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单选题(本题共40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 K+、血浆蛋白、葡萄糖
B. 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抗利尿激素
C. CO2、解旋酶、Cl-、尿素
D. Ca2+、载体蛋白、胰岛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1、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
2、内环境:(1)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2)内环境的成分主要包括:水、蛋白质、无机盐、细胞因子、血液运送的物质(如葡萄糖等)、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3、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细胞呼吸酶等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
【详解】A、内环境含有各种离子、血浆蛋白、抗体、细胞因子、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因此K+、血浆蛋白、葡萄糖都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A正确;
B、唾液淀粉酶存在于口腔,胃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内,二者均属于人体外部环境中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B错误;
C、解旋酶在细胞内促进DNA解旋,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
D、载体蛋白是细胞膜上进行跨膜运载物质载体工具,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D错误。
故选A。
2. 如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填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更多课件教案等优质滋元可 家 威杏 MXSJ663 B. 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C. 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
D. 内环境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据图分析:AB表示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CD表示温度、渗透压等。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出现下列情形,稳态会遭到破坏:①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②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详解】A、由分析可知,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B错误;
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如酸碱度与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等相关,C正确;
D、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D正确。
故选B。
3. 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B. A和B分别代表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C.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①②D. 肾炎导致①的渗透压升高,②的量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细胞外液是内环境,根据细胞外液的组成部分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发生物质交换需要的系统由呼吸、循环、消化和泌尿系统,据此可知,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
【详解】A、由分析可知,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因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是双向箭头,而淋巴是由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壁形成的,且单向回流至血浆,A正确;
B、A和B分别代表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因为与内环境稳态直接有关系的四个系统分别是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四个系统,B正确;
C、毛细血管壁所处的内环境外边是组织液,内部是血浆,即图中的②①,C正确;
D、肾炎导致血浆蛋白渗出,使①血浆的渗透压下降,②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因而组织液含量增多,引起组织水肿,D错误。
故选D。
4. 下图表示人体组织细胞与细胞外液发生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①代表血液,②代表组织液,③代表淋巴
B. 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
C. 多数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D. ②中的大部分物质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①,少部分物质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图中①代表血浆,②代表组织液,③代表淋巴,A错误;
B、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正确;
C、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C正确;
D、组织液中的大部分物质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少部分物质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D正确。
故选A。
5. 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内酶促反应不会受影响
B. 外界环境稳定时,机体无需调节即可保持内环境稳态
C. 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 内环境稳态时,人体不会患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1、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细胞内的酶促反应会受影响,细胞代谢紊乱,A错误;
B、外界环境变化能影响内环境稳态,外界环境稳定时,机体也需调节才可保持内环境稳态,B错误;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紊乱,可导致疾病发生,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时,人体也会患病,如白化病等遗传病,D错误。
故选C。
【点睛】
6. 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都是将药物直接送入人体液的治疗方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B. 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送到组织液中
C. 静脉注射常使用生理盐水以维持正常渗透压
D. 两种方法注射的药物都不会出现在淋巴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血浆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也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血浆,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详解】A、人体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A正确;
B、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送到组织液中,B正确;
C、临床上给病人输液时通常使用生理盐水是为了维持机体渗透压的稳态,进而使内环境维持稳态,C正确;
D、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血浆,肌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相互渗透,组织液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因此两种方法注射的药物都会出现在淋巴中,D错误。
故选D。
7. 下列关于对稳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贝尔纳认为,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
B. 坎农提出稳态的概念,认为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
C. 长跑比赛时,大量出汗有利于机体体温的稳定
D. 稳态只存在于人和高等动物等个体层次,其他生命系统层次不存在稳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最初贝尔纳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A正确;
B、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B正确;
C、大量出汗增加散热,有利于机体体温的稳定,C正确;
D、稳态不仅存在于人和高等动物等个体层次,其他生命系统层次例如生态系统、种群数量也存在稳态,D错误。
故选D。
8. 下列关于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 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B. 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其他实验材料
C. 从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后的pH变化来看,生物材料更像是缓冲液
D. 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绘制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缓冲物质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详解】A、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不能接触皮肤和眼睛,否则会对皮肤和眼睛造成伤害,A正确;
B、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其他实验材料,否则不同实验材料混合会影响实验结果,B正确;
C、与自来水相比,生物材料中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后,pH的变化情况与缓冲液的情况很接近,因此,生物材料更像是缓冲液,C正确;
D、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绘制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酸或碱的量为横轴,以pH为纵轴,D错误。
故选D。
9.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
A. 脑和脊髓B. 脑和脊神经
C. 脑神经和脊髓D. 脑神经和脊神经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外周神经系统。
【详解】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构成外周神经系统。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0.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它们都属于自主神经系统,是脊神经的一部分
B. 它们包括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
C. 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
D. 它们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内脏器官,且作用一般相反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无论是脑神经还是脊神经,均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包括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支配神经,内脏支配神经包括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详解】A、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和脑神经,它们均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包括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支配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故自主神经系统与脊神经并非包含关系,A错误;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B错误;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不同的状态下对内脏器官的活动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例如,当人体处于兴奋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减弱;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强,C错误;
D、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内脏器官作用是拮抗(相反)的,D正确。
故选D。
11. 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 )
A. 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血压增高
B. 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减慢
C. 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支气管收缩,消化液分泌减少
D. 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快
【答案】D
【解析】
【分析】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是相反的。
【详解】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肠胃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肠胃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2. 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大脑皮层没有参加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 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 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 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相关神经中枢参加,A错误;
B、食物引起味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只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味觉而没有作出反应,故不属于反射,B错误;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如加强神经元之间新的的突触联系,以形成条件反射,C正确;
D、铃声原本不能引起唾液分泌反射活动的发生,但喂食和铃声反复结合刺激后却形成了这种反射活动,说明此过程中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构成了新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的反射弧,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3.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需要三种神经元构成
B.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的过程
C. 所有生物都可以对刺激作出反应,因此都具有反射
D. 非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和适应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发生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感觉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运动神经)、效应器。
【详解】A、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需要两种神经元(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构成,A错误;
B、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正确;
C、有些低等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但是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能称为反射活动,C错误;
D、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和适应性,D错误。
故选B。
14. 关于神经中枢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内存在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等
B. 大脑皮层内存在语言中枢等多个中枢
C. 脊髓内存在排尿反射、膝跳反射的低级中枢等
D. 脑干有维持身体平衡的功能,其活动不受大脑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脑发出的脑神经和脊髓发出的脊神经属于周围神经系统;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下丘脑内存在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等,A正确;
B、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B正确;
C、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C正确;
D、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功能,其活动受大脑高级中枢的影响,D错误。
故选D。
15.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比较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前者( )
①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 ②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和训练形成 ③会发生消退 ④固定不变化 ⑤脊髓参与调节 ⑥大脑皮层参与调节
A. ①③⑤B. ②④⑥C. ②③⑥D. ①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详解】①条件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形成,而非条件反射是先天性的,①错误;
②条件反射是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和训练形成,②正确;
③条件反射是会发生消退,③正确;
④非条件反射是固定不变化的,而条件反射是可以变化的,④错误;
⑤非条件反射由脊髓参与调节,而条件反射由大脑皮层参与调节,⑤错误;
⑥条件反射由大脑皮层参与调节,⑥正确。
综上所述,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是②③⑥。
故选C。
16. 人体皮肤瘙痒的感觉与一种神经递质——5-羟色胺有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痒觉和痛觉的形成都属于人体的条件反射
B. 若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降低,动作电位的峰值将减小或不出现动作电位
C. 当神经递质进入受体细胞后,会引起后者兴奋或抑制
D.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反射分为两种:
(1)非条件反射:简单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和膝跳反射等。它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脊髓、脑干)参与即可完成。
(2)条件反射: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例如,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会迅速走进教室;行人听到身后的汽车喇叭声,就会迅速躲避等。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因此,复杂反射(条件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而且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2、静息电位的维持:细胞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受到刺激,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
【详解】A、痒觉和痛觉的形成都属于人体的非条件反射,A错误;
B、若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降低,通过Na+通道进入细胞内的钠减少,从而导致动作电位的峰值将减小或不出现动作电位,B正确;
C、神经递质不会进入受体细胞内,只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C错误;
D、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体现了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B。
17. 每年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厉行禁毒是我国一贯的立场和主张,面对当前禁毒新形势,青少年要掌握毒品致病机理的相关知识并做好禁毒宣传。结合图及可卡因的作用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使多巴胺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功能
B. 吸食毒品会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增多
C. 多巴胺与结构①特异性结合并进入下一个神经元
D. “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会出现焦虑、失望、抑郁等情绪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多巴胺受体,多巴胺代表神经递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突触后膜兴奋,即使人产生愉悦感。
【详解】A、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使多巴胺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功能,从而使兴奋延长,A正确;
B、可卡因的作用是使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转运体失去作用,因此长期吸食毒品会使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减少,B正确;
C、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与结构①特异性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但神经递质不会进入下一神经元,C错误;
D、多巴胺使人产生快感,瘾君子产生了多巴胺依赖性,不吸食毒品会表现精神萎靡、焦虑、失望、抑郁等情绪,D正确。
故选C。
18. 某种蛇毒可阻断人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识别,该毒素最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 )
A. 磷脂B. 胆固醇C. 载体蛋白D. 受体蛋白
【答案】D
【解析】
【分析】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以及突触间隙所构成。突触内神经信号经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动作电位传递到突触前膜,使突触前膜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穿过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详解】由分析可知,对神经递质起识别作用的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D符合题意。
故选D。
19. 下列生理活动不能在突触小体中发生的是( )
A.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B. 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D. 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突触小体能够通过胞吐完成神经递质的释放,出现突触小泡和细胞膜的融合,需要的能量是由细胞呼吸供应,因此可以发生丙酮酸的分解,突触小体完成的信号转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详解】A、突触小体内含有线粒体,丙酮酸可以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A错误;
B、在突触小体内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变化,不可能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正确;
C、神经递质释放时,发生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C错误;
D、兴奋在通过突触进行传递时,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D错误。
故选B。
20. 突触小泡中含有乙酰胆碱,它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以被胆碱酯酶所分解。有机磷则能够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当人体发生有机磷中毒时,会发生的效应是
A. 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B.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C. 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D.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C、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AC错误;
BD、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有机磷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后,乙酰胆碱不能及时被分解,持续结合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B正确,D错误。
故选B。
21. 在一定浓度的Na+溶液中,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
B. a~b段,Na+大量外流,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并消耗能量
C. c~d段,K+通道开放,K+大量内流使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
D. f~g段的变化可能是由无机盐离子进出细胞造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1、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2、据图可知:ab段表示静息电位,是由于钾离子外流形成的;bd由于钠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d点是动作电位的峰值,dg表示钾离子外流,恢复静息电位过程。
【详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膜外兴奋部位是负电位,未兴奋部位是正电位,局部电流的传导方向是未兴奋部位传到兴奋部位,因此两者传导方向是相反的,A错误;
B、a~b段是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钾离子外流形成的,B错误;
C、c~d段是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主要是钠离子内流造成的,C错误;
D、f~g段的变化可能是由无机盐离子进出细胞(比如钠离子出细胞,钾离子进入细胞内)造成的,D正确。
故选D。
22. 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B. 电流计①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 电流计②指针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 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答案】A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静息电位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详解】A、刺激a点,电表①会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而电表②会发生一次偏转,这可以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A错误;
B、刺激a点,电表①两侧先后兴奋,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B正确;
C、刺激a点,电表②左侧会兴奋,右侧不兴奋,指针只能发生一次偏转,C正确;
D、a点受到刺激时兴奋,膜外由原来的正电位变为负电位,D正确。
故选A。
23. 下列可作为体温调节中枢的是( )
A 脊髓B. 脑干C. 下丘脑D. 小脑
【答案】C
【解析】
【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据上分析可知,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C正确。
故选C。
24. 下列有关神经系统对排尿反射控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排尿时,副交感神经兴奋,膀胱缩小
B. 排尿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都位于膀胱
C. 在排尿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
D. 控制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脑干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的参与,反射弧不完整不能称为反射。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但是可以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详解】A、排尿时,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A正确;
B、排尿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都位于膀胱,B正确;
C、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所以排尿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单向传导,C正确;
D、控制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D。
25. 以下关于人脑的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短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 言语区V区受损伤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
C. 学习和记忆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D. 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人脑的功能,考查对人脑功能的理解。人脑不仅具有感知外部世界、控制机体反射活动的功能,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功能。
【详解】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项错误;言语区V区为阅读中枢,受损伤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B项正确;学习和记忆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C项正确;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脊髓,D项正确。
26. 下列关于人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大致是倒置的
B. 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它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这就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
C. 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
D. 如果没有高级中枢的调控,排尿反射可以进行,能排尿完全,但不能受意识控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各级中枢的联系: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详解】A、大脑皮层控制躯体的各区域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大致是倒置的,A正确;
B、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它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这就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B正确;
C、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运动越精细,其在大脑皮层上的区域越大,C正确;
D、没有高级中枢的控制,排尿反射可以进行,但排尿不完全,D错误。
故选D。
【点睛】
27. 在户外正常人感到寒冷,是因为低温刺激冷觉感受器,从而产生神经冲动,并传入某个部位形成冷觉,这个部位是
A. 下丘脑B. 大脑皮层
C. 脊髓D. 小脑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人脑的高级功能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等神经中枢,但不能形成冷觉,A错误;冷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B正确;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小脑可维持机体平衡,但二者都不能形成冷觉,C、D错误。
【点睛】理清下丘脑、大脑皮层、脊髓、小脑的生理功能,据此结合题意分析判断各选项。
28.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是通过反射进行的
B.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神经冲动都是从低级中枢到高级中枢
C. 脑与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分工明确,独立地调控机体的生命活动
D. 参与分级调节的神经调节活动与大脑皮层无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详解】A、内脏器官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但受自主神经系统的支配,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是通过反射进行的,A正确;
B、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指的是脊髓 中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该过程需要一个上传下达的过程,可见,神经冲动不都是从低级中枢到高级中枢,B错误;
C、脑与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分工明确,通过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过程共同调控机体的生命活动,C错误;
D、参与分级调节的神经调节活动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可见与大脑皮层有关,D错误。
故选A。
29. 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分级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人脑的高级功能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情绪等
B. 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在小脑,维持生命的呼吸中枢在脑干
C. 患者若S区受损则看不懂文字,若H区受损则不能听懂话
D. 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答案】C
【解析】
【分析】1、人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大脑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功能,小脑具有维持躯体平衡的中枢。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详解】A、人脑的高级功能是指大脑皮层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功能,A正确;
B、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在小脑,维持生命的呼吸中枢在脑干,B正确;
C、患者若V区受损则看不懂文字,C错误;
D、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D正确。
故选C。
30. 研究激素可以依据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当动物缺乏某种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 )
A. 生长激素、胰岛素B. 甲状腺激素、性激素
C. 胰岛素、性激素D. 性激素、生长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氨基酸衍生物(如甲状腺激素)、固醇类激素(如性激素)等的常用补充方法是饲喂(口服)法和注射法。生长激素、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等蛋白质或多肽类激素的常用补充方法只能是注射法,不能用饲喂(口服)法。
【详解】ACD、生长激素、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类的激素如果被饲喂会经过消化道分解为氨基酸被吸收,而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ACD错误;
B、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性激素属于固醇类激素,常用补充方法是饲喂(口服)法和注射法,B正确。
故选B。
31. 下列关于科学发展史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产生的,并能促进胰液的分泌
B. 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在沃泰默实验的基础上彻底排除了神经调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C. 班廷之前,科学家试图通过制备胰腺提取物治疗糖尿病却收效甚微,是因为胰岛素分泌量太少
D. 德国研究者在实验中摘除公鸡的睾丸观察现象,应用了“加法原理”
【答案】B
【解析】
【分析】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
2、加法原理是与常态相比,人为的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减法原理是与常态相比,人为的去除某种影响因素。
【详解】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并能促进胰液的分泌,A错误;
B、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把狗的一段小肠剪下,刮下黏膜,将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砂子磨碎,制成提取液。将提取液注射到同条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该实验在沃泰默实验的基础上彻底排除了神经调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B正确;
C、班廷之前,科学家试图通过制备胰腺提取物治疗糖尿病却收效甚微,是因为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会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所分解,C错误;
D、“减法原理”是与常态相比,人为的去除某种影响因素,德国研究者在实验中摘除公鸡的睾丸观察现象,应用了“减法原理”,D错误。
故选B。
32. 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 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C. 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
D. 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分解,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激素是信号分子,随着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特异性的作用于靶细胞,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激素既不能作为作为细胞的结构物质也不能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
【详解】A、运动时,肾上腺素升高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能调节生命活动,但不能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A错误;
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细胞内糖原分解,但激素没有进入细胞,所以只能说明激素能调节生命活动,B错误;
C、动物激素是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调节生物的生命活动的,C正确;
D、胰岛素可以加速糖原的合成,但是不能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D错误。
故选C。
33. 下图是对甲状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甲和乙分别表示垂体和下丘脑
B. 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抑制结构甲、乙分泌
C. 结构乙的活动只受结构甲分泌的激素调节
D. 物质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这就是分级调节。而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这就是反馈调节。图示中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TSH)。
【详解】A、结构甲和乙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A错误;
B、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反过来会抑制下丘脑、垂体分泌,从而使甲状腺激素维持在一定浓度内,B正确;
C、结构乙的活动受结构甲分泌的激素和结构丙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调节,C错误;
D、物质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D错误。
故选B。
34. 胰岛素对人体血糖的调节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在人体内含量多,作用效率高B. 胰岛素能促进肝糖原、肌糖原的分解
C.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均能降低血糖D. 胰岛素通过反馈调节,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这两种激素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
【详解】A、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因此胰岛素在人体内含量少,作用效率高,A错误;
B、肌糖原不能分解形成葡萄糖,B错误;
C、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C错误;
D、血糖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降低,当血糖降低后,胰岛素分泌减少,因此胰岛素通过反馈调节,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D。
35. 下列关于激素在生活实践上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切除甲状腺的患者需长期口服甲状腺激素
B. 给亲鱼饲喂促性腺激素类药物有助于人工授精和育苗
C. 有些男运动员服用人工合成的睾酮衍生物(兴奋剂的一种),会造成自身分泌的雄性激素相对减少
D. 临床上可以用注射适量生长激素治疗侏儒症
【答案】B
【解析】
【分析】动物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分级调节影响性激素的分泌,性激素也可以通过负反馈调节影响下丘脑和垂体对相关激素的分泌。
【详解】A、甲状腺激素的本质为氨基酸的衍生物,可以口服,故因病切除甲状腺的患者,需要长期口服甲状腺激素,A正确;
B、促性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性腺的生长和发育,促进性腺产生性激素,促进卵子和精子成熟和排出,因此为了促进生殖细胞的成熟,有利于进行人工授精和育苗,需要给雌雄亲鱼注射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是蛋白质类激素,不能饲喂,B错误;
C、根据激素的反馈调节机制,男运动员服用人工合成的睾酮衍生物(兴奋剂的一种),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对相关激素的分泌,导致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量减少,使自身性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减少,导致性腺萎缩,C正确;
D、生长激素是蛋白质类激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侏儒症是由于幼年时,体内缺乏生长激素造成的,临床上可以利用注射适量的生长激素治疗侏儒症,D正确。
故选B。
【点睛】
36. 研究动物内分泌腺的机能和各种动物激素的功能需要进行大量的动物生理实验,下列关动物生理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动物选材分组时,有时要求动物的体重、生理状况等相似是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
B. 研究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可以用摘除法,实验组摘除甲状腺,对照组进行手术但不摘除甲状腺
C. 研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时可以用注射法,不能用饲喂法
D. 使用注射法时,实验组注射的是某溶剂溶解的动物激素,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分组编号→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给与不同的处理)→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注意保证无关变量的一致性)→得出结论。实验设计中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等量原则等。
【详解】A、为了保持单一变量原则,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动物一般要求重量、年龄、生理状况等相似,这样会使实验结果根据 说服力,A正确;
B、研究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可以用摘除法,实验组的处理是摘除甲状腺,此后停止发育,然后注射甲状腺激素继续发育;对照组的处理是做手术不摘除甲状腺→发育正常,B正确;
C、胰岛素属于多肽类激素,若通过饲喂摄入会被消化,因此用注射法,不用饲喂法,C正确;
D、使用注射法时,实验组注射的是某溶剂溶解的动物激素,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某种溶剂,确保单一变量原则,D错误。
故选D。
37. 与激素调节相比,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①调节速度快 ②调节速度慢③作用的范围广泛 ④作用的部位准确 ⑤作用的时间短暂 ⑥作用的时间比较长
A. ①③⑤B. ②④⑥C. ①③⑥D. ①④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体液调节由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到内环境,经体液运输,到器官起作用,故所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作用范围广泛;神经调节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详解】神经调节较体液调节而言,具有通过反射弧进行调节,反应速度快,作用部位精准,作用时间短等特点,①④⑤正确。
综上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8. 中国女排是一支顽强拼搏的具有突出成绩的冠军队伍,女子排球是一项高强度体育运动。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女排运动员扣球过程中心跳加快,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B. 比赛中女排运动员会大量出汗主要是下丘脑参与的体温调节活动,应及时补充淡盐水
C. 比赛一段时间后运动员体温在较高水平上维持相对稳定,此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 女排运动员感到疲劳仍能坚持打完比赛,离不开大脑皮层的控制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1、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为,饮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2、当机体受寒冷刺激时,机体冷觉感受器兴奋,通过相关神经传入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同时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促进分泌肾上腺素增加产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立毛肌收缩减少散热。
【详解】A、女排运动完成扣球这一复杂动作是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完成的,心跳加速与肾上腺素分泌有关,故该过程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A正确;
B、途中运动员大量出汗属于散热,是为了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是下丘脑参与的调节活动,出汗后,血浆渗透压升高,故应及时补充水分以维持内环境的恒定,B正确;
C、体温在较高水平维持相对稳定,说明此时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达到动态平衡,C错误;
D、感到疲劳但坚持比赛,控制该行为的中枢部位是大脑皮层,D正确。
故选C。
39. 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由于严重脱水,血钾含量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血液中( )
A. 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降低
B. 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醛固酮浓度增加
C. 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增加
D. 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醛固酮浓度降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详解】分析题意可知:严重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使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血钾含量升高刺激肾上腺,使醛固酮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和对钾的分泌。所以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增加,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40. 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稳态调节的三种方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它是由下丘脑分泌并释放的
B. 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
C. 同一个体内胰岛中的B和C两种细胞虽然分泌的激素不同,但一般含有相同的核基因
D. 图中的A可促进机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A错误;
B、当血糖浓度降低时,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含量上升,B正确;
C、胰岛中的B细胞是胰岛B细胞,C细胞是胰岛A细胞,两种细胞的遗传信息相同,但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转录出不同的信使RNA,控制合成不同的蛋白质,C正确;
D、图中的A是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量的作用,D正确。
故选A。
【点睛】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 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细胞外液约占人体体液的____;d与f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d中含有较多的____;d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的含量有关。
(2)与血红蛋白结合的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要穿过____层磷脂分子层,a中的液体为____。
(3)目前普遍认为,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1) ①. 1/3 ②. 蛋白质 ③. 无机盐、蛋白质
(2) ①. 12 ②. 淋巴液
(3)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分析】图示中a为淋巴,b为毛细淋巴管壁,c为毛细血管壁,d为血浆,e为红细胞,f为组织液,g为组织细胞。其中a淋巴、d血浆和f组织液共同构成细胞外液,也叫内环境。
【小问1详解】
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2/3,细胞外液约占人体体液的1/3。a为淋巴液,d为血浆,f为组织液,正常情况下,与f组织液相比,d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 (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小问2详解】
与血红蛋白结合的O2进入组织细胞所经过的途径为:红细胞(e) (一层细胞膜)→血浆(d) →毛细血管壁(c)(一层细胞、两层膜)→组织液(f) →组织细胞(g) (一层细胞膜)→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内膜(穿过线粒体外膜和内膜), 故至少要穿过(1+2+1+2)×2=12层磷脂分子层。a中的液体为淋巴液。
【小问3详解】
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机制。
42. 为研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与作用,某研究人员利用大鼠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回答:
(1)将环境温度由20℃逐步降低到15℃时,大鼠的耗氧速率、血浆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几乎没有变化。在此过程中,大鼠是通过___________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的。其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
(2)给生活在15℃环境中的大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大鼠在一段时间内的食欲增强、耗氧量明显增多,这表明甲状腺激素具有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检测发现,生活在寒冷环境中的大鼠体内,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TS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含量不断发生变化。在寒冷环境中导致大鼠TRH的分泌发生变化的信息分子有___________(答出2种即可)。
(3)为检测药物A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研究人员给健康大鼠注射适量药物A,大鼠出现食欲减退、耗氧量减少、精神萎靡等症状。某学者认为药物A可能具有抑制或损伤甲状腺分泌的功能,对注射药物前后大鼠血浆中的多种激素含量进行检测,支持上述观点的检测结果是___________;若检测结果不支持上述观点,则被药物A抑制或损伤的内分泌腺也可能是___________。
【答案】 ①. 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下血流量 ②. 神经调节 ③. 促进代谢并加速物质氧化分解 ④. 神经递质、甲状腺激素(答案合理即给分) ⑤. 注射药物后,大鼠血浆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减少、TRH与TSH的含量增多 ⑥. 下丘脑、垂体(两者答出其一即可给分)
【解析】
【分析】1.甲状腺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2.当身体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这种调节方式为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
3.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4.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5.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详解】(1)将环境温度由20℃逐步降低到15℃时大鼠的耗氧速率、血浆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几乎没有变化。这表明细胞呼吸强度、机体的产热量几乎没有发生改变,在此过程中,机体通过神经调节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而减少散热。(2)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代谢、加速物质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作用。给生活在15℃环境中的大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大鼠在一段时间内的食欲增强、耗氧量明显增多,这表明甲状腺激素具有的作用是促进代谢并加速物质氧化分解。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存在反馈调节,因此能够引起TRH的分泌变化的信息分子有甲状腺激素;另外,生活在寒冷环境中,大鼠体内能感受低温刺激的反射弧中的感受器,会通过反射弧最终引起下丘脑分泌功能的改变,进而引起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此时,导致大鼠TRH的分泌发生变化的信息分子还有神经递质。
(3)研究人员给健康大鼠注射适量药物A,大鼠出现食欲减退、耗氧量减少、精神萎靡等症状,这可能是药物抑制或损伤甲状腺的功能导致的:若药物A能抑制或损伤甲状腺的分泌功能,则会发现注射药物后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减少,又通过反馈调节使得TRH与TSH的含量增多;另外,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因此也可能是药物抑制或损伤下丘脑、垂体的功能导致的。
【点睛】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生理作用以及体温调节等知识,考查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43. 如图甲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乙、图丙分别表示图甲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中表示效应器的是____(填字母),由____组成。图乙中组成突触的结构包括____(填字母)。
(2)用针刺A时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____。当神经纤维上某点受到适当刺激后,在兴奋部位,____离子大量流向膜内,该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是____。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形式进行传导。图乙中神经递质通过____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模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____。
(4)兴奋在图乙所示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
【答案】43. ①. B ②. 运动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 ③. a、b、c
44. ①. 大脑皮层 ②. 钠 ③. 协助扩散
45. ①. 电信号#神经冲动#局部电流 ②. 胞吐 ③. 兴奋或抑制
46.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析】
【分析】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物质是神经递质,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的原因是: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小体兴奋时,有递质的产生和释放,因为递质包裹在突触小泡内,而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神经递质以胞吐作用出细胞,需要线粒体供能。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甲的A所连的神经上有神经节,可知A为感受器,则B为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组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图乙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间隙,c为突触后膜,因此图乙中组成突触的结构包括a、b、c。
【小问2详解】
产生痛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当神经纤维上某点受到适当刺激后,在兴奋部位,钠离子大量流向膜内,该离子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细胞,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小问3详解】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进行传导。图乙中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模的特异性受体,由于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故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小问4详解】
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图乙所示的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44. 如图是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前后体内由下丘脑参与的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
(1)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体内血糖来源于____,血糖不断被消耗,此时体内激素a分泌会增多,该激素是由____细胞分泌的;在血糖调节过程中与激素a相抗衡的激素是____。
(2)由于比赛过程中大量出汗使运动员尿量减少,这是下丘脑通过激素b调节的结果,则激素b是____,该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____,尿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
(3)激素d几乎能作用于全身细胞,而激素c不能,这说明激素调节具有____的特点。血液中的激素浓度都很低,但其作用效果及其显著,说明激素调节还具有____的特点。
(4)人在炎热的环境中会出现“面红耳赤、汗流浃背”等现象,出现“面红耳赤”的直接原因是____,而汗流浃背则通过增加____,增加散热。
【答案】(1) ①. 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 ②. 胰岛A ③. 胰岛素
(2) ①. 抗利尿激素 ②.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细胞 ③. 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 ①. 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②. 微量、高效
(4) ①. 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 ②. 汗腺分泌汗液
【解析】
【分析】1、胰岛素的作用:①促进各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②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③促进肝脏、肌肉组织合成糖原;④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⑤抑制肝糖原的分解;⑥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胰高血糖素的作用:①促进肝糖原分解;②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2、失水过多时,图中的下丘脑细胞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由垂体释放,作用于 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的重吸收。
【小问1详解】
在比赛过程中,血糖不断被消耗,此时体内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a会增多,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为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即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体内的血糖来源于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形成;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胰岛素降低血糖,因此在血糖调节过程中与激素a相抗衡的激素是胰岛素。
【小问2详解】
比赛过程中大量出汗使运动员尿量减少,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b抗利尿激素增加,该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小问3详解】
由于激素作用时需要与特定的受体相结合,只有靶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能与该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因此激素d几乎能作用于全身细胞,而激素c不能,即可说明激素调节需要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血液中的激素浓度都很低,但其作用效果及其显著,说明激素调节还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小问4详解】
“面红耳赤”的原因是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而汗流浃背则是通过增加汗腺分泌汗液,增加散热。激素分泌部位
激素名称
化学性质
作用部位
主要作用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多肽
肾小管、集合管
调节水平衡、血压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垂体
生长激素
蛋白质
全身
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控制甲状腺的活动
促性腺激素
性腺
控制性腺的活动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含I)
氨基酸衍生物
全身
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胸腺
胸腺激素
多肽
免疫器官
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素
氨基酸衍生物
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兴奋剂
肾上腺皮质
醛固酮
固醇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吸Na+排K+,使血钠升高、血钾降低
胰岛B细胞
胰岛素
蛋白质
全身
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
胰岛A细胞
胰高血糖素
多肽
肝脏
调节糖代谢,升高血糖浓度
卵巢
雌激素
固醇
全身
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子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孕激素
卵巢、乳腺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睾丸
雄激素
全身
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
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期间,注意考试时间,禁止在试卷上乱写乱画, 将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0,3 g/mL的蔗糖溶液更换为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市高级中学等4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市高级中学等4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饶河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饶河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章 分值,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