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篇微考点增分专练微考点29生物多样性
展开1.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对古时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于( )
A.提供水源B.挡风保暖
C.食物丰富D.围猎场所大
2.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 )
A.降水较多B.蒸发较弱
C.温度较高D.径流较少
3.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 )
A.缺乏鼠类食物B.冷空气易集聚
C.地下水位高D.鼠类天敌多
[2021·海南卷]2021年5月7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口举办,展会上亮相的吉祥物的原型来自海南特有物种海南长臂猿。该物种在海南曾广泛分布,后濒于灭绝,1980年建立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后,其数量已有较大增长。海南长臂猿旱季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区的树冠层活动。据此完成4~6题。
4.在野外追踪海南长臂猿的活动轨迹,以下方案最合理的是( )
A.1月,海拔1000米以下
B.4月,海拔1000米以上
C.7月,海拔1000米以下
D.10月,海拔1000米以上
5.当前,影响海南长臂猿生存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
A.天敌多,食物少
B.热带季雨林面积不断减少
C.全球变暖,病虫害增多
D.栖息地破碎,彼此分割
6.基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有效保护海南长臂猿的措施是( )
A.发展基因技术,优化海南长臂猿种群结构
B.加快道路建设,完善保护区的基础设施
C.加强巡山和人工驯化,保护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环境
D.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扩大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空间
[2023·西安市调研]2021年10月11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p15)在云南昆明举行,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号召人们关注生物多样性,携手行动,同心协力,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云南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高密度的自然景观类型,保存有许多珍稀、特有或古老的类群,是公认的生物多样性重要类群分布最为集中、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如图分别为昆明位置示意图(图甲)、贵阳位置示意图(图乙)。据此完成7~9题。
7.与贵州省相比,云南省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
B.纬度较低,热量条件好
C.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D.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干扰少
8.冬季,昆明气温比贵阳高的原因可能是( )
A.正午太阳高度大获得太阳辐射强
B.受西南风暖性气流影响
C.受东北季风影响天气晴朗
D.临近海洋受海洋调节明显
9.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保护生物多样性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在保护区内大规模进行生态移民
B.对缓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
C.保护生态环境,不允许进行经济活动
D.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减少碳排放
[2023·河南省焦作市二模]红脚隼是小型猛禽,身长不足30厘米,主要以蝗虫、蟋蟀和蝼蛄等昆虫为食。红脚隼主要繁殖于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以及邻近的俄罗斯东南部和蒙古东北部,越冬于非洲东南部,迁徙过程中日间迁飞、夜晚停歇。2018年4月26日研究人员将在贵阳捕获的健康红脚隼安装定位跟踪器后放飞,获取其春季迁徙部分路线如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该红脚隼在图示迁徙过程中( )
A.先后经过常绿林、落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带
B.借助大气对流的上升气流,飞行越来越省力
C.由于繁殖需要,春季迁徙速度明显快于秋季迁徙
D.前段主要在平原人工林中夜栖,后段在山地森林中夜栖
11.该红脚隼在中国境内迁徙路线绕道率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
A.飞行能力增强
B.可借助西南季风
C.可借助东南季风回重庆
D.沿线地势相对较低
12.该红脚隼选择农村作为途中停歇地主要是因为( )
A.农田可以提供丰富的食物
B.在农村深受村民爱护
C.村落可提供大量优质筑巢地
D.误食沾毒食物概率低
[答题区]
13.[2023·湖北荆州市统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吉尔吉尔河地处肯尼亚东非大裂谷内,以吉尔吉尔镇为界分为上游、下游,上游、下游地势落差较大。未受人类活动干扰前,该流域生物多样性丰富。随着吉尔吉尔镇及周边定居人口的增长,农业开发侵占了原有植被,上游开辟了种植园和粗放农田,下游以放牧和集约农田为主。受人类活动影响,吉尔吉尔河下游断流时间延长,河漫滩遭到强烈冲刷。下图示意吉尔吉尔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
(1)分析吉尔吉尔河流域未受干扰前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条件。(6分)
(2)推测吉尔吉尔河上游与下游小气候的差异,并简述造成差异的原因。(6分)
(3)梯度可以衡量一定方向上地理特征的变化率。与吉尔吉尔河上游地区相比,分析下游地区由河岸至两侧植被类型变化梯度的大小。(4分)
微考点29 生物多样性
1~3.答案:1.B 2.D 3.C
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杭盖草原为蒙古族的牧场,纬度较高,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强烈,气候寒冷。选择有山地的地区南坡即阳坡越冬,相比北坡而言,一方面日照时间较长,光热条件较好,另一方面,位于西北季风的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较小,较温暖,B正确;山地的水源、食物相比浅丘和河谷没有优势,A、C错误;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猎人以狩猎为生,故围猎场所与游牧民族选择山地越冬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第2题,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坡度较小,降水降落到地表后形成的地表径流流速较慢,地表水下渗较多,土壤水分含量较多,径流较少,牧草生长更好,D正确。杭盖草原的缓丘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距离较近,气候特点相似,气温和年降水量差异不大,蒸发差异也不大,A、B、C错误。故选D。第3题,据材料可知,鼠类通过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打洞为其提供栖息和生活的场所,在河谷地区,地下水位较高,打洞常常被地下水淹没,导致无法栖息,所以鼠类往往远离河谷地区生活繁衍,故导致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C正确;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鼠类食物丰富,A错误;河谷位于缓坡之间,冷空气集聚作用不明显,B错误;河谷与缓坡空间距离并不远,天敌数量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C。
4~6.答案:4.C 5.D 6.D
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海南长臂猿旱季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区的树冠层活动。海南为热带季风气候,10月~次年3月为旱季,4~11月为雨季;1月降水少,海南长臂猿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7月为雨季,海南长臂猿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区域,故A错误、C正确;4月和10月为旱季和雨季的交换季节,其活动轨迹不易追踪,故B、D错误。故选C。第5题,根据材料1980年建立了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所以当前食物增多,故A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热带季雨林面积增大,故B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对中高纬度影响较大,对低纬度影响小,故C错误;读图可知,自然保护区中猿群分布比较分散,且有山脊、道路等将其栖息地分割,影响其生存,故D正确。故选D。第6题,基因技术应主要针对濒临灭绝的生物种类,根据材料,近些年海南长臂猿数量有所增加,不需要采用基因技术,故A错误;道路建设,使栖息地更加破碎,不利于保护海南长臂猿,故B错误;加强巡山会打扰其生存环境,人工驯化不利于野生习性的保护,故C错误;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扩大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进而扩大其生存空间,有效保护海南长臂猿,故D正确。故选D。
7~9.答案:7.C 8.B 9.D
解析:第7题,云南省纬度低且地形起伏较大、地形类型较复杂,特别是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垂直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多。贵州与云南相比纬度接近,热量差异不大,但贵州的地形相对高度小,生物多样性较云南少,C正确、B错。两地均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A错。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差异不是很大,不是主要原因,D错。故选C。第8题,昆明和贵阳纬度相近,昆明冬季气温高的原因是位于昆明准静止锋暖气团一侧,受西南风暖性气流影响较强,气温相对较高,而不是受东北季风的影响,B正确、C错。昆明纬度略低于贵阳,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角略大,但相比于B选项而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是主要原因,A错。昆明和贵阳两地均没有直接临海,气温受海洋的直接调节不明显,D错。故选B。第9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可以多乘坐公共交通,通过减少碳排放来减少对生物的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D正确;在保护区内大规模进行生态移民并不现实,移民成本高,A错误;坡耕地包括陡坡和缓坡耕地,退耕还林应在陡坡,对于坡度较缓的缓坡可发展梯田农业,不一定要进行退耕还林,B错误;保护生态不是任何经济活动都不允许,可以适度发展生态旅游,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经济,C错误。故选D。
10~12.答案:10.C 11.D 12.A
解析:第10题,由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脚隼在图示迁徙过程中先后经过常绿林、落叶林,并未经过针阔叶混交林带,A错误。春季,红脚隼应借助水平气流飞行,与大气对流形成的上升气流关系不大,B错误。读图可知,春季由于繁殖需要,红脚隼成鸟大约用了7天的时间到达华北地区的繁殖地,迁徙速度快;秋季迁徙时幼鸟随成鸟一起迁徙南飞,基于幼鸟体力等因素,飞行速度较慢,所以春季迁徙速度明显快于秋季迁徙,C正确。图中显示,前段主要位于山区,红脚隼在山地森林中夜栖,后段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在平原人工林中夜栖,D错误。故选C。第11题,由材料及图示信息“红脚隼是小型猛禽,身长不足30厘米”分析可知,由于红脚隼体型小,飞行高度不高,在中国境内迁徙路线绕道率很低,说明沿线地势相对较低,A错误、D正确。回重庆可以借助偏北风,B错误。红脚隼在中国境内迁徙路线受东南季风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D。第1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红脚隼选择农村作为途中停歇地,是因农村周边的农田可以为红脚隼提供丰富的食物,A正确。与深受村民爱护、村落可提供大量优质筑巢地及误食沾毒食物概率低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13.答案:(1)地处裂谷带内,环境较为封闭,生物演化较为独立,多特有种生物;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适宜多种生物生存;上游和下游、谷底和谷坡环境差异较大。
(2)差异:上游降水量较大,气温较低(或下游降水量较小,气温较高)。
原因:下游地势更低,气流到达东非大裂谷时下沉更深,增温减湿更明显。
(3)与上游相比,下游更干旱,植被对河水的依赖性更强;越接近河岸,喜湿的植被越集中,越远离河岸,耐旱的植被越多,导致下游的植被类型变化梯度更大。
解析:本题考查吉尔吉尔河小流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第(1)题,根据材料,“吉尔吉尔河地处肯尼亚东非大裂谷内,以吉尔吉尔镇为界分为上游、下游,上游、下游地势落差较大。未受人类活动干扰前,该流域生物多样性丰富”可知,吉尔吉尔河流域地处裂谷带内,东非裂谷带的特点是两岸悬崖壁立,环境较为封闭,生物演化较为独立,多特有种生物;根据图示中纬度分布可知,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适宜多种生物生存;根据材料“上游、下游地势落差较大”可知,上游和下游、谷底和谷坡环境差异较大,物种垂直分异和水平分异都较大,物种丰富,受人类干扰小。第(2)题,读图,吉尔吉尔河上游有森林、湿地分布,下游是干草原分布,可推知吉尔吉尔河上游与下游小气候的差异是:上游降水量较大,气温较低(或下游降水量较小,气温较高)。原因:下游地区有湖泊分布,说明下游地势更低,气流到达东非大裂谷时下沉更深,增温减湿更明显。第(3)题,与上游相比,下游地区由河岸至两侧植被类型变化梯度要更大。原因,下游周围分布干草原,气候更干旱,水源是植被生长的限制性因素,河水是植被主要的水源来源;越接近河岸,地下水埋藏越浅,水分充足,喜湿的植被越集中;越远离河岸,地下水受河水补给越小,地下水埋藏越深,耐旱的植被越多,导致下游的植被类型变化梯度更大。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统考版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篇微考点增分专练微考点26瀑布: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篇微考点增分专练微考点26瀑布,共6页。
统考版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篇微考点增分专练微考点20洋流: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篇微考点增分专练微考点20洋流,共6页。
统考版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篇微考点增分专练微考点19盐湖: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篇微考点增分专练微考点19盐湖,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