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2 摩擦力教案设计
展开课题: §3.2 摩擦力 (2课时)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知道摩擦力的定义及分类; 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及大小;
物理观念: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科学思维:会综合判定摩擦力的方向;
科学思维:会计算摩擦力
教学重点
1、摩擦力产生条件、方向及影响大小的因素;
2、滑动摩擦力公式的应用
3、
教学难点
1、摩擦力的方向判定
2、最大静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大小变化情况
3、
高考考点
课 型
新授
教 具
滑动摩擦演示器等
教 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引入:给物体一个速度,滑动一段距离后会停下来,(或木块从斜面上滑下,在水平桌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呢?
学生会回答,物体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
假设: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怎么样呢?学生讨论…
摩擦力既然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就要求我们要掌握摩擦力的规律,以便有效地对它进行利用和防止。
学生观察:握住杯子没掉下来;物体的滑动。
得出:根据物体间相对位置的变化,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分类。
摩擦力:
1.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具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个阻碍它们相对运动或相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对运动趋势的力,这个力叫做摩擦力。
2.分类:①.滑动摩擦力 ②.静摩擦力
一、滑动摩檫力
一、滑动摩擦力:
1.概念: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运动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称为摩擦力;
引导学生分析概念,思考以下问题:
①为什么会出现滑动摩擦力?由此可以分析得出产生滑动摩擦力条件。
2.条件:接触面粗糙、相互挤压、两接触面间有相对滑动。
3.作用点:在接触面内(据研究对象得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4.方向:由学生体会实验和上面的问题,得出
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在接触面内,且与该物体的相对滑动方向相反
注意(1)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垂直于同一接触面内的弹力方向;(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没有什么必然关系,但一定和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②发生相对滑动的物体是否运动呢?举例说明。(不一定,至少有一个是运动的)
③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运动吗?(可以运动、可以静止);
④滑动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吗?(可是动力、可是阻力);
5.作用效果:滑动摩擦力可以是动力,阻力,但它产生的效果一定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6.摩擦力有无的判定:假设法
练习:以下关于滑动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CEFH )
A.两接触面有接触,且有相对运动,则在接触面内一定会产生滑动摩擦力。
B.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C.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D.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沿着接触面,所以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水平。
学生阅读课本P60
,思考:
1.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2.为什么会出现滑动摩擦力。
3.方向如何确定。与物体运动的方向什么关系。
4.作用效果是什么。
5.影响因素有哪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E.滑动摩擦力是成对产生的,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如果有摩擦力,它们都要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
F.静止的物体也可以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
G.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H.滑动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问题?如何对摩擦力进行测量,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回答:可以利用弹簧秤拉着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来测量(一定要强调匀速运动)
相关因素:猜想: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相对运动的速度等...
方法:控制变量法
学生自由讨论回答;教师点评,然后给学生提供两种方案,引导学生根据方案的可行性,来选择第2种方案。
实验方案一:
实验方案2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分析实验结论得出:
6.大小:ƒ =μ N
说明:
①式中可以看出,滑动摩擦力f 的大小只与摩擦系数 μ 和正压力 N 有关。
②N 为正压力。(与重力G不同)
③式中的 μ 为滑动摩擦系数,没有单位,只有大小。其数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材料不同,两物体的动摩擦因素也不同,动摩擦因素还跟接触面的情况(如粗糙程度)有关。
二、静摩擦力(第二课时)
1.定义:强调相对运动的趋势。(即受到静摩擦力的物体间是相对静止的,不一定是静止的)
引导学生思考:相对静止与静止的区别和联系
2.条件:粗糙、有弹力、有相对运动趋势
注:有弹力不一定有f静,但有f静一定有弹力。
3.作用点(面):相接触的物体间,与接触面垂直。
4.方向:类比于动摩擦力分析。
与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与弹力方向垂直。
注:此处可以辨析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的关系。(二者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可是任意方向关系)
5.有无判定:
直接法:条件判定
间接法:假设判定
6.作用效果
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可是动力、可是阻力。
7.大小
通过实验演示得出f静是变化的,在相同的接触面间f静从零开始变化,当达到一个最大值后物体将开始运动,变为滑动摩擦力,这个最大值称为最大静摩擦力,用fm表示。
由此可以得出静摩擦力的范围:0≤f静≤fm
学生思考回答:f动与正压力成正比,f静与正压力成正比吗?可以利用实验或者平衡条件分析得出(手握瓶子提起,增加握力,
1.什么是静摩擦力。
2.为什么会出现静摩擦力。
3.方向如何确定。
4.作用效果是什么。受到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5.影响因素有哪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摩擦力增大吗?):f静与正压力无关,但是fm与正压力成正比,一般fm>f动,计算中常认为二者相等,只有在选择题中考虑二者大小关系。
影响因素: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和动摩擦因素无关,只与它所受到产生运动趋势的力的大小有关。
总结:①f静作用下的物体不一定静止,f滑作用下的物体不一定运动。②f静和f滑均可以是动力或者阻力。③ƒ滑 =μ N,与正压力成正比;f静是一个变化范围,可据物体的受力平衡或者运动状态确定大小,但是fm与正压力成正比,fm=μ0 N,其中μ0为静摩擦因数。
例1:一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靠在竖直墙壁上,力F随时间t均匀增大,F=kt,作出物体受到的摩擦力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图。
解:由F=kt知:当t=0时F=0,由f=μ F得f=0
F
物体加速向下滑。
由
得出物体运动的几个过程:
f≤mg 加速运动
f>mg 减速直至为零
f=mg 静止 (f发生突变)
由此得出
t
f
0
f—t图像如图所示:
F2
F1
例2.如图:物体在F1=10N,F2=2N
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现撤去F1后,
物体将如何运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例3、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为20N/cm,用其拉着一个重为200N的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当弹簧的伸长量为4cm时,物体恰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
①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②当弹簧的伸长量为6cm时,物体受到的水平拉力有多大?这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有多大?
③如果在物体运动的过程中突然撤去弹簧,而物体在水平面上能继续滑行,这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多大?
F
高中物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1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1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共12页。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3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3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共1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力的单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4 力学单位制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4 力学单位制教案,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基本单位,国际单位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