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天衢新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1.2022年2月15日下午,中国选手苏翊鸣在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决赛中夺冠。比赛中,他在空中向前运动,如图所示,若认为苏翊鸣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A. 场地的跳台
B. 现场的观众
C. 苏翊鸣的滑板
D. 天上的云朵
2.如图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所研究问题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 甲图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B. 乙图敲击不同水量的瓶子
C. 丙图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再次拨动D. 丁图快拨和慢拨梳齿
3.如图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来改变钢尺的振动频率,钢尺伸出桌边越长,振动越大
B. 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幅度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C. 实验中需注意比较钢尺伸出桌边的部分发声音调高低的变化
D. 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声音的音调高
4.如图,关于下列热现象,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夏天,我们看到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B. 秋天的清晨,许多叶子的表面有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 寒冬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D. 用久了的白炽灯泡内表面发黑,是钨蒸气液化后再凝固的结果
5.现代生活,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如图中,属于近视眼成因及其矫正的是( )
A. 甲和乙B. 甲和丁C. 丙和乙D. 丙和丁
6.如图所示是一款磁悬浮蓝牙音箱,它由一个球形音箱和一个磁悬浮底座组成。音箱悬浮在空中,一边旋转一边播放歌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磁悬浮蓝牙音箱是高科技产品,不需要振动就能发声
B. 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C. 调节音量开关使音量增大,声音的响度会变大
D. 人们可以分辨出音箱播放的是哪首歌曲,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7.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开凿隧道时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B. 验钞机利用红外线辨别钞票的真伪
C. 铅笔弯折了,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D. 漫反射同样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8.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B. “铁杵磨成针”时铁的密度发生了变化
C. 冰的密度是0.9×103kg/m3,表明1m3冰的质量是0.9×103kg/m3
D. 宇航员把月球岩石标本带回地球,标本的质量不变
9.小明想用光路图描述他看水中鱼的情境,正确的是( )
A.
B.
C.
D.
10.汽车开空调,挡风玻璃表面常常出现“水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冬天,水雾出现在挡风玻璃的外表面;夏天,水雾出现在挡风玻璃的内表面
B. 冬天,水雾出现在挡风玻璃的内表面;夏天,水雾出现在挡风玻璃的外表面
C. 无论冬夏,水雾都是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D. 无论冬夏,水雾都是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11.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有大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 熔化一部分B. 全部熔化C. 一点也不熔化D. 无法判断
12.小雨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 当u=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 当u=2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1cm处移动到距凸透镜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13.甲、乙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方向运动,运动的s−t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乙一直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 甲、乙在运动了1.5km处相遇
C. 前5min内,甲的速度等于乙的速度
D. 从开始到最后的整个运动过程中,甲、乙相遇一次
14.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出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几组数据并绘出如图所示的m−V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量杯质量为40gB. 40cm3的该液体质量为40g
C. 该液体密度为1.25g/cm3D. 该液体密度为22g/cm3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5分)
15.如图;图甲中物体的长度为______ cm,图乙中秒表的示数为______ s。
16.音叉三次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示波器展现的波形如图甲、乙、丙所示,其中______两个波形图的音调相同;______两个波形图的振幅相同(选填“甲”、“乙”或“丙”)。甲、乙、丙三个波形图的______相同(选填音调、响度、音色)。
17.如图所示为珠海市香山湖公园,站在湖边能看到水中的鱼儿是因为光的______;看到亭子的倒影是因为光的______;游客看亭子的玻璃窗会感到刺眼,是因为光发生_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
18.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若不小心被水蒸气烫伤,伤情比被沸水烫伤更严重(如图所示)。主要原因是:从壶嘴喷出的高温水蒸气除了直接烫伤手之外,它还会在皮肤表面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并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量,造成二次烫伤,我们平常看到煮开的热水冒着白腾腾的“水雾”______(选填“是”或“不是”)水蒸气。
19.甲、乙两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所用时间之比为2:3,运动路程之比为1:2,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______;若通过相同的路程,则甲、乙两物体所用时间之比为______。
20.一物体作直线运动,全程48m,前一半路程用4s,后一半路程用6s,那么物体通过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______ m/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m/s.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
21.请在图中作出物体AB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保留作图痕迹)。
22.已知凹透镜的两条入射光线,画出图中对应的折射光线。
23.如图所示,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到水面,请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7分)
24.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_ ;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______ (填“较小”或“较大”)
(3)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____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25.小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在竖立的玻璃板前5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烛焰高4cm,小乐发现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她再取一段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放在像处,发现该蜡烛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
(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
(2)从A这一侧看B蜡烛好像被点燃了,其烛焰的高是______cm;
(3)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该实验最好在______的环境中进行(选填“较亮”或“较暗”);
(4)小乐在A蜡烛烛焰的像处放一光屏,直接观察光屏,看不到像,说明平面镜成______像。(选填“实”或“虚”)
(5)小乐把A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A蜡烛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像。
(1)实验前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 ,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此时光屏上能观察到清晰的像,此时的像为倒立______ (选填“放大”、“缩小”)的像,生活中的______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规律制成的;
(3)随着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为了让像再次成在光屏中央,需要将透镜向______ 移动;(“上”或“下”)
(4)若将一副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往左适当调节光屏的位置,像又会变清晰。则所用的眼镜对光有______ (“会聚”或“发散”)作用为______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若此时移开眼镜,为了使像再次清晰,可将蜡烛向______ 方移动。
(5)实验过程中,不小心用指尖触摸到凸透镜的一小部分,在光屏上______ (“有”或“没有”)指尖的清晰的像。
27.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
(1)图甲的实验装置,安装时应按照______ (选填“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的顺序;
(2)图甲装置中硬纸板的主要作用是______ ;
(3)小明观察到水在沸腾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气泡,气泡如图______ (选填“丙”或“丁”);
(4)小明用质量为m1的水做实验,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出图乙中的a图象,由a图象可知:水沸腾时______ 热量,温度______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5)若换用初温相同的质量为m2(m2>m1)的水做实验,得到图象是图乙中的______ (选填“b”、“c”或“d”)。
28.在做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小明想知道食用油的密度,于是他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发现指针静止时,位置如甲图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2)天平调节平衡后,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28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食用油,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如图乙(黑色方块处为游码对应位置)所示,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尽可能倒入量筒中,食用油的体积如图丙为40mL,则烧杯中食用油的质量为______ g,食用油的密度为______kg/m3。
(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食用油密度与真实值相比偏大,原因是______。
(4)小华认为不用量筒也能测量出食用油的密度,他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
②在烧杯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③把烧杯中的水倒尽,烧杯擦干净后再装满食用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为m2。
则食用油的密度表达式ρ=______(用符号表示,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29.在火车站,通常可见到列车运行时刻表,其中T114次列车时刻表如表:
由表中可知:从上海到蚌埠的平均速度约为多少km/h?
30.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近视率已接近70%,许多青少年不得不过早地戴上了眼镜。组成眼镜主要材料的部分技术指标如下表所示:
(1)若小明配戴的眼镜,左右均为完全一样的树脂镜片,每块镜片的体积为5cm3,则该副眼镜的镜片质量是多少?
(2)若小明所戴眼镜镜架的主要材质为铜合金,其质量为27g,若以钛合金代替铜合金,这副镜架的质量将减少12g,则该钛合金的密度是多少?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苏翊鸣在空中向前运动时,以场地的跳台、现场的观众和天上的云朵为参照物,苏翊鸣的位置都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ABD错误;以苏翊鸣的滑板为参照物,苏翊鸣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故C正确。
故选:C。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要先选取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2.【答案】A
【解析】解: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的是响度跟振幅的关系;
B、敲击不同水量的瓶子,瓶子和水振动发出声音,且瓶内的水越多,振动的频率越低,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研究的是频率跟音调的关系;
C、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研究的是频率跟音调的关系;
D、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时听声音的变化,由于梳齿振动频率不同,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声音变高,所以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综上所述A所研究问题与其他三个不同。
故选:A。
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音调和频率,以及响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解答,难度不大。
3.【答案】A
【解析】解:A.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来改变钢尺的振动频率,钢尺伸出桌边越长,振动越慢,频率越低,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幅度,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实验中需注意比较钢尺伸出桌边的部分发声音调高低的变化,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声音的音调高,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在“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的实验装置中,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2)钢尺伸出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牢记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学会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实验。
4.【答案】B
【解析】解:A、夏天,我们看到冰糕冒“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秋天的清晨,许多叶子的表面有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B正确;
C、寒冬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C错误;
D、用久了的白炽灯泡内表面发黑,是钨丝在高温下升华后遇冷凝华的结果,故D错误。
故选:B。
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的掌握,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明确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5.【答案】A
【解析】解:
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焦距太短,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由图知,甲图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甲图表示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眼以前发散一些,所以应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则乙图是近视眼的矫正原理图。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或眼球的前后径太长,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此可以确定哪一个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图示的四个图来源于课本,分别表示了远视眼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的光路图。明确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6.【答案】A
【解析】解:A.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最新磁悬浮蓝牙音箱是高科技产品,但是其发声仍需要振动,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故B正确;
C.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调节音量开关,调大音量,声音的响度就变大,故C正确;
D.人们可以分辨出音箱播放的是哪首歌曲,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正确;
故选:A。
(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大多是由空气这种介质传播的;
(3)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此题综合性较强,考查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等知识;结合声音产生、传播的条件,区分好声音的三个特征,可解答此题。
7.【答案】B
【解析】解:A.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开凿隧道时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故A正确;
B.紫外线可以让荧光物质发光,验钞机利用紫外线辨别钞票的真伪,故B错误;
C.当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会发生偏折,远离法线,眼睛看上去铅笔弯折了,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正确;
D.光的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同样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D正确。
故选:B。
(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紫外线可以让荧光物质发光。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复色光发生折射时,会出现色散现象,如:海市蜃楼、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雨后天空中的彩虹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4)漫反射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所以我们能从各个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漫反射也遵守反射规律。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生活中光现象原理的判断,这是我们光现象中的重点,是中考时必考的一个知识点。
8.【答案】D
【解析】解:A、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质量和体积无关,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密度相同,故A错误;
B、“铁杵磨成针”时,铁杵的质量、体积都变小,密度大小不变,故B错误;
C、冰的密度是0.9×103kg/m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体积为1m3的冰,它的质量是0.9×103kg,故C错误;
D、宇航员把月球岩石标本带回地球,标本的位置发生变化,质量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1)(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3)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4)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位置、形状、状态和温度变化。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质量、密度概念的了解与掌握,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同种物质同种状态下密度相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物体位置、形状、状态和温度变化。
9.【答案】D
【解析】解:看到水中的鱼(鱼的像),是鱼反射的光线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而形成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A、图中光沿直线传播,没有发生折射,故A错误;
B、图中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错误,故B错误;
C、图中光的传播方向正确,但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应该是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C错误;
D、图中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故D正确。
故选:D。
看到水中的鱼(鱼的像),是鱼反射的光线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而形成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据此判断。
本题考查了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关键是搞清楚光的传播方向。
10.【答案】B
【解析】解:夏天汽车使用空调,车内温度低于车外温度,车玻璃比车外空气温度低,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为小水珠凝结在玻璃外表面。
寒冷的冬天使用空调,车内温度高于车外温度,车玻璃比车内温度低,车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小水珠凝结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选:B。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玻璃上的小水珠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分析时要注意水雾出现在温度高的一侧。
当车内温度高车外温度低时,车内水蒸气液化;当车内温度低车外温度高时,车外水蒸气液化。不应弄混了。
11.【答案】C
【解析】【分析】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并且要继续吸热。
并且要知道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温度保持不变。
此题主要考查了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及晶体熔化的条件。
【解答】
冰是晶体,若给烧杯中的冰加热时,烧杯中的冰会熔化,但完全熔化前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试管中的冰达到熔点,但由于温度相同无法传递热量,则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所以不能熔化。
故选:C。
12.【答案】D
【解析】解:A、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u=v=2f=20cm时,所以f=10cm。故A错误。
B、当u=15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当u=25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故C错误。
D、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故D正确。
故选:D。
(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以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像距、像之间的关系,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13.【答案】B
【解析】解:
A、由s−t图象可知,甲车先做匀速直线运动,在5−10min静止,10min后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乙车一直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甲车先做匀速直线运动,后静止,在1.5km处甲乙第一次相遇,故B正确;
C、前5min内(时间相同),甲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车通过的路程,由v=st可知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故C错误;
D、由图象可知,从开始到最后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在1.5km处甲乙第一次相遇,在3.0km处甲乙第二次相遇,故D错误。
故选:B。
首先可以看到的是该图象是路程与时间的图象,故可以求出甲乙两个物体的速度,然后即可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了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和速度、路程的计算,要注意乙也做匀速直线运动,只是启动的时间晚15min,同时注意坐标的单位。
14.【答案】B
【解析】解:(1)设量杯的质量为m杯,液体的密度为ρ,
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V1=2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1=m1+m杯=40g,
则由m=ρV可得:ρ×20cm3+m杯=40g,---------①
当液体体积为V2=8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2=m2+m杯=100g,
可得:ρ×80cm3+m杯=100g,--------②
联立①②解得液体的密度:ρ=1g/cm3,故C、D错误;
将ρ=1g/cm3代入①解得m杯=20g,故A错误;
(2)当液体的体积V3=40cm3,则液体的质量:m3=ρ×V3=1g/cm3×40cm3=40g,故B正确。
故选:B。
(1)设量杯的质量为m杯,液体的密度为ρ,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V1=2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1;当液体体积为V1=8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2,列方程组求出液体密度和量杯质量;
(2)当液体的体积V3=40cm3,利用m=ρV求液体质量。
读取图象获取信息,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计算,是本题的一大特点,形式较为新颖,即考查了密度的相关计算,同时更考查了对图象的认识,值得我们关注,这也是我们应该锻炼的实验能力。
15.【答案】1.8799.8
【解析】解:(1)由图知: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端与2.00对齐,右端示数3.85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87cm−2.00cm=1.87cm;
(2)中间表盘的指针在1和2之间,偏向“2”一侧;周围表盘的指针在39.8s处,所以此时为1min39.5s=99.8s。
故答案为:1.87;99.8。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读取不同测量工具的示数时,都要先明确分度值,视线与指针所在刻度相垂直。没有特殊的说明,除长度测量外,其他测量结果不需要有估读值。
16.【答案】甲、乙 甲、丙 音色
【解析】解:由图可知,甲、乙两个波形图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说明频率相同、音调相同;
甲、丙两个波形图偏离原位置拓幅度相同,说明振幅相同、响度相同;
甲、乙、丙三个波形图的形状特点相同,则它们的音色相同。
故答案为:甲、乙;甲、丙;音色。
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本题主要考查了通过对波形图的认识来辨别声音的不同特性,属声学基础题。
17.【答案】折射 反射 镜面
【解析】解:水中鱼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鱼的虚像,即鱼“影”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看到亭子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游客看亭子的玻璃窗会感到刺眼,玻璃窗造成的光污染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引起的。
故答案为:折射;反射;镜面。
(1)水中鱼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鱼的虚像;
(2)“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与漫反射两种,光污染主要是由镜面反射引起的。
本题考查了折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以及镜面反射的危害,此题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18.【答案】液化 放出 不是
【解析】解: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该过程放出热量。我们平常看到煮开的热水冒着白腾腾的“水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所以不是水蒸气。
故答案为:液化;放出;不是。
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该过程放出热量,据此分析即可。
此题考查水蒸气液化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题目。
19.【答案】3:4 4:3
【解析】解: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t甲:t乙=2:3,运动的路程之比s甲:s乙=1:2,
则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v甲v乙=s甲t甲s乙t乙=s甲t乙s乙t甲=1×32×2=34。
若通过相同的路程,则甲、乙两物体所用时间之比:t甲′t乙′=sv甲sv乙=v乙v甲=43
故答案为:3:4;4:3。
知道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和运动的路程之比,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
若通过相同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甲、乙两物体所用时间之比。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注意求比值时不要顺序颠倒,以防出错。
20.【答案】6;4.8
【解析】解:
(1)前半程路程:
s1=12s=12×48m=24m,
物体通过前一半路程的速度:
v1=s1t1=24m4s=6m/s;
(2)物体走全程需要的时间:
t=4s+6s=10s,
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
v=st=48m10s=4.8m/s.
故答案为:6;4.8.
(1)求出前半程路程,知道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物体通过前一半路程的速度;
(2)知道物体运动全程长,求出走完全程需要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计算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绝不是速度的平均(加起来被2除).
21.【答案】解: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解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
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在平面镜成像作图中,若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要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先作出端点和关键点的像点,再用虚线连接各点即为物体的像。
22.【答案】解: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如图所示:
【解析】在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对光的作用来作图。
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23.【答案】解:过入射点O做法线ON,从而确定了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左侧,并确定了入射角的大小。然后利用光的反射规律做出对应的反射光线OB。
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所以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由此可以做出对应的折射光线OC。
答案如下图所示:
【解析】过入射点做出法线,然后利用光的反射规律和光的折射规律做出对应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做光路图时,要注意实线和虚线,光线要画箭头等细节,若告诉了入射角的大小,一定要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24.【答案】v=st 较小 小于
【解析】解:(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
(3)由图知,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时间是3s,通过下半程所用的时间t=5s−3s=2s,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相同,由v=st可知,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小于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1)v=st;(2)较小;(4)小于。
(1)公式v=st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3)比较上半程和下半程所用的时间,得出结论。
“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st算出平均速度。
25.【答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4 较暗 虚 不变
【解析】解:
(1)实验中玻璃板不但能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所以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从A这一侧看B蜡烛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蜡烛B与A的像完全重合,则蜡烛B的烛焰与蜡烛A烛焰的像的大小相等,所以蜡烛B的烛焰高为4cm;
(3)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这样可以增加光线的对比,使观察效果更明显;
(4)因平面镜成虚像,所以光屏放在虚像的位置时,直接观察光屏,将看不到像;
(5)由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可知,将蜡烛远离玻璃板时,蜡烛所成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4;(3)较暗;(4)虚;(5)不变。
(1)根据平面镜不能透光,只能反射光,不能确定出像的位置,而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这一特点分析;
(2)平面镜成像与成像物体大小相等;
(3)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在比较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射出光都对眼睛有刺激,干扰人的视线;
(4)平面镜成虚像,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是实像能用光屏呈接,虚像不能用光屏呈接;
(5)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
本题考查了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在近年中考题中较为热点。重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的考查,这些题往往有规律可循,做题过程中注意积累。
26.【答案】同一高度 缩小 照相机 下 会聚 远视 左 没有
【解析】解:(1)实验前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在光屏上能观察到清晰的像,此时物距大于像距,像为倒立缩小的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规律制成的;
(3)由于此时成倒立的实像,蜡烛变短,则成的像向上运动,为了使像回到光屏的中央,应该将透镜向下调节;
(4)将一副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只将光屏往左适当调节光屏的位置,即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时,又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清晰的像,说明提前成像了,故放置的是使光线会聚的凸透镜,这种眼镜是用来矫正远视眼的;若此时移开眼镜,为了使像再次清晰,可将蜡烛向左方移动;
(5)实验过程中,不小心用指尖触摸到凸透镜的一小部分,指尖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不会成实像,故在光屏上没有指尖的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2)缩小;照相机;(3)下;(4)会聚;远视;左;(5)没有。
(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实验前需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规律制成的;
(3)在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相对于凸透镜向下运动,则像向上运动,据此分析解答;
(4)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5)根据u
27.【答案】由下到上 减少热量散失 丙 吸收 不变 c
【解析】解:(1)图甲的实验装置,安装时应按照由下到上的顺序;
(2)图甲装置中硬纸板的主要作用是减少热量的散失;
(3)小明观察到水在沸腾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气泡,气泡如图丙,此时气泡上升变大;
(4)小明用质量为m1的水做实验,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出图乙中的a图象,由a图象可知: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若换用初温相同的质量为m2(m2>m1)的水做实验,得到图象是图乙中的c;此时加热时间延长,但是沸点不变。
故答案为:(1)由下到上;(2)减少热量散失;(3)丙;(4)吸收;不变;(5)c。
(1)为了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器材由下到上组装。
(2)硬纸板可以减少热量散失。
(3)水在沸腾前气泡上升变小,气泡沸腾时上升时不断有新的水蒸气产生并进入到气泡内部,所以气泡上升变大。
(4)水在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
(5)水的质量越大,从开始到加热到沸腾时需要的时间越长,在同样的条件下,沸点不变。
知道水的沸腾特点;知道水沸腾前后气泡的变化情形。
28.【答案】左 ×103 烧杯中的食用油不能全部倒入量筒中,烧杯上有残留的食用油,导致食用油的体积测量值偏小 m2−m0m1−m0⋅ρ水
【解析】解:(1)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拨至标尺零刻度线上,发现横梁稳定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说明天平的左端上翘,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左端调节;
(2)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1=50g+10g+1.2g=61.2g,
烧杯的质量是:m2=28g,
烧杯中食用油的质量:m=m1−m2=61.2g−28g=33.2g,
食用油的体积:V=40mL=40cm3,
食用油的密度:ρ=mV=32.2g40cm3=0.83g/cm3=0.83×103kg/m3;
(3)由于烧杯中的食用油不能全部倒入量筒中,烧杯上有残留的食用油,导致食用油的体积测量值偏小,根据ρ=mV得,食用油的密度测量值偏大。
(4)烧杯中水的质量为:m水=m1−m0,
烧杯中水的体积:V水=m水ρ水=m1−m0ρ水,
因为装满食用油和装满水的体积相等,所以食用油的体积:V=V水=m1−m0ρ水;
食用油的质量:m=m2−m0,
食用油的密度:ρ=mV=m2−m0m1−m0ρ水=m2−m0m1−m0⋅ρ水。
故答案为:(1)左;(2)33.2;0.83×103;(3)烧杯中的食用油不能全部倒入量筒中,烧杯上有残留的食用油,导致食用油的体积测量值偏小;(4)m2−m0m1−m0⋅ρ水。
(1)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平衡螺母向上翘的一端调节;
(2)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对应刻度值之和;烧杯中食用油的质量等于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与空烧杯质量的差;食用油的体积等于食用油面对应的刻度值;知道食用油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食用油的密度;
(3)由于烧杯中的食用油不能全部倒入量筒中,导致食用油的体积测量值偏小,密度测量值偏大;
(4)没有量筒,可以采用烧杯中装满水和装满食用油,使水和食用油的体积相等,间接测量食用油的体积,求出食用油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求出食用油的密度。
本题考查了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食用油的密度、只有天平测量食用油的密度,这两种方法是测量液体密度常用的方法,一定要熟练掌握,属于中等难度。
29.【答案】解:由列车时刻表可知,从上海到蚌埠的路程s=484km−0km=484km;
由列车时刻表可知,列车从上海出发达到蚌埠所用时间t=22:00−18:00=4h;
列车从上海到蚌埠的平均速度v=st=484km4h=121km/h。
答:从上海到蚌埠的平均速度约为121km/h。
【解析】由列车时刻表可知从上海到蚌埠的路程;由列车时刻表可知列车从上海到蚌埠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列车从上海到蚌埠的平均速度。
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以及对列车时刻表的认识,是一道基础题。
30.【答案】解:(1)该副眼镜镜片的体积V=5cm3×2=10cm3,
由ρ=mV可得,该副眼镜镜片的质量:
m树脂=ρ树脂V=1.2g/cm3×10cm3=12g;
(2)由ρ=mV可得铜合金镜架的体积:
V镜架=m铜ρ铜=27g9.0g/cm3=3cm3,
换成钛合金后的质量:
m钛=m铜−9g=27g−12g=15g,
钛合金的密度:
ρ钛=m钛V镜架=15g3cm3=5g/cm3。
答:(1)该副眼镜的镜片质量是12g;
(2)该钛合金的密度为5g/cm3。
【解析】(1)求出该副眼镜镜片(两块)的体积,利用ρ=mV求该副眼镜镜片的质量;
(2)利用ρ=mV求铜合金镜架的体积,换成钛合金后的质量等于铜合金镜架的质量减去12g,再利用密度公式求钛合金的密度。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能从表格中得出相关信息是关键。停靠站
到达时刻
开车时刻
里程/km
上海
…
18:00
0
蚌埠
22:00
22:15
484
济南
03:04
03:12
966
北京
08:00
…
1463
树脂镜片
玻璃镜片
铜合金
钛合金
透光量
92%
91%
密度(g/cm3)
1.2
2.5
9.0
性能
较耐磨损
耐磨损
较耐腐蚀
耐腐蚀
2022-2023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