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解题技能技能1常见地理图表判读
展开一、选择题(共16小题)
(2023·山东青岛三模)在北半球,由北向南逆行的暖锋叫倒暖锋。倒暖锋是我国东北地区特有的天气过程,其具备暖锋特征,但与常见的暖锋又有明显不同。东北地区在倒暖锋天气形成之前的两天都有一次寒潮袭击,随后又受到东北方鄂霍茨克海的极大影响。图为某倒暖锋过境前后某测站14-24时气温与风向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本次倒暖锋( C )
A.16-18时过境,向东南推进并伴随降雪过程
B.18-20时过境,向西北推进并伴随大风过程
C.20-22时过境,向西南推进并伴随增温过程
D.22-24时过境,向东北推进并伴随降水过程
2.在倒暖锋影响下,下图中与锋面附近近地面等压线分布最接近的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16-18时风向由西南风转为西北风,推进方向应为先向东北再向东南,A错误;18-20时风向为偏北风,推进方向为向偏南方向,B错误;20-22时风向为东北风,气温升高,此时符合倒暖锋过境时的特征,吹东北风时锋面应该向西南推进并伴随增温过程,C正确;22-24时由东北风转为西北风,推进方向应为偏南方向且气温降低,D错误。第2题,由题可知,倒暖锋是一种由北向南的特殊暖锋,结合所学知识,锋面应形成于低压槽附近,因此测站受倒暖锋影响时应位于低压槽,且风向为偏北风。①测站位于低压中心,A错误;②测站位于低压槽,且由锋面气旋的等压线分布情况可知该测站风向为东北风,B正确;③测站位于低压槽,但是由锋面气旋的等压线分布可知其风向为偏南风,C错误;④测站位于高压脊,不会出现锋面活动,D错误。
(2023·湖北模拟)中国是拥有花岗岩景区最多的国家之一,如安徽黄山、天柱山,江西三清山、灵山,组成地貌景观的物质均为中生代花岗岩。灵山位于江西省东部,地质时期强烈的造山运动、岩浆活动频繁发生,形成了灵山外缘陡峻、内缘平缓的大型复式环状花岗岩体。下表为黄山、三清山、天柱山、灵山花岗岩景观类型对比。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灵山花岗岩地貌的形成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C )
A.b-c-a-e-d B.b-c-a-d-e
C.c-b-a-e-d D.c-b-a-d-e
4.灵山和天柱山的锥状峰林、石锥地貌景观没有黄山和三清山发育,主要是因为与黄山和三清山相比,灵山和天柱山( A )
A.冰川及融冻侵蚀较弱 B.岩石性质更松软
C.流水侵蚀较弱 D.风化作用更弱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a阶段为内、外力作用下,水平节理和垂直节理向岩层深处不断延伸的阶段;b阶段为内力作用为主导的花岗岩出露地表的阶段;c阶段是形成初期岩浆侵入;d阶段中花岗岩风化最为严重,且地形尺度最小,为崩塌形成石海和造型石阶段;e阶段是花岗岩体崩裂,形成了花岗岩脊岭状群峰及峰丛、峰柱;由此推知,灵山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为c-b-a-e-d,C正确。第4题,锥状地貌是冰川侵蚀的典型地貌之一,读表格可知,与黄山相比,灵山最高峰低约400米,冰川侵蚀较弱,A正确;天柱山,江西三清山、灵山,组成地貌景观的物质均为中生代花岗岩。岩石性质都不松软,B错误;都位于季风气候区,流水侵蚀均较强,C错误;风化作用更弱不是锥状峰林、石锥地貌景观形成原因,D错误。
(2023·重庆沙坪坝模拟)图为21世纪20年代某年1~11月影响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指数统计图。读图,完成5~6题。
5.该年影响我国的副高特征为( A )
A.强度大且持续时间长 B.东伸北抬相对明显
C.影响范围较往年缩小 D.5月以后持续加强
6.当年夏季我国不同地区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是( B )
A.四川盆地干旱较轻 B.辽河流域雨涝偏多
C.长三角区洪涝肆虐 D.华北平原旱情严重
【解析】 第5题,读“21世纪20年代某年1~11月影响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指数统计图”可知,该年副高强盛时期(5月至11月)较30年平均值副高脊线西点偏西,面积偏大且维系时间长,说明该年副高强度大持续时间长,A正确;副高较强时西伸北抬明显,B错误;影响范围大,C错误;5月以后呈加强趋势,但不持续,有所波动,D错误。第6题,结合所学可知,强大副高控制影响,南方地区晴热天气为主,旱情较重,A、C错误;雨带快速推移到华北和东北,两地雨涝概率大于正常年份,B正确,D错误。
(2023·浙江桐乡模拟)下图是贵州省双河洞地区喀斯特地貌演变及水系变迁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目前阶段所示地区( D )
A.岩石类型多为玄武岩
B.因地壳抬升形成干谷
C.地表水下渗导致地下水埋深变深
D.流水作用导致地表更加崎岖
8.该喀斯特地貌区经济发展曾经困难重重,其原因可能是( C )
①气候干旱 ②热量不足 ③土壤贫瘠 ④耕地紧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7题,贵州省双河洞地区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可溶性岩石,比如石灰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A错误;谷地地势低,仅有地壳抬升不会形成谷地,外力作用在形成谷地过程中起重要作用,B错误;地表水下渗多,导致地下水埋深较浅,C错误;流水侵蚀严重,地表崎岖严重。D正确。第8题,喀斯特地貌区发生在降水多的地方,流水作用显著的地方,①错误;贵州省位于我国南方,热量条件好,②错误;贵州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土壤贫瘠,耕地面积少,③④正确,选C。
(2023·天津校联考三模)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和海水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据图推断,该地( A )
A.岩层①与②的形成环境不同
B.甲断层形成时间晚于三叠纪
C.侏罗纪气候干旱,植被稀少
D.石炭纪没有发生过海陆变迁
10.乙处地质构造的主要形成过程最可能是( D )
A.侵蚀搬运——断裂下陷——固结成岩
B.固结成岩——岩浆喷出——地壳抬升
C.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
D.固结成岩——挤压拱起——风化侵蚀
【解析】 第9题,岩层①为松散砂砾石层,岩层②为黑色泥岩层,两者颗粒物大小不同,松散砂砾石层多为河湖相沉积物,泥岩层多为湖相沉积,两处形成环境不同,A正确;阅读该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可知,三叠纪地层覆盖在断层之上,说明甲断层形成时间早于三叠纪,B错误;侏罗纪地层形成煤层,说明植被茂盛,推知气候湿润适宜植物生长,C错误;从海水深度变化图可知,石炭纪该地海陆变化频繁,膏盐岩、松散砂砾石层、黑色泥岩交替出现,D错误。第10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乙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主要受到挤压拱起,不是由于火山活动形成,形成过程中不会出现岩浆喷出、岩浆侵入,B、C错误;首先固结成岩,沉积岩地层形成;接着受水平内力挤压拱起,形成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影响,易被风化侵蚀;最后沉积物覆盖,D正确,断裂下陷会形成地堑,A错误。
(2023·重庆沙坪坝三模)鄱阳湖通过入江通道在湖口处汇入长江,近些年长江中下游河段和鄱阳湖的水文水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下图为鄱阳湖入江通道的水底地形横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与1998年相比,2015年鄱阳湖入江通道在该剖面处( C )
A.同水位时流量减小
B.水底地形在剖面两端变化最大
C.同流量时水位下降
D.水位为5米时的水面宽度变窄
12.下列选项与鄱阳湖入江通道水底地形变化最相关的是( C )
A.鄱阳湖流域水土流失加剧
B.夏秋季湖口附近长江干流的水位降低
C.鄱阳湖与长江水位差加大
D.冬春季湖口附近长江干流的水位升高
【解析】 第11题,由图可知,2015年的水底地形横剖面整体较1998年降低,故该段入江通道以下切侵蚀为主。水底地势降低,故相同水位时,通过该剖面的流量变大;相同流量时,该剖面的水位更低,A错误,C正确。与1998年相比,2015年水底地形的高程在剖面两端变化很小,B错误。水位即水面的高程,由图可见当水位为5米时,2015年的水面宽度比1998年的更宽,D错误。第12题,由图可知,该剖面2015年的水底地形整体较1998年降低,以下切侵蚀为主,故可以推测出鄱阳湖与长江干流的水位差应该加大,使得经过入江通道的地表径流流速增大,对泥沙的侵蚀搬运作用增大,水底地形的海拔才会不断降低,C正确。鄱阳湖流域水土流失如果加剧,则输入鄱阳湖的泥沙会增多,鄱阳湖湖床及入江通道则会淤积抬升,而非侵蚀,A错误。鄱阳湖为长江的吞吐湖,夏秋季长江干流的河水流入湖泊,若长江水位降低则水位差降低,经过通道的水流速度降低,不利于泥沙的侵蚀搬运,B错误。冬春季鄱阳湖的湖水流入长江,若长江水位升高,则水位差降低,经过通道的水流速度降低,不利于泥沙的侵蚀搬运,D错误。
(2023·北京朝阳模拟)滑雪场的可达性指从其他区域前往某一区域滑雪的便捷程度,一般用平均最短时间衡量。滑雪场的市场潜力指滑雪场吸引消费者的能力。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的滑雪场可达性与市场潜力统计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兼具可达性和市场潜力优势的地区是( C )
A.安徽、甘肃 B.山西、江苏
C.北京、天津 D.四川、辽宁
14.各地滑雪场持续发展的可行措施是( C )
A.晋陕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弥补交通劣势
B.云贵地区,利用现代技术,建设大型的滑雪场
C.川渝地区,优化交通条件,满足本地客源需求
D.东北地区,依托位置优势,多建高级别滑雪场
【解析】 第13题,结合我国部分地区的滑雪场可达性与市场潜力统计图可以看出,兼具可达性和市场潜力优势的地区位于第一象限,为陕西、天津和北京,C正确。第14题,晋陕地区,可达性好,没有交通劣势,A错误;云贵地区可达性和市场潜力都较差,利用现代技术,建设大型的滑雪场不利于可持续发展,B错误;川渝地区,优化交通条件,满足本地客源需求,C正确;东北地区,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弥补交通劣势,D错误。
(2023·吉林通化高三专题模拟)北京和张家口联合举办2022年冬奥会。据“张家口某滑雪场等高线图”,完成15~16题。
15.初学者应尽量选择坡度较缓的滑雪道练习。图中所示四条滑雪道最适合初学者练习的是( B )
A.L1滑雪道 B.L2滑雪道
C.L3滑雪道 D.L4滑雪道
16.四位学生绘制的MN段地形剖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A )
【解析】 第15题,初学者应选择坡度较缓的滑雪道练习,图示L1滑雪道最低处海拔(1 860~1 890),最高处海拔(2 070~2 100),相对高度(180~240);L2滑雪道最高处海拔(1 860~1 890),最低处海拔(1 710~1 740),相对高度(120~180);L3滑雪道最高处海拔(2 070~2 100),最低处海拔(1 710~1 740),相对高度(330~390);L4滑雪道最高处海拔(2 070~2 100),最低处海拔(1 710~1 740),相对高度(330~390);L2、L3、L4线路长度相差不大,L2相对高差最小,所以L2坡度最缓,L1和L2相比较L1线路短,高差大,坡度陡,所以最适合初学者的滑雪道为L2,选B。第16题,读图MN段M点海拔为1 830米,N点海拔小于1 710米,B、D错误;从M点至N点,先经过山脊,海拔先升高,后下降,A正确,C错误。
二、综合题(共2大题)
17. (2023·海南海口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3年4月21日海口出现冰雹现象,市民们纷纷称奇。冰雹是一种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我国冰雹天气大多出现在2~5月,也可能在盛夏强烈而持久的雷暴中降落,难以提前预报。冰雹受天气、地形影响大,雹灾是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下图为冰雹和冰雹形成过程图。
材料二 图为海南岛雨季降水量的分布示意图和部分地区景观图。
(1)据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描述冰雹的形成过程。
(2)评价春夏季节冰雹多发对海南省农业生产的影响。
(3)从海南岛地形、气候等因素考虑,指出图中AB线上植被景观是否一致,并说明判断理由。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结合图示进行分析,冰雹的形成首先是地表受热,地表水汽化变成水蒸气散溢到空气中,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不断增加;由于下垫面不断被加热,近地面的空气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水蒸气的含量不断增加,空气密度不断变小、变轻而向上运动,由于下垫面不断升温,上方被加热的空气形成强烈的上升运动,周边空气不断补充,形成强烈的对流天气;含有大量水蒸气的近地面热空气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由于气温降低,在凝结核上凝结形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悬浮在空中形成云;悬浮在空中小水滴或小冰晶随气流上升过程中,不断吸附周围小冰粒或水滴而增大,积雨云中上部温度低至0 ℃~-20 ℃,当上升气流比较强时,它把云的下部水滴带到上层,水滴便全部凝固成小冰晶;在积雨云中,上升气流变化无常,时强时弱,小冰晶随气流在空中上下翻滚着附着更多的水滴,好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变成大冰球,一旦增大到在云中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它就一落千丈,从空中摔落下来,由于下降速度快,降到地面时仍未融化水呈固态,则为冰粒或冰雹。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分为有利与不利两个方面,分别可以从对农作物、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等角度进行思考。从不利的角度来看,突发冰雹会导致农作物被冰雹砸伤、压倒、冻伤等情况,从而影响农作物的收成,严重甚至会导致绝收;冰雹降落带来的巨大冲击力,还会破坏土壤表层结构,导致土壤板结,并可能毁坏农业基础设施,使正在作业的农业人员伤亡。从有利的角度来看,冰雹带来的降水可以缓解海南省夏初旱情,冰雹融化下渗到土壤中,增加土壤含水量,同时,带来冰雹的强对流天气可以加快地表热量交换。第(3)题,结合海南岛地形地势特点和纬度特点,图中AB线上植被生长的海拔差异明显,植被景观不一致。A侧为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天气晴朗干燥,以热带稀树草原景观为主;中部五指山区,地形复杂,水热条件随海拔发生较大变化,自然景观垂直分异明显,自然带多样;B侧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太平洋夏季带来充足水汽,降水较多,以热带雨林景观为主。
【答案】 (1)地表受热,地表水汽化上升,凝聚成云;遇冷在凝结核上凝结形成雨滴或冰晶,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吸附周围小冰粒或水滴而增大;重力作用下,开始下降,由于下降速度快,降到地面时仍未融化,水呈固态则为冰粒或冰雹。
(2)不利:①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倒伏/冻伤;②毁坏农业设施;③导致土壤板结;④导致农业人员伤亡。有利:①增加土壤水分,缓解旱情;②有利于地表热量交换。
(3)不一致。A侧为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以热带稀树草原景观为主;中部五指山区,地形复杂,水热条件随海拔发生变化,自然景观垂直分异明显;B侧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以热带雨林景观为主。
18. (2023·湖北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农业生产活动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会排放温室气体,主要包括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产生的碳排放,农用机械耗用柴油产生的碳排放,农田灌溉耗电产生的碳排放,土地翻耕产生的有机物分解、流失等造成的碳损失。下图1示意2003—2015年我国农业碳排放年均总量及碳排放强度区域比较(港澳台地区未统计),下图2为2010—2016年我国农业主要碳源碳排放量。
(1)说出2003—2015年我国农业碳排放年均总量的空间分布的整体特征。
(2)黑龙江省和湖南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年均碳排放总量相近,试分析黑龙江省碳排放强度较低的原因。
(3)2020年我国提出了“努力争取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请你为农业发展提出合理的措施以减少碳排放。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2003—2015年我国农业碳排放年均总量空间分布差异大,最高值达到1 700左右,最低值接近0;高值主要集中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区,故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碳排放年均总量大;北京、天津、上海、西藏、青海等省区年均总量小,故青藏地区及东部直辖市农业碳排放年均总量小。第(2)题,黑龙江省碳排放强度较低的原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区域环境等角度考虑;黑龙江省纬度较高,一年一熟,复种指数低;冬季气温低,病虫害较少,农药使用量小;黑土广布,土壤肥沃,化肥使用量小;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资源利用率高,碳排放量较少。第(3)题,由材料可知,农业生产活动中投入的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产生的碳排放,农用机械耗用柴油产生的碳排放,农田灌溉耗电产生的碳排放,土地翻耕产生的有机物分解、流失等造成的碳损失都是导致碳排放增加原因,故针对以上方面,推广使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产生的碳排放;大力发展滴灌、喷灌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发展,可减少农田灌溉耗电产生的碳排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高产、抗病、抗旱的优良作物品种;更新农业机械及技术,减少农业机械使用的碳排放;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碳减排意识(建立农业低碳补偿机制,增强农民减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答案】 (1)我国农业碳排放年均总量空间分布差异大;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碳排放年均总量大;青藏地区及东部直辖市农业碳排放年均总量小。
(2)黑龙江省纬度较高,复种指数低;冬季气温低,病虫害较少,农药使用量小;黑土广布,土壤肥沃,化肥使用量小;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资源利用率高。
(3)推广使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大力发展滴灌、喷灌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高产、抗病、抗旱的优良作物品种;更新农业机械及技术,减少农业机械使用的碳排放;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碳减排意识(建立农业低碳补偿机制,增强农民减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景区
类型
地形
特征
黄山
尖峰
地貌
中低山,最高峰海拔1 864 m
以典型锥状峰林和脊状峰林为主,兼穹状峰林、石林式峰林和独柱式峰林
三清
山
尖峰
地貌
中低山,最高峰海拔1 819 m
景点集中,峰峦、峰墙、峰丛、峰林、峰柱、石锥特征典型,以锥状峰、石锥等为特色
天柱
山
崩塌
叠石
地貌
中低山,最高峰海拔1 489 m
花岗岩地貌峰林、峰丛景观发育,以崩石、叠石洞最典型
灵山
环状
地貌
中低山,最高峰海拔1 496 m
大型环状花岗岩地貌景观,微地貌景观以环状脊岭群峰及崩塌堆积地貌为特色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解题技能提升训练一: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解题技能提升训练一,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解题技能提升训练二: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解题技能提升训练二,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解题技能技能3综合题解题技能: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解题技能技能3综合题解题技能,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