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工大、铁一、交大2023-2024学年九上化学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陕西省工大、铁一、交大2023-2024学年九上化学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10页。
学校_______ 年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分)
1.要将一充满空气的瓶子中的O2除去,又不增加其他气体的成分。下列物质在瓶中燃烧可达到目的的是
A.木炭B.硫磺C.红磷D.铁丝
2.化工颜料商店有一种叫做“银粉”的涂料添加剂出售,小华认为“银粉”并非金属银,而是其他金属。下列不能证明小华猜想的是
A.“银粉为银白色金属粉末
B.将“银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有亮红色物质析出
C.“银粉”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
D.将“银粉”放入盐酸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3.下列各组中物质的俗称、学名与化学式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A.熟石灰 氢氧化钙 CaOHB.烧碱 氢氧化钠 NaOH
C.生石灰 氧化钙 CaCO3D.小苏打 碳酸钠 Na2CO3
4.下列实验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A.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紫红色固体表面有银白色固体生成,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B.甲烷在空气中燃烧:无色气体燃烧放热,产生淡蓝色火焰
C.碘加入到水中,很快溶解,形成棕色溶液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大量白色五氧化二磷
5.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A.B.C.D.
6.从海水中得到的粗盐中往往含有可溶性杂质(主要有Na2SO4、MgCl2、CaCl2)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必须进行分离和提纯后才能使用。实验室粗盐提纯的部分流程如图,有关该流程说法错误的是()
A.不溶性杂质主要是泥沙
B.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
C.蒸发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D.操作①②③依次加入的试剂可以为Na2CO3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
7.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美丽甘肃,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减少煤的燃烧,防治酸雨B.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变废为宝
C.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保护水体D.积极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
8.将一枚洁净的铁钉浸入稀硫酸(H2SO4)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铁钉表面产生气泡;②液体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③铁钉的质量减轻;④液体的质量减轻。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如图所示,将液体X加入到集气瓶中与固体Y作用,观察到气球逐渐变大,如表中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
A.①②⑤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⑤
10.3Cl2+6NaOH5NaCl+X+3H2O的反应中,X的化学式是
A.O2 B.NaClO C.HCl D.NaClO3
11.固体二氧化碳可作为制冷剂,其俗称是
A.冰
B.干冰
C.石灰石
D.小苏打
12.单层石墨称为石墨烯,这种“只有一个碳原子厚的碳薄片”被公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薄、传导电子速度最快的新型材料,下列关于石墨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石墨烯的化学式为C
B.石墨烯不能导电
C.石墨烯属于化合物
D.石墨烯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
13.生活中有太多的变化,下列“变”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树根“变”根雕B.葡萄“变”美酒C.玉石“变”印章D.机器人“变”形
14.不锈钢电热水壶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利用金属的下列性质,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导热性B.导电性C.延展性D.耐腐蚀性
15.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干的更快—分子运动加快
B.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分子体积变大
C.过氧化氢可分解—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
D.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原子核外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6.(1)利用传感器实将化学实验的实验过程中某些因素(酸碱性、气压等)的变化以数据、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方法极大丰富了实验研究的方法,被称为“数字化实验”。某校化学研究小组同学利用数字化实验室,对初中化学常见的实验进行了探究活动,请回答:
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①如图方案一用注射器在蜡烛外焰部位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图方案二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同时监测容器内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三条曲线如坐标图所示,曲线_______(选填“a”、“b”、“c”)能够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2)黄石八中刘德苹老师在今年十一月和实验中学901班的学生一起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的研究,请你帮忙完成以下探究内容
请写出上述第二种药品组合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班课代表伍俊杰等同学还想进一步探究,通过查阅资料知道盐酸的浓度(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与盐酸的质量比)也能影响反应的速度,碳酸钙颗粒的大小也能影响反应的速度。以下实验探究是利用传感器将块状碳酸钙、粉末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度过程中气压随时间变化关系以图像的形式呈现,请你帮忙完成探究内容。
①图方案一中,乙试管中稀盐酸的浓度C%应为________________。
②按图方案二所示进行实验,倾斜锥形瓶使小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固体接触发生反应,瓶内气压的变化如坐标图所示。对比分析坐标图中的点_______选填(a ~ d)可知:两个锥形瓶内达到相同的压强时,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所需时间更短。
17.化学实验兴趣小组改进装置后能够有效地提高实验的效率,根据如图所示的装置图进行填写有关空格。
(1)兴趣小组用上图中装置A与B分别制取一瓶O2,则制取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该实验用装置A与B分别制取O2相比较,用装置A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
(3)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时,氧气应从_________(填导管口序号)导入集气瓶,如果用C装置收集氨气(NH3),氨气应从_________(填导管口序号)导入集气瓶。
18.18世纪末,人们就开始了对水的组成的研究。
(1)①卡文迪许把“易燃空气”(氢气)和纯氧气混合后盛在干燥、洁净的玻璃瓶中,当用电火花点火时发出震耳的爆鸣声,且玻璃瓶内壁上出现了液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②基于卡文迪许实验,可得出的关于水的组成的结论是_____;
A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 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2)小林同学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他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操作a的名称是_____;进行该操作时用到铁架台、玻璃棒、烧杯、_____等仪器。
②进行操作b时,常在自制净水器中加入_____, 用于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③小林取少量液体D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浮渣产生,没有泡沫,说明液体D是_____水;操作c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填序号)
19.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来探究炼铁的原理,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开始时,要先通一会儿一氧化碳再加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A装置中玻璃管内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避免将CO排放到空气中,并回收利用CO,方框中连接的是C和D装置,导管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__________。
(4)除CO外,还有氢气等物质也可以还原Fe2O3。某同学设计了用金属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装置,如图F所示:
①氢气的收集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用E或F装置制取氢气,F装置与E装置比较,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
20.(8分)某课外活动小组为测定当地石灰石中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来了一些矿石,并取稀盐酸200g,平均分成4份,进行实验,结果如下:
(1)哪几项反应中盐酸有剩余_______;
(2)m=______g;
(3)试计算这种石灰石矿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___.
21.(8分)某品牌白色粉笔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硫酸钙(硫酸钙不与稀盐酸反应)。若将一支3.2g的粉笔研磨成粉末,加入到20g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得到的固液混合物质量为22. 54 g。计算:
(1)这支白色粉笔中碳酸钙的质量_____________。
(2)这支白色粉笔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 (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9分)
22.(9分)金属是应用最广泛的材料,铁是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第一。
(1)如图所示,把光亮的铁钉放入水中,最易生锈的是处________(填“a”、“b”或“c”)。铁生锈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
(2)已知铁在酸性环境下或者海水中(含有大量氯化钠)生锈速率会加快。食品保鲜剂“双吸剂”含铁粉、食盐等,下图为探究其原理的实验装置。滴入食盐水后,关闭分液漏斗活塞,一段时间后,铁粉上出现红色固体,气球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食盐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下图是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
①处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②处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
③处酒精灯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4)“梅花5角”硬币是我国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材质为铜锌合金,颜色金黄、制作精良、美观大方,俗称“梅花5角”硬币。小明想探究“梅花5角”硬币中铜的含量,称得一枚“梅花5角”硬币重3.8g,放入足量稀硫酸中,完全反应后,共生成氢气0.08g,求一枚“梅花5角”硬币中铜的质量__________。
23.(10分)水和水溶液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
(1)某自来水厂生产的主要步骤为:河水→A(明矾)→B(沉淀)→C(过滤)→D(加一氯胺)→净水。这一过程中加明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一氯胺是国家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新增的一种消毒剂,请你写出一氯胺的分子式NH2C1所表示的意义。
宏观: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
微观:①_________,②_______。
(2)分离混合物,首先要分析混合物的组成成分,寻找各成分的差异,然后利用其差异选择合适方法进行分离。如:过滤是分离________不同的混合物的方法;蒸馏是分离________不同的混合物的方法。
(3)如图是水发生两种变化的微观图示。
①甲、乙两种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填“甲”或“乙”)________,从微观角度判断该变化是物理变化的依据是______。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填“吸收”或“释放”)________能量。
②图中的化学变化是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的,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分)
1、C
2、A
3、B
4、A
5、D
6、D
7、C
8、C
9、C
10、D
11、B
12、A
13、B
14、D
15、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6、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bc 生成气泡速度较快 否 产生气泡速率缓慢并逐渐停止 生成气泡速度适中 是 CaCO3+H2SO4═CaSO4+CO2↑+H2O 10% cd。
17、2H2O22H2O+O2↑ 看发生装置:控制反应物液体的量,继而控制反应速度;或者看收集装置: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 a b
18、 B 过滤 漏斗 活性炭 硬 I
19、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爆炸 固体由红色变为黑色 吸收CO2 d→b→c 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
20、(1)1、2;(2)4.4;(3)70%
21、(1)1.5g(2)34. 4%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9分)
22、b 氧气和水 变大 提供水分,食盐加速铁锈蚀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除去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环境 1.2g
23、促进水中悬浮杂质沉降 表示一氯胺这种物质 表示一氯胺是由氮元素、氢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 表示1个一氯胺分子 表示1个一氯胺分子由1个氮原子、2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构成 颗粒大小 沸点 乙 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吸收
①
②
③
④
⑤
X
稀盐酸
水
水
双氧水
水
Y
铁粉
氢氧化钠
氯化钠
二氧化锰
硝酸铵
方案一
方案二数字化实验
药品组合
现象(是否有气泡、速率快还是慢)
结论(是否适合实验室制CO2)
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
________
________
石灰石和稀硫酸
_________
否
石灰石和稀盐酸
_________
_________
方案一
方案二数字化实验
实验
1
2
3
4
加入样品的质量/g
5
10
15
20
生成CO2的质量/g
1.54
3.08
4.4
m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高新逸翠园学校2023-2024学年化学九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省咸阳市秦岭中学2023-2024学年九上化学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除杂方法不正确的是, “2H+”表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2023-2024学年九上化学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下列关于物质的用途说法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