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东港一中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东港一中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分)2022年元宵节,宇航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用古筝弹奏《茉莉花》,小梦只听声音就能分辨出是用古筝弹奏的,她依据的是声音的( )
A.音调B.音色C.响度D.频率
2.(2分)坐在座位上考试的小明认为自己是运动的,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教室的地面B.身边的桌子
C.坐着的同学D.从身边经过的教师
3.(2分)下列现象所对应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
A.衣柜里樟脑丸日渐变小一—凝华
B.湿衣服变干一—汽化
C.冰棒周围冒着“白气”—一升华
D.冬天树上的“雾凇”——液化
4.(2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有“海市蜃楼”的奇景,下列现象与“海市蜃楼”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A.日食现象B.杯弓蛇影
C.水中筷子变弯D.手影游戏
5.(2分)室内火灾发生时,受困人员应采取弯腰甚至匍匐的姿势撤离,以尽量减少有害气体的吸入。这是因为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 )
A.温度较低,密度较大,聚集在下方
B.温度较低,密度较小,聚集在上方
C.温度较高,密度较大,聚集在下方
D.温度较高,密度较小,聚集在上方
6.(2分)照相机常用来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镜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B.照相时,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
C.照相机的镜头与远视眼镜的镜片是同一类透镜
D.照相时,要想使人像变大,人应该在镜头的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
注意:第7~10小题中,每小题至少两个选项正确。
(多选)7.(2分)针对下列生活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
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刚出锅的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
C.夏天使用电风扇时人感觉凉爽,是因为风降低了室温
D.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的白雾是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
(多选)8.(2分)暑期小明和爷爷乘小船捕鱼,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中的“鱼”是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像
B.小明看到水中的鱼叉是光的反射所形成的虚像
C.小明应该将鱼叉对着看到的“鱼”的正下方叉去,才能叉到鱼
D.小明将激光笔对准看到的“鱼”,激光不能照到鱼上
(多选)9.(3分)如图所示,为“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其中s1=2s2,A、B、C三处的时间如图中方框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应使斜面保持较大的坡度,可快速完成实验
B.实验中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C.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小车从A点到C点所用的时间tAC=3s
D.如果小车未到达C点就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C会偏小
(多选)10.(3分)如图所示,将一支蜡烛放在装有水的烧瓶前,调整蜡烛和烧瓶至如图所示位置,在墙壁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墙壁上是放大的实像
B.只适当向左移动蜡烛,墙壁上可成清晰变小的像
C.只适当向右移动烧瓶,墙壁上可成清晰变小的像
D.只适当向左移动烧瓶,墙壁上可成清晰变大的像
二、填空题(本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2分)如图甲所示物体的长度是 cm,如图乙所示体温计的读数是 ℃。
12.(2分)小明在学习时听到广场传来跳舞的音乐声,声音通过 传入她的耳朵里,她关上窗户是为了在 减弱噪声。
13.(2分)课堂上,教室里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是因为光在黑板上发生 (选填“漫”或“镜面”)反射的缘故;个别同学被前方高个子同学挡住,看不到黑板上的一些字,这是因为光 的缘故。
14.(2分)冬天用嘴向手“哈气”,口中“哈”出气体中的水蒸气遇冷 放热(填“物态变化”),手吸热升温,手会感到暖和。而向手吹气,则加快手表面的 ,加快了手表面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手放热降温,所以手会感觉更冷。
15.(2分)烧杯中的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的质量 ,蜡烛的密度 (选填“变大”、“不变”、“变小”)。
16.(2分)一只湖鸥在平静的湖面上飞过,当湖鸥距水面4m时,湖鸥在水中的“倒影”距湖鸥 m;当湖鸥冲向湖面猎食的过程中,它的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7.(2分)如图所示,是某二人看物体时的光路图,要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甲需配戴 镜,乙属于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18.(2分)a、b是两个由同种材料制成的金属球,a的质量108g,体积40cm3,b的质量162g,体积70cm3。已知其中只有一个球是空心的,则 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体积为 cm3。
19.(1分)如图所示,一束光入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为50°,请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20.(1分)如图,两束光射向凸透镜。画出它们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三、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22分)
21.(7分)一只容积为450mL的某品牌矿泉水空瓶,如图所示,将其装满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水就会结冰。请完成下列问题:(ρ水=1×103kg/m3,ρ冰=0.9×103kg/m3)
(1)450mL水的质量是多少?
(2)450mL的水结成冰后体积变为多少?
22.(7分)周末,小明参加某自行车公益骑行活动,分为上坡和下坡两段,上坡时小明以4m/s的平均速度运动了600s,下坡3000m的路程用时480s,求:
(1)上坡的路程是多少?
(2)下坡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全程平均速度为多少?
23.(8分)一个瓶子的质量是200g,装满水时的总质量是700g,装满某种液体时的总质量是600g,求:
(1)水的体积是多少?
(2)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
四、综合题(本题共6小题,共28分)
24.(3分)周末小明和家人去雪场滑雪,他发现:当夜晚气温降到0℃以下,会在窗户 (选填“内侧”或“外侧”)的玻璃上形成一层冰花。请解释冰花如何形成的?
25.(5分)在探究“某固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实验中,装置如图甲所示。
(1)组装下列实验器材时,其合理的顺序是 (填序号)。
①温度计
②石棉网
③装水的烧杯
④酒精灯
(2)实验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
请在方格纸上画出该固体熔化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3)通过实验现象和图象可以得出:
①该固体熔化时, 。
②该物体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6.(5分)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实验中,实验器材有: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烧杯、停表各一个,火柴一盒,温度计若干,水适量。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中,除了要记录多组加热时间和水的温度以外,还需要从观察的现象中提取一个信息,这个信息是 ;
(2)石棉网的作用是: ;
(3)如果实验过程中,各温度值没有测量完,温度计不慎损坏。要完成该实验,应该怎么办? ;
(4)为了缩短实验时间,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单选)。
A.适当增加水的质量
B.用冷水做实验
C.在烧杯上盖上有透气孔的盖子
D.用酒精灯的内焰加热
27.(5分)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已给出的器材有:带支架的玻璃板、铅笔各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两个;白纸一张;火柴一盒。
(1)为完成实验,除了图中的器材,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研究像与物 关系;
(3)放置玻璃板时,应该使玻璃板与水平桌面 ;
(4)实验中,如果要使像更清楚,可以在 (选填“物”或“像”)一侧铺上黑纸。
(5)做完某次实验后,四个小组都将收集和处理的信息记录在白纸上,如图乙所示。则正确的是 。
28.(5分)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光具座、凸透镜、光屏和蜡烛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该实验中的物指的是 。
(2)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发现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像,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可制成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当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烛焰的像会往 (填“上”“下”)偏离。
(4)小明将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为使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29.(5分)某同学要测量大连海域海水的密度,他在海边取一些海水,利用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等器材进行实验。
(1)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则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
(2)天平调节平衡后,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空烧杯放在天平左盘中,在右盘内加减砝码,当放入最小的砝码时,指针位置向右偏转,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取下最小砝码, ,直到横梁恢复平衡,测出其质量为m1;
②测出烧杯和海水的总质量为m2;
③将烧杯中的海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海水的体积为V;
④海水密度的表达式:ρ= 。
(3)该同学测量的海水密度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同组的小刚认为小明的操作过程只改变顺序就能减小这个偏差,其改进后的顺序是 。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①③②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东港一中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2分)2022年元宵节,宇航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用古筝弹奏《茉莉花》,小梦只听声音就能分辨出是用古筝弹奏的,她依据的是声音的( )
A.音调B.音色C.响度D.频率
【解答】解:小梦只听声音就能分辨出是用古筝弹奏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不同,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2分)坐在座位上考试的小明认为自己是运动的,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教室的地面B.身边的桌子
C.坐着的同学D.从身边经过的教师
【解答】解:A、以教室的地面为参照物,小明与它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小明是静止的,故A错误;
B、以身边的桌子为参照物,小明与它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小明是静止的,故B错误;
C、以坐着的同学为参照物,小明与他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小明是静止的,故C错误;
D、以从身边经过的教师为参照物,小明与老师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小明是运动的,故D正确。
故选:D。
3.(2分)下列现象所对应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
A.衣柜里樟脑丸日渐变小一—凝华
B.湿衣服变干一—汽化
C.冰棒周围冒着“白气”—一升华
D.冬天树上的“雾凇”——液化
【解答】解:A、衣柜里樟脑丸日渐变小是升华现象,故A错误;
B、湿衣服变干是汽化现象,故B正确;
C、冰棒周围冒着“白气”是液化现象,故C错误;
D、雾凇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4.(2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有“海市蜃楼”的奇景,下列现象与“海市蜃楼”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A.日食现象B.杯弓蛇影
C.水中筷子变弯D.手影游戏
【解答】解:海市蜃楼是地球上的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A、日食现象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月亮挡住了太阳的光线而形成的,故A错误;
B、杯弓蛇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B错误;
C、水中筷子变弯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属于光的折射,故C正确;
D、手影游戏的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手阻挡后在手的后面形成影子,故D错误。
故选:C。
5.(2分)室内火灾发生时,受困人员应采取弯腰甚至匍匐的姿势撤离,以尽量减少有害气体的吸入。这是因为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 )
A.温度较低,密度较大,聚集在下方
B.温度较低,密度较小,聚集在上方
C.温度较高,密度较大,聚集在下方
D.温度较高,密度较小,聚集在上方
【解答】解:室内火灾发生时,温度较高,室内有毒气体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有毒气体漂浮在房间的上方。所以,为有效避免吸入有害气体或被灼伤,受困人员应采取弯腰甚至匍匐的姿势撤离火场。
故选:D。
6.(2分)照相机常用来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镜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B.照相时,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
C.照相机的镜头与远视眼镜的镜片是同一类透镜
D.照相时,要想使人像变大,人应该在镜头的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
【解答】解:
AC、照相机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其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远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与照相机的镜头相同,故A错误,C正确;
B、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D、照相时,人应该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之外,故D错误。
故选:C。
注意:第7~10小题中,每小题至少两个选项正确。
(多选)7.(2分)针对下列生活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
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刚出锅的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
C.夏天使用电风扇时人感觉凉爽,是因为风降低了室温
D.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的白雾是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
【解答】解: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故A正确;
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故B正确;
C、夏天使用电风扇时人感觉凉爽,是加快了空气流动的速度,并没有降低室温,故C错误;
D、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的白雾是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故D正确。
故选:ABD。
(多选)8.(2分)暑期小明和爷爷乘小船捕鱼,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中的“鱼”是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像
B.小明看到水中的鱼叉是光的反射所形成的虚像
C.小明应该将鱼叉对着看到的“鱼”的正下方叉去,才能叉到鱼
D.小明将激光笔对准看到的“鱼”,激光不能照到鱼上
【解答】解:A、水中的“鱼”是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像,故A正确;
B、小明看到水中的鱼叉是平面镜成像的结果,是光的反射所形成的虚像,故B正确;
C、小明应该将鱼叉对着看到的“鱼”的正下方叉去,才能叉到鱼,因为看到的鱼的虚像在实际鱼的上方,故C正确;
D、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小明将激光笔对准看到的“鱼”,激光能照到鱼上,故D错误。
故选:ABC。
(多选)9.(3分)如图所示,为“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其中s1=2s2,A、B、C三处的时间如图中方框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应使斜面保持较大的坡度,可快速完成实验
B.实验中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C.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小车从A点到C点所用的时间tAC=3s
D.如果小车未到达C点就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C会偏小
【解答】解:A、实验中斜面的坡度如果较大,小车在斜面运动会较快,时间较短,不利于时间的测量,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小车在BC段所用的时间tBC=10:30:18﹣10:30:17=1s,小车在AB段所用的时间tAB=10:30:17﹣10:30:15=2s,
已知s1=2s2,小即小车在BC段和在AB段的路程相等,由v=可知,由于小车在BC段所用的时间小于小车在AB段所用的时间,所以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AB段的平均速度,故B正确;
C、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小车从A点到C点所用的时间tAC=10:30:18﹣10:30:15=3s,故C正确;
D、如果小车未到达C点就停止计时,会导致所测时间偏小,由v=可知,路程一定时,时间越小,测得的平均速度vAC会偏大,故D错误。
故选:BC。
(多选)10.(3分)如图所示,将一支蜡烛放在装有水的烧瓶前,调整蜡烛和烧瓶至如图所示位置,在墙壁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墙壁上是放大的实像
B.只适当向左移动蜡烛,墙壁上可成清晰变小的像
C.只适当向右移动烧瓶,墙壁上可成清晰变小的像
D.只适当向左移动烧瓶,墙壁上可成清晰变大的像
【解答】解:装有水的烧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墙壁相当于光屏;
A、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小于像距,则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在墙壁上会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正确;
B、只适当向左移动蜡烛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所以还需要移动墙壁,才能成清晰的像,故B错误;
CD、只适当向右移动烧瓶,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若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像距等于原来的物距时,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D错误。
故选:AC。
二、填空题(本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2分)如图甲所示物体的长度是 2.68 cm,如图乙所示体温计的读数是 37.6 ℃。
【解答】解:如图甲所示,测量物体长度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图中物体的长度为2.68cm;如图乙所示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温度计读数时,如果水银柱到达整数刻度可以不估读,所以图中体温计的读数为37.6℃。故答案为:2.68;37.6。
12.(2分)小明在学习时听到广场传来跳舞的音乐声,声音通过 空气 传入她的耳朵里,她关上窗户是为了在 传播过程中 减弱噪声。
【解答】解:(1)跳舞的音乐声是通过空气传入小明耳朵里的;
(2)关上窗户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空气;传播过程中。
13.(2分)课堂上,教室里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是因为光在黑板上发生 漫 (选填“漫”或“镜面”)反射的缘故;个别同学被前方高个子同学挡住,看不到黑板上的一些字,这是因为光 沿直线传播 的缘故。
【解答】解:教室里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是因为光在黑板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个别同学被前方高个子同学挡住,看不到黑板上的一些字,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的缘故。
故答案为:漫;沿直线传播。
14.(2分)冬天用嘴向手“哈气”,口中“哈”出气体中的水蒸气遇冷 液化 放热(填“物态变化”),手吸热升温,手会感到暖和。而向手吹气,则加快手表面的 空气流动 ,加快了手表面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手放热降温,所以手会感觉更冷。
【解答】解:冬天用嘴向手“哈气”,口中“哈”出气体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手吸热升温,手会感到暖和。而向手吹气,则加快手表面的汽化,加快了手表面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手放热降温,所以手会感觉更冷。
故答案为:液化;空气流动。
15.(2分)烧杯中的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的质量 变小 ,蜡烛的密度 不变 (选填“变大”、“不变”、“变小”)。
【解答】解:一支正在燃烧的蜡烛,物质变少,所以质量变小,而物质种类、状态及温度没有变化,所以密度不变。
故答案为:变小;不变。
16.(2分)一只湖鸥在平静的湖面上飞过,当湖鸥距水面4m时,湖鸥在水中的“倒影”距湖鸥 8 m;当湖鸥冲向湖面猎食的过程中,它的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答】解:“倒影”与湖欧到水面的距离相等,所以“倒影”到湖欧的距离是湖欧距水面距离的2倍,即4m×2=8m;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体等大,所以当湖鸥冲向湖面猎食的过程中,它的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8;不变。
17.(2分)如图所示,是某二人看物体时的光路图,要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甲需配戴 凹透 镜,乙属于 远视眼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解答】解:由图可知,甲图中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是近视眼,需要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乙图中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方,远视眼要用凸透镜来矫正;
故答案为:凹透;远视眼。
18.(2分)a、b是两个由同种材料制成的金属球,a的质量108g,体积40cm3,b的质量162g,体积70cm3。已知其中只有一个球是空心的,则 b 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体积为 10 cm3。
【解答】解:(1)a、b两金属球的密度分别为:
ρa===2.7g/cm3,ρb==≈2.31g/cm3,
因为两个同种材料制成的金属球,实心金属球的密度大于空心金属球的密度,
所以,a球是实心的,b球是空心的,且金属的密度ρ=ρa=2.7g/cm3,
b球实心部分的体积V实===60cm3,
则空心部分的体积V空=Vb﹣V实=70cm3﹣60cm3=10cm3。
故答案为:b;10。
19.(1分)如图所示,一束光入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为50°,请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解答】解:由题知,入射角等于5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的右侧画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1分)如图,两束光射向凸透镜。画出它们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解答】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三、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22分)
21.(7分)一只容积为450mL的某品牌矿泉水空瓶,如图所示,将其装满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水就会结冰。请完成下列问题:(ρ水=1×103kg/m3,ρ冰=0.9×103kg/m3)
(1)450mL水的质量是多少?
(2)450mL的水结成冰后体积变为多少?
【解答】解:(1)水的体积V水=450mL=450cm3,
由ρ=得水的质量:
m水=ρ水V水=1g/cm3×450cm3=450g;
(2)水结成冰,状态变化了,但质量不变,
则冰的质量:m冰=m水=450g;
由ρ=得冰的体积:
V冰===500cm3。
答:(1)450mL水的质量是450g;
(2)450mL的水结成冰后体积变为500cm3。
22.(7分)周末,小明参加某自行车公益骑行活动,分为上坡和下坡两段,上坡时小明以4m/s的平均速度运动了600s,下坡3000m的路程用时480s,求:
(1)上坡的路程是多少?
(2)下坡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全程平均速度为多少?
【解答】解:(1)由v=可得,上坡的路程:s上=v上t上=4m/s×600s=2400m;
(2)由题知s下=3000m,t下=480s,
下坡的平均速度:由v'=可得,小明下坡所用的时间:t下==6.25m/s;
(3)全程的路程:s总=s上+s下=2400m+3000m=5400m,
全程所用的时间:t总=t上+t下=600s+480s=1080s,
全程的平均速度:v==5m/s。
答:(1)上坡的路程为2400m;
(2)下坡的平均速度是6.25m/s;
(3)全程的平均速度为5m/s。
23.(8分)一个瓶子的质量是200g,装满水时的总质量是700g,装满某种液体时的总质量是600g,求:
(1)水的体积是多少?
(2)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
【解答】解:(1)由ρ=,
水的体积V===500cm3。
(2)V瓶=V=500cm3,由ρ=,
液体的密度ρ===0.8g/cm3=0.8×103kg/m3。
答:(1)水的体积是500cm3;
(2)这种液体的密度为0.8×103kg/m3。
四、综合题(本题共6小题,共28分)
24.(3分)周末小明和家人去雪场滑雪,他发现:当夜晚气温降到0℃以下,会在窗户 内侧 (选填“内侧”或“外侧”)的玻璃上形成一层冰花。请解释冰花如何形成的?
【解答】解:当夜晚气温降到0℃以下,房间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会凝华为小冰晶,附着在玻璃窗的内侧。
故答案为:内侧;房间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会凝华为小冰晶,附着在玻璃窗的内侧。
25.(5分)在探究“某固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实验中,装置如图甲所示。
(1)组装下列实验器材时,其合理的顺序是 ④②③① (填序号)。
①温度计
②石棉网
③装水的烧杯
④酒精灯
(2)实验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
请在方格纸上画出该固体熔化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3)通过实验现象和图象可以得出:
①该固体熔化时, 吸热,温度不变 。
②该物体属于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解答】解:(1)酒精灯要使用外焰加热,所以合理顺序应先放好酒精灯,由其外焰高度确定铁圈及石棉网的高度;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浸没在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壁,所以接着应放置烧杯,最后安装温度计,即顺序为:④②③①;
(2)固体熔化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
(3)①由表中数据可知,该固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②由表中数据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80℃不变,有固定的熔点,所以该物质为晶体。
故答案为:(1)④②③①;(2);(3)①吸热,温度不变;②晶体。
26.(5分)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实验中,实验器材有: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烧杯、停表各一个,火柴一盒,温度计若干,水适量。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中,除了要记录多组加热时间和水的温度以外,还需要从观察的现象中提取一个信息,这个信息是 水什么时候开始沸腾 ;
(2)石棉网的作用是: 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 ;
(3)如果实验过程中,各温度值没有测量完,温度计不慎损坏。要完成该实验,应该怎么办? 换一支温度计重新进行实验 ;
(4)为了缩短实验时间,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C (单选)。
A.适当增加水的质量
B.用冷水做实验
C.在烧杯上盖上有透气孔的盖子
D.用酒精灯的内焰加热
【解答】解:(1)实验中,除了要记录多组加热时间和水的温度以外,还需要从观察的现象中提取一个信息,这个信息是水什么时候开始沸腾;
(2)石棉网的作用是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
(3)如果实验过程中,各温度值没有测量完,温度计不慎损坏。要完成该实验,则换一支温度计重新进行实验;
(4)影响加热时间的因素有水的质量、水的初温、火焰大小、是否加盖等。因此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可以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增大火焰并且用外焰加热、在烧杯上加盖子等,故选C。
故答案为:(1)水什么时候开始沸腾;(2)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3)换一支温度计重新进行实验;(4)C。
27.(5分)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已给出的器材有:带支架的玻璃板、铅笔各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两个;白纸一张;火柴一盒。
(1)为完成实验,除了图中的器材,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刻度尺 ;
(2)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研究像与物 大小 关系;
(3)放置玻璃板时,应该使玻璃板与水平桌面 垂直 ;
(4)实验中,如果要使像更清楚,可以在 像 (选填“物”或“像”)一侧铺上黑纸。
(5)做完某次实验后,四个小组都将收集和处理的信息记录在白纸上,如图乙所示。则正确的是 C 。
【解答】解:
(1)实验中要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为完成实验,除了图中的器材,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2)取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研究像与物大小关系;
(3)放置玻璃板时,应该使玻璃板与水平桌面垂直;
(4)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可以在像一侧铺上黑纸,不会影响成像,使像更清楚;
(5)A、物与像的对应点连线与镜面不垂直,故本选项错误;
B、测量的是物体距离镜面的最里面和像距离镜面的最外面,误差较大,故本选项错误;
C、测量的是物体距离镜面的最里面和像距离镜面的最里面,误差较小,故本选项比较合适;
D、测量的是物体距离镜面的最外面和像距离镜面的最里面,误差较大,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C。
故答案为:(1)刻度尺;(2)大小;(3)垂直;(4)像;(5)C。
28.(5分)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光具座、凸透镜、光屏和蜡烛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该实验中的物指的是 烛焰 。
(2)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发现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缩小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像,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可制成生活中的 照相机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当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烛焰的像会往 上 (填“上”“下”)偏离。
(4)小明将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为使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 远离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解答】(1)该实验中的物指的是烛焰;
(2)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物距大于像距,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可制成生活中的照相机;
(3)当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烛焰的像会往上偏离;
(4)小明将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会延迟光的会聚,为使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故答案为:(1)烛焰;(2)缩小;(3)照相机;(4)远离。
29.(5分)某同学要测量大连海域海水的密度,他在海边取一些海水,利用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等器材进行实验。
(1)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则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右 (选填“左”或“右”)调节。
(2)天平调节平衡后,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空烧杯放在天平左盘中,在右盘内加减砝码,当放入最小的砝码时,指针位置向右偏转,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取下最小砝码, 向右移动游码 ,直到横梁恢复平衡,测出其质量为m1;
②测出烧杯和海水的总质量为m2;
③将烧杯中的海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海水的体积为V;
④海水密度的表达式:ρ= 。
(3)该同学测量的海水密度会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同组的小刚认为小明的操作过程只改变顺序就能减小这个偏差,其改进后的顺序是 B 。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①③②
【解答】解:(1)由题知,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所以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2)①当放入最小的砝码时,天平右端下沉,说明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大于物体的质量,但超出的质量小于最小砝码的质量,所以此时应将最小的砝码取下,再向右移动游码,直至横梁重新水平平衡;
④量筒中海水的质量为:m=m2﹣m1;
海水的密度为:
ρ==;
(3)将烧杯中的海水倒入量筒时,会有一部分海水沾在烧杯壁上,会导致量筒中海水的体积偏小,利用密度公式ρ=知测出的密度值偏大。
为了减少附着的影响,应该先测烧杯和海水的总质量为m2;再将烧杯中的海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海水的体积为V;最后测量烧杯的质量,故正确的方法是②③①,故选:B。
故答案为:(1)右;(2)①向右移动游码;④;(3)偏大;B。
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t/℃
50
60
68
75
80
80
80
80
88
93
96
状态
固态
固液混合状态
液态
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t/℃
50
60
68
75
80
80
80
80
88
93
96
状态
固态
固液混合状态
液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注意,填空题,计算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物理试卷 (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N的是,7 kg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注意,填空题,计算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