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多项选择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分)物理学习让一个中学生具备了一般识别估测能力,以下是他们交流时的一些数据,其中符合实际的是( )
A.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dm
B.使人感到舒适的室温约为37℃
C.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km/s
2.(2分)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他们随空间站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但我们在电视上看他们在天和舱内却觉得静止不动(如图所示),这是因为观察者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太阳B.天和舱C.地球D.月亮
3.(2分)下列四幅图片与其对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通过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B.乙图中两列声波的音色相同
C.丙图中“GPS导航”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D.丁图中可以通过改变杯中的水量来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
4.(2分)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A.B.
C.D.
5.(2分)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
A.雪的形成
B.露珠的形成
C.冬天结冰的衣服直接变干
D.铁块变成铁水
6.(2分)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试管中的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往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50℃左右开始,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采用水浴法加热是为了加快试管中的固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的时间
B.试管中的物质是一种晶体,熔点是80℃,这次熔化过程大约持续了15min
C.35min后,继续加热,温度计的示数不再上升,说明试管中物质的沸点是100℃
D.试管中的物质在第10min与第20min时记录的温度相同,说明这段时间它没有吸热
7.(2分)下列光路图错误的是( )
A.甲图:放大镜成像
B.乙图:小孔成像
C.丙图:光由空气斜射到水中
D.丁图:岸边的树木在水中倒影
8.(2分)疫情防控中测量体温是一重要环节,如图是常用的水银温度计,在测量体温过程中,温度计中的水银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密度B.温度C.质量D.体积
9.(2分)下列关于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为了方便读数,要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读数
B.调节天平平衡时,即使桌面倾斜也可以将指针调至刻度盘中线处进行调平使用
C.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的凹面底部垂直
D.用天平测量潮湿物体或化学药品时,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多选)10.(2分)下列关于研究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类比速度的概念得出密度的概念,运用了分类法
B.通过天平和刻度尺测量正方体物块的密度,运用了组合法
C.凸透镜成像可分为实像和虚像,运用了比较法
D.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运用了等效法
二、多项选择题(满分15分,共5题。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2~3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选对得3分,漏选得2分,错选或不选得0分)
(多选)11.(3分)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措施中能够减弱噪声的是( )
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
B.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C.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
D.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
(多选)12.(3分)2021年12月26日,长沙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雪。善于观察的小宇在来学校的路上发现环卫工人在冰雪路面上撒盐,来到学校发现窗户上有一层水雾,窗户外面的屋檐上挂着长长的冰柱。关于这些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上的雪和冰形成原理是一样的
B.窗户玻璃上的水雾是室外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在路面上撒盐的目的是降低冰雪的熔点,从而使冰雪熔化
D.屋檐下悬挂的冰柱,是水凝固形成的
(多选)13.(3分)如图是爱动脑筋的小江在实践活动中用手机和透镜自制的简易投影仪,它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影到白墙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手机到透镜的距离应大于透镜的二倍焦距
B.墙上呈现的是手机画面的倒立、放大的实像
C.要使墙上的像变大,应减小手机与透镜间的距离
D.制作简易投影仪的透镜可以制作近视眼镜镜片
14.(3分)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便于观察,纸板ENF最好用光滑的白色纸板
B.把纸板NOF向后折,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不在法线两侧
C.若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则不能在纸板上同时看到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
D.图中所示的入射角为46°
(多选)15.(3分)如图甲所示,桌面上放有三个相同的玻璃杯,分别装有质量相同的三种液体。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B.同种物质,其密度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C.图中三种液体的密度关系是:ρa<ρb<ρc
D.三个杯子从左至右依次装的液体种类是b、c、a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满分36分,共6小题)
16.(4分)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
(2)如果测得AC段的时间tAC=2.5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
(3)在测量小车到达B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
(4)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
17.(3分)探究声音的产生与特性,用音叉和乒乓球进行如下实验:
①轻敲256Hz的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乒乓球也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②重敲同一音叉,听到更大的声音,同时发现乒乓球被弹开得更远,说明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 有关;③换用512Hz的音叉重复实验,听到声音的音调更高,说明音调与发声体的 有关。
18.(8分)如图甲是两个小组的同学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时的实验装置。
(1)实验前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这是为了 (选填“延长”或“缩短”)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
(2)安装好器材开始实验后,小红按如图甲所示读数,正确的读数方法是:视线与温度计液柱液面 ;
(3)读数时小明发现A点有小水滴影响读数、小水滴的成因是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按图乙改进后可以顺利读数;
(4)当水温升到92℃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丙的坐标系中,绘出水温与时间的关系图像;
(5)分析数据及图像可知:此时水的沸点是 ℃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小红明白了妈妈用火炖汤时,在汤沸腾后总是 的道理(选填“保持大火”或“调为小火”)。
19.(7分)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将一块玻璃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实验中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进行实验,如图1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玻璃板能透光,既能成像,又便于确定像的 。
(2)小明如果以5cm/s的速度匀速将A蜡烛远离玻璃板2s时,B蜡烛应远离玻璃板 cm,才能与A的像再次完全重合。
(3)通过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是:像与物体大小 ;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 ,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
(4)如图2中的 A'B'是物体AB经过平面镜M后所成的像,请在图中画出该物体。
20.(9分)如图所示,小雨和实验小组同学利用透镜、光屏、蜡烛等实验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过程中,要使透镜光心、烛焰中心和光屏中心大致在 ;
(2)由实验数据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约为 cm;
(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小,像逐渐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像距逐渐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如果用纸板将透镜的下半部分遮住,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像,像会变 (选填“亮”或“暗”)一些。若蜡烛燃烧变短了,其在光屏上的像的位置将 (选填“升高”或“降低”);
(5)若凸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动,将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10cm处,则此时光屏上成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这相当于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21.(5分)某同学家中有一个紫砂壶,他特想知道紫砂壶的密度,于是将此壶带到学校实验室进行了测量。
(1)将天平放置于水平台面上,刻度盘指针如图1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往 调节;
(2)将壶盖放在左盘中,在右盘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当天平再次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壶盖的质量是 g;
(3)测量壶盖的体积时,他发现壶盖放不进量筒,于是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步骤:
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壶盖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上作标记;
b.然后取出壶盖;
c.先往量筒装入40mL的水,然后将量筒的水缓慢倒入烧杯中,使水面到达标记处,量筒里剩余水的体积如图所示,则壶盖的体积为 ;
(4)则该紫砂壶密度是 kg/m3;
(5)根据以上步骤,你认为这个同学测出的紫砂壶密度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
四.作图与解析(本题满分15分,共5小题)
22.(4分)雨后的月光下小明迎着月光走,如果小明不想踩到水坑,他应该走 (选填“暗”或“亮”)处,因为水坑处会发生 (选填“漫”或者“镜面”)反射。请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
23.(2分)如图所示有一凹透镜。请在图中画出光线的完整传播光路图。
24.(4分)(1)小品同学感冒去医院。在医院里看到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 诊断疾病,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 ;护士匆忙中把前一位患者使用过的体温计没有向下甩,直接给小品测量体温,读数为38.1℃,则小品的真实体温 (选填“一定”或“可能”或“不可能”)低于38.1℃。
(2)如图是常用体温计横截面,其正面呈圆弧形,这样就可看清体温计内极细的水银柱,以便于读数,这是因为圆弧形玻璃的作用相当于 镜,体温计的制作原理是利用水银的 的性质制作。
25.(2分)滑雪是很多人喜欢的冬季运动,自然界的雪是水蒸气 而成的;当自然界降雪不足时,滑雪场需要“人工造雪”;在0℃以下的天气里,造雪机喷射出水雾,这些雾滴遇到冷空气发生 ,形成“人工雪”。(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6.(3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在开采石料时巧妙地利用水作为一种“工具”。在冬季的白天,先给石头打一个洞,然后往洞里灌满水并封实,待晚上温度下降,水结成冰后,石头就裂开了(ρ石>p冰)。该方法是利用水结成冰后, 不变,而 增大,从而使石头裂开的。石头裂开以后,其密度保持 。
五.计算题(本题满分14分,共2小题)
27.(7分)如图是某高速路上的一个区间测速的相关标识,某车辆以70km/h的速度进入全长为34km的区间测速路段,行驶了一段距离后又以100km/h的速度行驶了0.2h,然后再以70km/h的速度继续行驶直至离开该区间测速路段,请计算:
(1)根据这块警示牌可知,该路段汽车的平均速度不得超过 。
(2)汽车以100km/h的速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3)通过计算说明,在该区间测速路段该车辆的平均速度有没有超出限定速度。
28.(7分)酸奶因为所含营养丰富,深受很多同学的喜爱。某品牌酸奶瓶上的标识如图所示,已知该品牌酸奶的密度是1.2g/cm3。求:
(1)该未开封的酸奶的体积是多少?
(2)该空酸奶瓶能否装下140g的水?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育才学校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满分20分,共10题,每题2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分)物理学习让一个中学生具备了一般识别估测能力,以下是他们交流时的一些数据,其中符合实际的是( )
A.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dm
B.使人感到舒适的室温约为37℃
C.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km/s
【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一根筷子的长度约25cm,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26c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环境气温在23℃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10个鸡蛋的质量约1斤,而1斤=500g,所以一个鸡蛋的质量在50g左右,故C符合实际;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是340m/s,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点评】估测结果是一种科学的近似值,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应用日常知识积累解答此题。
2.(2分)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他们随空间站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但我们在电视上看他们在天和舱内却觉得静止不动(如图所示),这是因为观察者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太阳B.天和舱C.地球D.月亮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解答】解: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在天和舱内,随天和舱一起运动,航天员相对于天和舱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天和舱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航天员与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以太阳、地球、月亮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3.(2分)下列四幅图片与其对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通过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B.乙图中两列声波的音色相同
C.丙图中“GPS导航”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D.丁图中可以通过改变杯中的水量来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
【分析】(1)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
(2)卫星导航、移动通信都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
【解答】解:A.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若用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尺子的振动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是为了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若要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需要保持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尺子的力度,故A错误;
B.由图知,两列声波的形状不同,说明它们的音色不同,故B错误。
C.丙图中“GPS导航”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故C错误;
D.当用手指润湿后沿着杯口边缘摩擦时,是杯子和水发生了振动,当水量越大时,杯子和水越难振动,因此可以得出杯中的水量越大,音调越低,水量越小,音调越高,由此可知,通过改变杯中的水量,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声学一些基础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特别是声音的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在分析音调的变化情况时,明确振动的物体是什么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4.(2分)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A.B.
C.D.
【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此可知A和B都是错误的;由题干中的图可知:甲乙同时同向运动,相同的时间内,乙运动的路程长,乙的运动速度就大;我们可以在C和D的图象中,由甲先到达终点,找出相同的时间,看谁运动的路程长,从而得出正确图象。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乙比甲运动的速度大。
AB、两图的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加,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AB错误;
C、在横轴上找一点,表示时间相等,做纵轴的平行线,可以发现甲的运动路程长,说明了甲运动快,故C错误;
D、运用上面的方法,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乙的运动路程长,速度大,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尤其是路程与时间图象中物体速度的判断,这是一个难点,需要突破。
5.(2分)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
A.雪的形成
B.露珠的形成
C.冬天结冰的衣服直接变干
D.铁块变成铁水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解答】解:A、雪的形成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露珠的形成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冰冻的衣服晾干,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C符合题意;
D、铁块变成铁水是熔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抓住物质前后的状态变化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6.(2分)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试管中的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往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50℃左右开始,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采用水浴法加热是为了加快试管中的固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的时间
B.试管中的物质是一种晶体,熔点是80℃,这次熔化过程大约持续了15min
C.35min后,继续加热,温度计的示数不再上升,说明试管中物质的沸点是100℃
D.试管中的物质在第10min与第20min时记录的温度相同,说明这段时间它没有吸热
【分析】(1)采用水浴法加热能使物体受热均匀;
(2)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晶体熔化时不变的温度就是熔点,熔化从第10分钟到25分钟,用时15分钟;
(3)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
(4)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不变。
【解答】解:A、采用水浴法加热能使物体受热均匀:水温比酒精灯的火焰温度低,因而加热缓慢,减慢了熔化速度,故A错误;
B、从该物质熔化过程的温度变化可以看出该物质在第10分钟到25分钟,熔化过程大约持续了15min,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80℃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80℃,故B正确;
C、水浴加热时,标准气压下水的的温度只能到100°℃,故试管中物质的温度到100°℃,就不会再吸收热量,温度不再升高,不一定达到沸点,故C错误;
D、试管中的物质在第10min到第25min时处于熔化状态,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水浴加热法以及晶体熔化的特点,难度不大。
7.(2分)下列光路图错误的是( )
A.甲图:放大镜成像
B.乙图:小孔成像
C.丙图:光由空气斜射到水中
D.丁图:岸边的树木在水中倒影
【分析】(1)根据放大镜成像特点分析;
(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由此分析;
(3)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
(4)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解答】解:
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是由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得到的,故A正确;
B、小孔成像是实际光线通过小孔时沿直线传播会聚成的实像,故B正确;
C、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应靠近法线,折射角应小于入射角,故C错误;
D、岸上树木在水中倒影,是因为来自岸上树木的光线斜射到水面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眼睛,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学中放大镜成像光路、小孔成像、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光路,综合性强,关键是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8.(2分)疫情防控中测量体温是一重要环节,如图是常用的水银温度计,在测量体温过程中,温度计中的水银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密度B.温度C.质量D.体积
【分析】(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都没有关系,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
(2)体温计内的水银属于液体,而且水银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据此判断体积变化,利用公式ρ=判断密度的变化。
【解答】解:在测量体温过程中,随着体温上升,温度计内水银柱慢慢升高,在此过程中温度计内的水银温度随之升高,体积变大,但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温度无关,其所含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故质量不变,由公式ρ=得密度变小。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只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变化,质量才会变化。
9.(2分)下列关于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为了方便读数,要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读数
B.调节天平平衡时,即使桌面倾斜也可以将指针调至刻度盘中线处进行调平使用
C.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的凹面底部垂直
D.用天平测量潮湿物体或化学药品时,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分析】(1)在使用温度计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温度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要和温度计中液面相平;
(2)使用量筒读数时,视线要和液面的凹面底部相平,既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3)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调节横梁平衡;
②测量物体质量时,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用镊子夹取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
③不能直接用手拿取砝码,用镊子夹取砝码是防止手中的汗或脏物覆着在砝码上从而腐蚀砝码;
④天平与砝码应该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里。
【解答】解:
A、温度计读数时,如果从液体中取出,其示数会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发生改变,故A错误;
B、调节天平平衡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进行调平,故B错误;
C、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视线要和液柱的凹面底部相平,故C错误;
D、不能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里,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该题考查了温度计、量筒、天平等测量仪器的使用要求,熟悉每一种实验器材的使用特点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多选)10.(2分)下列关于研究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类比速度的概念得出密度的概念,运用了分类法
B.通过天平和刻度尺测量正方体物块的密度,运用了组合法
C.凸透镜成像可分为实像和虚像,运用了比较法
D.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运用了等效法
【分析】根据对不同物理研究方法的了解,对照选项中的描述可逐一做出判断。
【解答】解:A、速度是路程与时间之比,密度是质量与体积之比。类比速度的概念得出密度的概念,运用了类比法。故A错误;
B、刻度尺可以测量正方体的棱长,在此基础上得到正方体的体积;天平可以测量正方体的质量。已知正方体质量和体积,可以得到正方体密度。所以通过天平和刻度尺测量正方体物块的密度,运用了组合法。故B正确;
C、凸透镜成像分为实像和虚像,运用了分类法。故C错误;
D、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相同的蜡烛与像重合,得出像物大小相同的结论,运用了等效法。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模型法、类比法等是初中物理实验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在分析具体题目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抓住每一方法的关键特征,加以识别和应用。
二、多项选择题(满分15分,共5题。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2~3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选对得3分,漏选得2分,错选或不选得0分)
(多选)11.(3分)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措施中能够减弱噪声的是( )
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
B.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C.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
D.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
【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是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B、种草植树可以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C、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D、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可以减少大气污染,保护环境,对噪声没有影响,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噪声的防治的途径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解答。
(多选)12.(3分)2021年12月26日,长沙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雪。善于观察的小宇在来学校的路上发现环卫工人在冰雪路面上撒盐,来到学校发现窗户上有一层水雾,窗户外面的屋檐上挂着长长的冰柱。关于这些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上的雪和冰形成原理是一样的
B.窗户玻璃上的水雾是室外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在路面上撒盐的目的是降低冰雪的熔点,从而使冰雪熔化
D.屋檐下悬挂的冰柱,是水凝固形成的
【分析】(1)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通过物态变化前后物体状态的变化来判断;
(2)液体的凝固点跟液体的种类、气压、杂质有关。种类不同凝固点不同;气压增大,凝固点降低;有杂质掺入凝固点降低。
【解答】解:A、地上的雪是水蒸气遇冷发生凝华变成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而冰是凝固现象,故A错误;
B、冬天,窗户玻璃上的水雾是室内空气中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时发生液化变成小水珠,故B错误;
C、在路面上撒盐的目的是降低冰雪的熔点,从而使冰雪熔化,故C正确;
D、冰柱是水滴凝固形成的,属于凝固现象,故D正确。
故选:CD。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弄清物态变化过程,根据选项所给物理现象的特点进行判断分析,同时也要掌握液体中掺入了其他的杂质,凝固点降低。
(多选)13.(3分)如图是爱动脑筋的小江在实践活动中用手机和透镜自制的简易投影仪,它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影到白墙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手机到透镜的距离应大于透镜的二倍焦距
B.墙上呈现的是手机画面的倒立、放大的实像
C.要使墙上的像变大,应减小手机与透镜间的距离
D.制作简易投影仪的透镜可以制作近视眼镜镜片
【分析】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其成像原理为:当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有“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据此可知像的大小变化;老花镜镜片是凸透镜,近视眼镜镜片是凹透镜。
【解答】解:A、根据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可知,手机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应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故A错误;
B、根据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可知,墙上呈现的是手机画面的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正确;
C、要使墙上的像(实像)变大,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可知,应减小手机与透镜间的距离,故C正确;
D、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老花镜镜片也是凸透镜,因此,制作简易投影仪的透镜可以制作老花镜镜片(远视镜镜片),故D错误。
故选:BC。
【点评】本题以自制简易投影仪为例,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要熟知其成像的特点与规律,并会分析其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14.(3分)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便于观察,纸板ENF最好用光滑的白色纸板
B.把纸板NOF向后折,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不在法线两侧
C.若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则不能在纸板上同时看到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
D.图中所示的入射角为46°
【分析】(1)根据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不同可得出结论;
(2)把半面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这时在NOF上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此时,反射光依然存在;
(3)实验过程中法线要与平面镜垂直;
(4)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解:
A、为了看清楚纸板上的光路,纸板材质应是较粗糙,光线射在上面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看得清楚,故A错误;
B、把半面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这时,在NOF上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两侧,故B错误;
C、法线在纸板上,法线与镜面垂直,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如果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则镜面的法线不在纸板上,入射光沿纸板照射后,反射光线不在纸板上,则我们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不是反射现象消失了,故C正确;
D、已知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46°,所以入射角为90°﹣46°=44°,而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是44°,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实验的有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应对能力,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多选)15.(3分)如图甲所示,桌面上放有三个相同的玻璃杯,分别装有质量相同的三种液体。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B.同种物质,其密度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C.图中三种液体的密度关系是:ρa<ρb<ρc
D.三个杯子从左至右依次装的液体种类是b、c、a
【分析】(1)根据图像可知,三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图像为过原点的一条直线,据此判断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密度是物体的一种特性,跟物体的体积、质量无关;
(3)在图乙中,取相同体积的三种液体,比较其质量大小,利用密度公式得出三种液体的密度关系;
在图甲中,三种液体的质量相同,根据V=得出体积的关系,进而确定三个杯子各装的是哪种液体。
【解答】解:
A、根据图像可知,三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图像为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因此对于同种物质,其质量跟体积成正比,故A正确;
B、密度是物体的一种特性,跟物体的体积、质量无关,故B正确;
C、由图像可知,相同体积时,ma>mb>mc,由ρ=可得,ρa>ρb>ρc,故C错误;
D、已知质量相同的三种液体,由V=可得,Va<Vb<Vc,所以三个杯子从左至右依次装的液体种类是b、c、a,故D正确。
故选:ABD。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根据物质的m﹣V图像得出三液体的密度关系是本题的关键。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满分36分,共6小题)
16.(4分)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路程sAB= 40.0 cm。
(2)如果测得AC段的时间tAC=2.5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 3.2 m/s。
(3)在测量小车到达B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 偏小 (选填“偏大”或“偏小”)。
(4)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 不可以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
【分析】(1)根据图象读出AB段的距离;
(2)运用公式v=求出AB段的平均速度;
(3)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
(3)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与AC中的BC运动情况不同。
【解答】解:(1)小车运动距离sAB=80.0cm﹣40.0cm=40.0cm;
(2)tAC=25s,sAC=80.0cm﹣0.0cm=80.0cm,小车通过AC段的平均速度:vAC===3.2cm/s;
(3)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v=知,平均速度会偏小;
(4)物体在斜面上是加速运动,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小车的初速度为0,而从A到C过程中,在BC段的初速度不为0,因而不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
故答案为:(1)40.0;(2)3.2;(3)偏小; (4)不可以。
【点评】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求出平均速度,根据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判断速度大小。
17.(3分)探究声音的产生与特性,用音叉和乒乓球进行如下实验:
①轻敲256Hz的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乒乓球也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产生的;②重敲同一音叉,听到更大的声音,同时发现乒乓球被弹开得更远,说明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 振幅 有关;③换用512Hz的音叉重复实验,听到声音的音调更高,说明音调与发声体的 频率 有关。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时,音叉振动的幅度越大,乒乓球弹起的幅度越大,据此得出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1)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当与乒乓球接触时,会把乒乓球弹起;
(2)当敲击音叉的力增大时,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时,观察到乒乓球弹起的幅度越大;通过实验可以判断物体振幅是不同的,说明了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而且是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故换用512Hz的音叉重复实验,音叉振动的更快,故听到声音的音调更高,这说明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故答案为:①振动;②振幅;③频率。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是一道基础题。
18.(8分)如图甲是两个小组的同学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时的实验装置。
(1)实验前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这是为了 缩短 (选填“延长”或“缩短”)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
(2)安装好器材开始实验后,小红按如图甲所示读数,正确的读数方法是:视线与温度计液柱液面 相平 ;
(3)读数时小明发现A点有小水滴影响读数、小水滴的成因是 液化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按图乙改进后可以顺利读数;
(4)当水温升到92℃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丙的坐标系中,绘出水温与时间的关系图像;
(5)分析数据及图像可知:此时水的沸点是 98 ℃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不变 ;小红明白了妈妈用火炖汤时,在汤沸腾后总是 调为小火 的道理(选填“保持大火”或“调为小火”)。
【分析】(1)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烧杯盖上盖子、调大火焰等,可以缩短水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
(2)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3)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4)根据表中数据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5)水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就是沸点。
【解答】解:(1)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是为了提高水的初温,可以缩短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
(2)图甲所示温度计读数为俯视,正确的读数方法是视线与温度计液面相平;
(3)A点有小水滴是水蒸气遇冷结成的,故为液化;
(4)根据表中数据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5)由数据及图像可知,当水的温度达到98℃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变,所以此时水的沸点为98℃;
小红妈妈用火炖汤时,在汤沸腾后调为小火继续加热,汤的温度保持不变,可以减少燃料消耗。
故答案为:(1)缩短;(2)相平;(3)液化;(4)见解答图;(5)98;不变;调为小火。
【点评】本题考查了水沸腾的实验、温度计的使用、物态变化等,考查范围广,但难度不大。
19.(7分)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将一块玻璃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实验中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进行实验,如图1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玻璃板能透光,既能成像,又便于确定像的 位置 。
(2)小明如果以5cm/s的速度匀速将A蜡烛远离玻璃板2s时,B蜡烛应远离玻璃板 10 cm,才能与A的像再次完全重合。
(3)通过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是:像与物体大小 相等 ;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 垂直 ,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相等 。
(4)如图2中的 A'B'是物体AB经过平面镜M后所成的像,请在图中画出该物体。
【分析】(1)玻璃板有透光性,平板玻璃既能成像,又能确定像的位置;
(2)根据速度公式结合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分析;
(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回答;
(4)根据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画出该物体AB。
【解答】解:(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玻璃板能透光,既能成像,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小明如果以5cm/s的速度匀速将A蜡烛远离玻璃板2s时,通过的距离为:
s=vt=5m/s×2s=10cm
因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故B蜡烛应远离玻璃板10cm,才能与A的像再次完全重合。
(3)通过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是: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如图2中的 A'B'是物体AB经过平面镜M后所成的像,根据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画出该物体AB,
如下所示:
故答案为:(1)位置;(2)10;(3)相等;垂直;相等;(4)。
【点评】本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考查对器材的要求、操作过程的理解和成像规律的运用。
20.(9分)如图所示,小雨和实验小组同学利用透镜、光屏、蜡烛等实验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过程中,要使透镜光心、烛焰中心和光屏中心大致在 同一高度上 ;
(2)由实验数据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约为 10 cm;
(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小,像逐渐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像距逐渐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如果用纸板将透镜的下半部分遮住,光屏上 能 (选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像,像会变 暗 (选填“亮”或“暗”)一些。若蜡烛燃烧变短了,其在光屏上的像的位置将 升高 (选填“升高”或“降低”);
(5)若凸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动,将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10cm处,则此时光屏上成 缩小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这相当于 照相机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分析】(1)实验中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使蜡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2)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一般用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相反,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4)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物体的实像;如果凸透镜的口径大,透过的光多,像就亮;口径小,透过的光少,像就暗;
光屏上的像为倒立的实像,据此分析像的位置变化;
(5)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距u>2f时,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当物距f<u<2f时,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当物距u<f时,光屏上不成像,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和物体在同侧有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解答】解:(1)使光具座上的蜡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由实验数据可判断,u=v=2f=20cm,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f=10cm;
(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随着物距的减小,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增大;
(4)如果把透镜上半部分用不透明的纸挡住,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小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由于透镜的一小部分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比减少了,故能成完整的像,像的亮度会变暗一些;
光屏上的像为倒立的实像,若蜡烛燃烧变短了,其在光屏上的像的位置将升高;
(5)由图可知,将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10cm处,物体大于二倍焦距,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上;(2)10;(3)变大;变大;(4)能;暗;升高;(5)缩小;照相机。
【点评】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考查了学生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一定要熟记规律的内容,能做到举一反三。
21.(5分)某同学家中有一个紫砂壶,他特想知道紫砂壶的密度,于是将此壶带到学校实验室进行了测量。
(1)将天平放置于水平台面上,刻度盘指针如图1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往 右 调节;
(2)将壶盖放在左盘中,在右盘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当天平再次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壶盖的质量是 43.4 g;
(3)测量壶盖的体积时,他发现壶盖放不进量筒,于是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步骤:
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壶盖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上作标记;
b.然后取出壶盖;
c.先往量筒装入40mL的水,然后将量筒的水缓慢倒入烧杯中,使水面到达标记处,量筒里剩余水的体积如图所示,则壶盖的体积为 14cm3 ;
(4)则该紫砂壶密度是 3.1×103 kg/m3;
(5)根据以上步骤,你认为这个同学测出的紫砂壶密度比真实值 偏小 (选填“偏大”或“偏小”)。
【分析】(1)使用前的调节:①放:把天平放到水平桌面上;②移;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刻线处;③调: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2)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
(3)量筒分度值为2mL,平视液面最低处读数;壶盖的体积等于40mL的水减去量筒里剩下的水的体积;
(4)利用公式ρ=求出密度;
(5)根据取出壶盖时,壶盖上会沾有水,因此倒入水的体积大于壶盖的体积,再由ρ=分析,测量结果是偏大还是偏小。
【解答】解:(1)如图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如图甲所示,说明天平左侧沉,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右,直到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
(2)标尺一个大格表示1g,每一个小格表示0.2g,并且以游码的左侧对准的刻度为准,壶盖的质量=20g+20g+3.4g=43.4g;
(3)在量筒上,10mL之间有5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2mL,即量筒的分度值为2mL;量筒内水的体积为26mL,则壶盖的体积为V=40mL−26mL=14mL=14cm3;
(4)壶盖的密度为ρ===3.1g/cm3=3.1×103kg/m3;
(5)因为取出壶盖时,壶盖上会沾有水,因此倒入水的体积大于壶盖的体积,由ρ=可知,测量结果偏小。
故答案为:(1)右;(2)43.4;(3)14cm3;(4)3.1×103;(5)偏小。
【点评】本题目是测定密度的常规实验题,主要考查天平、量筒的读数及密度的基本计算,天平和量筒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放、调、称、读等都是基本的知识要求,必须掌握扎实牢固。
四.作图与解析(本题满分15分,共5小题)
22.(4分)雨后的月光下小明迎着月光走,如果小明不想踩到水坑,他应该走 暗 (选填“暗”或“亮”)处,因为水坑处会发生 镜面 (选填“漫”或者“镜面”)反射。请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
【分析】(1)水面和地面都反射月光,水面对月光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入射光线是平行光线,反射光线也是平行光线;地面对月光发生的是漫反射:入射光线是平行光线,反射光线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人看到的明亮程度是由进入人眼睛的光的多少来决定的;
(2)光在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解:在雨后晴朗的夜晚行走,当人迎着月光走时,水面发生的镜面反射能够使更多的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水面看起来较亮,而地面发生的是漫反射,光射向各个方向,进入人眼睛的光较少,所以地面看起来较暗,因此如果小明不想踩到水坑,他应该走暗处;
过入射点作出法线,根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在法线左侧作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暗;见解答图。
【点评】这是一道光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题目,除了有清晰的物理知识外,还应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日常的活动中注意观察是学好物理这门课的关键。
23.(2分)如图所示有一凹透镜。请在图中画出光线的完整传播光路图。
【分析】在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三条特殊光线)来作图。
【解答】解: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点评】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24.(4分)(1)小品同学感冒去医院。在医院里看到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 诊断疾病,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 信息 ;护士匆忙中把前一位患者使用过的体温计没有向下甩,直接给小品测量体温,读数为38.1℃,则小品的真实体温 可能 (选填“一定”或“可能”或“不可能”)低于38.1℃。
(2)如图是常用体温计横截面,其正面呈圆弧形,这样就可看清体温计内极细的水银柱,以便于读数,这是因为圆弧形玻璃的作用相当于 凸透 镜,体温计的制作原理是利用水银的 热胀冷缩 的性质制作。
【分析】(1)声可以传递信息,声可以传递能量;
(2)使用体温计前,要先甩几下,使水银液柱回到玻璃泡中,如果不甩几下,就用来测量体温,如果该病人的体温低于体温计中的数据,则读出的数据就是前一个病人的体温数据;如果该病人的体温高于体温计中的数据,则读出的数据为该病人的体温;
(3)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原理工作的。
【解答】解:(1)在医院里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通过听诊器来获得心脏的跳动情况,是通过声音得到一些信息,属于声能传递信息;体温计的缩口使水银不可能自己回到液泡中,因此只能升高,不会下降,用这支体温计测38.1℃及以下的病人时,其示数仍为38.1℃,小丙的真实体温可能低于38.1℃。
(2)从圆弧形表面看去,此温度计相当于凸透镜(放大镜),温度计的水银柱处在焦点以内,可以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体温计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作的。
故答案为:(1)信息;可能;(2)凸透;热胀冷缩。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利用、体温计的使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属于综合题。
25.(2分)滑雪是很多人喜欢的冬季运动,自然界的雪是水蒸气 凝华 而成的;当自然界降雪不足时,滑雪场需要“人工造雪”;在0℃以下的天气里,造雪机喷射出水雾,这些雾滴遇到冷空气发生 凝固 ,形成“人工雪”。(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过程中放热;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固,过程中放热。
【解答】解:自然界的雪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造雪机喷射出水雾,微小的水滴遇到冷空气凝固形成小冰晶。
故答案为:凝华;凝固。
【点评】本题考查物态变化,记住变化前后的物质状态是解题的关键。
26.(3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在开采石料时巧妙地利用水作为一种“工具”。在冬季的白天,先给石头打一个洞,然后往洞里灌满水并封实,待晚上温度下降,水结成冰后,石头就裂开了(ρ石>p冰)。该方法是利用水结成冰后, 质量 不变,而 体积 增大,从而使石头裂开的。石头裂开以后,其密度保持 不变 。
【分析】(1)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温度无关;
(2)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解答】解:水结成冰后,状态改变,密度减小,根据公式ρ=得,V=,所以体积变大,但是质量不变,由于体积变大,所以使石头裂开;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它不随物体自身的质量或体积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石头的密度不变。
故答案为:质量;体积;不变。
【点评】本题考查密度和质量的特性,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密度和质量的特点,属于基础题。
五.计算题(本题满分14分,共2小题)
27.(7分)如图是某高速路上的一个区间测速的相关标识,某车辆以70km/h的速度进入全长为34km的区间测速路段,行驶了一段距离后又以100km/h的速度行驶了0.2h,然后再以70km/h的速度继续行驶直至离开该区间测速路段,请计算:
(1)根据这块警示牌可知,该路段汽车的平均速度不得超过 80km/h 。
(2)汽车以100km/h的速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3)通过计算说明,在该区间测速路段该车辆的平均速度有没有超出限定速度。
【分析】(1)根据交通标志牌的含义读出该路段的最大速度;
(2)已知汽车以100km/h的速度行驶的时间,利用v=可求出汽车行驶的路程;
(3)已知测速路段全长和以100km/h的速度行驶的路程,由此可求出汽车以70km/h的速度行驶的路程,再根据v=求出汽车以70km/h的速度行驶的时间;由此求出整个过程中所用的总时间,最后根据v=求出全程的平均速度;由图可知该路段最大限速,全程的平均速度与最大限速比较即可知道是否超速。
【解答】解:(1)交通标志牌“80”是限速的标志,指的是该路段速度不能超过80km/h;
(2)已知以100km/h的速度行驶的时间t1=0.2h,
由v=可知汽车行驶的路程为:s1=v1t1=100km/h×0.2h=20km;
(2)已知测速路段全长s=34km,则汽车以70km/h的速度行驶的路程为:s2=s﹣s1=34km﹣20km=14km,
由v=可知汽车以70km/h的速度行驶的时间为:t2===0.2h,
则整个过程中所用的总时间为:t=t1+t2=0.2h+0.2h=0.4h,
则该车通过测速区间的平均速度为:v===85km/h,
由图可知,该路段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为80km/h,则v>80km/h,
因此该车通过该测速区间会被判超速。
答:(1)80km/h;
(2)汽车以100km/h的速度行驶的路程是20km;
(3)通过计算说明,在该区间测速路段该车辆的平均速度超出限定速度。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速度公式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注意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全程的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
28.(7分)酸奶因为所含营养丰富,深受很多同学的喜爱。某品牌酸奶瓶上的标识如图所示,已知该品牌酸奶的密度是1.2g/cm3。求:
(1)该未开封的酸奶的体积是多少?
(2)该空酸奶瓶能否装下140g的水?
【分析】(1)根据密度公式的变形式V=可知该未开封的酸奶的体积;
(2)根据V瓶=V酸奶得出空酸奶瓶的容积,据密度公式的变形式V=可得出140g水的体积V,并与瓶子的容积比较,即可判断该空酸奶瓶能否装下140g的水。
【解答】解:(1)酸奶的质量m酸奶=180g,酸奶的密度ρ酸奶=1.2×103kg/m3=1.2g/cm3,
根据密度公式可知该未开封的酸奶的体积V酸奶===150cm3;
(2)空酸奶瓶的容积V瓶=V酸奶=150cm3,
140g水的体积V水===140cm3<V瓶,故该空酸奶瓶能装下140g的水。
答:(1)该未开封的酸奶的体积是150cm3;
(2)该空酸奶瓶能装下140g的水。
【点评】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难度不大。
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
水的温度/℃
92
93
94
95
96
97
98
98
98
98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性质
缩放
正倒
虚实
25
17
缩小
倒立
实像
20
20
等大
倒立
实像
17
25
放大
倒立
实像
5
放大
正立
虚像
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
水的温度/℃
92
93
94
95
96
97
98
98
98
98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性质
缩放
正倒
虚实
25
17
缩小
倒立
实像
20
20
等大
倒立
实像
17
25
放大
倒立
实像
5
放大
正立
虚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选题,实验题,问答题,作图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物理试题,共4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