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课后提能训练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达标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达标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共8页。
第四单元达标检测(时间:75分钟 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周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根本原因是(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建筑技术的提高C.采集技术的进步 D.家畜饲养的出现【答案】A 【解析】人类从穴居野外到居于宫室,过上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们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于是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故选A项。2.夏、商都城往往以宫城为中心,宫室组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凡是宫室建筑都建于地面土阶之上,而且没有当时一般民居的半穴居或穴居形式。这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 B.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 D.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夏商时期都城的建筑布局以宫城为中心,而且宫室全部建于地面土阶之上,这体现出王的地位明显较高,反映了早期国家形态中的礼制观念和等级意识,故A项正确。3.下表是有关唐代长安城西市的三则史料。这些史料可证明当时( )A.西市饮食业适应市场能力较强 B.市的管理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C.餐饮行业成为西市的主要行业 D.西市已经开始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答案】A 【解析】三则材料共同展示了唐代长安城西市餐饮行业的盛况,包括宴席承办、高档酒楼、移动商贩,经营种类繁多,可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市的管理,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餐饮行业在西市商圈中的占比,排除C项;西市本身就是商业活动受到时空限制的表现,排除D项。4.在中国古代,城市的定位成为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城市将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此外,中国古代城市与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A.以商业职能为主 B.以政治职能为主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D.商业限制被打破【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城市一般都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其功能以政治职能为主,商业职能依附于政治职能。“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体现了城市对农村的管理及农村服务于城市等特点,故选B项。5.宋初逐渐承认“镇”是介于县和乡村之间的行政建制。镇设有监镇官,负责巡逻防盗、防范烟火、征收商税,兼有酒业专卖之权。这表明宋代( )A.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 B.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C.市镇出现专业化发展趋势 D.城市的经济功能渐趋增强【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宋代的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政府于人口稠密的居民处设镇,并设置监镇官管理商业,故B项正确;由材料判断不出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市镇的专业分工问题,无法得出市镇出现专业化发展趋势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论述的主体是介于县和乡村之间的镇,而非城市,排除D项。6.下面是古罗马莱奥尼门改造前后的平面图。左边是原来的大门(公元前1世纪中叶),右边是重建后的大门(1世纪下半叶)。重建后的莱奥尼门的建筑特色主要是( )A.希腊柱式和拱券相结合B.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C.彰显了明显的等级色彩D.延续了北美民居的理念【答案】A 【解析】重建后的莱奥尼门将希腊式和罗马式建筑融为一体,每个拱门两边都配以希腊式石柱,两个大拱门上面各有一个希腊式的三角形门墙,故其建筑特色是希腊柱式和拱券的完美结合,故选A项。7.下图是1882年和1907年德国劳动力的分布示意图。图中的变化反映了(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B.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C.城市人口总数高于农村D.工业化推动了人口流动【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工业和服务业劳动力的比重上升,这反映了工业化推动了人口流动,故D项正确。8.1846年,由英国清教徒建立的纽敦镇因哈佛与麻省理工两所大学而升格为剑桥市;1886年,美国铁路巨头斯坦福捐款250万美元,在帕洛阿托创建斯坦福大学,后来这一地区汇聚一批科研机构和国际知名企业,逐渐成为美国硅谷的核心区。这些史实说明( )A.科技进步带来城市类型多样 B.美国城市深受殖民文化影响C.慈善事业推动城市功能完善 D.文教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纽敦镇因哈佛与麻省理工两所大学而升格为剑桥市”“在帕洛阿托创建斯坦福大学,后来这一地区汇聚一批科研机构和国际知名企业,逐渐成为美国硅谷的核心区”可知,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故D项正确。9.下面为近代前期中国城市化率统计表,据此判断该时期( )A.地域间差异不断缩小 B.江南地区城市化发展较快C.近代化运动效果显著 D.北方明显落后于长江流域【答案】B 【解析】近代前期中国城市化率统计表中,北部地区、西北地区、云贵地区城市化率明显低于长江下游与两广地区,这说明江南地区城市化发展较快,故B项正确。10.仅1851年至1867年,柏林就有18 000多人死于霍乱。自1871年柏林成为帝国首都后,政府开始建造地下排水系统。至1878年,柏林已建成长达744千米的排水网管,具有排泄一天一夜大暴雨的能力。这一做法( )A.消除了城市发洪水现象 B.提高了市民的卫生观念C.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完成 D.提供了城市规划的蓝本【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霍乱等原因,德国政府开始建造地下排水系统,并修建了排水网管,这种做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蓝本,故选D项。11.1933年杭徽公路通车后,皖南、浙西北之间实现直接快速连接,沪杭的近代产业和经营方式由此可以快速传播到徽州,徽州也可将聚集的山区物产运至区域内各地的市场,或经过杭州运输至省内外及出口到国外。这表明杭徽公路的开通( )A.推动了城市功能转变 B.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C.引发了交通方式变革 D.增强了城市辐射功能【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杭徽公路的开通,密切了徽州与沪杭之间的经济联系,聚集在徽州山区的物产,也可以通过杭徽公路“运至区域内各地的市场,或经过杭州运输至省内外及出口到国外”,这表明杭徽公路的开通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功能,故选D项。12.西班牙巴塞罗那通过在城市安装传感器,建设街道照明、自动洒水系统,实现环境监测与交通管理;英国米尔顿·凯恩斯市通过将传感器连接到可回收垃圾箱,提取信息,分析数据,以对垃圾的收储与处理作出决策。这表明人工智能技术( )A.提高了城市治理水平 B.促进西方科技领先世界C.主要应用于城市建设 D.推动了城市化发展进程【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班牙和英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故选A项。13.16世纪,意大利城市的粮食供应日趋紧张,保证粮食供应成为城市头疼的问题。热那亚成立了“粮食办公室”,威尼斯的小麦进口及销售由政府严格控制,那不勒斯由于缺粮甚至在1591年解散了城里的大学。这反映出,当时意大利( )A.城市经济存在结构性问题 B.奴隶贸易导致人口增加C.工业化导致粮食消耗增加 D.经济命脉被英荷所控制【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6世纪,意大利城市的粮食供应日趋紧张,保证粮食供应成为城市头疼的问题”可知,16世纪的意大利不能有效解决城市粮食供应的问题,从而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发展,说明意大利的工商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农业,其城市经济存在结构性问题,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奴隶贸易,且奴隶贸易不会导致意大利人口增长,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后半叶,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英国和荷兰,排除D项。14.《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中写道:“对英国劳动人民来说,工业革命是一次难以忍受的经历。但是……劳动人民在城市与工厂里集中起来,这就为改善他们的处境开辟了道路。”材料的主旨是( )A.强调工业革命是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的根源B.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C.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进行革命是改善处境的主要方法D.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利于劳动人民改善处境【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尽管工业革命会给劳动人民带来难以忍受的经历,但随着城市和工厂的发展,他们的处境将会大大改善,即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利于劳动人民改善处境,故D项正确。15.19世纪中期,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提出了崇敬生命、保护荒野、强调自然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等主张。在当时,这些主张的提出主要出于( )A.对生物进化论的支持 B.对工业文明的担忧C.遏制自然欲望的膨胀 D.对理性社会的追求【答案】B 【解析】19世纪中期,随着一些国家工业革命的完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越来越严重,材料中这些主张的提出主要出于对工业文明的担忧,故B项正确。16.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反映了我国( )A.城市建设以经济效益为基础 B.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世界领先C.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突出 D.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建设【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可知,我国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建设,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我国的城市建设以人为本,排除A项;材料并未将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市镇统于州县,例无设官。”为解决治安与税收上的困难,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业会所、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各市镇有自办的公益性学校,有完整的市镇历史记载——市镇志,表明市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摘编自武乾《官治夹缝中的自治:明清江南市镇的非正式政体》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改善日常生活,城市居民不断抗争。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城市各项自治权利。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行会制定规章,训练工人的职业技能,控制产品的质量、价格,为社会福利积累资金,并通过节日游行等公共仪式鼓励市民对行会和城市忠诚。市政当局支持行会采取限制性措施,市议会核准行会规章,城市法庭负责追捕违规者。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摘编自陈灿《论走向近代的英国城市职业市场变迁和行业规则的完善》(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中世纪晚期英国城市自治的不同之处。(12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中世纪晚期英国城市自治的最终走向,并说明原因。(8分)【答案】(1)不同之处:前者主要依托地方宗族力量,后者主要依托新兴的市民阶层;前者的自治组织分散而不统一,后者的自治组织形成了统一的运作规则与分权架构;前者是官治之下的有限自治,后者是独立于封建领主的充分自治。(12分)(2)最终走向:明清江南市镇未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中世纪晚期英国城市自治发展成为近代意义的市民自治,促进政治近代化。(4分)原因: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受制于专制政权、自然经济、传统文化、重农抑商政策等;英国城市自治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公民意识的形成、民主意识的传统、人文主义的传播等的影响。(4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面对大量在圈地运动中失地而进城“打工”的农民,英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在1868年和1875年两次颁布《工人住宅法》,拆除贫民窟,建设廉租房。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十分重视农民的利益,一方面为进城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市民身份,另一方面严格要求企业对劳动者的雇用保障,采取近乎“终身雇用制”的方式,确保农民进城后不会陷入困境。——摘编自高云才《城市化不能“大跃进”》材料二 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既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材料三 中国很多地方都是“有城没市”,没有人气,甚至是空城。“城”可以造,大楼可以造,但“市”造不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城市化的过程没有以人为本,“人”字写得太小了。(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相同举措。(8分)(2)材料二表明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着眼点是什么?(8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4分)【答案】(1)相同举措: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重视农民市民化,保护农民利益。(8分)(2)着眼点:缩小城乡差距;调整经济结构,释放发展潜力。(8分)(3)问题:城市化应该更加注重内涵,避免“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4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这一个过程的实现,是“通过成千上万的个人的生活自己完成的,在很多人遭受痛苦,而另一部分人兴旺发达的时候,他们的世界则按现代形象得到重新塑造。最后,西方的所有人都已获得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个新的生活方式的获得,宣布了旧的文化观念的解体。一种小型的、淳朴的、在信仰和习俗上同质的、稳定的社会,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转变了。因此,城市化,在造成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的转变过程中,也导致了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转变。——郝宏桂《城市化与近代西方的社会变迁》评论材料中关于城市化的影响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任一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观点一:城市化导致了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转变。(2分)评论示例1: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一种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新型城市文化形成并得到了逐步推广。在这个新的文化观念中,个人主义逐步增强,使得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启蒙思想逐步扩展。个人的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成了支配人们行动的指南,整个社会趋向于世俗化。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文艺流派产生(或:影视艺术产生,音乐日益通俗化)。家庭观念淡化,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总之,城市化推进了现代西方文化的形成。(10分)评论示例2: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的不公平促使社会矛盾激化。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德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由此诞生。与此同时,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思,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文艺流派。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家庭结构发生重大变动,家庭观念淡化。总之,城市化推进了现代西方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转变。(10分)观点二:城市化造成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的转变。(2分)评论示例: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英国人口分布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的议会席位分配与人口分布不一致(或: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1832年,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重新分配了议会席位,使议会席位的分配与人口分布基本一致,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完善(或:议会改革后,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开始掌握国家政权,英国的政治制度开始逐渐服务于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完善)。从社会组织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逐渐超过乡村人口。(10分)内容出处两市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馔,可立办也[唐]李肇《唐国史补》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唐]韦应物《酒肆行》(张)通妻陶氏,常于西市鬻饭,精而价贱[唐]韦述《两京新记》时间北部地区西北地区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两广地区云贵地区均值1843年4.2%4.9%4.1%4.5%7.4%7.0%4.0%5.2%1892年4.8%5.4%4.7%5.2%10.6%8.7%4.5%6.3%
第四单元达标检测(时间:75分钟 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周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根本原因是(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建筑技术的提高C.采集技术的进步 D.家畜饲养的出现【答案】A 【解析】人类从穴居野外到居于宫室,过上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们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于是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故选A项。2.夏、商都城往往以宫城为中心,宫室组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凡是宫室建筑都建于地面土阶之上,而且没有当时一般民居的半穴居或穴居形式。这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 B.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 D.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夏商时期都城的建筑布局以宫城为中心,而且宫室全部建于地面土阶之上,这体现出王的地位明显较高,反映了早期国家形态中的礼制观念和等级意识,故A项正确。3.下表是有关唐代长安城西市的三则史料。这些史料可证明当时( )A.西市饮食业适应市场能力较强 B.市的管理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C.餐饮行业成为西市的主要行业 D.西市已经开始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答案】A 【解析】三则材料共同展示了唐代长安城西市餐饮行业的盛况,包括宴席承办、高档酒楼、移动商贩,经营种类繁多,可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市的管理,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餐饮行业在西市商圈中的占比,排除C项;西市本身就是商业活动受到时空限制的表现,排除D项。4.在中国古代,城市的定位成为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城市将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此外,中国古代城市与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A.以商业职能为主 B.以政治职能为主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D.商业限制被打破【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城市一般都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其功能以政治职能为主,商业职能依附于政治职能。“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体现了城市对农村的管理及农村服务于城市等特点,故选B项。5.宋初逐渐承认“镇”是介于县和乡村之间的行政建制。镇设有监镇官,负责巡逻防盗、防范烟火、征收商税,兼有酒业专卖之权。这表明宋代( )A.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 B.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C.市镇出现专业化发展趋势 D.城市的经济功能渐趋增强【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宋代的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政府于人口稠密的居民处设镇,并设置监镇官管理商业,故B项正确;由材料判断不出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市镇的专业分工问题,无法得出市镇出现专业化发展趋势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论述的主体是介于县和乡村之间的镇,而非城市,排除D项。6.下面是古罗马莱奥尼门改造前后的平面图。左边是原来的大门(公元前1世纪中叶),右边是重建后的大门(1世纪下半叶)。重建后的莱奥尼门的建筑特色主要是( )A.希腊柱式和拱券相结合B.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C.彰显了明显的等级色彩D.延续了北美民居的理念【答案】A 【解析】重建后的莱奥尼门将希腊式和罗马式建筑融为一体,每个拱门两边都配以希腊式石柱,两个大拱门上面各有一个希腊式的三角形门墙,故其建筑特色是希腊柱式和拱券的完美结合,故选A项。7.下图是1882年和1907年德国劳动力的分布示意图。图中的变化反映了(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B.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C.城市人口总数高于农村D.工业化推动了人口流动【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工业和服务业劳动力的比重上升,这反映了工业化推动了人口流动,故D项正确。8.1846年,由英国清教徒建立的纽敦镇因哈佛与麻省理工两所大学而升格为剑桥市;1886年,美国铁路巨头斯坦福捐款250万美元,在帕洛阿托创建斯坦福大学,后来这一地区汇聚一批科研机构和国际知名企业,逐渐成为美国硅谷的核心区。这些史实说明( )A.科技进步带来城市类型多样 B.美国城市深受殖民文化影响C.慈善事业推动城市功能完善 D.文教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纽敦镇因哈佛与麻省理工两所大学而升格为剑桥市”“在帕洛阿托创建斯坦福大学,后来这一地区汇聚一批科研机构和国际知名企业,逐渐成为美国硅谷的核心区”可知,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故D项正确。9.下面为近代前期中国城市化率统计表,据此判断该时期( )A.地域间差异不断缩小 B.江南地区城市化发展较快C.近代化运动效果显著 D.北方明显落后于长江流域【答案】B 【解析】近代前期中国城市化率统计表中,北部地区、西北地区、云贵地区城市化率明显低于长江下游与两广地区,这说明江南地区城市化发展较快,故B项正确。10.仅1851年至1867年,柏林就有18 000多人死于霍乱。自1871年柏林成为帝国首都后,政府开始建造地下排水系统。至1878年,柏林已建成长达744千米的排水网管,具有排泄一天一夜大暴雨的能力。这一做法( )A.消除了城市发洪水现象 B.提高了市民的卫生观念C.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完成 D.提供了城市规划的蓝本【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霍乱等原因,德国政府开始建造地下排水系统,并修建了排水网管,这种做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蓝本,故选D项。11.1933年杭徽公路通车后,皖南、浙西北之间实现直接快速连接,沪杭的近代产业和经营方式由此可以快速传播到徽州,徽州也可将聚集的山区物产运至区域内各地的市场,或经过杭州运输至省内外及出口到国外。这表明杭徽公路的开通( )A.推动了城市功能转变 B.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C.引发了交通方式变革 D.增强了城市辐射功能【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杭徽公路的开通,密切了徽州与沪杭之间的经济联系,聚集在徽州山区的物产,也可以通过杭徽公路“运至区域内各地的市场,或经过杭州运输至省内外及出口到国外”,这表明杭徽公路的开通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功能,故选D项。12.西班牙巴塞罗那通过在城市安装传感器,建设街道照明、自动洒水系统,实现环境监测与交通管理;英国米尔顿·凯恩斯市通过将传感器连接到可回收垃圾箱,提取信息,分析数据,以对垃圾的收储与处理作出决策。这表明人工智能技术( )A.提高了城市治理水平 B.促进西方科技领先世界C.主要应用于城市建设 D.推动了城市化发展进程【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班牙和英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故选A项。13.16世纪,意大利城市的粮食供应日趋紧张,保证粮食供应成为城市头疼的问题。热那亚成立了“粮食办公室”,威尼斯的小麦进口及销售由政府严格控制,那不勒斯由于缺粮甚至在1591年解散了城里的大学。这反映出,当时意大利( )A.城市经济存在结构性问题 B.奴隶贸易导致人口增加C.工业化导致粮食消耗增加 D.经济命脉被英荷所控制【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6世纪,意大利城市的粮食供应日趋紧张,保证粮食供应成为城市头疼的问题”可知,16世纪的意大利不能有效解决城市粮食供应的问题,从而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发展,说明意大利的工商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农业,其城市经济存在结构性问题,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奴隶贸易,且奴隶贸易不会导致意大利人口增长,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后半叶,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英国和荷兰,排除D项。14.《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中写道:“对英国劳动人民来说,工业革命是一次难以忍受的经历。但是……劳动人民在城市与工厂里集中起来,这就为改善他们的处境开辟了道路。”材料的主旨是( )A.强调工业革命是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的根源B.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C.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进行革命是改善处境的主要方法D.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利于劳动人民改善处境【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尽管工业革命会给劳动人民带来难以忍受的经历,但随着城市和工厂的发展,他们的处境将会大大改善,即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利于劳动人民改善处境,故D项正确。15.19世纪中期,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提出了崇敬生命、保护荒野、强调自然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等主张。在当时,这些主张的提出主要出于( )A.对生物进化论的支持 B.对工业文明的担忧C.遏制自然欲望的膨胀 D.对理性社会的追求【答案】B 【解析】19世纪中期,随着一些国家工业革命的完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越来越严重,材料中这些主张的提出主要出于对工业文明的担忧,故B项正确。16.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反映了我国( )A.城市建设以经济效益为基础 B.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世界领先C.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突出 D.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建设【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可知,我国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建设,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我国的城市建设以人为本,排除A项;材料并未将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市镇统于州县,例无设官。”为解决治安与税收上的困难,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业会所、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各市镇有自办的公益性学校,有完整的市镇历史记载——市镇志,表明市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摘编自武乾《官治夹缝中的自治:明清江南市镇的非正式政体》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改善日常生活,城市居民不断抗争。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城市各项自治权利。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行会制定规章,训练工人的职业技能,控制产品的质量、价格,为社会福利积累资金,并通过节日游行等公共仪式鼓励市民对行会和城市忠诚。市政当局支持行会采取限制性措施,市议会核准行会规章,城市法庭负责追捕违规者。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摘编自陈灿《论走向近代的英国城市职业市场变迁和行业规则的完善》(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中世纪晚期英国城市自治的不同之处。(12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中世纪晚期英国城市自治的最终走向,并说明原因。(8分)【答案】(1)不同之处:前者主要依托地方宗族力量,后者主要依托新兴的市民阶层;前者的自治组织分散而不统一,后者的自治组织形成了统一的运作规则与分权架构;前者是官治之下的有限自治,后者是独立于封建领主的充分自治。(12分)(2)最终走向:明清江南市镇未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中世纪晚期英国城市自治发展成为近代意义的市民自治,促进政治近代化。(4分)原因: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受制于专制政权、自然经济、传统文化、重农抑商政策等;英国城市自治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公民意识的形成、民主意识的传统、人文主义的传播等的影响。(4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面对大量在圈地运动中失地而进城“打工”的农民,英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在1868年和1875年两次颁布《工人住宅法》,拆除贫民窟,建设廉租房。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十分重视农民的利益,一方面为进城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市民身份,另一方面严格要求企业对劳动者的雇用保障,采取近乎“终身雇用制”的方式,确保农民进城后不会陷入困境。——摘编自高云才《城市化不能“大跃进”》材料二 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既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材料三 中国很多地方都是“有城没市”,没有人气,甚至是空城。“城”可以造,大楼可以造,但“市”造不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城市化的过程没有以人为本,“人”字写得太小了。(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相同举措。(8分)(2)材料二表明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着眼点是什么?(8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4分)【答案】(1)相同举措: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重视农民市民化,保护农民利益。(8分)(2)着眼点:缩小城乡差距;调整经济结构,释放发展潜力。(8分)(3)问题:城市化应该更加注重内涵,避免“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4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这一个过程的实现,是“通过成千上万的个人的生活自己完成的,在很多人遭受痛苦,而另一部分人兴旺发达的时候,他们的世界则按现代形象得到重新塑造。最后,西方的所有人都已获得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个新的生活方式的获得,宣布了旧的文化观念的解体。一种小型的、淳朴的、在信仰和习俗上同质的、稳定的社会,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转变了。因此,城市化,在造成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的转变过程中,也导致了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转变。——郝宏桂《城市化与近代西方的社会变迁》评论材料中关于城市化的影响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任一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观点一:城市化导致了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转变。(2分)评论示例1: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一种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新型城市文化形成并得到了逐步推广。在这个新的文化观念中,个人主义逐步增强,使得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启蒙思想逐步扩展。个人的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成了支配人们行动的指南,整个社会趋向于世俗化。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文艺流派产生(或:影视艺术产生,音乐日益通俗化)。家庭观念淡化,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总之,城市化推进了现代西方文化的形成。(10分)评论示例2: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的不公平促使社会矛盾激化。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德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由此诞生。与此同时,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思,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文艺流派。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家庭结构发生重大变动,家庭观念淡化。总之,城市化推进了现代西方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转变。(10分)观点二:城市化造成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的转变。(2分)评论示例: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英国人口分布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的议会席位分配与人口分布不一致(或: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1832年,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重新分配了议会席位,使议会席位的分配与人口分布基本一致,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完善(或:议会改革后,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开始掌握国家政权,英国的政治制度开始逐渐服务于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完善)。从社会组织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逐渐超过乡村人口。(10分)内容出处两市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馔,可立办也[唐]李肇《唐国史补》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唐]韦应物《酒肆行》(张)通妻陶氏,常于西市鬻饭,精而价贱[唐]韦述《两京新记》时间北部地区西北地区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两广地区云贵地区均值1843年4.2%4.9%4.1%4.5%7.4%7.0%4.0%5.2%1892年4.8%5.4%4.7%5.2%10.6%8.7%4.5%6.3%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