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镇二中、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101401/0-170303927554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北镇二中、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101401/0-170303927559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北镇二中、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101401/0-170303927561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北镇二中、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及答案(九科)
2024北镇二中、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北镇二中、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不定项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考生注意:请在答题卡各题目规定的区域内作答,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2020年末,有研究人员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的变异毒株比原始毒株的传染力更高。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病毒的生活离不开细胞,病毒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B. 新冠病毒含有核酸和蛋白质,可以通过核酸检测排查感染者
C. 只有细胞内的核酸才是携带遗传信息的遗传物质
D. 与原始毒株相比,变异毒株的RNA由一条链变为两条链
2. 某研究小组欲研究桑叶提取液对患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效果,设计了一系列实验。下列有关实验的设计思路,说法错误的是
A. 随机选取三组生理状况相同、数量相等的健康小鼠,其中两组制备成患糖尿病的小鼠
B. 每组小鼠在实验开始前和实验结束后都需要测量其血糖浓度
C. 患糖尿病小鼠既可以作为实验组又可以作为对照组
D. 对照组除每天饲喂等量的食物,也要注射等量的桑叶提取液
3.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中不含P元素
B. 青春期性腺细胞膜上运输性激素的载体蛋白数量要比幼年和老年时期多
C. 线粒体是肝细胞中唯一产生CO2场所,抑制其功能会影响氨基酸的吸收
D. 溶酶体能分解自身衰老、损伤的细胞结构,属于免疫细胞的防卫功能
4. 当氧气缺乏时,人体细胞内低氧诱导因子(HIF-1)含量会增加,肾脏细胞内产生的HIF-1可促进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可促进红细胞生成,而红细胞数量增高时,EPO分泌则减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高浓度氧气可能对细胞内HIF-1的水解有促进作用
B. EPO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存在的反馈调节有助于维持红细胞数量的相对稳定
C. 健康人从平原到高原地区生活一段时间后HIF-1和EPO含量都会增加
D. 利用HIF-1促进EPO的合成进而改善贫血状况,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5. 近年来,RNA分子成为科学界的研究热点。下列关于RNA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搬运一种氨基酸
B. 有的RNA能通过降低活化能加速生化反应的进行
C. 转录时,RNA聚合酶能识别RNA分子的特定位点并与之结合
D. 真核细胞中,r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密切相关
6. 低碳生活、绿色经济已成为人类共识。近期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碳达峰”的目标,并制定碳排放达峰的行动方案,其中包括植树造林、节能减排、利用新能源等形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
B. 人类活动大量利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环失衡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
D. 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大气中的CO2转化为含碳有机物
7. 肺炎病原体有病毒、支原体、真菌等。支原体种类繁多,常导致呼吸道、生殖道等器官感染,而中医临床研究发现念珠蓝细菌有一定消炎止痛功效。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支原体细胞中的核酸仅有DNA
B. 都可通过抑制病原体细胞膜的合成来治疗肺炎
C. 引起肺炎的病原体都通过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D. 念珠蓝细菌和肺炎病原体的统一性体现在都有核酸和蛋白质
8. 下图为某种植物种子发育过程和种子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种子含水量以及营养物质积累量的变化。据图分析,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有关植物激素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子发育期CK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
B. 种子发育期IAA可能参与有机物向籽粒的运输与积累
C. 种子萌发期GA可以调节淀粉酶基因的表达,促进种子萌发
D. ABA促进种子贮藏蛋白基因的表达,促进种子脱水干燥有利于萌发
9. 下列与细胞生命历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的衰老、凋亡和坏死都受基因的控制
B. 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种类不会改变,mRNA的种类会改变
C. 成熟的生物体中,某些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D. 端粒随着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缩短,是细胞衰老的可能原因之一
10. 从配子形成和受精作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关于遗传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B.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也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C. 受精时,雌雄配子间的随机结合导致的基因重组是形成合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D.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维持了遗传的稳定性
11. 关于遗传物质DNA及其结构的经典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孟德尔描述的“遗传因子”与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化学本质相同
B. 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向细胞提取物添加酶利用了“减法原理”
C. 赫尔希和蔡斯进行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技术
D.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两组实验中,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均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
12. 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和复制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非环状双链DNA分子中,DNA分子的每条链均含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 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C. DNA复制过程中解旋酶催化氢键断裂,DNA聚合酶催化磷酸二酯键形成
D. 复制时,双链DNA的两条链均作为复制模板,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3. 如图1是将某燕麦幼苗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幼苗生长的情况,图2是用不同生长素浓度分别对燕麦幼苗根和茎处理后的结果(根和茎均有不同程度的生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发挥的作用不会因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B. 图1中燕麦幼苗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大于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
C. 若图1根Ⅰ侧生长素浓度对应图2中的a,则Ⅱ侧生长素浓度在a~b之间
D. 图1中燕麦幼苗茎的两侧对应图2中的生长素浓度均小于10-2ml·L-1
14. 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中信号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信号激活光敏色素,经过信号转导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
B. 植物激素作为信号分子由内分泌器官产生并运输到靶器官
C. 温度信号影响细胞分裂速度,从而导致植物年轮的形成
D. 重力信号转换为运输生长素的信号,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
15. 研究人员对某个与其他水域隔绝的湖泊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调查。调查出了某鱼类种群的λ(λ=当年种群数量/一年前种群数量)值30年间的变化,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1984~2000年间,该鱼类种群密度持续增加
B. 在2001~2006年间,可能人为向该湖泊引入了新物种
C. 在2013~2023年间,该鱼类种群的生态位可能不发生变化
D. 调查的30年间,在1994年时该鱼类种群种内竞争最为激烈
二、不定项选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某饲养场的优良品系同一代火鸡中偶然出现了3只白化症雌火鸡,让正常雄性火鸡和白化雌性火鸡交配,F1代全为正常火鸡,F1代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得到F2代245只,其中62只白化火鸡全是雌性。若这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控制白化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 若选择白化雄性火鸡与正常雌火鸡杂交,则子代可通过体色来判断性别
C. F2代产生卵细胞有三种基因型且比例为1:1:2
D. 若让F2代正常的个体之间随机交配,则子代中白化火鸡占1/6
17. DNA甲基化是最早发现的基因表观修饰方式之一。真核生物中的甲基化仅发生于胞嘧啶。DNA甲基化通常抑制基因表达,去甲基化则诱导基因的重新活化和表达。将携带甲基化和非甲基化肌动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分别导入培养的肌细胞后,发现二者转录水平相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甲基化会使基因中碱基序列发生改变
B. 启动子甲基化会影响DNA与DNA聚合酶结合
C. 基因甲基化导致表达的蛋白质结构改变
D. 肌细胞可能通过合成相关酶完成去甲基化
18. 磷酸化的Cdc2发生去磷酸化后才能被激活从而使细胞进入分裂期,Cdc2的磷酸化受基因Cdc25和基因Weel调节。裂殖酵母经过自身延长后从中间断裂进行生殖,科研人员通过培养野生型、Weel突变体和Cdc25突变体裂殖酵母进行了细胞周期的研究,表现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Cdc25表达、基因Wee1不表达时细胞才能正常分裂
B. 基因Weel和基因Cdc25分别抑制和促进了Cdc2的去磷酸化
C. 正常细胞中磷酸化的Cdc2发生去磷酸化后,核膜解体
D. 基因Cdc25在分裂期表达,基因Weel在间期表达
19. 下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整理的人体内环境稳态维持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相关物质,Ⅰ、Ⅱ、Ⅲ、Ⅳ表示参与调节的系统,甲乙、丙、丁表示四种液体,A、B表示相关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口服药物后,药物分子要作用于靶细胞离不开Ⅰ、Ⅳ系统的作用
B. 当吃的食物过咸时,在垂体释放的激素作用下,B过程会加强
C. 给病人输入的NaCl溶液会按照体液中甲乙丙丁的含量比进入各种体液
D. 甲乙丙丁四种液体所含的物质种类和含量有差别,其中乙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20. 东非维多利亚湖中生活着500多种丽鱼,这些丽鱼全都是在过去十几万年的时间中由一个单独的原始物种进化形成。研究表明,维多利亚湖水域广阔,湖中不存在任何地理障碍,不同种类的丽鱼可以自由交配,在同一水域中的数百种丽鱼快速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可能是性选择——不同体表颜色的雄鱼选择具有特殊颜色的雌鱼交配,以致形成了不同群体独特的摄食习性和奇特的颌部结构及色彩艳丽和花纹独特的体表,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维多利亚湖中大量丽鱼新物种的形成说明隔离不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 性选择导致丽鱼颌部结构和体表特征发生了不定向的变异
C. 维多利亚湖中的丽鱼种群不断发生着进化
D.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能科学地解释丽鱼新物种快速形成的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学说存在局限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龙血树有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的功效。图甲、乙分别为龙血树在不同条件下相关指标的变化曲线(单位:mml·cm-2·h-1)。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当龙血树在30℃和40℃两种温度下,叶绿体消耗CO2速率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图乙中D点时,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与其本身的呼吸速率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2)40℃条件下,若黑夜和白天时间相等,龙血树______(填“能”或“不能”)正常生长,依据是______。
(3)补充适量的含氮无机盐(如硝酸铵)可能导致图乙中D点______(填“左”或“右”)移,因为作物吸收的氮能使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含氮化合物如______(答出两种即可)增加,从而提高作物的光合速率。
22. 细胞的增殖是细胞一个重要的生命历程,也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请根据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某植株的一个细胞正在进行分裂如图①所示,此细胞中染色体将要进行的主要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假设某高等雄性动物的一个体细胞分裂如图②所示,其基因A、a、B、b分布见图②,此细胞产生AB配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__。
(3)图③是某高等雌性动物体内的一个细胞,它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分裂形成此细胞时,细胞内有___________个四分体。
(4)下图表示某高等雄性动物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4个不同时期的细胞核内相关物质和结构的数量变化。
①图中a表示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
②从图中可以推知,该高等动物的体细胞中含有____条染色体。
③在图中的4个时期中,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有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时期序号),处于时期Ⅲ的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新型冠状病毒(SARS-CV-2)引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逐渐蔓延全球,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该类肺炎的典型症状是发热(高于37.3℃),人体的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体温调节机制类似于恒温器的调节,调定点是该恒温器调节温度的基准;当体温偏离调定点温度时,机体通过调节回到调定点水平。
(1)体温调节的“恒温器”位于_________中,SARS-CV-2侵染人体后,会使体温调定点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进而导致_________等分泌增多,机体产热量增多。
(2)侵入人体的SARS-CV-2的特定蛋白可诱导机体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_________,进而产生免疫力;免疫系统清除病毒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功能。
(3)细胞因子风暴(CS)又称炎症风暴,是指人体内因剧烈刺激(如感染、药物等)所引起的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迅速大量产生的现象。研究人员发现,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往往不是死于病毒感染,而是死于肺部组织所形成的CS导致的呼吸器官衰竭。人体被新冠病毒感染后发生部分免疫反应过程如下图。
①新冠病毒侵入机体后,受感染的呼吸道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引起更多免疫细胞透过毛细血管聚集到病变部位并被激活,激活的免疫细胞则会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该过程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填“正反馈调节”或“负反馈调节”),由此引发的免疫功能异常病称为_________。
②由图分析可知,在临床上,往往采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压制人体的CS,原理是_________,以减轻免疫反应对组织器官的损伤破坏;同时配合抗菌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防止并发感染出现。治疗CS的糖皮质激素与胰岛素在调节血糖方面的作用相互抗衡,可以推测该激素可能的副作用是_________。
(4)人体全身应激反应一般分为警觉期、抵抗期和衰竭期三个阶段。警觉期是人体防御机制的快速动员期,这一时期以神经系统的调节为主,主要原因是_________。警觉期使机体处于应战状态,但持续时间_________。
24. 腌制的泡菜往往含有大量的细菌,可利用“荧光素—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法”对市场上泡菜中的细菌含量进行检测。荧光素接受细菌细胞 ATP 中提供的能量后被激活,在荧光素酶的作用下形成氧化荧光素并且发出荧光,根据发光强度可以计算出生物组织中 ATP 的含量。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荧光素—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法”中涉及的能量转换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能→光能。ATP 的水解一般与_____________(吸能反应/放能反应)相联系。
(2)“荧光素—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法”操作过程是:①将泡菜研磨后离心处理,取一定量上清液放入分光光度计(测定发光强度的仪器)反应室内,加入等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反应;②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并计算 ATP 含量;③测算出细菌数量。
(3)图甲是某课题组的实验结果(注:A 酶和 B 酶分别是两种荧光素酶)分析图甲的实验结果可知, 在 40℃至 60℃范围内,热稳定性较好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人员用不同条件处理荧光素酶后,测定酶浓度与发光强度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①据图乙可知,Mg²⁺对荧光素酶的催化效率具有______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作用;
②Hg²⁺处理后酶活性降低可能是因为______________。
25. 控制某种植物叶形、叶色和能否抗霜霉病3个性状的基因分别用A/a、B/b、D/d表示,且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表现型不同的4种植株:板叶紫叶抗病(甲)、板叶绿叶抗病(乙)、花叶绿叶感病(丙)和花叶紫叶感病(丁)。甲和丙杂交,子代表现型均与甲相同;乙和丁杂交,子代出现个体数相近的8种不同表现型。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甲和丙的杂交结果,可知这3对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甲和丙、乙和丁的杂交结果,可以推断甲、乙、丙和丁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若丙和丁杂交,则子代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某一未知基因型的植株X与乙进行杂交,统计子代个体性状。若发现叶形的分离比为3∶1、叶色的分离比为1∶1、能否抗病性状的分离比为1∶1,则植株X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四次月考
高三生物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考生注意:请在答题卡各题目规定的区域内作答,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2020年末,有研究人员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的变异毒株比原始毒株的传染力更高。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病毒的生活离不开细胞,病毒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B. 新冠病毒含有核酸和蛋白质,可以通过核酸检测排查感染者
C. 只有细胞内的核酸才是携带遗传信息的遗传物质
D. 与原始毒株相比,变异毒株的RNA由一条链变为两条链
【答案】B
【解析】
【分析】
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详解】A、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A错误;
B、新冠病毒含有核酸和蛋白质,通过核酸检测可排查感染者,B正确;
C、核酸分为DNA和RNA两类,二者都可以携带遗传信息,病毒的核酸也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C错误;
D、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由单链RNA构成,结构不稳定,变异毒株的遗传物质仍然是单链RNA,D错误。
故选B。
2. 某研究小组欲研究桑叶提取液对患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效果,设计了一系列实验。下列有关实验的设计思路,说法错误的是
A. 随机选取三组生理状况相同、数量相等的健康小鼠,其中两组制备成患糖尿病的小鼠
B. 每组小鼠在实验开始前和实验结束后都需要测量其血糖浓度
C. 患糖尿病小鼠既可以作为实验组又可以作为对照组
D. 对照组除每天饲喂等量的食物,也要注射等量的桑叶提取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桑叶提取液对患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效果,自变量是是否含有桑叶提取液,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且适宜,因此应该随机选取三组生理状况相同、数量相等的健康小鼠,其中一组小鼠正常,另外两组制成患糖尿病的小鼠,A正确;
B、该实验的因变量是小鼠的血糖浓度,因此每组小鼠在实验开始前和实验结束后都需要测量其血糖浓度,B正确;
C、患糖尿病小鼠与正常小鼠相比为实验组,同时其前后可以自身对照,即其也可以作为对照组,C正确;
D、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实验组照射桑叶提取液,则对照组应该照射等量的桑叶提取液的溶剂,D错误。
故选D
【点睛】
3.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中不含P元素
B. 青春期性腺细胞膜上运输性激素的载体蛋白数量要比幼年和老年时期多
C. 线粒体是肝细胞中唯一产生CO2场所,抑制其功能会影响氨基酸的吸收
D. 溶酶体能分解自身衰老、损伤的细胞结构,属于免疫细胞的防卫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含有C、H、O、N、P的物质有核酸、ATP、ADP、磷脂等,含有这些物质的细胞器也含有这些元素。
【详解】A、核糖体是无膜细胞器,其组成成分含RNA,RNA中一定含P元素,A错误;
B、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类物质,通过自由扩散穿过细胞膜,该过程不需要载体蛋白,B错误;
C、肝细胞属于动物细胞,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线粒体是肝细胞中唯一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可为氨基酸运输供能,故抑制其功能会影响氨基酸的吸收,D正确;
D、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溶酶体不属于免疫细胞,D错误。
故选C。
4. 当氧气缺乏时,人体细胞内低氧诱导因子(HIF-1)含量会增加,肾脏细胞内产生的HIF-1可促进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可促进红细胞生成,而红细胞数量增高时,EPO分泌则减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高浓度氧气可能对细胞内HIF-1的水解有促进作用
B. EPO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存在的反馈调节有助于维持红细胞数量的相对稳定
C. 健康人从平原到高原地区生活一段时间后HIF-1和EPO含量都会增加
D. 利用HIF-1促进EPO的合成进而改善贫血状况,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属于信息题,在题干中需要提炼出关键信息HIF-1与EPO和红细胞之间的关系,HIF-1可以促进EPO的分泌,EPO进而促进红细胞生成,但红细胞数量过多最终会使得EPO数量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氧气缺乏时红细胞数量增高,EPO分泌则减少,说明该过程存在反馈调节过程,则高浓度氧气时可能对细胞内HIF-1的水解有促进作用,从而导致EPO分泌减少,A正确;
B、EPO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的特点,这为机体中红细胞数量与氧气供应程度的平衡提供了可能,B正确;
C、高原地区氧气稀薄,健康人去低氧环境中生存一段时间会使得体内通过调节逐渐适应低氧环境,
D、可以利用HIF-1来促进EPO的分泌,进而促进红细胞的产生改善贫血情况,但HIF-1属于诱导因子,没有体现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D错误;
故选D。
5. 近年来,RNA分子成为科学界的研究热点。下列关于RNA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搬运一种氨基酸
B. 有的RNA能通过降低活化能加速生化反应的进行
C. 转录时,RNA聚合酶能识别RNA分子的特定位点并与之结合
D. 真核细胞中,r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密切相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RNA(核糖核酸)
(1)元素组成:C、H、O、N、P
(2)四种单体:腺嘌呤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胞嘧啶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3)种类:mRNA、tRNA、rRNA。
(4)分布:主要分布细胞质。
【详解】A、一种tRNA含有一种反密码子,只能识别并搬运一种氨基酸,A正确;
B、有的RNA是酶,具有催化作用,能通过降低活化能加速生化反应的进行,B正确;
C、转录时,RNA聚合酶能识别DNA分子的特定位点并与之结合,C错误;
D、真核细胞中,核仁与r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密切相关,D正确。
故选C。
6. 低碳生活、绿色经济已成为人类共识。近期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碳达峰”的目标,并制定碳排放达峰的行动方案,其中包括植树造林、节能减排、利用新能源等形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
B. 人类活动大量利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环失衡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
D. 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大气中的CO2转化为含碳有机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二氧化碳(主要)、碳酸盐;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的特点。
【详解】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A错误;
B、人类活动大量利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造成大量二氧化碳排放,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B正确;
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环失衡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C正确;
D、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可把大气中的CO2转化为含碳有机物,D正确;
故选A。
7. 肺炎病原体有病毒、支原体、真菌等。支原体种类繁多,常导致呼吸道、生殖道等器官感染,而中医临床研究发现念珠蓝细菌有一定消炎止痛功效。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支原体细胞中的核酸仅有DNA
B. 都可通过抑制病原体细胞膜的合成来治疗肺炎
C. 引起肺炎的病原体都通过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D. 念珠蓝细菌和肺炎病原体的统一性体现在都有核酸和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详解】A、支原体细胞属于细胞生物,核酸包括DNA和RNA两种,A错误;
B、分析题意,肺炎病原体有病毒、支原体、真菌等,其中病毒无细胞结构,不含细胞膜,B错误;
C、肺炎病原体有病毒、支原体、真菌等,其中支原体和真菌有细胞结构,含有核糖体,能自己合成蛋白质,C错误;
D、念珠蓝细菌和肺炎病原体的统一性体现在都有核酸和蛋白质,且遗传物质都是DNA,D正确。
故选D。
8. 下图为某种植物种子发育过程和种子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种子含水量以及营养物质积累量的变化。据图分析,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有关植物激素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子发育期CK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
B. 种子发育期IAA可能参与有机物向籽粒的运输与积累
C. 种子萌发期GA可以调节淀粉酶基因的表达,促进种子萌发
D. ABA促进种子贮藏蛋白基因的表达,促进种子脱水干燥有利于萌发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在种子的发育期,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共同起作用,促进植物的生长,在发育后期脱落酸起主要作用促进植物的衰老。在种子的萌发和幼苗期,先是赤霉素起主要作用促进种子的萌发,而后是生长素起作用,从而可以看出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详解】A、据图可知,图中种子发育期首先出现的是CK,细胞分裂素具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A正确;
B、种子发育期其次增加的是GA和IAA,该阶段营养物质不断积累,说明GA和IAA参与有机物向籽粒的运输与积累,B正确;
C、种子萌发期GA可以调节淀粉酶基因的表达,淀粉酶能够催化淀粉的水解,从而促进种子萌发,C正确;
D、ABA促进种子贮藏蛋白的基因表达,并促进种子的脱水干燥,有利于种子的休眠,而促进种子萌发的是GA,D错误。
故选D。
9. 下列与细胞生命历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的衰老、凋亡和坏死都受基因的控制
B. 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种类不会改变,mRNA的种类会改变
C. 成熟的生物体中,某些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D. 端粒随着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缩短,是细胞衰老的可能原因之一
【答案】A
【解析】
【分析】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受到基因的控制,但细胞的坏死是外界不利因素引起的,不受基因控制,A错误;
B、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基因种类不发生改变,但mRNA的种类会改变,B正确;
C、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的编程性死亡,成熟的生物体中,某些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对于机体是有利的,C正确;
D、端粒学说是细胞衰老的学说之一,该学说认为,端粒随着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缩短,是细胞衰老的可能原因之一,D正确。
故选A。
10. 从配子形成和受精作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关于遗传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B.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也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C. 受精时,雌雄配子间的随机结合导致的基因重组是形成合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D.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维持了遗传的稳定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受精作用指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详解】A、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配子,A正确;
B、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也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原因之一,属于基因重组,B正确;
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进而导致受精卵中出现多种基因型组合,C错误;
D、减数分裂(染色体减半)和受精作用(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与该物种的体细胞一致)维持了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维持了遗传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C。
11. 关于遗传物质DNA及其结构的经典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孟德尔描述的“遗传因子”与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化学本质相同
B. 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向细胞提取物添加酶利用了“减法原理”
C. 赫尔希和蔡斯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技术
D.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两组实验中,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均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孟德尔描述的“遗传因子”与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化学本质相同,都是DNA,A正确;
B、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控制自变量用到了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减少提取物种类的“减法原理”,B正确;
C、赫尔希和蔡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需分别对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进行同位素标记,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技术,C正确;
D、噬菌体侵染细菌的两组实验中,只有32P标记组会因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而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D错误。
故选D。
12. 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和复制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非环状双链DNA分子中,DNA分子的每条链均含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 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C. DNA复制过程中解旋酶催化氢键断裂,DNA聚合酶催化磷酸二酯键形成
D. 复制时,双链DNA的两条链均作为复制模板,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详解】A、DNA有2条链,非环状双链DNA分子中,DNA分子中每条链上都含有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DNA分子中共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A错误;
B、磷酸和脱氧核糖通过磷酸二酯键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B正确;
C、DNA复制过程中解旋酶断裂氢键,使双链DNA解旋形成单链,DNA聚合酶催化脱氧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C正确;
D、双链DNA分子的两条链均作为复制的模板,DNA复制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正确。
故选A。
13. 如图1是将某燕麦幼苗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幼苗生长的情况,图2是用不同生长素浓度分别对燕麦幼苗根和茎处理后的结果(根和茎均有不同程度的生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发挥的作用不会因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B. 图1中燕麦幼苗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大于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
C. 若图1根Ⅰ侧生长素浓度对应图2中的a,则Ⅱ侧生长素浓度在a~b之间
D. 图1中燕麦幼苗茎的两侧对应图2中的生长素浓度均小于10-2ml·L-1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1可知,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
分析图2:图示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比芽敏感。
【详解】A、生长素发挥作用会因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差异,A错误;
B、由于重力作用,图1中燕麦幼苗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小于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B错误;
C、若图1根I侧生长素浓度对应图2中的a,由于重力作用导致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且Ⅱ侧比I侧生长慢,起到抑制作用,故Ⅱ侧浓度大于10-4ml/L,C错误;
D、图1中燕麦幼苗茎的两侧的生长素浓度均促进茎的生长,故对应图2中的生长素浓度均小于10-2ml/L,D正确。
故选D。
14. 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中信号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信号激活光敏色素,经过信号转导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
B. 植物激素作为信号分子由内分泌器官产生并运输到靶器官
C. 温度信号影响细胞分裂的速度,从而导致植物年轮的形成
D. 重力信号转换为运输生长素的信号,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
【答案】B
【解析】
【分析】1、类由植物体内产 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物激素;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几乎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所有生命活动。
2、在自然界中,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衰老,等 等,都会受到光的调控。植物的向光性生长,实际上也是 植物对光刺激的反应。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 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3、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 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 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详解】A、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 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可见光信号激活光敏色素,经过信号转导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A正确;
B、由植物体内产 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物激素;可见植物激素作为信号分子不是由内分泌器官产生,且植物没有内分泌器官,B错误;
C、年轮形成的原因是:在春夏季细胞分裂快、细胞体积大,在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浅的带;在秋冬季细胞分裂慢、细胞体积较小,树 干上形成颜色较深的带;可见温度信号影响细胞分裂的速度,从而导致植物年轮的形成,C正确;
D、植物的根、茎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造成生长素分布的不均衡,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D正确。
故选B。
15. 研究人员对某个与其他水域隔绝的湖泊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调查。调查出了某鱼类种群的λ(λ=当年种群数量/一年前种群数量)值30年间的变化,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1984~2000年间,该鱼类种群密度持续增加
B. 在2001~2006年间,可能人为向该湖泊引入了新物种
C. 在2013~2023年间,该鱼类种群的生态位可能不发生变化
D. 调查的30年间,在1994年时该鱼类种群种内竞争最为激烈
【答案】D
【解析】
【分析】当λ(λ=当年种群数量/一年前种群数量)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北镇市第二高级中学、第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核孔复合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赤峰二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生物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如图是血液流经肾脏的示意图,阿尔茨海默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