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科学探究-选择题基础题(浙教版)-浙江省七上学期科学期末试题选编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5117438/0-170347667022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5科学探究-选择题基础题(浙教版)-浙江省七上学期科学期末试题选编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5117438/0-170347667025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5科学探究-选择题基础题(浙教版)-浙江省七上学期科学期末试题选编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5117438/0-17034766702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5科学探究-选择题基础题(浙教版)-浙江省七上学期科学期末试题选编
展开A.观察手指指纹的纹路
B.观察蜗牛的外形
C.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
D.观察方形蔗糖颗粒
2.(2023春•上虞区期末)用易于观察的科学现象来显示不易观察的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不属于这种方法的是( )
A.将枝条插入红墨水中来显示水在茎中的运输
B.用磁感线箭头表示的方向来显示磁场中各点的磁场方向
C.用小磁针的偏转显示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D.在经过褪色处理的叶片上滴加碘液来显示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3.(2023春•上虞区期末)科学研究常用很多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光线来描述光的传播,这属于模型法
B.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用两个相同的蜡烛,这用了等效替代法
C.研究种子萌发条件时,用了控制变量法
D.研究声音传播的条件时,真空铃的实验,用了转换法
4.(2023春•新昌县期末)如图实验中没有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是( )
A.①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相关因素
B.②探究种子萌发的部分条件
C.③探究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D.④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5.(2021秋•德清县期末)科学研究中经常运用控制变量、类比、转换、等效替代等科学方法,关于这些方法应用有下列说法:
①研究电流的形成原因时,将电流与水流相比较,从分析水流的形成来分析电流的形成,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类比法;
②“测试反应快慢”时从捏住直尺的刻度来判定,是应用了转换的方法;
③研究多个电阻组成的电路时,求出电路的总电阻,用总电阻产生的效果来代替所有电阻产生的总效果,这种研究方法叫等效替代法;
④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时,保持电阻大小不变,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值,观察电流如何随电压变化而变化,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上面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2021秋•德清县期末)有一本杂志名叫《科学世界》,推荐同学们在课余阅读,这个学期开设了《科学》课程,同学们都很喜欢,要进入科学的世界,下列做法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B.留心观察,认真思考
C.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永远是正确的
D.学习前人所积累的科学知识
7.(2022春•玉环市期末)有些科学研究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难以开展,需要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得出结论,这一方法称为实验推理法。以下研究运用这一方法的是( )
A.甲:逐渐减小水平面粗糙程度,探究不受力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B.乙:为描述光的传播情况引入光线
C.丙:利用海绵凹陷程度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
D.丁: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8.(2022春•镇海区期末)课本插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如图表示的意义和科学方法错误的是( )
A.甲图探究近视眼的眼球缺陷,凸透镜代表眼的晶状体,应用了模拟实验法
B.乙图将玻璃烧红后小灯泡发光,说明绝缘体在某些条件下会转变为导体,应用了转换法
C.丙图奥斯特实验,利用小磁针的偏转来显示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应用了等效法
D.丁图雄海象争夺有雌海象生活的地盘,是一种攻击行为,应用了观察法
9.(2020秋•浦江县期末)“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下列实验中不属于该方法的是( )
A.甲图:研究地球是球形的实验
B.乙图:研究泥石流成因的实验
C.丙图:研究水和沙子比热的实验
D.丁图:研究分子间有间隔的实验
10.(2021春•上虞区期末)物理学中用实验研究三个量(或三个量以上)之间的关系时,常采用控制变量法。下列实验设计不是利用控制变量法的是( )
A. 研究压力作用的效果
B. 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C. 研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D.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1.(2021春•嘉兴期末)转换法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常将不易直接观察或测量的量,转化为容易认识或容易测量的科学量的研究方法。下列方法中没有用到转换法的是( )
A.用光屏显示烛焰的像
B.用小纸屑的跳动显示鼓面在振动
C.用弹簧的形变程度显示力的大小
D.用U形管内液面高度差显示水内部压强的大小
12.(2021春•西湖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下列实验能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是( )
A.B.
C.D.
二.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共10小题)
13.(2022秋•乐清市校级期末)某组同学在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时,拟定了以下实验计划,不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B.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
C.设置变量: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干燥两种环境
D.实验对象:10条大小相似的健康蚯蚓
14.(2023春•苍南县校级期末)2022年5月某团队在浙江景宁发现新物种浙江荛花,某校项目化学习小组配制浙江荛花的营养液,对其进行无土栽培。据此回答第4题。该项目化学习需要经历一段较长时间,包含的重要环节有:①查阅相关营养液资料;②学校公布营养液评分标准;③小组合作制作营养液;④项目成果展示。你认为最合理的环节顺序是( )
A.③①④②B.②①③④C.①③④②D.②④③①
15.(2023春•苍南县校级期末)2022年5月某团队在浙江景宁发现新物种浙江荛花,某校项目化学习小组配制浙江荛花的营养液,对其进行无土栽培。据此回答。该项目化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下列四组“氮是浙江荛花生长必需的元素”的实验方案,其中最合理的一组是( )
A.
B.
C.
D.
16.(2022秋•玉环市期末)为研究学校近视防控措施的效果,每个学期我们都需要检查视力。“检查视力”的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D.收集事实与证据
17.(2022秋•长兴县期末)进入秋天,学校的梧桐树叶不断地飘落下来,成了校园一处风景。小科在想为什么很多植物在秋天落叶?他的想法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B.猜想假设
C.设计方案D.解释与结论
18.(2022秋•杭州期末)在智能手环中装上计步APP,只要把手环带在手上,就能显示出相应时间内运动的总步数。手环是如何计步的呢?小科认为:可能是手环中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只要水平位置发生变化,计步器就能自动计数。小科提出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 )
A.提出问题B.建立假设C.收集证据D.做出解释
19.(2021秋•滨江区期末)为了解滨江区降低青少年近视率以及“美好教育”近视防控措施的开展和实施效果,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检查视力”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D.收集事实与证据
20.(2021秋•天台县期末)在智能手环中装上计步APP,只要把手环带在手上,就能显示出相应时间内运动的总步数。手环是如何计步的呢?小科认为:可能是手环中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只要水平位置发生变化,计步器就能自动计数。小科提出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B.建立假设C.收集证据D.做出解释
21.(2021春•嘉兴期末)画框架图是梳理、归纳科学知识的好方法。下列对知识的梳理、归纳错误的是( )
A.B.
C.D.
22.(2020秋•仙居县期末)今年全球流行H1N1,小科同学在晨检时,发现自己体温偏高,于是向老师请假,老师指点他到正规医院去检查.到了医院,医生给他量体温、化验血液等,医生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
A.建立假设B.获取事实与证据
C.制订计划D.提出问题
1.5科学探究-选择题基础题(浙教版)-浙江省七上学期科学期末试题选编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共12小题)
1.(2022秋•杭州期末)下列观察实验中,借助放大镜也不能观察到的是( )
A.观察手指指纹的纹路
B.观察蜗牛的外形
C.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
D.观察方形蔗糖颗粒
【答案】C
【解答】解:放大镜相对放大倍数较小,显微镜相对放大倍数较大。选项中“观察手指指纹的纹路”可以使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外形”和“观察方形蔗糖颗粒”可以使用肉眼和放大镜;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则需要显微镜。
故选:C。
2.(2023春•上虞区期末)用易于观察的科学现象来显示不易观察的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不属于这种方法的是( )
A.将枝条插入红墨水中来显示水在茎中的运输
B.用磁感线箭头表示的方向来显示磁场中各点的磁场方向
C.用小磁针的偏转显示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D.在经过褪色处理的叶片上滴加碘液来显示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答案】B
【解答】解:A、水在茎中的运输是不易观察的,我们可以将枝条放入带有颜色的液体中,这样可以明显地观察出液体在枝条中的运输情况,属于转换法,故A不合题意;
B、磁感线不是实际存在的,是为了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假想的线,是利用建立模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不属于转换法,故B符合题意;
C、通过小磁针偏转判断通电导线产生磁场,采用了转换法,故C不合题意;
D、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是不易察觉的.但淀粉遇到碘液可以变蓝,从而可以利用碘液证实淀粉的形成,采用了转换法,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3.(2023春•上虞区期末)科学研究常用很多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光线来描述光的传播,这属于模型法
B.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用两个相同的蜡烛,这用了等效替代法
C.研究种子萌发条件时,用了控制变量法
D.研究声音传播的条件时,真空铃的实验,用了转换法
【答案】D
【解答】解:
A、用光线来描述光的传播,这属于模型法,故A正确;
B、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用两个相同的蜡烛,这用了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种子的萌发与多个因素有关,研究影响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中,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故C正确;
D、研究声音传播的条件时,真空铃的实验,运用了理想实验法,故D错误。
故选:D。
4.(2023春•新昌县期末)如图实验中没有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是( )
A.①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相关因素
B.②探究种子萌发的部分条件
C.③探究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D.④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D
【解答】解:A、该实验中分别通过改变受力面积和压力大小来进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故A不合题意;
B、探究种子萌发的部分条件是利用了控制变量法研究种子的萌发条件,探究水和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故B不合题意;
C、该实验通过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来探究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故C不合题意;
D、④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实际上光线不存在,是为了直观地描述光的传播,采用的是模型法,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2021秋•德清县期末)科学研究中经常运用控制变量、类比、转换、等效替代等科学方法,关于这些方法应用有下列说法:
①研究电流的形成原因时,将电流与水流相比较,从分析水流的形成来分析电流的形成,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类比法;
②“测试反应快慢”时从捏住直尺的刻度来判定,是应用了转换的方法;
③研究多个电阻组成的电路时,求出电路的总电阻,用总电阻产生的效果来代替所有电阻产生的总效果,这种研究方法叫等效替代法;
④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时,保持电阻大小不变,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值,观察电流如何随电压变化而变化,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上面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答】解:①电流不能直接观察,在研究流的形成原因时,将电流与水流相比较,从分析水流的形成入手来分析电流的形成,运用的是类比法;故①正确;
②在反应时间的内,直尺做自由落体运动,根据直尺下降的高度来判断让你反应速度的快慢,利用了转换法;故②正确;
③一个电阻产生的效果与多个电阻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故③正确;
④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时,保持电阻大小不变,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值,观察电流如何随电压变化而变化,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故④正确;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故选:D。
6.(2021秋•德清县期末)有一本杂志名叫《科学世界》,推荐同学们在课余阅读,这个学期开设了《科学》课程,同学们都很喜欢,要进入科学的世界,下列做法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B.留心观察,认真思考
C.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永远是正确的
D.学习前人所积累的科学知识
【答案】C
【解答】A.科学研究要从小处入手,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平时多做小实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确;
B.在生活中,要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正确;
C.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我们要抱着科学研究的态度去学习,不要盲目崇拜,要敢于质疑,认为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永远是正确,这个观点错误;
D.科学研究还要善于积累,学习前人所积累的科学知识,灵活运用,正确。
故选:C。
7.(2022春•玉环市期末)有些科学研究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难以开展,需要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得出结论,这一方法称为实验推理法。以下研究运用这一方法的是( )
A.甲:逐渐减小水平面粗糙程度,探究不受力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B.乙:为描述光的传播情况引入光线
C.丙:利用海绵凹陷程度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
D.丁: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答案】A
【解答】解:A、甲:逐渐减小水平面粗糙程度,探究不受力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时运用的是实验推理;故A符合题意;
B、乙:为描述光的传播情况引入光线是利用了模型法;故B不符合题意;
C、丙:利用海绵凹陷程度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采用的是转换法;故C不符合题意;
D、丁: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2022春•镇海区期末)课本插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如图表示的意义和科学方法错误的是( )
A.甲图探究近视眼的眼球缺陷,凸透镜代表眼的晶状体,应用了模拟实验法
B.乙图将玻璃烧红后小灯泡发光,说明绝缘体在某些条件下会转变为导体,应用了转换法
C.丙图奥斯特实验,利用小磁针的偏转来显示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应用了等效法
D.丁图雄海象争夺有雌海象生活的地盘,是一种攻击行为,应用了观察法
【答案】C
【解答】解:A、甲图探究近视眼的眼球缺陷,凸透镜代表眼的晶状体,应用了模拟实验法,故A正确;
B、乙图将玻璃烧红后小灯泡发光,说明绝缘体在某些条件下会转变为导体,应用了转换法,故B正确;
C、丙图奥斯特实验,利用小磁针的偏转来显示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应用了转换法,故C错误;
D、丁图雄海象争夺有雌海象生活的地盘,是一种攻击行为,应用了观察法,故D正确。
故选:C。
9.(2020秋•浦江县期末)“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下列实验中不属于该方法的是( )
A.甲图:研究地球是球形的实验
B.乙图:研究泥石流成因的实验
C.丙图:研究水和沙子比热的实验
D.丁图:研究分子间有间隔的实验
【答案】C
【解答】解:研究地球是球形的实验、研究泥石流成因的实验、用黄豆和芝麻研究分子间有间隔的实验均为模拟实验;研究水和沙子比热的实验不需模型,不属于模拟实验。
故选:C。
10.(2021春•上虞区期末)物理学中用实验研究三个量(或三个量以上)之间的关系时,常采用控制变量法。下列实验设计不是利用控制变量法的是( )
A. 研究压力作用的效果
B. 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C. 研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D.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答案】D
【解答】解:
A、图中小桌对海绵的压力大小相同,而受力面积不同,即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控制了压力的大小相同,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不符合题意;
B、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当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需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当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需控制压力一定时,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不符合题意。
C、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有关,此选项是在液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相同时,研究液体压强是否与方向有关,是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不符合题意。
D、此项是研究物距变化时,像距的变化情况,以及物像的大小关系,不是控制变量法,符合题意。
故选:D。
11.(2021春•嘉兴期末)转换法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常将不易直接观察或测量的量,转化为容易认识或容易测量的科学量的研究方法。下列方法中没有用到转换法的是( )
A.用光屏显示烛焰的像
B.用小纸屑的跳动显示鼓面在振动
C.用弹簧的形变程度显示力的大小
D.用U形管内液面高度差显示水内部压强的大小
【答案】A
【解答】解:A、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利用光屏承接烛焰的像,运用的是直接展示法,故A符合题意;
B、鼓面的振动不容易直接观察,用小纸屑的跳动显示鼓面在振动,运用的是转换法,故B不符合题意;
C、力的大小不能直接观察,用弹簧的形变程度显示力的大小,运用的是转换法,故C不符合题意;
D、液体压强大小不能直接观察,用U形管内液面高度差显示水内部压强的大小,运用的是转换法,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2021春•西湖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下列实验能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是( )
A.B.
C.D.
【答案】C
【解答】解:土壤可以直接放在铁丝网上加热,如果质量减少,有焦臭的味道,就是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可见C正确。
故选:C。
二.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共10小题)
13.(2022秋•乐清市校级期末)某组同学在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时,拟定了以下实验计划,不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B.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
C.设置变量: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干燥两种环境
D.实验对象:10条大小相似的健康蚯蚓
【答案】C
【解答】解:A、B根据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作出假设: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AB正确。
C、设置变量时有两个变量,有无光和潮湿与干燥,因此不能得出结论:光对蚯蚓分布有影响,蚯蚓喜欢阴暗的环境。C错误。
D、如果采集的蚯蚓实验中多选用蚯蚓的数量,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但数量也不易太多,太多了会增加实验操作难度。D正确。
故选:C。
14.(2023春•苍南县校级期末)2022年5月某团队在浙江景宁发现新物种浙江荛花,某校项目化学习小组配制浙江荛花的营养液,对其进行无土栽培。据此回答第4题。该项目化学习需要经历一段较长时间,包含的重要环节有:①查阅相关营养液资料;②学校公布营养液评分标准;③小组合作制作营养液;④项目成果展示。你认为最合理的环节顺序是( )
A.③①④②B.②①③④C.①③④②D.②④③①
【答案】B
【解答】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故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某校项目化学习小组配制浙江荛花的营养液,对其进行无土栽培。其正确的科学探究的顺序:②学校公布营养液评分标准→①查阅相关营养液资料→③小组合作制作营养液→④项目成果展示,
故选:B。
15.(2023春•苍南县校级期末)2022年5月某团队在浙江景宁发现新物种浙江荛花,某校项目化学习小组配制浙江荛花的营养液,对其进行无土栽培。据此回答。该项目化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下列四组“氮是浙江荛花生长必需的元素”的实验方案,其中最合理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答】解:该项目化学习小组为了研究“氮是龙陵秋海棠生长必需的元素”,故氮元素是变量。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含氮元素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且适宜。培养液不能含有土壤,因为土壤中含有包括氮在内的无机盐,会干扰实验结果。
故选:C。
16.(2022秋•玉环市期末)为研究学校近视防控措施的效果,每个学期我们都需要检查视力。“检查视力”的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D.收集事实与证据
【答案】D
【解答】解: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检查视力这个过程属于探究环节中的收集事实与证据,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7.(2022秋•长兴县期末)进入秋天,学校的梧桐树叶不断地飘落下来,成了校园一处风景。小科在想为什么很多植物在秋天落叶?他的想法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B.猜想假设
C.设计方案D.解释与结论
【答案】A
【解答】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小科在想为什么很多植物在秋天落叶?”他的想法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提出问题。
故选:A。
18.(2022秋•杭州期末)在智能手环中装上计步APP,只要把手环带在手上,就能显示出相应时间内运动的总步数。手环是如何计步的呢?小科认为:可能是手环中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只要水平位置发生变化,计步器就能自动计数。小科提出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 )
A.提出问题B.建立假设C.收集证据D.做出解释
【答案】B
【解答】解:小科提出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建立假设,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9.(2021秋•滨江区期末)为了解滨江区降低青少年近视率以及“美好教育”近视防控措施的开展和实施效果,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检查视力”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D.收集事实与证据
【答案】D
【解答】解: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检查视力这个过程属于探究环节中的收集事实与证据,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0.(2021秋•天台县期末)在智能手环中装上计步APP,只要把手环带在手上,就能显示出相应时间内运动的总步数。手环是如何计步的呢?小科认为:可能是手环中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只要水平位置发生变化,计步器就能自动计数。小科提出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B.建立假设C.收集证据D.做出解释
【答案】B
【解答】解:小科认为:可能是手环中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只要水平位置发生变化,计步器就能自动计数,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建立假设。
故选:B。
21.(2021春•嘉兴期末)画框架图是梳理、归纳科学知识的好方法。下列对知识的梳理、归纳错误的是( )
A.B.
C.D.
【答案】B
【解答】解:A、动物的有性生殖方式分为胎生、卵生、卵胎生,说法正确;
B、地球自转引起昼夜交替,地球的公转引起四季交替,说法错误;
C、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说法正确;
D、声音的三要素是音调、响度和音色,说法正确。
故选:B。
22.(2020秋•仙居县期末)今年全球流行H1N1,小科同学在晨检时,发现自己体温偏高,于是向老师请假,老师指点他到正规医院去检查.到了医院,医生给他量体温、化验血液等,医生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
A.建立假设B.获取事实与证据
C.制订计划D.提出问题
【答案】B
【解答】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其中,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是不可缺少的,医生给他量体温、化验血液等,医生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取事实与证据,然后得出结论。
故选:B。 菁优网小程序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选择题基础题(浙教版)-浙江省七上学期科学期末试题选编: 这是一份3.6 地球表面的板块-选择题基础题(浙教版)-浙江省七上学期科学期末试题选编,文件包含B1U2LT课件ppt、1Listentothephonecallandanswerthequestionsmp3、2Listenagainandcompletethetablewiththewordsyouhearmp3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3.4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选择题基础题(浙教版)-浙江省七上学期科学期末试题选编: 这是一份3.4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选择题基础题(浙教版)-浙江省七上学期科学期末试题选编,文件包含B1U2LT课件ppt、1Listentothephonecallandanswerthequestionsmp3、2Listenagainandcompletethetablewiththewordsyouhearmp3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4 常见的动物-选择题常考题(浙教版)-浙江省七上学期科学期末试题选编: 这是一份2.4 常见的动物-选择题常考题(浙教版)-浙江省七上学期科学期末试题选编,文件包含B1U2LT课件ppt、1Listentothephonecallandanswerthequestionsmp3、2Listenagainandcompletethetablewiththewordsyouhearmp3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