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
一、选择题(共 18 小题,每小题2 分, 共36分)
1.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下列不符合该观点的是( )
A. 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
B. 内质网膜可与核膜、细胞膜直接连接,有利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
C. 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D. 蛋白质的功能表达依赖于复杂的空间结构,因而其在发挥作用时,空间构象应维持不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为双层膜,内含由类囊体堆叠而成的基粒,从而增大光反应膜面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它的结构决定它的功能。
【详解】A、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表皮有角质鳞片,可以减少水分蒸发,符合“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A正确;
B、内质网膜可以与细胞核膜、细胞膜连接,便于物质运输,符合“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B正确;
C、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与叶的功能相适应,叶肉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C正确;
D、蛋白质在发挥作用时,空间构象有时会发生变化,如参与钙离子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磷酸化,导致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D。
2. 关于组成人体活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中含有的纤维素、脂质、核酸和蛋白质都含有三种元素
B. 无机环境中含有的元素种类均可以在细胞中找到
C.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且都含有自由水和结合水
D. DNA 作为遗传物质,提取后加入二苯胺即显蓝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其中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2、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是C、H、O、N等,核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糖类的元素组成是C、H、O,脂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有的还含有N、P。
【详解】A、人体活细胞中不含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A错误;
B、细胞中含有的元素种类在无机环境中都可以找到,这体现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统一性,B错误;
C、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且含有自由水和结合水,C正确;
D、加入二苯胺后还需沸水浴加热后,才显现蓝色,D错误。
故选C。
3.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下列事实不支持该观点的是( )
A. 离体的核糖体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多肽链
B. T2噬菌体只有侵入大肠杆菌后才能增殖
C. 去核变形虫不能摄食且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D. 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但它不能独立生活,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表现出生命活动。
【详解】A、离体的核糖体无细胞结构,其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多肽链,不能体现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A错误;
B、T2噬菌体作为病毒,只有侵入大肠杆菌后才能增殖,体现了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B正确;
C、去核变形虫细胞结构不完整,不能摄食且对外界刺激无反应,体现了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C正确;
D、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体现了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D正确。
故选A。
4. 嵌合体指生物个体体内存在两种或以上不同细胞群的现象,根据是否来自同一受精卵分可为同源嵌合体和异源嵌合体。某夫妇通过“试管婴儿”技术生下一女孩,该女孩两个不同细胞染色体组成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器官移植可导致异源嵌合体的产生
B. 该女孩可能是在胚胎期和另一异卵双生兄弟的早期胚胎合并后发育而来的
C. 该女孩细胞中最多含有2条 Y染色体,6条 X 染色体
D. “试管婴儿”和克隆动物涉及生殖方式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示细胞中分别是含有XY、XX两种性染色体组成的细胞,嵌合体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不同遗传物质的细胞系形成的聚合胚胎发育而成的个体,嵌合体的生物学原理是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详解】A、依据题意嵌合体指生物个体体内存在两种或以上不同细胞群现象,因而器官移植可导致异源嵌合体的产生,A正确;
B、因该女孩不同细胞性染色体组成既有XX,又有XY,则该女孩可能是在胚胎期和另一异卵双生兄弟的早期胚胎合并后发育而来,B正确;
C、该女孩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最多,最多含有2条Y染色体和4条X染色体,C错误;
D、试管婴儿”是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而“克隆动物”的生殖方式则属于无性生殖,D正确。
故选C。
5. 细胞自噬指通过溶酶体降解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异常的细胞器从而循环利用自身内含物的现象,研究发现,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可诱导细胞自噬。下图为细胞自噬过程中钙离子参与的相关过程(为细胞内的相应酶; TFEB 为细胞内的转录因子;“→”表示促进或激活作用;“⊥”表示阻止或抑制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溶酶体中Ca²⁺的含量高于细胞质基质
B. 只有去磷酸化形成的TFEB 才能进入细胞核内,体现核孔具有一定选择性
C. 在促进细胞自噬上与 AMPK作用相反
D. 在营养缺乏状态下,细胞自噬可能更容易发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表示细胞自噬过程中钙离子参与的相关过程,在代谢压力下,细胞内溶酶体上的Ca2+通道蛋白打开,Ca2+从溶酶体内流入细胞溶胶,细胞质中的Ca2+浓度升高,激活钙调磷酸酶,钙调磷酸酶催化TFEB-P去磷酸化形成TFEB,TFEB进入细胞核进而促进Atg基因表达,Atg8-PE增多促进自噬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生命活动;同时Ca2+既可以直接活化AMPK酶,也可以通过先活化CaMKKβ继而激活AMPK,活化的AMPK通过抑制mTOR介导自噬的发生、发展。
【详解】A、Ca2+借助通道蛋白从溶酶体进入细胞质基质中,属于协助扩散,因而溶酶体中Ca2+含量高于细胞质基质,A正确;
B、从图中可知,去磷酸化的TFEB才能进入细胞核内,体现核孔具有一定选择性,B正确;
C、根据图示可知,Atg8-PE可促进细胞自噬,AMPK可抑制mTOR的作用,mTOR可抑制细胞自噬,因此AMPK通过抑制mTOR的作用从而促进细胞自噬,因此Atg8-PE在促进细胞自噬上与AMPK的作用效果相同,C错误;
D、由题意知溶酶体降解产物可以被循环利用,因而营养缺乏状态下,细胞自噬更容易发生,D正确。
故选C。
6. 某科研人员将绿色的小麦植株放在温度适宜的密闭容器内,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测定该容器内氧气相对含量的变化如甲图所示。图乙表示叶片某些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分别表示不同的代谢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0-5min时,因细胞不断消耗图乙中的X导致容器中氧气量不断下降
B. 图甲所示 B点时, 叶片中代谢过程I速率等于代谢过程III速率
C. 若小麦叶片的呼吸速率始终不变,则在5-15min时,小麦叶片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相对含量是 6
D. 实验进行到第 5min时,容器中CO2的含量最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甲:在0~5min之间,容器处于黑暗条件下,此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氧气的减少量可表示呼吸作用消耗量,同时也可以计算出呼吸速率;5min之后,给予光照,此时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氧气的增加量可以表示净光合作用量,由此可以计算净光合速率。而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图乙中Ⅰ是光反应阶段,Ⅱ是暗反应阶段,Ⅲ是有氧呼吸。
【详解】A、图乙中X为O2,0-5min因在黑暗条件下,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O2,导致密闭容器内氧气量不断下降,A正确;
B、图甲B点时,氧气含量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对于该植株而言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则叶片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即过程I速率大于过程Ⅱ速率,B错误;
C、5-15min氧气释放量为8-4=4,呼吸消耗氧气量为2,因而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相对量为4+2=6,C正确;
D、A点后,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且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容器中CO2含量开始减少,因而第5min时,CO2含量最多,D正确。
故选B。
7. 如图1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动物细胞分裂时部分分裂时期的细胞图像,图2 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细胞核中染色体数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1中乙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二极体
B. 图1中丙细胞是减数分裂Ⅱ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彼此分离导致的
C. 图1中甲细胞和乙细胞染色体数量相等,分别对应图2中的AB段、EF段
D. 图1丁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基因由前期染色体的互换而来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1:细胞甲中发生了同源染色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分,该哺乳动物的性别为雄性;细胞乙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且发生了着丝粒的分裂,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丁为有丝分裂后期。
分析图2:细胞减数分裂核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AB段表示间期以及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BC段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细胞一分为二,染色体数目减半,CD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DE段因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一分为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EF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及末期结束前,F时期之后,末期结束,细胞一分为二,染色体数目减半,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
【详解】A、图1中甲细胞为减数分裂I后期,细胞质均分,所以甲为初级精母细胞,乙为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
B、丙细胞两极存在同源染色体,应为减数分裂I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彼此分离导致的,B错误;
C、甲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乙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含有4条染色体,分别对应图2中的AB段、EF段,C正确;
D、丁因存在同源染色体,为有丝分裂后期,不存在染色体互换的情况,D错误。
故选C。
8. 亨廷顿症(HD)是由于异常Htt 蛋白堆积导致的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某家庭 HD的系谱图及对该家庭中部分个体相关基因分析的电泳图如下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HD说明基因可以通过影响蛋白质的结构间接导致疾病
B. HD的遗传方式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 II3 和II4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4
D. Ⅲ2 与正常男子婚配, 所生孩子不会患 HD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1中II3得病,但有女儿III1未得病,所以该病一定不是伴X显性遗传病,也不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图2表示每个个体CAG重复序列扩增后的电泳结果,图2中III1正常,则下面的条带表示正常条带,上面的条带表示患病条带。
【详解】A、亨廷顿症(HD)是由于异常Htt 蛋白堆积导致的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影响生物体性状,A错误;
B、图1中II3得病,但有女儿III1未得病,所以该病一定不是伴X显性遗传病,也不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II4正常,结合系谱图和电泳图可推测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错误;
C、设致病基因由A表示,则II3和II4基因型分别为Aa、aa,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1/2=1/4,C正确;
D、Ⅲ2基因型为Aa,与正常男子aa婚配,所生孩子有可能患HD,D错误。
故选C。
9. 人成熟红细胞可应用于运送药物。将红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溶液(甲)中,使其膜上出现孔洞,药物通过孔洞进入细胞后再转移至等渗溶液中,膜表面孔洞闭合,将药物包载在细胞内,再运送至靶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包载入药物的方法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 甲溶液的渗透压应略低于红细胞的细胞内液
C. 包载入的药物必须具有脂溶性的特点
D. 在临床使用时要进行严格的血型匹配
【答案】C
【解析】
【分析】成熟红细胞在甲溶液中出现孔洞,根据渗透作用的原理,甲溶液应该是某种低渗溶液,药物通过孔洞进入红细胞后,将红细胞转入等渗溶液中,孔洞闭合消失。
【详解】A、将药物通过孔洞包载在细胞内,包载入药物的方法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
B、放在甲溶液中的红细胞出现孔洞说明细胞膜已经吸水膨胀,故甲溶液的浓度要低于红细胞内液,B正确;
C、将药物包载在细胞内,药物通过孔洞和溶液一起流入细胞,包载入的药物必须具有水溶性的特点,C错误;
D、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输入人体之前应进行血型匹配,如果血型不匹配,红细胞会出现“凝集”现象,随即破裂,凝集块可堵塞血管,发生严重的溶血反应,D正确。
故选C。
10. 部分新冠疫苗生产的途径及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接种核糖核酸疫苗后,可以持续表达抗原引发免疫反应,相比于重组蛋白疫苗可以减少注射剂次
B. 病毒载体疫苗中不含有新冠病毒自身成分,因此不会造成接种者的过敏反应
C. 接种重组蛋白疫苗可以引起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D. 大规模人群接种新冠疫苗后,会使新冠病毒朝着有抗性的方向突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传统疫苗为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剂,灭活病毒失去了侵染特性,但保留了抗原特性;核糖核酸疫苗和病毒载体疫苗在细胞中表达形成病毒蛋白,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重组蛋白疫苗可作为抗原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
【详解】A、接种核糖核酸疫苗后,该mRNA可以持续表达出抗原引发免疫反应,相比于重组蛋白疫苗可以减少注射剂次,A正确;
B、病毒载体疫苗中不含有新冠病毒自身成分,但含有腺病毒作为载体,其可能造成接种者的过敏反应,B错误;
C、重组蛋白疫苗内含有的是抗原,可引起人体的体液免疫,C错误;
D、突变是不定向的,人群大规模接种起到选择作用,D错误。
故选A。
11. 5-羟色胺(5-HT)一是一种对生命活动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的兴奋性递质。如图为神经系统中5-羟色胺的释放及代谢过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5-羟色胺通过激活 Na⁺通道,产生兴奋,从而使通过协助扩散向内流动
B. 5-羟色胺通过突触间隙自由扩散至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
C. 可以降解5-羟色胺,防止组织液中5-羟色胺含量过高,持续发挥作用
D. 抑郁症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的活性来实现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5-HT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上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A、5-羟色胺是兴奋性递质,因此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Na+内流,A正确;
B、5-羟色胺通过突触间隙扩散至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自由扩散是跨膜运输方式,B错误;
C、由图可知,Maa可以降解5-羟色胺,防止突触间隙(即组织液)中5-羟色胺含量过高,持续起效,C正确;
D、SERT用于突触前膜回收5-羟色胺,因此抑郁症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SERT的活性来实现的,D正确。
故选B。
12. 荆门漳河蜜桔可口多汁,研究人员为探究定期喷施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或2,4-D对即将成熟蜜桔内源脱落酸含量的影响,进行一系列科学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脱落酸主要在即将成熟的蜜桔果实中合成,具有抑制细胞分裂的作用
B. 本实验自变量为喷施试剂的种类不同,因变量为蜜桔内源脱落酸含量
C. 喷施赤霉素或2,4-D都能抑制蜜桔内源脱落酸的合成,且喷施赤霉素比喷施 2,4-D的效果更佳
D. 在该实验中,赤霉素和2,4-D二者都作为信息分子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对于抑制蜜桔果实脱落表现为协同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1、据图可知,与对照组喷施清水相比,无论喷一定浓度的赤霉素。2,4-D或喷赤霉素+2,4-D,在同一时期脱落酸的含量都较清水组的要低,说明三个实验组对脱落酸的合成都有抑制作用。
2、脱落酸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详解】A、脱落酸主要在萎蔫的叶片和根冠中合成,A错误;
B、本实验自变量为喷施试剂的种类以及留树天数,因变量为蜜桔内源脱落酸含量,B错误;
C、喷施赤霉素或2,4-D都能抑制蜜桔内源脱落酸的合成,且喷施2,4-D比喷施赤霉素的效果更佳,C错误;
D、在该实验中,赤霉素和2,4-D二者都是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对于抑制蜜桔果实脱落表现为协同作用,D正确。
故选D。
13. 古诗词中也蕴含着大量的生物知识,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竹外桃花三两只,春江水暖鸭先知”中该区域中所有桃树构成了一个种群
B.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体现环境不同对于植物的表型有较大影响
C. “燕燕于飞,参差其羽”体现了燕子通过传递物理信息来调节生命活动
D.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鸟类的迁徙,体现出群落的季节性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种群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种群。
【详解】A、种群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竹外桃花三两只,春江水暖鸭先知”该区域中所有桃树构成了一个种群,A正确;
B、“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体现环境影响了橘子果实的性状,即对于植物的表型有较大影响,B正确;
C、“燕燕于飞,参差其羽”体现了燕子参差展翅是通过传递行为信息来调节生命活动,C错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鸟类在冬季向别处的迁徙,体现出群落的季节性变化,D正确。
故选C。
14. 研究种群的变化规律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在社会生产中有重要意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某种鸟蛋的密度,能够预测该鸟类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 森林中鹿种群的增长受到环境条件、自身密度和天敌数量等因素调节
C. 用酵母菌酿酒,从接种后到密封前这一阶段种群密度先增大后减小
D. 刚入侵至某地的福寿螺种群,其增长率随着该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1、种群数量特征(核心问题):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龄结构: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④性别比例。
2、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2)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动物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等。
【详解】A、调查某种鸟蛋的密度,能够预测该鸟类短期的出生率但不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
B、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包括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森林中鹿种群的增长受到环境条件、自身密度和天敌数量等因素调节,B正确;
C、酵母菌酿酒,从接种后到密封前这一阶段,由于发酵前期,营养充足、溶氧量大,种群增长快,随着资源不断消耗,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在密封前种群数量一直增加,C错误;
D、福寿螺属于外来物种,刚入侵时,由于食物、空间等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缺少天敌或竞争者等,福寿螺的种群增长大致呈“J”形,“J”形曲线的增长率保持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加,D错误。
故选B。
15. 某城市为治理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建立城市湿地公园,同时其能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如图所示,A区域主要种植挺水植物芦苇,B、C区域主要种植沉水植物伊乐藻、苦草。其中芦苇生长快,同时能大量吸收污水中N、P,还具有较强的重金属吸附能力。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城市湿地公园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B. 选取种植植物一般为本土物种,符合生态工程中的协调原理
C. 待芦苇成熟收割后,可以将其作为原料直接加工成牲畜饲料,以此提高能量利用率
D. 与进水口相比,出水口的水样中N、P含量更低、有毒物质更少、溶解氧更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2、人工湿地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它应用生态系统中自生、循环、协调、整体等原则,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
【详解】A、城市湿地公园可以作为市民休闲场所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可以治理污染水体体现出间接价值,A正确;
B、选取种植的植物一般为本土物种,便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符合生态工程中的协调原理,B正确;
C、该芦苇是用于吸附水体中重金属,不可以将其作为原料直接加工成牲畜饲料,C错误;
D、与进水口相比,出水口的水样中N、P被植物已经吸收,因此含量更低、有毒物质更少、溶解氧更多,D正确。
故选C。
16. 科学家从新冠病毒感染康复患者的浆细胞中克隆出针对新冠病毒表面抗原的抗体基因的相关序列,构建表达载体并在相应系统中表达,可制备出单克隆抗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利用了蛋白质工程技术
B. 该单克隆抗体可以直接用于对病毒的核酸检测
C. 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构建的表达载体导入到杂交瘤细胞中
D. 体外直接培养新冠肺炎康复者的浆细胞不能生产大量单克隆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需要将抗原首先注入生物体内,是其产生具有免疫能力的B淋巴细胞,再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并筛选出能大量增殖和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最后经过体外或体内培养,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A、该单克隆抗体制备利用了基因工程技术,将现有浆细胞中的抗体基因导入至受体细胞,A错误;
B、该单克隆抗体不可直接用于对病毒的核酸检测,可以用于抗原-抗体杂交方法检测,B错误;
C、农杆菌转化法的使用对象为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对于动物细胞可以用显微注射法,C错误;
D、体外直接培养新冠肺炎康复者的浆细胞不能生产大量单克隆抗体,因为浆细胞已经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增殖能力,D正确。
故选D。
17. 洋葱作为生物学实验材料,具有取材容易、生长较快、成本低廉等优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洋葱管状叶进行光合作用,可用于“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B. 选用洋葱幼苗进行低温处理,所得植株不是所有细胞染色体都会加倍
C.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无色,将其置于蔗糖溶液中不会出现质壁分离现象
D.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洋葱作为实验材料:(1)紫色洋葱的叶片分两种:①管状叶,绿色,这种叶片可用于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②鳞片叶,其内外表皮都由一层细胞构成,适于显微镜观察。外表皮紫色,适于观察质壁分离复原;(2)根尖分生区是观察有丝分裂的最佳材料,一是色浅,无其他色素干扰;二是此处细胞处于分裂周期中,能找到进行分裂的细胞。
【详解】A、洋葱管状叶含有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可用于“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A正确;
B、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抑制前期纺锤体的形成,而只有少数细胞处于分裂前期,所以并不是所有细胞经低温诱导后染色体都会加倍,B正确;
C、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无色,但也是成熟细胞,含有大液泡,将其置于0.3g/ml蔗糖溶液中会出现质壁分离现象,C错误;
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D正确。
故选C。
18. 米酒中的原儿茶酸(PCA)具有良好抗菌、抗氧化、抗炎症等作用。生成 PCA的关键酶是烯酰辅酶A水合酶(Ech)。为获得大量的 ECH蛋白,研究人员拟将 Ech基因(如图1)载入原核高效表达载体(如图2),并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细胞内进行表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相关限制酶识别序列
A. 利用 PCR 获得Ech 基因时应选择的两种引物是引物1和引物4
B. 要使 Ech 基因与载体正确连接,在设计PCR 引物时需在所选引物的5'端分别增加限制酶的酶切位点, 两种引物的碱基序列应分别为
C. 可以使用Ca2+处理大肠杆菌,使重组表达载体能够被其吸收
D. 可将转化后的大肠杆菌接种到含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的固体培养基上进行筛选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A、根据DNA链的方向判断可知,利用PCR获得Ech基因时应选择的两种引物是引物2和引物3,A错误;
B、要使Ech基因与载体正确连接,在设计PCR引物时需在所选引物的5′端增加限制酶的酶切位点,使用SacⅠ会切除终止子,使用EcRV会破会目的基因,引物2应增加HindⅢ限制酶识别序列,因此碱基序列应为5'-AAGCTTTCA-3`、引物3应增加EcRI限制酶识别序列,因此碱基序列应为5'-GAATTCATG-3',B正确;
C、可以使用Ca²⁺处理大肠杆菌,使大肠杆菌处于可以吸收周围环境中的DNA,因此可以吸收重组表达载体,C正确;
D、重组DNA含有两种抗性基因,可将转化后的大肠杆菌接种到含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的固体选择培养基上进行筛选,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4 小题,共64分)
19. 光合作用的过程十分复杂,包括一系列化学反应。回答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相关问题。
(1)英国科学家希尔发现,在离体叶绿体的悬浮液(其中有 H2O,没有( CO2)中加入铁盐或其他氧化剂,在光照下可以释放氧气。铁盐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相当于________ (填“NAD⁺”或“NADP⁺”或“NADH”或“NADPH”);这个实验____(填“能”或“不能”) 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的氧元素全来自于水,因为_______________。
(2)德国瓦伯格用藻类进行闪光试验,发现在光能量相同的前提下,一种用连续照光,另一种用闪光照射,中间隔一定暗期,后者光合效率是连续光下的 200%~400%。请从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对此现象进行解释:_________________。
(3)美国科学家卡尔文为研究暗反应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用14CO2来饲养小球藻,光照 5s后杀死小球藻,在小球藻中出现了第一个被标记的化合物。①杀死小球藻的目的是_________。②想要探究出 CO2中碳元素的全部转移途径,可能的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光合作用强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某农作物A的光合速率与叶片温度、( CO2浓度的关系如下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一定的范围内,CO2浓度升高可使光合作用最适温度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②CO2浓度为: 200pL⋅L⁻¹时,温度对光合速率影响较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NADP+ ②. 不能 ③. 该实验未排除叶绿体内其他物质的干扰,也没有直接观察到氧元素的转移
(2)在光能量相同的前提下,闪光照射时使光下产生的ATP和NADPH能够及时利用与再生,(原因2分)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CO2的同化量,提高了光合作用效率
(3) ①. 控制反应时间,终止小球藻中14CO2的转移过程,分析其产物 ②. 延长光照时间(实验处理1分),分别在不同光照时间后杀死小球藻,分析其放射性物质出现的种类和顺序
(4) ①. 升高 ②. 图中CO2浓度分别为200、370、1000uL·L-1时,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分别为25℃、30℃、大于35℃ ③. CO2作为反应物,在浓度很低时成为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此时温度高低对光合作用影响很小
【解析】
【分析】1、离体叶绿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水的光解、产生氧气的化学反应称为希尔反应。希尔反应的结果虽能说明水的光解产生氧气,但并不能说明所产生的氧气中的氧元素全部来自于水。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NADP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小问1详解】
铁盐作为氧化剂,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相当于NADP+;希尔实验不能说明氧气中的氧元素全来自于水,因为该实验没有排除叶绿体内其他物质的干扰,也没有直接观察到氧元素的转移。
【小问2详解】
在光能量相同的前提下,与一直光照相比,光-暗交替照射时使光下产生的ATP和NADPH能够及时利用与再生,从而提高了暗反应,提高了光合作用效率。
【小问3详解】
杀死小球藻是为了控制反应时间,终止小球藻中14CO2的转移过程,分析含14C产物:想要探究出CO2中碳元素的全部转移途径,可以再不断延长光照时间,分别在不同光照时间后杀死小球藻,分析其放射性物质出现的种类和顺序,通过结果进行分析。
【小问4详解】
①由图可知,在一定的范围内,CO2浓度升高可使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升高,依据是图中CO2浓度分别为200、370、1000uL·L-1时,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分别为:25°C、30°C、大于35℃。②CO2浓度为200pL·L-1时,因浓度太低成为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此时其他限制因素比如温度高低对光合作用影响很小。
20. 动物的粪便中包含食物残渣、肠道微生物、寄生虫虫卵等。为研究者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信息。
I.为研究几种植食性野生动物的食物种类,科研工作者利用他们的粪便展开了研究:
(1)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看,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____________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2)研究人员在进行粪便分析时,主要步骤如下:在动物的取食地,调查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并采集植物样品。同时采集被调查动物的粪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将粪便中的植物碎片与采集的植物样品做______水平的对比。记录观察结果并用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视野数)×100% =动物取食的植物中某种植物被利用的频率。
(3)在进行粪便镜检的过程中,除了镜检人员的经验等人为因素之外,________________(回答一点即可)等因素也会影响检测结果。
II.研究人员欲从反刍性食草动物的粪便中分离出纤维素分解菌。
(4)应该配置______________的选择性培养基,通过_______法对培养基灭菌。通过_______法接种样品, 统计活菌数量。
(5)按照下图流程对获取的粪便进行处理,图中纯化培养的三个平板中菌落数分别为198个、223个、230个,则1g粪便中含有的纤维素分解菌数量为_____________。
【答案】(1)生产者(或植物或上一营养级或第一营养级)
(2) ①. (组织)细胞 ②. 所有视野中某种植物碎片出现的次数
(3)可辨认率、碎片大小、植物消化程度
(4) ①. 以纤维索为唯一碳源 ②. 高压蒸汽汽灭菌法(湿热灭菌) ③. 稀释涂布平板
(5)2.17×107个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培养基一般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培养皿使用干热灭菌法灭菌,涂布器使用灼烧灭菌法灭菌。
3、培养基分类:1、按照培养基的成分来分培养基按其所含成分,可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2、按照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分培养基按其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三类。3、按照培养基用途分培养基按其特殊用途可分为营养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小问1详解】
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未被同化,属于生产者(或植物或上一营养级或第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小问2详解】
题干显示是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植物样品,故而应该是细胞水平。因为分母是视野数,要想判断某种植物的被利用率,就应该是出现该种植物的视野数。
【小问3详解】
通过组织细胞的形态特征,来辨认植物种类。那么动物对植物的消化程度,碎片的大小,以及可辨认率都会影响鉴定的准确度。
【小问4详解】
因为本实验需要分离的细菌是能够分解纤维素的,那么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即为符合需要的培养基:培养基需要保持一定的水分,因此只能用湿热灭菌(如高压蒸汽灭菌法)法。该实验要统计活数量,所以需要用稀释涂布平板。
【小问5详解】
培养皿上菌落数量取平均数,即198、223、230取平均数,为217,再除以0.1ml的菌液体积,乘以稀释倍数为104,即为2.17×107个/g
21. 乙烯可以促进香蕉果实成熟,在此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果肉逐渐变甜,果皮由青色变为黄色,果实逐渐变软,产生特殊的香味。关于乙烯催熟的原理,农科院的研究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
(1)香蕉成熟过程中口味逐渐变甜,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催化淀粉水解为可溶性糖, 部分糖积累在果实的___________(填细胞器名称)中使果实变甜。另外 部分糖参与有氧呼吸,最终在线粒体中_____________(填反应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为探究香蕉成熟过程中乙烯对淀粉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应该选择_________的香蕉作为实验材料。分别利用______________鉴定淀粉和还原糖的含量变化。
(3)某研究员发现乙烯诱导下,H蛋白和D蛋白(淀粉酶D)的含量会提前出现峰值。进一步研究推测,H基因的表达产物H蛋白与D基因的启动子结合,是促使D基因转录的必要条件,从而催化淀粉水解。研究者利用图2所示重组载体1、重组载体2 和亮氨酸缺陷型酵母细胞设计如下实验, 证明以上推测。
①构建重组载体需要用到的酶有___________。
②先将载体1导入亮氨酸缺陷型酵母细胞,可通过________生物技术筛选出重组酵母1。
③再将载体2导入重组酵母1,用__________________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重组酵母2。
A含亮氨酸,不含金担子素 B.不含亮氨酸,含金担子素C.不含亮氨酸,不含金担子素D.含亮氨酸,不含金担子素
【答案】(1) ①. 淀粉酶 ②. 液泡 ③. 丙酮酸和水
(2) ①. 未成熟(或青色) ②. 碘液、斐林试剂
(3) ①. 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②. PCR(或DNA分子杂交技术/限制酶处理后电泳观察) ③. B
【解析】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淀粉的存在可用碘液鉴定。
【小问1详解】
香蕉成熟过程中口味逐渐变甜,其原因是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为可溶性糖, 可溶性还原糖使香蕉逐渐变甜,一部分糖主要积累在果实的液泡中使果实变甜。另外一 部分糖参与有氧呼吸,最终在线粒体中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这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小问2详解】
为探究香蕉成熟过程中乙烯对淀粉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应该选择未成熟(或青色)的香蕉作为实验材料,因为青香蕉中富含淀粉,能很好检测到淀粉到还原糖变化的条件,根据斐林试剂和碘液能鉴定两种糖类的原理可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分别利用碘液、斐林试剂鉴定淀粉和还原糖的含量变化。
【小问3详解】
①构建重组载体需要用到的酶有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前者是基因的剪刀,后者是基因的针线。
②先将载体1导入亮氨酸缺陷型酵母细胞,此时由于D基因的启动子没有受到H蛋白的结合,因而无法启动转录过程,只能通过PCR(或DNA分子杂交技术/限制酶处理后电泳观察)生物技术筛选出重组酵母1。
③再将载体2导入重组酵母1,此时由于H基因表达出H蛋白,而H蛋白与D基因的启动子发生结合,进而启动了金弹子素抗性基因的表达,同时亮氨酸合成基因也启动表达,弥补了亮氨酸缺陷型酵母菌对亮氨酸的需求,因此成功导入载体1和2的重组酵母菌可在不含亮氨酸,含金担子素的选择培养基上正常生长,据此可将其筛选出来。
22. 中国是传统的水稻种植大国,在培育水稻优良品种的过程中,发现某野生型水稻叶片绿色由基因 A 控制。科学家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含有基因修饰系统的T-DNA插入到水稻细胞M 的一条含有基因A的染色体上,在该修饰系统的作用下,基因A的一条链上一个C脱去氨基变为U,脱氨基过程在细胞M中只发生一次。将细胞 M 培育成植株N。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M 经过4次有丝分裂, 脱氨基位点为A T的细胞占_________。 植株N自交, 子代含有T-DNA的植株占________。
(2)植株 N叶片为黄色,经研究发现是因为基因A 突变为A1所致, 已知基因 A1纯合幼苗期致死。则植株 N连续自交2代,F2成年植株中黄色叶植株占______。
(3)由A 突变为A₁产生了一个限制酶 SmaI的酶切位点。从植株N的叶片细胞中获取控制叶片颜色的基因片段, 用 SmaI处理后进行电泳(电泳条带表示特定长度的 DNA 片段),其电泳条带数目应为________条。
(4)水稻群体中又发现了一个叶片也为黄色的植株L,是由于一条染色体上基因A 突变为基因A2所致。用植株L 与植株N 杂交,子代中黄色叶植株占3/4。综合上述信息,试判断 A2、A1、A之间的显隐性关系_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
【答案】22. ①. 7/16 ②. 3/4
23. 2/5 24. 3
25. ①. A1、A2对A为显性,A2、A1之间显隐性无法判断 ②. 植株N(A1A)与植株L(A2A)杂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2A1:A1A:A2A:AA=1:1:1:1,因黄色占3/4,则表明A2A1、A1A、A2A均为黄色。说明A1A、A2A为黄色,分别说明A1、A2对A均为显性。(或植株L、N均为一条染色体上的A突变导致性状改变,说明A1、A2对A均为显性。)A2、A1均为黄色基因,无论谁为显性,A2A1表现型均为黄色,故无法判断A2、A1之间显隐性
【解析】
【分析】1、根据题干信息“含有基因修饰系统的T-DNA插入到水稻细胞M的某条染色体上,在该修饰系统的作用下,一个DNA分子单链上的一个C脱去氨基变为U,脱氨基过程在细胞M中只发生一次”,所以M细胞含有T-DNA,且该细胞的脱氨基位点由C-G对变为U-G对,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原料为脱氧核苷酸(A、T、C、G)。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小问1详解】
由于M细胞DNA分子单链上的一个C脱去氨基变为U,即亲代DNA的此位点由C-G变成了U-G,所以复制4次后,有8个细胞脱氨基位点为C-G,7个细胞脱氮基位点为A-T,1个细胞脱氨基位点为U-A,因此脱氨基位点为A-T的细胞占7/16;T-DNA插入到细胞M的一条染色体上,可以记为+,因此N植株关于是否含有T-DNA的基因型记为+-,如果自交,则子代中相关的基因型为++:+-:-- =1:2:1,故植株N自交,子代含有T-DNA的植株占3/4。
【小问2详解】
结合题干信息,突变型1叶片为黄色,由基因A突变为A1所致,而基因A1纯合幼苗期致死,据此可推知植株N应为杂合子,A1对A为显性,植株N自交1代,子一代中基因型为1/3AA、2/3A1A,F2成年植株中3/5AA、2/5A1A。
【小问3详解】
植株N为杂合子A₁A,故从植株N的叶片细胞中获取控制叶片颜色的基因片段可以提取到A和A1基因,又因为A突变为A1产生了一个限制酶SmaI的酶切位点,所以用SmaI处理后进行电泳,其电泳条带数目应为3条。
【小问4详解】
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及答案: 这是一份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及答案,共12页。
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三1月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三1月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三1月期末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三1月期末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