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曹刿论战备课ppt课件
展开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和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和文言句式的特点;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重点)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难点) 3.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学习曹刿机智沉着,敢于以弱战强的精神。(素养)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以记事为主。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于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双方战于长勺。
听 录 音 朗 读 课 文 《曹刿论战》
曹刿 ( )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 弗敢加也( )小信未孚( )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 ) 望其旗靡( )彼竭我盈( )( )
肉食者鄙 (古义: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挑拨使不和;离间)衣食所安 (古义:指安身 今义:安定)牺牲玉帛 (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弗敢加也 (古义:虚夸,夸大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忠之属也 (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今义:忠诚)可以一战 (古义:可凭借 今义:助动词,表示能够)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名词,老师)
民弗从也 (动词,听从) 战则请从 (动词,跟随)
公问其故 (名词,原因,缘故) 故克之 (连词,所以,因此)
何以战 (介词,凭、靠)必以分人 (介词,把)必以情 (介词,按照,依照)
公问其故 (代词,取胜的)下视其辙 (代词,齐军的)
读课文,做好批注。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画出难懂的字词和你认为重要的句子。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1.读准字音,声音响亮;2.把握朗读节奏和停顿;3.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读完课文,你能简要地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吗?
课文讲了一个叫曹刿的人协助鲁庄公用策略战胜齐国的故事。
2.曹刿为什么要“论”战 ?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说说曹刿是怎样进行“论战”的。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做官掌权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回答说:“做官掌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拜见(鲁庄公)。
从“十年春,齐师伐我”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1)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十年春)
(2)作战的双方。(齐国、鲁国)
(3)战争的性质。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齐国发动战争,鲁国捍卫主权。(齐师伐我)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译文】(曹刿)问道:“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不敢虚报夸大,一定根据实情报告给神灵。”(曹刿)回答说:“这是一种小的信用,不能使神灵信服,神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诚心判断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既 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发语词,言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译文】已经战胜了齐军,鲁庄公问曹刿这样做能够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穷尽了。敌方的士气穷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预测,怕有埋伏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辙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所以追击他们。”
读完课文,根据曹刿论战的过程梳理一下故事情节 。
通过梳理课文情节,思考一下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原因一:政治上取信于民。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说一说1:曹刿为什么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了。在曹刿的启发下,鲁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取信于民。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说一说2:从这三问三答中可以看出,鲁庄公作为“肉食者”的代表,他的“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上,其鄙一。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庄公祈盼作战时天地神灵给予帮助,其鄙二。
原因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说一说:战术的正确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选择了追击敌军的正确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选择了有利于鲁军转入反击的阵地长勺,让敌军深入鲁境,好让鲁军以逸待劳。
选择了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的时候,采用了“敌疲我打”的作战方针。
文章塑造了曹刿和鲁庄公怎样的形象?
齐人三鼓——反击下视眺望——遂逐
深谋远虑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彼竭我盈——敌疲我打辙乱旗靡——敌退我追
寄希望于施行的“小惠”和神灵的保佑
鲁庄公有别于历史上的昏君。在曹刿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中,他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表现出礼贤下士、广开言路;作战时听取曹刿意见,亲自参战,表现出他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战后寻问曹刿取胜的原因,表现出他虚怀若谷、谦虚好学。
鲁庄公是昏君吗?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他的其他品质?
综合以上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这两段文字,完整
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古义: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 (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古义:虚夸,夸大。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1.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3.小大之狱4.弗敢加也
(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5.牺牲玉帛6.忠之属也
(名词,缘故,原因 )
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❶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文章围绕“论战”来选材组材,展开记叙,以突出曹刿高明的战略与战术。此文虽然写战争,但对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文章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
❷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文章三个段落的记叙过渡自然巧妙:第1段末尾“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二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是第3段的前因,还是第2段“公与之乘”的导入语;第2段最后的“遂逐齐师”一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和第3段开头的“既克”二字紧紧相连,三个段落浑然一体。第1段“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与第2、3段“公将驰之”(不到“鼓”的时候就要“鼓”)、“公将驰之”(不知敌情就要“驰”)和“公问其故”(打了胜仗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相照应。第3段“夫大国,难测也”照应第2段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前后照应,事情的因果分明,更加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❸运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
文章第一部分提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以庄公为代表的肉食者的浅陋,对比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接着在曹刿与庄公的三问三答中,又对比出庄公未及曹刿善谋。在战争中,庄公表现得轻率鲁莽,缺乏军事头脑和指挥才能,而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既能把握住战略防御原则,又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战机,既谨慎又果断,既冷静又大胆。
本文通过记述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经过,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高超的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54422_t3/?tag_id=26" target="_blank">曹刿论战课堂教学ppt课件</a>,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左传》简介,谷梁传,公羊传,春秋三传,作者公羊高,作者谷梁赤,作者左丘明,背景链接,第二课时,研习第一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54422_t3/?tag_id=26" target="_blank">曹刿论战课文配套课件ppt</a>,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长勺之战作战背景,●作战地点长勺,指鲁庄公,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凭借什么作战,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古代祭祀用的祭品,赐福保佑,指诉讼事件,诚诚实这里指诫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出师表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出师表备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出师表,学习目标,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走近作者,文体知识,写作背景,识记生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