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 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152451/0-170426438631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社戏 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152451/0-170426438637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和批注,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情节设置,感受叙事艺术。
2.探究人物描写艺术,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理解文中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10年,北平城。一位中年人买戏票,看演出。可戏没唱一半,他便难以忍受的出来了。这所谓名角的戏和他少年时在乡下看过的一出戏相差太远了。沿着时间的河流追溯,我们来到平桥村,去看看那出让他魂牵梦萦的“好戏”吧!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2.社戏简介
“社”,“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
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通常演出于庙台或野台,也有把戏台搭在河水里的,观众岸上、船上都可以看戏。
3.小说三要素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或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初读感知
请大家通读全文,说说多年后“我”是怎样评价当年的经历呢?(原文回答)
明确: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四、品读探究
(一)“好戏”
1.“戏”好看吗?请同学们速读课文17---21段,说说这事怎样的一出戏?
明确:不好看。
这是一出 令人失望 的戏,因为 想看铁头老先生翻筋斗,结果没翻。想看蛇精和跳老虎,也没看到。
这是一出 无聊 的戏,因为 伙伴们喃喃地骂,有的打起呵欠。
甚至想顺便喝个豆浆都没有了。
(二)“好豆”
1.“豆”好吃吗?请同学们速读课文24---27段,猜猜这罗汉豆怎么做的?
明确:剥了壳,用清水煮,放了点儿盐。算不上色香味俱全。
(三)于矛盾处探深意
1.戏不好看,豆不算好吃,所以真正让我念念不忘的究竟是什么呢?
明确:那些事、那群人、那片景、那份情
2.那些事
(1)“我”在看戏前后发生了哪些事儿?请大家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情。
明确:①平桥概况;②伙伴游玩;③无船出行;④月夜行船;⑤赵庄看戏;⑥停船吃豆;⑦深夜返回;⑧再谈吃豆。
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月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途中偷豆;⑧六一送豆。
(2)“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了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3)通过这些事件看出,我在平桥村的过着怎样的生活?
明确: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开心快乐、乐趣无穷
3.那片景
复习旧知:景物赏析
一看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通感……
二看手法:感官、动静、正侧、点面、虚实、联想想象……
三看用词:动词、形容词、颜色词、叠词、拟声词……
四看顺序:移步换景、定点观察、远近高低……
(1)那一夜“我”见到了怎样的景色?请简要赏析。
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听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一幅水乡月夜美景图。
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起伏的连山比作“铁的兽脊”,以动写静,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急切、激动的心情。
(2)小结:文中的景物描写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
4.那群人
(1)除了表演的人之外,文中还出现了哪些人?
明确:母亲、外祖母、六一公公、双喜、阿发、桂生、同行的伙伴、路上的村民
(2)在平桥村,你最想和谁交朋友?为什么?
明确:
1)双喜: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聪明。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时,双喜大声打包票——反应灵敏,自信,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善于为他人着想;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聪明伶俐、细心周到。
(5)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做事有始有终。
(6)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机智。
2)阿发:热情、大方、无私、淳朴、认真细致: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3)桂生:善良、心细、淳朴、勤快:给我买豆浆,没买到还说现在去给我舀一瓢水喝;提议吃豆子,想我之所想。
4)六一公公。
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②“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
③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表现六一公公认真。
④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
5)母亲:关爱孩子,和蔼可亲
6)同行的其他小伙伴:善良淳朴、团结友爱
7)路上遇到的村民:善良淳朴
(3)从他们的身上,你看了一个怎样的平桥村?村民有怎样的共性?
明确: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善良无私……
(4)一会儿的功夫,淳朴善良的平桥村民都成了大家的好朋友了!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一方怎样的水土呢?
5.那份情
(1)那一晚,“我”的心情可谓是一波三则,自然久久不能忘怀。
1.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我"非常想去看社戏,但又不能去,于是想象社戏表演的情景,以及看戏人喝豆浆的情景,表现了一个孩子的悲伤、失落的情绪。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我"既然可以出门看社戏了,心情变好了。"忽而"表明孩子的心情易于突变,"轻松""舒展"与前面看戏不成而沮丧的心情形成对比。"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是夸张手法,非常形象地表明"我"的心情无限之好。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这是一个儿童眼中的景物描写,非常富有诗意。"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是儿童才有的想象;"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明"我"非常急于到赵庄看社戏,这也是儿童心理的表现。
4.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儿童对看戏很有兴趣,但在夜间容易犯困,所以台上戏子的形象变得模糊,这里真切地描写出了儿童看戏的精神状态,富有奇趣。
5.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这是半想象、半纪实的描写。大鱼驮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是童话里才有的情景,反映出"我"当时愉悦的心情,也表现了孩子极富浪漫色彩的想象力。
小结:看戏前的波折:盼望→难过、沮丧→欢喜→急切、激动
看戏中的感受:高兴、愉悦→失望
看戏后归航偷豆:轻松、愉快
从这些语言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形象,而不是一个成年人在追忆过往,更像是一个外来少年在讲述自己有趣的经历。对这个陌生世界充满新鲜感、奇异感、亲切感,流露出较强的主观色彩,充满童真童趣。这便是采用儿童视角写作的好处。
(2)其实,“我”怀念的不是无聊失望的戏,不是“粗制滥造”的豆
明确:“我”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环境和乡民。此地有美丽的风光、自由的空气,还有朴实、率真的老人和孩子,人与人之间有着亲密和谐的关系。“我”还目睹了他们的劳动本领、办事能力。这一切都是“我”童年在城镇时未曾见到过的,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由于这种心理的、情感的因素,让“我”觉得那晚的戏是“好戏”,那晚吃的豆是“好豆”。另一方面,俗话说,距离产生美。时间已经久远,早年在平桥村短暂的生活片段,留下的不仅是一些记忆,更是一种情感。时间越久,这种记忆中的影像越珍贵,所以作者赞之以“好豆”“好戏”。
(3)其实,《社戏》还写了“我”后来两次看戏经历,然而感受却是天差地别:
资料链接1:
《社戏》删减部分:
第一次看戏: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第二次看戏: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
(4)说一说作者在北京两次看戏的感受如何。
明确:作者在看戏的叙述中多次写到“挤”。物如刑具那样令人望而生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冷漠疏离得令人窒息。狭窄拥挤的生存空间、喧嚣噪乱的环境气氛使得“我”几乎失去了做人的生趣。拥挤中的孤独、热闹中的凄凉,在两次看京戏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两次看戏,透露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
(5)资料链接2:《觉醒年代》视频片段
资料链接3:《社戏》写作背景
文章写于1922年。当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0余年,但由于革命不够彻底,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战乱依旧,民不聊生,社会混乱。目睹此情此景,鲁迅深有感触。在这期间,鲁迅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过可爱的故乡与黑暗的社会的对比,表达自己对光明前景的向往和人与人之间淳朴关系的追求。《社戏》就是其中的一篇。
(6)所以,“我”对儿时社戏恋恋不忘,还因为:
明确:《社戏》不仅仅是在写一群天真无邪的少年驾着轻舟往赵庄看社戏的事件,而是一个在城市流浪多年、饱经世事沧桑的成年人在描绘记忆中理想的农村画卷。“我”在平桥村这片理想“乐土”感受到的朴实真挚的友情、和谐质朴的民风、温馨甜美的风光等等一切自由与美好,都在针刺苦难的现实,都在表达对中国社会和中国农民生存状态的期望,它的本质与《呐喊》中其他篇章如《狂人日记》《故乡》《孔乙己》等是一脉相连的。
(7)“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一边是繁华都市——北平,另一边的平桥村确是个偏僻落后小渔村,但在我心目中确是“乐土”,因为——
明确:(1)优美的农村风光;
(2)“我”在那里受到“优待”;
(3)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秩秩斯于幽幽南山”;
(4)没有严格的行辈之分;
(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6)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
(7)人情温暖,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
(8)【屏显】豆也平平,戏也平平,当时事乐人乐有真情;景也依依,情也依依,而今物非人非空追忆。
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先生之意一定不在戏和豆,而在什么呢?
在那一夜江南水乡特有的优美风光,在那一群平等善良无拘无束的少年玩伴,在那一方民风淳朴自由和谐的平桥乐土,在那一段失去了就无从寻觅的童年时光,在那寄托着“我”无限理想与期望的故土!
(9)【屏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带着些许的惆怅,我们走出了平桥村,回头再来看那一方乐土,民风淳朴、和谐自由;乐土上的孩子,无拘无束、纯真快乐。他们应该是先生心中永远的好豆好戏吧!最后,让我们再次读起那段耐人寻味的文字吧!
五、写作特色
1.鲁迅的文章历来为人们所称颂,除了真挚的情感,深刻的主题外,写作特色也值得读者反复品味。
(1)儿童视角
(2)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示例一:第1段,讲述了“我”的外祖母的家乡平桥村的情况,用的都是描叙语句,大概说了几件事:一是“我们鲁镇的习惯”,二是“我”随母亲来平桥村的缘由,三是平桥村的地理概貌、村民状况。层次非常清楚,语言非常简略。“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是充满感情的议论语句,尤其是“乐土”二字分外醒目,表达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对自己在城里读书生活的厌倦。
示例二:课文最后两段,讲述了“我”再次吃豆的经历和感觉。六一公公不仅不指责孩子们偷豆,反而给“我”家送来新豆,并且夸奖“我”有见识,说明他这个人除了心地善良外,还有一些可爱的虚荣心,想博得他人的夸赞。最后一段关于吃豆的议论,是全文的总结性议论,表达了“我”的内心想法——“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觉得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有那种特殊的经历,让“我”感到新鲜、愉快。这一议论句起着点明主旨的作用。
(3)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平实而有情味、生动而有画面感
1)简练而精粹,内涵丰富。
像鲁迅其他小说一样,本文语言之"简"与"精"表现得很充分,例如描述平桥村∶"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表明了地名、地理位置、村庄规模、村民生计等内容,一方面简练,另一方面信息量并不少。
2)平实而有情味。
"平实"是表层信息,"情味"是深层信息。例如描述小伙伴们之间的关系∶"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这是非常平实的语言,告诉读者∶小伙伴们生活在偏僻小村,平时交往时礼教建位于亲情—友情,大家生活得和睦、快乐。 又如描述小伙伴们撑船前往赵庄的水上途中的情景∶"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这些看似客观描述,其实是主观看景,即通过"我"的视角观察途中景象,加点词语表示不确定,表达出"我"既感到新鲜、陌生,又急于辨认社戏所在地的内心体验。此外还有人物的语言,既是个性化的,又充满情味,如六一公公对"我"母亲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这当然是恭维话,认真品味一下,这些话似乎透露出一个乡民的憨厚心怀、开朗性格。
3)生动而有画面感。
课文中有些生动的场景描写值得品味,例如∶"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这是人物活动的场景,有动作描写,有声音描写,有长句,有短句,其中几个动词看得出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再如∶"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这也是动态场景的描写,加点的比喻句精彩传神。此外还有上面所引六一公公的恭维话,读者似乎能"听到"他说话时热情的声调,还能"看到"他说话时开朗的表情。
六、课堂小结
一场普普通通的社戏,作者却将过程写得潮起潮落,跌宕起伏;一把平平常常的罗汉豆,寄寓了作者对童真童趣,人情温暖的怀念和对家乡、乡村文化的爱。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教学设计,共1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作者介绍及题解,正音,补充注释,教师范读课文,划分结构,布置作业,教学后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