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展开一、选择题(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2022年8月22日,菜电视合在我国西部一公园石碑下进行短视频指摄,为追开强烈光照,选择在碎影下进行拍摄活动。下图为抽摄当天正午碎影示意图。(tan30°≈0.577,tan60°≈173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石碑所在地区可能是( )
A. 四川B. 云南C. 甘肃D. 贵州
2. 能表示该日拍摄场地范围的是( )
A. B. C. D.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拍摄当天正午时,石碑高20米,影长11.6米,根据tanH=20/11.6=1.724,可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约为60°;此日是8月22日,根据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大致3个月直射点移动23.5°,计算出1个月大约移动7.8°,可推测8月22日,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7.8°N;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公式,计算出当地的纬度=(90°-60°)-7.8°=37.8°N,甘肃符合,C正确;四川、云南、贵州纬度较低,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8月22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从东北升起,正午位于正南,西北落下,图B符合,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的日出日落方位除了南北两极点外均为从正东方向升起、从正西方向落下;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都是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向落下;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都是从东南方向升起,从西南方向落下。
高速公路中央隔离带植物物种选择既要满足交通安全需求,又要有生态防护效益。中央隔离带上因生存环境差,绿化植被必须要有较强的抗逆性(抵抗不利环境的某些性状)。侧柏因其优良的适应能力常作为隔离带植被的首选。下图为暑期拍摄的山西某高速公路中央隔离带植被侧柏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推测侧柏抗逆性较强的主要表现为( )
A. 喜酸B. 喜光C. 耐涝D. 耐旱
4. 高速公路中央隔离带植被一般选择侧柏的主要原因是( )
①常绿且没有落叶②叶密挡光效果好③生长较慢少修剪④能缓冲失控车辆
A. ①③B. ②④C. ②③D. ①④
【答案】3. D 4. C
【解析】
【3题详解】
据材料“中央隔离带上因生存环境差,绿化植被必须要有较强的抗逆性(抵抗不利环境的某些性状)”可知,中央隔离带生存环境差,拥有较贫瘠的土壤、较少的水分等环境条件,故推测侧柏抗逆性较强的主要表现为生存能力强,耐旱、耐贫瘠、抗寒等,D正确,C错误;喜酸是南方植被的普遍特征,喜光是作物的习性之一,而非选择作为隔离带树种的原因,AB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作为高速公路中央隔离带植被,一要做到绿化效果好,二要避免落叶在高速公路上纷飞遮挡视线带来的隐患,所以需要常绿树种,侧柏是常绿树种,一年四季常绿,但“常绿”并不等于“不落叶”,①错误;高速公路中央隔离带植被一般选择枝叶茂密的植物,主要原因是高速公路夜间行车需要打开远光灯,这样会对对面开车的驾驶员眼睛产生强烈的眩光而影响行车安全,侧柏叶密挡光效果好,②正确;高速公路车辆行驶速度快,绿化树经常修剪存在通行安全隐患,侧柏生长较慢少修剪,③正确;侧柏树小、根系浅,缓冲失控车辆效果不明显,④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侧柏生态习性:喜光,幼时稍耐荫,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酸性、中性、石灰性和轻盐碱土壤中均可生长,耐干旱贫瘠,萌芽能力强,耐寒力中等,耐强太阳光照射,耐高温、浅根性,抗风能力较弱。
洱海四面环山,与苍山同属断块山——断陷湖地貌体系,风向受地形影响大。历史上,依靠人力划桨的木船和风帆船是连通洱海湖区的重要交通工具,洱海帆船的营造法式和船型结构自成一派。1996年洱海船只进入高峰期,共有3273艘。目前洱海船只数量锐减。下图为洱海周边区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洱海帆船形成了独特营造法式,主要是因为( )
A. 地形闭塞B. 水域深邃C. 位置独特D. 气象多变
6. 大风篷木船从海东驶向喜洲,平均用时最短的是( )
A. 夏季白天B. 夏季夜晚C. 冬季白天D. 冬季夜晚
7. 目前洱海船只数量锐减主要是因为( )
①旅游产业兴盛 ②经贸联系衰落 ③环境政策严格 ④公路运输便捷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答案】5. A 6. A 7. D
【解析】
【5题详解】
位于中国西南偏远地区的洱海,在风帆时代是一个孤立的高原湖泊,高山纵谷和茂密森林隔绝了其与周边可通航水域之间的联系。洱海帆船作为连通沿湖村镇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在适应当地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的漫长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体系。千百年来,绵绵大山阻碍了带有中原风格的造船工匠流入大理,洱海造船因而未被汉族地区造船法式以及现代造船技术所触及,留下中国内陆水域最别样的技术传统。由此分析可知,A正确,BCD选项不是主要原因,故选A。
【6题详解】
由材料“风向受地形影响大”可知,山谷风对该地区影响较大,白天,尤其是夏季的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空气增温较多,而洱海上空同高度上的空气因离地较远,增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便在点苍山与洱海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形成强烈的谷风,从洱海吹向点苍山,故大风篷木船从海东驶向喜洲,速度较快,平均用时最短,故A正确,排除BCD。故选A。
【7题详解】
旅游产业兴盛,对具有旅游性质的船舶需求增多,①错误;随着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经贸联系不断增强,②错误;为了加强对洱海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大理实施洱海保护工程,对洱海船只数量进行了控制,③正确;现代化的运输方式逐渐取代较为传统的水运方式,公路等成为人们主要的运输方式,④正确。故③④正确,故选D。
【点睛】白天,气温逐渐升高,山坡的温度升高更快(同高度的空气升温较慢),空气沿着山坡上升,原位置的气压变低,同高度的山谷中间的空气,流动过来补充,形成“谷风”,风向为谷底——>山顶,河谷中间盛行下沉气流;夜晚,气温逐渐下降,山坡的温度下降更快,空气沿山坡下沉,山坡原位置的气压变高,空气流向同高度的山谷中间,形成“山风”,风向为山顶——>谷底,河谷中间盛行上升气流。
2007年8月—2008年6月发生拉尼娜事件,赤道附近西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比同期升高。在此冬半年期间,北部湾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却比正常年份同期明显下降。科研人员选取2006年7月和2008年7月(休渔期间)北部湾鱼类生物量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绘制北部湾优势鱼类生物量的分布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科研人员开展鱼类生物量调查,选择7月的原因是( )
A. 太阳辐射强B. 正值鱼类产卵期
C. 海水温度高D. 人捕捞干扰少
9. 2007年8月-2008年6月,北部湾东北部的优势鱼类生物量大增,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西南季风减弱B. 东北季风增强
C. 海水水温升高D. 鱼类产卵期提前
10. 此次拉尼娜事件发生期间,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 )
A. 东西部水温的差异减小B. 中东部气流上升,降水增多
C. 南北赤道暖流势力增强D. 秘鲁寒流减弱,渔场减产
【答案】8. D 9. B 10. C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得,科研人员开展鱼类生物量调查,选择7月,主要是7月为休渔期间,人类干扰较少,故D正确;该地区6月份太阳高度角更大,太阳辐射更强,故排除A;北半球海水温度最高月份为8月份,故排除C;一般来看,多数鱼类是在气候温和的春夏季产卵的。故不是选择7月的理由,故排除B。故选择D。
【9题详解】
2007年8月-2008年6月,北部湾东北部的优势鱼类生物量大增,主要是因此东北季风为离岸风,把表层海水吹开下层海水上泛,故B正确;西南季风为向岸风,与西南季风影响不大,故A排除;在此冬半年期间,北部湾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却比正常年份同期明显下降,故C排除;优势鱼类生物量大增与鱼类产卵期提前关系较小,主要为季风影响,故D排除;故选择B。
【10题详解】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这种水文特征将使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东西部水温的差异增大,故A排除;中东部气流下沉,降水减少,故B排除;信风增强,进而南北赤道暖流增强,故C正确;秘鲁寒流增强,渔场增加产量,故排除D。故选择C。
【点睛】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全球变暖导致阿尔卑斯山地许多植物物种被迫迁移,林线也随之变化,研究人员对2085年的林线位置进行预测,设定不同的干湿条件,预测出甲、乙两个结果。下图示意阿尔卑斯山某地不同年份的林线位置(含预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军事堡垒位于( )
A. 山谷B. 陡崖C. 山脊D. 山顶
12. 该地区的自然植被中受全球变暖威胁较大的是( )
A. 高山草甸草原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 高山针叶林D. 温带落叶阔叶林
13. 研究人员在预测2085年林线时设定的条件及原因是( )
A. 甲为较干旱环境升温幅度较小
B. 乙为较干旱环境升温幅度较大
C. 甲为较湿润环境升温幅度较大
D. 乙为较湿润环境升温幅度较小
【答案】11. C 12. A 13. B
【解析】
【11题详解】
林线高度是指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的森林分布的上限高度。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等温线相吻合。 林线高度受热量和水分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该地区林线高度相对于两侧更低,因此该地区土层较薄,生长条件较差,故为山脊;故C正确;山谷生长环境更好,故A排除;陡崖和山顶排除;故排除B、D,故选择C。
【12题详解】
根据提示信息可得,林线高度是指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的森林分布的上限高度。林线高度不断上升,因此森林上限不断升高,因此高山草甸草原的空间会缩小,故A正确;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海拔较低,在该地区分布较少,因此影响较小,排除B、D;高山针叶林海拔高度上升,生长空间增大,故排除C;故选择A。
【13题详解】
根据提示信息可得,2085年林线(甲)海拔更低,预设条件应该为此时环境较湿润,升温幅度较小,雪线较低,因此林线不高;故排除A、C;乙地林线海拔较高,因此预设条件应该为环境干旱,雪线较高,升温幅度较大,故排除D,B正确;故选择B。
【点睛】影响雪线的因素雪线高度的分布与气温和地貌联系较为密切。雪线的升降变化还受大气环境改变制约。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沙尘暴等因素均可对雪线高度产生影响。01气温与气温成正相关,温度高,雪线高。气温变暖,则雪线上升气温变冷,则雪线下降02降水量与降水量成负相关。降水量大,雪线低;降水量小,雪线高。03地形之坡向阳坡气温高,冰雪消融量大,雪线高阴坡气温低,冰雪消融量小,雪线低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明代的《沔阳蝴.志》记载:“汉水至浊,与江湖啦合,其流必澄,故常填淤,而组泽之区因成沃壤。民渐茭剔(清除植被),垦为阡陌。又因其地之高下,修堤防以障之。大者轮广(纵横)数十里,小者十余里,谓之日垸……垸愈多,水愈迫。”完成下面小题。
14. 汉水从“至浊”到“必澄”的过程,体现的外力作用是( )
A. 风化、侵蚀’B. 侵蚀、搬运C. 搬运、堆积D. 堆积、风化、
15. 汉水两岸常受洪水威胁,但仍被“垦为阡陌”,主要原因是该处( )
A. 土壤肥沃B. 水源充足C. 水运便利D. 地形平坦
16. “垸愈多,水愈迫”的原因是圩垸造成汉水( )
A. 流速减缓B. .河道变窄C. 落差加大D. 含沙量增大
【答案】14. C 15. A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汉水从“至浊”到“必澄”的过程是指汉水从浑浊变为澄清的过程,汉水浑浊说明水中泥沙多,澄清代表泥沙含量少,所以这个过程是水中的泥沙被搬运,最后沉积下来的过程。C正确。故选C。
【15题详解】
根据材料明代的《沔阳蝴.志》记载:“汉水至浊,与江湖啦合,其流必澄,故常填淤,而组泽之区因成沃壤。民渐茭剔(清除植被),垦为阡陌。组泽之区因成沃壤说明这里土壤肥沃是被垦为阡陌的原因,A正确。故选A。
【16题详解】
“垸愈多,水愈迫”的意思是堤圩越多,水越急迫。水越急迫说明水流快,A错误;挡水的堤圩越多,河道变窄,水变急。B正确;堤圩越多,落差没有变大,C错误;含沙量增加与水的流速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点睛】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铜峡谷铁路连接墨西哥北部的干旱内陆和加利福尼亚湾,施工历时近90年。暑假期间,某地理研学小组在专家带领下抵达华雷斯,乘坐铜峡谷铁路列车前往洛斯莫奇斯,沿途对自然地理环境进行观察记录。研学小组在华雷斯休整期间,白天酷热难耐,夜晚凉爽宜人。列车行驶途中,研学小组对极致的自然景观感到震撼。到达洛斯莫奇斯后,研学小组查阅气象资料,了解到这里虽然地处沿海,年降水量仍然有限。通过实测发现加利福尼亚湾的盐度较高。下图为铜峡谷铁路沿线区域图。
(1)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华雷斯附近昼夜温差较大的原因。
(2)洛斯莫奇斯附近海水盐度较高,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3)简述铜峡谷铁路修筑过程中经历的自然方面的困难。
【答案】(1)地处内陆,受山脉阻挡,气候干旱,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升温快;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降温快。
(2)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蒸发旺盛;所处海湾盐度整体偏高,海湾较封闭,与外界海水交换少。
(3)穿越西马德雷山脉,起伏较大;地质结构不稳定,易发地质灾害;气候干旱,淡水资源不足;高温酷暑时间长;荒漠环境,生存条件差,工人施工条件差。
【解析】
【分析】本题以铜峡谷铁路及周边海陆分布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海水的盐度、交通线区位因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
【小问1详解】
昼夜温差受海陆位置、大气环流等因素影响,由图可见华雷斯附近位于图示山脉以东,地处内陆,由该地纬度结合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可知,该地主要被东北风和西风控制,由其所处位置可见,西风带来海上水汽受地形阻挡,难以到达该地,东北方向为美洲大陆,水汽少,导致水汽难以到达该地,导致该地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天气以晴朗为主,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升温快,导致白天温度高 ;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降温快,导致夜晚温度低,所以昼夜温差极大。题目要求从大气受热过程分析,故答案主要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作用。
【小问2详解】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是海水有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等。由图示可见,洛斯莫奇斯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地降水少,温度位置低,晴天多,导致其海水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从而导致海水盐度升高;由图可见,洛斯莫奇斯位于加利福尼亚海湾,海湾狭长,受副高影响,降水少,注入海湾的径流流量少,加之海湾蒸发量大,导致海湾盐度整体较高,海湾较封闭,其和太平洋交界面积小,导致海湾内海水和太平洋海水交换少,海湾内的水体盐度维持一个较高状态。
【小问3详解】
交通线修建的自然区位条件需要分析地质环境、地形起伏、水文水系条件、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由图可见,该铁路线线穿越西马德雷山脉,地势起伏较大,导致工程难度大;由所学知识可知,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附近,地质活动活跃,加之该地山地地形,导致该地易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结合材料和第一题分析得知当地气候干旱,淡水资源不足,加之该地纬度较低,且气候干旱,高温酷暑时间长,荒漠环境,生态脆弱,生存条件差,工人施工条件差。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考队员考察黄河的晋陕峡谷时发现:距今800万年前,东亚夏季风开始显著增强;此时阴山、吕梁山也快速隆升,断层发育,形成大量碎屑物质。晋陕峡谷以北甲处地层的河流沉积物来自附近的吕梁山,峡谷南北两侧的水系尚未贯通。距今130万年前,晋陕峡谷中部的分水岭在内外力作用下贯通,促进现代黄河水系基本形成(图1)。图2示意晋陕峡谷以北甲处地层剖面及实地考察的地层剖面。
(1)距今130万年以前晋陕峡谷未贯通,请从晋陕峡谷以北甲处古河流流向及沉积物来源特征的角度加以说明。
(2)从地壳运动的角度推测晋陕峡谷贯通的有利条件。
(3)东亚夏季风显著增强后,说明流水作用对晋陕峡谷贯通的促进作用。
【答案】(1)甲处古河流自南向北,与现在该段黄河流向相反;甲处古河流的沉积物来自附近的吕梁山,属于近源堆积,是古湖南部的支流。
(2)峡谷上游地区地壳抬升,河(湖)水位超过晋陕峡谷地面高度;峡谷地区地壳下沉,海拔低于上游地区河(湖)水位;峡谷地区地壳运动活跃,断层发育,岩性松软,利于河流侵蚀。峡谷地区地壳相对稳定,上游地区地壳抬升,下游地区地壳下沉。
(3)东亚夏季风显著增强后,降水增加,水系发育,流量增加;晋陕峡谷南北两侧河流下蚀和溯源侵蚀加强;晋陕峡谷北部地区河流把附近大量碎屑物质搬运到湖盆堆积,湖盆抬高,水位上升,湖水外泄,促进贯通。
【解析】
【分析】本道题以晋陕峡谷古地理环境为例,设置3道小题,涉及地壳运动、河流地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晋陕峡谷以北甲处地层的河流沉积物来自附近的吕梁山,峡谷南北两侧的水系尚未贯通”可知,晋陕峡谷以北甲处古河流自南向北流,与现在该河段黄河流向相反;“阴山、吕梁山也快速隆升,断层发育,形成大量碎屑物质”可知,甲处古河流的沉积物来自附近的吕梁山,属于近源堆积,是古湖南部的支流。
【小问2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甲处古河流自南向北流,说明该地古地形应该为北低南高,因此峡谷上游地区地壳抬升,河(湖)水位超过晋陕峡谷地面高度;经过地壳运动,峡谷地区地壳下沉,海拔低于上游地区湖泊水位;峡谷地区断层发育,形成大量碎屑物质,岩性松软,利于河流侵蚀;上游地区地壳持续抬升,峡谷地区地壳相对稳定,下游地区地壳下沉,加剧了河流的下切作用;河流切穿山脉,峡谷贯穿。
【小问3详解】
峡谷成因为河流的侵蚀作用;东亚夏季风显著增强后,该地区降水增加,水系发育,河流的流量增加;晋陕峡谷南北两侧河流下蚀和溯源侵蚀加强,对于山脉的侵蚀作用加强;最后晋陕峡谷北部地区河流把附近大量碎屑物质搬运到高位湖盆堆积,湖面抬高,水位上升,湖水外泄,大量流水切穿峡谷,促进峡谷贯穿。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湖南省南部新田县的石古湾村是国家级贫困村。该村三面环山,植被较为茂密。村内有一口泉眼,全年水量充盈,且每天会出现数次潮沙一般的涨落现象,,被称为“潮汐泉”。其形成与虹吸作用有关:当蓄水溶洞水位达到甲水位时,地下水会通过曲管越过高处流出,形成泉涌;当洞内水位降至乙水位时,泉水水位回落(如下图所示)。潮汐泉在全国目前仅发现22处,且多处遭到破坏。
(1)分析潮汐泉冬、夏季每次涌出的水量以及一天内水位涨落频次的异同。
(2)你是否赞同“潮汐泉是当地脱贫的金钥匙”这一说法,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由潮汐泉的形成原理可知:每次潮涌的涌出量等于甲、乙水位之间的水体容积,因此,无论什么季节,潮汐泉每一次的涌出量是相同的。
当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较多,入渗补给量更大,因此一天内发生涨落现象的频次较多;冬季降水少,因此频次更少。
(2)赞同。依托潮汐泉这种独特的自然现象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行旅游开发,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应好;可以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经济收入,实现脱贫。
不赞同。潮汐泉虽然现象独特,但观赏价值小,集群性不强,影响力较小;且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较差,旅游产品等相关服务开发不足;距离客源地较远,难以带动当地产业发展。
【解析】
【分析】本题以潮汐泉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潮汐泉的特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据材料可知,村内有一口泉眼,全年水量充盈,且每天会出现数次潮汐一般的涨落现象,被称为“潮汐泉”,这说明该村暗河的水源补给充足,暗河的水源补给速度慢于泉水出水速度,在暗河有充足的水源补给情况下,一天可能出现数次潮汐泉现象。根据虹吸作用的原理,“当蓄水溶洞水位达到甲水位时,地下水会通过曲管越过高处流出,形成泉涌;当洞内水位降至乙水位时,泉水水位回落”可知,每次潮涌的涌出量等于甲、乙水位之间的水体容积,因此,无论什么季节,潮汐泉每一次的涌出量是相同的。该地位于湖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下渗补给暗河的水量大于冬季,且快于冬季的补给速度,所以在夏季多雨时期,一天内发生涨落现象的频次较多;冬季降水少,下渗补给水量小,一天内发生涨落现象的频次较少。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注意理由支持观点,保持一致。赞同。依托潮汐泉这种独特的自然现象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旅游;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可增加收入;发展旅游可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外交流;可以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等。或不赞同。潮汐泉虽然现象独特,但观赏价值不高;作为旅游景点,景观单一,集群性不强,很难扩大影响力;且该地区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较差,对外交通不便;对旅游产品开发缺少经验,相关服务开发不足;距经济发达地区较远,客源较少,难以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等。
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清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清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册12月月考地理模拟试题(附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册12月月考地理模拟试题(附答案),共8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国祺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国祺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