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下册第二节 化学合成材料精练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下册第二节 化学合成材料精练,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科学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如图是北海市合浦县发掘西汉晚期一号汉墓时出土的一对铜风灯,其制作精巧,造型逼真美观,极具文化艺术观赏性。铜风灯的主要制作材料属于
A.金属材料B.合成材料C.天然材料D.复合材料
2.物质的鉴别、检验与除杂是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以下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AB.BC.CD.D
3.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A.绝缘体:玻璃、陶瓷、石墨
B.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氟、铁、碘
C.非晶体:沥青、松香、金属
D.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棉花、蚕丝、橡胶
4.小明同学对所学的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有正确的一组是
A.AB.BC.CD.D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醛溶液能使蛋白质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
B.淀粉遇到碘酒(或碘水)呈现蓝色,可用碘酒(或碘水)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C.从新买的衣服边上剪取一段线头放在火上灼烧,闻到一股烧焦羽毛气味,由此可判断这件衣服的面料是全棉的
D.糖类、蛋白质、油脂都能提供人类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6.下列实验方法不能达到目的是
A.应燃烧的方法区分涤纶和羊毛
B.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氧气和氮气
C.用肥皂水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D.用氢氧化钙检验铵态氮肥
7.下列区分物质的方法或试剂不正确的是
A.用灼烧法区分腈纶线、羊毛线
B.用水区分固体硝酸铵、氢氧化钠
C.用燃着的木条区分氮气、二氧化碳
D.用稀盐酸区分黄金、黄铜(含锌)
8.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B.向淀粉溶液中加入加碘食盐,溶液变蓝
C.向高锰酸钾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溶液褪色D.灼烧羊毛,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9.区分下列物质的两种方法都不正确的是
A.AB.BC.CD.D
10.某衣服标签上标明:“面料成份:67%棉,33%涤纶”说明该衣服的面料
A.全由天然材料制成B.全是人造材料制成
C.由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制成D.无法判断
二、判断题
11.糖类都属于有机高分子( )
12.酒精、纯碱都属于有机物( )
13.用聚氯乙烯塑料包装食品( )
14.聚乙烯有毒,不能用于包装食品( )
15.用合成纤维做内衣比用天然纤维做内衣穿着更舒适( )
三、科学探究题
16.材料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根据下表信息回答问题。
(1)上表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属于合金的是 。
(2)纳米铁粉能吸附水中的某些污染物,吸附后经沉降、 (填操作名称)可除去污染物。
(3)纳米铁粉还能除去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如铜离子),写出铁粉与含硫酸铜的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二)趣味实验:将“锡纸”剪成一段两头宽中间窄的纸条,然后两头分别连接电池的正负极,观察到“锡纸”立即燃烧。
据此,小利同学取来某种“锡纸”,对“锡纸”中金属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锡纸”中的金属是锡吗?
查阅资料:
①“锡纸”是锡箔或铝箔和纸粘合而成
②锌粉是一种深灰色固体
③锡()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生成价的锡盐
小利同学提出了猜想:猜想Ⅰ:“锡纸”中的金属是锡;猜想Ⅱ:“锡纸”中的金属是铝
设计方案并进行如下实验:
(4)根据实验现象推断出猜想 (填“Ⅰ”或“Ⅱ”)成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实验中打磨“锡纸”的目的是 ;
(6)下列物质的溶液可以替代氯化锌溶液完成上述实验的是______(填序号)。
A.氯化铜B.硫酸亚铁C.硫酸钠D.硝酸银
小利的反思:
(7)分析“趣味实验”中“锡纸”燃烧的原因:“锡纸”两端接入电池两极后造成短路致使“锡纸”燃烧,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开始“锡纸”不燃烧但短路后却能燃烧的原因是 。
(8)电器短路会引起火灾,我们要严加防范。如果电器着火应该采取的灭火方法是 (写出1种)。
四、综合应用题
17.2022年1月31日,"三星堆遗址"出土青铜大面具,亮相春晚舞台。同时出土的还有黄金面具、青铜艺术品、象牙、残存丝织品等重要文物。
(1)下列物质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有______。
A.象牙B.黄金C.丝织品D.青铜
(2)青铜是铜的合金,其硬度比纯铜 (填“大”或“小”)。
(3)铜制品长期暴露在空气中能与空气中的O2、H2O和 化合生成铜锈【主要成分是Cu2(OH)2CO3】。
(4)黄铜是铜锌合金,用稀硫酸区分黄铜和纯铜的化学方程式为 。
(5)铜制品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图装置可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并检验生成的气体产物。
①B装置玻璃管里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②C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实验结束后,若要确定A装置的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请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提示:Na2CO3溶液呈碱性)。 。
④为测定A装置的溶液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取A装置的溶液100g,并向其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是19.7g。计算A装置的溶液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
18.2020年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医用防护口罩和消毒剂在预防新冠肺炎传播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生产医用口罩最核心的材料是“熔喷布”,它的主要成分是聚丙烯塑料,口罩上的鼻梁压条是金属铝。一定浓度的乙醇(CH3CH2OH、过氧化氢、过氧乙酸(CH3COOOH和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均能有效杀灭新冠肺炎病毒。
(1)熔喷布的主要成分属于 (填“金属”“合成”或“复合”)材料。
(2)过氧乙酸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 。
(3)工业上以粗盐为原料制备次氯酸钠的生产流程如图:
注:Cl2在通常情况下为黄绿色气体,有毒;超过60℃时,Cl2与NaOH反应生成氯酸钠、氯化钠和水:。
①粗盐“净化”过程中,为了将溶液中的Mg2+转变为Mg(OH)2沉淀而过滤除去,需向溶液中滴加适量的 溶液,常常加入适量的BaCl2除去其中的硫酸钠,除杂的方程式为 。
②为了将NaCl溶液由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常采用蒸发浓缩的方法。一般不采用降温方法的主要原因是 。
③写出步骤Ⅲ的化学方程式: 。
④制备NaClO时反应需在低温下进行,原因是 。
⑤使用84消毒液进行消毒时,要注意避免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浓HCl) 混用,以免产生Cl2引起中毒:。 X的化学式为 。
19.(1)下列生活中的用品,使用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塑料桶 B、橡胶篮球
C、棉布围裙 D、陶瓷餐具
(2)洗洁精去除油污的原因是洗洁精具有 作用。
(3)生活中常用 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4)石灰石用途非常广泛。可用来吸收火力发电厂煤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废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CO3+2SO2+O22CaSO4+2X,X的化学式为 。
(5)如图为某一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X,Y,Z、W分别表示四种不同的物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生成物有三种
B.参加反应的X、Y两种粒子的个数比是1:1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D.X不可能是氧化物
选项
实验目的
操作方法
A
鉴别涤纶纤维和羊毛纤维
分别取样,灼烧,闻气味
B
检验某物质中是否含有Na2CO3
取样,加入稀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泡
C
除去锌粉中的少量铁粉
加入足量硫酸亚铁溶液,过滤
D
鉴别木炭粉和氧化铜粉末
分别取样,加入足量水,振荡,观察
物质鉴别
安全常识
A
食盐与亚硝酸钠——品尝
羊毛线与棉线——灼烧
氯化铵与氯化钾——加熟石灰研磨
B
室内煤气泄漏一立即打开排气扇
油锅不慎着火一可以盖上锅盖灭火
烧碱溶液沾到皮肤上—立即涂抹稀硫酸
环境保护
日常生活经验
C
减少白色污染——少使用塑料制品
减少酸雨污染——不使用化石燃料
工业酸性废水—用熟石灰处理后排放
D
除去餐具上的油渍一用洗涤剂清洗
区别硬水和软水一常用肥皂水检验
除去水壶中的水垢一用食醋泡洗
选项
物质
方法
方法二
A
棉线与尼龙线
观察颜色
点燃闻气味
B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通过灼热的氧化铁
通入氢氧化钠溶液
C
碳酸钾和硫酸铵
溶于水,测液体的pH
滴加硝酸钡溶液
D
稀盐酸和稀硫酸
取样,滴到木条上
加硝酸银溶液
应用
“蛟龙号”深潜器
宇航员的航天服
新型水处理剂
用到材料
特种钢
高强度涤纶
纳米铁粉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取打磨后的“锡纸”片放入试管中,滴加氯化锌溶液
“锡纸”表面有深灰色固体析出
参考答案:
1.A
【详解】铜属于金属材料,故选A。
2.A
【详解】A、羊毛纤维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灼烧会有焦羽毛气味,涤纶纤维灼烧没有焦羽毛气味,则分别取样,灼烧,闻气味可以区分两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B、碳酸盐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金属活动性大于H的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H2,则取样加入稀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泡,无法判断是否存在Na2CO3,故选项说法错误;
C、金属活动性Zn>Fe,则Zn能与FeSO4反应生成ZnSO4与Fe,则在混合物中加入硫酸亚铁溶液,原物质Zn会被消耗,无法达到除杂的目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碳粉与氧化铜都是黑色的难溶于水的粉末,则分别取样,加入足量水,振荡,无法区分两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3.B
【详解】A、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是导体,错误;
B、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氟、铁、碘,正确;
C、金属为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错误;
D、橡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错误。
故选B。
4.D
【详解】A、氯化钠和亚硝酸钠均有咸味,且亚硝酸钠有毒,不能品尝,故错误;
B、煤气泄漏时不能打开换气扇,以防生成电火花引起燃烧或爆炸;烧碱溶液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故错误;
C、在利用化石燃料时,进行脱硫处理,或将尾气处理后再排放均可防治酸雨现象的发生,故错误;
D、洗洁精对油污有乳化作用,可以用洗洁精除油污;硬水与软水一般用肥皂水鉴别,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食醋可以与水垢反应生成可溶性行的醋酸钙,故正确。
故选D。
5.C
【详解】A、甲醛能使蛋白质变质,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故A正确;
B、淀粉遇碘变蓝,可用碘酒(或碘水)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故B正确;
C、蛋白质燃烧产生烧焦羽毛气味,全棉衣料主要成分是天然纤维,燃烧时有纸张燃烧的气味,故C错误;
D、糖类、油脂、蛋白质都可以氧化放出能量,故都能提供人类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故D正确;
故选C。
6.C
【详解】A、取样品,灼烧,用烧焦羽毛的气体产生的是羊毛,没有此气味产生的是涤纶,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正确;
B、取样品,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燃烧更旺的是氧气,火焰熄灭的是氮气,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正确;
C、肥皂水只会检验硬水和软水,不能将硬水转化成软水,故C不正确;
D、铵态氮肥和碱混合研磨会生成氨气,所以用氢氧化钙检验铵态氮肥,故D正确。故选C。
7.C
【详解】A、羊毛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腈纶线灼烧无此气味,气味不同,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
B、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现象不同,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
C、氮气和二氧化碳均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均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现象相同,无法区分,符合题意;
D、黄金与稀盐酸不反应,黄铜中的锌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产生气泡,现象不同,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B
【详解】A、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B、淀粉遇碘变蓝色,加碘食盐中不含碘单质,向淀粉溶液中加入加碘食盐,溶液不变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C、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向高锰酸钾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溶液褪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D、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羊毛,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9.D
【解析】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详解】A、棉线与尼龙线的颜色可能相同,用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方法一错误;点燃闻气味,产生特殊气味的是尼龙线,产生烧纸气味的是棉线,可以鉴别;方法二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灼热的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固体颜色由红棕色变为黑色,二氧化碳不能,可以鉴别,方法一正确;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但是没有明显现象,一氧化碳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没有明显现象,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方法二错误,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钾和硫酸铵溶液分别显碱性、酸性,溶于水,测液体的pH,大于7的是碳酸钾,小于7的是硫酸铵,可以鉴别,方法一正确;碳酸钾会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硫酸铵也会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方法二错误,不符合题意。
D、稀盐酸和稀硫酸滴到木条上,均无明显变化,不能鉴别;加硝酸银溶液,均产生白色沉淀,不能鉴别;两种方法都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有一定难度,在解决鉴别物质题时,判断的依据是:所选试剂需要与待鉴别的物质反应并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
10.C
【详解】该衣服的面料中,棉属于天然材料,涤纶属于人造材料;
故选:C。
11.错误
【详解】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从几万到几十万,甚至高达几百万或更高,通常称它们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葡萄糖属于糖,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葡萄糖不属于有机高分子,说法错误。
12.错误
【详解】酒精是乙醇的俗称,是有机物;碳酸钠俗称纯碱,属于无机化合物。
13.错误
【详解】聚氯乙烯塑料有毒,不可用聚氯乙烯塑料包装食品,错误。
14.错误
【详解】聚乙烯无毒,能用于包装食品,错误。
15.错误
【详解】合成纤维的强度高、弹性好、耐磨和耐化学腐蚀,但是它的吸水性和透气性较差,天然纤维吸湿透气性好,故用天然纤维做内衣穿着更舒适,错误。
16.(1) 高强度涤纶 特种钢
(2)过滤
(3)
(4) Ⅱ
(5)除去表面的氧化膜
(6)B
(7)短路时温度升高,“锡纸”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8)先切断电源,后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
【详解】(1)特种钢属于合金、涤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纳米铁粉属于纯金属。
(2)纳米铁粉能吸附水中的某些污染物,吸附后经沉降、过滤可除去污染物。
(3)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锌>锡,则铝能与氯化锌反应生成锌和氯化铝,而锌粉是一种深灰色固体,则说明猜想Ⅱ成立;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打磨“锡纸”,可除去表面的氧化膜,防止干扰实验。
(6)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锡>铜,则不能得出金属成分,不符合题意;
B、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铁>锡,则铝能与硫酸亚铁反应,锡不能,则能得出金属成分,符合题意;
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铝>锡,则不能得出金属成分,不符合题意;
D、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锡>银,则不能得出金属成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开始“锡纸”不燃烧但短路后却能燃烧,是因为短路时温度升高,“锡纸”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则可燃烧。
(8)电器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后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
17.(1)BD
(2)大
(3)二氧化碳/CO2
(4)
(5) 黑色固体变红色 取少量A装置中的溶液,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溶质中含有Na2CO3;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色,则溶质中还含有NaOH。不变红则无NaOH 解:设A装置的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x
x=10.6%
答:A装置的溶液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10.6%
【详解】(1)A、象牙不属于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
B、黄金是纯金属,属于金属材料,符合题意;
C、丝织品属于天然材料,不符合题意;
D、青铜是铜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符合题意。
故选BD;
(2)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硬度大, 耐腐性,青铜是铜的合金,其硬度比纯铜大;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Cu、C、O、H,反应物中含Cu、O、H,故反应物中还应含碳元素,空气中含碳元素的物质是二氧化碳,故二氧化碳参与了反应;
(4)黄铜是铜锌合金,锌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产生气泡,铜与稀硫酸不反应,故可用稀硫酸区分黄铜和纯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①B装置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观察到的现象是:黑色固体逐渐变红;
②C装置中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可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检验碳酸钠,且将碳酸钠除尽(防止影响氢氧化钠的检验),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可用无色酚酞试液检验是否含氢氧化钠,故实验方案为:取少量A装置中的溶液,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溶质中含有Na2CO3;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色,则溶质中还含有NaOH。不变红则无NaOH;
④见答案。
18.(1)合成
(2)4:3
(3) 氢氧化钠
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小
超过60℃时,Cl2与NaOH反应生成氯酸钠、氯化钠和水 NaCl
【详解】(1)熔喷布的主要成分聚丙烯塑料属于合成材料;
(2)过氧乙酸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4:3;
(3)①将溶液中的Mg2+转变为Mg(OH)2沉淀而过滤除去,向溶液中滴加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常常加入适量的BaCl2除去其中的硫酸钠,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方程式为;
②NaCl一般不采用降温方法的主要原因是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小;
③氯化钠和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气体符号,所以化学方程式为;
④制备NaClO时需低温,原因是超过60℃时,Cl2与NaOH反应生成氯酸钠、氯化钠和水NaCl;
⑤反应前后氢原子都是2个,反应前氯原子是3个,反应后应该是3个,其中1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前钠原子是1个,反应后应该是1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前后氧原子都是1个,X的化学式为NaCl。
19. AB 乳化 肥皂水 CO2 B
【详解】(1)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桶、橡胶篮球是使用有机合成材料制成,故选AB。
(2)洗洁精去除油污的原因是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
(3)生活中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的是硬水。
(4)反应前有2Ca、2C、12O、2S,反应后(X除外有)2Ca、8O、2S,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个数相等, X的化学式为CO2。
(5)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X+2YZ+2W
A、该反应的生成物有二种,此选项错误;
B、参加反应的X、Y两种粒子的个数比是1:1,此选项正确;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此选项错误;
D、X含有两种元素,可能是氧化物,此选项错误。
故选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第二节 化学合成材料巩固练习,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下册第三节 化学与环境复习练习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科学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下册第三节 化学肥料课后练习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科学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