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展开注意事项:
1.考生答题全部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卷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与本人相符,再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及试题卷上。
3.选择题作答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非选择题作答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4.考生不得折叠答题卷,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据此我们推断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材料表明
A.化石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 B.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人工火
C. 北京人生存条件已十分优越 D.考古是研究历史的唯一途径
2.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一只小陶猪,其形态介于野猪与现代家猪之间,同时在其居住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猪、狗等骨骼化石。这表明
A.制陶是新石器时代主要手工业 B.河姆渡人的手工技术发展成熟
C.长江流域出现了原始家畜饲养 D.河姆渡人的生活以畜牧业为主
3.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由此可知华夏族形成的主要特点是
A. 存华去夷 B.多元一体 C.来源单一 D. 因地制宜
4.尧年老时,征求各部族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而舜在年老时,部落首领共同推举治水有功的大禹成为了继承人。这表明这一时期,选举首领的基本原则是
A.用人所长 B.投票选举 C.选贤举能 D.任人唯亲
5.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语出《左传》,隋唐间儒家学者孔颖达将其注释为“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这说明分封制设立主要为了
A.稳定周初政治形势 B.扩大西周地方实力
C.促进各地民族交融 D. 削弱了诸侯的权力
6.商王朝中期,兽面纹成为青铜器主流纹饰,其中以饕餮纹为代表。一幅典型的饕餮纹,可以观察到其眼、眉耳、嘴,甚至其牙和上下颚部位。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青铜纹饰比较单一
B.青铜器的功能增多
C.青铜种类逐渐丰富
D.青铜铸造工艺高超
7.春秋以前,农业上主要采取千耦其耘(大规模集体协作)的生产形式,春秋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开始形成。促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铁农具与牛耕的出现
C.周天子权威迅速下降 D.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
8. 下表是百家争鸣时期部分学派的部分主张,据此可知百家争鸣
推动社会流动B.促进文化传承c.服务现实政治 D.表达人生态度
下图所示文物共同表明秦朝
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C.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
B.消除了各地区的经济差异 D.开始改变统治地方的方式
10.秦始皇规定农民每年要将收入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同时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
去服沉重的徭役和兵役,为了控制百姓,制定了各种残酷的刑罚。这说明秦始皇的统治
A.赏罚分明、为政以德 B.宽严相济、道之以政少年商
C.穷奢极欲、任人唯亲 D.急于求成、暴虐严苛外态
11.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使百姓回到田地间劳作,以增强国本”;大臣晁错提出“让
百姓去从事农桑,减少赋税”。这说明二位大臣共同主张
A.以人为本 B.以农为本
C.轻刑减罚 D.勤俭治国
12.《晋书·舆服志》记载:“(汉代)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以后),诸侯寡弱,
贫者至(开始)乘牛车。”这表明推恩令的实行
A.缩小了贫富差距 B.完全清除了诸侯
C.阻碍了经济发展 D.加强了中央集权
13.下表中这一现象反映了东汉后期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 民生凋敝食物匮乏
C.州牧割据战乱不断 D. 医疗落后疾病频发
14.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樱桃、杏子等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苜蓿、良种马等传播到中原。这主要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
A.丰富了粮食作物的种类 B.促进了各地区人口流动
C.推动了地区间物种交流 D.扩大了汉朝的统治范围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2分。)
15.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10分)
材料一:孔子在政治上虽然不得意,但在学术和教育上则有更伟大之成就,更深远之影响。中国此后全部学术史,即以孔子及其所创之思想为主要骨干。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2版)》
材料二:春秋战国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政治上,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并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上,原来被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社会的动荡不安,秩序的深刻变动,使得过去的知识和思想不再拥有权威性,知识分子开始深刻思索社会问题,各自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了诸子论道、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自统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教师用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孔子在教育上的伟大成就。(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诸子论道、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的原因。(6分)
16. 【秦朝的统一1(12分)
材料一: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进行变法,从经济上和政治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强化了秦国的统治力量。公元前340年,商鞅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部分秦国过去被掠夺的西河地,一步步发展壮大。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
材料二:秦统一前,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秦的统一,标志中国进入了“大一统”的政治时代,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秦朝是第一个也是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统一的时代。
——摘编自许斌主编《中国历史教学设计与指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商鞅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所采取“剥夺了贵族特权”的措施,指出这些措施对秦国产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大一统”在政治上的主要内容,并概括秦统一的历史
意义。 (6分)
17.【汉武帝】(10分)
汉武帝大事纪
请选择上述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围绕“汉武帝的功与过”,结合所学自行拟定一个你
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3-2024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1A 2 C 3B 4 C 5 A 6 D 7 B 8 C 9 A 10 D 11 B 12 D 13A 14C
15.(1)兴办私学,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提出先进的教育理念(答出有教无类或因材施教可同等给分);注重道德教育。(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政治上,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上,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私学勃兴;科学技术的较大进步促使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这一切都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16.(1)政治方面:废除贵族世袭特权,规定按军功授爵(奖励军功)。(2分)
经济方面: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2分)
影 响:强化了秦国的统治力量,增强了秦国的国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促进了秦国的经济繁荣;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2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内容:建立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2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实现了社会安定,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各族人民的生活和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奠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使国家安定、民族团结成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17.【评分标准】
【答案示例】
观点:汉武帝是中国封建时代最杰出的君主之一
论证:汉武帝是一位变法改制并且取得了伟大成就的帝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
汉武帝在位期间,政治上,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解决诸侯国问题,建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加强中央权威;经济上,将煮盐铸铁造钱权利收归于国家,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打击大商人和高利贷者,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思想文化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学校,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军事方面,他派卫青、霍去病率领大军,进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于北方长期的威胁;外交方面,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与西域各国交往通道,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汉武帝通过这些举措,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促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最杰出的君主之一。
学派
主张(部分)
儒家
以仁爱思想使社会和谐,以德治理念使人民诚服。
墨家
以兼爱和自律为手段,推进社会治理。
道家
反对统治者不必要、不适当的作为以及过多的指令与干涉。
法家
以制度和法律为手段来稳定社会秩序。
姓名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7
在位时间
18年
半年
19年
20年
半年
1年
22年
23年
半年
寿命
27
2
32
30
3
9
36
34
18
公元前141年
汉武帝刘彻即位。
公元前138年
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36年
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公元前133年
汉匈关系破裂,西汉开始大规模攻打匈奴。
公元前127年
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实力。
公元前123年
大破匈奴,但因连年出击匈奴,府库空竭,武帝令百姓买爵赎罪,出售武功爵。
公元前119年
盐铁官营,恢复算缗钱,打击商人势力。
公元前113年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公元前106年
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
公元前104年
营造建章宫,因大宛国拒绝献汗血宝马,令李广利伐大宛。
公元前99年
作“沉命法”,规定凡二千石以下至小吏察捕不力皆处死刑。
公元前89年
求仙东莱不成,追悔已往之过,后悔征伐,下令禁止酷刑,减轻赋税,鼓励农民努力耕种,养马免徭,自此不再用兵。
水平等级
拟定的观点
材料运用与论述
9-10
明确、有新意或有思想深度
紧扣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运用材料中两个以上的史实,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8
明确
能够围绕观点论述,运用了材料中的史实,但不够充分或不够典型,条理基本清楚。
3-5
不够明确
有论述或说明,但材料不充分,或史论结合不充分。
0-2
没有凝练出观点
观点、论述与材料无关,或仅仅重复材料中的史实。
湖北省咸宁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湖北省咸宁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