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02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03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便形成了高于邻邦异族的定居农耕文化。世代相传的躬耕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培养出他们浓厚的恋土情结。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那片耕耘的土地使他们悲怆的心灵得以慰藉,在属于自己的乐园中,他们感受着生活的快乐,尽情释放热情并深深地热爱着它。正是这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无形中生发出一种强大的束缚力,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也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到了北宋,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其目的是用“什伍之法”,把各地人民编制起来,固着在土地之上,封建社会的秩序便可以得到稳定。从劳动者个人来说,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开山垦地、种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起居有定,耕作有时,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这一切创造了一幕幕让人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场景。
    在农耕社会,个体劳动者自给自足、任劳任怨的意识以及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社会分工的影响下,必将产生与之相应的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正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描述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种完美农耕生活的核心就是土地,在这种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也将是朴素的。无论富有抑或贫穷,幸福抑或痛苦,同甘共苦的情感意识促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首先表现于农事诗中的便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如:“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社南村酒白如饧,邻翁宰牛邻媪烹。插花野妇抱儿至,曳杖老翁扶背行。淋漓醉饱不知夜,裸股掣肘时欢争。去年百金易斗粟,丰岁一饮君无轻。”(张耒《田家》其二)都描写了乡村田家躬耕劳作、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和谐共处的幸福生活。又如,陈藻的《田家妇》:“莳秧郎婿晚归来,白面匀妆是乃妻。笑说福唐风俗恶,一田夫妻两身泥。”诗中洋溢的情感使整个劳动过程充满谐趣美。再如,陈造的《田家谣》:“麦上场、蚕出筐,此时只有田家忙。半月天晴一日雨,前日麦地皆青秧。阴晴随意古难得,妇后夫先各努力。倏凉昼暖茧易蛾,大妇络丝中妇织。中妇辍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饭熟何曾趁时吃,辛苦仅得蚕事毕。小妇初嫁当少宽,令伴阿姑顽过日。明年愿得如今年,剩贮二麦饶丝绵。小妇莫辞担上肩,却放大妇当姑前。”展现了一家人和睦共处的生活场景,其中不乏轻松愉快的氛围,生活气息浓厚。
    宋代生产力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处在极速前进的步伐中,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家庭是由劳动个体组成的生产单位,只能以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生活,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生产的生活方式,将强烈的家庭观念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他们不仅共同创造幸福、共享天伦之乐,并且真正做到了同甘共苦、相濡以沫。许多农事诗将笔触伸向现实压迫下农民苦难生活原状,不假雕饰地刻画了农民的悲苦心酸,让人不忍卒读。然而,更加触动人心、发人深省的则是高于文本之上的那种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如梅尧臣的《汝坟贫女》:“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论。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郡吏来何暴,官家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种去携杖。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何。”体现了农人相依为命,强烈的家庭意识。这首诗也记载妇女的哀怨,进一层说私家也‘毁’了,连父亲都折磨死了,自己没依没靠的了。再如,王安石《河北民》:“河北民,生近二边常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表现边疆战乱之时,农民一家辛苦耕作、“老小相依”举家迁徙的艰难生活历程。而吕南公的《老想》:“街东少年殊傲岸,和袖高扉厉声唤。低眉索价退听言,移客才蒙酬与半。纳樵收值不敢缓,病妇倚门待朝爨。”以立于门口等他的“街东少年”和老樵家里的“病妇”形成明显的对照,刻画老樵夫艰苦的生存境况。“病妇”的存在非但是其艰苦命运的累赘,反而是其情感的寄托,是其坚强生活的勇气。这些诗作纷纷以朴素感情作结,将诗歌的整体情感基调予以升华,使其深层文化意蕴更加耐人寻味。
    (摘编自韩梅、孙旭《宋代农事诗的文化阐释》)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思想,形成了定居农耕文化,进而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
    B.农耕社会中,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的产生,受劳动者个体意识和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共同影响。
    C.农业在宋代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其他阶层的关注,与当时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强烈的家庭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D.宋代农事诗既关注农民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关注他们在现实中悲苦心酸的遭遇,其深层文化意蕴触动人心、耐人寻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人艳羡不已”表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农民对中国农民辛勤耕作、和谐互助创造出的美好生活非常羡慕。
    B.“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在文中指的是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耕作,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朴素而又丰富。
    C.文中多处使用引号,它们的作用不尽相同,除了标示引用的内容和特定称谓外,还有对特定内容的强调等。
    D.《芣苢》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从采获到收盛再到满载而归的情景,就情感而言,与本文第二段的表达相近。
    3.下列与本文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耕社会中的农民安土重迁,一年四季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这体现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B.高于文本之上的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消解了农耕生活的苦难,也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C.农事诗中描写的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的劳动画面,体现了乡土社会“男女有别”的特点。
    D.人类行为往往具有一定动机,农民为了丰收而努力辛勤劳作,其实也是满足自己主观生存的欲望。
    4.中国农民具有浓厚的恋土情结,请根据文本分析原因。
    5.《插秧歌》描摹劳动的场景,表现出劳动之美,请根据上文作具体分析。
    插秧歌
    宋代·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笨花(节选)
    铁凝
    又是一个月亮先升起的黄昏。日本人来兆州后,笨花人不再注意这么好的月亮,这么好的黄昏了。黄昏里只剩下了一个鸡蛋换葱的,有消息说日本人进村先杀鸡,笨花人就觉着,把鸡让给日本人,就不如自己先吃了。那个鸡蛋换葱的换不来鸡蛋,吆喝一阵,也走了。月光里只剩下几个牲口在街里咣当咣当地打滚儿,显得格外寂寥。
    在寂寥的黄昏中,有人敲向家的门。走动儿来了,带着一个背粪筐的红脸大汉。来人不用走动儿介绍,倒自己介绍了自己:他叫尹率真。他先分析了目前的抗日形势,说:“日本人现在按兵不动,只让各村建立适应他们的政权称作‘维持会’。可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把这个维持会利用起来,这就要有合适的人出面和日本人周旋,主动权要掌握在我们手里。”
    向文成说:“有了。正有一个人等着这个差事哩。”
    少时,走动儿领来了瞎话。瞎话叼着短烟袋站在众人面前,他看见眼前站着熟人向文成,还站着个生人,他不惊奇,也不寒暄。
    还是尹率真先说了话,他口气温和地对瞎话说:“这一定就是……”
    “这就是我瞎话叔。”向文成说。
    这时瞎话突然发话了:“你们找谁?”他问众人,眼里故意闪烁着几分疑惑。
    “找瞎话叔呀。”向文成说。
    “你们可找错了。”瞎话说,脸上是一本正经和严肃。
    一时间众人对瞎话的话不解其意,不免互相对望起来。只有向文成笑了,说:“这就对了。”
    尹率真问道:“‘对了’该作何解释?”
    向文成说:“你们想,瞎话叔要是说咱们找对了,不就变成实话了吗?只有说找错了才是瞎话。也算是出口成章吧。”
    接着向文成才把尹率真正式介绍给瞎话,瞎话才一扫刚才的“严肃”,露出一脸惊喜。
    于是瞎话就支应起了日本人。
    一天,笨花人又接到日本人来笨花的消息,这次是为突袭后方医院而来。笨花人跟随后方医院转移时,瞎话要求留下。向文成对瞎话说:“这次日本人进村不同往常,是冲着后方医院来的,况且还收留了一个日本兵,所以我看这次日本人是来者不善。”瞎话说:“要不就说我得留下呢。村里有个人支应,总比没有人支应强。”向文成想了想,认为瞎话留下虽有风险,但拖住日本人,对转移出村的笨花人总会有好处。
    日本人进了村子,在空荡的笨花村里挨家搜索。
    瞎话突然出现在街上。他两手抄在袖管里,轻声咳嗽着,若无其事地从东往西走。几个日本兵发现了他,端着带刺刀的三八枪向他走过去。瞎话站下,对日本兵笑着说:“你们来了,怎么不早说一声儿,维持会正等着支应大日本皇军呢。”日本人就愿意听见“大日本皇军”这几个字,他们放下了枪,有人还认出了瞎话,知道他是这村维持会的人,就带他去见仓本。
    仓本正在向家大西屋寻找后方医院的痕迹。瞎话知道医院已经暴露,再瞒也瞒不过仓本的眼睛,就抢先站到仓本身后说:“你是在找医院吧?昨天还在哩,就在这大西屋。现在走了,唉!”瞎话说完,还惋惜地叹了口气。
    仓本转过身问瞎话医院去了哪里。瞎话说去了东边。仓本知道东边是指什么地方,再看看空荡荡的大西屋,也不再向瞎话多问什么,当即命令日本兵点火烧大西屋,谷草垛也连带着起了火,烟火笼罩了半个村子。
    “那个日本兵呢?”
    “走了。”
    “到哪里去了?”
    “往西去了。”
    西边是什么意思?”
    “西边有个火车站叫元氏。那个日本兵说,他要从元氏上火车回家。”
    仓本听出了瞎话的瞎话。近来,八路军的“破路”运动开始后,京汉线早已断了交通,元氏车站早就不通火车了。
    仓本冷笑着,就去摸腰里的战刀。
    瞎话看见仓本摸刀并不意外,今天也许他等的就是这一刀。他面向仓本站定,竭力把自己那弯曲的脊背直起来,还自己动手扒开了自己的衣服领子。瞎话这带有挑衅性的动作更激怒了仓本,仓本举起刀来高喊着:“瞎话的干活!”
    瞎话对着仓本笑了笑,心想,就是瞎话的干活。现在不说,还待何时?他将衣服领子扒得更开,不知怎么的,这时他突然想起了向文成讲过的一个聊斋故事,那故事叫《好快刀》,说的是一个蒙冤的人在被官府砍头时,当他那被砍下的头滚出好远后,那头竟又回过脸向刽子手高喊一声“好快刀!”瞎话不知自己的头被砍下后,能不能滚好远,能不能喊一声“好快刀”。他盼着他的头能够喊出……
    日本人把空空的笨花村糟践够了,走了。笨花人又回到笨花。他们在茂盛店看见瞎话的尸体,他的头离开身子很远,短胡子被血染成紫红。他大睁着眼,张着嘴。向文成看着瞎话的头,也想起了那个聊斋故事。他只觉得瞎话是开口喊过“好快刀”的,那喊便是对日本人最大的蔑视。
    有村人把瞎话的头抱过来,在脖腔上对接好。茂盛从店里卷出一领炕席,他们给瞎话入了殓。向文成和甘子明商量要为瞎话立碑,碑上总不能写“向瞎话之墓”吧。“瞎话”是他的绰号,只是人们早已忘记了他的大名。甘子明就对向文成说:“来,咱俩也借此考验一下各自对瞎话人品的评价。咱们每个人在手心里写一个字”。两人的字都写出来了,互相一亮,两人写的都是个“实”字。向瞎话,号老实。
    (有删改)
    注:笨花是本土棉花。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瞎话第一次出场时,反客为主,问道“你们找谁?”,引得众人不解其意,一时间不知所措,只有向文成懂其是何用意。
    B.前文交代日本人来笨花村的目的,从“来者不善”,可以看出形势的紧张,为瞎话的不幸结局埋下伏笔。
    C.向文成留下瞎话支应日本人,是决定牺牲瞎话保全村民,体现出向文成的大局意识和果断决绝的性格特征。
    D.作者没有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进行描写,而是另辟蹊径,描写了敌后战场中普通姓与敌人的周旋,但同样震撼人心。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作者以简朴、温润的笔触为我们刻画了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图景,以小见大,反映了当时农村真实的生活状态。,
    B.小说以“笨花”为标题,一语双关。既指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笨花村,也暗指村民小们身上呈现的善良、纯朴的乡土人情。
    C.小说完整地讲述了瞎话从被选任维持会长到与日本人周旋最后被杀死的故事,情节安排详略得当,波澜起伏,故事引人入胜。
    D.小说主人公说瞎话已成自然,没有任何斧凿之痕,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更好地与敌人周旋,这也是瞎话被选为维持会长的重要原因。
    8.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瞎话这一人物形象的。
    9.小说在结尾处两次提及聊斋故事《好快刀》有何作用?
    (三)现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10.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歌颂祖国,赞美人民,这是诗歌创作中永恒的主题。诗歌中也蕴含着华夏子孙对故土深深眷恋之情。
    B.作品所举的杜鹃花、三峡、神女、冻土层、椰子林、海浪等意象,看似随意拈来,实则精心挑选,代表中国的东南西北,有极高的概括性。
    C.“中国的土地”在诗人的眼里之所以“神奇”“美丽”,一是因为自然景观,一是因为历史文化。
    D.本诗除表达对祖国土地的热爱,还歌颂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同时,饱含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热烈欢呼。
    11.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凝练的语言增强了诗歌的张力,“叹息”“抚爱”无不表达出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祖国“黄金般的相思”在这里深深“埋藏”。
    B.诗中描绘生活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人民,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首写思想之美,次写外貌之美,最后写性格之美,层次有序。
    C.因为“顽强勇敢”,我们的人民才能走完“长征”、走向独立、繁荣、富强:因为勤劳,才能享受到“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D.诗人以“微风下的湖水”比喻中国人民“敦厚的性格”,以“长江一泻千里”比喻中国人民“顽强勇敢”,化抽象为具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古诗文阅读(42分)
    (一)课内文言文(本题共5小题,10分)
    12.下列各组句子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山川相缪 或不焉 虽有槁暴
    B.多平方,少圜 自牧归荑 举匏樽以相属
    C.须臾成五采 契阔谈讌 匪女之为美
    D.列缺霹雳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顷之三遗矢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1)訇然中开 (2)云青青兮欲雨 (3)扣舷而歌之 (4)侣鱼虾而友麋鹿 (5)尚能饭否 (6)不知东方之既白 (7)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8)去日苦多 (9)则耻师焉 (10)崖限当道者 (11)山多石,少土 (12)虎鼓瑟兮鸾回车 (13)积善成德 (14)吾从而师之
    A.(1)/(2)(3)(5)(9)(10)(12)/(4)(14)/(7)(13)/(6)(8)(11)
    B.(1)(10)/(2)(3)(5)(9)(12)/(4)(8)(14)/(7)(13)/(6)(11)
    C.(1)(10)/(2)(3)(5)(9)(12)/(4)(14)/(7)(13)/(6)(8)(11)
    D.(1)/(2)(3)(5)(6)(9)(12)/(4)(8)(14)/(7)(10)/(11)(13)
    14.下列各组句子句式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A.其皆出于此乎 渺渺兮予怀 转徒于江湖间
    B.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客有吹洞箫者 句读之不知
    C.多情应笑我 而今安在哉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D.开荒南野际 使快弹数曲 送客湓浦口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笠是兜鍪蓑是甲(头盔) 间关莺语花底滑(水流声) 人生几何(多少)
    B.秧根未牢莳未匝(种植) 绕树三匝(周) 羁鸟恋旧林(约束)
    C.天姥连天向天横(遮蔽) 列缺霹雳(雷声) 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回)
    D.云霞明灭或可睹(或许)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微) 薄言采之(慢慢地)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樯橹灰飞烟灭(船桨) 元嘉草草(轻率) 杯盘狼藉(凌乱)
    B.唤渠朝餐歇半霎(他) 驽马十驾(一天的行程) 术业有专攻(学习)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知道) 自京师乘风雪(驾着) 洵美且异(实在)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光景) 酾酒临江(以酒洒地) 最难将息(养息)
    (二)课外文言文(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材料一:
    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遣燕惠王书曰: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材料二: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窈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也?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节选自苏轼《乐毅论》)
    17.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田单后A与骑劫战B果设诈C诳燕军D遂破骑劫E于即墨下F而转战G逐燕
    1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面,古代多以朝南为尊位,君主坐北向南,此句谓乐毅想在齐国称王。
    B.捐,意为贡献、献出,与成语“细大不捐”中“捐”的意思相同。
    C.不肖,文中指不贤明,也可指品行不好,没有出息等,也可作谦词。
    D.苟,意为如果,与《赤壁赋》“苟非吾之所有”中“苟”的意思相同。
    1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昭王把在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带回燕国,让乐毅带兵进攻尚未攻克的齐国城邑,后来只有莒和即墨没有被收服。
    B.燕惠王后悔用骑劫取代乐毅,又埋怨乐毅投降赵国,害怕赵国趁着燕国疲弊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
    C.乐毅用书信回应燕惠王,表明自己恪守道义,不敢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渔利的机会,不会做有损燕国之事。
    D.苏轼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而乐毅未能成功伐齐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
    (2)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21.苏轼认为乐毅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鉴赏(8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月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
    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乙)
    初月
    光细弦欲上,影斜轮未安。
    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
    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
    2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诗都写了“白露”与“花”,甲诗用来衬托月光的莹润,乙诗则用来表现月光的微弱。
    B.甲诗颔联用“爪”与“眉”描绘初月的不同形态,乙诗颔联则写月亮由升到隐的短暂过程。
    C.甲诗颈联“乐”“愁”直接点出初月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乙诗颈联则侧面描写月光暗淡,意境凄清。
    D.甲诗尾联想到边关将士,诗人由乐转悲,停止游赏,写诗寄托愁绪;乙诗则在景物描写中暗寓愁思。
    23.甲、乙两诗哪首是李白所作,哪首是杜甫所写?请任选其中一首,依据语言风格作出判断,并阐述理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好的比喻往往取材生活,巧于运思,如《劝学》中“ ”,用磨刀之功比学习之效;《登泰山记》中“ ”,用衣带喻环绕山腰的云雾。
    (2)苏轼在《赤壁赋》中“ , ”两句,以“苇叶”比喻小船,写出了他泛舟赤壁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的美妙感受。
    (3)学校举行了一场以“玉”为主题字的飞花令比拼大赛,含有“玉”字的诗句有很多,如李煜《虞类人》中的“ ”,秦观《鹊桥仙》中的“ ”。
    (4)古诗词中随处可见植物的身影。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这些植物展现出白居易在江州的居住环境。
    (5)在诗词中运用叠词,不仅能使形象刻画鲜明,更能增添音韵和谐之美。例如杜甫《登高》中的“ , ”就有这样的效果。
    (6)小刚认为酒常与诗人的忧乐相随,想用两句诗作为论据,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必修上册学过的古人成句,比如“ , ”就很好。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3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二九相重,故又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习俗,______A______。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别称。
    民间在重阳登高的风俗相传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______B______。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还有插茱萸的风俗,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重阳节也有吃“重阳糕”的习俗。①据史料记载显示,重阳糕又称花糯、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②除了吃重阳糕,人们也有喝菊花酒的。③在民俗观念中,“九”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的祝福,发扬着敬老爱老的浓浓深情。④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⑤由于进一步激活历史传统,唤醒文化记忆,使重阳节更显迷人魅力与时代光彩。
    总之,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25.请在文中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6.文中①~⑤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据煤体报道,今年节假日,不少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的“反向旅游”行程。从一些在线旅游平台提供的数据看,“反向旅游”确实正在成为年轻群体中的新的度假方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扎堆前往热门旅游景点,而是选择“反向旅游”。其实这也 ① ,那些热门的旅游景点,在节假日期间,往往都是人山人海,一方面,游客太多容易降低旅游体验,比如长时间排队、堵到走不动路等等;另一方面,随着需求暴涨,餐饮、住宿、机票等费用, ② 。
    2023年随着旅游业渐渐复苏,“寺庙游”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新选择。根据巨量引擎的数据,自开年至今,“寺庙”关键词的搜索指数同比增长600%以上,其中有44.3%的搜索者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18岁至23岁的年轻人群的偏好度更是高居榜首,寺庙成了年轻人的新宠。
    另一个广受年轻人欢迎的“反向旅游”形式为“特种兵式游”,以清明假期为例,4月4日至5日,同程旅行平台上,62%的00后游客选择了夜间(晚9时至早9时)出发的航班和火车,近三成00后游客一天之内打卡超过4个景区,宁可鞋底走穿,也要把景点看完。
    从更宽阔的视野来看,“反向旅游”代表的旅游市场的新变化,意味着互联网种草时代,年轻人不再 ③ 集体扎堆,而是对旅游体验、游玩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旅游市场也应该加快优质产品的供给,尤其是一些传统的热门景区,应该将服务和体验不断升级。
    27.请在文中划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28.新闻报道中多处运用数字,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四、写作(60分)
    2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人中流行一句话,叫“谁的青春不迷茫”。可是,驻藏战士说:我告别霓虹和繁华,在绿色军营戍守雪域边关,我的青春有担当,我的青春不迷茫;快递小哥说:我告别农村与父母,在城市的街道穿梭往来,我的青春有责任,我的青春不迷茫;青年学生说:我走进学校与课堂,在知识的海洋自由徜徉,我的青春有信仰,我的青春不迷茫。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简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 2.A 3.B 4.(1)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使农民与土地产生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具有浓厚的恋土情结;(2)统治者实施的一系列促进措施,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之上;(3)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使家庭观念深入人心,农民安于更重土地。 5.农事诗中描写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杨万里的《插秧歌》描写了乡村田家躬耕劳作、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和谐共处的幸福生活。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C.“农业在宋代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其他阶层的关注,与……人们强烈的家庭观念是密不可分的”于文无据,原文是说“宋代生产力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处在极速前进的步伐中,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家庭是由劳动个体组成的生产单位,只能以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生活,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生产的生活方式,将强烈的家庭观念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表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农民对中国农民辛勤耕作、和谐互助创造出的美好生活非常羡慕”于文无据,原文是说“他们开山垦地、种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起居有定,耕作有时,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这一切创造了一幕幕让人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场景”,没有明确表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农民对中国农民辛勤耕作、和谐互助创造出的美好生活非常羡慕。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消解了农耕生活的苦难”错,原文“更加触动人心、发人深省的则是高于文本之上的那种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是说这类诗歌更加触动人心、发人深省。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培养出他们浓厚的恋土情结。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那片耕耘的土地使他们悲怆的心灵得以慰藉,在属于自己的乐园中,他们感受着生活的快乐,尽情释放热情并深深地热爱着它”可知,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使农民与土地产生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具有浓厚的恋土情结;
    结合“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也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到了北宋,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其目的是用“什伍之法”,把各地人民编制起来,固着在土地之上,封建社会的秩序便可以得到稳定”可知,统治者实施的一系列促进措施,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之上;
    结合“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家庭是由劳动个体组成的生产单位,只能以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生活,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生产的生活方式,将强烈的家庭观念深入每个人的内心”“这种完美农耕生活的核心就是土地”可知,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使家庭观念深入人心,农民安于更重土地。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同甘共苦的情感意识促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首先表现于农事诗中的便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可知,农事诗中描写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
    杨万里的《插秧歌》描写了乡村田家躬耕劳作、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和谐共处的幸福生活。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劳动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
    6.C 7.A 8.①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从瞎话与仓本的对话显示出他的机智。从他的“抄在袖管”等动作,显示他的从容冷静。从他的心理描写上可以看出他的刚毅果敢。
    ②通过他人对人物的评价侧面展现人物形象。从开篇向文成对瞎话的极力推荐,到结尾两人不约而同地给瞎话取号为“实”,可以展现出对瞎话诚心正意的爱国精神的赞扬。
    ③欲扬先抑。瞎话出场的漫不经心的表现与后来细心、机智地应对仓本形成了对比,从而展现出瞎话“实”的本质。 9.①丰富文章内容。《好快刀》中的故事情节与瞎话处境相似,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对瞎话被砍杀的情节起到补充的作用。
    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加丰满。《好快刀》中蒙冤的人的喊叫声体现了其不屈的精神和从容赴死的慷慨,也正反映了瞎话对日本军的蔑视和刚毅不屈的民族气节。
    ③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借用聊斋故事更起到讽刺的效果,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懑和对其暴行的控诉,也赞颂了以瞎话为代表的中国农民顽强不屈的抗战精神。
    ④给文章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瞎话盼望他的头被砍掉也能喊出来,向文成也觉得瞎话的头被砍后是开口喊过的,与聊斋故事不谋而合,增强了小说的神秘色彩。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 “是决定牺牲瞎话保全村民”错误。向文成没有决定要牺牲瞎话,且进行过劝阻,不体现果决的性格。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作者以简朴、温润的笔触为我们刻画了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图景”错误。小说开篇描绘的是日军入侵下的笨花村萧条、寂寥的场景,不是宁静、祥和。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结合“瞎话知道医院已经暴露,再瞒也瞒不过仓本的眼睛,就抢先站到仓本身后说:‘你是在找医院吧?昨天还在哩,就在这大西屋。现在走了,唉!’瞎话说完,还惋惜地叹了口气。仓本转过身问瞎话医院去了哪里。瞎话说去了东边。仓本知道东边是指什么地方,再看看空荡荡的大西屋,也不再向瞎话多问什么”可知,从瞎话与仓本的对话显示出他的机智。
    结合“他两手抄在袖管里,轻声咳嗽着,若无其事地从东往西走”可知,从他的“抄在袖管”等动作,显示他的从容冷静。
    结合“瞎话对着仓本笑了笑,心想,就是瞎话的干活。现在不说,还待何时?他将衣服领子扒得更开,不知怎么的,这时他突然想起了向文成讲过的一个聊斋故事,那故事叫《好快刀》,说的是一个蒙冤的人在被官府砍头时,当他那被砍下的头滚出好远后,那头竟又回过脸向刽子手高喊一声‘好快刀!’瞎话不知自己的头被砍下后,能不能滚好远,能不能喊一声‘好快刀’。他盼着他的头能够喊出……”可知,从他的心理描写上可以看出他的刚毅果敢。
    通过他人对人物的评价侧面展现人物形象。
    结合“向文成说:‘有了。正有一个人等着这个差事哩。’少时,走动儿领来了瞎话。瞎话叼着短烟袋站在众人面前,他看见眼前站着熟人向文成,还站着个生人,他不惊奇,也不寒暄。还是尹率真先说了话,他口气温和地对瞎话说:‘这一定就是……’‘这就是我瞎话叔。’向文成说”可知,开篇向文成对瞎话的极力推荐;
    结合“甘子明就对向文成说:‘来,咱俩也借此考验一下各自对瞎话人品的评价。咱们每个人在手心里写一个字’。两人的字都写出来了,互相一亮,两人写的都是个‘实’字”可知,结尾两人不约而同地给瞎话取号为“实”,可以展现出对瞎话诚心正意的爱国精神的赞扬。
    欲扬先抑。
    结合“瞎话突然出现在街上。他两手抄在袖管里,轻声咳嗽着,若无其事地从东往西走”可知,瞎话两手抄在袖管里,轻声咳嗽着,若无其事地从东往西走;
    结合“仓本正在向家大西屋寻找后方医院的痕迹。瞎话知道医院已经暴露,再瞒也瞒不过仓本的眼睛,就抢先站到仓本身后说:‘你是在找医院吧?昨天还在哩,就在这大西屋。现在走了,唉!’瞎话说完,还惋惜地叹了口气”可知,瞎话知道医院已经暴露,再也瞒不过仓本的眼睛,就抢先站到仓本身后说你是在找医院吧。
    瞎话出场的漫不经心的表现与后来细心、机智地应对仓本形成了对比,从而展现出瞎话“实”的本质。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丰富文章内容。结合“那故事叫《好快刀》,说的是一个蒙冤的人在被官府砍头时,当他那被砍下的头滚出好远后,那头竟又回过脸向刽子手高喊一声‘好快刀!’瞎话不知自己的头被砍下后,能不能滚好远,能不能喊一声‘好快刀’。他盼着他的头能够喊出……”可知,《好快刀》中的故事情节与瞎话处境相似,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对瞎话被砍杀的情节起到补充的作用。
    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加丰满。结合“那故事叫《好快刀》,说的是一个蒙冤的人在被官府砍头时,当他那被砍下的头滚出好远后,那头竟又回过脸向刽子手高喊一声‘好快刀!’”可知,《好快刀》中蒙冤的人的喊叫声体现了其不屈的精神和从容赴死的慷慨;结合“瞎话不知自己的头被砍下后,能不能滚好远,能不能喊一声“好快刀”。他盼着他的头能够喊出……”可知,瞎话也盼着他的头能够喊出“好快刀”,正反映了瞎话对日本军的蔑视和刚毅不屈的民族气节。
    升华了文章的主题。结合“瞎话不知自己的头被砍下后,能不能滚好远,能不能喊一声‘好快刀’。他盼着他的头能够喊出……”可知,日本侵略者残杀了瞎话,借用聊斋故事更起到讽刺的效果,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懑和对其暴行的控诉,也赞颂了以瞎话为代表的中国农民顽强不屈的抗战精神。
    给文章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结合“瞎话不知自己的头被砍下后,能不能滚好远,能不能喊一声‘好快刀’。他盼着他的头能够喊出……”可知,瞎话盼望他的头被砍掉也能喊出来;结合“向文成看着瞎话的头,也想起了那个聊斋故事。他只觉得瞎话是开口喊过‘好快刀’的,那喊便是对日本人最大的蔑视”可知,向文成也觉得瞎话的头被砍后是开口喊过的,与聊斋故事不谋而合,增强了小说的神秘色彩。
    10.C 11.B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一是因为自然景观,一是因为历史文化”错误,结合“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等内容可知,这是作者看到的国民的外在形象的美,是人文景观;“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这些都是神奇、美丽的原因,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首写思想之美,次写外貌之美,最后写性格之美”错误,结合“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敦厚的性格……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可知,应是首写外貌之美,次写性格之美,最后写思想之美。
    故选B。
    12.B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缪”,通“缭”,盘绕;句意:山水环绕。
    “不”,通“否”;句意:有的不向老师学习。
    “有”,通“又”,再;句意:即使再干枯了。
    B.“圜”,通“圆”,圆形;句意: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
    “归”,通“馈”,赠送;句意:野采荑送给我。
    “属”,本身就有“劝酒”之意,统编版不算通假字;句意: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C.“采”,通“彩”,彩色;句意: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
    “䜩”,通“宴”;句意: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匪”,通“非”;句意:不是荑草长得美。
    D.“列”,通“裂”;句意:电光闪闪,雷声轰鸣。
    “冯”,通“凭”;句意:浩浩淼淼(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
    “矢”,通“屎”;句意: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
    故选B。
    13.B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1)“中”,从中间,名词活用作状语;句意: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2)“雨”,下雨,名词活用作动词;句意: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
    (3)“歌”,唱歌,名词活用作动词;句意:打着节拍唱起歌来。
    (4)“侣”,以……为伴侣,意动用法;句意: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5)“饭”,吃饭,名词活用作动词;句意:还能吃饭吗?
    (6)“白”,变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句意:不知道东方的天空已经变白。
    (7)“高”,高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句意:不如等到高处见得广博。
    (8)“苦”,苦于,意动用法;句意:苦于过去的日子很多了。
    (9)“师”,向老师学习,名词活用作动词;句意: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10)“限”,像门槛一样,名词活用作状语;句意:像门槛一样挡在道路上的山崖。
    (11)“少”,缺少,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句意:山上石头多,泥土少。
    (12)“鼓”,弹奏,名词活用作动词;句意:老虎弹奏瑟,鸾鸟驾着车。
    (13)“善”,善行,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句意:积累善行成为美好的品德。
    (14)“师”,以……为老师,意动用法;句意:我跟从他并且以他为老师。
    (1)(10)为名词活用作状语;(2)(3)(5)(9)(12)为名词活用作动词;(4)(8)(14)为意动用法;(7)(13)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6)(11)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故选B。
    14.D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其皆出于此乎”,无特殊句式;句意:大概都出自这个原因吧。
    “渺渺兮予怀”,为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予怀兮渺渺;句意:我心里想得很渺远。
    “转徒于江湖间”,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江湖间转徒;句意: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
    B.“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为被动句;句意: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
    “客有吹洞箫者”,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吹洞箫客;句意:有个吹洞箫的客人。
    “句读之不知”,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句意:不知句子停顿。
    C.“多情应笑我”,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应笑我多情;句意:应笑我多愁善感。
    “而今安在哉”,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哉;句意:而现在在哪里呢?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为被动句;句意:英雄人物却早已被岁月的风雨吹打去,不复存在。
    D.“开荒南野际”,为省略句;正常语序为:开荒(于)南野际;句意: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
    “使快弹数曲”,为省略句;正常语序为:使(之)快弹数曲;句意:叫她畅快地弹几曲。
    “送客湓浦口”,为省略句;正常语序为:送客(于)湓浦口;句意:送客到湓浦口。
    故选D。
    15.D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间关”,形容鸟鸣婉转;句意:一会儿像黄鹂在花下啼鸣婉转流利。
    C.“列缺”,闪电;句意:电光闪闪,雷声轰鸣。
    D.“或”,有时;句意:在云霞的明灭掩映之间有时候能看见。
    “稍”,渐渐;句意: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
    “薄”,发语词,无意义;句意:我们赶紧来采呀。
    故选D。
    16.B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樯,挂帆的桅杆。句意: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杯子盘子杂乱一片。
    B.全部正确。句意:叫他停歇片刻去用早饭。/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虽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达。/学问技艺各有专长。
    C.乘,冒着。句意: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从京城冒着风雪出发。/实在是美丽又与众不同。
    D.酾酒,滤酒,这里指斟酒。句意:这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面对大江斟酒。/最难保养休息。
    故选B。
    17.BDF 18.B 19.D 20.(1)遭到侮辱以至诽谤,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
    (2)想称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被天下人讥笑。 21.①燕国兼并齐国,不符合他国利益。
    ②未能急攻,错失良机。
    ③未能休兵安民,消磨齐人斗志。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
    “齐田单”是主语,“后与骑劫”作状语,“战”是谓语,句子结构完整,谓语后B处断开;
    “设诈诳燕军”为连动结构,中间不断开,“燕军”是“诳”的宾语,宾语后D处断开;
    “于即墨下”是“破骑劫”中“破”的后置状语,故状语后F处断开。
    故选BDF。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识记文化常识的理解能力。
    A.正确。
    B.“捐,意为贡献、献出”错误。两句中的“捐”意思均为“抛弃、舍弃”。句意:就抛弃了燕国而归附赵国;/小的大的都不抛弃。
    C.正确。
    D.正确。句意:乐毅如果这时候撤退而停止战争;/如果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苏轼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理解有误,原文表述为“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是“论者”认为而不是苏轼,苏轼的观点在后面。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离”通“罹”,遭受;“堕”,毁坏;“臣之所大恐也”,判断句。
    (2)三个“王”均为名词作动词,称王;“审”,明白;“为”,表被动。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可知,燕国兼并齐国,不符合他国利益。
    根据原文“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可知,未能急攻,错失良机。
    根据原文“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可知,未能休兵安民,消磨齐人斗志。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燕昭王派乐毅担任上将军。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燕昭王大喜,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当时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乐毅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而不及早拿下来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乐毅断断续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姑且留在齐国,朝着南面在齐国称王。齐国所担忧的,只怕别的将领到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燕惠王很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又怨恨乐毅投降赵国,恐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着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攻打燕国。燕惠王就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同时向他道歉说:“将军误听传言,认为跟我有嫌隙,就抛弃了燕国而归附赵国。将军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待将军的一片深情厚意呢?”乐毅写了一封回信给惠王,信中说:免遭杀身之祸而建功立业,彰明发扬先王的事迹,这是我的上策;遭到侮辱以至诽谤,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面临难以预测的罪过,把意外地免去灾害作为个人渔利的机会,这是恪守道义的人所不敢做出的事情。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良的臣子离开原来的国家,不洗雪自己的罪过和冤屈。我虽然无能,但多次聆听君子的教导了。
    材料二:
    唉!乐毅本是战国时期的英雄,不知道真正的王道,只是私下曾经听闻过王道,这就足以使他灭亡了。议论的人认为,是因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才会被敌人用了反间计,用骑劫顶替乐毅为将,才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他们认为乐毅之所以不能取得伐齐的成功,完全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然而,假设当时燕昭王还在位,即使齐国的反间计不能得逞,乐毅也终究会失败。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燕国想吞并齐国,但是这却并不符合秦国、楚国和三晋之国(赵、魏、韩)的利益。乐毅用百倍于敌人的兵力,连续几年都攻不下两座城池,并不是他的智谋和力量不够,而是因为他打算用仁义来使齐国的百姓顺服,所以不能够狠心猛攻城池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因为齐国人苦于湣王的暴政,乐毅如果这时候撤退而停止战争,治理政务,放宽赋税、劳役,使农民能够到回到家乡,使老人小孩生活安定,使得齐国人不再有斗志,那么田单之辈又利用谁跟他去作战呢!在战国时,兵力强盛的国家吞并国力弱小的国家,难道仅仅是我燕国么?拿燕国和齐国的军队围攻两座城池,并且加紧攻击,要有消灭敌人后再吃饭的决心,难道谁会说不行吗?哎呀!想称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被天下人讥笑。
    22.D 23.示例一:甲诗作者是李白。甲诗风格清新飘逸,符合李白诗歌特质。
    ①初月弯而尖,像云生脚爪、水浸眉弯,想象新颖奇特,比喻不落窠臼。
    ②“离”“湿”“生”“浸”等用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却将初月跳脱灵动之美表现得十分自然真切。
    示例二:乙诗作者是杜甫。乙诗风格沉郁顿挫,符合杜甫诗歌特质。
    ①“古塞”“暮云”“河汉”“关山”,描绘了微弱的月光下荒凉清冷的边塞景象,寓时世感慨,情感沉郁不抒。
    ②“寒”极写关山清冷、心中凄清,“暗”“团”写月色昏暗,菊花朦胧难辨,以人情写物情,体物入微。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停止游赏,写诗寄托愁绪”错误。写诗人拒绝游赏西园,独自来到江边,看着天上的明月和水里的月光,迎着温柔的晚风吟起诗来。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甲诗作者是李白。甲诗风格清新飘逸,符合李白诗歌特质。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意思是:风吹得云朵散乱,像云朵生出了爪子,沙洲水冷致使寒气沁湿眉毛。这两句的景色描写极为精彩,初月弯而尖,像云生脚爪、水浸眉弯,想象新颖奇特,比喻不落窠臼,看似静态的事物写得灵动活泼。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离”“湿”“生”“浸”等用语信手拈来,语言清新,意境清幽,将初月跳脱灵动之美表现得十分自然真切。
    乙诗作者是杜甫。乙诗风格沉郁顿挫,符合杜甫诗歌特质。
    “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选用“古塞”“暮云”“河汉”“关山”等独特的边塞景象,描绘了微弱的月光下荒凉清冷的边塞景象。
    颈联“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河汉虽然还是原来的颜色,但是关山凄寒,“寒”极写关山清冷、心中凄清;“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暗”“团”写月色昏暗,菊花朦胧难辨,以人情写物情,体物入微。本诗的语言风格是沉郁顿挫、内容深远的,不仅只写月亮,还有表达出对江山社稷的关心,这是杜诗的风格。
    24. 金就砺则利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雕栏玉砌应犹在 金风玉露一相逢 住近湓江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砺”“凌”“砌”“地低”“芦”“萧”“酹”“诵”“酾”“槊”等。
    25.A.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B.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 26.(1)语句①可修改为“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或者“史料记载显示,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2)语句③可修改为“在民俗观念中,‘九’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的祝福,饱含着敬老爱老的浓浓深情。”或者“在民俗观念中,‘九’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的祝福,表达着敬老爱老的浓浓深情。”
    (3)语句⑤可修改力“进一步激活历史传统,唤醒文化记忆,使重阳节更显迷人魅力与时代光彩。”或者“由于进一步激活历史传统,唤醒文化记忆,重阳节更显迷人魅力与时代光彩。”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文“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别称”可知,是在介绍重阳节的别称,再根据前文“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习俗”可知,重阳节又可称为“登高节”,所以应该填写“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第二空,根据后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还有插茱萸的风俗,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重阳节也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可知,讲的是重阳节的习俗,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中大多写重阳节的习俗,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
    2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处,句式杂糅,“据……”和“……显示”两种句式的杂糅,“据”和“显示”可删掉其一。
    ③处,动宾搭配不当,不能说“发扬……深情”,应该改为“饱含……深情”或者“表达……深情”。
    ⑤处,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删去“由于”或者“使”。
    27.①不足为奇 ②水涨船高 ③亦步亦趋 28.①精准的数字、百分数的使用增加了报道的真实性和严谨性,使表意更精准。②相关数字都是关于“反向旅游”的新形式“寺庙游”和“特种兵式游”的搜索数量以及年轻人的岁数,这样的数字呈现更能准确地说明“反向旅游”受年轻人欢迎。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根据后文“那些热门的旅游景点,在节假日期间,往往都是人山人海”可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反向旅游”并不值得奇怪,可用“不足为奇”。“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
    ②根据前文“随着需求暴涨”可知,需求的暴涨必然导致餐饮、住宿、机票等费用大幅度增长,可用“水涨船高”。“水涨船高” ,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增长提高。
    ③根据“集体扎堆”可知,年轻人旅游没有自己的主见,而是别人去哪就跟着去哪,可用“亦步亦趋”。“亦步亦趋”,比喻没有主见,处处追随模仿的意思。
    28.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手法的把握能力。
    本文段是一篇新闻报道,新闻报道讲究真实性和严谨性,“同比增长600%以上”“44.3%”“62%”这些精准的数字、百分数的使用增加了报道的真实性和严谨性,使表意更精准。
    600%以上是自开年至今,“寺庙”关键词的搜索指数同比增长的数量,44.3%是30岁以下的年轻搜索着。“62%”是选择了夜间(晚9时至早9时)出发的航班和火车的00后游客数量,近三成是指一天之内打卡超过4个景区的00后游客比例,而这就是作者所说的“特种兵式游”,所以,相关数字都是关于“反向旅游”的新形式“寺庙游”和“特种兵式游”的搜索数量以及年轻人的岁数,这样的数字呈现更能准确地说明“反向旅游”受年轻人欢迎。
    29.例文:
    莫因迷茫凋朱颜
    风沙高原,霜雪哨岗,有一种青春因担当而不迷茫于绝徼藏边;盛夏亢阳,深秋寒雨,有一种青春因责任而不迷茫于车水马龙;迟明书声,夤夜青灯,有一种青春因信仰而不迷茫于朝暾夕月。在部分同龄人喟叹“谁的青春不迷茫”时,驻藏战士、快递小哥和青年学生的话语给我以慰藉,并使我相信:在这弹指而过的刹那青春中,我们应有所追求,莫因迷茫凋朱颜。
    有所追求,拒绝迷茫青春,需要一双注目理想的眼。目光停驻之处,定是心之所向,若要吹散迷茫的愁云惨雾,便需要在青春中席卷起理想的旋风。不由想到了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学子们带着报效家国的理想,高唱着“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校歌,在偏僻闭塞的西南小城弦诵不绝,从未迷茫。看,木头临时拼装的科研仪器前,是杨振宁执着探索的消瘦身影;雨点叮当作响的铁皮屋顶下,是邓稼先求知若饥的不倦眸光。一双望向理想的眼,可助我们目视云汉,手扪星辰,无视迷茫。
    有所追求,拒绝迷茫青春,需要一双踏实前行的脚。西风碧树中独上高楼,望到的理想之光总是远在天涯路尽处,如要摆脱迷茫接近它,还需脚踏实地地前行。又想到了晚唐杜牧,这个也曾有过“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鸿鹄理想的樊川居士,却因为不懂脚踏实地而在扬州任职期间迷茫于歌楼酒馆,最终蹉跎青春,毫无建树,只留下一声“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喟叹。要在青春岁月远离迷茫的泥淖,不能做好高骛远的空想家,而要当踏实前行的跋涉者。
    有所追求,拒绝迷茫青春,需要一颗百折不挠的心。追求理想的青春路途注定坎壈,此时,我们的内心要不畏蹭蹬,无惧挫折。正如西晋左思,为赋三都,从未迷茫,不顾父亲“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的鄙视,不顾文豪陆机“须其成,当以覆酒瓮尔”的嘲讽,穷十年之功,“门庭藩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终《三都赋》出,洛阳纸贵。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说: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青春之河中的奔流逆潮会将我们一次次拍向乱石,但不屈的心可助我们破迷茫之浪,击水中流。
    孟郊曾吟道:“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当那抹如山军绿再次屹立于绝徼藏边,当那道如风之影再次穿梭于车水马龙;当那阵如歌书声再次回荡于朝暾夕月,我不禁想起了梁任公的击节高歌:“美哉我中国少年,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中国,与国无疆!”愿我们每个青年人都可以让眼注目理想,用脚踏实前行,凭心百折不挠,让自己的青春在追求中无憾无悔,不再迷茫。
    且放青春追求间,莫因迷茫凋朱颜。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审题】本题为材料作文。这篇材料之中蕴含多个观点,首先要确定的一点就是这些观点的核心话题是“青春”,其他三个话题“责任”“担当”“信仰”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话题展开。从文章隐含的态度来看,作为青年应该以天下为己任,有责任有担当,不能以“谁的青春不迷茫”为借口虚度年华。在写作时候最好是对一个事物的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辩证的立意,这样文章会显得深刻、全面。立意时首先抓住材料中的一个关键词语“青春”,充分展示作为年青人的时代特点。换句话说,即展示青年的朝气蓬勃的特点,而不是以一个成年人的冷峻态度来谈人生。另外,从命题材料的选择角度来看,三则材料都是展示当代青年的风采,所以在立意与选材上一定要与时俱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立意】有梦想的青春有方向;青春要有追求,不能迷茫;有信仰的青春不迷茫;有担当,负责任的青春不迷茫。
    【结构】题目切题,《莫因迷茫凋朱颜》,第一段联系材料,引出观点,“这弹指而过的刹那青春中,我们应有所追求,莫因迷茫凋朱颜”。中间三段,并列式论述有所追求需要怎么做,“有所追求,拒绝迷茫青春,需要一双注目理想的眼”“有所追求,拒绝迷茫青春,需要一双踏实前行的脚”“有所追求,拒绝迷茫青春,需要一颗百折不挠的心”。最后是美好愿景,“愿我们每个青年人都可以让眼注目理想,用脚踏实前行,凭心百折不挠,让自己的青春在追求中无憾无悔,不再迷茫”。
    【素材】1. 有梦才会有远方,才会有为目标和理想奋斗的勇气。有梦的人的眼睛是光亮的,因为他们怀揣着乐观,满怀着希望。即使遇到再多的险阻,再大困难,他们也会奋力攀登。没有梦的人,眼睛是干涸的。迷茫的他们只能成为他人的傀儡,只能碌碌无为,只能逃避现实,不懂得如何面对。
    2. 无畏艰险,心静如水,淡定超然,因为他心中怀揣有梦。即使在阴霾的云沙下,也会想到苍天苏醒的风和日丽。即使在封闭的角落中也会让心灵驰骋在广阔的草原上。因为有梦,所以不会被眼前的路石所绊倒,会抓住自己的梦,找到自己的路。
    3. 要庆幸自己的青春生活在一个人人都渴望成功并且有机会成功的年代里,要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但担忧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一谈起“求学”这个字眼就心旌荡漾,好像成功只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恨不得一夜之间就重演成功者的传奇,用两三步走完先行者数十步、数百步才走完的路。
    【点评】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
    ①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比如本题关键句“对于以上事件,你有着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②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本题就可以先明确观点,接着阐述原因的角度行文。
    ③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④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