受热分解均生成Na2CO3、H2O和CO2。
    【实验探究】
    探究1 :NaHCO3溶液与盐酸反应的热效应
    室温下(20℃),边搅拌边向盛有0.5gNaHCO3固体的烧杯中加入10mL水,测得温度为18.5℃;恢复至室温后,向烧杯中加入过量10mL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20°C),搅拌,测得温度为20.8°C
    (1)实验中配制的NaHCO3溶液_______(填“是”或“不是”)饱和溶液。
    (2)小明由上述实验数据得出NaHCO3溶液与盐酸反应的放热。有同学认为由上述实验得出NaHCO3溶液与盐酸反应放热的结论并不可靠,理由是_______
    探究2:NaHCO3溶液与CaCl2溶液的反应
    分别向10mL 0.5%和5%NaHCO3溶液中滴加10%的CaCl2溶液,发现均有白色浑浊出现,通过传感器测得CO2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如题所示
    (3)由上图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
    (4)该条件下,NaHCO3溶液和CaCl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CaCl2=2NaCl+_____+H2O
    探究3:久置的NaHCO3样品中NaHCO3含量的测定
    将一瓶在潮湿空气中久置的NaHCO3样品(假设只有Na2CO3和NaHCO3)混合均匀后,称取19.0g混台物,加热至恒重,称其质量为15.9g
    (5)①计算样品中 NaHCO3的质量分数______(结果精确至0.1%)
    ②若上述过程中未加热至恒重,则测得NaHCO3的质量分数将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或“无影响”)
    【正确答案】 不是 盐酸稀释可能放热 相同条件下,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与氯化钙均生成二氧化碳,且浓度越大,产生二氧化碳越快 CaCO3↓+CO2↑ 44.2% 偏小
    30-2(基础) 碳酸氢钠 (NaHCO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碳酸氢钠的性质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①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如下:
    ②碳酸氢钠固体在潮湿的空气中久置或受热分解均生成 Na2CO3、H2O和CO2。
    【实验探究】
    探究1:NaHCO3溶液与盐酸反应的热效应
    室温下(20℃),边搅拌边向盛有0.5 g NaHCO3固体的烧杯中加入10mL水,测得温度为18.5℃;恢复至室温后,向烧杯中加入过量10mL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20℃),搅拌,测得温度为20.8℃。
    (1)实验中配制的 NaHCO3溶液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饱和溶液。
    (2)由上述实验可知:NaHCO3固体溶于水__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有同学认为由上述实验得出 NaHCO3溶液与盐酸反应放热的结论并不可靠,理由是___________。
    探究2:NaHCO3溶液与CaCl2溶液的反应。
    分别向10mL0.5%和5% NaHCO3溶液中滴加10%的CaCl2溶液,发现均有白色浑浊出现,通过传感器测得CO2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3)由上图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
    (4)该条件下, NaHCO3溶液和CaCl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探究3:久置的 NaHCO3样品中 NaHCO3含量的测定:
    将一瓶在潮湿空气中久置的 NaHCO3样品(假设只有NaHCO3和Na2CO3)混合均匀后,称取19.0g混合物,加热至恒重,称其质量为15.9g。
    (5)①计算样品中 NaHCO3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至0.01%)________。
    ②若上述测定过程中未加热至恒重,则测得 NaHCO3的质量分数将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正确答案】 不是 吸热 盐酸的稀释过程可能放热 相同条件下,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和氯化钙反应时均有二氧化碳产生,且浓度越大,产生二氧化碳速度越快 CaCO3↓+CO2↑ 44.21%
    解:由题意可知加热后混合物减少的质量就是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9.0g-15.9g=3.1g,设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故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
    答:样品中 NaHCO3的质量分数为44.21%。 偏小
    30-3(巩固) 某学习小组对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进行了探究。
    (1)分别在盛有少量碳酸钠(俗称______)、碳酸氢钠固体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都剧烈反应且产生大量气泡。
    【提出问题】相同条件下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是否相同?
    【设计与实验】
    (2)甲设计的实验如图1所示。实验时,将两支注射器中的稀盐酸同时注入,反应相同时间后观察图2中______的现象,得出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速率比碳酸氢钠和稀盐酸的反应速率小的结论。
    (3)乙对甲的实验提出了如下质疑:①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和稀盐酸反应都很剧烈,仅观察产生气体的快慢很难做出正确判断;②相同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完全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不同,因此他认为若碳酸钠的质量仍取0.318g,则应称取碳酸氢钠的质量为______g。
    (4)丙在老师指导下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
    ①实验前需要______(填操作名称)。用分液漏斗滴加稀盐酸的好处是______。
    ②分别取等体积、含碳元素质量相同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稀溶液(各滴入2滴酚酞溶液),用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足量稀盐酸进行实验。实验现象记录如下表,广口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如图4所示。
    【实验结论】
    (5)分析图4所示的实验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相同条件下,______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较慢(填写化学式)。
    【反思与应用】
    (6)小组同学分析表中实验现象和图4数据,并且查阅资料,将稀盐酸滴入碳酸钠溶液的反应过程中,主要微粒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圈内均为含碳微粒)。
    ①上述(5)实验结论中的物质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速率较慢的原因是______。
    ②上图最右侧烧杯中空白圈内微粒的符号为______。
    ③等体积、含碳元素质量相同的碳酸氢钠溶液碱性______碳酸钠溶液碱性(选填“〉”或“<”或“=”)。
    【正确答案】 纯碱 左边气球比右边气球小或左边小或右边大 0.252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便于对比或控制化学反应速率也给分 Na2CO3 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 CO2 <
    30-4(巩固) 碳酸钠、碳酸氢钠是我们初中化学中两种常见的碳酸盐,它们与酸反应的情形非常相似。两者与酸反应有区别吗?老师通过控制变量法设计几组探究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1】:同时将足量的稀盐酸倒入锥形瓶甲和锥形瓶乙中(如下图)。
    为探究其反应速率,可根据______(选填“反应至5秒时”或“反应结束”)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来判断。
    【实验2】:在两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2g碳酸钠粉末,然后向其中一个锥形瓶中倒入20mL的蒸馏水,向另一个锥形瓶中倒入20mL质量分数15%的稀盐酸(足量),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定其温度变化(如图a)。另取2g碳酸氢钠粉末,重复上述实验(如图b)。
    (1)从温度曲线看,碳酸氢钠粉末溶于水及与酸反应过程中,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两种粉末状固体溶于水及与酸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它们与酸的反应速率______(填“有”或“无”)较大影响。
    (3)该实验中,与稀盐酸反应结束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Na2CO3______NaHCO3(选填“>”、“<”或“=”)
    【实验3】:分别将极稀的盐酸逐滴滴入试管甲和试管乙中,边滴边振荡。
    现象为:①试管甲中的溶液开始时显浅红色,逐滴滴入稀盐酸立即有气泡产生,浅红色逐渐消失。②试管乙中的溶液开始时显红色,滴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溶液颜色逐渐变为浅红色后,继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浅红色逐渐消失。
    【反思】在【实验3】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为何刚开始没有气泡产生?研究小组查阅资料,绘制出微观示意图。
    ①结合图示,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刚开始没有气泡的原因______。
    ②相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的碱性:碳酸氢钠______碳酸钠(选填“>”、“<”或“=”)。
    【正确答案】 反应至5秒时 吸收 有 < , <
    30-5(提升) 某化学小组设计如下实验探究盐的性质。
    【探究活动一】铵盐是一类常见的盐,易溶于水,遇碱时放出氨气。实验室有一瓶含杂质的碳酸铵样品(杂质不参加反应),利用如图装置测定样品中碳酸铵的质量分数。
    实验称取样品质量记为m1。反应前装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球形干燥管的总质量记为m2,反应后其总质量记为m3;反应前烧杯及烧杯内溶液的总质量记为m4,反应后其总质量记为m5。(实验中所用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固体和稀硫酸均足量)
    (1)反应原理:,其中X的化学式为、______。
    (2)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可以用浓硫酸替代稀硫酸
    B.倒置漏斗可以增大吸收面积同时防止倒吸
    C.球形干燥管增加的质量是反应生成水的质量
    D.停止加热后要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否则测定结果会偏小
    (3)通过测得数据计算样品中碳酸铵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探究活动二】组成里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都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气体。小组同学对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进行探究,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分别取等体积、含碳元素质量相同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稀溶液(各滴两滴酚酞溶液),以及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足量稀盐酸进行实验。实验时,溶液颜色变化记录如下表,广口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2所示。
    ①由图像中信息得到结论:相同条件下,______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较快。请结合图像中数据,分析得到这一结论的理由:______。
    ②由图像中信息得出另一种物质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较慢。请结合上表中信息,分析得出该结论的理由:______。
    ③通过以上探究与分析,小组同学设计了只用试管和胶头滴管鉴别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的实验。
    【正确答案】 Na2CO3 BD(只选一个不给分) (或或或) 碳酸氢钠 相同条件下,压强越大,产生二氧化碳越多(或相同条件下,产生相同量的二氧化碳,碳酸氢钠所需时间短;或相同条件下,相同时间内,碳酸氢钠产生的二氧化碳多)(评分说明:没有“相同条件下”这五个字也给分) 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分步进行,首先生成碳酸氢钠,然后才是碳酸氢钠和稀盐酸的反应(或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时先生成碳酸氢钠,然后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
    生成二氧化碳;或,) 立即产生大量气泡(或立即产生气泡) 刚开始无明显现象,后产生气泡(或刚开始无气泡,后产生气泡;或过一会产生气泡)
    30-6(提升) 市场上常见的苏打水有苏打气泡水和无汽苏打水两种。它们的主要成分中都含有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苏打气泡水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瓶盖一打开就有大量气泡产生,所以叫气泡水。无汽苏打水则不含二氧化碳,但小明认为他喝入体内也会产生二氧化碳,主要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碳酸氢钠产生了兴趣,于是对其性质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①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如下:
    ②碳酸氢钠固体在潮湿的空气中久置或受热(50℃以上)分解均生成 Na2CO3、H2O和CO2。
    ③很多浓酸稀释过程中都伴随着放热过程。
    探究1:NaHCO3溶液与盐酸反应的热效应
    室温下(20℃),边搅拌边向盛有0.5 g NaHCO3固体的烧杯中加入10mL水,测得温度为18.5℃;恢复至室温后,向烧杯中加入过量10mL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20℃),搅拌,测得温度为20.8℃。
    (1)实验中配制的 NaHCO3溶液______(填“是”或“不是”)饱和溶液。
    (2)由上述实验可知:NaHCO3固体溶于水______(填“放热”或“吸热”)。有同学认为由上述实验得出 NaHCO3溶液与盐酸反应放热的结论并不可靠,理由是______。
    探究2:对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进行探究,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分别取等体积、含碳元素质量相同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稀溶液(各滴两滴酚酞溶液),以及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足量稀盐酸进行实验。实验时,溶液颜色变化记录如下表,广口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2所示。
    (3)由图像中信息得到结论:相同条件下,______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较慢。请结合上表中的信息,分析得到这一结论的理由:______。
    探究3:久置的 NaHCO3样品中 NaHCO3含量的测定:
    将一瓶在潮湿空气中久置的 NaHCO3样品(假设只有NaHCO3和Na2CO3)混合均匀后,称取20.0g混合物,加热至恒重,称其质量为16.9g。
    (4)①计算样品中 NaHCO3的质量分数。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②若上述测定过程中未加热至恒重,则测得 NaHCO3的质量分数将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正确答案】 不是 吸热 盐酸的稀释过程可能放热 碳酸钠或Na2CO3 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然后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由于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固体质量的减小即为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20.0g-16.9g=3.1g
    设20.0g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故样品中 NaHCO3的质量分数为42% 偏小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A、尽量用一次性木筷,会造成资源浪费,不符合该理念,符合题意;
    B、节约用水,可以保护水资源,符合该理念,不符合题意;
    C、垃圾分类,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符合该理念,不符合题意;
    D、光盘行动,可以节约资源,符合该理念,不符合题意。故选A。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A、炼生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晒海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钉木舟,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织衣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A。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A、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硫酸铜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C、石墨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A、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物质符号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Ne:表示氖气,正确;
    B、 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数字要加在右下方,C60可以表示1个C60分子中含有60个碳原子,错误;
    C、 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表示微粒的个数在微粒前面加对应数字;2N:表示2个氮原子,错误;
    D、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表示多个该离子,在其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Fe3+可以表示1个铁离子带3个单为正电荷,错误。故选A。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A、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使得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故该说法正确;
    B、夏天汽车轮胎爆炸,是因为温度升高气体分子之间的间距增大,故该说法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总质量不变,微观解释是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改变,说法正确;
    D、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故说法正确;故选择B;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A、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要与浓硫酸接触,导管应长进短出,此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B、监控O2流速,导管应长进短出,通过导管口冒出气泡的速率来监控氧气流速,此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且导管是长进短出,此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D、氧气不易溶于水,利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该从短管进气,将水从长管排出,此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C。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A、明矾用于净水主要起到使悬浮物吸附沉降,不是杀菌消毒,故符合题意;
    B、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于液体分子间的间隔,水汽化时由液态变为气态,分子间间隔变大,故不符合题意;
    C、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为硬水,反之为软水,故不符合题意;
    D、海水淡化的过程是除去海水中可溶性的杂质,通过蒸馏法可以得到纯净水,所以可用蒸馏法将海水淡化,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充入食品包装作保护气,不是因为氮气难溶于水,故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用于灭火是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密度大的性质,不是因为CO2能与水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C、纯碱是碳酸钠,碱性较强,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可用碳酸氢钠来治疗胃酸过多,故不符合题意;
    D、石墨有导电性,因此可作干电池的电极,故符合题意。故选D。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A、大蒜素中碳元素、氢元素、硫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10):(32×2):16=36:5:32:8,因此大蒜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此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化学式可知,大蒜素由碳、氢、氧、硫4种元素组成, 不是大蒜素分子由4种元素组成,分子中不能含元素,此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大蒜素是由分子构成的,一个分子中由6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2个硫原子、1个氧原子,共19个原子构成,此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大蒜素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10)=36:5,此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A、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甲中混有少量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此选项说法不正确;
    B、t1℃时甲的溶解度是30g,将20g甲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能够溶解15g,可得到65g溶液,此选项说法不正确;
    C、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等质量的甲和乙固体形成饱和溶液时所需水的质量关系:甲>乙,此选项说法正确;
    D、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1℃,没有说明溶液是否饱和,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无法比较,此选项不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A、高锰酸钾和浓硫酸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而发生燃烧,故A正确;
    B、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生成物而不是催化剂,所以二氧化锰并不能促使该反应更快进行,故B错误;
    C、酒精燃烧需要氧气,反应产生的氧气具有氧化性,故C正确;
    D、灯芯和酒精均能被点燃,均属于可燃物,故D正确。故选B。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A、H+、CO32-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H+、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Ba2+、SO42-能结合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故选D。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A、A点对应物质中碳元素化合价为0,为单质,可能是金刚石,也可能是石墨等,不符合题意;
    B、B点对应物质属于氧化物,且碳元素化合价为+2价,故该物质为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符合题意;
    C、C点对应物质是氧化物,且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故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不会导致酸雨,不符合题意;
    D、D点对应物质属于盐,且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为碳酸盐,C点对应物质为二氧化碳,碳酸盐可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某些碳酸盐,如碳酸钙也可高温煅烧生成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故选B。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物质的鉴别根据物质物理或者化学性质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方法或者试剂根据现象的不同进行鉴别。
    【详解】A、碳粉、铁粉均能在足量的氧气中,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能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A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把铜和银加入稀盐酸中,均无变化,说明铜和银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在氢的后面,但是无法证明铜和银的活动性强弱,故B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分别取样加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是硫酸铵,无明显现象的是硫酸钾,C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D、NaOH变质生成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滴加酚酞溶液也会变红,故D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C。
    【点睛】物质的鉴别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解决鉴别问题时,找到要鉴别物质之间性质上的差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去除铁粉中的碳粉
    在足量的氧气中灼烧
    B
    鉴别O2与CO2
    观察气体颜色
    C
    硬水和软水
    加肥皂水,振荡,观察现象
    D
    鉴别CO与H2
    分别点燃,观察火焰颜色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除去氮气中的氧气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
    B
    检验某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该气体中
    C
    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闻气体的气味
    D
    检验某气体是否为一氧化碳
    在空气中点燃,观察火焰颜色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C、CuO、Fe三种粉末
    分别加入稀硫酸,观察现象
    B
    分离CaO和CaCO3的固体混合物
    加适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固体并烘干
    C
    检验Na2CO3溶液中混有Na2SO4
    取样,滴加BaCl2溶液,观察现象
    D
    除去氢气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气体
    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后,再通过浓硫酸干燥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去除铁粉中的碳粉
    在足量的氧气中灼烧
    B
    鉴别稀硫酸和氯化钠溶液
    用pH试纸测pH值
    C
    去除NaOH溶液中的Na2 CO3
    加入适量CaCl2溶液、过滤
    D
    鉴别CO和CO2
    闻气味
    级别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鉴别CaCO3、NaOH、NaCl、NH4NO3固体
    分别加入等量的水,观察并感知温度变化
    B
    分离铜粉和铁粉的混合物
    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
    C
    提纯混有少量Ca(OH)2的KOH溶液
    加入过量K2CO3溶液,振荡、静置、过滤
    D
    除去CO2混有的少量CO
    通过足量NaOH溶液后,干燥,收集气体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除去N2中混有的少量O2
    将气体缓缓通过足量的灼热铜网
    B
    检验Na2CO3溶液中混有的Na2SO4
    取样、滴加BaCl2溶液,观察现象
    C
    除去二氧化锰中的氯化钾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D
    鉴别氯化铵和硝酸铵
    加入熟石灰研磨,观察是否产生有氨味的气体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A、将红热的木炭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由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会处于空气底部,故不能快速伸到集气瓶底部,避免熄灭,燃烧不充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选项正确;
    B、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过滤时发现过滤速度较慢,可能的原因是滤纸和漏斗壁之间留有气泡,是滤液不能快速集中通过滤纸,选项正确;
    C、乙醇无色易溶于水,向滴有红墨水的水中加入乙醇,利于观察乙醇溶解的过程,故红墨水的作用是显色,选项正确;
    D、用玻璃棒蘸取白醋,滴在湿润的pH试纸上,稀释了待测溶液,使溶液的酸性减弱,酸性溶液pH越小酸性越强,pH越大酸性越弱,故测定结果偏大,选项错误。答案为:D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A、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不一定是催化剂,确定是催化剂还需确定其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改变,故选项推理错误;
    B、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但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活泼金属,也可能是碳酸盐等,故选项推理错误;
    C、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将酚酞滴入碱性溶液后显红色,则使酚酞变红色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故选项推理正确;
    D、洗洁精去除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汽油去除油污是因为汽油能溶解油污,利用了溶解原理,故选项推理错误。故选C。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首先观察颜色,第一个被鉴别出来的是紫色的石蕊溶液,剩余的无色溶液中盐酸为酸性,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碳酸钠三种溶液为碱性;根据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的性质,向少许剩余的溶液中分别滴加石蕊溶液,变红的是盐酸,所以第二个被鉴别出来的物质是盐酸;再将盐酸分别滴入少许剩余的三种溶液中,根据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有气体生成,有气泡产生的是碳酸钠溶液,所以第三个被鉴别出来的物质是碳酸钠溶液。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物质的鉴别,难度不是很大,解此类题的思路是:先用物理性质,一般先看颜色、闻气味;再用化学性质,用已鉴定出的药品依次去鉴别其他物质,有不同现象时方可鉴别。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和水,恰好反应时,溶液的导电率为0;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溶液始终显碱性。由此可知,甲为加入稀硫酸的曲线,乙为加入硫酸钠的曲线。
    【详解】A、乙为加入硫酸钠,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乙曲线电导率减小过程中,溶液红色不变,故A错误;
    B、乙曲线对应的反应中钡离子、硫酸根离子数目都减少,氢氧化根离子、钠离子数据不变,故B错误;
    C、由上述分析可知,甲曲线对应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故C错误;
    D、由上述分析可知,甲曲线上的M点代表两种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正确答案】
    21、C 22、C 23、A
    【试题解析】
    21、【详解】A、味精能溶于水,可形成溶液,故不符合题意;
    B、食盐能溶于水,可形成溶液,故不符合题意;
    C、香油难溶于水,不可形成溶液,故符合题意。故选C。
    22、【详解】A、吸附是将杂质吸附在活性炭中,这种方法不能将馄饨捞出,故不符合题意;
    B、沉淀是将物质变成沉淀,这种方法不能将馄饨捞出,故不符合题意;
    C、过滤是将液体与固体分离,可将馄饨捞出,故符合题意。故选C。
    23、【详解】A、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含有酸根离子和氢离子,属于酸,故符合题意;
    B、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含有酸根离子和氢离子,不含有氢氧根离子,所以属于酸,不属于碱,故不符合题意;
    C、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含有酸根离子和氢离子,不含有金属离子,所以属于酸,不属于盐,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答错名单:
    有巨大提升空间【0分-24分):张三;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处理方式
    VC损失率(%)
    切后放置2小时
    2.4
    切后冲洗2分钟
    8.4
    切后浸泡15分钟
    14.1
    切后浸泡30分钟
    23.8
    试剂种类
    理论放热量/kJ
    矿泉水(250g)
    八宝粥(250g)
    △T/°C
    吸热量/kJ
    △T/°C
    吸热量/kJ

    43.48
    25
    26.17
    22
    20.14
    73.29
    38
    39.77
    32
    29.31
    某份扬州炒饭
    碳水化合物/g
    蛋白质/g
    脂肪/g
    矿物质/mg
    热量 /KJ




    每100g
    47.7
    23.2
    19.5
    82.1
    1577.1
    4.8
    3.2
    434.3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后,再加入少量氧化铜
    _____
    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反应。加入氧化铜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反应后的溶液于烧杯中,加入铁粉
    _______
    猜想错误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温度
    10℃
    20℃
    30℃
    40℃
    溶解度
    8.1g
    9.6g
    11.1g
    12.7g
    温度
    10℃
    20℃
    30℃
    40℃
    溶解度
    8.1g
    9.6g
    11.1g
    12.7g
    滴入酚酞溶液
    滴入稀盐酸,溶液颜色变化
    碳酸钠溶液
    红色
    红色→浅红色→无色
    碳酸氢钠溶液
    浅红色
    浅红色→无色
    滴入酚酞溶液
    滴入稀盐酸,溶液颜色变化
    碳酸钠溶液
    红色
    红色→浅红色→无色
    碳酸氢钠溶液
    浅红色
    浅红色→无色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未知溶液分别编号为x、y,在试管中加入适量x,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入y并振荡
    ______
    x是稀盐酸,y是碳酸钠溶液
    ______
    x是碳酸钠溶液,y是稀盐酸
    温度
    10℃
    20℃
    30℃
    40℃
    溶解度
    8.1g
    9.6g
    11.1g
    12.7g
    滴入酚酞溶液
    滴入稀盐酸,溶液颜色变化
    碳酸钠溶液
    红色
    红色→浅红色→无色
    碳酸氢钠溶液
    浅红色
    浅红色→无色
    答案解析
    1-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少开私家车,绿色出行有利于保护环境,故选项做法不符合题意;
    B、农业上焚烧桔梗,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烟尘,污染环境,故选项做法符合题意;
    C、用废旧报纸制作铅笔杆节约了资源,减少了树木的砍伐,故选项做法不符合题意;
    D、农业和园林改浸灌为喷灌和滴灌,可以节约用水,故选项做法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提倡人走灯灭,可以节约能源,正确;
    B、垃圾分类处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正确;
    C、多用一次性餐具,会浪费资源,故错误;
    D、选择公交出行,可以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正确;
    故选C。
    1-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提倡绿色出行,减少机动车的使用,能够减少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减少有害气体与烟尘的产生,能够减缓空气污染,选项正确;
    B、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增加煤的燃烧量,会产生更多的有害气体与烟尘,会加重空气的污染程度,选项错误;
    C、为节约和环保,分类回收生活垃圾,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率,还能够减缓环境污染,选项正确;
    D、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能够减少树木的砍伐,增强植物对空气中有害气体与烟尘的吸收量,减缓空气污染,选项正确,故选B。
    1-4【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乘坐公交出行能够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量,进而减少机动车尾气的排放量,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选项正确;
    B、提倡无纸化办公,能够减少树木的砍伐量,树木的光合作用可以消耗二氧化碳,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选项正确;
    C、垃圾分类回收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选项正确;
    D、使用一次性筷子会增加树木的砍伐量,减少树木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消耗,选项错误,故选D。
    1-5【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使用清洁能源,能减少空气污染,使天更蓝,该选项举措正确;
    B、垃圾分类回收,能保护环境,该选项举措正确;
    C、污水必须处理后才能排放到,该选项举措不正确;
    D、景区绿化美化,能保护环境,该选项举措正确。
    故选C。
    1-6【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露天烧烤,产生大量烟尘,不符合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A错误。
    B、单车出行,健康环保,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符合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B正确。
    C、种植花草,美化家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符合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C正确。
    D、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符合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D正确。
    故选:A。
    2-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机杼织布,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粉碎矿石,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海水晒盐,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五谷醇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2-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
    A、侯氏制碱过程中有新物质碳酸钠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棉纱织布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C、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烧制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3【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滴水成冰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B、五谷酿酒过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质酒精,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食物腐败过程中的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火箭发射,有物质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4【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机杼织布,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粉碎矿石,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沙里淘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五谷醇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2-5【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烧制陶瓷有燃烧发生,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B、粮食酿酒有酒精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C、棉纱织布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D、火药应用有二氧化硫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故选C。
    2-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外出佩戴口罩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入校扫描场所码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用“84”消毒液消毒利用次氯酸钠与病菌中蛋白质发生反应,使其变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故选D。
    3-1【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B、铁是金属单质,由铁原子构成;
    C、汞是金属单质,由汞原子构成;
    D、铜是金属单质,由铜原子构成;
    故选A。
    3-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详解:
    A、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选项A不符合题意;
    B、硫酸铜是由硫酸铜分子构成,选项B不符合题意;
    C、石墨是由碳原子构成,选项C符合题意;
    D、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物质,故不符合题意;
    B、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符合题意;
    C、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D、铜、汞都属于金属,由原子构成物质,铜是由铜原子构成,汞是由汞原子构成,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
    3-4【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构成的,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干冰为固体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3-5【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分子构成;二氧化碳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分子构成,故错误;
    B、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分子构成;铁属于金属,由原子直接构成,故错误;
    C、氢气是气态非金属单质,由分子构成;硫酸铜是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离子构成的,故正确;
    D、金刚石是固态非金属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氯化钠是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离子构成,故错误;
    故选:C
    3-6【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金属单质、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硅和氖气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符合题意;
    C、石墨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不符合题意;
    D、氧气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硫酸铜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物质符号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Ne表示氖气,错误;
    B、 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数字要加在右下方,C60可以表示1个C60分子中含有60个碳原子,错误;
    C、 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表示微粒的个数在微粒前面加对应数字;2N:表示2个氮原子,正确;
    D、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表示多个该离子,在其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Fe2+可以表示亚铁离子,错误。
    故选C。
    4-2【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物质符号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Ne表示氖气,错误;
    B、 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数字要加在右下方,C60可以表示1个C60分子中含有60个碳原子,错误;
    C、 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表示微粒的个数在微粒前面加对应数字;2H:表示2个氢原子,错误;
    D、FeSO4:可表示硫酸亚铁的化学式,正确。
    故选D。
    4-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故③表示2个亚铁离子,不符合题意;
    B、①H可以表示氢元素、1个氢原子,不能表示氢气这种物质;②铁可以表示铁这种物质,铁元素,1个铁原子;④可以表示水这种物质,1个水分子;⑤可以表示氯化钾这种物质,故能表示物质组成的有②、④、⑤,不符合题意;
    C、由B的分析可知,②可以表示铁这种物质,符合题意;
    D、④表示H2O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能论种类,不能论个数,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详解:
    A、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表示微粒的个数在微粒前面加对应数字;2H可表示2个氢原子,故选项错误;
    B、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数字要加在右下方,C60可以表示1个C60分子中含有60个碳原子,故选项错误;
    C、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Al3+可表示 2 个铝离子,故选项正确;
    D、FeSO4可表示硫酸亚铁的化学式,故选项错误。
    故选:C。
    4-5【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2N表示两个氮原子,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Ba2+表示钡离子,右上角的“2”表示:一个钡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O2表示氧分子,2O表示两个氧原子,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2H2O表示两个水分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4-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元素符号的书写应注意“一大二小”,镁元素的符号为Mg,错误;
    B、C60中数字60表示一个分子C60中含有60个碳原子,错误;
    C、一个铁离子带三个单位正电荷,3Fe2+表示个亚铁离子,错误;
    D、钠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核外有11个电子,排布为2、8、1,正确。
    故选D。
    5-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香气分子通过运动分散到周围的空气中,故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B、由于分子间有间隔,热胀冷缩说明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体积膨胀,温度降低,分子间隔变小,体积减小,不能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一滴水中含有个水分子,说明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D、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5-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和双氧水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分子构成不同,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A解释正确;
    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减小,分子本身体积不变,故B解释错误;
    C、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故C解释正确;
    D、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是因为水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故D解释正确;
    故选B。
    5-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故A正确;
    B、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100mL,是水分子和酒精分子相互进入对方的间隔,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故B正确;
    C、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当温度降低到0℃以下,水结成冰不能流动,但是内部分子在不断运动,故C不正确;
    D、氧气和液氧均由氧分子构成,都能支持燃烧,说明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故D正确。
    故选C。
    5-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因为原子最外层都达到 8 电子稳定结构,除氦外,氦只有一个电子层,最外层2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故A错误;
    B、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更快,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故B错误;
    C、罩在大烧杯中的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使酚酞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C正确;
    D、变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重新鼓起,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故D错误。
    故选C。
    5-5【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湿衣服在阳光下晾晒变干是因为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了,故A不符合题意;
    B、氧气在-218℃时变为淡蓝色固体,但是氧分子仍在不停地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是因为原子最外层都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氦为2个电子),故C不符合题意;
    D、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时水银柱升高是因为温度升高原子间的间隔增大,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选项正确;
    B、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无毒是由于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选项正确;
    C、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是由于分子间隔增大,分子本身的体积不变,选项错误;
    D、向稀盐酸和硫酸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石蕊都变红的原因是由于两种酸都含氢离子,显酸性,选项正确;
    故选:C。
    6-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木炭与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会使剩余气体体积偏大,不符合题意;
    B、空气中燃着的木条正常燃烧,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较快熄灭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少,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含量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C、水中钙、镁化合物为可溶性的杂质,过滤只能除去不溶性杂质,吸附只能除去异味和色素,不符合题意;
    D、若干冷的烧杯上有水雾产生,则说明有水产生,证明石蜡中有氢元素,符合题意;
    故选D。
    6-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A、酸性干燥剂,如浓硫酸(还有硅胶、五氧化二磷等);它能够干燥酸性或中性的气体,如CO2、SO2、NO2、HCl、H2、Cl2、O2、CH4等气体;
    B、根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氧气不易溶于水,进行选择收集装置,氧气的入口端;
    C、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呈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D、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详解:
    A、酸性干燥剂可以干燥酸性气体CO2,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因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若用排水气法收集氧气,瓶内先装满水,氧气应该“短进长出”,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呈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该实验验证了CO2与H2O反应生成H2CO3,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氧气不易溶于水,进入水中会迅速溢出,所以通过气泡冒出的速度不同,来监控气体流速,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此题是课本知识的迁移应用,掌握气体的检验、干燥、收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详解:
    A、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操作错误;
    B、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装置内外不能形成压强差,谁不能倒吸,所以不能准确的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不能达到目的;
    C、下面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能达到目的;
    D、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装置不密封二氧化碳会跑到空气中,因此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能达到目的。
    故选:C。
    6-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使用多功能瓶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氢气从短管进入瓶中,选项正确;
    B、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氧气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使用多功能瓶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氧气应从短管进入瓶中,选项错误;
    C、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多功能瓶通入气体检验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时,气体应与澄清石灰水充分接触,则气体应从长管进入瓶中,选项正确;
    D、监控气体的流速时,气体应从长管进入瓶中的水中,选项正确。
    故选B。
    6-5【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而一氧化碳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因此能够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故A能达到实验目的;
    B、氧气不溶于水,让氧气通过水中会迅速逸出,通过气泡冒出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监控氧气的流速,故应该进气管是长管,故B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氧气会聚集在瓶下方,因此应该长进短出,故C能达到实验目的;
    D、氯化氢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而氢气不反应,因此可以检验氢气中是否混有氯化氢,故D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6-6【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在探究MnO2的催化作用的实验中,该组对比实验中需要控制变量,实验变量为是否添加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所以需要剩余条件全部相同。而图示实验中变量有两个,分别为是否添加催化剂、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则不能说明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分解起到催化作用,故A错误;
    B、对该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时,推动注射器活塞,瓶内气压增大,将水加压入长导管,此时若观察到长导管中的液面不再变化,证明气密性良好。则该装置能够达到目的,故B正确;
    C、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化合物,可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取等量的水样放入试管,加入等量肥皂水后振荡,产生较多泡沫较少浮渣的为软水,产生较多浮渣较少泡沫的为硬水,则该装置能够达到目的,故C正确;
    D、通过加热蒸馏烧瓶内的水,形成水蒸气,再将水蒸气用较冷的试管进行冷凝,即可得到蒸馏水,故该装置能够达到目的,故D正确;
    故选A。
    7-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详解:
    A、明矾溶于水后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加速其沉降,但不能起到杀菌消毒的效果,说法错误;
    B、有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说法错误;
    C、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说法正确;
    D、水电解得到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8,体积比为2:1,说法错误;
    故选:C。
    7-2【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冰和水由同种分子构成,冰和水的共存物属于纯净物。A错。
    B、酒精灯失火,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B错。
    C、硬水煮沸后就降低了水的硬度,不一定变成软水了。C错。
    D、气体比液体分子间间隔大,所以水汽化时体积增大是因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7-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详解:
    A、采用明矾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吸附悬浮于水中的杂质,吸附在其表面,使其质量增大,逐渐的沉降下来,达到净水的目的,故说法正确;
    B、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很少,且分布不均,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说法不正确;
    C、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故说法正确;
    D、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时水分子间间隔变大,故说法正确。
    故选:B。
    7-4【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明矾溶于水生成絮状物,可以吸附水中悬浮物而沉降,明矾可用于净水,说法正确;
    B、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受热易分解生成不溶性的钙、镁化合物,所以生活中常用煮沸将硬水软化,说法正确;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说法正确;
    D、加热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且温度越高,间隔越大,说法错误;
    答案:D。
    7-5【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于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悬浮杂质,加速沉降的作用,不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故A说法不正确;
    B、肥皂水可用于鉴别硬水和软水,遇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少的是硬水,遇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多的是软水,故B说法正确;
    C、自来水厂净水流程依次为沉淀、过滤、吸附、消毒,故C说法正确;
    D、由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电解水实验中电源正极和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7-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两者体积比为1:2,错误;
    B、过滤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防止弄破滤纸,错误;
    C、地球上总水储量虽然很大,但淡水很少,正确;
    D、经自制简易净水器净化后的井水中还含有许多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错误。
    故选C。
    8-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所以可用作保护气,错误;
    B、铝合金硬度大、质轻,抗腐蚀性强,所以可用于制造门窗,错误;
    C、木炭具有还原性,所以可用于治炼金属,正确;
    D、纯碱是碳酸钠,碱性较强,不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碳酸氢钠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错误。
    故选C。
    8-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石墨质地柔软,可用作铅笔;可用作电池电极利用了其导电性,选项错误;
    B、镁条有银白色金属光泽是物理性质,可制作烟花则利用镁条能够燃烧,放出耀眼白光的化学性质,选项错误;
    C、熟石灰具有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选项正确;
    D、可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利用的是氮气的稳定性,选项错误,故选C。
    8-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用作电池电极,故选项说法错误;
    B、H2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因此可用于充氢气球,故选项说法错误;
    C、Mg(OH)2能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选项说法正确;
    D、N2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8-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石墨作电极材料,是因为石墨具有导电性,此选项错误;
    B、浓硫酸作气体干燥剂,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此选项错误;
    C、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氢氧化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此选项正确;
    D、氩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此选项错误。
    故选C。
    8-5【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天然气由于具有可燃性,燃烧能放出热量,所以能用来作燃料,故A项不正确。
    B、碳酸氢铵能用作化肥,是因为碳酸氢铵中含有氮元素,故B项不正确。
    C、石墨有导电性,能用作电极,故C选项正确。
    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水雾,用于舞台布景,但形成是水雾,不是烟,故D选项不正确。
    8-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稀硫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可用于金属除锈,不符合题意;
    B、熟石灰显碱性,但是熟石灰具有腐蚀性,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不符合题意;
    C、亚硝酸钠有毒,不能代替食盐用于烹饪,不符合题意;
    D、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用作干电池的电极,符合题意。
    故选D。
    9-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微粒的个数。
    详解:
    A、由化学式可知,一个瘦肉精分子由12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3个氯原子、2个氮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由化学式可知,该瘦肉精由碳、氢、氯、氮、氧五种元素组成,符合题意;
    C、由化学式可知,一个瘦肉精分子中含有两个氮原子,不符合题意;
    D、由化学式可知,一个瘦肉精分子中含有1个氧原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叶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9+1×19+14×5+16×6=413,故选项说法错误;
    B、叶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质量比为(12×19):(1×19):(14×5):(16×6)=228:19:70:96,则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小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故选项说法正确;
    C、叶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质量比为(12×19):(1×19):(14×5):(16×6)=228:19:70:96,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叶酸是由叶酸分子构成的,1个叶酸分子是由19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7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9-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元素的质量分数=,由于茶氨酸中碳、氢、氧、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2×7):(1×14):(16×3):(14×2)=42:7:24:14,则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茶氨酸是由茶氨酸分子构成的,1个茶氨酸分子是由7+14+3+2=26个原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茶氨酸是由茶氨酸分子构成的,茶氨酸中不含氮分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由化学式可知,茶氨酸由C、H、O、N 四种元素组成,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9-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而布洛芬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布洛芬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3+1×18+16×2,单位是“1”,省略不写,而不是g,故选项说法错误;
    C、布洛芬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3):(1×18):(16×2),故选项说法正确;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1个布洛芬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不含氧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9-5【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正丙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3):8:16=9:2:4,不符合题意。
    B、由化学式可知,每个正丙醇分子由3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正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8+16=60,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不符合题意;
    D、由化学式可知,正丙醇由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符合题意。
    故选:D。
    9-6【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为“1”,而不是“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而叶酸(C19H19N7O6)中碳、氧四种元素质量比为(12×9):(16×6)=9:8,其中碳元素的质量比大于氧元素的,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氧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C.叶酸(C19H19N7O6)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质量比为(12×9):(1×19):(14×7):(16×6)=108:19:98:96,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叶酸是由分子构成的,叶酸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10-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如图,a、b、c在20℃是溶解度都大于10g,均为易溶物质,选项正确;
    B、如图,a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b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选项正确;
    C、20℃时a、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是b>a=c,饱和溶液升温至t℃,a、b溶解度都变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溶解度减少,析出晶体,变为t℃的饱和溶液,如图,此时c溶解度小于20℃时a和b的溶解度,因此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a>c;选项错误;
    D、t℃时,a的溶解度是80g,100g水中最多溶解80g,将40 ga物质放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90 g溶液,选项正确;
    故选:C。
    10-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t1℃时,当a、c两种物质的溶液为饱和溶液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A不正确;
    B、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未知,不能判断析出晶体的多少,故B不正确;
    C、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50g水中最多溶解的a物质的质量为,将30ga物质加入50g水中,最多溶解25g,则充分搅拌得到a的饱和溶液,故C正确;
    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则a中含有少量b,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故D不正确。故选C。
    10-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t1°C时,丙的溶解度是20g,说明100g水中能溶解20g丙,则50g水中只能溶解10g丙,形成60g溶液,故A错误;
    B、在t2°C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丙,将等质量的甲和丙配制成饱和溶液,丙需要的水多,则溶液质量甲<丙,故B错误;
    C、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甲中混有少量乙,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故C正确;
    D、t2°C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C,降温后,甲、乙的溶解度都变小,都会析出晶体,因为乙的溶解度大于甲,所以降温后乙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甲的溶质质量分数,而丙降温后溶解度变大,不会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降温后的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故D错误;
    故应选c。
    10-4【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没有确定温度,不能比较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故A错误;
    B、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为3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t2℃时,100g水最多溶解30g甲,50g水最多溶解15g甲,将20g甲加入50g水中,得到65g溶液,故B错误;
    C、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乙> 甲>丙,t3℃时,用等质量的固体配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大小关系是丙>甲>乙,故C错误;
    D、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甲、乙的溶解度减小,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甲、乙有晶体析出,质量分数变小,溶液仍为饱和溶液,丙没有晶体析出,质量分数不变,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越大,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t2℃时丙的溶解度,t2℃时丙的溶解度大于t1℃时A的溶解度。将t2℃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乙>丙>甲,故正确。故选D。
    10-5【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c物质的溶解度为5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150克c的饱和溶液中含c物质50g,正确;
    B、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c>b,错误;
    C、a、b溶解度都温度的降低而减小,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所以物质b中混有少量a,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提纯b,错误;
    D、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t1℃时c饱和溶液升温后先变成不饱和溶液,继续升温变成饱溶液,错误。
    故选A。
    10-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温度在20℃和30℃之间时,三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b>a>c,故A说法正确;
    B、在40℃时,取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于三个烧杯中,再分别蒸发等质量的水,并将温度降到30℃,降温后乙中没有剩余的固体,确定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乙的曲线是c,丙析出的晶体多,故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明显,故丙的曲线是a,所以甲的曲线是b,故B说法正确;
    C、在40℃时,取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于三个烧杯中,再分别蒸发等质量的水,并将温度降到30℃,降温后乙中没有剩余的固体,确定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乙的曲线是c,丙析出的晶体多,故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明显,故丙的曲线是a,所以甲的曲线是b,故C说法错误;
    D、丙烧杯内溶液是a物质,在40℃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a的溶解度最大,所以含有溶质最多,含有溶剂最少,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11-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详解:
    物质燃烧所需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实验中酒精具有可燃性并且与氧气接触,若要发生燃烧,还需温度达到着火点。因此酒精灯立刻被点燃的原因是高锰酸钾、浓硫酸、酒精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了酒精的着火点。故选B。
    11-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还需要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选项说法错误。
    B、燃烧属于化学反应,爆炸不一定属于化学反应,比如轮胎爆炸是物理变化,选项说法错误。
    C、化学反应常伴随能量变化,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选项说法正确。
    D、在氧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不一定能燃烧,比如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而在空气中只能烧至红热,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1-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酒精灯被点燃,是因为高锰酸钾与浓硫酸发生了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不存在神奇功力,不符合题意;
    B、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不符合题意;
    C、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能被点燃,不符合题意;
    D、酒精灯被点燃,是因为高锰酸钾与浓硫酸发生了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符合题意。
    故选D。
    11-4【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不是物质燃烧,都可以用水扑灭 。比水轻的易燃液体火灾,如汽油,煤油等火灾,不能用水扑灭。因为水比油的比重大,油浮于水面之上仍能继续燃烧,故A错误;
    B、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判断,物质若要燃烧 ,一是可燃物,二与氧气接触,三温度达到着火点,故B错误;
    C、木柴架空燃烧更旺,是因为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C错误;
    D、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的火灾,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故D正确。
    故选D。
    11-5【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①钻出的木屑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燃烧,正确;
    ②钻出的木屑与原木材相同,着火点相同,错误;
    ④钻的目的是升高温度达到木柴的着火点,着火点是定值,不能被提高,错误;
    ④钻的目的是升高温度达到木柴的着火点,使木柴燃烧,正确。
    正确的是①④,故选D。
    11-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使用时,只需打开竹筒帽,对着火星轻轻一吹,草纸就燃烧起来,说明草纸是可燃物,故说法正确;
    B、装在竹筒内的可燃物本身在与少量氧气进行缓慢燃烧,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故说法正确;
    C、竹筒盖上盖子后减少了内部的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使可燃物不能剧烈燃烧,故说法正确;
    D、打开盖子,吹一吹,增加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可燃物剧烈燃烧,故说法错误。
    故选D。
    12-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碳酸镁、碳酸钙都是白色沉淀,离子在水中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B、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但铜离子是蓝色的,不符合题意;
    C、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且均为无色,符合题意;
    D、硫酸根和钡离子、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在水中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2【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详解:
    A、H+、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
    B、、OH-、结合生成氨气和水,不能大量共存;
    C、Ba2+、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Ag+、Cl-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大量共存;
    D、H+、Na+、、Cl-四种离子两两结合不生成水、沉淀或气体,能大量共存;
    故选:D。
    12-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pH=10的溶液中说明里面含有氢氧根离子,能大量共存说明不能生成沉淀、气体、水;
    A、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氨气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错误;
    B、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错误;
    C、铜离子与氢氧根离子、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都会生成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错误;
    D、氢氧根离子、D中4种离子任意结合,不能生成沉淀、气体、水,故能大量共存,正确;
    故选D。
    12-4【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四种离子在溶液中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A正确;
    B、四种离子在溶液中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能大量共存,但 Cu2+ 的水溶液蓝色,故选项B错误;
    C、 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 在溶液中能结合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C错误;
    D、 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在溶液中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 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 在溶液中能结合成碳酸钙,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D错误;
    故选:A。
    12-5【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pH为13的水溶液显碱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本题还要注意溶液呈无色,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详解:
    A、Cu2+、OH-能结合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不能大量共存,并且溶液中存在Cu2+,溶液应该为蓝色,该选项错误;
    B、Mg2+、OH-能结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该选项错误;
    C、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该选项正确;
    D、、OH-能结合生成氨气和水,H+、OH-能结合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该选项错误。
    故选C。
    12-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pH=13的溶液显碱性,大量存在氢氧根离子。
    详解:
    A、H+与氢氧根离子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Cu2+与氢氧根离子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A不符合题意;
    B、Fe3+与氢氧根离子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B不符合题意;
    C、、K+、Cl--、Ba2+与氢氧根离子均不反应,能大量共存,故C符合题意;
    D、与氢氧根离子能生成氨气,故不能大量共存,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则A点所属物质的类别为单质,说法正确;
    B、C点对应的物质属于氧化物,硫元素显+6价,氧元素显-2价,C点对应的物质是SO3,a点对应物质(硫)燃烧后可转化成二氧化硫,不能转化为c点对应物质(三氧化硫),说法错误;
    C、B点对应的物质属于氧化物,硫元素显+4价,氧元素显-2价,则对应的物质是二氧化硫,在空气中易形成硫酸,从而导致酸雨,说法正确;
    D、d点对应物质是硫酸,在实验室中可用硫酸和锌反应制取氢气,说法正确。
    故选B。
    13-2【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A点氮元素的单质是氮气,氮气是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正确,
    B、B点是氮元素的氧化物,氮元素+2价,对应物质的化学式是NO,正确。
    C、氨水是碱,氢元素+1价,氧元素-2价,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氮元素-3价,故对应E点,正确。
    D、硝酸钾属于复合肥,氮元素+5价,属于盐,错误。
    故选:D。
    13-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A点对应的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零价,则是单质,单质可以是由原子构成的,如石墨,也可以是分子构成的,如碳60,不符合题意;
    B、B点对应的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且是氧化物,则是一氧化碳,它有还原性,在工业上可以用于炼铁,符合题意;
    C、C点对应的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且是氧化物,则是二氧化碳,若它含量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酸雨是由二氧化硫引起的,不符合题意;
    D、D点对应的物质是盐,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则是含有碳酸根的盐,可以是碳酸钠、碳酸钙等,不一定能作医药上的补钙剂,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4【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CH4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则a=-4,故选项说法错误;
    B、X点对应的物质的碳元素化合价为零,则该物质为碳单质,碳单质可以为金刚石或石墨或足球烯(C60),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价-类”二维图可知,X为碳单质,Y为一氧化碳,Z为二氧化碳,M为碳酸,N可以为碳酸钠,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酸不稳定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碳酸钠可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X、Y、M、N点对应的物质都可以通过一步反应转化为Z,故选项说法正确;
    D、N点对应的钠盐可能为碳酸钠,也可能为碳酸氢钠,则当N点对应的钠盐10.6g全部为碳酸钠,则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x=4.4g,
    则当N点对应的钠盐10.6g全部为碳酸氢钠,则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
    y=5.6g,
    则取N点对应的钠盐10.6g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得到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应大于4.4g,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3-5【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B为+2价Fe对应的氧化物FeO,C为+3价Fe对应的氧化物Fe2O3,则B、C组成元素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B、E为+2价,对应的Fe2+,D为+3价,对应Fe3+,Fe2+失去一个电子形成Fe3+,故选项说法正确;
    C、A为单质Fe, C为+3价,对应的氧化物为Fe2O3,Fe在氧气中燃烧生成Fe3O4,不生成Fe2O3,故选项说法错误;
    D、A为Fe,Fe与稀盐酸反应生成FeCl2与H2,FeCl2中Fe为+2价,E对应的铁元素也为+2价,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3-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A点对应物质为含-4价碳元素的有机物,有机物为含碳化合物,CH4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则碳元素化合价为-4,正确;
    B、氧化物是含有两种元素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D点对应的+4价碳元素的氧化物为二氧化碳;B点对应的物质为碳单质,充分燃烧可得到D点对应的物质二氧化碳,正确;
    C、盐是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CaCO3属于盐且其中碳元素化合价为+4,故它对应的点是F,正确;
    D、C点对应的物质为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不能与水反应,错误。
    故选D。
    14-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在足量的氧气中灼烧,铁粉和碳粉均与氧气反应,不能达到除杂的目的,选项错误;
    B、O2与CO2均为无色气体,不能通过观察气体颜色鉴别两种气体,选项错误;
    C、检验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选项正确;
    D、CO与H2均可燃,点燃CO与H2,生成的火焰颜色为蓝色、淡蓝色,不易区分,不能鉴别,选项错误。
    故选C。
    14-2【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详解:
    A、高温条件下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该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氮气、稀有气体都不支持木条燃烧,因此能使木条熄灭的不一定是二氧化碳,该选项不正确;
    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没有气味,该选项不正确;
    D、一氧化碳燃烧发出蓝色火焰,甲烷、氢气等物质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不容易区分,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4-3【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与碳不反应;将硫酸分别加入三种粉末中,若观察到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则为氧化铜,若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则为铁,若无明显现象,则为碳,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B、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生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用过滤、洗涤固体并烘干,得到的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但无法分离出氧化钙,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碳酸钠、硫酸钠与氯化钡都能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 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但引入新的杂质二氧化碳,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14-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铁和碳均能在氧气中燃烧分别生成四氧化三铁、二氧化碳,故去除铁粉中的碳粉用足量的氧气灼烧,不能达到目的,故A错误;
    B、稀硫酸呈酸性,pH<7;氯化钠溶液呈中性,pH=7,所以鉴别稀硫酸和氯化钠溶液用pH试纸测pH,可以达到目的,故B正确;
    C、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沉淀,在除去然酸钠的同时引入新的杂质氯化钠,故C错误;
    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均是无色无味气体,不能通过闻气味方式鉴别,故D错误;
    故选B。
    14-5【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鉴别CaCO3、NaOH、NaCl、NH4NO3固体,分别加入等量的水,观察并感知温度变化,不溶于水的是碳酸钙,固体溶解温度升高的是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且温度不变的是氯化钠,固体溶解且温度降低的是硝酸铵,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B、分离铜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铜与稀硫酸不反应,铁粉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过滤,洗涤,干燥得到铜粉,不能得到铁粉,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提纯混有少量Ca(OH)2的KOH溶液,加入过量K2CO3溶液,振荡,碳酸钾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氢氧化钾与碳酸钾溶液不反应,反应后由碳酸钾剩余,静置,过滤得到的是氢氧化钾和碳酸钾溶液,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除去CO2混有的少量CO,通过足量NaOH溶液,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一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干燥,收集气体,得到的是一氧化碳气体,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答案:A。
    14-6【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N2中混有少量的O2,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N2不与铜反应,Cu与O2加热能发生反应生成CuO,氧化铜为固体,则操作能达到目的,除去氧气,故A正确;
    B、Na2SO4与BaCl2反应生成BaSO4沉淀与NaCl,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故无法达到实验目的,故B错误;
    C、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氯化钾溶于水,两者混合物加水溶解后二氧化锰为不溶物可通过过滤分离,剩余溶液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钾晶体,选项中原物质是二氧化锰,所以操作与目的违背,故C错误;
    D、硝酸铵和氯化铵都含有铵根离子,加入熟石灰研磨时都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现象相同,不能区分,所以无法达到目的,故D错误;
    故选A。
    15-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产碳酸钙沉淀,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故选项说法正确;
    B、将CO通过高温的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会观察到,红棕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C、草木灰水显碱性,用玻璃棒将草木灰水滴到pH试纸上,试纸由黄色变为蓝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D、羊毛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灼烧棉线会产生烧纸的气味,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5-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故选项现象描述正确;
    B、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可观察到有红色固体产生,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故选项现象描述不正确;
    C、NaOH与CuSO4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可观察到产生蓝色沉淀,故选项现象描述正确;
    D、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选项现象描述正确。
    故选B。
    15-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淀粉遇到碘会变蓝,米饭的成分中含有淀粉,故把碘水滴加到米饭上,会变蓝,说法正确;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白雾,故打开盛有浓盐酸的瓶盖,瓶口会有白雾产生,说法正确;
    C、铁锈的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硫酸铁的水溶液是黄色的,故带锈的铁钉加入稀硫酸中微热,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说法正确;
    D、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故电源正极上产生气泡的速度比电源负极慢,说法错误;
    故选:D。
    15-4【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实验I中红热木炭要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以免氧气受热快速逸出导致实验效果不明显。错误。
    B、集气瓶中氧气浓度大,木炭在集气瓶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正确。
    C、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正确。
    D、铁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实验II中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炸裂,正确。
    故选A。
    15-5【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食醋中含有醋酸,滴在湿润的pH试纸上,说明醋酸被稀释,酸性减弱,故所得食醋的pH偏大,说法不正确;
    B、俯视读数得到液体体积会偏小,说法不正确;
    C、生理盐水密封放置一段时间不会出现浑浊现象,是因为溶液具有稳定性,说法不正确;
    D、盐酸和铁反应生成氢气,故看到产生气泡现象,C和盐酸不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产生,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故可以看到黑色粉末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故可以用稀盐酸鉴别Fe、C、CuO三种黑色粉末,说法正确。
    故选D。
    15-6【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将适量的氧化钙放入一定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升高,是因为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不能说明氧化钙溶于水放热,故A错误;
    B、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故将纯净的铜丝插入硫酸亚铁溶液中,无明显变化,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故B正确;
    C、把燃着的木条插入某无色气体中,木条熄灭,则该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氮气、氩气等,故C错误;
    D、用托盘天平称量5.2g食盐,称量前发现天平指针偏左,这时应该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其平衡,故D错误;
    故选B。
    16-1【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生铁含碳量一般在2 %-4.3%,钢的含碳量为0.03%-2%,所以生铁的含碳量比钢的含碳量高,选项正确;
    B、铝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选项错误;
    C、大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自然界中以化合物形式存在,选项错误;
    D、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选项错误;
    故选A。
    16-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它们都是由铁、碳等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合金是在某种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制得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混合物,一定含有金属,符合题意;
    C、合金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熔点低,不符合题意;
    D、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自然界中除了极少数不活泼的金属(金、银)外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故A错误;
    B、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故B错误;
    C、武德合金被用作保险丝是因为其熔点低。故C错误;
    D、因为合金的硬度大于纯金属,所以黄铜(锌铜合金)的硬度比纯铜大。故D正确。
    故选D。
    16-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铝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错误;
    B、合金硬度大于成分金属硬度,纯铜硬度小于黄铜(铜锌合金),错误;
    C、多数合金的抗腐蚀性能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好,正确;
    D、生铁和钢都是含碳的铁合金,属于混合物,错误;
    故选C。
    16-5【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铝比铁的抗腐蚀性好是因为铝与氧气反应在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防止铝继续被腐蚀,A错误;
    B、锌比银活泼,能从可溶性银盐中置换出银,但是氯化银难溶于水,故锌不能与氯化银反应,B错误;
    C、生铁和钢是含碳量不同的铁合金,其中生铁中含碳量高,C错误;
    D、自然界中有单质存在的物质要比只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物质稳定,D正确。
    故选D。
    16-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金属在常温下不都是固体,汞常温下是液体,A错误;
    B、钢是含碳量为0.03%~2%的铁合金,B错误;
    C、合金的熔点比组分金属低。焊锡是合金,所以,焊锡的熔点比纯锡的熔点低,C正确;
    D、合金是由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D错误。
    故选C。
    17-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离子是带电的微粒,但是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例如质子,故A不正确;
    B、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故B正确;
    C、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但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例如氧气和臭氧组成的混合物,故C不正确;
    D、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但是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灯泡发光放热,故D不正确。故选B。
    17-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阴离子带负电,带负电的粒子不一定是阴离子,如电子带负电不是阴离子,选项错误;
    B、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种类发生变化说明有新物质生成则一定是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C、过氧化氢分解能得到氧气,是因为过氧化氢中含有氧元素,过氧化氢不含氧气,选项错误;
    D、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红磷和白磷的混合物只含磷元素,选项错误;
    故选:B。
    17-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详解:
    A、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但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活泼金属,也可能是碳酸盐等,故选项推理错误。
    B、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不一定是催化剂,确定是催化剂还需确定其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改变,故选项推理错误。
    C、pH<7的溶液呈酸性,则pH<7的雨水不一定是酸雨,正常雨水的pH为5.6,酸雨是pH小于5.6的雨水,故选项推理错误。
    D、H2、CO在空气中点燃要验纯,为防止发生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都要验纯,故选项推理正确。
    故选:D。
    17-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活泼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则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不一定是活泼金属,也可能是碳酸盐等,错误。
    B、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碱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故能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的溶液一定显碱性,正确。
    C、氢氧化钠可与盐酸反应,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在医疗上不能用氢氧化钠治疗胃酸过多,错误。
    D、洗洁精去除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但汽油去除油污是利用了溶解原理,错误。
    故选:B。
    17-5【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洗洁精中含有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油污乳化为细小油滴,随水冲走,从而去除油污,汽油去除油污,是因为汽油能溶解油污,不符合题意;
    B、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但是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不一定是活泼金属,还可能是碳酸盐等,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铝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可用于治疗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过多,但是氢氧化钠腐蚀性较强,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不符合题意;
    D、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故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如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17-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氧化物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如C2H5OH,故选项推理错误;
    B、酸能与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活泼金属加入稀盐酸能产生气体,但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不一定是活泼金属,也可能是碳酸盐等,故选项推理错误;
    C、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将酚酞滴入碱性溶液后显红色,则能使酚酞变红色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故选项推理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化。某物质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则只能推测该物质一定含碳元素,不一定含有氧元素,因为有氧气参加了反应,生成物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可能来源于氧气,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 C。
    18-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只用一种试剂把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鉴别开来,则此种试剂与这三种物质混合要有明显的不同现象:
    A、氯化钡溶液与这三种物质都不反应,故A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无现象,与盐酸混合产生气泡,与氢氧化钙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能鉴别出来,故B正确,符合题意;
    C、酚酞试液遇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变红,无法鉴别,故C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石蕊遇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变蓝,故无法鉴别,故D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2【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无法用酚酞试液鉴别,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均无明显现象,无法用稀盐酸鉴别,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和石灰水均与氯化钠不反应,无法用氯化钠溶液鉴别,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钾与氢氧化钠不反应,无明显现象,碳酸钾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钾,产生白色沉淀,现象不同,可以鉴别,符合题意。
    故选D。
    18-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三种溶液分别显碱性、碱性和酸性,石蕊试液遇到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时都会由紫色变为蓝色,遇到稀盐酸时石蕊会变红,该方法只能鉴别出稀盐酸,不符合题意;
    B、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三种溶液分别显碱性、碱性和酸性,酚酞试液遇到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时都会由无色变为红色,遇到稀盐酸时酚酞试液不会变色,该方法只能鉴别出稀盐酸,不符合题意;
    C、由于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无现象(不反应),与盐酸混合产生气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碳酸钙),现象不同能够鉴别,符合题意;
    D、由于氯化钠与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三者均不反应,所以氯化钠与三者混合均没有现象出现,无法鉴别,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稀硫酸为无色的,硫酸亚铁溶液为浅绿色,硫酸铜溶液为蓝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则根据颜色即可鉴别,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四种气体中,只有氨气有刺激性气味,剩余气体均无色无味,不使用其他试剂不能鉴别,该选项符合题意;
    C、水为液体,能直接鉴别,氢氧化钠溶解时放热,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解时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氯化钠溶解时溶液温度几乎不变,则可鉴别,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镁、铁能与盐酸反应,且镁与盐酸反应的速率较快,银不能与盐酸反应,则可通过有无气泡以及产生气泡的多少鉴别,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5【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在不另加试剂就能鉴别的题目中,首先观察有无有特殊颜色的物质,若有,将有颜色的溶液鉴别出来,然后再借用这种溶液鉴别其它溶液;若都没有颜色就将溶液两两混合,根据混合后的现象进行分析鉴别。
    详解:
    A、CuSO4溶液是蓝色的,首先鉴别出蓝色的CuSO4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的是NaOH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是MgSO4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HCl,故不加其它试剂可以鉴别,故不符合题意;
    B、溶液与Na2CO3、Na2SO4溶液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象,故不加其它试剂无法鉴别,符合题意;
    C、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碳酸钠溶液;与碳酸钠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盐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氯化钡;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无任何明显现象的为硫酸钾溶液;故不加其它试剂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D、FeCl3溶液是黄色的,能与FeCl3溶液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是NaOH溶液,再将剩余的两种溶液分别滴加至红褐色沉淀中,能使沉淀消失的是H2SO4,无明显变化的是氯化钠溶液,故不加其它试剂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B。
    18-6【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氯化铁溶液是黄色的,能与氯化铁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无法继续鉴别硝酸钡和硫酸钠,不符合题意;
    B、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钾,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钡,剩余的是硫酸钠,符合题意;
    C、将四种物质两两混合,产生两次沉淀的是氯化钙,产生两次气泡的是硝酸,产生一次沉淀和一次气泡的是碳酸钠和碳酸钾,无法继续鉴别碳酸钠和碳酸钾,不符合题意;
    D、将四种物质两两混合,产生两次沉淀的是硫酸镁,产生一次沉淀的是氯化钡和氢氧化钠,均无明显现象的是硝酸钾,无法继续鉴别氯化钡和氢氧化钠,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9-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和水,恰好反应时,溶液的导电率为0;氢氧化钡与硫酸钾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钾,溶液始终显碱性。由此可知,乙为加入稀硫酸的曲线,甲为加入硫酸钾的曲线。
    详解:
    A、甲曲线是氢氧化钡和硫酸钾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钾,M点表示两者恰好完全反应,但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氢氧化钾,呈碱性,溶液呈红色,选项说法不正确;
    B、乙曲线对应的N点的导电率不为0,所以N点的离子数目不为0,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甲曲线上的M点代表氢氧化钡和硫酸钾恰好完全反应,再往后就是硫酸钾过量,选项说法正确;
    D、由分析可知,乙曲线对应氢氧化钡与稀硫酸的反应,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9-2【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甲曲线中,电导率能够减小到0,是因为氢氧化钡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因此甲对应的是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乙曲线是氢氧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电导率下降到最低点时仍然较大,表明溶液中还存在较多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Ba( OH)2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恰好反应时,溶液的导电率为0,所以甲曲线上的M点是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D、乙曲线是氢氧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N点表示硫酸钠过量,溶液中有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9-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氢氧化钡和硫酸的离子反应实质为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反应,以及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反应,恰好完全反应时,液体中无离子剩余,电导率为 0,甲曲线为氢氧化钡和硫酸反应的电导率曲线;氢氧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的离子反应实质为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反应,氢氧根离子和钠离子未参与离子反应,故乙曲线为氢氧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的电导率曲线。
    详解:
    A、a 点电导率为 0,代表氢氧化钡和硫酸恰好完全反应,A 说法正确;
    B、b 点时为乙曲线电导率最低点,代表氢氧化钡和硫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溶质为NaOH,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未参与反应,溶液呈碱性,酚酞遇 NaOH 变红,故B 说法正确;
    C、乙曲线,氢氧根离子未参与离子反应且 c 点代表硫酸钠过量,溶液中阴离子为氢氧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故 C 说法错误;
    D、甲、乙两曲线最大差别在于电导率在反应过程中是否变为 0,甲曲线最低点为 0,故甲曲线代表的反应中所有离子均参与反应;而乙曲线中最低点不为 0,故乙曲线代表的反应中并不是所有的离子均参与反应。故D 说法正确。
    故选C。
    19-4【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氢氧化钡和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H2SO4=BaSO4↓+2H2O;
    氢氧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Na2SO4=BaSO4↓+2NaOH;
    详解:
    A、电导率几乎为零说明溶液中几乎无自由移动的离子,从图像分析甲曲线为加入硫酸,乙曲线为加入硫酸钠(生成NaOH,一定会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可判断为两种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正确;
    B、乙曲线电导率减小过程中,溶液中有NaOH生成,溶液一直呈碱性,溶液不会变为无色,错误;
    C、乙曲线上N点时电导率比N点之前的点有所增加,所以滴加的硫酸钠过量。所以溶液中还有硫酸根离子,错误;
    D、氯化钠和氢氧化钡不反应,不会出现先减小后增加的情况,错误。
    故选A。
    19-5【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跟据氢氧化钡和硫酸、硫酸钠的反应以及图像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溶液中含有的物质确定离子的种类以及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据此解答。
    详解:
    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和水,恰好反应时,溶液的导电率为0;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溶液始终显碱性。由此可知,甲为加入稀硫酸的曲线,乙为加入硫酸钠的曲线。由此可知:
    A、由上述分析可知,甲曲线对应氢氧化钡与稀硫酸的反应,此选项说法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甲曲线上的 M 点代表两种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此时的pH=7,此选项说法正确;
    C、乙为加入硫酸钠,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乙曲线电导率减小过程中,溶液红色不变,此选项说法错误;
    D、乙曲线对应的反应中钡离子、硫酸钡离子数目都减少,氢氧根离子、钠离子数据不变,此选项说法 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酸碱中和反应以及复分解反应的知识,难度比较大,需要综合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与实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
    19-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将含有酚酞的Ba( OH)2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烧杯中并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往其中一份滴加稀硫酸,往另一份滴加硫酸钠溶液,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钠,,,随着反应的进行,甲、乙溶液中的离子浓度都逐渐减小,恰好完全反应时,离子浓度最小,稀硫酸和硫酸钠过量后,离子浓度又逐渐增加,由图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电导率也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故相同条件下,溶液中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甲的电导率变化趋势是,先减小至零,后逐渐增大,乙也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但是没有减小至零,由此可知,甲曲线反映的是,乙曲线反映的是,故甲曲线电导率减小过程中四种离子数目都减少,不符合题意;
    C、甲曲线上的M点电导率为0,说明这时氢氧化钡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故这时pH=7,不符合题意;
    D、乙曲线所对应的实验为,溶液中始终都含有氢氧根离子,故溶液始终呈碱性,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故溶液一直是红色,符合题意。
    故选D。
    20-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设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x,

    x=4.84g,
    铁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一半来自于铁的氧化物,因此铁的氧化物中氧元素质量为:4.84g×÷2=1.76g,
    铁的氧化物中铁原子和氧原子个数比:=1:2,铁的氧化物化学式是FeO2 。
    故选B。
    20-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一氧化碳能与铁的氧化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设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xOy,则:;,
    则可得关系式: ,设产生沉淀的质量为15g,则加入的X的质量为8g,则:
    解得,
    则该铁的氧化物是Fe2O3,故选B。
    20-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根据将二氧化碳通入到足量澄清石灰水中生成碳酸钙的性质,推出沉淀为碳酸钙,质量为10g,从而根据碳元素质量守恒,得到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质量,再根据二氧化碳减去一氧化碳质量求出增加的氧元素质量,根据氧元素质量守恒,就可以得出铁的氧化物中氧元素质量,最后根据铁的氧化物质量减去氧元素质量得到铁元素质量,然后按照元素质量比求得化学式。
    详解:
    生成固体沉淀物为碳酸钙,根据碳元素质量守恒,碳酸钙中碳元素质量=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一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设二氧化碳质量为m,一氧化碳质量为n,10g×,m=4.4g,n=2.8g,所以铁的氧化物中氧元素质量=4.4g-2.8g=1.6g,剩余铁元素质量=5.8g-1.6g=4.2g,所以其中铁原子个数:氧原子个数= =3:4,所以该铁的氧化物化学式为Fe3O4,故选B。
    点睛: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发生变化。
    20-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增加质量就是生成水的质量5.4g,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不变,水中氢元素质量等于氢氧化铁中氢元素质量,则氢氧化铁的质量为;氢氧化铁中铁、氧元素的质量分别为为、;氢氧化铁分解失去氧元素的质量为水中氧元素质量和被铜网反应的氧元素质量之和,质量为;则得到复杂的铁的氧化物中铁、氧元素质量分别为11.2g、9.6g-5.6g=4g,设化学式为FexOy:
    即化学式为Fe4O5。
    故选C。
    20-5【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由描述①②可知,装入的铁的氧化物质量为 ,由③可知生成的碳酸钙质量为20g。
    设生成20g碳酸钙时需要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则有

    则8.8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则来自铁的氧化物的氧元素的质量为 ,则铁的氧化物中铁元素的质量为 ,则铁的氧化物中,铁原子和氧原子的原子个数比为 ,则该铁的氧化物为四氧化三铁。
    故选C。
    20-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CaSO4固体在受热时完全分解为CaO、SO2和O2,其化学方程式为:;NaOH溶液能吸收SO2,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因此NaOH溶液质量增加的1.28g就是反应生成的SO2的质量。
    详解:
    A、剩余的固体是CaO,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质量比,结合二氧化硫的质量,设CaO的质量为x,则,解得CaO的质量为1.12g,A错误;
    B、1.28g SO2中硫元素的质量为,2.72gCaSO4固体中硫元素的质量为,X中不含硫元素,不可能是SO3,B错误;
    C、将产生的气体产物通过灼热的铜网,铜网变黑,说明X是氧气,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根据化学方程式中氧气与二氧化硫的质量比,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y,则氧气的质量为,解得生成氧气的质量为0.32g,C正确;
    D、根据分析可知,方程式中a:c=1:1,D错误。
    故选C。
    21-23-1【基础】 【正确答案】 1、C 2、D
    【试题解析】 自制的“盐汽水”由水、氯化钠、二氧化碳、蔗糖等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
    故填:C
    有机化合物:含有碳元素,具有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化合物。水、氯化钠中不含碳元素,二氧化碳具有无机化合物的性质。
    故填:D
    21-23-2【基础】 【正确答案】 1、A 2、D 3、B
    【试题解析】 单质是指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CCl4由两种元素组成,则不属于单质;CCl4由C、Cl两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属于纯净物,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
    故选A;
    四氯化碳能灭电器火,则证明四氯化碳不能导电、不能燃烧;
    四氯化碳能迅速汽化则证明沸点低;
    四氯化碳能迅速覆盖在火焰上,证明密度比空气大;
    故选D;
    设四氯化碳中C的化合价为x,Cl的化合价为-1价
    则x+(-1)×4=0,x=+4,故C的化合价为+4价;
    故选B。
    21-23-3【巩固】 【正确答案】 1、B 2、C
    【试题解析】 A、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不变,不能使木块上的水结冰,故A错误;
    B、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能使木块上的水结冰,故B正确;
    C、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不能使木块上的水结冰,故C错误;
    D、蔗糖溶于水,溶液温度不变,不能使木块上的水结冰,故D错误;
    故选B;
    汽油洗油污利用了物质相似相溶的特性,是利用溶解原理,而洗涤剂洗油污利用了洗涤剂能够将油污乳化形成小油滴扩散在水中的原理,属于乳化作用。
    故选C。
    21-23-4【巩固】 【正确答案】 1、ACD 2、ABCE
    【试题解析】 A、过滤后的湖水不是纯净物,这是因为溶于水的物质不能除去,说法正确;
    B、水体虽然有自净能力,但是不是无限的,超过自净能力时可能会被污染,说法不正确;
    C、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以免污染水体,说法正确;
    D、明矾是常用的絮凝剂,可以用来净水,说法正确;
    故选ACD;
    反应沉淀池中利用沉淀净水方法,过滤池中利用过滤净水方法,活性炭吸附池中利用吸附净水方法,投药消毒过程利用化学物质进行消毒杀菌也是净水方法,蒸馏可以得到纯净水,制取水过程成本高,故不是自来水净水方法;
    故选ABCE。
    21-23-5【提升】 【正确答案】 1、D 2、C 3、D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溶液的性质。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5g,20℃时,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KCl固体,充分溶解,③中40g不能全部溶解,因此是饱和溶液,①②种溶质全部溶解,为不饱和溶液,故选:D;
    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不能将不饱和的氯化钾溶液转变为饱和的氯化钾溶液,故A不符合题意;
    B、加水,氯化钾的浓度变小,不能将不饱和的氯化钾溶液转变为饱和的氯化钾溶液,故B不符合题意;
    C、加氯化钾固体,能将不饱和的氯化钾溶液转变为饱和的氯化钾溶液,故C符合题意;
    D、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的性质,倒出部分溶液,氯化钾的浓度不变,不能将不饱和的氯化钾溶液转变为饱和的氯化钾溶液,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A、溶液①中溶质的质量为20g,溶剂的质量为100g,溶液的质量为12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A不符合题意;
    B、由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5g,即100g水中,在20℃时最多溶解35g氯化钾,40g氯化钾固体溶解在100g水中,此时只有35g氯化钾被溶解,溶质的质量为35g,溶剂的质量为100g,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5g:100g=7:20,故B不符合题意;
    C、由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5g,20℃时,30g氯化钾固体,加入100g水中,此时氯化钾完全溶解,将溶液②升温至40℃,溶质的质量不变,溶剂的质量不变,溶液的质量也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
    D、20℃时,40g氯化钾固体溶解在100g水中,此时只有35g氯化钾被溶解,还剩5g氯化钾未溶解,升温至40℃固体全部溶解,此时溶质的质量增加,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结合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性质、溶解度进行分析。
    21-23-6【提升】 【正确答案】 1、A 2、B 3、B 4、D 5、C 6、B
    【试题解析】 A.蒸馏水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A正确;
    B.矿泉水由水和一种或几种可溶性矿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
    C.海水由水和氯化钠等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故C错误;
    D.正常雨水中溶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会生成碳酸,所以雨水中除水之外,还有二氧化碳、碳酸及其他溶于水的物质,雨水由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故D错误。
    故选:A。
    A.根据硫酸铝的化学式Al2(SO4)3,可知该物质由铝、硫、氧三种元素组成,故A正确;
    B.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硫酸铝由三种元素组成,故B错误;
    C.硫酸铝中硫酸根呈-2价,铝元素呈+3价,故C正确;
    D.硫酸铝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能吸附水中悬浮杂质使其沉降,故D正确。
    故选:B。
    过滤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所以过滤池起到净水作用是去除难溶性杂质,故选:B。
    自来水厂生产自来水时净水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没有使用到的是蒸馏,如需制备更纯净的水,可用蒸馏的方法,故选:D。
    A.鉴别硬水和软水:分别取少量等量水样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相同滴数的同样的肥皂水,振荡,泡沫多、浮渣少则为软水,泡沫少、浮渣多则为硬水,故A正确;
    B.在实验室里,通常采用特定的实验装置,加热硬水至沸腾,再将水蒸气冷凝,收集得到蒸馏水,此净水方法为蒸馏,蒸馏可将水中可溶性物质分离与水分离,所以蒸馏可将硬水转化为软水,故B正确;
    C.活性炭可吸附掉水中一些溶解的杂质,如有色物质和有臭味的物质等,不能除去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加入活性炭不能降低水的硬度,故C错误;
    D.加热煮沸硬水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受热生成不溶性沉淀,从而可降低水的硬度,故D正确。
    故选:C。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变化,故A正确;
    B.水是纯净物,不能由氢气和氧气两种物质组成,故B错误;
    C.电解水实验,产生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故C正确;
    D.b管与电源正极相连,产生气体较少,b管中生成的气体是氧气,可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氧气,故D正确。
    故选:B。
    24-1【基础】 【正确答案】 1、9:2 2、
    【试题解析】 丙烷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8)=9:2;
    丙烷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24-2【基础】 【正确答案】 1、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延展 2、混合物 3、非金属
    4、
    【试题解析】 金面具历经数千年面具仍光亮如新的原因是金的化学性质稳定;用金制成较薄的面具,是因为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青铜是铜锌合金,属于混合物;
    硅是非金属材料;
    氢气燃烧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4-3【巩固】 【正确答案】 1、Cu、O、H、C 2、
    【试题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由于将“铜绿”隔绝空气加热,发现它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后物质含有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和铜元素,因此可以判断铜绿含有的元素是Cu、O、H、C;
    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24-4【巩固】 【正确答案】 1、提高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大 4、C3H8+5O23CO2+4H2O
    5、Fe+CuSO4=FeSO4+Cu
    【试题解析】 火种能够提高可燃物的温度,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提高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导流通道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够促进可燃物的燃烧,故填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合金的硬度比纯金属的硬度大,所以铝合金的硬度比纯铝的硬度大,故填大。
    丙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3H8+5O23CO2+4H2O。
    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Fe+CuSO4=FeSO4+Cu。
    24-5【提升】 【正确答案】 1、O2 2、P
    【试题解析】 氧气由氧分子构成,一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所以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元素符号可以表示元素,元素符号只有一个字母该字母大写,磷元素的符号为P;
    偏磷酸钠整体不带电,所以构成偏磷酸钠中的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和阴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相同,钠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偏磷酸根离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符号为。
    氧化铁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4-6【提升】 【正确答案】 1、分解反应 2、

    3、CO2或二氧化碳 4、b
    【试题解析】 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符合“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制取铜,同时生成硫酸亚铁,化学方程式为:;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元素不变原理:推断应该为CO2或二氧化碳;
    金柔锡柔,合两柔则刚,说明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故选b。
    25-1【基础】 【正确答案】 A -3 27:14
    【试题解析】 详解:
    (1)A、B、C中只有A是氧气,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填A;
    B物质为NH3,若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x+3=0,x=-3,则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2)D为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则D为N2,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C和D的质量比为:(18×6):(14×4)=27:14;
    (3)D为氧化物,则D由氮元素和氧元素组成,A和B的分子个数比为5: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则D为N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点睛: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
    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25-2【基础】 【正确答案】 1、C 乳化 2、氧气和二氧化碳 铝可以和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H2燃烧产物是水,热值高,无污染空气 1:3
    【试题解析】 ①“砂锅鱼头”富含蛋白质、油脂、无机盐、水,不含糖类。
    故选C;
    ②用洗洁精清洗砂锅,是因为洗洁精中含有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油污乳化为细小油滴,随水冲走;
    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Cu、C、H、O,反应物中含Cu、H、O,还应含碳元素,空气中含碳元素的物质是二氧化碳,故二氧化碳参与了反应,氧气也应参与了反应,故铜在空气中与水、二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生成铜锈;
    铝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是因为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常温下,铝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
    ②氢气燃烧产物只有水,比较环保,且热值大,故是最理想的清洁燃料;
    由图可知,该反应为甲烷和水在催化剂和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生成C和D的分子个数比为1:3。
    25-3【巩固】 【正确答案】 1、CH4 1:3
    2、C、H 3、石油 A
    【试题解析】 由微观示意图可知,A、B、C、D的化学式依次为:CH4、H2O、CO、H2,根据甲烷和水在高温,催化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根据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可知,生成C和D的分子个数比为1:3;故答案为:CH4;1:3;
    反应2中,反应前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变为反应后的+4价;反应前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变为反应后的0价,而氧元素反应前后都是-2价,所以反应2中,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C、H,故答案为:C、H;
    ①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资源;
    ②A、风力发电不会污染环境,符合绿色电力技术,故符合题意;
    B、火力发电需要使用燃料,其会污染环境,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石油;A。
    25-4【巩固】 【正确答案】 1、水分子间间隔 2、干冰 干冰升华吸热
    3、可再生 4、移除可燃物
    【试题解析】 水制成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微观上发生改变的是水分子间间隔;
    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干冰升华吸热,水蒸气凝结成液态水,故能用作制冷剂;
    风能可从自然界源源不断获得,属于可再生能源;
    闭火炬的燃气开关,使火炬熄灭,其灭火原理是移除可燃物;
    由图可知,反应I为水在太阳光和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过氧化氢和氢气,该反应方程式为:。
    25-5【提升】 【正确答案】 1、合成材料 2、大 7:8 3、失去 Ga3+
    4、
    隔离可燃物
    【试题解析】 塑料属于合成材料。
    合金比组成它的金属的硬度大;氧化锂(Li2O)中,锂、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2):16=7:8。
    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易失去3个电子,形成带3个正电荷的稼离子,符号为Ga3+。
    由图可知,甲是CH3OH,乙是O2,丙是CO2,丁是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关闭火炬燃气,使火炬隔离了可燃物,从而灭火。
    25-6【提升】 【正确答案】 1、有机物 15:2:1
    2、温室效应 增大
    3、可再生 4、
    【试题解析】 由化学式可知,乙基雌烯醇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
    乙基雌烯醇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12×20):32:16=15:2:1;
    二氧化碳的循环利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能有效缓解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
    制冰时,液态二氧化碳蒸发为气态,分子间间隙增大,分子的大小不变;
    风能属于可再生能源;
    由图可知,反应Ⅰ为水在光照和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为过氧化氢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6-1【基础】 【正确答案】 1、100mg 2、有机化合物 3、白色晶体 4、错 对
    5、0℃保鲜较室温储存可以更加有效的保证猕猴桃中的维C含量
    【试题解析】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推荐成人每日维生素C的摄入量是100mg。
    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通常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维生素C化学式为C6H8O6,属于有机物。
    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维生素C的物理性质有为白色晶体,无臭,易溶于水。
    从图1可以看到,储存时间越长,维C含量越低,故错;
    从表1可以看到,白菜浸泡30min比浸泡15min其维C损失越提高一倍,故对。
    从图1可以看到,0℃保鲜曲线在室温贮存上方,故可以得出结论:在实验研究的范围内,0℃保鲜较室温贮存可以更加有效的保证猕猴桃中的维C含量。
    26-2【基础】 【正确答案】 1、化学 碘液 2、糖类 3、C
    【试题解析】 二氧化碳到淀粉的转化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填:化学;
    淀粉溶液遇碘会变为蓝色,故填:碘液;
    淀粉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糖类,故属于六大营养素中的糖类,故填:糖类;
    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经缓慢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
    A、粮食主要成分是淀粉,故人工合成淀粉技术若推广应用有助于缓解粮食危机,选项正确;
    B、人工合成淀粉技术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为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选项正确;
    C、人工合成淀粉可以食用,选项错误;
    D、根据题意,理论上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年产淀粉量相当于我国5亩玉米地的年产淀粉量,故人工合成淀粉比玉米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的效率高,选项正确;
    故选:C。
    26-3【巩固】 【正确答案】 1、蛋白质 烧烤食物中含有较多亚硝酸盐
    2、可溶 多数亚硝酸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合理即可)
    3、蒜汁中的有机硫化物可阻断亚硝酸盐合成亚硝胺致癌物
    4、冰箱中温度低,硝酸还原酶的活性降低,使生成亚硝酸盐的反应速率减慢(或低温环境不利于细菌的繁殖等) 5、AC
    【试题解析】 瘦肉中富含的营养素是蛋白质;由短文中“腌制食品和烧烤食物中含有较多亚硝酸盐”可知,应少吃烤肉的原因是烧烤食物中含有较多亚硝酸盐;
    农药能溶于水,所以漂洗蔬菜能减少农药残留;温度越高,多数亚硝酸盐的溶解度越大,所以在沸水中焯一下,通常可以除去70%以上的亚硝酸盐;
    根据文中信息可知,蒜汁中的有机硫化物能够阻断亚硝酸盐合成亚硝胺致癌物;
    根据“④”分析可知,冰箱中温度低,硝酸还原酶的活性降低,使生成亚硝酸盐的反应速率减慢(或低温环境不利于细菌的繁殖等);
    A、每顿饭做得适量,尽量不留剩菜,故说法正确;
    B、洗菜时最好漂洗,浸泡时间长反而增加亚硝酸盐含量,故说法错误;
    C、维生素C又叫抗坏血酸,显酸性,可阻断亚硝酸盐合成亚硝胺致癌物,故说法正确;
    故选AC。
    26-4【巩固】 【正确答案】 活性炭 低 d 蛋白质 碘酒(碘水) 维生素 铁和锌(Fe和Zn) 钙(Ca) 2Ca2+ 聚乙烯
    【试题解析】 分析:
    详解:
    (1)发热包中含有硅藻土疏松多孔,与活性炭的作用相似,都可起到吸附作用;
    (2)由表中数据可知,等量的八宝粥与矿泉水比较,八宝粥的吸热率更低;
    (3)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a、发热包中反应较为复杂,会产生一定量的氢气和一氧化碳,不能在汽车或密闭、狭小的环境中使用,故不能在高铁车厢内多人同时制作不同口味的自热火锅,说法错误;
    b、加热前,将自热锅盖上的透气孔打开,加入冷水,不能密封透气孔,防止发生危险,说法错误;
    c、由图可知,自热米饭“自热”后保温效果良好,且加热后温度较高,不能立即食用,说法错误;
    d、由表可知:等质量的氯化镁和氯化铝作发热剂为相同食物加热,氯化铝“发热”效果更好,说法正确;
    答案:d;
    (5)虾仁属于肉类,主要富含蛋白质,常用来检验米饭中含有淀粉的试剂是碘酒;六大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糖类、油脂、水、无机盐和维生素,除营养成分的含量表中列出的营养素外,水和维生素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人体中含量超过0.01%的元素,称为常量元素;含量在0.01%以下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钙、铁、钠、锌”中属于微量元素的是铁和锌(Fe和Zn),青少年缺钙会得佝偻病;钙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一个钙原子、钙元素、钙这种物质,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数字表示钙原子的个数,两个钙原子:2Ca;
    (6)吃不完的炒饭可装进由聚乙烯制成保鲜袋放入冰箱,因为聚氯乙烯受热会释放出有毒的氯化氢气体。
    26-5【提升】 【正确答案】 1、B 2、3:8
    3、有机物 4、AD
    5、能在较短时间杀死病毒
    【试题解析】 分析:
    根据短文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小麦、高粱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填:B。
    乙醇(CH3CH2OH)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之比,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故填:3:8。
    乙醇、乙酸都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故填:有机物。
    A、乙醇在人体内先转化为乙醛,再转化为乙酸,最后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故A符合题意;
    B、48 度白酒,是指该白酒中溶质的体积分数为 48%,故B不符合题意;
    C、当白酒的度数在12.3℃—55.9℃时,白酒的度数越大,粘度越大;当白酒的度数>55.9℃时,白酒的度数越大,粘度越小,故C不符合题意;
    D、小酌怡情,饮多伤身,切勿酒驾,观点正确,故D符合题意。
    故填:AD。
    依据图 2知,当酒精的浓度为 75%时,病毒的致死时间最短,故填:能在较短时间杀死病毒。
    点睛:
    本题围绕酒精进行了科普宣传,起点高,考查点较低,运用所学知识,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就能轻松解答。
    26-6【提升】 【正确答案】 1、水浸 2、加工时间相同时,不同温度下维生素浓度不同 3、ABC
    【试题解析】 详解:
    (1)从实验设计和对比图1、图2来看,温度在100℃时,在相同的加工时间内,用水揉合成面团比鸡蛋揉合成面团维生素A含量降低要快。故涉及到的影响食品中维生素A含量的因素有加工温度、加工时间和水浸,故填:水浸。
    (2)根据图2对比分析,得出在相同的加工时间,温度越高,食品中维生素A含量越低的结论,所依据的证据是相同加工时间的柱状图,温度越高,柱状图越短,故填:加工时间相同时,不同温度下维生素浓度不同。
    (3)A、维生素A属于维生素中的一种,属于营养素,A正确;
    B、维生素A是由C、H、O元素组成的黄色固体,只含非金属元素,B正确;
    C、维生素A易被氧化,特别是暴露于氧气、高温环境时,会加快这种氧化作用,C正确;
    D、植物中虽不含有维生素A,但许多蔬菜、水果中含有胡萝卜素,它在小肠中可分解为维生素A,所以吃蔬菜能补充维生素A,D不正确。
    故选:ABC。
    27-1【基础】 【正确答案】 1、集气瓶 2、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3、 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4、BC或CB
    【试题解析】 由图可知,仪器①为集气瓶。
    装置B中,长颈漏斗需伸入液面以下,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为固液常温装置,则发生装置选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收集装置选C,则装置组合为BC。
    27-2【基础】 【正确答案】 1、铁架台 漏斗 2、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 2KClO32KCl+3O2↑
    3、搅拌,加速溶解 漏斗下端管口末紧靠烧杯内壁
    4、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
    【试题解析】 分析:
    (1)根据仪器名称解答;(2)根据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解答;(3)根据玻璃棒在溶解中的作用解答;(4)根据实验操作解答。
    由题图可知,①是铁架台,②是漏斗。
    用装置B收集氧气时,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说明收集已满;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
    图C为溶解操作,其中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图D为过滤操作,其中的一处明显错误是漏斗下端管口末紧靠烧杯内壁。
    图E为蒸发操作,当看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各项操作的目的。
    27-3【巩固】 【正确答案】 1、长颈漏斗 2、AD
    3、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4、c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d端,木条复燃,说明已经集满
    【试题解析】 由图可知,仪器b为长颈漏斗;
    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故收集装置可选D,故填:AD;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与装置B相比,C装置可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
    若用E装置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则氧气从c端通入;
    氧气具有助燃性,用E装置收集氧气检验氧气是否收满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d端,木条复燃,说明已经集满。
    27-4【巩固】 【正确答案】 1、试管 2、 氧气不易溶于水 防止冷凝水倒流,造成试管炸裂
    3、 C H2CO3
    【试题解析】 仪器①为试管;
    选择装置A和D制取氧气,A装置为固体加热型,且试管口没有棉花,即为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方程式为;
    采用装置D排水法收集氧气的依据是氧气不易溶于水;
    收集完氧气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的目的是防止冷凝水倒流,造成试管因骤冷而炸裂;
    实验室利用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来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方程式为;
    由于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可选择B或C,由于C装置为分液漏斗,通过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率,故若要控制液体滴加速率,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C;
    用装置E收集CO2时,观察到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即使其变红的物质是H2CO3。
    27-5【提升】 【正确答案】 1、酒精灯 长颈漏斗
    2、D或E
    3、 B
    4、碳酸钙粉末 B
    【试题解析】 由图可知,仪器①为酒精灯;仪器②为长颈漏斗;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D或E;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室通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与B装置相比,C装置可将固体置于多孔隔板上,关闭止水夹,通过长颈漏斗添加液体,固液接触,生成气体,装置内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长颈漏斗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止水夹,气体导出,固液接触,反应开始,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故选B;
    ①对比分析 a、b 点可知,相同时间内,甲的气压大,说明甲的反应速率快,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比块状碳酸钙快,故曲线甲表示碳酸钙粉末;
    ②A、碳酸钙的质量相同,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快,但是最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相同,不符合题意;
    B、对比分析c、d点可知,相同的气压时,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所需时间短,说明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更快,符合题意。
    故选B。
    27-6【提升】 【正确答案】 1、锥形瓶 2、 B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气体已满
    3、A b D
    【试题解析】 由图示可知,仪器①为锥形瓶,故填锥形瓶;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为固液不加热型反应,所以发生装置选择B。故填;B;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对二氧化碳验满时,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气体已满。故填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气体已满;
    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属于固体加热型反应,所以发生装置选择A,故填A;
    氧气密度小于水,所以用E装置收集氧气时,气体从b口进入,水从a口流出,故填b;
    失重环境下,不能再利用密度大小或溶解性原理收集氧气,所以不能使用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气体,可用真空袋收集氧气,故选D。
    28-1【基础】 【正确答案】 1、镁或Mg 2、玻璃棒 引流 3、
    防止反应生成的硅重新被氧化,且可以防止氢气和氧气混合,高温下发生爆炸
    4、HCl
    【试题解析】 反应Ⅰ为镁和二氧化硅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硅和氧化镁,在该反应中,镁得到氧,属于还原剂;
    操作Ⅰ实现了固液分离,名称是过滤,过滤所需的玻璃仪器是烧杯、漏斗、玻璃棒;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反应Ⅱ为SiCl4和氢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硅和氯化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氢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氧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且高温下,反应生成的硅能与氧气反应,故该反应要在无氧气的环境中进行,原因是:防止反应生成的硅重新被氧化,且可以防止氢气和氧气混合,高温下发生爆炸;
    由图可知,HCl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以循环利用。
    28-2【基础】 【正确答案】 1、-1 2、
    不属于
    3、漏斗 4、干燥,防潮,密封保存等
    【试题解析】 化合物整体化合价为0,而Ca元素显+2价,设O元素显x价,则2x+(+2)=0,解得x=-1;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均未发生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通过操作a得到固体和溶液,故操作a是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操作,即是过滤操作,而过滤需要用到漏斗、烧杯和玻璃棒;
    题干中提到“过氧化钙(CaO2)难溶于水,在水中会缓慢地放出氧气”,故过氧化钙保存时应该注意防潮,避免其与水反应引起药品变质。
    28-3【巩固】 【正确答案】 1、过滤 漏斗 2、+3
    3、甲烷和氢气 4、
    5、474
    吸附沉降
    【试题解析】 操作a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则其名称为过滤;
    过滤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漏斗。
    FeTiO3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钛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3+x+(-2)×3=0,解得x=+3。
    由图可知,流程过程中既有氢气和甲烷消耗,又有氢气和甲烷生成,则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氢气和甲烷。
    CO和H2在一定条件下生成CH4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明矾[KAl(SO4)2·12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9+27+(32+16×4)×2+12×(1×2+16)=474;
    明矾溶于水形成胶状物,会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使其沉降。
    28-4【巩固】 【正确答案】 1、漏斗 2、 置换
    3、H2O 4、蒸馏,将混合物加热到64.7℃(合理即可)
    【试题解析】 过滤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玻璃棒。
    由流程图可知,铁和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为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等号左边有1个碳原子、2个氧原子和6个氢原子,等号右边CH3OH中含有1个碳原子、1个氧原子和4个氢原子,则还少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故填H2O。
    乙醇的与沸点为64.7℃,水的沸点为100℃,则可通过蒸馏的方法分离出乙醇,即将混合物加热到64.7℃。
    28-5【提升】 【正确答案】 1、
    2、 过滤 漏斗
    3、无气泡生成的 4、 5、20%
    【试题解析】 根据题意,氯化铁和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铜,化学方程式为:;
    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氯化亚铁,化学方程式为:;
    如图步骤②将固体和溶液分离,该操作hi过滤,所需的玻璃仪器是烧杯、玻璃棒和漏斗;
    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因此当观察到没有气泡生成的时候表示铁过量;
    步骤②③所得FeCl2可与一种气体单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FeCl3,实现循环使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测该单质是氯元素组成的单质即氯气,化学式是
    铜铁合金若干克经粉碎后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因此过滤后,得到的滤渣是铜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即铜和氧气加热反应生成氧化铜,结果灼烧后的生成物质量与原合金质量相等,由此可知混合物中铁的质量与铜的质量关系与氧化铜中氧元素与铜元素的质量关系相等,故原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为可用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表示即
    28-6【提升】 【正确答案】 1、增大接触面积,反应更充分
    2、玻璃棒 引流 3、+6
    4、
    5、 化合反应
    【试题解析】 反应①常将钼矿石粉碎,目的是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操作1是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操作,即为过滤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MO3中氧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设钼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有x+(-2)×3=0,解得x=+6;
    反应③中高温条件下三氧化钼和氢气反应生成钼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氧化硫和水反应产生亚硫酸,该反应的方程式是:H2O+SO2=H2SO3,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29-1【基础】 【正确答案】 红 黑色粉末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NaCl和HCl 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防止空气中的水分进入试管,干扰实验 试管③中的硅胶由蓝色变为红色,试管①②中的硅胶不变色
    【试题解析】 详解:
    (1)氢氧化钠显碱性,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故填:红。
    (2)过量稀盐酸,加入少量氧化铜,氧化铜和稀盐酸生成氯化铜和水,现象为黑色粉末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化学方程式,故填:黑色粉末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3)倾倒稀盐酸至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可能稀盐酸过量,还可能恰好完全反应,故填:NaCl和HCl。
    (4)取反应后的溶液于烧杯中,加入铁粉,铁粉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证明猜想错误,故填: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5)加入试剂后,要迅速塞紧橡胶塞的原因是防止空气中的水分进入试管,干扰实验,能证明酸和碱反应有水生成的现象是试管③中的硅胶由蓝色变为红色,试管①②中的硅胶不变色,故填:防止空气中的水分进入试管,干扰实验;试管③中的硅胶由蓝色变为红色,试管①②中的硅胶不变色。
    29-2【基础】 【正确答案】 产生气泡 乙 过量的碳酸钠、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也产生白色沉淀(合理即可) 、
    H+、Na+、Cl-、 沉淀、气体或水
    【试题解析】 详解:
    [提出问题1]由结论A是一种酸可知,酸与碳酸钠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实验中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产生气泡;
    [提出问题2]
    [评价与交流]由于不确定A中是稀硫酸还是稀盐酸,则A与碳酸钠反应后的溶液B中可能有碳酸钠,碳酸钠、氯化钠都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向B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也会产生白色沉淀,所以甲同学的结论错误;
    乙同学向B中加过量的稀硝酸,排除碳酸钠的干扰,再滴加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A是稀硫酸,所以乙同学的结论正确;
    实验3中反应有前面反应生成的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盐酸,反应方程式为:和;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过量的和反应生成的H+、Na+、Cl-。
    [归纳总结]在鉴别前,应除去溶液中的干扰离子,一般方法是:先另选试剂将干扰离子变成沉淀、气体或水除去。
    29-3【巩固】 【正确答案】 溶液不变色 AB 稀盐酸 NaCl、HCl 10 中和反应出热量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涉及中和反应,无明显现象如何证明反应发生,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判断及中和反应过程中pH及温度的改变。
    详解:
    (1)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滴入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中没有了氢氧化钠,可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加入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呈酸性或中性,溶液中溶质成分为NaCl或NaCl和HCl。
    A、加入Zn,Zn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若有气泡产生,则溶液中溶质成分为NaCl和HCl,反之则为NaCl,故A选项正确;
    B、加入Mg(OH)2 ,Mg(OH)2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若固体溶解,则溶液中溶质成分为NaCl和HCl, 反之则为NaCl,故A选项正确;
    C、加入 FeCl3 溶液,FeCl3 与NaCl、盐酸都不发生反应,均无明显现象,无法判断溶质成分,故C选项错误;
    加入AgNO3溶液,NaCl、HCl都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无法判断溶液中溶质成分,故D选项错误。
    故选AB。
    (2)①由图2可知:溶液pH变化为:大于7、等于7、小于7,说明该实验是将稀盐酸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注射器中溶液是稀盐酸,故填:稀盐酸;
    ②由图2可知加入注射器中溶液20mL时,pH为2,小于7,溶液中溶质成分有生成的NaCl,还有过量的HCl,故填:NaCl、HCl;
    (3)当pH=7,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由图像可知对应加入盐酸的体积为10mL,故填:10;
    【结论与交流】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可知,中和反应过程中pH会发生改变,中和反应放出热量等,故填:中和反应放出热量。
    点睛:
    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中和反应可能无明显现象,中和反应过程中pH会发生改变,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
    29-4【巩固】 【正确答案】 沉淀逐渐消失 2HCl+Mg(OH)2=MgCl2+2H2O 无明显变化 ①②⑤⑥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放出热量 放出 反应结束 ①②中硅胶不变色,③中硅胶变红 有新物质生成
    【试题解析】 分析:
    详解:
    ①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沉淀逐渐消失,溶液变为蓝色。③盐酸和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沉淀逐渐消失。所以共同现象是沉淀逐渐消失。③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一:
    氢氧化钠溶液为碱性,能使酚酞变红,如滴加酚酞后无明显变化,说明溶液中无氢氧化钠,则可证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确定无氢氧化钠存在,一定有生成的氯化钠,还需要判断是否有盐酸。
    ①Zn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可以检验是否有盐酸。
    ②Fe(OH)3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铁溶液为黄色,可以检验是否有盐酸。
    ③FeCl3不与盐酸反应,无法检验是否有盐酸存在。
    ④AgNO3与盐酸、氯化钠都能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无法检验是否有盐酸存在。
    ⑤CuO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氯化铜溶液为蓝色,可以检验是否有盐酸。
    ⑥Na2CO3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可以检验是否有盐酸。
    故选①②⑤⑥。
    实验二:
    因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放出热量,所以观察到U形管中右侧红墨水液面上升不能说明发生了反应,也可能是因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导致的。
    从溶解度曲线中温度开始逐渐升高可知,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并放出热量。化学反应结束后不会再放出热量,温度会逐渐降低至室温。所以曲线开始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是反应结束。
    实验三:
    醋酸和氢氧化钠加入硅胶中,硅胶均不变色,说明醋酸和氢氧化钠都能使硅胶变色。而醋酸和氢氧化钠混合加入硅胶,硅胶变色,说明醋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能使硅胶变色的物质,能证明氢氧化钠与醋酸反应。所以能证明氢氧化钠与醋酸反应的现象是①②中硅胶不变色,③中硅胶变红。
    实验反思:
    实验一是通过判断氢氧化钠消失判断反应发生的。实验二是通过热量变化来判断反应发生的。实验三是通过判断有水生成判断反应发生了。所以除给出思路,还可以通过证明有新物质生成来证明反应发生。
    29-5【提升】 【正确答案】 固体溶解 溶液不变色 ①②⑤⑥ 稀盐酸或HCl HCl和NaCl 溶液pH由小于7变成等于7再变成大于7
    【试题解析】 详解:
    (1)实验中,观察到试管①③中共同的明显现象是固体氢氧化铜和氢氧化镁都溶解,故填固体溶解;
    试管①中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取少量实验后试管②中的溶液,分别加入a、b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若溶液不变色,则溶液中无氢氧化钠,证明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故填溶液不变色;
    为进一步探究试管②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即探究稀盐酸是否过量,可以向试管b中加入Zn,出现气泡则有稀盐酸;加入Fe(OH)3,固体溶解,溶液变黄,则有稀盐酸;加入MgO 固体,固体溶解,则有稀盐酸;加入Na2CO3,出现气泡,则有稀盐酸,故选①②⑤⑥。
    (3)①实验开始时,溶液pH<7,随着甲溶液的加入,pH值逐渐增大,溶液由酸性变为碱性,说明乙溶液是稀盐酸。
    ②加入甲溶液6mL时,烧瓶中的溶液为酸性,说明酸是过量的,则溶质成分为盐酸和氯化钠,故填HCl和NaCl。
    ③根据该实验测定结果,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是:溶液pH由小于7变成等于7再变成大于7。
    29-6【提升】 【正确答案】 难溶性固体溶解 溶液未变红色 AB 稀盐酸 HCl和NaCl pH由小变大至≥7
    【试题解析】 分析:
    详解:试管①,向Cu(OH)2固体中加入稀硫酸,Cu(OH)2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试管③,向Mg(OH)2固体中加入稀盐酸,Mg(OH)2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试管①③中共同的明显现象是难溶性固体溶解。
    (1)取少量实验后试管②中的溶液,分别放入a、b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不变红色,说明溶液中没有氢氧化钠,故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NaCl,可能还含有HCl,为进一步探究试管②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可以向试管b中加入Zn,有气泡生成说明溶液中还含有HCl,反之则无;加入Fe(OH)3,溶液变成黄色,说明溶液中还含有HCl,反之则无;加入FeCl3,无明显现象,无法判断溶液中是否含有HCl;加入AgNO3,因为NaCl与AgNO3反应也会产生白色沉淀,无法判断溶液中是否含有HCl;故选AB。
    (2)①由图像可知,加入甲溶液前,乙溶液的pH小于7,说明乙溶液是稀盐酸。
    ②加入甲溶液6mL时,烧瓶中的溶液的pH小于7,说明加入的氢氧化钠的量不足,盐酸过量,故烧瓶中的溶液的溶质成分是NaCl和HCl。
    ③根据该实验测定结果,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是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烧瓶内溶液的pH从小于7,逐渐增大到大于或等于7。
    30-1【基础】 【正确答案】 不是 盐酸稀释可能放热 相同条件下,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与氯化钙均生成二氧化碳,且浓度越大,产生二氧化碳越快 CaCO3↓+CO2↑ 44.2% 偏小
    【试题解析】 分析:
    详解:
    (1)碳酸氢钠在20℃时的溶解度为9.6g,即20℃时100g水中溶解9.6g碳酸氢钠达到饱和状态,故在20℃时将0.5g的碳酸氢钠加入10mL水中形成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填:不是。
    (2)室温下(20℃),边搅拌边向盛有0.5gNaHCO3固体的烧杯中加入10mL水,测得温度为18.5℃,说明碳酸氢钠溶于水吸收热量,恢复至室温后,向烧杯中加入过量10mL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20℃),测得温度为20.8℃,此时温度升高,但有可能是加入20%的盐酸时,盐酸稀释放出的热量,并不能说明是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放热,故填:盐酸稀释可能放热。
    探究2:
    (3)根据实验数据可知,碳酸氢钠浓度增大,生成二氧化碳量增多,说明反应速率快,因此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增大碳酸氢钠浓度,二氧化碳生成速度变快;故填:相同条件下,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均有CO2产生,且浓度越大,产生CO2速度越快。
    (4)加入氯化钙有气泡产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只有二氧化碳为气体,有沉淀生成,则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所以沉淀为碳酸钙,故填:CaCO3↓+CO2↑。
    探究3:
    (5)①根据差量法固体减少的质量为19.0g﹣15.9g=3.1g,设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x=8.4g
    NaHCO3的质量分数

    故填:44.2%。
    ②若上述过程中未加热至恒重,计算碳酸氢钠质量偏少,则测得NaHCO3的质量分数将偏小,故填:偏小。
    30-2【基础】 【正确答案】 不是 吸热 盐酸的稀释过程可能放热 相同条件下,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和氯化钙反应时均有二氧化碳产生,且浓度越大,产生二氧化碳速度越快 CaCO3↓+CO2↑ 44.21%
    解:由题意可知加热后混合物减少的质量就是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9.0g-15.9g=3.1g,设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故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
    答:样品中 NaHCO3的质量分数为44.21%。 偏小
    【试题解析】 分析:
    详解:
    (1) 室温下(20℃),NaHCO3的溶解度为9.6g,10ml的质量为10g,10g水中最多可溶解碳酸氢钠0.96g,故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即选“不是”。
    (2)室温时向碳酸氢钠中加入水时,温度降为18.5℃,故溶解吸热。20℃的20%的盐酸溶于水时可能会放热,故温度升高可能是由于盐酸溶于水放热,不一定是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放热,故理由是盐酸的稀释过程可能放热。
    (3)通过分析分别向10mL0.5%和5% NaHCO3溶液中滴加10%的CaCl2溶液时的CO2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可知,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都会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而且浓度越大产生二氧化碳的速度越快,故该实验的结论是相同条件下,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和氯化钙反应时均有二氧化碳产生,且浓度越大,产生二氧化碳速度越快。
    (4)由上述分析可知反应有白色浑浊出现,还会生成二氧化碳,故反应方程式为:。
    (5) ①见答案;
    ②由上述计算过程可知,碳酸氢钠的质量是根据反应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若未加热至恒重,则碳酸氢钠未完全反应,即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会偏小,则计算出的碳酸氢钠的质量会偏小,那么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也会偏小。
    30-3【巩固】 【正确答案】 纯碱 左边气球比右边气球小或左边小或右边大 0.252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便于对比或控制化学反应速率也给分 Na2CO3 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 CO2 <
    【试题解析】 详解:
    (1)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
    设计与实验:(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均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气球胀大,如果左边气球比右边气球小或左边小或右边大,说明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速率比碳酸氢钠和稀盐酸的反应速率小;
    (3)相同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完全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不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要使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相等,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中碳元素的质量相等,碳酸钠中碳元素的质量为:,故应称取碳酸氢钠的质量为: ;
    (4)①该反应有气体生成,故实验前,需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用分液漏斗滴加稀盐酸的好处是:可通过分液漏斗控制药品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
    实验结论:(5)由图4可知,相同条件下,碳酸氢钠的压强大,说明NaHCO3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较慢;
    反思与应用:(6)①上述(5)实验结论中的物质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速率较慢的原因是: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再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
    ②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碳酸氢根离子,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右侧烧杯中空白圈内微粒的符号为:CO2;
    ③由表可知,向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碳酸钠溶液显红色,碳酸氢钠溶液显浅红色,故等体积、含碳元素质量相同的碳酸氢钠溶液碱性<碳酸钠溶液碱性。
    30-4【巩固】 【正确答案】 反应至5秒时 吸收 有 < , <
    【试题解析】 详解:
    (1)观察反应至5秒时,二者生成二氧化碳量来对比二者反应速率,更精准方便,因为二者反应结束时间不相等,需要准确判断,耗时又易有误差,故填:反应至5秒时;
    (2)通过观察图片可以发现,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逐渐降低,所以碳酸氢钠粉末溶于水及与酸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故填:吸收;
    (3)由于温度是影响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所以两种粉末状固体溶于水及与酸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它们与酸的反应速率有较大影响,故填:有;
    (4)通过观察反应后甲乙气球大小可以发现,甲中气球较大,故该实验中,与稀盐酸反应结束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NaHCO3>Na2CO3。
    (5)因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先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再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反应刚开始,不产生气泡,故填:,;
    (6)由于试管甲中的溶液开始时显浅红色,试管乙中的溶液开始时显红色,所以可以知道,碳酸氢钠的碱性小于碳酸钠的,故填:<。
    30-5【提升】 【正确答案】 Na2CO3 BD(只选一个不给分) (或或或) 碳酸氢钠 相同条件下,压强越大,产生二氧化碳越多(或相同条件下,产生相同量的二氧化碳,碳酸氢钠所需时间短;或相同条件下,相同时间内,碳酸氢钠产生的二氧化碳多)(评分说明:没有“相同条件下”这五个字也给分) 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分步进行,首先生成碳酸氢钠,然后才是碳酸氢钠和稀盐酸的反应(或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时先生成碳酸氢钠,然后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
    生成二氧化碳;或,) 立即产生大量气泡(或立即产生气泡) 刚开始无明显现象,后产生气泡(或刚开始无气泡,后产生气泡;或过一会产生气泡)
    【试题解析】 分析:
    详解:
    [探究活动一]
    (1)由可知,反应前物质中N、H、C、O、Na的原子个数分别为:2、10、1、5、2,反应后除X外的物质中N、H、C、O、Na的原子个数分别为:2、10、0、2、0,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X中含C、O、Na的原子个数分别为:1、3、2,则X的化学式为:Na2CO3。
    (2)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BD。
    A、该实验中烧杯中稀硫酸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氨气的质量,如果用浓硫酸替代稀硫酸,浓硫酸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导致测量结果偏大,说法错误;
    B、倒置漏斗中气体与稀硫酸的接触面积增大有利于氨气的吸收,同时倒置漏斗中的空间较大,可以防止倒吸,说法正确;
    C、球形干燥管中的氢氧化钠固体吸收的是氨气混有中的水蒸气,这部分水蒸气不一定是反应中生成的,说法错误;
    D、因为装置内还存在反应生成的氨气,如果不将这部分气体全部赶出,就造成烧杯内吸收的氨气质量偏少,导致测定结果会偏小,所以停止加热后要通入一段时间空气,说法正确。
    (3)因为反应前烧杯及烧杯内溶液的总质量记为m4,反应后其总质量记为m5,所以反应中生成氨气的质量为:m5- m4。
    设样品中碳酸铵的质量为x。


    x=
    样品中碳酸铵的质量分数为: 。
    [探究活动二]①相同条件下,压强越大,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越多。由图像可知,相同条件下,相同时间内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多(或相同条件下,产生相同量的二氧化碳,碳酸氢钠所需时间短),说明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较快。
    ②由图像中信息得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较慢。结合表中酚酞在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中的颜色,以及盐酸滴入碳酸钠溶液中酚酞的变色过程,其原因是: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分步进行,首先生成碳酸氢钠,然后才是碳酸氢钠和稀盐酸的反应(或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时先生成碳酸氢钠,然后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或,)。
    ③未知溶液分别编号为x、y,在试管中加入适量x,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入y并振荡,如果实验结论:x是稀盐酸,y是碳酸钠溶液,因为碳酸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碳酸氢钠遇到过量的盐酸,立刻就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实验现象是:立即产生大量气泡(或立即产生气泡)。如果实验结论是:x是碳酸钠溶液,y是稀盐酸,因为稀盐酸滴入碳酸钠溶液中,首先生成碳酸氢钠,碳酸钠溶液反应完继续滴入稀盐酸,稀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实验现象是:刚开始无明显现象,后产生气泡(或刚开始无气泡,后产生气泡;或过一会产生气泡)。
    30-6【提升】 【正确答案】 不是 吸热 盐酸的稀释过程可能放热 碳酸钠或Na2CO3 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然后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由于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固体质量的减小即为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20.0g-16.9g=3.1g
    设20.0g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故样品中 NaHCO3的质量分数为42% 偏小
    【试题解析】 详解:
    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探究1:
    (1)20℃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9.6g,则有10mL水中最多溶解0.96g碳酸氢钠,实验过程中只加入0.5g,所得溶液不是饱和溶液,故填:不是;
    (2)碳酸氢钠溶于水的过程中温度由20℃变为18.5℃,温度降低,说明NaHCO3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室温时,向烧杯中加入20℃的盐酸温度变为20.8℃,温度升高,可能是反应放热也可能是盐酸溶于水稀释的过程放热,不能确定是NaHCO3溶液与盐酸反应放热,故填:吸热;盐酸的稀释过程可能放热。
    探究2:
    (3)从图中可以看出,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然后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碳酸氢钠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快,碳酸钠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慢;
    探究3:
    (4)①见答案;
    ②若在加热过程中未加热至恒重,说明碳酸氢钠没有完全分解,则测得NaHCO3的质量分数将偏小,故填:偏小。
    点睛: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性质以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相关试卷

    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中考一模化学变式题附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中考一模化学变式题附答案,共115页。

    2022年北京市西城区中考一模化学变式题附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北京市西城区中考一模化学变式题附答案,共143页。

    2023年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72g,9%,3%,6g,7~10,8~48,1~6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