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北京八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北京八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第1页
    北京八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第2页
    北京八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北京八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八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40分钟
    一、单选题(共10题,每题4分,共40分)
    1. 校园运动会是许多同学喜爱的一项集体活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体内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变化,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运动员体内的血红蛋白、尿素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B. 运动过程中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处于恒定不变中
    C. 运动员们维持内环境稳态需要多个器官、系统参与
    D. 运动时大量产热、出汗会导致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
    2. 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 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 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 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3. 人体的体温调定点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流感病毒感染可能引起体温调定点升高,导致人体发热。如图为发热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体温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实现的
    B. 体温升高到38.5℃之后的持续期,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C. 体温上升期,皮肤血管收缩、手脚冰凉的现象导致散热减少
    D. TRH和TSH直接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促进其分泌甲状腺激素
    4. 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接受特定环境信号诱导产生的一类有机物,在低浓度时就具有调节植物生理反应的活性。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激素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发挥作用
    B. 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调节代谢和生理活动
    C. 激素在高浓度下不会产生明显的生理效应
    D. 激素分别或相互协调地调控植物生长发育
    5. 为研究根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关系,将水稻幼苗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或适宜浓度NPA (生长素运输抑制剂)的溶液中,用水平单侧光照射根部(如下图),测得根的弯曲角度及生长速率如下表:
    据此实验的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
    B. 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 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的合成没有影响
    D. 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
    6. 独脚金内酯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植物激素,科研人员在其基础上人工合成了具有相似生理作用的化学物质GR24.为了研究GR24的作用机理,用拟南芥为材料进行了如图1的实验,结果如图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GR24增强了NAA对侧枝生长的抑制作用
    B. 实验中NAA应加在图1的琼脂块A中
    C. GR24的作用可能是促进主茎的NAA向侧枝运输
    D. 可利用放射性标记GR24研究其对NAA运输的影响
    7. 在拟南芥生长过程中,硫酸盐缺乏会诱导S蛋白表达,并定位到细胞膜上,S蛋白与生长素转运蛋白P相互作用,降低P蛋白含量,减少生长素向根尖的转运,进而促进根的伸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S蛋白参与了根系对缺硫的适应性反应
    B. S蛋白可能通过降解P蛋白促进生长素的运输
    C. S蛋白在细胞膜上的定位与其发挥功能无关
    D. 根尖细胞伸长生长依赖于高浓度的生长素
    8. 在双子叶植物的种子萌发过程中,幼苗顶端形成“弯钩”结构。研究发现,弯钩的形成是由于尖端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研究者探究SA(水杨酸)和ACC(乙烯前体)对弯钩形成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是在黑暗下进行的B. SA和ACC对弯钩形成具有协同作用
    C. 弯钩形成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 ACC可能影响生长素在弯钩内外侧的分布
    9. 神舟十四在轨期间,水稻种子经历了120天的太空培育生长,实现了从种子到种子的发育全过程,这是国际上首次完成水稻全生命周期空间培养实验。下列关于空间站中水稻生长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稻在太空的生长发育过程不存在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B. 用脱落酸溶液处理水稻种子能够维持其休眠,抑制萌发
    C. 用高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生长期的水稻苗可以提高产量
    D. 水稻在太空微重力的环境下生长发育完全由植物激素控制
    10. 兴趣小组为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萘乙酸(NAA)对绿豆芽生长的影响,选取长势相同的绿豆芽,用不同浓度 NAA溶液和清水分别进行处理。 一段时间后,测量不定根数量和胚轴长度,计算NAA处理组减去清水组的差值,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清水处理组作为该实验的对照组B. 由实验结果可知NAA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C. 10-6g/mL NAA处理组胚轴依然生长D. 10-10g/mL NAA抑制了不定根生根数量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60分)
    11. 植物在受到机械损伤或病虫侵害时,会表达一种防御蛋白——蛋白P。为研究一种新的植物激素茉莉酸对蛋白P基因表达的影响,科研人员用番茄植株进行实验。
    (1)茉莉酸是在植物生命活动中传递________,有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2)科研人员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将番茄叶片C1和J1置于封口的玻璃瓶中,其内分别放置含清水或含茉莉酸(具有挥发性)的海编,叶片M紧贴在玻璃瓶的封口外。4小时后,测定各叶片中蛋白P的mRNA量,结果如下表。
    ①本实验中,C1叶片的结果排除了________(写出两点)的影响。②本实验中,M叶片的结果说明,J2叶片蛋白P的mRNA量变化不是由________引起的。③本实验可以得出的两个结论有________。
    (3)依据上述实验结果,请提出一个清晰的、解释J2叶片数据的科学假设:________。
    (4)其他研究结果表明,模拟叶片机械损伤可以诱导蛋白P的表达和脱落酸(ABA)含量增加。科研人员推测,叶片受到机械损伤后内源茉莉酸增加,诱导ABA合成增加,ABA进而促进蛋白P的表达。为验证上述推测,需要在上述已知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下列实验中的________(选填下列字母),以完善证据链。
    a.给叶片单独施加ABA,检测蛋白P含量
    b.给叶片同时施加ABA和茉莉酸,检测蛋白P含量
    c.机械损伤叶片后,检测损伤叶片的茉莉酸含量
    d. 给叶片单独施加茉莉酸,检测ABA含量
    12. 唐氏综合征(DS)患者常表现出认知障碍、嗅觉缺陷、生育能力低下等症状,这与一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缺乏症的症状非常相似。科研人员对DS与GnRH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1)DS患者生育能力低下,可能是由于下丘脑GnRH神经元分泌的GnRH缺乏,导致垂体分泌________不足,使________发育不良所致。
    (2)为探究DS与GnRH的关系,研究者创建了TD小鼠模型来模拟人类的DS病程。
    ①对不同发育阶段的野生型和TD小鼠进行气味辨别能力和认知能力检测,结果如图1、图2所示。TD小鼠可作为人类DS的动物模型,依据是________。

    ②利用_________观察TD小鼠下丘脑,发现TD小鼠GnRH神经元数量明显少于野生型小鼠,据此推测DS与GnRH的分泌不足有关。
    ③支持上述推测的实验结果包括_________。
    A.向成年TD小鼠注射适量GnRH,气味辨别能力和迷宫实验得分提高
    B. 向成年TD小鼠注射适量GnRH,GnRH神经元数量增加
    C. 将新生野生型小鼠GnRH神经元移植到成年TD小鼠相关脑区,气味辨别能力和迷宫实验得分提高
    D. 在C处理的同时,注射特异性抑制GnRH释放的肉毒神经毒素,气味辨别能力和迷宫实验得分无明显变化
    (3)研究发现TD小鼠和DS患者GnRH神经元中miR-200(一种微小RNA)显著减少。研究者提出假设:过表达miR-200基因可以改善DS患者气味辨别能力和认知能力。请从①~⑤中选择小鼠和处理,以验证上述假设。写出相应组合并预期实验结果。
    ①成年野生型小鼠②成年TD小鼠③不做处理④将腺病毒载体导入GnRH神经元⑤将含有miR-200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导入GnRH神经元
    ________
    13. 水稻籽粒灌浆是否充实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研究发现D基因在水稻叶片、茎和颖果中都有表达,其编码的转运蛋白D可运输脱落酸(ABA)。D基因功能丧失的突变体籽粒灌浆缺陷,导致种子饱满程度降低,科研人员对其机制进行了研究。
    (1)ABA是在植物一定部位合成,运输到特定器官,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微量________。
    (2)图1为水稻植株的器官示意图,科研人员检测了野生型和突变体水稻授粉5天后不同器官中ABA的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

    据图2科研人员推测,颖果中的ABA主要是由叶片合成后通过D蛋白转运过来的,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
    (3)科研人员利用3H标记的ABA验证了上述推测,请写出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
    (4)水稻灌浆结实的最高温度为 35℃。进一步研究发现高温下突变体灌浆缺陷较野生型的差距更为显著。为探究其原因,科研人员将24℃生长的野生型水稻转入 35℃培养2小时,分别检测不同温度下颖果中D基因的转录量,结果如图3。据图分析,_______。

    (5)ABA可以激活颖果中淀粉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水稻籽粒灌浆充实。综合上述信息,解释高温下野生型水稻确保正常灌浆的机制。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10题,每题4分,共40分)
    1. 【答案】C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尿素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
    B、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不是恒定不变,B错误;
    C、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故运动员们维持内环境稳态需要多个器官、系统参与,C正确;
    D、运动时大量产热、出汗不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因为人体可通过自我反馈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D错误。
    故选C。
    2. 【答案】C
    【详解】AC、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分组后一组再注射少量的A,小鼠表现为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说明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而不是胰岛素作用的结果,A错误、C正确;
    B、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中,而不是神经递质的作用,B错误;
    D、呼吸抑制剂是作用于细胞呼吸,而不是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D错误。
    故选C。
    【点睛】对于过敏反应的考查,要求考生掌握过敏反应是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机体才会发生过敏反应是解题的关键。
    3. 【答案】D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体温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图中增加产热的方式有骨骼肌收缩和甲状腺激素调节使代谢增强,减少散热的方式是皮肤血管收缩。
    【详解】A、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需要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的参与,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A正确;
    B、体温升高到38.5℃之后的持续期,体温恒定,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正确;
    C、在体温的上升期,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冲动,经交感神经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浅层血流减少,手脚冰凉,导致散热减少,C正确;
    D、TRH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直接作用于垂体细胞,TSH是促甲状腺激素,直接作用于甲状腺,促进其分泌甲状腺激素,D错误。
    故选D。
    4.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机理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对植物激素的理解,明确其发挥作用的方式以及不同种类激素之间的相互协调,然后分析选项进行判断。
    【详解】A、植物激素就是一类在植物体一定部位合成并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分化等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微量有机物,A正确;
    B、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通过极性运输或非极性运输,从产生部位运往作用部位后,与相应的受体结合,进而调节细胞的代谢和生理活动,B正确;
    C、植物激素在高浓度下也会产生明显的生理效应,如一般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C错误;
    D、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D正确。
    故选C。
    5. 【答案】C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A、由图可知,根背光生长,说明根向光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侧,A正确;
    B、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不加外源生长素的一组为对照组,与之相比,外源生长素浓度为0.001mg/L时的弯曲角度和生长速率都大于对照组,而外源生长素浓度为0.01mg/L和0.1mg/L时弯曲角度和生长速率都小于对照组,说明生长素浓度过高时会抑制根的生长,即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正确;
    C、由图可知,光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但光是否影响生长素的合成,在本实验中并没有设计相应实验加以验证,故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C错误;
    D、培养在适宜浓度NPA溶液中的一组弯曲角度小于对照组,说明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D正确。
    故选C。
    6. 【答案】D
    【分析】生长素的运输:(1)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2)横向运输:影响因素—单侧光、重力、离心力。
    【详解】A、由图2分析可知,NAA+GR24处理组对侧枝长度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单独使用NAA处理组和单独使用GR24的处理组,据此推测GR24能加强NAA的作用效果,NAA与GR24存在协同关系,A正确;
    B、NAA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即由A端运输到B端,故实验处理时,NAA应加在固体培养基A中,B正确;
    C、GR24的作用可能是促进主茎的NAA向侧枝运输,从而抑制侧枝的生长,C正确;
    D、可利用放射性标记NAA,观察是否施用GR24时侧枝NAA含量研究GR24研究对NAA运输的影响,D错误。
    故选D。
    7. 【答案】A
    【分析】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是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A、在拟南芥生长过程中,硫酸盐缺乏会诱导S蛋白表达,说明S蛋白参与了根系对缺硫的适应性反应,A正确;
    B、S蛋白与生长素转运蛋白P相互作用,降低P蛋白含量,减少生长素向根尖的转运,B错误;
    C、S蛋白在细胞膜上的定位与其发挥功能有关,C错误;
    D、根尖细胞伸长生长依赖于低浓度的生长素,D错误。
    故选A。
    8. 【答案】B
    【分析】题意分析,弯钩的形成是由于尖端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说明弯钩形成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据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ACC处理组的弯钩没有打开,可推知ACC可能影响生长素在弯钩内外侧的分布。
    【详解】A、本实验是在黑暗下进行的,排除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A正确;
    B、由图分析可知,SA+ACC处理组弯钩形成的角度介于SA处理组和ACC处理组之间,可推知SA和ACC对弯钩形成具有拮抗作用,B错误;
    C、题意显示,弯钩的形成是由于尖端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造成的,这是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的体现,C正确;
    D、与对照组相比,ACC处理组的弯钩没有打开,可推知ACC可能影响生长素在弯钩内外侧的分布,即可能导致弯钩内侧生长素浓度更高,D正确。
    故选B。
    9. 【答案】B
    【分析】植物激素的种类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它们能够调节植物的生理过程,如细胞的分裂、伸长、分化,以及植物的发芽、生根、开花、结实、性别决定、休眠和脱落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能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和脱落,还能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芽。
    【详解】A、极性运输就是生长素只能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往形态学下端运输,这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而不受重力影响,水稻在太空的生长发育过程存在生长素的极性运输,A错误;
    B、脱落酸是一种抑制生长的植物激素,如使芽进入休眠状态、促使马铃薯形成块茎等,用脱落酸溶液处理水稻种子能够维持其休眠,抑制萌发,B正确;
    C、用高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生长期的水稻苗会造成水稻植株疯长,使水稻产量下降,C错误;
    D、水稻在太空微重力的环境下生长发育会受到光、激素等多种因素控制,并不是完全由植物激素控制,D错误。
    故选B
    10. 【答案】D
    【分析】据图分析:NAA浓度较低时,NAA处理组减去清水组的差值为正值,NAA促进不定根和胚轴生长;当NAA浓度较高时,NAA处理组减去清水组的差值为负值,NAA抑制不定根和胚轴生长。
    【详解】A、本实验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萘乙酸(NAA)对绿豆芽生长的影响,自变量为NAA浓度,需要设置清水处理组作为该实验的对照组,A正确;
    B、据图可知,NAA处理组减去清水组的差值有正值也有负值,差值为正值说明NAA具有促进作用,差值为负值说明NAA有抑制作用,B正确;
    C、10-6g/mL NAA处理组的差值要大于10-4g/mL NAA处理组,说明10-6g/mL NAA处理组的胚轴生长要快于10-4g/mL NAA处理组,所以10-6g/mL NAA处理组胚轴依然生长,只是比对照组长得慢,C正确;
    D、据图可知,NAA浓度为10-10g/mL ,NAA处理组减去清水组的差值为大于零,说明此浓度NAA促进了不定根的生根数量,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60分)
    11. 【答案】(1)信息 (2) ①. 玻璃瓶封口、海绵以及叶片自身因素对实验结果 ②. 茉莉酸直接扩散到玻璃瓶外 ③. 茉莉酸可促进蛋白P基因转录增强;茉莉酸通过J1叶片引起J2叶片蛋白P基因转录增强
    (3)J1叶片中转录的蛋白P的mRNA运输至J2叶片(或茉莉酸通过J1叶片运输到J2叶片,引起蛋白P基因转录增强或J1叶片通过其他信号分子引起J2叶片蛋白P基因转录增强)
    (4)a、c、d
    【分析】结合题图可知,C1和J1的自变量是否有茉莉酸,M和J2的自变量是否和J1位于同一植株,因变量是蛋白P的mRNA含量。J1和J2中mRNA含量最高。
    【小问1详解】
    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可以在生命活动中传递信息。
    【小问2详解】
    ①C1叶片作为对照组,J1作为实验组用玻璃瓶罩住,并且含有海绵,所以C1叶片的结果排除了玻璃瓶封口、海绵以及叶片自身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②由于茉莉酸具有挥发性,而M叶片和J2叶片蛋白P的mRNA量是不一样的,说明这种变化不是由茉莉酸直接扩散到玻璃瓶外引起的。
    ③通过J1和C1比较,说明茉莉酸可促进蛋白P基因转录增强,通过J2(和J1位于同一植株)和M(不在同一植株)的比较说明茉莉酸通过J1叶片引起J2叶片蛋白P基因转录增强。
    【小问3详解】
    J2和J1位于同一植株,并且二者蛋白P的mRNA含量比较高,推测可能是茉莉酸通过J1叶片运输到J2叶片,促进蛋白P基因转录增强,使mRNA增多,或者J1叶片中转录的蛋白P的mRNA运输至J2叶片。
    【小问4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叶片受到机械损伤后内源苿莉酸增加,诱导ABA合成增加,ABA进而促进蛋白P的表达,所以可以通过施加ABA,检测蛋白P含量,或者机械损伤叶片后,检测损伤叶片的茉莉酸含量或给叶片单独施加茉莉酸,检测ABA含量来完善证据链。而同时施加ABA和茉莉酸不能判断蛋白P增加的直接原因是ABA还是茉莉酸。故选a、c、d。
    12. 【答案】(1) ①. 促性腺激素 ②. 性腺
    (2) ①. TD小鼠表现出认知障碍、嗅觉缺陷、生育能力低下等症状 ②. 显微镜 ③. ACD
    (3)
    【分析】唐氏综合征(DS)患者常表现出认知障碍、嗅觉缺陷、生育能力低下等症状,TD小鼠可作为人类DS的动物模型说明也具有相似症状;DS患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缺乏,增加GnRH含量可减轻症状。
    【小问1详解】
    下丘脑可通过下丘脑-垂体-腺体轴调节相关腺体的活动,若下丘脑分泌的GnRH缺乏,导致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不足,促性腺激素可促进性腺的生长和发育,缺乏导致性腺发育不良。
    【小问2详解】
    ①唐氏综合征(DS)患者常表现出认知障碍、嗅觉缺陷、生育能力低下等症状,TD小鼠可作为人类DS的动物模型,说明TD小鼠具有认知障碍、嗅觉缺陷、生育能力低下等类似DS的症状。
    ②观察神经细胞应用显微镜。
    ③A、DS与GnRH的分泌不足有关,向成年TD小鼠注射适量GnRH,气味辨别能力和迷宫实验得分提高,A正确;
    B、向成年TD小鼠注射适量GnRH,GnRH不能增加神经元的数量,B错误;
    C、将新生野生型小鼠GnRH神经元移植到成年TD小鼠相关脑区,GnRH分泌增多,气味辨别能力和迷宫实验得分提高,C正确;
    D、在C处理的同时,注射特异性抑制GnRH释放的肉毒神经毒素,导致GnRH分泌量减少,气味辨别能力和迷宫实验得分无明显变化,D正确。
    故选ACD。
    【小问3详解】
    实验目的是验证过表达miR-200基因可以改善DS患者气味辨别能力和认知能力,
    第1组用成年TD小鼠不做处理,属于对照组;
    第2组用成年TD小鼠加入腺病毒载体,也属于对照组,排除载体的干扰,结果为+;
    第3组用TD小鼠,将含有miR-200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导入GnRH神经元,小鼠的辨识能力提高,可为++;
    第4组成年野生型小鼠不做处理,实验结果为+++。如表所示:

    13. 【答案】(1)有机物 (2)叶片中ABA的含量野生型低于突变体,颖果中ABA的含量野生型高于突变体
    (3)将等量3H标记的ABA涂抹在野生型、D基因突变体,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水稻颖果中的放射性强度
    (4)温度升高促进D基因转录
    (5)高温下D基因转录量增加,蛋白D合成增多,促进ABA从叶片转运到颖果。颖果中ABA含量增加,激活淀粉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促进种子合成淀粉,从而确保水稻籽粒正常灌浆
    【分析】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物激素。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几乎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所有生命活动。
    【小问1详解】
    ABA是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在植物的一定部位合成,运输到特定器官,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有机物,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小问2详解】
    图2显示,叶片中ABA的含量野生型低于突变体,颖果中ABA的含量野生型高于突变体,而突变体是D基因突变体,D基因编码的转运蛋白D可运输脱落酸(ABA),故可推测颖果中的ABA主要是由叶片合成后通过D蛋白转运过来的。
    【小问3详解】
    实验是为了验证颖果中的ABA主要是由叶片合成后通过D蛋白转运过来的,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将等量3H标记的ABA涂抹在野生型、D基因突变体的叶片上,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水稻颖果中的放射性强度,预期野生型的放射性强度高于突变体。
    【小问4详解】
    图3的自变量是温度,35℃条件下D基因的转录量相对值远高于24℃,说明温度升高促进D基因转录。
    【小问5详解】
    综合题目信息,高温能促进D基因转录,D基因转录量增加,蛋白D合成增多,蛋白D促进ABA从叶片转运到颖果。颖果中ABA含量增加,激活淀粉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促进种子合成淀粉,从而确保水稻籽粒正常灌浆,高温下野生型水稻可确保正常灌浆
    外源生长素(mg/L)
    NPA(µml/L)
    0
    0.001
    0.01
    0.1
    3
    弯曲角度a(度)
    37
    40
    31
    22
    16
    生长速率(mm/天)
    15
    17
    13
    11
    8
    叶片
    蛋白P的mRNA量
    C1
    6±4
    C2
    7±3
    M
    7±3
    J1
    223±7
    J2
    172±4
    组别
    小鼠类型和处理
    气味辨别能力和认知能力(加号越多表示能力越强)
    1
    ②③
    +
    2
    3
    4
    组别
    小鼠类型和处理
    气味辨别能力和认知能力(加号越多表示能力越强)
    1
    ②③
    +
    2
    ②④
    +
    3
    ②⑤
    ++
    4
    ①③
    +++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北京延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北京延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及答案,共10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八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北京八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及答案,共21页。

    2023-2024学年北京东城区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北京东城区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及答案,共12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