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抚顺第二中学高三提分(五)地理试题含答案
展开一、选择题
江西省某县是我国油菜籽油生产大县。育苗移栽曾是该县油菜的主要种植方式,但近年来则以油菜直播为主。油菜直播是指直接将种子播种到大田,无移栽环节的种植方式。采用油菜直播方式较育苗移栽种植方式的油菜单产略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促使N县油菜主要种植方式发生改变的主导区位是( )
A. 市场需求下降B. 生产技术进步
C. 农业机械的普及D. 农村劳动力减少
2. 为进一步增强N县油菜籽油的市场竞争力,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 降低产品销售价格B. 提高产品质量
C. 油厂迁至省会城市D. 恢复育苗移栽
【答案】1. D 2. B
【解析】
【1题详解】
市场需求不影响种植方式,会影响种植规模和类型,A错误;农业机械、生产技术进步会加强生产效率,一般会带来更高的产出,但此结果导致单产变低,题目中也未强调何种机械和技术,BC不是主要原因;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原有的育苗移栽种植方式环节多,需要的劳动力多,无法满足,D正确。故选D。
【2题详解】
降低销售价格会导致农民收入锐减,不可行,A错误;提高质量,会占领更多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B正确;油厂属于原料导向型企业,迁至省会城市造成成本上升,C错误;劳动力不足现状无法改变,恢复育苗移栽不现实,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一、地形地势。1、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2、山地适宜发展林业和牧业。二、气候1.光照、温差决定农产品的产量、品质2.热量决定农产品的种类、产量、熟制。2、降水: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一般不能发展农业。三、水源水源决定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四、土壤土壤酸碱度、肥力、土层厚度、透气性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一、市场影响农产品的种类和规模。二、交通影响农产品的区位,园艺、乳畜业对交通运输条件有更高的要求。三、政策农业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干预或影响。四、科学技术科技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提升,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五、城市布局在城市的周围,往往形成以米、肉、菜、蛋、奶、花卉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
热穹顶(也称“Ω形穹顶”)是一种极其罕见且人为无法干预的自然现象,它的出现往往会伴随着超高温和异常干旱。2021年夏季,美国西南部落基山脉以东地区(右下图)就出现了热穹顶现象,直接导致该区域气温、降水异常,水资源短缺。事后据相关研究发现,这次热穹顶现象与该地出现的某种气压系统造成的“大气阻塞”有关。下图为“Ω形穹顶”示意图和美国部分地区略图,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3. 正常年份,此次受灾地区夏季会有一定的降水量,推测其水汽的主要来源( )
A. 太平洋B. 北冰洋C. 五大湖区D. 墨西哥湾
4. 造成此次热穹顶现象的气压系统与下列哪个性质最为相似( )
A. 亚速尔高压B. 亚洲高压C. 冰岛低压D. 印度低压
【答案】3. D 4. A
【解析】
【3题详解】
发生此次热穹顶现象的地区位于美国西南部落基山脉以东地区,由于高大的落基山脉的阻挡,夏季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难以抵达,该区域夏季的降水大部分来自墨西哥湾的湿润气团,A错误,D正确;该区域夏季主要以偏南风为主,降水的水汽不会来自北冰洋和五大湖区,BC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此次热穹顶现象伴随着超高温、降水异常,水资源短缺现象,说明造成此次热穹顶现象的气压系统是气流下沉、温度较高,所以与动力成因的高压性质相似,亚速尔高压是大洋上副热带海域上的高压,符合题意,A正确;亚洲高压影响下多低温寒冷天气,B错误;低压系统影响下降水丰富,CD错误。故选A。
【点睛】高压中心控制区域,气流下沉辐散,多晴朗天气;低压中心控制区域,气流辐合上升,多阴雨天气。
2020年10月16日,沈白高速铁路辽宁段控制工程先期开工建设。沈白高铁的建设意味着辽宁省最后一座未通高铁的城市——抚顺市,也将在不久后进入高铁时代,未来辽宁省也将实现地级市“市市通高铁”。下图为沈白高铁站点示意图,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5. 抚顺市是辽宁省目前还未通行高铁的唯一一座地级市,下列可能是其高铁建设如此滞后的原因( )
A. 煤铁资源基本枯竭,运输需求小
B. 近省会沈阳,地理位置比较独特
C. 人口稀少,经济发展较差
D. 文化历史悠久,保护需要
6. 未来沈白高速铁路的建成通车后,将( )
A. 大幅度缩短沿线城市的空间距离
B. 带动东北地区人口经济快速发展
C. 促进东北物流网络的建设和布局
D. 拓展沈白高铁沿线旅游资源腹地
【答案】5. B 6. D
【解析】
【5题详解】
影响高铁建设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考虑社会经济和交通需要等方面。抚顺市距离省会沈阳近,交通运输便捷,双城间的高铁需求小,可替代低成本交通方式多,高铁建设需要不大,而且抚顺地理位置相对独特,不在哈大和京哈线上,过境高铁建设没有,因而选项B正确。高铁主要为客运,抚顺人口经济省内排在前列,高铁环境影响较小,排除ACD。故选B。
【6题详解】
高铁建成后,将缩短沿线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便于沿线城市间人员的出行与经济往来,有利于沿线城市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经济腹地,所以D正确,A选项错误。沈白高铁主要是沈阳和长白山之间的高速客运专列,高铁对于整个东北地区人口经济的影响和东北物流网络的建设布局意义不大,排除BC。故选D。
【点睛】传统的铁路我们习惯称之为大铁道,而轻轨地铁上海的磁悬浮列车等则为城轨。二者都属于轨道交通。大铁道主要用于大宗货物远距离陆上运输,如运煤,石油,铁矿石等,因为其运输价格便宜,且安全快捷,我过国内的货物周转量铁路所占份额较大。大铁道的另一大功能就是旅客运输。其特点也是在中长途旅客运输中,具有价格便宜,方便准时,安全的优点。随着科技的进步,动车组等高科技火车的大量应用,火车的快捷性大大提高,方便了和满足了旅客的要求。而城轨交通则有所不同,其一般只用于输送旅客,其定义有一下几点:用于载客,短途,在城市内部的特定专线,特定区间运行,以缓解城市内部交通压力为主要任务的轨道交通工具。最大特点就是人流量打,载客量大,公交化,方便快捷,节能环保。但一次性投入较大,建造成本高昂。
图尔卡纳湖(下图)位于肯尼亚北部,是东非大裂谷干旱沙漠地区的内陆湖。以“人类的摇篮”著称于世,形态呈南北长条型,平均水深30.2米,湖盆除北部外,气候炎热干旱。奥莫河是图尔卡纳湖唯一的常年支流。甲地是一处全年都能提供发电条件的“风洞”,风能资源丰富。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图尔卡纳湖的形成原因是( )
A. 堰塞体阻塞河道积水成湖B. 河流改道,废弃河道而成
C. 断裂下陷,积水成湖D. 火山熄灭,火山口积水成湖
8. 甲地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 )
①狭管效应显著②距离冬季风源地近③常年受东北信风控制④湖陆风显著
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③④
9. 奥莫河对图尔卡纳湖的影响有( )
A. 带来营养盐类,使得北部渔业资源丰富.
B. 补给湖水,使得湖泊面积不断扩大
C. 流水侵蚀作用强,使得湖泊北部较南部深
D 起稀释作用,使湖水盐度逐渐降低
【答案】7. C 8. C 9. A
【解析】
【7题详解】
堰塞体阻塞河道积水形成的地塞湖,一般形成于流量较大的河流,因滑坡泥石流形成,本区域气候干旱,少有泥石流发生,A错误;没有河流改道、废弃河道信息;火山口位于锥形山顶部,图示区域为盆地,BD错误。据经纬度位置可知,图尔卡纳湖位于东非大裂谷带,形状呈长条状,所以可推断出图尔卡纳湖的形成原因是断裂下陷形成的构造湖,C正确。故选C。
【8题详解】
甲地两侧等高线密集,甲地等高线稀疏,位于两山地之间,狭管效应显著,①正确;位于赤道附近,没有冬季风影响,②错误;位于3°N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时间较长,③错误;湖泊水面狭窄,湖泊东西两岸湖盆宽阔,湖陆风显著,风能资源丰富,④正确;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奥莫河是圈尔卡纳湖唯一的入湖径流,给湖区北部带来大量的泥沙、营养物质和淡水,从而使北部湖区湖水较浅且营养物质丰富,适合鱼类的生长和繁殖,A正确;图尔卡纳湖是内陆湖、咸水湖,奥莫河流入,盐类物质不能排出,湖水盐度不会降低,D错误;补给湖水,但气候干旱,蒸发强烈,面积不会扩大,B错误;奥莫河从北部流入,流水沉积作用强,使得湖泊北部较南部浅,C错误。故选A。
【点睛】湖泊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种,由于地壳变动,地面上出现深大谷地,积水之后形成湖泊叫做构造湖;冰川的刨蚀,使地面上出现洼地,积水成湖叫做冰蚀湖;冰川末端融化后,冰川携带的岩块、泥沙堆积成一条堤坝,堤坝之上水流蓄积形成的湖泊叫做冰碛湖;过去的海湾演变成的湖泊;火山喷发时,岩浆流入河道,冷却凝固后会形成截断河流的拦水坝,坝的上方蓄水成湖,这种湖叫火山堰塞湖;火山口积水形成的湖泊,叫火口湖。
“十三五”以来,青海省海西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依托柴达木盆地丰富的能源资源,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能源产业。目前全州清洁能源占电力总装机的91%,已全面建成第一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基地,成为青海省打造清洁能源示范省的主战场之一。下图示意海西州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青海省海西州储量丰富的新能源主要有( )
A. 太阳能、沼气能B. 太阳能、风能C. 风能、沼气能D. 地热能、水能
11. 除了拥有丰富的能源外,青海省海西州打造大型新能源基地的基础条件是( )
A. 经济发展迅速,电力市场潜力大B. 矿产种类多,高耗能产业规模大
C. 配套设施齐全,特高压外送技术高D. 沙漠、戈壁面积辽阔,土地租金低
【答案】10. B 11. D
【解析】
【10题详解】
青海省海西州位于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天气晴朗,空气洁净,因此使得该地区的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柴达木盆地风力强盛,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可达25-75天,西部甚至可出现40米/秒的强风,因此风能资源也非常丰富,所以青海省海西州储量丰富的新能源主要有太阳能和风能。该地区降水较少,河流稀少,水能资源不丰富;地热能资源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处,该地区地热能资源不是很丰富;沼气能是利用人畜粪便、秸秆、污水等各种有机物在密闭的沼气池内,在厌氧(没有氧气)条件下发酵,被种类繁多的沼气发酵微生物分解转化,从而产生沼气。该地区人烟稀少,农业欠发达,所以沼气资源不丰富。综上所述,排除ACD,选B。
【11题详解】
该地区人口稀少,城市分散,市场较小,排除A;矿产种类多,高耗能产业规模大不属于新能源基地的基础条件,且该地区的高耗能产业规模较小,排除B;该地区较为偏僻,配套设施不完善,排除C;太阳能资源和风能资源的开发,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沙漠、戈壁面积辽阔,土地租金低,有利于太阳能资源和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综上所述,排除ABC,选D。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能分布的影响 因素有纬度、海拔、天气状况、昼长时间等。
1987年的11月下旬寒潮(简称87.11寒潮)从西路进入我国,向南越过秦岭、南岭后,便快速南下,受超强台风“莲娜”及控制华南、闽台的副热带高压影响,造成南方许多城市急剧降温,降幅创历史纪录。图a示意1987年11月26日寒潮发生时的气压形势,图b示意寒潮影响下福州等城市的最高气温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推测1987年11月27日( )
A. 超强寒潮前锋上午已抵达深圳B. 福州凌晨受强对流天气影响
C 广州受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影响D. 雨雪分界线已到武夷山一带
13. 与其他寒潮相比,“87.11寒潮”越过南岭后以更快速度一路向南的主要原因是( )
A. 台风影响导致水平气压梯度大B. 平原地形为主沿途阻碍小
C. 在重力作用下沿山坡加速下滑D. 受冷空气影响南北温差大
14. 受到“87.11寒潮”影响,台风“莲娜”( )
A. 势力增强B. 气流下沉C. 加速北移D. 快速瓦解
【答案】12. C 13. A 14. D
【解析】
【12题详解】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福州与广州在26日、27日气温仍较高,28日气温开始下降,从图甲中可以看到冷锋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广州位于深圳以北,超强寒潮应先到达广州,故超强寒潮抵达深圳的时间27日以后, A选项错误。福州27日气温仍呈上升趋势,并未受强对流天气影响,B选项错误。广州27日气温相较于26日呈上升趋势,从图甲中可以看到26日台风位于菲律宾附近,其向北移动,台风外围可能会影响到广州一带,受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影响,晴朗天气为主,气温较高, C选项正确。27日福州温度位于30°C附近,雨雪分界线应位于0℃,且27日之后,福州的气温即使下降,也仍位于0℃以上,故雨雪分界线应位于福建省以北的区域,D选项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获知“87.11寒潮”向南越过秦岭、南岭,此时我国南部受超强台风“莲娜”影响,导致我国南方气压值异常偏低,北部寒潮冷高压与南部超低压形成更大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进而使得冷空气南下速度比以往更快,A选项正确, D选项错误。“87.11寒潮”与其他寒潮越过南岭后其地形均以平原地形为主,故这并不是“87.11寒潮”速度更快的原因,B选项错误。寒潮越过秦岭和南岭后,在重力作用下都会有加速的趋势,这并非“87.11寒潮”速度更快的原因, C选项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87.11寒潮”是超强冷高压南下,台风为低压中心,受超强高气压影响,台风“莲娜”的低压中心迅速瓦解,其所在地区也会被超强寒潮所覆盖,D选项正确。台风势力增强是由于低压中心气压更低导致,寒潮是受冷高压影响,不能降低台风中心气压值,A选项错误。台风中心为低压,气流为上升气流并非下沉气流,B选项错误。 因“87.11寒潮”冷气团势力更为强大,台风“莲娜”无法通过其继续北上, C选项错误。故选D。
【点睛】寒潮,自然天气现象,指冬半年来自极地或寒带的寒冷空气,像潮水一样大规模地向中、低纬度的侵袭活动。寒潮袭击时会造成气温急剧下降,并伴有大风和雨雪天气。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我国把南海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按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风速)大小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中心附近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统称为台风。
2022年某日,两位旅行者各自到达图中A、B两地游玩(下图为地球部分晨昏线AB分布示意图,A、B分别为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和交点),并且于当日在两地先后观看过了美丽的北极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关于图中AB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AB两地当日日出方向相同
B. AB两地间弧线可能是昏线
C. AB两地经度相差一定不能大于90°
D. AB两地北极星观看时长,B地可能大于A地
16. 若B地当日从13时(国际标准时)开始可以观测北极星,连续观测时长达14小时,求A地坐标为( )
A. (70°N,165°E)B. (70°N,135°E)
C. (70°N,165°W)D. (70°S,15°W)
【答案】15. C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图中A、B两地于当日先后观看过了美丽的北极星,说明两地都在北半球且都有黑夜。A地为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且有黑夜,说明A地刚好处于极夜期间,所以全天都没有日出,A错误;AB两地均位于北半球,且A地刚好处于极夜期间,说明AB弧线以西是夜半球,可知AB两地间弧线是晨线,B错误;两地都在北半球晨线上,且A为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所以AB弧长小于等于1/4晨昏线,AB两地经度相差一定不能大于90°,C正确;A地处于极夜,北极星观看时长最长,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B地连续观测北极星时长达14小时,说明当地夜长为14小时,可计算当地日落地方时为17时,而此时国际标准时(0°经线地方时)为13时,可计算当地经度为60°E。已知当日B地白天时长为10小时,上午是5个小时,日出地方时是5时;A地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且刚好处于极夜期间,是12时;而此时B地此时是5时,A地比B地时间早5个小时,经度向东75°,所以A地经度为135°E。纬度为北半球,所以为70°N,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入夜的是昏线,由夜入昼的是晨线。晨昏线中隐含了四个特殊的时间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0时(24时)。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全球有四块黑土带,分别是乌克兰平原、美国的密西西比平原、我国的东北平原以及南美洲阿根廷至乌拉圭的潘帕斯大草原。其中我国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大约为1.03亿公顷,已开垦成耕地3200万公顷,大约占比为1/3,这里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这些黑土地上商品粮基地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材料二: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的制约和人为活动破坏,我国东北平原黑土区的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下图是某研究小组在东北黑土区进行的水土流失与种植实验获得的部分数据。
(1)分析我国东北平原成为全球四块黑土带之一的成因。
(2)根据研究数据,判断该实验区域最宜种植的农作物,并分析其在水土流失防治方面的主要表现。
(3)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列出东北地区未来农业的发展重要举措。
【答案】(1)温带季风气候,东北地区草原、森林等植被覆盖率高,枯枝落叶量大;冬季寒冷漫长,植物生长期短,有利于有机质积累;纬度较高,气温低,枯枝落叶及其他的有机质不易被分解,从而逐年累积最终形成了黑土的厚重的腐殖质层;气温低,植物生长缓慢,对土壤养分的消耗慢。
(2)农作物:玉米;表现:同等降雨玉米叶片宽大,截留降水能力强,产流量较小;同等降雨玉米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产沙量最小
(3)科技兴农,积极应用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新型农业,不断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积极推进商品粮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和专业化:要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划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耕地红线;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及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东北黑土地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土壤、水土流失等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人地协调观念、地理实践力等。
【小问1详解】
东北地区黑土广布,其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东北地区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草原、森林等植被覆盖率高,植物生长量大,秋冬枯枝落叶量大,土壤有机质来源丰富;冬季寒冷漫长,植物生长期短,枯枝落叶量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纬度较高,气温低,抑制微生物活性,枯枝落叶及其他的有机质不易被分解,从而逐年累积最终形成了黑土的厚重的腐殖质层;气温低,植物新陈代谢弱,生长缓慢,吸收养分能力减弱,对土壤养分的消耗慢。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的图示信息,该地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是玉米;判断依据是同等天然降雨条件下,玉米地的产流量和产沙量最小;表现:玉米根系发达,有支撑根、气生根等,根系在土壤中纵横交结成网,将土体固结在一起,增强其整体的稳定性,可以减轻洪水冲蚀的力度,减少产沙量;玉米叶片宽大分成多层,吸收截流大量降水,减缓地表径流,产流量小,侵蚀作用减弱,水土保持效果好。
【小问3详解】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上至关重要。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应注重提高粮食产量,努力发展科技,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科技兴农,提升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促进农业专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同时,专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提升了生产效率,节省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提升了农民种植积极性。其次,粮食产量和耕地数量相关,结合上题可见,由于自然因素的制约和人为活动破坏,我国东北平原黑土区的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耕地数量和质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东北地区应严格实行耕地保护政策,划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耕地红线,保护耕地数量,同时提高耕地质量。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教来河起源于辽西山地北坡,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低山黄土丘陵区。地处半干旱区,风力强且频繁,降水的季节变化和河流水位变幅都很大。河流的演变在沙地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河流和风力共同作用下,河谷中先形成沙丘,再演变成沙丘群,经长期的发展演化形成大范围的沙地(图1)。河流的部位及其与风向的对应关系不同,对线状沙带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也会有很大差异(图2)。同时,在河流裁弯取直的演变过程中,也会夷平一部分已成沙丘。
(1)根据材料推测教来河流域沙丘物质来源。
(2)AB断面中河流右侧湿地和CD断面中河流左侧湿地在演变过程中都形成了线状沙带,但形成过程有所不同,请分析两地沙带形成过程的差异。
(3)从河道的变化过程和气候角度,分析部分沙丘被夷平的原因。
【答案】(1)教来河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低山黄土丘陵区,携带大量泥沙。当地风力强且频繁,带来大量风沙。河道弯曲,侧蚀作用使凹岸松散泥沙崩塌。降水变率大,枯水期大量泥沙裸露。
(2)AB断面中河流右侧湿地线状沙带形成过程:AB断面中河流右侧湿地位于盛行风迎风坡。枯水期,河流泥沙出露,在盛行风作用下,泥沙上扬,在AB断面中河流右侧湿地形成线状沙带,沙带随风继续上扬形成爬坡沙丘。
CD断面中河流左侧湿地线状沙带形成过程:CD断面中河流左侧湿地位于盛行风背风坡,泥沙被盛行风带到此处,泥沙不断堆积,形成沙带。
(3)河流在侧向摆动的过程中,不断对凹岸进行侵蚀,引起河岸后退崩塌,使得凹岸的沙丘被夷平;强降雨过程形成强大的坡面侵蚀,促进了河岸的后退崩塌。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教来河地貌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外力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在河流和风力共同作用下,河谷中先形成沙丘,再演变成沙丘群,经长期的发展演化形成大范围的沙地”,再结合科尔沁沙地中教来河河谷中沙丘群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分析可知,在丰水期时河流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低山黄土丘陵区,侵蚀严重,河水带来大量泥沙在河谷中沉积,由于位于半干旱区,降水季节差异大,枯水期时,河流水位下降,泥沙出露给沙丘提供沙源;当地地处半干旱区,风力强且频繁,风带来大量风沙,形成沙丘;由图可见,河道弯曲,侧蚀作用强,测试作用使凹岸侵蚀加剧,松散泥沙崩塌,提供沙源。
【小问2详解】
在盛行风的迎风坡,泥沙随风上扬形成沙带,后期还会发育成爬坡沙丘;在盛行风的背风坡,盛行风带来的泥沙不断下沉堆积,形成沙丘;读图可知,AB 断面中在河流右侧湿地形成线状沙带,原因是 AB 断面中河流右侧湿地位于盛行风迎风坡;枯水期,河流泥沙出露,在盛行风作用下,泥沙上扬,在 AB 断面中河流右侧湿地形成线状沙带,沙带随风继续上扬形成爬坡沙丘;在 CD 断面中河流左侧湿地形成线状沙带,主要原因是 CD 断面中河流左侧湿地位于盛行风背风坡,泥沙被盛行风带到此处,泥沙不断下沉堆积,形成沙带。
【小问3详解】
根据图片分析可知,河流在该地区由于河谷比降较小,河曲发育,河流在侧向摆动的过程中,会不断对凹岸进行侵蚀,引起河岸后退崩塌,使得凹岸的沙丘被夷平;同时强降雨过程形成强大的坡面侵蚀,河流对大量松散物质不断进行再侵蚀,再搬运,再堆积,有些河曲发生了裁弯取直,促进了河岸的后退崩塌,河岸坍塌的同时,如果遇大雨或暴雨而发生强烈的坡面侵蚀过程,加速河岸后退并夷平前缘的沙丘群或沙带。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9月27日,由俄罗斯通往德国的北溪2号天然气海底管道在丹麦海域发生爆炸,造成欧洲能源供应紧张局面急速升级。北溪1号、2号是由俄罗斯修建的经波罗的海海底到德国的天然气管道,每年可为欧洲西部输送数百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作为能源和化工原料。目前,德国实施“能源转型”战略,并取得巨大成功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超过40%。下图为北溪1号、2号输气管道及破坏海域位置示意图。
(1)简述“北溪2号”与“北溪1号”管道线路选择的主要目的。
(2)分析德国实施“能源转型”战略的推动力。
(3)从能源安全角度说明北溪输气管道遭破坏对德国发展的不利影响。
【答案】(1)主要分布在波罗的海的中部,受周边国家的制约小,无需过境费,降低运输安全风险;两条线路平行分布,距离较近,可降低建设与维护成本;主要为西南—东北方向延伸,可直接连接俄罗斯与欧洲西部市场,降低交易成本。
(2)德国长期使用煤炭资源,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煤矿开发早,大部分已经枯竭,开采难度加大,生产成本过高;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都依赖进口,急需开发新能源。
(3)加剧德国能源紧张局面,造成能源价格上涨;不利于德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动摇德国在欧洲的天然气运输枢纽地位和能源定价权。不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居民生活质量;不利于能源进口渠道的拓宽,威胁德国能源安全。
【解析】
【分析】本题以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为材料,涉及交通运输线区位因素、资源跨区域调配以及能源安全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北溪2号”与“北溪1号”管道均选择由波罗的海中部通过,选择通过公共水域,减少穿过周边国家的领土,其主要目的是减少周边国家制约,无需支付过境费,减少运输成本,且有利于保障运输安全;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北溪2号”与“北溪1号”平行,且距离较近,可以借用已有线路,能够降低建设和维护的成本;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北溪2号”与“北溪1号”主体线路大致呈西南—东北方向延伸,线路可以直接连接俄罗斯与欧洲西部市场,能够减少线路的长度,能够减低建设的费用等。
【小问2详解】
德国是工业化大国,其发展所需能源数量巨大,自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德国的发展受到重创,所以德国借鉴经验,努力寻找替代资源,发展能源转型,发展可再生能源,使得资源就近供应,减轻经济负担;同时,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大量有害气体,气候遭到了严重破坏,发展能源转型战略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实施能源安全战略,可以满足部分资源国内自给,降低化石能源的进口依存度,以此来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在国际化趋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不受其他国家局势影响;德国进入工业化时间较早,煤矿开采时间较长,大部分煤矿已经接近枯竭,开采难度较大,开采成本较高等。
【小问3详解】
北溪输气管道遭破坏,会导致德国能源供应不足,导致出现能源紧张状况,短时间内能源价格上涨;不利于清洁能源的供应,会导致德国使用传统能源增多,不利于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会减少德国输往其它国家的天然气,使得德国丧失在欧洲天然气市场定价的权利;使用大量的化石等传统能源,会加剧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加剧大气污染,影响生态环境;会影响天然气相关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收入;会导致能源进口途径受到阻碍,国家能源安全受到威胁等。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c洋流,图示P、Q两地中,该日,内蒙古自治区地貌自东向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8月暑期测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8月暑期测试地理试题含答案,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图示现象产生的时间可能是, 图中甲、乙两地的地形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