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第一中学老校区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274576/0-17060191088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第一中学老校区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274576/0-170601910890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第一中学老校区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274576/0-170601910893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第一中学老校区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满分:150分 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 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西洋团体格局),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选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差序格局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家族制度为手段存在下来的。在任何社会,血缘关系都是存在的,但并不是任何社会的血缘关系都被强加有同样的义务。中国人的血缘关系深受儒家孝悌思想的影响,每个人都被儒家思想在血缘关系的网络中安排了具体的道德义务,而家族制度进一步在组织和制度上强化了这种义务。西方的宗教信仰和国家观念则大大削弱了血缘关系中的这些义务。因此,中国传统社会血缘关系的义务与西方社会血缘关系的义务有所不同,这就是费老讲中国传统社会是“差序格局”,而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的理由。
但在今天的中国农村,家族的力量已基本上消失了,特别是以族规家法为代表的宗族制度早已不再存在。而儒家“孝悌”思想在现代传媒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也不大有道德约束力。这种情况下,构成附着在传统中国血缘关系上的道德义务越来越弱,以至于与西方社会相差不多了。这时候,我们不应再说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的。
与“差序格局”解体相一致的是农民人际联系的日渐广泛,姻亲关系的重要性在许多农村已远远超过宗亲,朋友同学关系越来越多,类似的人生经历、共同的业余爱好、一致的经济利益、相近的年龄等等,都正在构成农村人际关系的主流。以前农村人情往来大都是宗亲与姻亲,现在人情中朋友的比重则越来越大。农民越来越成为社会各个朋友圈子的一部分,而不再只是宗族圈子的一员。朋友圈子是团体格局的,如徐勇所说“圈子内的人具有一定的平等和互利性”。
重要的是,在差序格局解体的时候,人们自己选择关系,这种选择的关系,依他们的理性算计。市场经济和现代传媒则为农民提供了进行理性算计地交往朋友的理由。人际关系与经济利益越来越紧密地挂上了钩,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理性化了。
当前农村普遍的人口流动和农民的贫困化进一步强化了农村人际关系理性化的趋势。人口流动使农民可以摆脱村庄舆论对自己的压力,从而更容易摆脱道德义务和选择交往空间。贫困化则使他们将较少的资源更多地用于投资那些可以带来经济回报的人际关系而不是由血缘决定的人际关系之中。
人际关系理性化在农村形成了一个一个较宗族小得多的圈子,尤其是朋友圈子和亲戚圈子。当农村的经济环境较为恶劣、农民占有的经济资源较少时,这些圈子可能会缺乏经济滋润而变得更小。而农村传统文化的解体,使农民越来越看重实际的有时是即时的好处,越来越忽视交往中的感情,这个时候,理性算计的农民终于会因为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足够的人际联系,而在出现突发性生产生活事件时,没有应对能力。
(选摘自贺雪峰《新乡土中国·人际关系理性化》)
1.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的含义,小到一个人,大到全天下,说明“家”字有很强的伸缩性。
B. 现实生活中,没有两个人的差序格局是完全相同的。
C.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的变化是由人情冷暖的社会现象导致的。
D. 西洋社会,孩子住在家给父母膳宿费,是孩子对成人权利的重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已基本不符合当今中国农村的发展。
B. “差序格局”的解体,在某种意义上,其实质就是“人际关系的理性化”。
C. 过去农村人们将较少的资源更多地用于那些由血缘决定的人际关系之中而不是投资可以带来经济回报的人际关系中,从而导致自身贫困。
D. 随着人际关系与经济利益越来越紧密,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理性化,其原因之一是人们的理性算计。
3. 结合材料,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差序格局”观点的一项是( )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 地僻柴门堪系马,家贫蕉叶可供书。
C.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D. 有酒有肉是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4. 简要阐述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 根据材料二,归纳当下中国农村“人际关系越来越理性化”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歌声
王愿坚
我们钻进兴凯湖①边荒凉的原始森林,已经整整三天了。
1935年的晚秋,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茅草早已枯黄了,在积年的腐土上,又压上了厚厚的一层落叶。太阳已经落到西边山后去了,天渐渐昏暗起来,骚乱稍稍平息了些,森林慢慢安静了。只有那“哗——哗—— "的松涛在晓风的激荡下,更起劲更单调地响着,间或有几只归林的飞鸟吱喳地叫两声,整个森林显得更加阴森更加寒冷了。
我望望他俩。老赵半睡半醒地躺在那里,一会儿睁开眼睛,呆滞地望望树林梢头那一小片蓝天。小孙②耷拉着个脑袋,两手不停地抚摸着那支小马枪的枪托,半天,蹦出了一句话:“这……都怨我啊!要不是我……不小心,我们也不会暴露。”说着,抽抽搭搭地哭起来。
老赵长长地吐了口气,直盯盯地望着小孙的脸问道:“你今年十几了?”
“十七。”小孙慢慢地抬起头,
“你年轻,又没有受伤,你得活看,我们俩往东那么一打……”
他的话没说完,就被小孙气愤地打断了:“你……别说这个!咱死,死在一起,埋,理在一堆……”
话一时顶住了,谁也不再说什么,林里更静了。一阵风过处,“吧嗒吧嗒”两颗松塔落在地上,骨碌骨碌滚到小孙的脚边,一只毛茸茸的小松鼠跟着蹿下来。它并不怎么怕人。它扒着树干,不停地摇着它那长长的尾已,瞪着一对小眼好奇地瞧着我们。小孙捡起松塔,下意识地往里面瞅了瞅,随手丢给了松鼠,那家伙轻轻一纵,抓起松塔跑走了。
又是一阵沉默。
突然,老赵翻转身,挣扎着爬起来,吃力地把他那只受伤的胳膊哆哆嗦嗦地向我伸过来。
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一切全明白了。我把他那只手紧紧握住。接着,又一只手很快地落到了我的手上。
三只手紧紧地扣在一起,一件决定我们命运的大事就这样在一瞬间无言地决定了。
老赵抽回手,从挎包里掏出了一颗手榴弹,放在嘴里猛一下咬开了盖子,像摆一只酒瓶子似的,矗直地放在我们中间,然后把弹弦轻轻地钩了出来。老赵向我们询问地看了一眼,说:“想想看,还有什么事该做?时间还来得及;天快黑上来了,敌人一时怕还不敢进来。”
“没有。”我摇了摇头。我只把驳壳枪往胸前放了放,从衣服里子里拿出那张一直没舍得毁掉的临时党证,叠了叠,压在枪的表尺底下——让它们和我的心脏一块儿炸掉吧!
对面,小孙也在窸窸窣窣地收拾什么,他把脑袋探向我这边,肯求似的低声说:“老董,咱俩换个地方坐吧!”他一面往我这边爬,一面解释说:“我爹临死的时候这么说过:‘就是牺牲了,也要脸朝东死去——我们的祖国在那边!’”
这话说得我心里一紧一紧的。我刚想安慰他几句,猛地,老赵把一只手重重地按到了我的肩膀上,使劲晃着:“听!快听!”
松涛在吼着。在这海潮似的涛声里,隐隐约约地有一种奇异的声音汇合着兴凯湖上的风吹送过来。这是一个人在唱歌。歌声,不怎么高亢,也并不悠扬,它低沉而又坚决地涌进森林,压过了松涛,冲进了我们的心。
歌子是用我很不熟悉的语言唱出来的。一时,我简直弄不清这是什么歌子,只觉得它是那么亲切,那么耳熟,但很快,歌声和我心里的一支歌曲共鸣了,是它,是它!就在一年以前,我刚走进党的队伍的时候,在鲜红的党旗下面,和同志们一道,我第一次唱起这一支歌。这以后,我们曾经唱着它欢庆过战斗的胜利,也曾经唱着它把战友的尸体葬进墓穴……
是多么震撼人心的歌声啊!和着这歌声,歌词从心底里流出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歌声和着松涛,合成了一个巨大的音响,摇撼着整个森林。我们都情不自禁地和着这歌声低唱起来。老赵揽着我的肩膀,紧贴着我的脸,嘴巴在哆嗦着,歌词从他那皴裂的嘴唇上吐出来: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做一次最后的斗争!……
小孙抱住了老赵,越唱声音越高。
我们紧紧地依偎在一起,唱啊,唱啊。唱了一遍又一遍。歌声和泪一道,从心里涌出来!
不知什么时候,老赵已经不唱了。他像喝醉了酒似的,摇摇晃晃地扶着树干站起身来,目不转晴地盯着我,呵斥似的说道:“不对!不对啊,老董!”他用力摇着手榴弹,“我们能活着出去,我们一定得活着出去!”
他说出了我心里的话。想起刚才我们那样软弱无力和那种绝望的打算,我感到脸上一阵发烧。“好!”我也霍地站起身说,“四班长,你下命令吧!”
“没有什么好说的。继续跟着那边唱,一个人也要把这个歌唱到底,这就是战斗命令!”他转身向着小孙,“把枪准备好,你走头里。突出包围圈就往林子里钻。”
事情像刚才那样突然地决定了。小孙紧握着小马枪走在前面,我把老赵背起来,我一手拄着木棍,一手提着驳壳枪;老赵手里握着手榴弹,我们轻步走下山包。
背后,歌声还在响着,歌声像只看不见的大手,推送着我们在这昏黑的森林里摸索前进。
……
黎明时分,在林中的一块空地上,一堆通红的篝火燃烧起来了。在篝火近旁,我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嚼着新爆开的爆米花,我们放开嗓子纵情地歌唱起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1957年10月5日
【注】①兴凯湖: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为中俄两国界湖。②小孙:朝鲜人,随父亲越过鸭绿江来到中国,一起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二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主人公是身处极其恶劣环境中依然坚持斗争的“抗联”战士。
B. 小孙不想扔下战友独自突围,他说的“死在一起”是此刻三个人的共同心愿,表现了战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C. “一件决定我们命运的大事”,指三个人决定引爆手榴弹殉国,这件“大事”为后文突出歌声的作用张本。
D. “我”拿出临时党证,想与党证共存亡,这一细节生动表现出“我”对党的无比忠诚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营造了寒冷阴暗的氛围,带给人们一种压抑的感觉。
B. 老赵“像摆一只酒瓶子似的”将手榴弹放在三人中间,说明其赴死的从容。
C. 三个人依偎在一起齐唱《国际歌》,歌声激昂而感人,凸显了信念的坚定。
D. 结尾的篝火象征战士对未来的热切希望,深化了团结才能战胜敌人的主旨。
8. 小说中插入了对小松鼠的细致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9. 刘熙载《艺概》有言:“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本文是怎样将抽象的“歌声”表现得具体可感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竞漂数十日。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①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汉王:即汉高祖刘邦。项羽分封天下,封刘邦为汉王。
10. 下列对文中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B.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C.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D.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给……饭吃。
B. 于是信孰视之 通“熟”,仔细。
C. 王必欲长王汉中 称王。
D.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一种表示恭敬的礼节。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信出生贫寒,又没什么品行,不能被推举任职,而且他又不会做买卖维持生计,常在别人家里混饭吃,人们很讨厌他。
B. 项梁战败后,韩信隶属于项羽,项羽让他做了中郎将。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得到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他的计策。
C. 韩信投靠汉王刘邦之后,虽然有滕公进言,但是仍然得不到重用。后来在丞相萧何的极力举荐下终于受到重视,成为大将。
D. 众将听到要拜大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做大将军了。等到汉王拜大将时,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4. 丞相萧何等不及汇报汉王刘邦就亲自去追回韩信,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列举三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5~16 题。
梦后寄欧阳永叔①
梅尧臣
不趁常参②久,安眠向旧溪。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适往言犹在,浮生理可齐。山王③今已贵,肯听竹禽啼。
注释: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永叔:欧阳修的字。写作此诗时,梅尧臣居母丧,即将服阙。欧阳修在京任翰林学士。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常参:群臣每日于前殿朝见皇帝,称常参。古代早朝时间一般是五更天,臣子鸡鸣时即起动身。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山王:山指山涛,王指王戎。山涛,官吏部尚书,王戎,官司徒、尚书令。山涛曾举荐嵇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先从未入梦时写起,交代自己赋闲已久、安居在故乡的情况,作为梦的背景,属于实写。
B.诗歌颔联承接“安眠向旧溪”而来,主要写了诗人梦回京城与朋友欧阳修相见的场景,整联都是虚写。
C.颈联上句写梦后记忆,梦醒之后梦中相见所说之言仍记忆犹新,下句转说人生道理若此,意蕴深长。
D.尾联用竹林七贤中山涛、王戎来比欧阳修,以听竹禽啼鸣代指闲散自在的赋闲生活,竹禽亦可指诗人自己。
16.梅尧臣被称作宋诗的“开山鼻祖”,作诗力求平淡含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本诗中你读出了哪些“不尽之意”?结合全诗简要概括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开篇诉说传说中的海外仙境虚无缥缈、不可寻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清照的《声声慢》开篇写主人公如影随形的愁苦之情,从“寻寻觅觅”开始,不但一无所获,反被“_______________”的氛围笼罩,只有“_______________”的空虚寂寞之感。
(3)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用屈原的“美人”意象,借歌声表达了作者政治理想破灭的无限伤感之情。
(4)秦观的《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牛郎、织女的短暂相逢与世人无数次的相聚作了对比,写出了他们相会的甜蜜。
(5)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登高》中,“______________”写诗人借酒浇愁,却不得不因病戒酒;《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年画被喻为挂在墙上的寓言,自从它出现后,便与春节,点亮寒风中空落的墙壁。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的艺术形式。虽然中国年画经过了几代发展,内容也与时俱进不断革新,但是那些最早从中国老百姓的传统典籍和民间故事里出来的年画,却像一本教科书,教化育人,洞彻事理。不仅年画是文化流通、审美传播的工具,还承载着道德教育、信仰传承,让人在潜移默化中读到中国的智慧和精髓。
年画,不仅是一面镜子,也是美好人世间的万花筒,它让我们可以直观地窥见自己心中的想象,在辞旧迎新中感悟生命的真谛。让我们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再教育中,看到了悬挂在中国百姓心中的年景,那是丰盈的日子,美好的生活。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形影相随 脍炙人口 家喻户晓 派生
B. 形影相随 喜闻乐见 耳熟能详 衍生
C. 形影相吊 脍炙人口 耳熟能详 派生
D. 形影相吊 喜闻乐见 家喻户晓 衍生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仅年画是文化流通、审美传播的工具,还承载着起到道德教育、信仰传承的作用,让人在移默化中读到中国的智慧和精髓。
B. 年画不仅是文化流通、审美传播的工具,还承载着起到道德教育、信仰传承的作用,让人在潜移默化中读到中国的智慧和精。
C. 不仅年画是文化流通、审美传播的工具,还承载着道德教育、信仰传承,让人在潜移默化中读到中国的智慧和精髓。
D. 年画不仅是文化流通、审美传播的工具,还承载着道德教育、信仰传承的作用,让人在潜移默化中读到中国的智慧和精髓。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不同的书,会散发不同的馨香。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可以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气吞山河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会让我们的心灵充满生命的热情;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要与牡丹争高下,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神秘的幻想;优美的诗歌,是清丽的茉莉,读过之后连鼻尖似乎都带着墨香,仿佛我们的身心都沐浴在清香之中……这些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陪伴着我们每一段闲暇的时光,让那些入心的文字辗转在五脏六腑之中,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
不可否认,也有一些书,错字连篇,粗制滥造,就像石楠花一样,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有些书商,为了节省成本,谋得高利润,便会采用盗版的方式印刷书籍。那样的书,不仅侵害了创作者的权益,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万不要让这种书进入我们的视野,杜绝那一丝丝臭味腐蚀我们的心灵,从而影响我们美好的心情。
书香默默入心来,书能提升你的气质。有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我想说,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一缕书香,都会遍历你全身的经脉,让你的气质散发着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爱读书的人,举手投足之中透出一种优雅感,身上散发着清淡的书卷味,灵魂里沐浴着浓郁的书墨香。有一种气质,会从书韵中获得升华,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也有一些错字连篇、粗制滥造的书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就像石楠花一样。”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分)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下面是“简书”热门文章类型词云图,请根据词云图,简要概括“简书”近期刊登的文章特点。(字数不超过70个字)(3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声,还是窗外的风雨声?是新岁的爆竹声,还是梦中的短笛声?
请以“声音”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
新泰中学2023级高一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 C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 以偏概全。“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的变化是由人情冷暖的社会现象导致的”理解片面。人情冷暖只是其中原因之一,从材料一第四自然段“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可知,中心势力的厚薄对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的变化范围的影响,也是原因。
故选C。
2. C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 强加因果。“过去农村人们将较少的资源更多地用于那些由血缘决定的人际关系之中而不是投资可以带来经济回报的人际关系中”与“导致自身贫困”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无中生有。过去农民贫困究竟是什么原因,本文中并没有交代。
故选C。
3. B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地僻柴门堪系马,家贫蕉叶可供书” 只有“自己”独处的现象,没有与他人的关系。而“差序格局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家族制度为手段存在下来的”,“差序格局”是一种以自己为中心的具有伸缩性的社会关系。其它三个选项都能体现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特点。故选B
4. 论证方法:①比喻论证。将西洋的社会结构比作“一捆一捆的柴”、把中国社会结构比作“石子一般投入水中”“蜘蛛网”等,化深奥为浅显,形象贴切说明了“差序格局”概念的特点。②对比论证。通过与西方“团体格局”的对比,说明差序格局是以个人为中心,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结构特点,不同于西洋团体格局。③举例论证。如贾府和苏秦的例子,说明“差序格局”伸缩性的特点。
5. 原因:①农村传统文化的解体。家族的力量已基本上消失了,特别是以族规家法为代表的宗族制度早已不再存在,姻亲关系的重要性在许多农村已远远超过宗亲,而儒家“孝悌”思想在现代传媒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也不大有道德约束力。
②农村普遍的人口流动,打破地域限制,农民人际联系的日渐广泛,朋友同学关系越来越多,类似的人生经历、共同的业余爱好、一致的经济利益、相近的年龄等等,都正在构成农村人际关系的主流。
③市场经济和现代传媒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进行理性算计地交往朋友的理由。
④农民生活现状和个人意愿,贫困化则使他们将较少的资源更多地用于投资那些可以带来经济回报的人际关系而不是由血缘决定的人际关系之中,人们自己选择关系,依他们的理性算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 B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是此刻三个人的共同心愿”错误。从文中“你年轻,又没有受伤,你得活看,我们俩往东那么一打……”等处来看,并非是三个人的共同心愿,故选B。
7. D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深化了团结才能战胜敌人的主旨”错误。结尾的篝火象征着希望,“深化了团结才能战胜敌人”无中生有。故选D。
8. ①小松鼠的出现为险象环生的战场带来一丝生机,暗示了故事的发展可能出现转机;②借小孙与小松鼠之间的互动,表现小孙活泼好奇的天性,丰富了人物形象;
③宕开一笔,一改紧张的氛围,舒缓了节奏,使得行文张弛有致,增加了小说的曲折性、抒情性与可读性。
9. ①以景物描写衬托歌声,松涛激荡澎湃却被歌声压过,衬托出歌声的震撼人心;
②以具体事物比喻歌声,将歌声比作一只看不见但强有力的大手,使人真切地感受到歌声的力量;
③以人的精神改变表现歌声,歌声赋予战士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他们具备了克服困难而求生的勇气。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10. C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
“食时”在句中作时间状语,修饰限制“往”,在“往”后断开;且“不为具食”的主语不是“韩信”而是“亭长妻”,所以“不为”前断开,排除D。
“信亦知其意”的主语是“信”,在“信”前断开,排除AB。
“竟”修饰后面的动词“绝去”,其前的“怒”陈述韩信的状态,省略主语单独成句,所以“怒”后断开。故选C。
11. D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D.“拜”除了一种表示恭敬的礼节,还指任命或者授予官职,这里是后者的意思。
句意: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来任命他。故选D。
12. B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羽让他做了中郎将”说法错误。原文为“羽以为郎中”,可见是让他做了郎中故选B。
13. (1)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汉王不任用自己,也就逃走了。
(2)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度”,估计、揣测;“数”,多次;“上不我用”,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上不用我”;“亡”,逃跑。
14. ①萧何认为韩信是奇才。②萧何认为韩信的才能举世无双,其他人容易得到,而韩信走了就再难得到这样的人才了。③萧何认为刘邦想要争夺天下的话,必须要任用韩信。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且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衣服,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给韩信吃饭,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等到项梁带兵渡过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梁部下,没有扬名的机会。项梁战败,又跟随项羽,项羽让他担任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汉王刘邦进入蜀地,韩信逃离楚军归顺了汉王。因为没有什么名声,只做了接待宾客的小官。后来犯法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于是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说:“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听到他的话很惊奇,又见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滕公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向汉王谈到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出奇超众之处。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到达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汉王不任用自己,也就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来不及把情况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走了。”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骂萧何说:“你逃走,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逃走,我去追赶逃走的人。”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呢?回答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众将领逃走了几十人,你没去追赶的;说去追韩信,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没有必要用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只是看大王怎么决策了。”汉王说:“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长期地呆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考虑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归要逃走的。”汉王说:“我因为您,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即使是做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汉王说:“让他做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傲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心要任命他,要选择良辰吉曰,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才可以呀。”汉王答应了。众将听到要拜大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做大将军了。等到任命大将时,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二)15.B
16.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对朋友欧阳修的思念之情。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渴望被朝廷复用之情。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希望朋友欧阳修富贵勿忘贫贱之交,暗寓希望朋友提携相助之情。或希望欧阳修莫改初衷,与诗人能保持友情,珍惜过去。(每个要点2分。学生答“闲居生活的喜爱”最多给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答案】 ①. 海客谈瀛洲 ②. 烟涛微茫信难求 ③. 冷冷清清 ④. 凄凄惨惨戚戚 ⑤. 渺渺兮予怀 ⑥. 望美人兮天一方 ⑦. 金风玉露一相逢 ⑧. 便胜却人间无数 ⑨. 潦倒新停浊酒杯 ⑩.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瀛”“涛”“茫”“惨”“戚”“渺”“予”“兮”“胜”潦、浊、尊、酹。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8. 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形影相随”,如同影子随着形体,一刻也难分离。“形影相吊”,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独。语境写年画与春节的关系密切,选用“形影相随”。
第二空,“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的意思,多指文学艺术作品受人欢迎。“脍炙人口”,比喻好的文学、艺术作品为人们所称赞传颂。语境讲受老百姓欢迎的艺术形式,选用“喜闻乐见”。
第三空,“家喻户晓”,意思是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耳熟能详”,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的复述出来。“家喻户晓”的主语是作品,“耳熟能详”的主语是人。语境讲老百姓熟悉的,了解的“传统典籍和民间故事”,选用“耳熟能详”。
第四空,“衍生”,通过演变而产生的。“派生”,由某一根本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分化出来。语境讲“年画”是从“传统典籍和民间故事里”演变而来的,选用“衍生”。
故选B。
19. D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为语序不当,前后主语都是“年画”,关联词应该放在主语的后面,“不仅”放在“年画”后面。二为成分残缺,“承载着道德教育、信仰传承”成分残缺,后面可以加上“的作用”。分析选项内容,D项修改正确。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20.(3分)答案 (1)原文是短句,更符合文章整体灵动的语言风格;(2)原文中“错字连篇”“粗制滥造”作谓语,而其在改句中作定语,作谓语时对这类书的否定意义更强烈;(3)“就像石楠花一样”在原文中被放在“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之前,与上文中的“是一树的泡桐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结构一致,表达自然流畅。
21(4分)21答案 (示例)①也损害了读者的利益 ②书能提升人的气质
解析 第①处,前面说的内容是“不仅侵害了创作者的权益”,所以横线处所填内容有可能涉及“读者”,结合后面的“千万不要让这种书进入我们的视野,杜绝那一丝丝臭味腐蚀我们的心灵,从而影响我们美好的心情”,可确定该处应补写“也损害了读者的利益”之类的内容。第②处,前面说的是“书香”,后面说的是读书与人的气质之间的关系,因此此处应填“书能提升人的气质”之类的内容。
22. (3分)【答案】近期热门文章以“生活”为中心,大部分是以表现青春、思考读书为内容的小说,有不少介绍IT、职场、产品、经验、技能等“干货”的内容。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答案】例文:
父亲的笛声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着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唯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呵呵地笑。每天日暮时分,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他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有了隔膜。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唯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
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地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他为我吹了十多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能产生如此强烈地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而父亲的笛声则是我的心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声音虽多,但千万种声音中,能触动内心世界的,最能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必定是使你感受最深的声音。这道题立意不难,任何一种或几种声音,只要与能够牵动内心的声音相关就行,从正、反、实、虚各个角度立意均可。
本道作文题则在材料中对话题进行了限制,即要求我们所写的“声音”必须是能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声音。
审题的关键词是“牵动”“内心深处”“声音”。“ 声音”引入文章要表达的对象,“牵动”是一个感受的过程;而“牵动”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需要突出的主旨。“声音”可以是自然的,可以是社会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或艺术的等等。文章重在表达牵动的过程:即为什么牵动,怎样牵动。整篇文章应表达对声音的怀想、由衷赞美等感情。当然,对声音的感受应该是深刻的,有感染力的,震撼力的;表现的“声音”应该是美好的,高尚的,优雅的,不应该是低俗的,不健康的。
文章可以实写,比如可写由听到书声、风雨声、教诲声、音乐声等带来的审美感受;也可以虚写,比如将艺术作品(一幅画、一首诗等)中的某些图景幻化为听觉感受,从而进入审美境界。整体构思应着眼于“小”,着眼于“真”。可以从小处切入,深处挖掘。可以写妈妈的呼唤(口头禅、叮咛、叹息声、鼾声、咳嗽声、乳名、昵称等);一首动人的乐曲(钢琴曲、二胡、笛声、记忆相连的歌曲、励志歌曲等);生活中有关声音的细节(爷爷的自行车铃声、电话铃声、校园的钟声、闹钟的嘀嗒声、收废品的吆喝声、晚归的脚步声等);自然的声音:绿草生长的喜悦,花开的声音;风起的问候,雪花的碎语;燕子呢喃,蟋蟀的弹唱,小麦拔节的和鸣等;特殊的声音:①倒计时声音:比赛场地,工程现场,发射现场等。②“我宣布”:开国大典,申奥成功,天宫飞天,颁奖典礼等。③远去的声音,自己的心跳声。
立意:
1.琅琅书声,牵动我心。
2.燕子泥喃牵动我心
3.母亲那一声“早点回来”牵动我心。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老校区(新泰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老校区(新泰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第一中学老校区(新泰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第一中学老校区(新泰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泰安市泰安一中老校区(新泰中学)202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泰安一中老校区(新泰中学)202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