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浙江省余姚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及答案(九科)
2024浙江省余姚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PDF版含答案(可编辑)
展开
这是一份2024浙江省余姚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PDF版含答案(可编辑),文件包含余姚中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学科答案1docx、高二语文期中试题1pdf、余姚中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学科答题卷1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4.(4分)【点出“晴”与“情”2分,解读诗歌2分】示例:本诗描写了一位沉浸在爱情中的少女,置身于杨柳青青,江水平如镜面的岸边,忽然听到心上人的歌声,但不知心上人对自己有意与否?就好像东边日出、西边下雨的天气那样,让人捉摸不定。于是,描绘天气的“无晴”还是“有晴”也就成了这位初恋少女不知心上人对自己是“无情”还是“有情”的忐忑心情的真实写照了。
5.(4分)辞(手法)、义(主旨)、趣(情趣)、理(逻辑)。
解析1.(3分)A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 .“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错误,根据“现代逻辑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却几乎丧失了逻辑最初的教导作用,即通过学习逻辑使人逻辑性增强、思维能力提高,表现在头脑清楚、说话有条理、能言善辩等方面”可知,“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逻辑研究的初衷,现在几乎丧失;
C.“冲破了逻辑的规范,语言运用又将距离谬误更近了一步”错误,根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可知,在某些情况下,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并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
D.“逻辑学界采取了不置可否的态度”错误,不置可否,指“不说可以,也不说不可以”,根据“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可知,逻辑学界的态度是认可和重视的。
故选A。
2.(3分)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在多位数学家引领下”错误,根据“近代德国哲学家弗雷格提出将数学方法融入逻辑学,英国数学家罗素将传统形式逻辑学符号化、数学化,后来经过多位数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建立起现代数理逻辑学体系”可知,引领现代数理逻辑学的是德国哲学家弗雷格和英国数学家罗素,多位数学家从事的主要是发展和完善的工作。
故选A。
3.(3分)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C.运用夸张,原文“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可见夸张的手法具有“无理而妙”的效果。
故选C。
4.(4分)示例:本诗描写了一位沉浸在爱情中的少女,置身于杨柳青青,江水平如镜面的岸边,忽然听到心上人的歌声,但不知心上人对自己有意与否?就好像东边日出、西边下雨的天气那样,让人捉摸不定。于是,描绘天气的“无晴”还是“有晴”也就成了这位初恋少女不知心上人对自己是“无情”还是“有情”的忐忑心情的真实写照了。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
刘禹锡这首诗,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5.(4分)辞(手法)、义(主旨)、趣(情趣)、理(逻辑)。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刘勰的话“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可知,可从辞(手法)、义(主旨)角度赏析。
根据严羽的话“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可知,可从趣(情趣)、理(逻辑)角度赏析。
6. B 7. C
8. ①对比一:案件简单明了,但审讯程序繁琐。讽刺审讯的荒唐可笑。
②对比二:两位证人都没有证明判孩子有罪,但副检察官却执意判“最重的惩罚”。讽刺检察官一类人物为显示自己的权力而为所欲为,冷酷、残忍。
③对比三:无罪的孩子在接受审讯、受最重的惩罚,有罪的聂赫留朵夫逍遥法外、坐在陪审团席上审判他人。讽刺司法黑暗、社会不公、审判荒唐。
④对比四:孩子弱小、无助、老实,但副检察官却认为犯人“狡猾”,是“社会必须与之隔离的危险人物”。讽刺副检察官们的愚蠢、自大。 (任选3点,每点2分;对比之处及其效果各1分;每点意思相近即可)
9. (一)语言:(1)开篇十个“又”(“又是”)重复,说明所谓的案件审讯,其实不过是一种机械形式,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案子的本身,突出了作者对俄国司法制度的批判。
(2)四个“跟昨天一样”(“像昨天一样”)重复,前两个突出了所谓的审讯每天都在这样发生着,加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后两个强化了副检察官和庭长的虚伪、丑陋嘴脸。
(3)作者重复七个“有”,列出“有”的内容,既是对一个简单明了案件却有如此繁琐“花样”的讽刺,也表现了案件审讯程序与形式虽齐备,但无人关心案件真相。
(二)人物:玛丝洛娃身世悲惨、无辜被害,因审讯疏忽被判重刑;男孩身世可怜、本性善良,偷了“几条谁也不需要的粗地毯”却要“受到最重的惩罚”,这两个形象有重合之处。这样既加深了人物及遭遇的可信度,又说明这种不公现象的普遍性。
(三)情节:孩子偷粗地毯被抓的过程在选文一共出现三次,让读者对案件始末及孩子经历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从而使读者对案件有一个客观的评判。
(四)主题:玛丝洛娃命案、男孩偷盗案审讯对象相类,审讯人员相同,审讯讯程序如昨,说明了马斯洛娃遭遇的社会普遍性,深化了玛丝洛娃遭遇的悲剧意义,加强了作品的批判力度。(任选3点,每点2分;结合文本内容1分,分析效果1分)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意在说明虽然孩子与伙伴是随手拿走的粗地毯,但确实构成了犯罪”错误,作者列出粗地毯具体价格,意在说明孩子与伙伴偷盗的物品价值不大。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依照法律办案”错误。全文描述无罪的孩子在接受审讯、受最重的惩罚,有罪的聂赫留朵夫逍遥法外、坐在陪审团席上审判他人,讽刺了司法黑暗、社会不公、审判荒唐的现实,强化了检察官和庭长的虚伪、丑陋嘴脸。
B.“文本一中对孩子和聂赫留朵夫都有这样的心理描写与分析”错误。聂赫留朵夫有详细心理描写,孩子没有。
D.“第一人称、有限视角”错误。作者叙述事件时运用了内心独白、对话等手法展现人物的心灵世界,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没有运用第一人称,而且运用的是“全知视角”。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对比一:“其实,事情明明白白,这个孩子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坏蛋,而是极其平常的人。这是大家都看得出来的。……”“案子是清楚的,可是副检察官仍旧像昨天那样耸起肩膀,提出一些巧妙的、意在引诱狡猾的犯人上钩的问题”,案件简单明了,但审讯程序却极其繁琐,作者讽刺了这种审讯的荒唐可笑的行为。
对比二:“证人们是这样说的。至于被告本人,对所有的罪行一概招认,像被捉住的小野兽那样茫然失措地四下里张望,用时时断时续的声调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讲出来”“他在发言中证实这个盗窃案发生是在一个住人的地方犯下的,而且是扭开锁进去的,因为这个缘故那个孩子应当受到最重的惩罚”,两位证人,一位可怜孩子,一位嫌案子麻烦,都没有证明判孩子有罪,但副检察官却执意要孩子受“最重的惩罚”,文章讽刺了检察官一类人物为显示自己的权力而为所欲为,冷酷、残忍的丑恶嘴脸。
对比三:“要说他是个危险的人物,那也跟昨天那个女犯人倒不相上下,”聂赫留朵夫听着法庭上人们所说的话,暗自想道,“他们危险,那么我们就不危险?……我自己就是个好色之徒,浪荡的人,骗子,所有我们这班人,几是知道我的底细的人,不但不藐视我,反而尊敬我。那么我和我们这班人就不危险”,无罪的孩子在接受审讯、受最重的惩罚,有罪的聂赫留朵夫逍遥法外、坐在陪审团席上审判他人。文章讽刺了当时社会司法黑暗、社会不公、审判荒唐的社会现实。
对比四:“有一天晚上他们两个人喝醉酒,扭开锁,从那儿随手拿走了一些东西。他们被捕了。他们照实供认了罪行,被关进监狱。钳工在候审期间死掉了。现在这个孩子就作为社会必须与之隔绝的危险人物受到审判”“意在引诱狡猾的犯人上钩的问题”,孩子弱小、无助、老实,但副检察官们却认为犯人“狡猾”,是“社会必须与之隔离的危险人物”,文章讽刺了副检察官们的愚蠢、自大的性格特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语言上的作用:(1)“昨天的那种程序就开始了,又是大叫一声:“升堂!”那三个衣领绣花的人又登上高台,又是肃静,陪审员们又在高背椅上坐下,又是那几个宪兵,又是那幅画像,又是那个司祭……”, 文章很多个“又”(“又是”)重复,说明所谓的案件审讯,其实不过是一种机械形式,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案子的本身,突出了作者对俄国司法制度的批判。(2)“开庭前的种种准备工作也跟昨天一样”“这个案子的审讯工作完全像昨天一样”“法庭也像昨天那样有好几次宣布审讯暂停”“庭长也像昨天那样扮演着公正无私的角色” ,文章四个“跟昨天一样”(“像昨天一样”)重复,前两个突出了所谓的审讯每天都在这样发生着,加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后两个强化了副检察官和庭长的虚伪、丑陋的嘴脸。(3)“这个案子的审讯工作完全像昨天一样,有供词,有罪证,有证人,有证人的宣誓,有审问,有鉴定人,有追根究底的盘问”,作者重复七个“有”,列出“有”的内容,既是对一个简单明了案件却有如此繁琐“花样”的讽刺,也表现了案件审讯程序与形式虽齐备,但无人关心案件的真相。
人物上的作用:“马斯洛娃案件审讯后的第二天”“被告由两个手握拔出鞘的军刀的宪兵押上来,是一个二十岁的孩子,生得瘦伶伶的,两肩很窄,脸色灰白,脱了血色,身上穿着灰色长因衣。他独自一个人坐在被告席上,皱起眉头瞧着走进法庭的人”“从那儿拿走了几条谁也不需要的粗地毯。可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这班衣食饱暖、家财豪富、受过教育的人,非但不去努力消除那些伤害这个孩子落到目前这个地步的原因,却要惩罚这个孩子”,马斯洛娃身世悲惨、无辜被害,因审讯疏忽被判重刑,男孩身世可怜、本性善良,偷了“几条谁也不需要的粗地毯”却要“受到最重的惩罚”,这两个形象有重合之处。这样既加深了人物及遭遇的可信度,又说明这样的弱小无辜受重罚在当时社会是普遍现象。
情节上的作用:“这个孩子被控同一个伙伴扭开一个堆房的锁,从那里偷出几条旧的粗地毯,一共价值三卢布六十七戈比”“他在发言中证实这个盗窃案发生是在一个住人的地方犯下的,而且是扭开锁进去的,因为这个缘故那个孩子应当受到最重的惩罚”“有一天晚上他们两个人喝醉酒,扭开锁,从那儿随手拿走了一些东西。他们被捕了。他们照实供认了罪行,被关进监狱”,孩子偷粗地毯被抓的过程在选文一共出现三次,这三次叙述,让读者对案件始末及孩子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从而使读者对案件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
主题上的作用:文章开篇写“(马斯洛娃案件审讯后的第二天)等到聂赫留朵夫同陪审员们一块儿走进法庭,昨天的那种程序就开始了,……那三个衣领绣花的人又登上高台,又是肃静,陪审员们又在高背椅上坐下,又是那几个宪兵,又是那幅画像,又是那个司祭”,马斯路娃命案审讯的第二天,即发生男孩偷盗案审讯,审讯对象相类,审讯人员相同,审讯讯程序如昨,说明了马斯洛娃遭遇的社会普遍性,深化了马斯洛娃遭遇的悲剧意义,加强了作品的批判力度,给人以警醒。
10.B 11.D 12.C
13.(1)有奖赏不能起到鼓励作用,有刑罚不能起到禁止的作用,那么一个国家即使强大,也一定会危险。(1)“劝”,鼓励;“虽”,即使;“必”,一定;句意通顺。
(2)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像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2)“从事”,做事;“几”,接近;“慎”,审慎;句意通顺。
14.①韩非子主张治国理政应当彰明法度(赏罚符合法度)。
②老子则主张无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
③道法结合。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让治国理政有法可依。“道”为“法”的基础;“法”可维护“道”。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自己做俘虏到吴国去服贱役,回国以后抛弃龟卜,彰明法度亲近民众以报复吴国,结果吴王夫差被他活捉。
“入宦于吴”是状语后置句;“反国弃龟”是偏正结构,“反国”作时间状语,“弃龟”是动宾结构;
“明法亲民以报吴”中“以”表目的,连接“明法亲民”的做法和“报吴”的目的。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都是“自己的”。句意:依仗别的诸侯国的就会危害自己的国家。/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
B.正确。苟且侥幸;宠幸。句意:君主错误地给予奖赏,臣下就会抱有侥幸心理。/妇女没有被宠幸的。
C.正确。民众心生怨恨;众人的希望。句意:国家的财力就会匮乏而民众就会心生怨恨。/形容某人威望很高,受到大家敬仰和信赖。
D.错误,二者意思不同,安然未变;性情安和。句意: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镇静不躁才能够性情安和。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完全在于它自身不彰明法度”错。原文是“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可见还有“恃外”这个原因。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劝”,鼓励;“虽”,即使;“必”,一定;句意通顺。
(2)“从事”,做事;“几”,接近;“慎”,审慎;句意通顺。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由“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可知,韩非子主张治国理政应当彰明法度(赏罚符合法度)。
②由“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可知,老子则主张无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
③评析:老子主张的“无为”是顺应自然规律;韩非子主张要使用法律治理国家。最好的办法是二者结合,道法结合。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让治国理政有法可依。“道”为“法”的基础;“法”可维护“道”。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的先王尽力于亲近民众,从事于彰明法度。彰明法度,忠臣就能自我勉励;刑罚必行,奸臣就停止作恶。忠臣自我勉励,奸臣停止作恶而国土得到拓展,君主因此尊贵,秦国就是这样的。群臣拉帮结伙,紧密勾结来破坏法治,谋私营利因而使国土削弱,君主卑下,崤山以东的六国就是这样的。混乱弱小的国家就衰亡,这是人事的常规;社会安定而强盛的国家就称霸天下,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越王勾践依仗贵重的龟甲占卜来与吴国打仗而不能取胜,自己做俘虏到吴国去服贱役,回国以后抛弃龟卜,彰明法度亲近民众以报复吴国,结果吴王夫差被他活捉。所以依仗鬼神保佑的就会忽视法治,依仗别的诸侯国的就会危害自己的国家。曹国依仗齐国而不听从宋国,齐国进攻楚国的时候宋国便灭掉了曹国。邢国依仗吴国而不听从齐国,赵国攻打吴国的时候齐国消灭了邢国。许国依仗楚国而不听从魏国,楚国进攻宋国的时候魏国便灭掉了许国。郑国依仗魏国而不听从韩国,魏国攻打楚国的时候韩国就消灭了郑国。现在韩国弱小而依仗大国,君主不重视法治而听从秦国、魏国,依仗齐国、楚国可以利用,而使韩国越来越衰亡。所以依仗别人不能拓广自己的疆土,但韩国看不到这一点。楚国为了进攻魏国而对许、鄢用兵,齐国进攻任、扈而侵夺魏地;但这些都不足以保存韩国,而韩国不明白这一点。这些都是不彰明法律禁令来治理自己的国家,依仗国外的势力而使自己的国家灭亡的例子。
我所以说:认识到治理国家的法术,那么国家虽然小,可以富足;赏罚谨慎而诚信,民众虽然少,国家可以强盛。赏罚没有准则,国家虽广大,但军队弱小,那么土地可能会不属于自己,民众也会不属于自己。没有了土地和民众,尧、舜也不能统治天下,夏、商、周三个朝代也不能强盛。君主又错误地给予奖励,臣民又白白地取得赏赐。那些置国法于不顾而谈论先王明君功绩的人,君主却把国事委托给他,我所以说:这是指望古代君主那样的功绩,用古代君主给臣下的奖赏赏赐给今天的人;君主用这种形式错误地给予奖赏,臣下用这种形式白白地取得赏赐。君主错误地给予奖赏,臣下就会抱有侥幸心理,臣下白白地取得了奖赏,那么功劳就不显得尊贵。没有功劳的人受到奖赏,国家的财力就会匮乏而民众就会埋怨,国家财力匮乏而民众埋怨,那么民众就不会为君主尽力了。所以使用奖赏错误就会失去民众,使用刑罚太滥民众就不再害怕。有奖赏不能起到鼓励作用,有刑罚不能起到禁止的作用,那么一个国家即使强大,也一定会危险。所以说:一点小聪明不可以去谋划事情,只对私人效忠的人不能让他掌管法制。
材料二: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爱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15.C错。“‘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赏析有误,应该是“旧栖”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
16.答案:①苏词通过虚写手法(或者联想、想象,或者虚实结合)来写人,“小轩窗,正梳妆”“惟有泪千行”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同时体现诗人自己身世落拓之悲。(手法1分,分析感情2分)②贺词通过细节描写(或者对比,或者侧面描写)来写人,“谁复挑灯夜补衣”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的真挚情感,反衬自己“空床卧听”的孤独、凄凉(手法1分,分析感情2分)。
【答案】(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2)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解析:D。敏:勤勉;野:粗野,鄙俗;喻:明白,知晓。
19.解析:C。①形容词作动词,彰明。②形容词作名词,完善的境界。③④⑤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⑦名词作状语,向南,向北。
20.解析:B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连续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这里形容文学作品的传播,用“连续不断”更恰当。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首开先河:后人称起倡导作用的事物为先河,称首次出现的事物为“首开先河”。此处强调四大名著的首译作品,故用“首开先河”。经年累月:经历很多年月,形容时间很长。旷日持久:多费时日,拖得很久。此处语境强调《几何原本》的引进翻译倾注了学界很长时间的心血,故应选“经年累月”。一见如故:初次见面就很相投,像老朋友一样。一拍即合:一打拍子就合上了曲子的节奏,比喻双方很容易一致。这里表明两人有共同的意愿,所以应该选“一拍即合”。故选B项。
21.解析:B 画横线的句子有四处语病:一是“尽管”在分句中置于主语后错误。二是“古典中国煌煌名著”定语语序不当。三是“尽管……而……”搭配不当。四是“残缺不全”与“窥知全豹”前后矛盾。据此可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2.解析:D 文中破折号作用为解释说明。A项,表示声音延长。B项,表示话题转换。C项,表示声音延长。D项,表示解释说明。故选D项。
23.答案:甲:中国是如梦如幻的神秘之地
乙: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开始探究真实的中国
丙: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
解析:甲处,所要补写的文句是第二段的段首句,故句意应为中心句。依据后面的文字内容可知,此段内容主要讲中国经典名著在欧洲各国传播和翻译的情况,越来越多的欧洲人了解到真实的中国。故可填“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开始探究真实的中国”。乙处,所填文句在第三段的段首,依据后文的“‘东学西传’相对应的则是‘西学东渐’”提示可知,此段段意是说文化交流是相互的,不是单向的。故可填“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
24.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周作人的言论,引出了本次作文的主题“忙与闲”。他认为人生需要忙和闲,但是忙是为了更好的闲。然后由此进行评论,适当的忙与闲都是人生所必需的,可以体现人生的最好状态和人生真正的价值。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材料重点阐述的是“忙”与“闲”的关系,根据材料把二者的关系理顺清楚:人生需要“忙与闲”;“忙”是为了更好的“闲”;忙中有闲才是人生的好状态;忙要有意义,闲在有情义。在写作时,要重点把握“忙”与“闲”的关系。
写作时可以进行如下安排:先从物入手,由物及人。比如琴弦如果总是崩紧,有一天就会不堪重压而崩断;如果总是放松悠闲,可能就再也不会绷紧。因此说,应将忙与闲协调起来。然后论述人亦如此,每天总是崩着精神的弦,每天总是忙忙碌碌,可能身体就会吃不消,可能人生的乐趣就会减少;如果能够在忙中偷闲,在忙碌之余也去看看日落、品品香茶,人生的乐趣可能会更多,让前进的脚步更加坚实。接下来可以举一些能够把忙与闲关系处理得好的例子,最后再进行引申论证。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无论每天讲课多忙,都强制留下一个小时去哥尼斯堡城郊散步,走出了一条“哲学家小道”的事例,论证在快节奏的社会中,要学会留白、放松,忙里偷闲,涵养精神力量。也可以引用福楼拜“我每天坚持写作,每天看日出”的名言,论证忙与闲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还可以立足于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躺平”“摆烂”“内卷焦虑”等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忙闲相辅相成,方为人间至味。
2.忙闲相应,人生才有乐趣。
3.张弛有度,助力成功。
4.忙着去奋斗,闲来赏月明。
忙闲相辅相成,方为人间至味
岁月如白驹过隙,呼啸而过;时代浪潮滚滚向前,永不停息。四季无声交替,只留下我们静静思索:“人生当如何才能更有意义?”于我观之,忙而有价,闲而有趣,忙出意义,闲出情义,此乃人生正道。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忙是通往成功的必要基石,以只争朝夕的忙铸造成功之梯。君可见“无双国士”于敏,利用别人吃饭睡觉的时间做演算、写推导,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氢弹,铸造大国重器;君可见我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桂海潮,少年时挑灯苦读,圆梦北航,大学期间在图书馆与实验室两点一线的忙碌中提前攻读博士,成为该领域的世界级专家,史上最年轻的航天员……成功的背后是只争朝夕的忙碌,是永不停息的奋斗。我辈青年也当在最好的年纪播种,静待花开。
岁月缱绻,葳蕤生香。闲是滋养人生的不二法门,以听风赏月的闲涵养精神力量。德国古典诗人荷尔德林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人生的本质是一首诗,适时停下忙碌的脚步,欣赏沿途的风景,在心中修篱种菊,看外界云卷花开,方能以丰沛的心灵、饱满的精神迈出更加坚实的前进步伐。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拼命工作,按时看日出”的人生信条,亦在启示我们在承担着沉重而繁杂的生活与工作之余,也不能忘了给审美和诗意留一些空间,留一段时间。肯慢,肯闲,肯在内心修篱种菊,才能发现生命的光彩,活出生命的独特韵味。
张弛有度,快意人生。必要的忙与适度的闲共谱生命乐章,助力行稳致远。可还记得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小道”?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无论每天讲课多忙、任务多繁重,都强制留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去哥尼斯堡城郊散步,散够了就坐在路边冥想,每天一小时的休闲时光让康德的体力、精力得到很好的恢复,助力他元气满满地再次投入工作。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学会忙里偷闲方能参透生命的意义。周作人曾说:“人生,有必要的忙,也要有必要的闲。只争朝夕的忙,是为了夕阳看花的闲。”闲而不散,忙而不乱,生活当张弛有度,方能行稳致远。
反观当下,“内卷”之风盛行,不少人被生活裹挟着向前奔跑,错失身边的美好。而另一面,“摆烂”之气甚嚣尘上,不少人打着“拒绝内卷、活在当下”的旗号安逸享乐、躺平摆烂。需要知道,过度的闲散往往会让我们丧失斗志,一如温水煮青蛙,于温床中走向消亡;而忙乱的日子又常常使我们心浮气躁,既过不好当下,也看不见未来。青年立身于世,当学会忙闲相济,适时放松,不懈奋斗,如此方能一路高歌,一路前进。
《菜根谭》中有言:“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忙闲相济,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愿我辈青年既能追风赶月,又能吟风弄月,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广东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PDF版含答案、答题卡(可编辑),文件包含试题pdf、广东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上高二级期中考试语文答题卡pdf、答案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浙江省余姚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语文PDF版含答案(可编辑),文件包含2026届高一上质检试题1pdf、2026届高一上质检答案doc、余姚中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质量检测高一语文学科答题卷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浙江省余姚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语文PDF版含答案(可编辑),文件包含高二语文试卷1009pdf、余姚中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质量检测高二语文学科答题卷1pdf、高二语文答案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