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测试)-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预测复习(部编版) 试卷 0 次下载
-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考点过关)-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预测复习(部编版) 试卷 0 次下载
- 期末材料题专项训练15题【范围:第3~4单元】-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预测复习(部编版) 试卷 0 次下载
- 期末选择题专项训练60题【范围:第3~4单元】-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预测复习(部编版) 试卷 0 次下载
- 期末押大题专项训练卷-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预测复习(部编版) 试卷 0 次下载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预测复习(部编版)
展开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练习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检测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1.如图是小明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图中所示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
A.商朝、三国、秦朝B.秦朝、商朝、十六国
C.东周、东汉、三国D.商朝、秦朝、三国
2.《三字经》:“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口,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为缺漏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 )
A.魏蜀吴B.始春秋C.为南朝D.国号齐
3.这场战役充分显示了他(曹操)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他采取声东击西、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等战术,消灭了袁军的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该战役是( )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漠北战役D.阪泉之战
4.下图所示战争带来的影响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B.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C.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D.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5.东汉末年,随着形势的发展,东汉政府实行州牧制度,客观上导致了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形成。由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下列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选项是(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220-589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长期分裂时期,其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这个全国短暂统一的时期是( )
A.三国B.西晋C.东晋D.北魏
7.下图中的三幅图反映出该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
A.逐步走向统一 B.经济发展较快
C.南北政权对峙 D.政局动荡不安
8.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的“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
A.“八王之乱”B.定都洛阳C.“七国之乱”D.灭掉吴国
9.对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之一,下图反应的历史现象, 最准确的是( )
A.政权并立B.北方统一C.民族交融D.文化繁荣
10.魏晋时期,从蒙古草原迁居山西的匈奴人,为适应山西自然、社会环境,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并发展冶铁、制陶等手工业。据此可知,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
A.减轻北方民族偏见B.推动北方民族交融
C.增加中原文明内涵D.缘于游牧经济局限
1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中①②对应的内容是( )
A.吴、宋B.东晋、北魏C.吴、东晋D.东晋、隋朝
12.某位同学假期选择到南京旅游,因为这里曾是六朝古都。这六个朝代是( )
①三国时的吴国 ②蜀国 ③东晋 ④南朝宋、齐、梁、陈 ⑤前秦
A.①③④B.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④
13.东晋初年,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最终未能恢复中原。可见,中原未能恢复的主要因素是( )
A.不利的外部环境B.动荡的国内局势
C.北伐将领的懈怠D.东晋朝廷的决策
14.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中外贸易往来
15.某同学在学习中发现以下两则学习材料,从材料甲到材料乙,可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B.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C.南方是当时的政治中心D.江南地区人地矛盾突出
16.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淝水之战的知识卡片,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间B.双方C.结果D.影响
17.魏晋南北朝历时三百余年,先后出现了三十多个政权,最短的仅有两年,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特点是( )
A.中外交流,道教传入B.社会和谐,国家稳固
C.政治清明,经济繁荣D.政权分立,更替频繁
18.“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丢官降爵⋯⋯很多鲜卑王子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
A.西周分封制B.秦国商鞅变法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
19.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徙都洛邑”,向南方的齐借书抄写,以充实北魏的国家图书。孝文帝此举旨在( )
A.消除民族隔阂B.学习中原文化
C.确立正统地位D.统一黄河流域
20.下列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胡床 北魏孝文帝 汉人胡食画像
A.胡人汉化B.民族交融C.政权并立D.朝代更迭
21.北魏贾思勰总结了北方农业生产的经验,强调要掌握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依据天时地利的具体特点,合理使用人力,谋求事半功倍。下列能反映这一思想的作品是( )
A.《齐民要术》B.《农政全书》C.《本草纲目》D.《天工开物》
22.《晋书》云:“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史料中描述的是哪位书法家的书法艺术( )
A.锺繇B.王羲之C.颜真卿D.欧阳询
23.2023年暑假出圈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反映了对流失海外文物早日回家的期盼。“以形写神”的珍贵画卷摹本《女史箴图》(下图),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其原作可追溯至( )
A.东汉B.西晋C.东晋D.隋朝
24.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元格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建的。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那种偏袒右肩式装,而是身着宽袍大袖袈裟。这一崖壁上的艺术最能证明北魏时期( )
A.统治者的地位高B.鲜卑贵族的南迁
C.石窟艺术的高超D.民族文化的交融
25.我国石窟规模宏大、体系完整,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就雕塑方面而言,在继承我国雕塑艺术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吸收了外来宗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外来宗教”主要指的是( )
A.道教B.佛教C.伊斯兰教D.基督教
第Ⅱ卷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1)“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你能指出“操克绍”的著名战役是什么吗?这次战役有何影响?(3分)
(2)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是什么?(2分)
(3)此段话是诸葛亮对谁说的话?请你简单概括一下材料的内容。(5分)
(4)后来哪一个战役的胜利证明了诸葛亮这种看法的正确性?这次战役又有何作用?(3分)
27.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在历朝历代都受到高度重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的重要变革是什么?(4分)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西汉和曹魏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并归纳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6分)
材料三:随着中原人口的南迁北方旱地农耕的先进技术也逐渐导入南方,旧有的耕作方式发生变化,连种制和复种制开始推行。东晋时,益州已有一年两熟的水稻,而闽广地区更出现了一年三熟的情况,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因此而明显增加。
——《二十五史简明读本》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东晋后期江南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原因。(8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古代农业发展的共同因素。(2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7分)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 考古发掘——北魏元邵墓
材料三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中国历史讲义》中讲道:“帝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貌之热虽松感,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而张之洞《劝学篇变法》却讲道:“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哪一政权曾经完成短暂统一?(3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北魏元邵墓反映出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4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1)完成下列表格(任意选三人,填写即可,3分)
(2)如果将上述人物分类,属于科学家的是__________________。(3分)
(3)图中的人物籍贯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南、北)地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第四单元参考答案: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25小题,1题2分;共50分)
材料甲
材料乙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汉]司马迁《史记》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南朝]沈约《宋书》
时间:200年
双方:前秦和东晋
结果:前秦胜利
影响:北方实现统一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第26题13分,第27题20分,第28题7分,第29题10分;共50分)
前元二年(前178年)九月,汉文帝特别下诏,重申农业是天下之根本,为减轻农民负担,规定当年田租减半。前元十二年(前168年),文帝再次下诏:免除农民当年租税之半。——《王立群读<史记>之文景之治》
曹魏时期,为了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在今河北地区开凿了为数众多的沟渠,自南而北,重要的有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新河等。——《中华文明史》
该墓位于洛阳老城东北4公里。
复志写道:元郡,字子开,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之孙。
陶简头戴胡式风帽,上身着汉式宽袖大衣,下身则为北方少数民族盛行的裤褶或敷裤。
科技文化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
司马迁
蔡伦
张仲景
老子
王羲之
孔子
祖冲之
1.D
2.A
3.A
4.B
5.A
6.B
7.A
8.A
9.C
10.B
11.C
12.A
13.D
14.C
15.B
16.B
17.D
18.C
19.B
20.B
21.A
22.B
23.C
24.D
25.B
26.(1)官渡之战;(1分)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分)
(2)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权。(2分)
(3)刘备。(1分)曹操雄据北方,力量强大。(2分)要与孙权联合起来,共同抗曹。(2分)
(4)赤壁之战;(1分)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分)
27.(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4分)
(2)西汉时期: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徭役。(2分)
曹魏时期:兴修水利工程。(2分)
共同作用: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提升了国家的治理能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等。(任意一点即可,2分)
(3)表现: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旧有的耕作方式发生变化;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任意两点即可,4分)
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的重视;民族交融,共同开发;自然地理条件的优越等。(答4点,4分)
(4)生产工具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统治者正确的经济措施;统治者的重视;安定的社会环境等。(任意一点,2分)
28.(1)政权分立或国家处于长期分裂状态;(2分)西晋。(1分)
(2)措施:迁都洛阳;穿汉服;改汉姓。(答出任意两点即可,1点1分,共2分)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2分)
29.(1)(3分)
(2)科学家:祖冲之、蔡伦、张仲景。(3分)
(3)地区:北。(1分)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前,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北方地区。(3分)
科技文化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
司马迁
写成《史记》
蔡伦
改进造纸术
张仲景
写出《伤寒杂病论》
老子
创立道家学派
王羲之
创作《兰亭集序》
孔子
创立儒家学派
祖冲之
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
(5大核心考点+100道高频选择题)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部编版): 这是一份(5大核心考点+100道高频选择题)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部编版),文件包含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7大核心考点+100道高频选择题原卷版docx、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7大核心考点+100道高频选择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真题重组卷【范围:七上全册】-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预测复习(部编版): 这是一份期末真题重组卷【范围:七上全册】-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预测复习(部编版),共10页。
期末押大题专项训练卷-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预测复习(部编版): 这是一份期末押大题专项训练卷-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预测复习(部编版),共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