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12.《诗经》二首同步练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页
    12.《诗经》二首同步练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12.《诗经》二首同步练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12.《诗经》二首同步练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共5页。
    12.《诗经》二首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拟声词,指鸟叫声)B.寤寐求之(睡觉)C.寤寐思服(穿衣服)D.宛在水中坻(底部)2.下面对《蒹葭》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蒹  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A.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与赞叹,描画出一个令人神往的空灵缥缈的意境。B.该诗描绘的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C.古诗中“水”这一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蒹葭》中的“秋水”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D.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直接描写了“伊人”,使其身影无处不在,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使诗具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3.选出下列对《关雎》赏析有误的一项(   )A.诗的开篇采用“兴”的手法,以雎鸠相互应和的叫声起兴,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了和谐悠扬的气氛。B.“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连用两个“悠”字,把男子长夜难眠,思绪万千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女子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D.这首诗巧妙运用重章叠句,以一咏三叹的形式,起到了加深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雎鸠(jū)     窈窕淑女(shū)   宛在水中沚(zhǐ)B.荇菜(xìng)   在水之湄(mèi)   寤寐思服(wù)C.琴瑟(sè)   左右芼之(mào) 蒹葭苍苍(jiā)D.参差(cī)   在水之涘(sì)  宛在水中坻(chí)二、综合性学习5.综合实践活动。近日,全市各地正在开展“关爱留守学生”行动,你们学校也在行动。(1)【老师献爱心】学校组织本校老师创办了“校园爱心辅导站”,老师们争当爱心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为本校留守学生辅导课业。校团委准备为辅导站拟一副对联,以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用理想的成绩回报老师。上联已拟好,请你根据上联拟出下联。上联:老师奉献爱心育桃李下联: (2)【同学在参与】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学校面向全体同学征集活动宣传语,你的同桌写的是“让寂寞的花朵也在春风中微笑”,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你也在行动】寒假时,妈妈准备让你用“微课”资源自学下学期的课程,你想邀请留守学生晓华到家里一起学习,你打算怎么和妈妈说? 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6.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   )A.《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抒情诗。《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记录了从东周到春秋时期的共305篇,它分为赋、比、兴。B.《蒹葭》全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直接描写了“伊人”,使其身影无处不在。C.本诗和《关雎》在语言形式都四言为主,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但《关雎》含蓄委婉,场景朦胧,而《蒹葭》则感情坦率朴素,热烈浓郁。D.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使诗具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7.请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表达效果蒹 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8.下面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B.诗中表现了主人公执着追寻意中人却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C.本诗每章开头写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的晚秋画面。D.本诗与《关雎》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9.诗中反复吟咏“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有什么作用?四、作文10.朝霞落日、小草树木,本是寻常之物,可是,如果换一种眼光来观察,它们就会变得像人一样具有很多美好的精神品格。描写你喜欢的一物,让人感受到该物的象征意义。150字左右。提示:描写要细致、传神,不要用议论代替描写。 参考答案:1.A2.D3.C4.B5. 示例:(1)学生认真学习报师恩 (2)期待每一位同学都能参加活动,尤其是平时比较孤单、自卑的同学也要绽放自己的美丽。 (3)妈妈,我想邀请晓华同学来家里和我一起学习微课,一方面,我们一起学习,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一起讨论,另一方面,晓华的父母不在家,他一个人在家,没有人照顾他,您同意吗?6.D 7.运用环境描写,营造一种朦胧、神秘的意境,渲染了空寂悲凉的气氛。8.B 9.渲染道路的遥远、艰险与曲折,侧面烘托  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执着不变的追寻,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10.示例:数九隆冬,地冻三尺,北风肆虐。在百花凋零之时,唯有腊梅生机勃勃,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寒风中。铜铸铁打般的枝干,有的举着花蕾,于风雪中昂着头,像一面高擎的旗帜;有的枝条已半埋在雪中,却还将身子拱作劲弓,似要将一统的冰雪掀翻。那满布全身的钉头样的刺疙瘩,似乎是隐隐跳动的脉搏,带来了春的讯息。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