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13章内能》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13章内能》单元测试卷(含答案),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3章 内能》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满分36分,每小题3分) 1. (3分)做完广播体操后,来到餐厅,妈妈为你端上香喷喷的早餐。关于人能闻到食物的香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一种扩散现象 B.是由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C.温度越高,香味越浓 D.温度越高,香味越淡 2. (3分)铁观音茶是广东潮汕地区的特色农业品牌,潮汕人对铁观音茶是情有独钟。下列对于沏茶和品茶过程中情境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沏茶时,杯内水面上方出现白雾,这是汽化现象 B.品茶时茶香四溢,这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品茶时茶香四溢,这是一种升华现象 D.沏茶时,玻璃杯的外壁上会出现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 3. (3分)如图所示的事例中,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 橡皮条摩擦铜管温度升高 B. 铁丝来回弯折温度升高 C. 锯木头时锯条发热 D. 烧水时水温升高 4. (3分)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在液体搭桥实验中,王亚平向我们展示了在两块塑料板之间,用水搭出的一座桥(如图所示),该现象主要说明了( ) A.水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B.水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C.水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D.水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5. (3分)下列现象中,与汽油机做功冲程能量转化相同的是( ) A.木工用锯锯木条时,锯条发烫 B.烧开水时,壶盖被水蒸气顶起来 C.铁块放在炉火中烧红了 D.冬天,人们在太阳光下取暖 6. (3分)关于分子和物体内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把 0℃的冰块加热熔化成 0℃的水,其内能不变 B.洒过消毒液的教室有刺鼻的味道,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表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D.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7. (3分)下列现象属于做功改变内能的是( ) A.盛夏,太阳把稻田的水晒热 B.寒冬,搓手取暖 C.严冬季节用热水袋取暖 D.用擦酒精的方法使发烧者降温 8. (3分)下列现象中不是利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的是( ) A.搓手使手变热 B.对着手呵气手变热 C.划火柴 D.钻木取火 9. (3分)下列关于热现象说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多 B.冰水混合物吸收热量时,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C.发生热传递时,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D.集中供暖采用热水循环,是利用了水的比热容较大的性质 10. (3分)冬季培养秧苗时,为了保护秧苗夜间不受凉,傍晚时往秧田里多灌些水,这样夜间秧苗的温度不太低,从而不致冻坏,这是利用水的下列特性中的( ) A.吸收热量多 B.放出热量多 C.密度较大 D.比热容大 11. (3分)如图所示,是根据“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实验数据绘制的a、b物质的温度-时间图像,实验中两种物质的质量相同,初温度相同,选用的加热器相同。由图像可知( ) A.加热相同时间,a物质吸收热量多、比热容小 B.加热时间相同,a物质温度升高快,比热容大 C.吸收热量相同,b物质温度升高慢,比热容小 D.吸收热量相同,b物质温度升高慢,比热容大 12. (3分)如图装置,用铁夹将温度传感器、两个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两试管装有质量相同的不同种液体,温度传感器的探头部分与试管内的液体良好接触,传感器通过数据采集线与计算机相连接,在计算机上得到的实验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比热容比大 B.同时加热相同时间,甲吸收热量多 C.甲、乙升高相同的温度,甲吸收热量多 D.乙吸热升温比甲慢 二.填空题(共7小题,满分20分) 13. (3分)气锅鸡是云南的名菜之一,“舌尖上的中国”曾播放过,其做法是:将盛有小鸡块和佐料的气锅(如图)放在盛有清水的汤锅之上,再放到火上蒸,为了保持鸡肉原汁原味,主要是蒸气通过气锅中间的气嘴将鸡蒸熟,鸡汁通过 ________ 方式获得内能,蒸熟后,闻到鸡肉的浓香味,这是 ________ 现象,说明鸡的汤汁的分子 ________ 。 14. (3分)端午浓情,粽叶飘香,煮粽子时,是通过 ________ 的方法使粽子的内能增大,闻到了粽子的香味,这是因为 ________ ,吃粽子时,粽叶上总是粘有米粒,米粒和粽叶不容易分开,这说明 ________ 。 15. (3分)古诗“花气袭人知骤暖”,从花的芳香气味变浓可以知道周边的气温突然升高。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是因为温度越高, ________ 。汽车的发动机选用水做冷却剂,主要是由于水的 ________ 的缘故。 16. (3分)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春城之所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与滇池息息相关,所以保护滇池,人人有责。滇池对昆明气候的调节作用,主要是因为水的 ________ 大;冬天手冷时,我们用搓手的方式使手变暖和,这是采用 ________ 的方式来增加手的内能。 17. (3分)在四川邛徕窑遗址中出土了一种唐朝“省油灯”。这种省油灯的灯盏是铜质的,在灯盏下增加了一层夹层,又叫夹层灯。夹层留一小孔,可以从小孔向夹层中加水。灯点燃后,热会由灯盏通过 ________ 方式使油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加快油的 ________ ,增加耗油量。在夹层中加水,可降低油温,达到省油的目的,这是利用水的 ________ 特性。 18. (3分)冬天盖着晒过的棉被觉得很暖和,这是因为棉被经太阳晒过后变得蓬松,使得棉被中的 ________ 增多,且棉被中的 ________ 和 ________ 又都是热的 ________ ,所以盖在身上觉得暖和。 19. (2分)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为2﹕3,放出相同的热量,它们降低的温度之比为3﹕5,则甲、乙两物体的比热容之比为 ________ 。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满分24分) 20. (10分)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小红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应加入初温相同、 ________ 相同的水和煤油; (2)实验中搅拌器的作用是:使液体 ________ ;选用相同酒精灯加热的目的是:使水和煤油在相同时间内 ________ 。 (3)实验中发现煤油的温度比水的温度升高得 ________ (选填“快“或“慢”),这表明 ________ 吸热本领更强。 (4)实验中,可以用“温度升高的多少”或“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物质吸热的多少.这里用了什么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________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类比法“或“等效替代法”或“转换法”) 21. (14分)如图甲“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装置。 (1)实验方法是: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 ________ 、 ________ 相同的食用油和水加热,在吸收热量相同时,通过比较 ________ 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大小。 (2)在图甲中所给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________ 和 ________ ,实验时只要控制 ________ 就可以确定它们吸收了相同的热量,小雨经过分析思考,将实验装置加以改进,如图乙所示。 (3)与图甲的实验装置相比,图乙的优点是: ________ 。 (4)图乙的实验操作中存在一处错误: ________ 。 四.计算题(共2小题,满分20分) 22. (12分)一个太阳能热水器里装有体积为0.2m 3 、温度为15℃的水,经过一天太阳光的照射,水温升高到了65℃.[水的密度ρ=1.0×10 3 kg/m 3 ,水的比热容c=4.2×10 3 J/(kg•℃)]求: (1)热水器里水的质量; (2)热水器里水吸收的热量。 23. (8分)如图所示的装置中,两个钩码重力不等,释放后重钩码下降,轻钩码上升,然后反复对调左右两个钩码,通过传动装置可实现:在钩码升降过程中,能使放在隔热容器水中的叶轮不停的转动。 (1)叶轮在不停地转动过程中,可以知道容器中水的温度升高,原因是:叶轮通过 ________ 方式实现了能量的转化。 (2)实验中钩码升降做功与水温变化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容器中水的质量为500g,c 水 =4.2×10 3 J/(kg•℃)】 在钩码升降1次的过程中,容器中的水吸收的热量为 ________ J.对比发现,水吸收的热量 ________ (选填“大”、“等”或“小”)于对应的钩码升降所做的功。 参考答案 1、 D 2、 B 3、 D 4、 C 5、 B 6、 A 7、 B 8、 B 9、 B 10、 D 11、 D 12、 D 13、 解:蒸气通过气锅中间的气嘴将鸡蒸熟,鸡汁吸收热量,是通过热传递方式获得内能; 蒸熟后,闻到鸡肉的浓香味,这是物质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是扩散现象。 故答案为:热传递;扩散;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4、 热传递;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引力。 15、 解:(1)花朵分泌的芳香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花气袭人”是因为花朵的芳香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很快扩散到了空气中,说明周边的气温突然升高了。 (2)水的比热容最大,和其它物质比较,降低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多,所以汽车散热器常用水作为冷却剂。 故答案为:分子运动越剧烈;比热容大。 16、 比热容;做功。 17、 解: 灯点燃后会加热灯盏,热量会通过热传递的方式转移给油,使油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加快油的蒸发,增加耗油量; 如果在夹层中加水,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使油的温度升高得慢些,所以相对耗油量就少一些。 故答案为:热传递;蒸发;比热容大。 18、 解:棉被经太阳晒过后变得蓬松,使得棉被中的空气增多,且棉被中的空气和棉絮又都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冬天盖着晒过的棉被觉得很暖和。 故答案为:空气;空气;棉絮;不良导体。 19、 解:由题意可知,m 甲 :m 乙 =2:3,Q 甲 :Q 乙 =1:1,△t 甲 :△t 乙 =3:5; 由c= Qm△t 可得,组成甲、乙两物体的材料的比热容之比: c 甲 :c = dpdZ × mℤmℙ × △tℤ△tH = 11 × 32 × 53 = 52 。 故答案为:5:2。 20、 (1)质量;(2)受热均匀;吸热相同;(3)快;水;(4)转换法 21、 (1)质量;初温升高的温度;(2)天平;秒表;加热时间相同;(3)更容易控制水和食用油吸收的热量相同;(4)没有控制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同。 22、 解: (1)因为ρ= mV , 所以水的质量为m=ρV=1.0×10 3 kg/m 3 ×0.2m 3 =200kg; (2)水吸收的热量为Q=cm(t-t 0 )=4.2×10 3 J/(kg•℃)×200kg×(65℃-15℃)=4.2×10 7 J。 答:(1)热水器中水的质量为200kg; (2)水吸收的热量为4.2×10 7 J。 23、 解:(1)由题意知,叶轮在不停地转动过程中,可以知道容器中水的温度升高,这是因为叶轮通过做功的方式实现了能量的转化; (2)在钩码升降1次的过程中,容器中的水吸收的热量: Q 吸 =c 水 m(t-t 0 )=4.2×10 3 J/(kg•℃)×0.5kg×0.2℃=420J。 钩码升降做功425J,水吸收的热量为420J,则水吸收的热量小于对应的钩码升降所做的功。 故答案为:(1)做功;(2)420;小。 钩码升降次数 1 2 3 钩码升降做功/J 425 850 1275 水温的变化/℃ 0.2 0.4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