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解题技能课件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2大气运动规律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2大气运动规律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关键能力,思维点拨,命题点二大气运动,②大气环流与降水,命题点三天气系统,天气系统图判读,命题点四气候,热点聚焦2沙尘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点一 大气热力状况
(2022·辽宁高考)为保障2022北京冬奥会顺利进行,气象部门提前在云顶和古杨树赛场建立自动观测气象站。图1示意云顶赛场甲、乙气象站和古杨树赛场丙、丁气象站的位置。图2为各气象站2019年1~3月平均气温的日变化图。据此完成(1)~(3)题。
(1)据图可知( )A.白天古杨树赛场比云顶赛场最高气温低B.傍晚云顶赛场比古杨树赛场降温速率快C.夜间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D.古杨树赛场比云顶赛场昼夜温差大(2)丙气象站夜间气温低是由于( )A.冷空气聚集多 B.水汽蒸发强C.海平面气压低 D.降水量较大
(3)古杨树赛场夜间气温的垂直变化多出现在天气图中的( )A.等压线稀疏区 B.气旋大风区C.等压线低值中心 D.气旋降水区【命题解读】 该组题围绕冬奥会赛场的气温分布设置了探索情境,重点考查了信息提取与解读、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分析气象资料以保证冬奥会顺利进行,考查山谷风形成原理,体现了高考试题的基础性和应用性。
一、从地气系统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1.抓住下列因素,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少,分析气温的高低(1)纬度: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气温高。(2)地势高低: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强,白天气温高。(3)天气状况:晴天,白天气温高,光照强。(4)日照时间:夏季白昼长,气温高。
2.考虑下垫面情况,看地面对热量的吸收效率,分析地面温度的高低(1)反射率:反射率大(冰雪>裸地>草地>林地>湿地、水域),吸热少。(2)比热容:比热容大(水域>砂石),吸热慢,白天气温低。3.考虑大气状况,看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分析气温的高低(1)大气密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吸收效果差),气温低。(2)大气成分:大气中含水汽、二氧化碳多,气温高。
二、从对流层的气温分布分析大气中的逆温现象1.逆温的表现及生消过程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其生消过程图解如下:
2.逆温现象产生的影响(1)不利影响:出现在城市上空的逆温,阻碍大气的对流运动,会加重近地面的大气污染,并降低大气能见度,增加酸雨出现的概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危害。(2)有利影响①在某些山坡或河谷地区,逆温成为一种气候资源而得到利用。例如,我国新疆的伊犁谷地,逆温现象从10月持续至次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逆温层提高了伊犁谷地冬季的气温,坡地上的多年生果树可不必埋土保护,从而避免或减轻了低温冻害;在这里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可减少保温材料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为当地牲畜提供了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
②由于逆温层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因此逆温可以抑制由大风、沙尘、强对流而引起的沙尘暴的发生。③逆温出现在高空,对在相应空间中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晴空万里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三、结合大气的两种作用巧析常见地理现象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削弱方式为吸收、反射和散射(1)抓住某地的地势高低、气候的降水特征、天气的阴晴状况,分析太阳辐射的多寡。(2)抓住大气分子对太阳可见光的散射作用,解释空中的彩霞现象。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通过大气逆辐射而实现
技巧点拨:判读大气受热过程中需注意:(1)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质,地面先吸收太阳辐射,然后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又还给地面。(2)地表在白天接收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随时都存在,只不过不同时刻强弱不同,且大气辐射最强和地面辐射最强的时刻分别是大气温度最高和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刻。(3)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白天一般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一般考虑大气逆辐射即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考向一 结合火山喷发的影响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2023·安徽合肥)1815年4月,地处东南亚的S岛发生人类历史上最强的火山喷发事件,在距离S岛800 km以外的人们连续多日听到隆隆的雷声,看见飘动的灰尘。受此事件影响,1816年北半球盛夏出现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低温天气,造成西欧、亚洲、北美农作物大范围减产。下图示意火山喷发后海拔25 km处大气温度距平和北半球陆地年降水量距平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海拔25 km处位于( )A.对流层 B.平流层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2.造成北半球农作物大范围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大气对( )A.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B.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C.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D.地面的保温作用减弱3.1816年北半球陆地年降水量距平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海陆温差减小,季风环流减弱B.海陆温差增大,季风环流减弱C.海陆温差减小,季风环流增强D.海陆温差增大,季风环流增强
【解析】 第1题,对流层的平均厚度是12 km,自对流层顶向上至50~55千米高度的范围为平流层,所以海拔25 km处为平流层,B正确。第2题,据材料可知,1816年北半球盛夏出现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低温天气,得出火山喷发产生大量火山灰飘在空气中,导致大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火山灰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气温降低,A正确,C错误;空气中的火山灰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但保温作用增强会使气温升高,与结果不符,B、D错误。选A。第3题,1816年北半球陆地年降水量距平值为负,说明1816年降水偏少。火山灰削弱太阳辐射,会使海陆温差减小,B、D错误;海陆温差减小,会使季风环流减弱,夏季风减弱,降水减少,A正确,C错误。
考向二 结合不同区域地面辐射的变化考查大气的热力状况(2023·北京海淀)地面有效辐射是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表示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图为甲、乙两地地面有效辐射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造成两地地面有效辐射最低值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甲—6月云量较大 B.甲—6月气温较低C.乙—1月天气晴朗 D.乙—1月植被茂盛5.研究发现,近年来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地面有效辐射呈减少趋势,可能导致当地( )A.河湖水量大幅减少 B.气候逐渐变冷变干C.表层土壤温度升高 D.植被演化为常绿林
【解析】 第4题,由于地面有效辐射是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表示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甲在6月份地面有效辐射值最低,由于甲地区为横断山脉,在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所以云量较大,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强,因此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较少,所以甲在6月份地面有效辐射值最低,A正确,B错误。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乙在1月份地面有效辐射值最低,由于乙在藏北高原,在1月份时地面气温较低,所以地面与空气的温差较小,因此地面实际损失热量较少,所以乙在1月份地面有效辐射值最低,C、D错误。
第5题,由于地面有效辐射是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表示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所以近年来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地面有效辐射呈减少趋势说明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减少,会导致地表层土壤的温度升高,C正确。气候会变得相对更暖一些,B错误。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整体气温较低,所以有效辐射减少不会使植被演化为常绿林,D错误。地面有效辐射呈减少趋势的变化相对较为微弱,不会使河湖水量大幅度的减少,A错误。
(2023·湖南高考)大气污染受湿度、大气运动等因素影响。我国某地某月7日8∶00至10日20∶00经历了一次较强的大气污染,PM2.5浓度变化大。此期间该地空气垂直运动弱。下图示意此期间该地相关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箭头表示对应时刻的近地面风向和风速,帕/秒是气象部门计量空气垂直运动速度的单位)。据此完成(1)~(3)题。
(1)7日20∶00至9日20∶00,该地( )A.不同高度空气垂直运动方向相同B.空气当中的水汽以向外输出为主C.垂直气流强弱与湿度大小变化一致D.下沉气流相对较强时近地面风速小(2)8日8∶00至10日20∶00,先后控制该地的天气系统是( )A.冷锋、反气旋 B.冷锋、气旋C.暖锋、反气旋 D.暖锋、气旋
(3)下列四个时刻,该地污染最严重的是( )A.7日20∶00 B.8日20∶00C.9日20∶00 D.10日20∶00【命题解读】 本题组以某区域经历较强大气污染期间气象要素的变化设置考查情境,重点考查信息获取与解读、科学探究与逻辑推理能力,体现高考考查的基础性、应用性和综合性。
1.图解大气运动的内在联系
2.图解风力、风向的影响因素
3.抓住主要因素分析区域的降水状况(1)大气运动对降水的影响①热力环流与降水
(2)海陆位置:近海受湿润气流影响的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4)洋流:暖流影响的地区降水多,寒流影响的地区降水少。(5)天气系统与降水①受锋面、气旋影响,降水多。②受单一气团、反气旋影响,降水少。
4.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气候①气温:大风利于蒸发,蒸发吸热起到降温作用;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形成焚风效应。②降水:一般来说,从海洋吹向陆地的风,从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的风,能带来降水;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2)地貌:风蚀地貌、风积地貌。
(3)水体①水体运动:波浪;盛行风吹拂形成风海流;离岸风盛行形成上升流。②结冰、融冰:风速大,结冰晚,融冰早。(4)植被①树冠的形状:如旗形树冠。②植株的高矮:风力大,植株矮小。③植物的生长:花粉的传播和消散影响植物生长;冬季风或寒冷气流造成植物冻害。(5)土壤:风力侵蚀易造成土壤侵蚀,影响土壤肥力。
考向一 通过设置情景材料考查热力环流形成(2023·山东枣庄二模)广西乐业县白洞天坑坑口长220米、宽160米,最深达312米。与白洞天坑相距不到500米的冒气洞,是天坑形成的早期形态,洞口直径仅7~8米,因洞口时常冒出较浓“白烟”而得名。冒气洞与白洞天坑地下相互连通,白洞天坑内的气温变化较大,冒气洞气温常年保持在18 ℃左右。下图为白洞天坑与冒气洞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冒气洞冒“白烟”最显著时段是( )A.夏季日出时 B.夏季正午后C.冬季日出时 D.冬季正午后2.如果地下河消失,冒气洞的变化可能是( )A.不会再“冒气” B.洞内冬季气温升高C.坍塌成为天坑 D.“白烟”变淡或消失
【解析】 第1题,由于冒气洞气温常年保持在18 ℃左右,白烟的本质是白洞温度低,气压高,与冒气洞形成热力环流,使气体从冒气洞中喷出,所以白洞气温越低,与冒气洞的温差越大,导致喷出的白烟就越强,在夏季日出时,夏季正午后,冬季日出时与冬季正午后中,冬季的日出时气温最低,所以冒气洞冒“白烟”最显著时段是冬季日出时,C正确。第2题,图示冒气洞与地下河相通,地下河为洞内提供充足的水汽,暖湿气流通过冒气洞口排到洞外,洞外温度降低,排到洞外的水汽凝结成雾,出现白烟现象,如果地下河消失,洞内水汽减少,“白烟”变淡或消失,D正确。
考向二 结合某区域气压分布考查风向及风力大小影响因素(2023·浙江嘉兴二模)极地急流是中纬度高空中一条狭长蜿蜒几千千米的快速风带,冬季风速明显快于夏季,其核心位置风速更快,对中纬度天气具有重要影响。下图为北美大陆中部1月份200 hp等压面高度场(单位:米)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示四地中,处于极地急流核心位置,且风向正确的是( )A.甲地南风 B.乙地西北风C.丙地东风 D.丁地西南风4.极地急流冬季风速快于夏季,其原因是冬季( )A.海陆热力差异更明显 B.高空摩擦力更小C.南北间地面温差较大 D.地转偏向力较大
【解析】 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一般来说,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图中显示的气压都是200百帕,而200百帕的气压海拔整体向北方降低,说明南方高空气压高,北方高空气压低,故该图可以当成高空同一水平面的等压线图来判读,数字越大气压越高。材料提到“极地急流是中纬度高空中一条狭长蜿蜒几千千米的快速风带,冬季风速明显快于夏季,其核心位置风速更快”,因此核心位置即风速最大处,结合图示可判断,甲、丁处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结合所学知识,高空风风向平行于等压线,结合地转偏向力判断,甲为西南风,乙为东北风,丙为偏东风,丁为西南风。
因此符合条件的为丁地,风向为西南风,选D。第4题,冬夏季节海陆轮廓不变,海陆热力性质不变,A错误;高空摩擦力与季节无关,冬夏季节均较小,B错误;冬季南部正午太阳高度大、昼长,温度高,北部正午太阳高度小、昼短,温度低,南北温差大,气压差大,风速快,C正确;地转偏向力只能改变风向而不能改变风速,D错误。
(2022·湖南高考)根据关键区域(虚线框内)风场辐合情况,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可分为三类。下图示意三类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及其850百帕等压面上≥4 m/s的风场。据此完成(1)~(2)题。
(1)与北风辐合型相比,南风辐合型关键区域降水更多。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雨区范围更大 B.冷空气势力更强C.水汽量更充足 D.地形阻挡更明显(2)受南北风辐合型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的影响,广东省北部地区( )A.低温雨雪频发 B.土壤侵蚀加剧C.河流入汛提前 D.昼夜温差增大
【命题解读】 该题组围绕三种类型的华南准静止锋风场设置情境,重点考查信息获取与解读,科学探究与逻辑推理能力,体现了高考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考查指向。
2.天气系统类型的判读方法(1)特征性——把握不同天气系统的天气特征
(2)活动规律法——把握典型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①冷锋主要在冬半年活动,如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冬季的寒潮,但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也是由冷锋带来的。②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有江淮准静止锋(每年初夏6~7月间)、天山准静止锋(以冬半年居多)、昆明准静止锋(多出现于冬季)。③7~8月份长江流域出现伏旱是副高控制的结果,冬季北方常受亚洲高压控制。④夏秋季节,热带气旋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⑤温带气旋主要活动于春季和秋季的华北、东北地区。
3.图示分析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
考向一 结合区域等压线图分布考查天气系统的判读及影响下的天气特征(2023·河北唐山)根据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可以了解某地的天气特点。下图是某年12月中旬某日东亚局部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日,图中经历冷锋系统过境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该日,丁地出现阴雨天气,合理的解释是该地( )A.为冬季风的迎风坡 B.海洋吹来的偏南风C.海拔高,多地形雨 D.距海近,空气湿润【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甲位于高压东北部,乙位于高压脊,丁位于高压西北部,气流辐散,均不易形成锋面,丙位于低压向外延伸的低压槽地带,由所学知识可知,北半球低压系统(气旋)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在丙处表现为纬度较高的北部冷空气向纬度较低的南部暖空气流动,易形成冷锋系统,C正确。第2题,丁地位于岛屿上,东南侧气压较高,使得空气由东南方向向西北方向流动,形成偏南风,由海洋吹来的偏南风带来较多水汽,在丁地形成阴雨天气,B正确。
考向二 结合天气系统分布图考查天气系统剖面图及风向判读(2023·重庆万州)下图为某时刻海平面天气实况图,图中的海轮预定航向325°(船舶航行时,自正北线顺时针方向计量到航向线的角度,计量范围0°至360°)。据此完成3~5题。
3.甲天气系统为( )A.热带气旋 B.反气旋C.锋面气旋 D.准静止锋
4.正确表示乙丙段锋面剖面的是( ) A B C D
5.此时,海轮航行中( )A.风从正前吹向船体 B.风从正后吹向船体C.风从右侧吹向船体 D.风从左侧吹向船体【解析】 第3题,由图示可知,甲处为低压中心,低压中心外围发育有冷锋和暖锋,所以判断为锋面气旋。选C。第4题,图中乙丙段西段为冷锋,锋线西侧为冷气团,东侧为暖气团;乙丙段东段为暖锋,锋线西侧为暖气团,东侧为冷气团,其中冷暖锋锋线交于甲处,并没有出现大范围重合。故选A。第5题,由航向的概念可知,此时海轮预定航向325°,即向西偏北55°航行,由等压线分布可以画出该处的风向为偏西风(西南风),所以此时海轮航行中风从左侧吹向船体。故选D。
(2022·广东高考)某研究统计了50°N以北地区1979—2016年发生的所有气旋,并将中心气压值最低的前5%的气旋定义为超强气旋。下图示意该地区1979—2016年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图中北大西洋地区超强气旋生成的气压带、风带主要是( )①副极地低气压带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极地东风带 ④盛行西风带 ⑤东北信风带A.①③④ B.①③⑤C.②③④ D.②④⑤(2)冬季甲区域的超强气旋比乙区域多发,从洋流的影响考虑,是因为甲区域( )A.寒流的范围更广 B.离岸流规模更大C.暖流的势力更强 D.沿岸上升流更盛
【命题解读】 该题组围绕北半球中高纬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为情境材料,考查信息获取与解读,知识迁移与逻辑推理能力,体现了高考考查的基础性和应用性。
1.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1)定位法: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依据纬度位置判断温度带,依据海陆位置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2)定性法: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典型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特点来判定气候类型。例如,终年温和湿润、温差小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全年炎热干燥为热带沙漠气候特征;稀树草原景观反映热带草原气候;常绿硬叶林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3)定量法:根据气温和降水统计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要素的信息进行判断,以“温”定带(温度带),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2.气候特征描述技巧分析气候特征的一般模式是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描述,如下表所示。
3.局部地区河谷干热的分析思路(1)干①降水少→位于××盛行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少。②蒸发量大→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③逆温→夜晚山坡上部的冷空气下沉至谷底,(抑制对流)增强谷底干旱。(2)热①纬度:纬度低,气温高。②海拔:海拔低,气温高。③焚风:背风坡处,气流下沉增温(焚风效应)。④谷底多荒漠,比热容小,吸热快,增温。
4.理解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2)气候对水文的影响
(3)气候对土壤的影响气候特点→植被生长状况或枯枝落叶多少→土壤①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侵蚀作用。②影响土壤有机质多少。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一年中土壤冻结达几个月之久,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而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③对冻土的分布及冻融的影响。
(4)气候对人口、城市、建筑的影响(5)气候对生物的影响光照、温度和雨量等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考向一 以秦岭地区某四地降水量为情境材料考查气候的影响因素(2023·湖北武汉)秦岭位于关中平原和汉江谷地之间,对水汽拦截作用显著,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图1示意秦岭四地年降水量,图2示意秦岭四地月平均降水量。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时段中,秦岭对水汽拦截作用最显著的是( )A.6月 B.7月 C.8月 D.10月2.与洋县相比,眉县8月平均降水量较为丰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植被生长 B.台风频发C.副高位置 D.植被丰富3.水汽较多会因潜热输送大量热量,从而影响气温垂直递减率。秦岭拦截导致南坡水汽较多的月份,垂直递减率的关系正确的是( )A.南坡>北坡 B.南坡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3水体运动规律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体系,关键能力,思维点拨,3影响降水的因素,命题点二河流特征,微专题3湖泊,2按成因分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1地球运动规律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命题点一时间计算,思维点拨,2新一天占比确定,5北半球热带,6赤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编专题突破专题2大气运动规律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网络构建专题总览,高频考点能力突破,目录索引,专项模块素养培优,思维流程第1题,第2题,第3题,太阳辐射,思维流程第4题,地势起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