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课件第1页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课件第2页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课件第3页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课件第4页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课件第5页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课件第6页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课件第7页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课件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课件,共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续上表,考点1大气热力作用,思维过程第1题,第2题,答案1A2D,答案1B2D,答案1B2A,答案1C2A,主要气象灾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视角: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2022·辽宁卷)为保障2022北京冬奥会顺利进行,气象部门提前在云顶和古杨树赛场建立自动观测气象站。图1示意云顶赛场甲、乙气象站和古杨树赛场丙、丁气象站的位置。图2为各气象站2019年1—3月平均气温的日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可知(  )A.白天古杨树赛场比云顶赛场最高气温低B.傍晚云顶赛场比古杨树赛场降温速率快C.夜间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D.古杨树赛场比云顶赛场昼夜温差大2.丙气象站夜间气温低是由于(  )A.冷空气聚集多 B.水汽蒸发强C.海平面气压低 D.降水量较大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白天古杨树赛场丙、丁的最高气温高于云顶赛场甲、乙,A项错误;傍晚古杨树赛场丙、丁降温速率快于云顶赛场甲、乙,B项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丁地海拔高于丙地,其夜间气温高于丙地,C项错误;古杨树赛场丙、丁的昼夜温差大于云顶赛场甲、乙,D项正确。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丙地海拔较低,为山谷地形,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冬季受西北风影响显著,来自西北方向的冷空气受到地形的阻碍,在丙地不断聚集,导致丙地气温较低,A项正确;该地冬季气温较低,水汽蒸发弱,B项错误;海平面气压对于丙地夜间气温影响小,C项错误;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降水较小,D项错误。
    [答案] 1.D 2.A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解释农业生产中的一些技术措施。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2)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昼夜温差大小。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丰富与否。①高海拔地区。
    ②内陆地区。③四川盆地。
    (2023·深圳一模)2021年5月,面积达4 320平方千米的A-76冰山从南极洲罗恩冰架脱落,随后开始缓慢漂移。下图示意A-76冰山脱落位置及周边海域地理环境。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A-76冰山在脱落后出现a→b→c位置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①海陆轮廓 ②极地东风 ③地转偏向力 ④西风漂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A-76冰山对所经海域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下垫面反射率减小B.大气逆辐射增强C.水汽输送量增大D.大气吸收的海面热量减少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导致A-76冰山在脱落后出现a→b→c位置变化主要是逆时针转动,一方面受到极地东风的影响向西运动,一方面受到海陆轮廓的阻挡,下部无法移动,而上部向西移动,最终形成a→b→c位置变化,①②正确;地转偏向力不是其运动的动力,③错误;西风漂流纬度更低,④错误。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第2题,A-76冰山使得区域反射率增加,A项错误;气温降低,故大气辐射和逆辐射都减少,B项错误;气温降低,蒸发减弱,水汽输送量减少,大气吸收的海面热量减少,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
    3.(2023·福建三明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冰冻圈是地球系统中水体处于冻结状态的负温圈层,主要分布在地球两极和部分高山地区,是体现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明显的证据。它为人类提供淡水资源供给、水文和生态调节等各种惠益,也带来雪崩、泥石流等严峻挑战。随着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现象的出现,冰冻圈范围正在发生变化,这不仅影响自然系统,也将对全球的人文、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下图是1979—2019年北极海冰和南极海冰范围的变化图。
    (1)冰冻圈范围变化是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而造成的。分析其形成机制。(2)为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倡议实施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简述可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大量吸收长波辐射,二氧化碳对可见光有高度透过性,对地面长波红外线辐射有高度吸收性,并通过大气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返还地面,补充地面能量损失,产生对地面保温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产生的大气逆辐射增加,保温作用增强。从人类活动影响角度分析,人类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破坏自然界植被,光合作用减弱,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二氧化碳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加快全球大气温度的上升,产生和加剧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化,造成全球冰冻圈范围的不断缩减。第(2)题,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新能源,如积极推进核电建设、使用太阳能、水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CO2排放。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提高石化能源的利用率,节约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充分发挥光合作用,改善和提升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消化能力。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减少能源废弃物排放,出行时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降低个人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地区与非发达地区发挥优势互补,加强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合作,有效实施减缓全球变暖的措施等。
    答案:(1)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对可见光(太阳短波辐射)有高度透过性,对地面长波红外线辐射有高度吸收性,通过大气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返还地面,补充地面能量损失,产生对地面保温作用。人类活动影响角度: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破坏自然界植被,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浓度)升高;加快全球大气温度的上升,产生和加剧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造成全球冰冻圈范围的不断缩减。(2)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CO2排放;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提高石化能源的利用率(节能减排,减少能耗);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新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使用清洁能源),调整和改善能源利用结构;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和提升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消化能力;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减少能源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国际合作,实施全球变暖减缓措施等。
    考点2 热力环流与大气环流
    命题视角一:热力环流(2022·全国乙卷)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当日在观测场释放一只氦气球,观测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飘,然后逐渐转向西南。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  )A.1时 B.7时 C.13时 D.19时
    2.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  )A.东北方 B.东南方C.西南方 D.西北方
    [解析] 第1题,氦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故释放气球后气球在垂直方向上会上浮,在水平方向上会受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影响,先向北飘,故当时风向为偏南风,受偏南风的影响飘向北,随着海拔的上升,再转向西南,故随后应受东北风的影响飘向西南,由图可知,13时该地近地面吹偏南风,随着海拔的上升吹东北风。故C项正确,1时、7时、19时和该风向不对应,故A、
    B、D项错误,故答案选C。第2题,由热力环流的原理可知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根据海陆风形成的原理,对图进行分析,夜间到清晨陆地气温低,应该为高压,此时近地面风向整体自北向南,说明陆地偏北。下午气温较高时,近地面风从东、南方向吹来。此时陆地升温快为低压。水体气温低为高压,近地面风从水体吹向陆地即从东、南方向吹向陆地。综上所述,故推断陆地总体在水体的西北方向。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故答案选D。
    [答案] 1.C 2.D
    命题视角二:大气环流(2022·广东卷)某研究统计了50°N以北地区1979—2016年发生的所有气旋,并将中心气压值最低的前5%的气旋定义为超强气旋。下图示意该地区1979—2016年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图中北大西洋地区超强气旋生成的气压带、风带主要是(  )①副极地低气压带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极地东风带 ④盛行西风带 ⑤东北信风带A.①③④ B.①③⑤C.②③④ D.②④⑤2.冬季甲区域的超强气旋比乙区域多发,从洋流的影响考虑,是因为甲区域(  )A.寒流的范围更广 B.离岸流规模更大C.暖流的势力更强 D.沿岸上升流更盛
    [解析] 第1题,从图中超强气旋总频率空间分布图中可以看到,在北大西洋中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出现在60°N~70°N之间。副极地低气压带位于60°N到北极圈附近,与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接近,①正确。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回归线与30度附近,并不在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附近,②错误。极地东风带与盛行西风带分别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两侧,与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较为接近,③④正确。东北信风带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位置差异明显,⑤错误。①③④正确,故选A。第2题,甲区域与乙区域均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此处的洋流,甲为北大西洋暖流,乙为北太平洋暖流。二者皆为暖流与寒流并无关联,A项错误。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太平洋暖流,从成因来看均属风海流,受盛行西风带影响显著,与离岸流、上升补偿流并无关联,
    B、D项错误。墨西哥湾圆弧状的陆地轮廓对于墨西哥湾暖流的阻挡较小,墨西哥湾暖流顺着北美大陆南侧往东流动,直接进入广阔的大西洋海域,墨西哥湾暖流加上盛行西风的推动作用,一定程度上使甲区域暖流更强,C项正确。故选C。
    [答案] 1.A 2.C
    利用热力环流原理判读相关地理要素
    (1)温压关系:热低压,冷高压(如甲、乙两地所示)。(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如图中M、N处风向所示)。
    (3)等压面的凹凸关系:高高低低原则(如图中甲、丙是高压)(4)判断下垫面的性质。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气温偏高为陆地、气温偏低为海洋(湖泊)。冬季,气温偏高为海洋(湖泊)、气温偏低为陆地。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③判断城区与郊区:气温偏高为城区、气温偏低为郊区。④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等压面下凹地区,气压低,多阴雨天气,日较差小,如图中乙地;等压面上凸地区,气压高,多晴朗天气,日较差大,如图中甲地。
    (2023·湛江二模)我国西南地区某市江山交错,起伏剧烈,多喀斯特地貌,常年多雾。下图示意该市1965—2015年四季降水变化趋势。据此,完成1~2题。
    1.该市降水主要集中在(  )A.冬春季节 B.春夏季节C.夏秋季节 D.秋冬季节2.该市降水从东北至西南递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季风、河流 B.地形、光照C.河流、光照 D.季风、地形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我国西南地区降水主要集中于春季和夏季,秋季和冬季降水较少,故选B。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主要是来自季风携带海洋上的湿润气流,同时该地区江山交错起伏剧烈,多喀斯特地貌,本地降水区域差异受地形影响,因此,该市降水从东北到西南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是季风和地形,D项正确;河流和光照对该地区降水影响较小,排除A、B、C项。故选D。
    3.(2023·天津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爪哇岛人口稠密,是印度尼西亚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塞梅鲁火山1818年以来发生过55次喷发,当地时间2021年12月4日,该火山发生剧烈喷发,喷出的巨大浓烟高达12 000米,成吨的火山灰被抛向空中,火山灰富含钾钙镁铁等矿物质。材料二:芝马努河上的加蒂格迪大坝是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投资建设的水利工程项目,2015年大坝建成蓄水,2019年大坝一期水力发电工程落成使用。下图(a)为芝马努河流域示意图,(b)为该流域降水柱状图。
    说明芝马努河流域的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
    解析:降水特征可通过降水柱状图读出,读图(b)可知,芝马努河流域降水总量大,季节变化大,6—10月降水少,11月—次年5月降水多。成因可结合大气环流、地形等角度分析;该地位于7°S附近,11月—次年5月,赤道低气压带南移,受赤道低压带影响,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此时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带来大量水汽,芝马努河流域位于山地北坡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多。6—10月受东南信风影响,山地北坡处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带来的水汽少,降水较少。
    答案:降水特征:季节变化大,6—10月降水少,11月—次年5月降水多。成因:11月—次年5月,受赤道低压带影响,降水多;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带来大量水汽,山地迎风坡(地形抬升),降水多。6—10月受东南信风影响,山地背风坡,降水较少。
    考点3 常见的天气系统
    命题视角:锋面气旋(2022·江苏卷)2022年3月25—30日,北美部分地区受到冷空气影响,出现降温。如图为“冷空气影响期间降温范围及31日地面天气形势图”。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图中降温区分布特点的因素是(  )A.海陆位置 B.地形格局C.植被覆盖 D.洋流性质2.因受暖锋影响,31日最可能降水区域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第1题,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美大陆地形西侧是世界最长的山系北段落基山脉,图示区域中东侧是美国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中间是广阔的平原地形,材料显示该时段北美受冷空气的影响,出现图示降温的区域为中央大平原区域,因此主要受到地形格局的影响,故B项正确;海陆
    位置影响,应该是沿海和内陆的差异,一般呈现递增或递减,但图示区域并不是沿海与内陆的差异,故A项错误;北美大陆中,美国的中部和东部植被覆盖率都较高,故C项错误;洋流性质影响海洋沿岸地区,但是图示区域降温不是沿海,故D项错误。答案选择B。第2题,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图中出现锋面气旋,受来自北面冷空气的影响,甲乙两处气温迅速下降,形成冷锋,故A、B项错误;根据北半球气旋逆时针方向旋转,丙处受到来自西北的冷气团和东南的暖气团相遇影响,形成冷锋系统,冷锋属于锋后降雨,丙处位于锋前,不会发生降雨,故C项错误;丁处受到南面暖气团和北面冷气团的相遇形成暖锋,暖锋是锋前降雨,丁位于锋前,若是水汽足够,最有可能发生降水,故D项正确。答案选D。
    [答案] 1.B 2.D
    降水类型和形成条件(1)降水的概念: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强调的是从天而降的过程,因此,雾和霜不属于大气降水。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2)降水的类型。①对流雨:对流雨顾名思义就是空气对流运动产生的,由于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湿热空气上升,气温降低,水汽冷却凝结形成的降水。它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地面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强烈增温,促使近地面空气温度快速升高,密度变小,开始做上升运动。分布:赤道附近,中纬度大陆夏季午后;特点: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形成:湿热空气强烈受热膨胀上升。
    ②地形雨:当湿润空气遇地形阻挡,被迫沿迎风坡爬升,空气中的水汽因冷却凝结形成降水,叫做地形雨。世界雨极——印度的乞拉朋齐,就是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受到地形的阻挡,向上爬升,产生地形雨,从而造就了年降水量超过20 000毫米的雨极。分布:山地迎风坡;特点:强度较大,时间较长;形成:湿热空气受地形阻挡上升。③锋面雨:近地面冷暖两股气团交汇,冷气团冷而重,位于下方,暖气团暖而轻,做上升运动,位于上方,在暖空气上升的过程中,冷却凝结,形成降水,称为锋面雨。
    分布:中纬度地区;特点:历时长,范围广,强度小;形成:冷暖气团相遇,暖空气被抬升。④台风雨:台风雨是形成于热带洋面上,暖湿空气强烈旋转上升,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不断旋转被带到陆地形成的一种降水类型。(热带气旋雨)分布:低纬度大陆东部沿海;特点:历时短,强度大;形成:海洋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3)降水形成的条件。①要有充足的水汽;②要使气流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③要有较多的凝结核,凝结核是指促使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微粒。
    (2023·福建漳州三模)台风过境时造成的低气压,海面高度变化等均会引起垂向地表位移(即地表形变)。台风引起的地表形变是大气、海洋等不同负荷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图为2018年9月台风“山竹”过境广东台山海宴镇前后引起的大气负荷(单位地表大气承重)效应引起的垂向形变。据此,完成1~2题。
    1.台风“山竹”登录海宴镇的时间为(  )A.13日 B.16日C.19日 D.22日2.台风登陆时(  )A.大气负荷减小,地表抬升B.大气负荷增加,地表抬升C.气压降低,地表下降D.气压升高,地表下降
    解析:第1题,通常以台风中心位置代表台风所在位置,台风属于气旋,其中心气压会明显低于周边地区,图中16日出现明显的低压,应该是台风中心到达的时间,即山竹登陆海宴镇的时间为16日,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第2题,台风登陆时,大气负荷减小,对地表的压制作用减小,引起地表垂直回弹(抬升),大气负荷与地表垂向形变呈负相关,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
    (2023·福建三模)阿克苏地处天山南坡,塔里木盆地北侧,2019年8月出现一场持续3天左右的大风天气,风速忽大忽小具有阶段性。大风天气时,天山南坡锋面发育,锋前触发了强对流,翻山气流下沉补偿了对流上升的空气。下图示意阿克苏本场大风天气风速较大时典型的环流形势。读图,完成3~5题。
    3.本次锋面触发了强对流,主要因为锋面(  )A.长度大 B.坡度陡C.维持时间长 D.两侧差异大
    4.与对流气团相比,翻山气流的性质是(  )A.冷而干 B.冷而湿C.暖而干 D.暖而湿5.本场大风天气具有阶段性,根本上看是由于阶段性的(  )A.水汽供应 B.受热对流C.气流入侵 D.锋面摆动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强对流出现在锋面南侧(锋前)。由于锋面坡度大,锋前暖空气急剧抬升,形成强大的对流,B项正确;锋面长度在垂直于地面的方向,无法判断,故A项错误;维持时间长主要是受地形约束,与强对流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强对流只出现在锋面南侧,与北侧无关,故D项错误。因
    此选B。第4题,由于锋面南侧是锋前,所以锋面自北向南移动,推测翻山气流为冷空气,下沉过程中逐渐变干。故翻山气流的性质是冷而干,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第5题,本场大风关键在于翻山下沉气流与冷锋触发的大风叠加,因此大风具有阶段性,说明翻山下沉气流具有阶段性,或者对流抬升具有阶段性,C项正确,而对流抬升主要是因为锋面陡峭,而不是受热对流,与阶段性的天气和水汽供应,锋面摆动关系不大。A、B、D项错误,故选C。
    答案:3.B 4.A 5.C
    考点4 气候成因、特征与分布规律
    命题视角:影响气候的因素(2021·河北卷)冰川物质平衡是指某时期冰川固、液态水的收支状况,它是冰川对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响应。下表为两山区不同朝向冰川物质平衡情况,下图表示两山区冰川物质平衡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两山区不同坡向冰川物质平衡差异的主要因素为(  )A.到海距离 B.主导风向C.冰川覆盖 D.山地坡度2.1990年以后,两山区冰川的变化指示出(  )A.天山冰川消融量较大B.天山冰川扩张更明显C.二者的平均雪线高度都在上升D.阿尔卑斯山冰川积累速度较快
    [思维过程]第1题,第2题,
    [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如表中信息所示,天山西坡冰川物质平衡值为正值,说明冰川增加,其主要与西风带来的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较多降水有关,阿尔卑斯山西北坡和东南坡物质平衡值为正值,冰川增加,是受西风带影响所致,因此导致其冰川物质平衡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主导风向,B项正确;与到海距离、冰川覆盖、山地坡度关系较小,A、C、D项错误。故选B项。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由图可知,1990年以后,两山区冰川物质平衡均为负值,两山区冰川都呈减少趋势,即二者的平均雪线高度都在上升,C项正确;天山冰川消融量较阿尔卑斯山小,A项错误;读图可知,天山冰川在退缩,B项错误;阿尔卑斯山冰川消融速度较快,D项错误。故选C项。
    [答案] 1.B 2.C
    分析影响某地气温高低的因素(1)纬度: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辐射强,气温高;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辐射弱,气温低。(2)气压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朗天气多,气温高;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阴雨天气多,气温低;风带:①大陆西部:(30°~40°冬季、40°~60°全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带来暖湿气流),气温高;②高纬地区:(极圈以内地区)受极地东风带控制,气温低;③大陆东部:靠近冬季风源地,气温低;远离风源地,气温高。
    (3)地形:①海拔: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②坡向:处于阴坡气温低;阳坡,气温高;③谷地:易盛行下沉气流,气温增高;夜晚山坡冷空气下沉堆积,(谷底气温降低)。河谷若深且狭长,空气对流弱,热量不易扩散。④盆地:地形封闭,冷(热)空气不易扩散,气温低(高)。⑤对冷空气:迎冷空气一侧,受山脉阻拦,冷空气堆积,气温低。背冷空气一侧,受山脉阻挡,冷空气影响小,且易形成焚风,气温高。(4)洋流:受暖流影响,增温作用明显,气温高;受寒流影响,降温作用明显,气温低。
    (5)下垫面: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裸地比热容小,升温快;湖区、库区、植被丰富区比热容大,有调温作用。(6)海陆位置:临海受海洋调节,升温慢,降温慢;内陆受大陆影响,升温快,降温快。(7)天气:云雨天多,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降低;晴天多,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少,气温升高。
    (2023·深圳一模)西沙群岛中的某珊瑚岛有明显的旱雨两季,岛上以常绿灌木为主。岛上土壤表层40厘米为鸟粪堆积层。40~160 cm深的土壤在12月至次年3月会形成干土层。下图示意该岛的植被根系吸水深度分配的年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西沙群岛的雨季(  )A.缓慢开始,持续6个月B.缓慢开始,持续3个月C.迅速爆发,持续6个月D.迅速爆发,持续3个月2.12月至次年3月,40~160 cm深处土层变干的主要原因是(  )①降水较少 ②根系吸收 ③蒸发旺盛 ④透水性差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1题,图中横坐标表示月份,纵坐标表示吸水量,图例表示不同深度的吸水量;由材料可知岛上土壤表层40厘米为鸟粪堆积层;结合图例可读出,4月到9月0~40 cm的表层吸水量迅速增加,10月至次年3月吸水量减少,可推测出雨季迅速爆发,持续6个月,故选C。第2题,12月至次年3月降水较小,植物根系吸收量大,导致40~160 cm深处土层变干,①②正确;12月至次年3月为冬季,蒸发量相对较小,③错误;透水性季节差异较小,④错误。①②正确,故选A。
    (2023·广东一模)逆温是指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从地面开始的逆温称为接地逆温,从离地面一定高度处开始的逆温称为悬浮逆温。逆温厚度是指出现逆温现象上、下限的高度差。下图反映甘肃省酒泉市2009—2018年8时和20时平均逆温厚度的年内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逆温厚度年内变化最小的是(  )A.8时悬浮逆温 B.20时悬浮逆温C.8时接地逆温 D.20时接地逆温4.8时接地逆温厚度比20时接地逆温厚度大,原因是8时(  )A.地面温度较低B.大气的对流较强C.太阳辐射较弱D.大气逆辐射较强5.影响夏季与冬季逆温厚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风速 B.昼夜长短C.降水 D.气温日较差
    解析:第3题,逆温厚度年内变化是指一年内平均逆温厚度最高的月份与平均厚度最低的月份的平均厚度之差,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20时悬浮逆温厚度年内变化小于200,8时悬浮逆温,8时接地逆温与20时接地逆温厚度年内变化均大于200,所以逆温厚度年内变化最小的是20时悬浮逆温,所以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第4题,由于逆温是指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所以逆温层下冷上热,近地面的温度低,会导致近地面大气温度低,有利于接地逆温层的形成,会导致接地逆温层较厚,因此8时地面温度较低会导致8时接地逆温厚度比20时接地逆温厚度大,A项正确。逆温形成时,大气较为稳定,大气对流强会导致逆温厚度较低,B项错误。8时是白天,有太阳光照,太阳辐射较强,20时是夜晚,太阳辐射较弱,
    C项错误。大气逆辐射较强会导致地面温度较高,不利于逆温的形成,所以会导致逆温厚度降低,D项错误,故选A。第5题,由于逆温是指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所以逆温层下冷上热,近地面的温度低,会导致近地面大气温度低,有利于接地逆温层的形成,会导致接地逆温层较厚,由于冬季夜晚长,地面辐射冷却强,所以逆温厚度较大,夏季夜晚短,地面辐射冷却弱,所以逆温厚度较小,因此影响夏季与冬季逆温厚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昼夜长短,B项正确。影响逆温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的温度,风速与降水对逆温的形成影响较小,A、C项错误。逆温厚度主要受近地面温度影响,近地面温度越低厚度越大,与气温日较差关系较小,D项错误,故选B。
    答案:3.B 4.A 5.B
    微专题2 气象灾害及其防治
    2.中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治措施
    [思维拓展]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1)时间分布规律。
    3.气象灾害的相关性(1)我国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
    (2)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2023·永州三模)雹灾是指冰雹降落造成的灾害,冰雹是一种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我国冰雹天气大多出现在春夏季节,也可能在盛夏强烈而持久的雷暴中降落,难以提前预报。下图示意冰雹形成过程。据此,完成1~3题。
    1.冰雹形成的必备条件有(  )①云内水分充沛,有较厚不稳定层②云内气流上升强烈且不均匀③云层垂直厚度与冻结层一致④有积雨云,且受地形强烈抬升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冰雹天气难以预测是因其(  )①降水量大 ②降水历时长 ③持续时间短 ④局地性强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4月4日,永州多地突降冰雹,最大的冰雹竟和鸡蛋差不多大。有关此次雹灾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冰雹融化容易造成城市内涝B.冷暖气流剧烈交汇上升形成冰雹C.兴建水利工程可以减少雹灾发生D.将造成今年永州水稻大规模减产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冰雹是在强对流天气影响下产生的,需要气流强烈上升且不稳定,水分充沛能够凝结为较大的冰晶,在下降过程中不能完全融化,从而形成冰雹。当云层垂直厚度与冻结层一致,空气中的水汽会凝结,但不一定会形成冰雹,还要考虑近地面大气的温度,冰雹是强对流的产物,和地形雨的形成机制不同,综上所述,①②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
    第2题,冰雹天气难以预测的主要原因是持续时间短,分布区域小。冰雹不是一个常见的、持续性的天气过程,故③④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第3题,冰雹的危害,主要是冰雹降落时,由于重量大、速度快,造成的农作物、建筑物等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害,B项正确。城市内涝主要考虑城市排水系统的完善程度和降水强度,冰雹逐渐融化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不大,排除A项;兴建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降低洪涝灾害,排除C项;冰雹产生区域较小,不会造成水稻的大规模减产,排除D项。故选B。
    答案:1.A 2.D 3.B
    4.(2022·浙江卷,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黄淮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速的干热风灾害天气。这种天气一般是在当地受东移的高压控制,近地面吹西南风时发生。干热风天气出现时间较短。图1为皖、苏两省年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图。图2为图1中宿州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材料二 冬小麦喜温、喜凉、耐旱,生长期怕湿涝。4-6月是黄淮地区冬小麦的拔节至成熟时期,需水量较大,期间常遇干热风灾害天气,农民曾用大水漫灌方式进行防治,但带来许多问题。(1)从天气角度,分析黄淮地区5至6月干热风灾害形成的原因。(2)指出用大水漫灌方式防治干热风灾害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干热风一般是受东移的高压控制,受高气压控制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降水少,晴天多;五六月份太阳直射点逐步向北运动,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受高压控制,其以晴天为主,气温上升速度快,温差进一步增大,气压梯度力增大,风速较大,地表水分迅速蒸发,形成低湿天气。第(2)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到4—6月份是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拔节至成熟的关键时期,此时需水量较大,若此时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来防治干热

    相关课件

    专题03 大气运动规律(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03 大气运动规律(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知识构建,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真题研析·规律探寻,核心提炼·考向探究,大气受热过程,题型特训·命题预测,大气运动与降水,影响降水的因素,常见类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2大气运动规律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2大气运动规律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关键能力,思维点拨,命题点二大气运动,②大气环流与降水,命题点三天气系统,天气系统图判读,命题点四气候,热点聚焦2沙尘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课件,共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续上表,考点1大气热力作用,思维过程第1题,第2题,答案1A2D,答案1B2D,答案1B2A,答案1C2A,主要气象灾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