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2024学年上海市罗南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
展开1.下列关于场景中物理量的估测,最接近事实的是( )
A. 理想的学习环境声音约为60分贝
B. 一本物理书的质量为200克
C. 3层楼的高度约为6米
D. 校运动会上,某男同学跑50米所用的时间约4秒
2.下列四种做法中,可以使物体的质量发生改变的是( )
A. 小章同学把刀磨得更锋利些B. 一块冰在密闭容器中融化成了水
C. 物理教科书被小周同学从上海带到了北京D. 一张方形彩纸被折叠成一只千纸鹤
3.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 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D. 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4.当遇到恶犬时,用超声驱狗器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可是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小
B. 因为它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C. 因为它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D. 因为它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5.如图所示的几幅交通标志牌中,用于表示减少噪声污染的是( )
A. B. C. D.
6.如图的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现象是( )
A. 屏幕上呈现人的影子
B. 放大镜把文字放大
C. 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D. 山在水中形成“倒影”
7.教室内用来放映投影片的银幕,表面是白色且粗糙的,其目的是( )
A. 不反射光B. 能折射光C. 发生漫反射D. 发生镜面发射
8.小王站在九龙公园的湖边往水里看,他看到了湖水中的鱼游弋在蓝天白云之间,他做出以下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A. 这是光的反射现象,白云和鱼都是虚像
B. 这是光的折射现象,白云是虚像,鱼是实像
C. 白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而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D. 白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而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9.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会用到一些科学研究方法。下列事例中运用相同科学研究方法的是( )
(1)探究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
(2)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线。
(3)将敲击后的音叉插入水中,水波的振动反映音叉的振动。
(4)研究弦振动快慢和弦的长度之间的关系。
A. (1)与(3)B. (2)与(4)C. (2)与(3)D. (1)与(4)
10.如图所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一支直立的铅笔放在平面镜前40cm处,若远离平面镜移动10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铅笔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B. 铅笔与它的像之间的距离变为60cm
C. 在镜中看到物体两次像之间的距离为20cm
D. 若平面镜顺时针转至图中虚线位置,铅笔的像将与铅笔垂直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6分。
11.截至2018年3月31日,上海轨交全网运营线路总长673千米,合______米,一节地铁车厢的质量是5030千克,合______吨。乘坐上海地铁,平均每一站大概花费3分钟,合______秒。
12.测量的目的就是要进行______比较,因此测量首先要有一个公认的比较标准,叫做______;其次要有合适的______。人们根据______原理制成了摆钟。
13.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______ 的多少叫做质量。宇航员乘坐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所带的科学实验仪器到了空间站,都处于失重状态,其质量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因为质量是物体的一种______ ,它不随温度、形状、位置、______ 的改变而改变。若出舱后舱外的宇航员之间只能通过无线电信号进行对话,说明声音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4.2020年9月28日台湾访问团来我校参观考察,校鼓号队和合唱团共同奏唱了《七子之歌》如图所示,其中陶笛声是由于空气柱的______而发出的。同学们的手指在演奏过程中,不停地变换位置,其实是在改变声音的______;3号楼的同学听到的声音没有大厅的领导和专家听到声音的大,这个现象表明了______;操场的同学听声音便能辨别出是陶笛声,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______来判断的。
15.如图所示,一束与平面镜成60°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时,经平面镜反射后,光线的传播方向改变了______ 度。若这束光线逐渐向法线靠拢直至与法线重合时,反射角变为______ 度,此时光线的传播方向改变了______ 度。
16.一个身高为 1.6 米的同学站在平面镜前 3 米处,则像与人的距离为______米,高______米。人向镜走近时,镜中的像与人之间的距离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7.生活中许多有趣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奇妙的日食可以用光的______ 来解释;物体浸在水中的部分,看上去比实际短,这是由于光从______ 中斜射入______ 发生了折射而形成的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其数值为______ 米/秒。
18.如图所示,OA、OB和OC是射到空气和玻璃界面上的入射、反射和折射三条光线,则______ 是法线,反射角为______ 度,折射角为______ 度,界面的______ 边是玻璃(选填“上”、“下”、“左”或“右”)。
19.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让一束激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实验现象如图(A)所示。逐渐增大入射角,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图(B)、(C)、(D)和(E)所示。请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①分析比较图(A)(B)和(C)折射角和入射角大小关系以及相关条件,可以得出初步结论:______;
②为了进一步探究折射光线产生和消失的条件,该小组同学必须对入射角在______范围内的情况进行实验探究。
20.如图(a)所示是用来测量______ 的工具,所测数据为______ 厘米。如图(b)所示是用来测量______ 的工具。
21.如图(a)所示的仪器名称是______ ,一秒内该仪器的振针上下振动50次,每次的时间间隔是______ 秒。如图(b)所示是该仪器记录时所打出的纸带,则纸带中B到D点所花的时间是______ 秒,纸带A到D点所用的时间和D到F点所用的时间是______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的。
22.为了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某小组同学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时,纸板与平面镜应互相______ (选填“平行”或“垂直”)。
(2)小红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着E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B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F,接着将纸板B向后折,则纸板B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______ (选填“存在”或“不存在”)。这一实验可以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____ 。
(3)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分析数据可得:反射角______ 入射角(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当入射角变小时,反射光线______ 法线(选填“靠近”或“远离”)。
(4)如果让光线沿着FO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______ 方向射出,这表明光路是______ 的。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23.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AO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2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25.如图所示,请画出入射光线a、b、c经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2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实验室提供了如图所示的一些实验器材供选择,蜡烛应选用______;成像光学仪器应选用______(选填字母),其目的是便于确定______。
(2)为了探究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之间的关系,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实验中,小莉同学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相等”的结论,这种做法的不合理之处______。
(3)若要验证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应将______(选填字母)放在成像位置,在其上面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烛焰的像。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27.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米/秒,某船向海底发出超声波,经4秒后接收到发出的超声波,求该处海底的深度。
28.一辆汽车朝一座大山开去,在某处汽车鸣笛后司机继续向前开去,经过5秒后司机听到回声。已知汽车的速度为20m/s,声速为340m/s,则汽车鸣笛时与大山的距离是多少米?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理想的学习环境声音约为30~40分贝,故A错误;
B、一个苹果的质量在200g左右,一本物理书的质量与此差不多,在200g左右,故B正确;
C、1层楼高大约3m,3层楼高大约3×3m=9m,故C错误;
D、校运动会上,某男同学跑50米所用的时间约10s,故D错误。
故选:B。
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本题考查物理量的估测,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2.【答案】A
【解析】解:A、小章同学把刀磨得更锋利些,所含物质减少,所以质量变小,故A符合题意;
B、一块冰在密闭容器中融化成了水,冰的状态改变了,但其所含物质多少不变,所以质量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
C、物理教科书被小周同学从上海带到了北京,位置改变,但其所含物质多少不变,所以质量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
D、一张方形彩纸被折叠成一只千纸鹤,形状改变,但其所含物质多少不变,所以质量不变,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质量不会受到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分析各选项中物体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本题考查学生对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理解,是一道基础题,也是容易出错的题。
3.【答案】B
【解析】【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
此题就是用转换法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初中物理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应当掌握。
【解答】
由于音叉振动的幅度过小,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和区分,所以用“转换法”将这个实验效果进行放大;
当把悬挂的泡沫塑料球紧靠在正在发声的音叉上时,音叉的振动将泡沫塑料球弹开,即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成泡沫塑料球的振动;以便于观察和进一步的研究。
故选B。
4.【答案】B
【解析】解: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x,狗的听觉范围是15Hz~50000Hz,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驱狗器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而在狗的听觉范围之内,所以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超声波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波和次声波。
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狗的听觉范围是15Hz~50000Hz。
本题考查了人的听觉范围,但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答题。
5.【答案】C
【解析】解:A、A图的标志是禁止自行车行驶,是为了安全;故A错误;
B、B图是挂在桥上的限重标志,是为了桥的安全;故B错误;
C、图是禁止鸣笛的标志,是为了减少噪声的污染;故C正确;
D、D图表示的是停车让行。故D错误。
故选:C。
交通标志牌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了解这些交通标志的含义,对我们的安全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根据我们对于各种交通标志的了解来作答。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交通标志牌含义的了解,是一道常识题,同时也体现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物理理念。
6.【答案】D
【解析】解:A、屏幕上呈现人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所以不符合题意.
B、放大镜把文字放大,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山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符合题意.
故选D.
解答此题要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①平面镜成像,成因是光的反射.
②光的折射现象.由物体发出的光透过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折射,使光路发生改变,因此我们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
③光的直线传播.知道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④放大镜是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
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现象.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光的反射是光照射到物体表面又返回的现象,光的折射是由于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或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要注意区分.
7.【答案】C
【解析】解:电影银幕和教室里的投影屏幕都是用粗糙白布制成的,是为了让光线射到上面发生漫反射,让各个地方的人都能看到画面上的字。
故选:C。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表面粗糙的反射面,光线射到反射面上时,反射光线射向不同的方向。
要知道光滑的表面会发生镜面反射,粗糙的表面发生漫反射,本题是一道基础题。
8.【答案】D
【解析】解:当光遇到水面时会发生反射,此时水面相当于一平面镜,蓝天白云通过水面成虚像,
而在水中的鱼是由于光的折射,从上面看鱼,会看到鱼的虚像,其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
这样就会看到湖水中的鱼游弋在蓝天白云之间,故选D。
当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会发生反射,
而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此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现象的应用。
9.【答案】D
【解析】解:
(1)摆的周期与多个因素有关,在研究摆的周期的影响因素时,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2)在研究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时,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线,引入“光线”的概念,采用的是模型法;
(3)发声体都在振动,但不易直接观察,将敲击后的音叉插入水中,水波的振动反映音叉的振动,采用的是转换法;
(4)研究弦振动快慢和弦的长度之间的关系,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所以(1)和(4)采用的都是控制变量法。
故选:D。
对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熟悉其本质特征,然后进行判断。
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某一物理量往往受几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为了确定各个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控制某些量,使其固定不变,改变某一个量,看所研究的物理量与该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模型法: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称为模型法;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悉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在实际问题中能够识别和应用。
10.【答案】D
【解析】解:A.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铅笔与平面镜的距离改变,铅笔在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
B.因像距与物距是相等的,当铅笔远离平面镜移动10cm后物距为40cm+10cm=50cm,像距也为50cm,铅笔与镜中的像相距50cm+50cm=100cm,故B错误;
C.因像距与物距是相等的,一支直立的铅笔放在平面镜前40cm处,物距为40cm,像距也为40cm,当铅笔远离平面镜移动10cm后物距为40cm+10cm=50cm,像距也为50cm,在镜中看到物体两次像之间的距离为50cm−40cm=10cm,故C错误;
D.铅笔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此时平面镜将铅笔与像的夹角平分,所以铅笔与它在平面镜中的像互相垂直,故D正确。
故选:D。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相对于平面镜对称,即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物体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即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来分析此题。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及速度的计算.此类题目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属于热点题目,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1.【答案】6.73×105 5.03 180
【解析】解:
673km=673×1000m=6.73×105m;
5030kg=5030×0.001t=5.03t;
3min=3×60s=180s。
故答案为:6.73×105;5.03;180。
根据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按照先换后算的方法分别计算
本题考查了物理量之间的单位换算,注意先换后算,例如:5m=5×100cm=500cm。
12.【答案】定量 单位 工具 摆的等时性
【解析】解:为了比较不同物体的一些物理性质,进行可靠的定量比较,人类引入了比较标准,而国际单位制是大家公认的比较标准,因此在国际单位制中每一个物理量都有它自己合适的单位;
其次测量时要有合适的工具;
摆长一定时,单摆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相等,这一原理最早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的,叫做摆的等时性。世界上第一只机械摆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定量;单位;工具;摆的等时性。
(1)在物理学中,要想进行比较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比较标准--国际单位制,故每个物理量都有各自的单位;
(2)测量时要有合适的工具;
(3)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最早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国际单位制和单位的概念和意义,熟悉物理学史的基本内容。
13.【答案】物质 不变 属性 状态 不能
【解析】解: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科学实验仪器到了空间站,质量不变,因为它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温度、形状、位置、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出舱后舱外的宇航员之间只能通过无线电信号进行对话,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物质;不变;属性;状态;不能。
(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无关;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牢记质量的定义和声音传播的条件,理解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本题属于基础性题目。
14.【答案】振动 音调 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音色
【解析】解:陶笛声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出的。
同学们的手指在演奏过程中,不停地变换位置,实际上是改变笛子内部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空气柱振动的频率,改变声音的音调;
3号楼的同学听到的声音没有大厅的领导和专家听到声音的大,这个现象表明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操场的同学听声音便能辨别出是陶笛声,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音色。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就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此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15.【答案】120 0 180
【解析】解:一束与平面镜成60°角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时,入射角是90°−60°=30°;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30°,所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30°×2=60°;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了180°−60°=120°;
若这束光线逐渐向法线靠拢直至与法线重合时,光线垂直于镜面入射,此时的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三线合一。所以入射角为0°,反射角也是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方向相反,则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了180°。
故答案为:120;0;180。
入射角指的是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指的是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法线始终垂直于界面。当垂直入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直线上。由此可以确定反射角的大小。
此题考查了对入射角、反射角及光的反射定律的掌握,光的反射定律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多观察,勤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6.【答案】6 1.6 变小
【解析】解:
人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3m,故像与人的距离为6m;
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和像大小相等,所以一位身高1.6m的同学站在平面镜前,镜中的像高也是1.6m;
当人向镜走近时,人到平面镜的距离减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减小,故镜中的像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小。
故答案为:6;1.6;变小。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也是光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要求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17.【答案】直线传播 水 空气 3×108
【解析】解:发生日食,就是太阳被月亮给挡住了,即月亮在地球和太阳的中间,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所以看不见太阳或者是只能看见部分太阳,是由于月亮挡住了太阳照向地球的光。
物体浸在水中的部分,由于物体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看上去比实际短。
光在真空、空气、水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光在以上这三种介质中,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较大,约为3×108m/s。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水;空气;3×108。
(1)日食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过去,不能直接看到太阳的全部,就感觉太阳被吃了一块。
(2)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传播方向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是不同的,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玻璃和水中的传播速度。
此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现象的解释、光速的大小比较,要知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8.【答案】XX′ 30 60 右
【解析】解: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在光的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入射光线可能是OA或OC中的一条;而折射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故OA是折射光线,CO为入射光线;
由图可知:界面为YY′,法线为XX′,则反射角为∠BOX′=30°;折射角为∠XOA=60°;
又折射角60°大于入射角30°,所以界面YY′右边是玻璃介质;
故答案为:XX′;30;60;右。
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在界面将发生反射和折射,注意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具有对称性,在界面的同侧,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不对称,分别在界面的两侧。
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的知识,掌握光的反射规律和光的折射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答案】当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且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40°~50°
【解析】解:(1)根据图(A)、(B)或(C)中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可得:当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且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2)由(1)可知,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当入射角增大为50°时,折射光线消失,但该小组同学没有对入射角在40°~50°范围内的情况进行探究,所以为了进一步探究折射光线产生和消失的条件,该小组同学必须对入射角在40°~50°范围内的情况进行实验探究。
故答案为:(1)当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且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2)40°~50°。
(1)根据图(A)、(B)或(C)中折射角分别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可得出结论。
(2)根据(A)、(B)、(C)、(D)和(E)中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变化可得出结论。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路图进行分析,总结光的折射规律的能力。光从水斜射入空气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20.【答案】解:由图知,法线已画出,入射角为50°,则反射角也为5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的另一侧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如图所示:
【解析】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此题考查了对光的反射光路的画法,首先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特别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同时考查了入射角与反射角的概念。
21.【答案】解: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解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
在平面镜成像作图中,若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要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先作出端点和关键点的像点,再用虚线连接各点即为物体的像。
22.【答案】解: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②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如图所示:
【解析】在作凸透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3.【答案】解:
由题知,v=1500m/s,t=12×4s=2s,
由v=st得海底的深度:
s=vt=1500m/s×2s=3000m。
答:该处海底的深度为3000m。
【解析】知道声音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声音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声速,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水的深度。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求出声音走单趟(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是本题的关键。
24.【答案】解:已知:v车=20m/s,v声=340m/s,t=5s,
汽车行驶的路程:
s车=v车t=20m/s×5s=100m;
声音传播的距离:
s声=v声t=340m/s×5s=1700m,
则汽车鸣笛处与大山的距离:
s=s车+s声2=12×(100m+1700m)=900m。
答:汽车鸣笛处与大山的距离是900m。
【解析】根据v=st求出汽车和声音传播的距离,二者之和即为鸣笛处到大山距离的2倍,据此求解。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回声测距离和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弄清楚汽车和声音传播的距离之和是鸣笛处到大山距离的2倍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25.【答案】长度 3.00 时间
【解析】解:(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物体左侧与3.50cm刻度线对齐,右侧在6.50cm处,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6.50cm−3.50cm=3.00cm;
(2)停表是用来测时间的仪器。
故答案为:(1)长度;3.00cm;(2)时间。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停表是用来测时间的仪器。
本题考查了长度的测量、停表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
26.【答案】打点计时器 0.02 0.04 不相同
【解析】解:如图(a)所示的仪器名称是打点计时器,它是测量时间的工具;
一秒内该仪器的振针上下振动50次,所以每次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如图(b)所示是该仪器记录时所打出的纸带,则纸带中B到D点所花的时间是:2×0.02s=0.04s;
由图(b)可知,纸带A到D点所用的时间是:3×0.02s=0.06s;从D到F点所用的时间是:2×0.02s=0.04s;则纸带A到D点所用的时间和D到F点所用的时间是不相同的。
故答案为:打点计时器;0.02;0.04;不相同。
打点计时器是测量时间的工具,知道打点计时器每秒钟打点50次,可求每次打点的时间间隔;根据图示情景求出A到D的运动时间、D到F的时间,然后答题。
本题通过打点计时器考查了求物体的运动时间等问题,分析清楚图示纸带、熟练应用速度的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27.【答案】垂直 存在 同一平面内 等于 靠近 OE 可逆
【解析】解:(1)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则纸板必须与平面镜垂直,并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必须在同一平面内,因此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必垂直;
(2)小红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着EO射到镜面上的O点,纸板B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F,接着将纸板B向后折,则纸板B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存在。这一实验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3)根据表格数据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变小时,反射角也变小,即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变小,即反射光线靠近法线;
(4)让光线沿着FO射向平面镜时,可看到反射光线沿OE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故答案为:(1)垂直;(2)存在;同一平面内;(3)等于;靠近;(4)OE;可逆。
(1)实验过程中纸板要与平面镜垂直;如果不垂直,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度数可得出结论;
(4)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本题主要考查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28.【答案】B、C F 像的位置 刻度尺 实验次数太少,结论没有普遍性 D 不能
【解析】解:
(1)图中有3支蜡烛,实验时要探究物与像的大小关系,要选择两支等长的蜡烛,所以选B、C;
为了能看清楚像的位置,因平面镜不透明,所以选择透明的玻璃板F;
(2)为了测量物距与像距的关系,需要用的刻度尺;
进行一次实验,就得到了“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实验次数太少,实验结论很具有偶然性。
(3)为了说明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可以将光屏竖直放在蜡烛B处,移开蜡烛B,观察像能否成在光屏上(或光屏上有没有像);
因为平面镜成虚像,而光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在光屏上面不能看到烛焰的像。
故答案为:(1)B、C;F;像的位置;(2)刻度尺;实验次数太少,结论没有普遍性;(3)D;不能。
(1)根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目的和要求,结合图中所提供的器材进行选择;
(2)本实验要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物体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与像的大小关系等平面镜成像规律,要用到测量工具;
初中物理用实验探究物理问题时要进行多次实验,有的是为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有的是多次测量发现变化规律;有的是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而,所以成的像是虚像,用光屏接收不到,只能用眼睛观察。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确定像的位置是关键,为了确定像的位置,用另一个蜡烛和像重合。注意等效替代法的利用。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序号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
30°
2
45°
45°
3
60°
60°
上海市罗星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上海市罗星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作图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上海市罗星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 这是一份上海市罗星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共4页。
2023-2024学年上海市娄山中学九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上海市娄山中学九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6帕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