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展开第Ⅰ卷(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小明的父亲乘飞机从上海(31°N,121°E)前往阿联酋迪拜(25°N,55°E)出差一周。下图为小明父亲航班信息部分截图(时间为机场所在地使用的区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小明父亲乘坐的飞机飞行了约( )
A. 3小时B. 5小时C. 7小时D. 9小时
2. 下面是小明父亲出差期间,不可信的是( )
A. 在浦东机场值机时,看到太阳在东南方向地平线附近
B. 当飞机在迪拜机场降落时,上海的太阳高度角接近一天中最大值
C. 出差期间,迪拜的昼长比上海长
D. 出差期间,迪拜塔影子转动的方向为顺时针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的长波辐射与大气的长波逆辐射之差)表示地面净损失的长波辐射,其值越大,地面损失的热量越多。通常情况下,地面温度高于大气温度,地面有效辐射为正值。下图为一科研小组利用设备记录的某地夏、冬季节某日晴天两种不同下垫面的地面有效辐射日变化情况图,a、b代表沙漠或绿洲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表示夏季,a线代表绿洲
B. 图乙表示冬季,a线代表绿洲
C 图甲中该日8时,绿洲区大气对流运动最旺盛
D. 图甲中该日8时,绿洲区大气层结构稳定
4 若某地某一天地面有效辐射出现负值,则该地当天可能( )
①出现雾霾天气②夜间晴朗风大③昼夜温差较小④昼夜温差较大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暴雨引发的洪水携带泥沙进入湖泊后,沉积形成砂质纹层。某地湖泊中砂质纹层出现频次与厄尔尼诺事件频次正相关。推算的厄尔尼诺事件频次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由图可知( )
A. 该地可能位于印度尼西亚B. 厄尔尼诺事件导致该地暴雨频发
C. 距今3500年该地河流侵蚀作用强D. 全球气温下降引发厄尔尼诺现象
6. 推测距今1200年,更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 我国东北地区夏季发生持续低温
B. 我国受台风影响较正常年份更强
C 我国东部季风区遭遇冷冬
D. 我国东部季风区北涝南旱
唐朝时太湖流域未形成吴淞江河道,在北宋时期修筑江堤后,太湖面积萎缩,吴淞江河道趋于稳定,并成为太湖主要泄洪河道,其河道两侧植被类型受淤积状况影响。近代以来,吴淞江逐渐成为上海海港港口运输的重要通道。根据材料并结合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7. 推测吴淞江北和江南的植被类型为( )
A. 吴淞江北为芦苇,江南为杨柳B. 吴淞江北为芦苇,江南为芦苇
C. 吴淞江北为杨柳,江南为芦苇D. 吴淞江北为杨柳,江南为杨柳
8.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唐晚期修筑河堤后河堤东侧冲刷加剧
②唐晚期修筑河堤后吴淞江径流量增大
③近代以来,吴淞江成为上海“米粮运输”要道的主要原因是吴淞江航运条件改善
④近代以来,吴淞江成为上海“米粮运输”要道的主要原因是上海工商业的发展
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
火地岛隔麦哲伦海峡同南美大陆相望,西部和南部山地为安第斯山脉余脉,平均海拔1500~2000米,最高峰海拔为2469米。下图示意某科考船航线及局部大洋部分洋流分布和火地岛山地景观。图中洋流K绕过南美大陆南端后部分向北形成洋流M,与洋流N交汇后东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关于火地岛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②正午太阳高度年最大值不超过50°
③山地雪线东坡高于西坡④冰川地貌广布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③
10. 关于考察沿线的表层海水性质变化,最可能的是( )
A. ①→②盐度升高B. ②→③盐度升高
C. ③→④温度下降D. ④过程密度降低
11. 与M洋流增强有关的现象是( )
A. N洋流增强B. 盛行西风增强
C. 秘鲁寒流增强D. 极地东风增强
郑国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跨流域引水的水利工程,它的渠首位于中山(今陕西泾阳西北)到瓠口(古焦获泽)之间,在渠首附近修筑一座拦河大坝,以抬高泾水水位,凿渠,引泾河水经今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最后注入洛河,如下图所示。郑国渠对穿越渠线的小河采取了“横绝”技术,就是把小河拦腰截断,将水引入灌溉渠内。建成之后,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推测当地的地理状况,错误的是( )
A. 秦都咸阳处先后经历断裂下陷、流水沉积,地势相对平坦
B. 郑国渠建成之后的一段时间,渠首位置向上游移动
C. 泾河泥沙含量较高,集中于7-9月
D. 史记·《河渠书》中,关中平原“凶年”所指代的自然灾害为涝灾
13. 郑国渠横绝技术的影响是( )
①增加下游地区耕地面积②提升下游地区土壤肥力
③对渭河以南地区水量增加作用显著④减轻下游地区土壤盐渍化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松嫩平原西部有大面积盐碱化湿地。平原深层地下水中含大量盐类物质。强烈的蒸发使地下水通过岩层松散空隙上升,引起土地的盐碱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当地的土地盐碱化。为了治理盐碱化湿地,科技人员研发了“稻-苇-鱼”系统,可有效改善土壤盐碱化问题。下图为盐碱湿地组成及利用方式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与沼泽区和湖泡区相比,草甸区盐碱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下水多B. 蒸发旺盛C. 地势较高D. 地表水少
15. 轻、中度盐碱化草甸区种植水稻对抑制盐碱化的作用是( )
A. 水稻根系吸收地下水降低水位B. 水稻吸收表土中的盐分
C. 水稻田抑制地下水上升D. 水稻土可以中和盐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潟湖是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泥沙封闭形成的湖。埃布里耶潟湖在科特迪瓦南部几内亚湾北岸,东西长112公里,面积55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7-8米。有长3.2公里、宽370米、深15米的弗里迪运河通几内亚湾,海轮由此进出阿比让港。阿比让位于埃布里耶潟湖沿岸,年平均气温约27℃,降雨量约2000mm,是科特迪瓦的最大城市和港口。下左图示意科特迪瓦及周边地区分布,下右图示意阿比让城区分布图。
(1)在图中画出科特迪瓦沿海地区7月的盛行风向,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2)分析阿比让降水丰富的原因。
(3)简述埃布里耶潟湖对阿比让港口建设的有利影响。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火山是下层未固结砂岩液化后在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形成的,沙上覆沉积层压力降低和季节性地下水位上升是砂岩液化的主要原因。2019年秋季,我国北方某河道河床底部出现大量沙火山。调查发现,该河道春季时曾进行了河道清淤,沙火山喷发时火山口涌出的水流前期浑浊,后逐渐变清,沉积物粒度较细,以粉砂和泥沙为主。下图示意该沙火山。
(1)说明2019年春夏季该地河床上有利于沙火山形成的条件。
(2)分析该河床沙火山口涌出水体由浊变清的原因。
(3)有学者于2019年冬季再次前往该地调查,发现沙火山已无踪迹,推测其原因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畎(jiàn)亩法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农业耕作方法,由畎(沟)和亩(垄)两部分组成。该方法对土地的利用有“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两种方式。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的两种畎亩法。
(1)推测“上田弃亩,下田弃畎”的合理性。
(2)分析亩(垄)作对增大昼夜温差的作用。
(3)黑龙江垦区的坡耕地多采用垄向区田(在坡耕地的垄沟中按一定距离修筑土挡,把垄沟分成许多小浅穴,如下图)耕作方式。分析垄向区田耕作在改善当地农田生态环境中所起的作用。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纳板河流域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是我国第一个按小流域生物圈保护理念规划建设的多功能、综合型自然保护区,区内植物种类丰富,天然林覆盖率达67.74%。当地旱雨季明显,10月下旬到次年5月下旬为旱季,旱季时降雨较少,但多浓雾。近几十年来,随着国际市场天然橡胶价格的不断增长,刺激了纳板河流域自然保护区橡胶种植面积的扩大。
材料二:纳板河流域位置与水系图。
(1)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说明纳板河流域在旱季多浓雾的原因。
(2)分析纳板河流域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丰富的自然条件。
(3)推测大面积种植橡胶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
地理试题2023.11
第Ⅰ卷(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小明的父亲乘飞机从上海(31°N,121°E)前往阿联酋迪拜(25°N,55°E)出差一周。下图为小明父亲航班信息部分截图(时间为机场所在地使用的区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小明父亲乘坐的飞机飞行了约( )
A. 3小时B. 5小时C. 7小时D. 9小时
2. 下面是小明父亲出差期间,不可信的是( )
A. 在浦东机场值机时,看到太阳在东南方向地平线附近
B. 当飞机在迪拜机场降落时,上海的太阳高度角接近一天中最大值
C. 出差期间,迪拜的昼长比上海长
D. 出差期间,迪拜塔影子转动的方向为顺时针
【答案】1 D 2. B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及图示信息可知,飞机起飞时间为北京时间10月26日07:15分,到达时为迪拜时间10月26日12:05。迪拜位于55°E,属于东四区,比北京时间(东八区)晚4个小时,因此到达时为北京时间10月26日16:05,据此可知小明父亲乘坐的飞机飞行了约9小时,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上海位于121°E,地方时比北京时间(120°E经线地方时)早4分钟。该日为10月26日,太阳直射南半球,上海昼短夜长,在浦东机场值机时,为北京时间10月26日07:15分,当地地方时为07:19分,太阳刚刚升起不久,在东南方向地平线附近,A正确;当飞机在迪拜机场降落时,北京时间10月26日16:05,上海的地方时为16:09分,不是正午,太阳高度角没有接近一天中最大值,B错误;10月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短,迪拜纬度低于上海,迪拜的昼长比上海长,C正确;出差期间,迪拜太阳东南升,西南落,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影子的方位变化为西北→正北→东北,影子转动的方向为顺时针,D正确;本题选择不可信的选项,故ACD不符题意,故选B。
【点睛】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的长波辐射与大气的长波逆辐射之差)表示地面净损失的长波辐射,其值越大,地面损失的热量越多。通常情况下,地面温度高于大气温度,地面有效辐射为正值。下图为一科研小组利用设备记录的某地夏、冬季节某日晴天两种不同下垫面的地面有效辐射日变化情况图,a、b代表沙漠或绿洲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表示夏季,a线代表绿洲
B. 图乙表示冬季,a线代表绿洲
C. 图甲中该日8时,绿洲区大气对流运动最旺盛
D. 图甲中该日8时,绿洲区大气层结构稳定
4. 若某地某一天地面有效辐射出现负值,则该地当天可能( )
①出现雾霾天气②夜间晴朗风大③昼夜温差较小④昼夜温差较大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答案】3. D 4. C
【解析】
【3题详解】
从图中坐标轴数值可以看出,图甲地面有效辐射数值整体较大。夏季太阳辐射强,地面获得的热量多,地面有效辐射大,因此图甲表示夏季,图乙表示冬季。图甲中a线数值较b线大,夏季时沙漠的温度高,地面有效辐射量大,故判断a线代表沙漠、b线代表绿洲,A、B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图中16时左右地面有效辐射的量最大,绿洲温度最高,大气对流运动最旺盛,C错误;图甲中该日8时,地面有效辐射的量最小,绿洲区温度最低,大气层结构稳定,D正确。所以选D。
【4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地面有效辐射为负值表明地面温度低于大气气温度,大气逆辐射强于地面辐射,这会导致大气上层温度高于近地面温度,从而出现强逆温天气,不利于近地面污染物的扩散,出现雾霾天气,①正确;夜间晴朗风大时云层薄,大气逆辐射弱,②错误;地面有效辐射出现负值,表示地面获得的大气长波逆辐射大于地面长波辐射,近地面热量散失较少,昼夜温差较小,③正确,④错误。所以选C。
【点睛】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逆温现象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对飞机的飞行也十分有利,也可应用于谷物种植,提高产量及质量,但大多数时候也会带来显著的大气污染。
暴雨引发的洪水携带泥沙进入湖泊后,沉积形成砂质纹层。某地湖泊中砂质纹层出现频次与厄尔尼诺事件频次正相关。推算的厄尔尼诺事件频次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由图可知( )
A. 该地可能位于印度尼西亚B. 厄尔尼诺事件导致该地暴雨频发
C. 距今3500年该地河流侵蚀作用强D. 全球气温下降引发厄尔尼诺现象
6. 推测距今1200年,更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 我国东北地区夏季发生持续低温
B. 我国受台风影响较正常年份更强
C. 我国东部季风区遭遇冷冬
D. 我国东部季风区北涝南旱
【答案】5. B 6. A
【解析】
【分析】本组选择题以某地湖泊中砂质纹层出现频次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厄尔尼诺现象等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5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该地受厄尔尼诺影响,暴雨增多,说明该地应位于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印度尼西亚位于西太平洋,因此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砂质纹层是暴雨引发的洪水沉积形成的,砂质纹层出现频次高说明当时的暴雨频发,而砂质纹层出现频次又与厄尔尼诺事件频次正相关,这说明厄尔尼诺事件导致了该地暴雨频发,因此B项正确。由图可知,距今3500年厄尔尼诺事件频次低,说明当时暴雨出现频率低,河流侵蚀作用弱,因此C项错误。全球气温下降与厄尔尼诺现象无明显相关性,因此D项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读图可知,距今1200年左右时厄尔尼诺现象发生频次较高。根据所学知识,厄尔尼诺发生的夏季,我国东北地区冷空气活动势力往往加强,导至我国东北夏季气温异常偏低,因此A项正确。厄尔尼诺发生时,西太平洋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因此B项错误。厄尔尼诺对我国冬季气温的抬升有直接影响,使我国冬季易出现“暖冬”现象,因此C项错误。厄尔尼诺发生时,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往往偏南偏强,导致雨带偏南,造成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偏多,北方降水偏少,造成南涝北旱,因此D项错误。故选A。
【点睛】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东太平洋海水每隔数年就会异常升温的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沃克环流减弱,东太平洋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干燥少雨变成多雨,引发洪涝灾害。西太平洋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
唐朝时太湖流域未形成吴淞江河道,在北宋时期修筑江堤后,太湖面积萎缩,吴淞江河道趋于稳定,并成为太湖主要泄洪河道,其河道两侧植被类型受淤积状况影响。近代以来,吴淞江逐渐成为上海海港港口运输的重要通道。根据材料并结合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7. 推测吴淞江北和江南的植被类型为( )
A. 吴淞江北为芦苇,江南为杨柳B. 吴淞江北为芦苇,江南为芦苇
C. 吴淞江北为杨柳,江南为芦苇D. 吴淞江北为杨柳,江南为杨柳
8.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唐晚期修筑河堤后河堤东侧冲刷加剧
②唐晚期修筑河堤后吴淞江径流量增大
③近代以来,吴淞江成为上海“米粮运输”要道的主要原因是吴淞江航运条件改善
④近代以来,吴淞江成为上海“米粮运输”要道的主要原因是上海工商业的发展
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
【答案】7. C 8. C
【解析】
【分析】本组选择题以吴淞江河道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陆地水体之间的补给等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7题详解】
由材料和图可知,吴淞江位于北半球,河流呈东西流向,根据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吴淞江北岸为沉积岸,南岸为侵蚀岸。根据所学知识,芦苇生长在侵蚀岸,对土壤的稳定性要求不高,杨柳对土壤稳定性要求较高,所以吴淞江北为杨柳,江南为芦苇,因此C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由材料和图可知,北宋时期修筑江堤后,太湖面积萎缩,说明当时太湖的补给水源主要位于江堤的东侧,受江堤的阻挡,江堤东侧流水冲刷加剧,西侧由于水源减少,泥沙来源也随之减少,江堤西侧淤积减弱,因此①正确;吴淞河道成为太湖主要泄洪河道,当太湖面积萎缩,湖泊水量的减少必然导致吴淞江水量减少,因此②错误;吴淞江航运条件改善与吴淞江成为上海“米粮运输”要道无直接关系,因此③错误;根据所学知识,上海工商业发展,使得人口增加,粮食需求增大,而上海的农业用地少,导致临近的太湖平原为该区域的主要商品粮基地,因而吴淞江成为上海“米粮运输”要道,因此④正确。综上所述,C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吴淞江,古称松江或吴江、亦名松陵江、笠泽江,属于长江支流黄浦江的支流,与东江、娄江共称“太湖三江”。吴淞江发源于苏州市吴江区松陵镇以南太湖瓜泾口,由西向东,穿过江南运河,在上海市黄浦公园北侧外白渡桥以东汇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平均河宽约40至50米,总流域面积为855平方公里。
火地岛隔麦哲伦海峡同南美大陆相望,西部和南部山地为安第斯山脉余脉,平均海拔1500~2000米,最高峰海拔为2469米。下图示意某科考船航线及局部大洋部分洋流分布和火地岛山地景观。图中洋流K绕过南美大陆南端后部分向北形成洋流M,与洋流N交汇后东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关于火地岛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②正午太阳高度年最大值不超过50°
③山地雪线东坡高于西坡④冰川地貌广布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③
10. 关于考察沿线的表层海水性质变化,最可能的是( )
A. ①→②盐度升高B. ②→③盐度升高
C. ③→④温度下降D. ④过程密度降低
11. 与M洋流增强有关的现象是( )
A. N洋流增强B. 盛行西风增强
C. 秘鲁寒流增强D. 极地东风增强
【答案】9. C 10. A 11. B
【解析】
【9题详解】
材料提及火地岛西部和南部山地为安第斯山脉余脉,属于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并非生长边界,①错误;由于该岛纬度还未到60°S,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直射南回归线时,其正午太阳高度大于{90-(60-23°26′)},即大于53°26′,②错误;该纬度受西风带影响显著,迎风坡雪线较低,故山地西坡雪线较低,③正确;由于该岛靠近60°S,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冰川地貌发育广布,④正确。由此可知,③④正确,故选C。
【10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海水盐度最高的海区一般位于副热带海区,由此可知,②航段靠近副热带海区,故①→②盐度升高,A正确;③航段由盐度高的副热带海区向纬度更低的赤道附近海区前进,盐度降低,故②→③盐度并非一直升高,B错误;③由副热带海区向纬度更低的赤道附近海区前进,赤道附近水温更高,故③→④温度并非一直下降,C错误;④航段由赤道向高纬度的利马航行,逐渐靠近副热带海区,密度增加,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据图可知,M洋流由西风漂流受陆地轮廓影响分化而来,若盛行西风带增强,则西风漂流也会增强,其分化后M洋流也会增强,B正确;N洋流为巴西暖流,与M洋流方向相反,若N洋流增强,会抵消M洋流,使得M洋流减弱,A错误;秘鲁寒流位于大陆西岸,极地东风位于该地南部纬度更高的位置,两者与M洋流关系不大,排除CD。故选B。
【点睛】海水盐度的一般分布规律是:由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郑国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跨流域引水的水利工程,它的渠首位于中山(今陕西泾阳西北)到瓠口(古焦获泽)之间,在渠首附近修筑一座拦河大坝,以抬高泾水水位,凿渠,引泾河水经今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最后注入洛河,如下图所示。郑国渠对穿越渠线的小河采取了“横绝”技术,就是把小河拦腰截断,将水引入灌溉渠内。建成之后,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推测当地的地理状况,错误的是( )
A. 秦都咸阳处先后经历断裂下陷、流水沉积,地势相对平坦
B. 郑国渠建成之后的一段时间,渠首位置向上游移动
C. 泾河泥沙含量较高,集中于7-9月
D. 史记·《河渠书》中,关中平原“凶年”所指代的自然灾害为涝灾
13. 郑国渠横绝技术的影响是( )
①增加下游地区耕地面积②提升下游地区土壤肥力
③对渭河以南地区水量增加作用显著④减轻下游地区土壤盐渍化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答案】12. D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秦都咸阳位于渭河北岸,渭河流经咸阳,渭河流域地壳断裂下陷,渭河泥沙沉积,地势相对平坦,A正确;郑国渠建成后,渠道沿岸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泾河泥沙含量增加,泾河泥沙沉积,渠首位置向上游移动,B正确;泾河流经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7-9月降水集中,泥沙含量较高,C正确;关中平原“凶年”所指代的自然灾害为旱灾,D错误。本题选择错误的,所以选D。
【13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郑国渠对穿越渠线的小河采取了‘横绝’技术,就是把小河拦腰截断,将水引入灌溉渠内。建成之后,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可知,郑国渠横绝技术可以减少下游地区的水旱灾害,增加下游地区的耕地面积,①正确;能够增加下游地区的灌溉水源,改善耕地水分条件,提升下游地区土壤肥力,②正确;对于渭河以南地区水量增加作用较小,③错误;能够改善下游地区的水分条件,减轻下游地区的土壤盐渍化,④正确。所以选B。
【点睛】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松嫩平原西部有大面积盐碱化湿地。平原深层地下水中含大量盐类物质。强烈的蒸发使地下水通过岩层松散空隙上升,引起土地的盐碱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当地的土地盐碱化。为了治理盐碱化湿地,科技人员研发了“稻-苇-鱼”系统,可有效改善土壤盐碱化问题。下图为盐碱湿地组成及利用方式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与沼泽区和湖泡区相比,草甸区盐碱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下水多B. 蒸发旺盛C. 地势较高D. 地表水少
15. 轻、中度盐碱化草甸区种植水稻对抑制盐碱化的作用是( )
A. 水稻根系吸收地下水降低水位B. 水稻吸收表土中的盐分
C. 水稻田抑制地下水上升D. 水稻土可以中和盐分
【答案】14. D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与沼泽区和湖泡区相比,草甸区的地表水较少,当水分少而蒸发旺盛时,使得含盐量大的深层地下水进入表层土体,引起土壤盐分积累,进而导致草甸区盐碱化严重,因此D项正确,A项错误。沼泽区、湖泡区与草甸区的蒸发量都较大,但沼泽区和湖泡区由于地表水分较多,使得盐碱化较轻,B错误。地势较高对地表水分具有影响,但不是造成土壤盐碱化的主要原因,因此C项错误。故选D。
【15题详解】
种植水稻需要大量引水灌溉,从而形成稳定的水层,与湖泡区类似,稻田里稳定的水层可以抑制地下水上升,从而减少地下盐分上移聚集,因此C项正确。水稻根系主要吸收的是土壤表层的水分,难以吸收地下水,因此A项错误。水稻对表土中的盐分的吸收作用有限,不能够起到土壤抑制盐碱化的效果,因此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水稻土不能够中和盐分,需要对稻田进行灌排水才将土壤中的盐分淋洗和排出,因此D项错误。故选C。
【点睛】 土壤盐碱化是土壤中积聚盐分形成盐渍(碱)土的过程。除在滨海地区,由于受海水浸渍影响而发生盐碱化外,一般的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带,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滞留排泄不畅且地下水位较高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地面蒸发作用强烈,土壤母质和地下水中所含盐分,随着土壤毛细管水上升而积聚于地表。此外,在极干旱地区,即使地下水很深,高矿化地表径流携带的盐分,也能使土壤发生盐渍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潟湖是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泥沙封闭形成的湖。埃布里耶潟湖在科特迪瓦南部几内亚湾北岸,东西长112公里,面积55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7-8米。有长3.2公里、宽370米、深15米的弗里迪运河通几内亚湾,海轮由此进出阿比让港。阿比让位于埃布里耶潟湖沿岸,年平均气温约27℃,降雨量约2000mm,是科特迪瓦的最大城市和港口。下左图示意科特迪瓦及周边地区分布,下右图示意阿比让城区分布图。
(1)在图中画出科特迪瓦沿海地区7月的盛行风向,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2)分析阿比让降水丰富的原因。
(3)简述埃布里耶潟湖对阿比让港口建设的有利影响。
【答案】(1)
7月,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东南信风带向北移动,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偏而形成西南风。
(2)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高温多雨;来自海洋的西南季风受陆地抬升,多地形雨;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3)潟湖海域开阔,提供停泊空间;外侧有沙洲(沙坝)阻挡,可减轻风浪;有运河(水道)和海洋相连,便于船舶航行。
【解析】
【分析】本题以科特迪瓦及周边地区分布图和阿比让城区分布图为材料,涉及季风、影响降水的因素以及交通运输点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气压带、风带会随着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7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地转偏向力由向左偏转转变成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如下图所示:
【小问2详解】
阿比让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全年高温的原因是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全年高温,该地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夏季受来自海洋的西南风影响,西南季风受陆地抬升作用,多地形雨;沿岸受几内亚湾暖流影响,增温增湿。
【小问3详解】
埃布里耶湍湖对阿比让港口建设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港阔、避风、湖海相连。由于渴湖的存在,形成天然的港湾,提供广阔的停泊空间;由于有沙洲阻挡,减轻了风浪的干扰;有水道和海洋相连,便于船舶航行,实现了湖海相连。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火山是下层未固结砂岩液化后在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形成的,沙上覆沉积层压力降低和季节性地下水位上升是砂岩液化的主要原因。2019年秋季,我国北方某河道河床底部出现大量沙火山。调查发现,该河道春季时曾进行了河道清淤,沙火山喷发时火山口涌出的水流前期浑浊,后逐渐变清,沉积物粒度较细,以粉砂和泥沙为主。下图示意该沙火山。
(1)说明2019年春夏季该地河床上有利于沙火山形成的条件。
(2)分析该河床沙火山口涌出水体由浊变清的原因。
(3)有学者于2019年冬季再次前往该地调查,发现沙火山已无踪迹,推测其原因。
【答案】(1)2019年春季,河道清淤,上覆沉积层压力突然降低,碎屑物质涌出提供条件;夏季,因河床所处区域为季风气候,降水量大,地下水位升高,水体挟带粉砂、泥沙等碎屑物质沿河床底部裂隙上涌,突破上覆岩层,在水底沉积形成大量沙火山。
(2)上涌水体挟带泥沙持续涌出,富水砂岩段粉砂、泥沙等碎屑物质逐渐减少;沙火山口高度增加,对下方沉积层的压力逐渐增大,地下水挟带碎屑物质上涌的能力下降,水体逐渐变清。
(3)沙火山堆积物粒度细且松散,形成后受流水侵蚀;该地秋冬季河床裸露,冬季风力强劲,侵蚀搬运沙(砂)砾,沙火山被破坏。
【解析】
【分析】本题以2019年秋季我国北方某河道河床底部出现大量沙火山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貌的形成过程等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和图可知,2019年春季曾进行河道清淤,使河床水位下降,使得上覆沉积层压力突然降低,为碎屑物质的涌出提供了条件;同时,该地区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时降水较多,使得地下水位升高,河流水量增加,携沙能力增强,使碎屑物质沿河床底部裂隙上涌,突破上覆岩层,在水底沉积形成大量沙火山。
【小问2详解】
由上题和图可知,上覆沉积层压力突然降低,使得火山口涌出的水流中携带粉沙和泥沙,火山口处涌出水体持续喷出,富水砂岩段粉砂、泥沙等碎屑物质逐渐减少;同时,随着沙火山口高度的增加,对下层岩层的压力逐渐增大,使得地下水携带碎屑物质的能力下降,泥沙含量减少,水体逐渐变得清澈。
小问3详解】
由材料可知,沙火山堆积体主要以细小的碎屑物质为主,随着河流流水侵蚀的时间增加,使堆积的碎屑物质逐渐减少;加上该地秋冬季节降水较少,河床裸露,受强劲的冬季风的影响,风力搬运侵蚀碎屑物质,使沙火山被破坏。
【点睛】沙火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火山,是一种沙土液化现象。例如,当强地震发生时,地壳的震动使地下深处含水的沙层强烈液化,液化的沙层沿一定的通道向地表形成的锥状体。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畎(jiàn)亩法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农业耕作方法,由畎(沟)和亩(垄)两部分组成。该方法对土地的利用有“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两种方式。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的两种畎亩法。
(1)推测“上田弃亩,下田弃畎”的合理性。
(2)分析亩(垄)作对增大昼夜温差的作用。
(3)黑龙江垦区的坡耕地多采用垄向区田(在坡耕地的垄沟中按一定距离修筑土挡,把垄沟分成许多小浅穴,如下图)耕作方式。分析垄向区田耕作在改善当地农田生态环境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18. “上田弃亩”指在地势高的田里,将农作物种在沟内(而不种在垄上),有利于对农作物抗旱保墒(增加土壤水分)。“下田弃畎”,指在地势低的田里,将农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有利于排水防涝、通风透光。
19. 亩(垄)作增大了表面积,白天受光照面积大、增温快,夜间散热面积大、降温快,昼夜温差变大;亩(垄)上水分减少,土温昼夜变化更大。
20. 该地黑土流失严重,垄沟中的土挡能减缓地表径流,减轻土壤养分的流失,保持黑土肥力;该地雨季短,旱地土壤含水量低,小浅穴利于储水,增加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有效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最早出现的农业耕作方法相关图文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农业发展方向与措施、耕作方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上田弃亩”指在地势高的田里,将农作物种在沟内,而不种在垄上(如左图),垄与沟有位差,便于垄排水入沟,有利于增加沟内土壤水分,有利于农作物抗旱保墒。“下田弃畎”,指在地势低的田里,将农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垄与沟有位差,便于垄排水入沟,利于农作物排水防涝,且将农作物种在垄上(与种在沟内比)更加通风透光。
【小问2详解】
读图可见,亩(垄)作使地面呈波浪形起伏状,增大了地表面积,白天受光照面积大,增大了接纳太阳辐射量、增温快,夜间亩(垄)作散热面积大、降温快,土温昼夜温差变大;亩(垄)作,垄与沟出现位差,便于排水,使亩(垄)上水分减少,比热容减小,土温昼夜变化更大。
【小问3详解】
题意表明,垄向区田耕作在改善当地农田生态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应结合当地环境从有利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从有利影响来看,该地为黑龙江垦区的坡耕地,当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雨季(夏季)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垄沟里的土挡与地表径流方向垂直,能阻挡地表径流,降低坡面径流的流速,从而减少土壤侵蚀,减轻土壤养分的流失,保持土壤肥力,利于农业增产;黑龙江省位于东北地区,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坡面水分容易流失,坡耕地不易储水,雨季之外土壤缺水现象明显,垄向区田耕作方式中,图中垄沟中的小浅坑利于储水、增加下渗,使得土壤中涵养的水源较多,提高土壤含水量,能够缓解旱情,利于抗旱,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有效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纳板河流域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是我国第一个按小流域生物圈保护理念规划建设的多功能、综合型自然保护区,区内植物种类丰富,天然林覆盖率达67.74%。当地旱雨季明显,10月下旬到次年5月下旬为旱季,旱季时降雨较少,但多浓雾。近几十年来,随着国际市场天然橡胶价格的不断增长,刺激了纳板河流域自然保护区橡胶种植面积的扩大。
材料二:纳板河流域位置与水系图。
(1)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说明纳板河流域在旱季多浓雾的原因。
(2)分析纳板河流域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丰富的自然条件。
(3)推测大面积种植橡胶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1)河流众多,植被茂密,蒸发和蒸腾作用强,水汽充足;山地多(地形封闭),风速小,水汽不易扩散;旱季多晴天,昼夜温差大,夜间水汽易凝结成雾。
(2)热带季风气候,湿热多雨,群落内植物种类繁多;区内地势落差较大,垂直分异明显,植被垂直带谱较多。
(3)破坏天然植被,加剧水土流失;过度种植,土壤肥力降低;农药、化肥使用增多,环境污染加重;原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
【分析】本题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纳板河流域自然保护区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农业发展对区域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浓雾是近地面水汽凝结,因此需从水汽来源和降温凝结两方面进行分析,此外,浓雾多发说明当地风力小。由材料和图可知,纳板河流域河流众多,植被茂密,蒸发和蒸腾作用强,水汽充足;当地山地多,风速小,水汽不易扩散;旱季多晴天,昼夜温差大,夜间水汽易凝结成雾;因此,纳板河流域在旱季多浓雾。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植物种类丰富,说明当地水热条件优越,且区域内水热差异较大,适合不同种类植物的生长。纳板河流域位于云南西双版纳,是热带季风气候,湿热多雨,群落内植物种类繁多;由图可知,纳板河流域内地势落差较大,垂直分异明显,植被垂直带谱较多。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大面积种植橡胶,会破坏天然植被,加剧水土流失;过度种植,消耗土壤肥力过多,会导致土壤肥力降低;为保证产量和品质,种植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使用农药、化肥,导致污染加重;大面积种植橡胶后,自然保护区内的原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点睛】分析某区域物种丰富的原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①地区广度:一般来说,区域越大,生物资源越丰富;②气候类型及其多样性:气候类型越复杂,生物种类越丰富;③地形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化:高山地区,山地的垂直差异显著,有利于物种的繁衍生息;④人类活动和影响程度:人类的活动越少,影响程度越小,越有利于物种的生存。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2, 推测拍摄者面向, 此时, 该断面上,乙地层比甲地层, 现阶段,该断面的地貌是, 气温升高会导致日本海下潜寒流, 推测未来该海域浮游生物数量, 据表可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2, 推测拍摄者面向, 此时, 该断面上,乙地层比甲地层, 现阶段,该断面的地貌是, 气温升高会导致日本海下潜寒流, 推测未来该海域浮游生物数量, 据表可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 小明父亲乘坐的飞机飞行了约, 由图可知,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关于火地岛的描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