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3《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教学设计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3《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教学设计01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3《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教学设计02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3《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教学设计03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摘录,课标分解,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课标摘录:
    本课定位为新授课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针对本节课的相关要求如下: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代诗歌;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二、课标分解:
    关于“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本课重点字词如“皋”“徙依”“萋萋”“候骑”,均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也即做到读准字音,写对字形,能在文本语境中理解意义,并能在陌生语境中学会运用。
    关于“能有感情诵读”指学生能在班里大声朗读,并能解释自己为什么选择这样朗读;关于“理解基本内容”指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能自己独立说出诗歌大意;关于“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欣赏品味”指学生能结合字词,说出字词的妙处;能结合句子说出作者情感,作者使用的表现手法,从而真正理解诗歌。
    教材分析:
    《唐诗五首》为部编八上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五首唐诗,都是律诗,有五律,有七律。学习这些诗歌,学生了解诗歌的章法结构,增强语感,获得审美鉴赏力提升和情感的熏陶。课文中五首诗,都有优美的写景句子,或描绘闲适的田园风光,或描绘大漠雄浑景象,营造出或闲适,或清新,或雄壮的意境。抒发的情感,有表达古今变迁的慨叹,有对明媚春光的热爱,有对未来的憧憬,积极向上,明朗乐观。学习本文的几首诗歌,首先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同时,借助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古诗与近体诗的区别了解不多,甚至从未涉及,需要进行介绍。学生可以借助课下注释和补充的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情感。但体会诗歌意境方面,受学生的感受力与想象力的影响可能会有所不同,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意象,感受意境。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多留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发问和讨论。对于诗歌中的一些重难点问题,还需教师予以重点引导和点拨。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韵律之美;
    2.结合背景,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领会诗人布局之妙。
    评估任务:
    学生在预习中查词典知晓词义,并自主从音、形、义三个方面主动识记,能准确听写;能带有情感朗读,并说出自己处理的原因。(对应目标1)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说出诗歌大意,能说出作者情感从何而来。(对应目标2)
    通过教师讲解,能说出其他诗歌的结构,并能评述作者的思路。(对应目标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野望》
    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1.初步感知
    大声朗读,师生共同正音;
    自己放声朗读,说说自己处理其中一句朗读的理由;
    学生再次朗诵,对照注释,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全诗。
    学生交流,教师可出示以下译文,与学生的译文比较: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深入理解
    (1)教师讲解首联,重点讲解:“东皋”,地名,皋,水边高地。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自读颔联和颈联,说说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
    交流、明确:这两联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作者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自读尾联,讨论:作者从田园中找到慰藉了吗?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流露着怎样的情感?
    交流、明确: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全诗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
    3.背诵全诗
    教师提示帮助学生记背: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学习《黄鹤楼》
    从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名文导入。
    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师: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和同桌互相说说。
    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师: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
    师: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师: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
    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师: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出示:“____________一朝去,白云千载空悠悠。”教师示范说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再由学生补充,然后再读。
    师: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师: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理解“晴川”。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师: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
    想象着画面,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师: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回答。(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 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师:“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长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读读这两句诗,看到“日暮”,你想起了谁的什么诗句吗?
    出示: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感受“日暮”带来的愁绪。
    师: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笼罩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入骨髓。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会朝着东升的圆月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但是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乡汴梁却在茫茫崇山之后,不见丝毫的影踪,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这可真是“日暮乡关无处觅,烟波江上使人愁”(课件出示,生读)
    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
    出示崔颢的资料。
    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人,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
    生:人生失意之愁。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五、布置作业: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
    学习《使至塞上》
    (一)作者介绍。
    王维,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二)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1.解一解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2.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3.释义
    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烟:报警时点燃的烽烟。
    长河:指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燕然山,这里指边防前线。
    4.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中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写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写出了诗人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暖,微带苍茫。
    明确: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赏析名句。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学习《渡荆门送别》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
    2.简介写作背景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3.朗读读音,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霞兴起。
    怜:喜爱。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2)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
    (3)思考下列问题:
    理解《渡荆门送别》一诗各句的意义。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荡荡。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在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颔联写景,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烘托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
    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山的美景的?
    (“月下”写夜晚,描绘近景,“云生”写白天,描绘远景。)
    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作者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描写明月映江水、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4.体会写作方法。
    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分析。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象,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5.小结: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学习《钱塘湖春行》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因为有美丽的西湖而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西湖那秀美的湖光山色所陶醉,萌生无限眷恋的情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词有很多,你能回忆起一首吗?
    (二)介绍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人。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
    (三)朗读
    分两步:把握诗歌节奏
    自读—范读(配乐朗诵)—试读—齐读
    把握诗歌感情
    范读(配乐朗诵)—学读—齐读
    (四)整体感悟
    1.提问:读完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学生各抒己见)
    2.齐读全诗,品味情感。
    (五)从写作角度品读诗的内容
    1.师:在品诗之前先提一个学习要求:学完这首七言律诗后把它改写为一篇寓情于景的写景短文。所以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也就从写作的角度去讨论一些问题。
    2.师生研讨:
    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早春。从“春潮、早莺争暖树、新燕筑窝、乱花、浅草”看出来的。
    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话看出?
    明确:骑马。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
    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那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两句)
    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学生多角度抒情。用一句话表述对钱塘湖的赞美之情,形式为“钱塘湖啊,你……”
    4.教师小结:学完整首诗,我们能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是诗人的喜悦之情。在细笔描绘景物时,他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如春潮、浅草等,写这些具有早春特征的景物,是为了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所以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情由景出,景中寓情,写景是抒情的基础,抒情是写景的目的。
    5.再次齐读全诗,当堂背诵。
    四、布置作业:背诵默写。
    相关教案

    初中人教部编版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我寄愁心与明月,峨眉山月半轮秋,我问你答,你问我答,渡:横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课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上册野望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野望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读出韵味,读懂诗意,比较阅读,感受心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