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章末检测湘教版必修第一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056272/0-170177501788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章末检测湘教版必修第一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056272/0-170177501792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章末检测湘教版必修第一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056272/0-170177501794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章末检测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展开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章末检测湘教版必修第一册,共8页。
第二章章末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内河航运船舶航道的区位选择要根据水流的速度、泥沙沉积的实际情况而定,应尽可能实现节省能源、降低运费成本等效益最大化。如图为某河流航运图。依据图中信息,完成1~2题。1.假如河流自东向西流,那么该河流域位于( )A.北半球B.南半球C.东半球D.西半球2.假如该图是长江上海—武汉航道,那么货船从武汉港装载50万吨钢材运往上海港时,选择的航道及其原因是( )A.A航道 水流平稳,航运安全B.B航道 河流含沙量小,阻力小C.A航道 航道宽阔,水深流急D.B航道 靠近河岸,基础设施完善青藏铁路那曲段沿线荒漠化、沙害严重,铁路路基易遭受风蚀或沙埋,为了保障铁路安全运营,采取路基覆盖碎石、地面平铺卵砾石方格的方式。如图为石方格沙障示意图(单位:米)。据此完成3~4题。3.青藏铁路那曲段采用路基覆盖碎石、地面平铺卵砾石方格方式防沙的原因有( )①自然环境恶劣,植物难以成活②人造旅游景观,增加旅游资源③太阳辐射强,人工合成材料寿命短④就地取材,坚固耐久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青藏铁路那曲段石方格沙障的作用主要是( )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②减弱蒸发,利于植物生长③产生高原热岛效应,增加温度④增强蒸发,提高降水量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右图是“山岳冰川地貌组合图”。读图,完成5~6题。5.我国现代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 )A.黄土高原B.云贵高原C.青藏及西北的高山地区D.大兴安岭山地6.图中Ⅰ、Ⅱ、Ⅲ、Ⅳ符号,代表冰川沉积地貌的是( )A.ⅠB.ⅡC.ⅢD.Ⅳ福建平潭岛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座巨大沙丘,沙丘与村庄近在咫尺(如图)。岛上常年盛行东北风,风力6~7级。据此完成7~8题。7.该沙丘的沙源最可能来自( )A.河流沉积出露河床B.海滨的沙滩C.岩石就地风化D.人为堆积8.形成该沙丘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 )A.海水堆积B.流水堆积C.冰川堆积D.风力堆积狼巷迷谷风景区,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城东南30公里处,是世界性的岩溶迷宫,展示了岩溶发育的低级外形。谷内石灰岩形成于5.4亿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如图为狼巷迷谷景观图。据此完成9~10题。9.凤阳县在古生代寒武纪时期的地理环境为( )A.湿热的森林环境B.温暖的浅海环境C.干热的沙漠环境D.寒冷的高山环境10.凤阳县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我国西南地区低的主要原因是( )A.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B.地势险峻,流水侵蚀作用强C.降水量较少,流水溶蚀作用较差D.气候湿润,风化作用差某河谷中有一块高约二百米的巨大石灰岩崖壁,上面分布着许多直径小于一米的洞穴,河谷所在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如图为“崖壁洞穴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示意图”。根据图文材料,完成11~12题。11.洞穴成因最有可能是( )A.流水溶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海水侵蚀12.该地貌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是( )A.东北平原B.黄土高原C.云贵高原D.华北平原同一时期在海洋上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在地质时期内,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读某海域不同地质时期(Ⅰ→Ⅴ)形成的地质剖面图,完成13~14题。13.图中地质时期(Ⅰ→Ⅴ),该地海岸线的变化是( )A.Ⅰ→Ⅲ海退,Ⅲ→Ⅴ海进B.Ⅰ→Ⅲ海进,Ⅲ→Ⅴ海退C.Ⅰ→Ⅳ海退,Ⅳ→Ⅴ海进D.Ⅰ→Ⅳ海进,Ⅳ→Ⅴ海退14.能体现石灰岩形成的旅游景观是( )A.华山悬崖峭壁B.云南路南石林C.黄山石猴观海D.长白山天池新疆阿尔泰山西北部喀纳斯河谷海拔1000m以上,两侧山峰多在3000m以上,河谷形态呈现系列典型的地貌景观,该景观全长100km;该山自山麓到山顶植被分异明显。据此完成15~16题。15.下列四幅地形剖面示意图与当今喀纳斯河谷地貌景观最符合的是( )16.影响阿尔泰山山麓到山顶植被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土壤B.降水C.光照D.水热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 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经常、最活跃的外力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的形成全过程。流水不断以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塑造形态各异的河谷和河流地貌。材料二 图1为湄公河流域图及甲、乙两处河谷形态图。图1材料三 河流三角洲的形成速度和规模,主要取决于河流挟带泥沙的数量、入海口附近地势以及海浪侵蚀速度。图2为黄河三角洲面积1976~2004年来的变化趋势。图2(1)比较甲、乙两处河谷形态差异并分析原因。(6分)(2)说出丙处地貌名称及形成过程。(6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1990年到2003年间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4分)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材料一 丹霞地貌,指红色砂、砾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雅丹地貌是在极干旱地区一些干涸的湖底,主要在定向风吹蚀作用下,形成彼此相间排列的垄岗、堡丘、土柱(墩)、凹地等景观组合。材料二 图1为“我国某地雅丹地貌景观图”。图2为“我国著名的丹霞、雅丹地貌分布图”。 (1)简述我国雅丹地貌、丹霞地貌的分布特点及原因。(6分)(2)描述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6分)(3)图1中的雅丹地貌,垄槽相间、平行排列且高程相近,分析该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6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材料一 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政区简图。(1)图中四座“天生桥”可能出现的位置对应图中甲、乙、丙、丁的相应次序为:黄土“桥”________;海蚀“桥”________;喀斯特溶蚀“桥”________;风蚀“桥”________。(4分)(2)塑造④风蚀“桥”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3)图中所示甲、乙、丙、丁四个地区中水土流失问题最严重的是________。(4分)(4)图中戊河流入海口常见的地貌是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第二章章末检测1~2.答案:1.B 2.C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可知,北岸泥沙堆积多,南岸堆积少。假如河流自东向西流,河流右岸沉积,左岸侵蚀,那么该河流域地转偏向力向左偏,位于南半球,B对。A、C、D错。第2题,假如该图是长江上海—武汉航道,那么货船从武汉港装载50万吨钢材运往上海港时,选择的航道是A航道,原因是A航道位于河中心,航道宽阔,水深流急,C对、A错。B航道靠近河岸,水流速度较慢,B、D错。3~4.答案:3.D 4.A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青藏铁路那曲段沿线荒漠化、沙害严重,铁路路基易遭受风蚀或沙埋,为了保障铁路安全运营,采取路基覆盖碎石、地面平铺卵砾石方格的方式”可知,釆用该方式防沙是因为该地自然环境恶劣,植物难以成活,①正确。该地居于内陆,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人工合成材料寿命短,③正确。该地温差大,碎石多,采用砾石可以就地取材,且坚固耐久,④正确。该路段釆用该方式是为了防沙埋路,并非用于旅游,②错误。A、B、C错误,D正确。故选D。第4题,设立石方格沙障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增加对风的摩擦力,从而削减风力,①正确。设立石方格沙障可以减小土壤蒸发量,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利于植物生长,②正确。设立石方格沙障不能产生高原热岛效应,增加温度,③错误。设立石方格沙障能减少水分蒸发,不会增加降水量,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5~6.答案:5.C 6.D解析:第5题,现代冰川地貌主要发育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青藏高原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高原上雪山广布,冰川地貌发育。西北的高山地区纬度高,雪山广布,冰川地貌发育。黄土高原和大兴安岭海拔低,很少有冰川地貌。云贵高原纬度较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没有冰川地貌分布。故C正确,A、B、D错误。第6题,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外力作用,在高山和高纬地区,这种作用尤为显著。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形谷等;冰川堆积地貌如终碛丘、鼓丘、蛇形丘等。角峰是指由几个冰斗所围成的山峰,因冰斗后壁不断后退,使所围山峰成为高耸尖锐的山峰。据图可知,Ⅰ为角峰,Ⅱ为冰斗,Ⅲ为悬谷,Ⅳ为鼓丘。故D正确,A、B、C错误。7~8.答案:7.B 8.D解析:第7题,河流沉积出露河床不能形成巨大的沙丘,A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岛上常年盛行东北风,风力6~7级”以及该地位于岛屿可知,应是海滨沙滩被东北风带到此处堆积形成,B正确;该地区气候湿润,如果是岩石就地风化经长时间生物作用应形成土壤而不是沙丘,C错误;人们不会在村庄附近堆积巨大的沙丘,D错误。所以选B。第8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沙丘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盛行的东北风,搬运海滨沙滩的沙遇到阻挡,气流抬升风力减弱,最终沙下沉,风力堆积而形成,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9~10.答案:9.B 10.C解析:第9题,凤阳县在古生代寒武纪时期形成石灰岩,根据所学可知,石灰岩一般形成于温暖的浅海环境,因此B正确,排除其他三个选项。故选B。第10题,安徽凤阳县与西南地区均为石灰岩,岩性差异不大,因此A错误;安徽凤阳县位于平原地区,因此B错误;岩溶地貌主要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凤阳县降水量少于我国西南地区,溶蚀作用弱,因此发育程度比我国西南低,C正确;岩溶地貌主要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不是风化作用,因此D错误。故选C。11~12.答案:11.A 12.C解析:第11题,由材料分析可知,该崖壁主要为石灰岩,崖壁高约二百米,河谷所在流域一直为亚热带湿润气候环境,流水溶蚀作用比较强烈,A正确;该地气候湿润,风力侵蚀作用并不显著,B错误;不会有冰川侵蚀作用和海水侵蚀作用,C、D错误。故选A。第12题,石灰岩在流水的溶蚀和侵蚀作用下会形成岩溶地貌,我国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故选C。13~14.答案:13.B 14.B解析:第13题,由材料“同一时期在海洋上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可知,图中Ⅰ→Ⅲ该区域沉积的岩石类型变化为砂岩→页岩→石灰岩,说明该海域海水越来越深,海岸线向陆地不断推进,发生的是海进现象;Ⅲ→Ⅴ沉积的岩石变化为石灰岩→页岩→砂岩,说明该海域海水越来越浅,海岸线向海洋不断推进,发生的是海退现象,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14题,能体现图中岩石类型的旅游景观是云南路南石林,路南石林是由石灰岩受到外力作用形成的,B正确;而华山悬崖峭壁、黄山石猴观海都是花岗岩,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属于岩浆岩,而非沉积岩,A、C、D错误。故选B。15~16.答案:15.B 16.D解析:第15题,历史上喀纳斯河谷经历多次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谷底平缓,谷坡陡峻的槽谷,后来冰川消融,流水对谷底产生下蚀,在原谷底切出V形的河谷,V形河谷嵌套在槽谷之中,形成现在的多级河谷形态,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16题,由于阿尔泰山相对高度大,由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和水分在垂直方向上变化大,导致植被的垂直分异明显,D正确;土壤对植被的分异影响不大,A错误;阿尔泰山地处内陆,降水少,垂直差异小,B错误;光照对不同坡向的植被类型有所影响,但同一坡向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D。17.答案:(1)甲处河谷深而窄,呈V字形;乙处河谷浅而宽,呈U字形。原因:甲处河流流经高山峡谷,落差大,流速快,下蚀作用强;乙处地形平坦,流速慢,下蚀作用减弱,沉积作用加强。(2)河口三角洲。河流挟带泥沙,搬运至河口;河口地区地形平坦并且受海水顶托,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三角洲。(3)三角洲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原因: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改善,水土流失减少,三角洲泥沙来源减少;中上游修建水利工程,对河流进行拦泥蓄水,减少泥沙来源;海水侵蚀速度加快。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甲位于湄公河上游,流经地区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下蚀作用强,河谷深而窄,呈V字形;乙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河流流速慢,侧蚀作用和沉积作用加强,河谷呈宽而浅的U字形。第(2)题,丙位于湄公河入海口附近,此处地形平坦,流速慢,泥沙易沉积;受海水顶托作用,流速进一步减慢,挟带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第(3)题,从图中可看出,从1990年到2003年间,黄河三角洲的面积波动下降,整体面积呈减小趋势,说明形成三角洲的泥沙在减少。一方面是由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水土流失减缓,河流含沙量减小,再加上黄河中上游修建了大量的水电站,泥沙在库区沉积,使得上游来沙量减少;另一方面是由于海水侵蚀加强,带走泥沙。18.答案:(1)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分布集中,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分布分散;气候湿润,流水作用强。(2)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流水侵蚀。(3)湖底坡度小;定向风吹蚀;湖底干涸裂隙扩大;走向与风向一致。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分布相对集中,分布于干旱气候区;主要受风力侵蚀形成。丹霞地貌分布于东部季风区,相对分散;气候湿润,主要受流水侵蚀形成。第(2)题,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砂岩(砾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形成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故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为: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流水侵蚀。第(3)题,雅丹地貌的形成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相沉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其形成原理: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湖底平坦开阔,常因干涸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的泥土被侵蚀,由于风向与裂隙方向一致,加强了风力的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垄槽相间、平行排列且高程相近的雅丹地貌。19.答案:(1)乙 丁 丙 甲 (2)风力侵蚀(3)乙 (4)三角洲 流水堆积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的“黄土‘桥’”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对应乙;“海蚀‘桥’”主要分布在基岩海岸地带,是海浪侵蚀的结果,对应丁;“喀斯特溶蚀‘桥’”主要出现在石灰岩广泛分布地区,是流水化学溶蚀的结果,对应丙;“风蚀桥”则是分布于干旱地区,它的形成与风力侵蚀有关,对应甲。第(2)题,由第(1)题分析可知,风蚀“桥”所示地区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水土流失现象也较少,形成与风力侵蚀有关。第(3)题,由第(1)题分析可知,图中四个地区中,图①所示黄土“桥”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地表植被较少,黄土土质疏松,地形坡度大,夏季多暴雨,人类活动不合理,故水土流失现象较严重。第(4)题,图中戊位于河流入海口处,由于河流挟带泥沙在此处堆积,形成了常见的三角洲地貌。
第二章章末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内河航运船舶航道的区位选择要根据水流的速度、泥沙沉积的实际情况而定,应尽可能实现节省能源、降低运费成本等效益最大化。如图为某河流航运图。依据图中信息,完成1~2题。1.假如河流自东向西流,那么该河流域位于( )A.北半球B.南半球C.东半球D.西半球2.假如该图是长江上海—武汉航道,那么货船从武汉港装载50万吨钢材运往上海港时,选择的航道及其原因是( )A.A航道 水流平稳,航运安全B.B航道 河流含沙量小,阻力小C.A航道 航道宽阔,水深流急D.B航道 靠近河岸,基础设施完善青藏铁路那曲段沿线荒漠化、沙害严重,铁路路基易遭受风蚀或沙埋,为了保障铁路安全运营,采取路基覆盖碎石、地面平铺卵砾石方格的方式。如图为石方格沙障示意图(单位:米)。据此完成3~4题。3.青藏铁路那曲段采用路基覆盖碎石、地面平铺卵砾石方格方式防沙的原因有( )①自然环境恶劣,植物难以成活②人造旅游景观,增加旅游资源③太阳辐射强,人工合成材料寿命短④就地取材,坚固耐久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青藏铁路那曲段石方格沙障的作用主要是( )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②减弱蒸发,利于植物生长③产生高原热岛效应,增加温度④增强蒸发,提高降水量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右图是“山岳冰川地貌组合图”。读图,完成5~6题。5.我国现代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 )A.黄土高原B.云贵高原C.青藏及西北的高山地区D.大兴安岭山地6.图中Ⅰ、Ⅱ、Ⅲ、Ⅳ符号,代表冰川沉积地貌的是( )A.ⅠB.ⅡC.ⅢD.Ⅳ福建平潭岛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座巨大沙丘,沙丘与村庄近在咫尺(如图)。岛上常年盛行东北风,风力6~7级。据此完成7~8题。7.该沙丘的沙源最可能来自( )A.河流沉积出露河床B.海滨的沙滩C.岩石就地风化D.人为堆积8.形成该沙丘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 )A.海水堆积B.流水堆积C.冰川堆积D.风力堆积狼巷迷谷风景区,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城东南30公里处,是世界性的岩溶迷宫,展示了岩溶发育的低级外形。谷内石灰岩形成于5.4亿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如图为狼巷迷谷景观图。据此完成9~10题。9.凤阳县在古生代寒武纪时期的地理环境为( )A.湿热的森林环境B.温暖的浅海环境C.干热的沙漠环境D.寒冷的高山环境10.凤阳县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我国西南地区低的主要原因是( )A.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B.地势险峻,流水侵蚀作用强C.降水量较少,流水溶蚀作用较差D.气候湿润,风化作用差某河谷中有一块高约二百米的巨大石灰岩崖壁,上面分布着许多直径小于一米的洞穴,河谷所在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如图为“崖壁洞穴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示意图”。根据图文材料,完成11~12题。11.洞穴成因最有可能是( )A.流水溶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海水侵蚀12.该地貌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是( )A.东北平原B.黄土高原C.云贵高原D.华北平原同一时期在海洋上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在地质时期内,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读某海域不同地质时期(Ⅰ→Ⅴ)形成的地质剖面图,完成13~14题。13.图中地质时期(Ⅰ→Ⅴ),该地海岸线的变化是( )A.Ⅰ→Ⅲ海退,Ⅲ→Ⅴ海进B.Ⅰ→Ⅲ海进,Ⅲ→Ⅴ海退C.Ⅰ→Ⅳ海退,Ⅳ→Ⅴ海进D.Ⅰ→Ⅳ海进,Ⅳ→Ⅴ海退14.能体现石灰岩形成的旅游景观是( )A.华山悬崖峭壁B.云南路南石林C.黄山石猴观海D.长白山天池新疆阿尔泰山西北部喀纳斯河谷海拔1000m以上,两侧山峰多在3000m以上,河谷形态呈现系列典型的地貌景观,该景观全长100km;该山自山麓到山顶植被分异明显。据此完成15~16题。15.下列四幅地形剖面示意图与当今喀纳斯河谷地貌景观最符合的是( )16.影响阿尔泰山山麓到山顶植被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土壤B.降水C.光照D.水热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 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经常、最活跃的外力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的形成全过程。流水不断以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塑造形态各异的河谷和河流地貌。材料二 图1为湄公河流域图及甲、乙两处河谷形态图。图1材料三 河流三角洲的形成速度和规模,主要取决于河流挟带泥沙的数量、入海口附近地势以及海浪侵蚀速度。图2为黄河三角洲面积1976~2004年来的变化趋势。图2(1)比较甲、乙两处河谷形态差异并分析原因。(6分)(2)说出丙处地貌名称及形成过程。(6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1990年到2003年间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4分)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材料一 丹霞地貌,指红色砂、砾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雅丹地貌是在极干旱地区一些干涸的湖底,主要在定向风吹蚀作用下,形成彼此相间排列的垄岗、堡丘、土柱(墩)、凹地等景观组合。材料二 图1为“我国某地雅丹地貌景观图”。图2为“我国著名的丹霞、雅丹地貌分布图”。 (1)简述我国雅丹地貌、丹霞地貌的分布特点及原因。(6分)(2)描述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6分)(3)图1中的雅丹地貌,垄槽相间、平行排列且高程相近,分析该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6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材料一 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政区简图。(1)图中四座“天生桥”可能出现的位置对应图中甲、乙、丙、丁的相应次序为:黄土“桥”________;海蚀“桥”________;喀斯特溶蚀“桥”________;风蚀“桥”________。(4分)(2)塑造④风蚀“桥”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3)图中所示甲、乙、丙、丁四个地区中水土流失问题最严重的是________。(4分)(4)图中戊河流入海口常见的地貌是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第二章章末检测1~2.答案:1.B 2.C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可知,北岸泥沙堆积多,南岸堆积少。假如河流自东向西流,河流右岸沉积,左岸侵蚀,那么该河流域地转偏向力向左偏,位于南半球,B对。A、C、D错。第2题,假如该图是长江上海—武汉航道,那么货船从武汉港装载50万吨钢材运往上海港时,选择的航道是A航道,原因是A航道位于河中心,航道宽阔,水深流急,C对、A错。B航道靠近河岸,水流速度较慢,B、D错。3~4.答案:3.D 4.A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青藏铁路那曲段沿线荒漠化、沙害严重,铁路路基易遭受风蚀或沙埋,为了保障铁路安全运营,采取路基覆盖碎石、地面平铺卵砾石方格的方式”可知,釆用该方式防沙是因为该地自然环境恶劣,植物难以成活,①正确。该地居于内陆,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人工合成材料寿命短,③正确。该地温差大,碎石多,采用砾石可以就地取材,且坚固耐久,④正确。该路段釆用该方式是为了防沙埋路,并非用于旅游,②错误。A、B、C错误,D正确。故选D。第4题,设立石方格沙障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增加对风的摩擦力,从而削减风力,①正确。设立石方格沙障可以减小土壤蒸发量,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利于植物生长,②正确。设立石方格沙障不能产生高原热岛效应,增加温度,③错误。设立石方格沙障能减少水分蒸发,不会增加降水量,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5~6.答案:5.C 6.D解析:第5题,现代冰川地貌主要发育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青藏高原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高原上雪山广布,冰川地貌发育。西北的高山地区纬度高,雪山广布,冰川地貌发育。黄土高原和大兴安岭海拔低,很少有冰川地貌。云贵高原纬度较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没有冰川地貌分布。故C正确,A、B、D错误。第6题,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外力作用,在高山和高纬地区,这种作用尤为显著。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形谷等;冰川堆积地貌如终碛丘、鼓丘、蛇形丘等。角峰是指由几个冰斗所围成的山峰,因冰斗后壁不断后退,使所围山峰成为高耸尖锐的山峰。据图可知,Ⅰ为角峰,Ⅱ为冰斗,Ⅲ为悬谷,Ⅳ为鼓丘。故D正确,A、B、C错误。7~8.答案:7.B 8.D解析:第7题,河流沉积出露河床不能形成巨大的沙丘,A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岛上常年盛行东北风,风力6~7级”以及该地位于岛屿可知,应是海滨沙滩被东北风带到此处堆积形成,B正确;该地区气候湿润,如果是岩石就地风化经长时间生物作用应形成土壤而不是沙丘,C错误;人们不会在村庄附近堆积巨大的沙丘,D错误。所以选B。第8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沙丘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盛行的东北风,搬运海滨沙滩的沙遇到阻挡,气流抬升风力减弱,最终沙下沉,风力堆积而形成,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9~10.答案:9.B 10.C解析:第9题,凤阳县在古生代寒武纪时期形成石灰岩,根据所学可知,石灰岩一般形成于温暖的浅海环境,因此B正确,排除其他三个选项。故选B。第10题,安徽凤阳县与西南地区均为石灰岩,岩性差异不大,因此A错误;安徽凤阳县位于平原地区,因此B错误;岩溶地貌主要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凤阳县降水量少于我国西南地区,溶蚀作用弱,因此发育程度比我国西南低,C正确;岩溶地貌主要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不是风化作用,因此D错误。故选C。11~12.答案:11.A 12.C解析:第11题,由材料分析可知,该崖壁主要为石灰岩,崖壁高约二百米,河谷所在流域一直为亚热带湿润气候环境,流水溶蚀作用比较强烈,A正确;该地气候湿润,风力侵蚀作用并不显著,B错误;不会有冰川侵蚀作用和海水侵蚀作用,C、D错误。故选A。第12题,石灰岩在流水的溶蚀和侵蚀作用下会形成岩溶地貌,我国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故选C。13~14.答案:13.B 14.B解析:第13题,由材料“同一时期在海洋上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可知,图中Ⅰ→Ⅲ该区域沉积的岩石类型变化为砂岩→页岩→石灰岩,说明该海域海水越来越深,海岸线向陆地不断推进,发生的是海进现象;Ⅲ→Ⅴ沉积的岩石变化为石灰岩→页岩→砂岩,说明该海域海水越来越浅,海岸线向海洋不断推进,发生的是海退现象,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14题,能体现图中岩石类型的旅游景观是云南路南石林,路南石林是由石灰岩受到外力作用形成的,B正确;而华山悬崖峭壁、黄山石猴观海都是花岗岩,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属于岩浆岩,而非沉积岩,A、C、D错误。故选B。15~16.答案:15.B 16.D解析:第15题,历史上喀纳斯河谷经历多次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谷底平缓,谷坡陡峻的槽谷,后来冰川消融,流水对谷底产生下蚀,在原谷底切出V形的河谷,V形河谷嵌套在槽谷之中,形成现在的多级河谷形态,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16题,由于阿尔泰山相对高度大,由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和水分在垂直方向上变化大,导致植被的垂直分异明显,D正确;土壤对植被的分异影响不大,A错误;阿尔泰山地处内陆,降水少,垂直差异小,B错误;光照对不同坡向的植被类型有所影响,但同一坡向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D。17.答案:(1)甲处河谷深而窄,呈V字形;乙处河谷浅而宽,呈U字形。原因:甲处河流流经高山峡谷,落差大,流速快,下蚀作用强;乙处地形平坦,流速慢,下蚀作用减弱,沉积作用加强。(2)河口三角洲。河流挟带泥沙,搬运至河口;河口地区地形平坦并且受海水顶托,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三角洲。(3)三角洲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原因: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改善,水土流失减少,三角洲泥沙来源减少;中上游修建水利工程,对河流进行拦泥蓄水,减少泥沙来源;海水侵蚀速度加快。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甲位于湄公河上游,流经地区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下蚀作用强,河谷深而窄,呈V字形;乙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河流流速慢,侧蚀作用和沉积作用加强,河谷呈宽而浅的U字形。第(2)题,丙位于湄公河入海口附近,此处地形平坦,流速慢,泥沙易沉积;受海水顶托作用,流速进一步减慢,挟带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第(3)题,从图中可看出,从1990年到2003年间,黄河三角洲的面积波动下降,整体面积呈减小趋势,说明形成三角洲的泥沙在减少。一方面是由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水土流失减缓,河流含沙量减小,再加上黄河中上游修建了大量的水电站,泥沙在库区沉积,使得上游来沙量减少;另一方面是由于海水侵蚀加强,带走泥沙。18.答案:(1)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分布集中,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分布分散;气候湿润,流水作用强。(2)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流水侵蚀。(3)湖底坡度小;定向风吹蚀;湖底干涸裂隙扩大;走向与风向一致。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分布相对集中,分布于干旱气候区;主要受风力侵蚀形成。丹霞地貌分布于东部季风区,相对分散;气候湿润,主要受流水侵蚀形成。第(2)题,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砂岩(砾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形成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故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为: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流水侵蚀。第(3)题,雅丹地貌的形成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相沉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其形成原理: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湖底平坦开阔,常因干涸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的泥土被侵蚀,由于风向与裂隙方向一致,加强了风力的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垄槽相间、平行排列且高程相近的雅丹地貌。19.答案:(1)乙 丁 丙 甲 (2)风力侵蚀(3)乙 (4)三角洲 流水堆积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的“黄土‘桥’”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对应乙;“海蚀‘桥’”主要分布在基岩海岸地带,是海浪侵蚀的结果,对应丁;“喀斯特溶蚀‘桥’”主要出现在石灰岩广泛分布地区,是流水化学溶蚀的结果,对应丙;“风蚀桥”则是分布于干旱地区,它的形成与风力侵蚀有关,对应甲。第(2)题,由第(1)题分析可知,风蚀“桥”所示地区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水土流失现象也较少,形成与风力侵蚀有关。第(3)题,由第(1)题分析可知,图中四个地区中,图①所示黄土“桥”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地表植被较少,黄土土质疏松,地形坡度大,夏季多暴雨,人类活动不合理,故水土流失现象较严重。第(4)题,图中戊位于河流入海口处,由于河流挟带泥沙在此处堆积,形成了常见的三角洲地貌。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