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034749/0-170106552829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哈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034749/0-170106552840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哈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034749/0-170106552844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哈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展开命题人:谭伟 谢冬雁 审题人:林静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与建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仅因为建筑和文学在美学上有许多相通之处,还因为建筑往往是文学家观察与描写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展现情节与铺陈故事的场景和空间。
在中国文学中,建筑是文学家抒发感情的载体,历史上有无数脍炙人口的描写亭台楼阁的诗文和辞赋。古人在建造建筑的同时,也建起了建筑文学宝库。历代文学都留下了许多生动地描写建筑的篇章,有关古建筑的文献有诗词、曲赋、游记、题记等。这些文学作品无论在文学的体裁、题材、手法还是风格和意境上,都丰富多彩,不仅在艺术水平上,而且在建筑论述上有很大的成就。
《诗经》中有许多关于建筑的篇章,《诗经·小雅》中有一篇歌颂周王宫室落成的诗《斯干》。诗中写道:“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意思是说宫室建筑的势态好像人抬起脚跟望远那样高峻,有的又像箭羽那样周正挺括,屋顶四角如飞鸟展翅,像鸟那样飞翔。这些描写已成为人们认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形式的原型。
有许多可以列入建筑专业文献的文学作品,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后代的文人墨客赞颂或追思的作品也会流传下来。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散文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都是千古绝唱。北京人民大会堂大报告厅顶棚的设计就受到《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启发。
《红楼梦》可以称之为“建筑文学”,一种根据建筑演绎的文学,而同时也呈现了一种“文学建筑”,文学生成的建筑。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关于大观园和荣国府、宁国府的描述,激起了多少文人墨客和建筑师的遐想,他们努力从书中去寻找被历史淹没了的建筑,并试图去重建作者虚构的“大观园”。《红楼梦》塑造了一个综合了南方和北方园林与建筑特点的大观园,用文学艺术语言表达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园林艺术、造园手法等。小说《红楼梦》将建筑融入文学作品之中,描写建筑空间的变化,书中涉及的建筑及景物有82处,建筑及建筑空间、构件、家具等共155种,门30余种。
(摘编自郑时龄《这部浪漫小说启发了凡尔赛宫的园林设计》)
材料二:
余志成(《文学报》记者):人类能够流传千百年的智慧之花,应该非文学与建筑莫属了!但要系统探究起来,似乎又很不简单。那么,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建筑?文学与建筑的内在联系又表现在哪里?
赵丽宏(作家):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智慧高度的两个标识,一是文学,二是建筑。文学展现了一个时期或几代人的生活与内心情感;而建筑则是一门综合艺术,其精美能成为时代的里程碑。文学和建筑,是人类的智慧之花。
余志成:赵老师,记得你曾经写过一篇散文《我向往的城市之美》,你认为的魅力城市其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呢?
赵丽宏:那是一个秋天的黄昏,我骑着自行车,沿复兴中路由东往西。无意中抬头远望,视野中出现的美妙景象使我吃了一惊。一轮已经失去耀眼光芒的落日,像一个巨大的火球,喷射着暗红色的光焰,静静地悬挂在天地之间。天空是蓝灰色的,有几缕金色的云霞飘浮在落日周围。使我吃惊的美妙,是落日下的城市轮廓。建筑犹如层叠的山峦,犹如起伏的波澜,让人产生遐想。
我想,一个有魅力的城市,最好是依山傍水。依山,自然是靠山而建,城在山里,山在城里,街道盘旋起伏,房屋层层相叠,入夜之后,城市的灯火和天上的星月交融为一体。傍水,当然是指江海湖泊与城市为伴。水是生命的源头,也是城市活力的源泉。城市如果建在海边,那是得天独厚,大连、青岛、烟台和威海这样的城市,沐浴在海风中,视野开阔,景色清朗。
楼房建筑,是城市的主体。一个城市是不是有魅力,和城市的建筑有没有自己的风格大有关系。上海曾经被世人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这和上海的独特历史有关,上海是中国最早大规模向世界开放的城市,人类创造的各式各样的文化都涌进了这个城市。其中最显眼、最持久的便是建筑。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上海的建筑风格,我想,大概只能用“千姿百态”来形容。外滩那些欧式建筑,向世人展示的是西方人的智慧和文明,是中国被侵略时代的纪念,尽管它们所代表的岁月是中国人的耻辱,然而谁也不能否认它们在建筑艺术上的成功。这些用石头垒起的楼房,是那个时代智慧和才华的结晶。直到今天,它们依然是上海的标志。
我认为,一幢成功的建筑物,往往汇集综合了各种艺术手段,建筑如同岁月的纪念碑,一个时代的建筑中,镌刻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沉积着那个时代的情感,也汇集了那个时代的审美眼光和趣味。建筑又如同时代的接力棒,我们可以从城市建筑风格的演变中,探知文化眼光、社会习俗和经济水平的进展变迁。
(摘编自《文学与建筑的城市智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我国古代的诗词、曲赋、游记、题记中的关于古建筑的佳作,无论是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建筑论述的角度考量,都成就很高。
B.《红楼梦》是在大观园、荣国府、宁国府等建筑基础上演绎而成的文学,它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以文学艺术语言的方式传达出来。
C.依山傍水是一个城市具有魅力的先天优势,而城市的主体——楼房建筑,有没有独特的风格也是衡量城市有没有魅力的重要元素。
D.赵丽宏认为上海的建筑风格是“千姿百态”的,虽然外滩的欧式建筑所代表的岁月是中国人的耻辱,但其作为建筑艺术,我们必须承认它的成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斯干》一诗,歌颂了周王宫室的落成,较全面地反映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充分体现了文学与建筑的密切关系。
B.《阿房宫赋》是唐代杜牧描述古代建筑阿房宫的文学作品,它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是因为它兼有文学价值和建筑专业文献价值。
C.成功的建筑往往综合了多种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人们从城市的建筑风格演变中,
可以感知社会习俗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变化。
采访者结合赵丽宏的作品进行提问,这样不仅能让被采访者有一定的熟悉感,而且也使其回答
得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更加深刻。
3.材料一中说:“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这样描写“稻香村”:“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下列选项中,诗句所描绘的对象和这一建筑不一致的一项是(2分)
A.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B.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C.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D.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4.当被问及“魅力城市其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时,赵丽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详细描述了一个秋日黄昏的情景。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4分)
5.赵丽宏创作《我向往的城市之美》,在某些方面体现出文学与建筑的内在联系,请联系材料一中相关论述,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艰难的时刻①
托马斯·曼
他从写字台旁边站起来,从他那小巧的、不结实的写字台旁边站起来,就像一个绝望的人,快速和吃力地眯起眼睛望着他刚刚撂开的作品。这个负担,这个压力,这个良心的折磨,这一片需要他喝光的大海,这一项可怕的任务,既是他的骄傲,也是他的不幸,既是他的天国,也是他的地狱。它拖延,它停滞,它中止——一而再,再而三!是该归咎于天气,还是他的感冒和倦怠,或者是这部作品?这项工作本身?这种不幸的、奉献给绝望的孕育?
他站了起来,为了拉开一点儿距离,因为与手稿拉开距离往往能使人高瞻远瞩,对素材有更长远的眼光,从而能加以支配。对,有这样的情况,等到人离开了搏斗的现场,那种轻松感才令人兴奋……
房子里笼罩着一片寂静。只听得见风声,它顺着那条小巷刮下去。还有雨声,雨点敲打着窗子溅起小泡沫。大伙儿都睡了,房东及其家人,还有洛蒂和孩子们。只有他孤独地醒着,强打精神眯起眼,望着那部作品……
不,不成功,一切都是徒劳!主人公并不是英雄,既不高尚又冷酷!布局是错误的,语言是虚伪的,这是一堂枯燥乏味而又没有活力的历史讲座,冗长、平淡,没希望上演!
好吧,总之是完了。一次失败。一次错误的行动。垮了。哦,他曾经是一个挨饿者,逃亡者,厌世者,沮丧而又在人情上赤贫如丐。可那时他年轻,还相当年轻!每一次,不管腰弯得多么深,他的精神还能灵活地弹起来,在痛苦时刻之后是信念和内心胜利的时刻。困苦和虚无的年代,其实却是富足和丰盛的年代。现在,一点儿幸运降临,他有了职位和荣誉,有了妻子和儿女,却感到疲惫不堪和精疲力竭了。
他呻吟,把两手按在眼睛上,在房间里焦躁不安地踱来踱去。他刚才想得那么可怕,以至于无法留在产生那种想法的原地不动。他坐到墙边的一把椅子上,让两手十指交叉垂在两膝之间,抑郁地呆望着地板。
他犯有过失,在这些年对自己犯了罪,对自己的身体这精巧的器具。他年轻时精力旺盛,不把身体放在心上,在香烟缭绕的室内空气中度过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和白天,这是他赖以刺激自己工作的麻醉剂——现在有报应了!
这儿,在胸前这个部位,他呼吸、咳嗽、打哈欠,总是在同一处感到疼痛。这种小小的、厉害的、像针刺一般的钻心的提醒,自五年前起就从没停止过——一种剧烈的胸部疾病侵袭了他。不管医生是什么看法,他要做的事,就必须快做,今天就做,要快……恰恰是倾心于那些妨害健康和消耗精力的东西,使他觉得比一切智慧和冷静的纪律更合乎道德——奋斗与贫困,激情与痛苦!
痛苦!他挺直身子,交叉两臂。人只要还有可能给自己的不幸一种自豪与高贵的称呼,那就不算可耻,就还没完全潦倒。有一点是必要的:要有勇气,给自己的生命以伟大和美好的名字!不幸不应归咎于室内的空气以及疼痛!要充满激情——以便忽略身体,不在乎身体!能相信,能相信痛苦……
他的目光又朝手稿那边扫过去,两臂在胸前抱得更紧了……天才本身……不就是痛苦吗?假如那边那部不顺利的作品使得他受苦,那不是挺正常,几乎是个好的标志吗?它还从来没有奔放洋溢过,要是它那样了,他的怀疑才真正开始呢。它只是在马大哈和半吊子们那儿奔放洋溢,在迅速满足和无知者那儿奔放洋溢。因为天才,不是轻轻松松,不是戏耍调笑,不是随随便便的一种能力。它从根本上是一种需要,是一种对理想的批判,是一种不知足,必须不无痛苦地创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对于最伟大、最不知足的人来说,天才是最严厉的惩罚……如果一周内没有一天,没有一个小时能摆脱痛苦——那又怎么办呢?藐视负担与成绩,藐视要求、困苦与劳累,小看它们——这就是使人伟大的东西!
他站起来,把两手放在背后,急匆匆地走过房间,使得蜡烛的火苗在穿堂风中摇曳不已……伟大!非凡!征服世界并使名字不朽!被人认可——被全世界人民认可和爱戴!雄心抱负似乎在说:痛苦难道就应该白费吗?它会使我伟大……
他的大鼻子的鼻翼绷紧了,目光咄咄逼人,扫视着。他那瘦削的两颊泛出一种瞬间的红晕,一种火焰,从他的艺术家热情中腾起,从他对自我的激情中腾起,在他内心深处永不熄灭地燃烧。他决心把一切都拿来为它效劳,当然没报酬,这是处在一种必要性之下无私的消耗和奉献。
人们可知道,一个句子,一个严肃的想法,要他付出多少辛勤培育和自我超越?因为最终他是无知的,缺少训练的,是个糊涂和痴迷的梦想者。写一封尤利乌斯的信要比吵吵嚷嚷更困难——它不也因此更高伟了吗?从对倾诉的第一次分明的渴望,到想法、形象、词语和字行,这是什么样的斗争啊!什么样的苦难历程啊!渴望他的作品成为奇迹,渴望形式、形象、限定与实体,渴望用神明之口点到那些阳光普照的事物。
谁像他这样创作,从乌有中,从自己的胸中进行创作?一首诗难道不是出自他的心灵?词语,概念,只是他的艺术家气质按响的琴键,为了让一场看不见的弦乐演出奏响起来……
钟声提醒他,夜已经深了,但同时也好像给他好心地指明了一个艰难时刻的结束。他松了一口气,嘴唇抿得紧紧的。他走过去抓起笔……别冥思苦想!不要陷入混乱!至少别在那儿耽搁!走出混乱,攀登到亮处,工作吧!限定,排除,塑造,完成……
它完成了,这部苦难的作品。也许它并不好,但是总算完成了。它完成了,瞧,这就挺好。从他的心灵里,迸发出了新的作品、响亮和闪光的形象,就好像从大海捞出的贝壳中响起了呼啸。
(有删改)
注释:①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托马斯·曼:德国20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艰难的时刻》是托马斯·曼为纪念席勒去世而创作,描绘了席勒创作历史剧《华伦斯坦》的一幕。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等到人离开了搏斗的现场,那种轻松感才令人兴奋”,这句话写出了主人公完成作品时的如释重负。
B.主人公认为自己年轻时不爱惜身体遭到了“报应”,应当重视健康,又由之进一步生出了一种奋
斗的紧迫感。
C.从“把两手按在眼睛上”到“挺直身子,交叉两臂”,主人公动作的变化表现其内心从软弱动摇
转向坚强笃定。
D.主人公自认是“无知的,缺少训练的,是个糊涂和痴迷的梦想者”,表现出他无法完成作品的沮
丧和不安。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小说开端描写屋外的风雨,将主人公引入内心世界,结尾处的钟声,又将主人公唤回现实的世界。
B.文末“从大海捞出的贝壳中响起了呼啸”,将主人公的心灵比成呼啸,表现了他完成创作的自豪。
C.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创作过程中的一个片段,情节、人物简单,不设矛盾冲突,具有散文化的特点。
D.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展现出主人公的内心思索和自我追问,从全知的视角叙述主人公创作的过程。
8.小说主人公承受着的“痛苦”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9.这篇小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请分析这种抒情性是怎样表现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骊姬谮世子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上》)
注释:骊姬之乱——太子申生的母亲齐姜死后,晋献公宠幸骊姬,在骊姬谗言之下想废掉申生立骊姬之子奚齐为继承人。狐突发现隐忧极力劝说申生为了晋国大局外出逃亡,但申生坚持“守情说父”以尽孝。
材料二: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此兵围之。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题标号涂黑。(3分)
闻夫仕者身A归B于C君D而E禄F归G于H亲I今J既K去L父M事N君O得P无死其难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盖亦反其本矣”的“盖”意思相同。
B.“王欲相汝”中“相”的用法与《与妻书》中“汝幸而偶我”的“偶”字用法不同。
C.“居三年”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居则曰”的“居”意思不同。
D.“吾与子分楚国”与《六国论》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在骊姬的诽谤之下,晋献公想杀掉申生。重耳劝申生向父亲说明情况,申生却坚持不这样做。
B.申生觉得父亲年纪大,儿子又很少,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如果伯氏愿意出山,申生甘愿自杀。
C.申鸣想在家里侍养父亲,于是拒绝了楚王楚相的授任,但他的父亲却认为申鸣应该入朝为官。
D.面对白公胜的诡计,申鸣陷入忠孝两难的境地,但最终申鸣选择了忠,他的父亲也因此被杀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4分)
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4分)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自古以来,人们对“孝”的理解各不相同,请结合文本说说申生和申鸣心中对“孝”的理解。(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①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注释:① 瞥起:骤起。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戏赋云山”的标题来看,这是一首谐谑之词,表现了词人幽默的一面。
B.平常可见的青山,突然消失,词人猜测应该是那四面的浮云把它“推”走的。
C.“走遍溪头无觅处”,表明词人将青山当作朋友,对青山有深厚的依恋之情。
D.云散后,忽然看到东南方有一座擎天高山,老僧为词人的这一发现拍手叫好。
16.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
(三)课内基础知识(本题共1小题,6分)
17.写出下面加点字的解释。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君子喻于义 (3)复众人之所过
(4)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5)由是全活甚众 (6)边境之间,稍得休息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 , 。
(2)《春江花月夜》中写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的句子是: , 。
(3)李白《将进酒》中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两句是: , 。
(4)李白《将进酒》中突出表现诗人对富贵奢华生活的鄙弃的诗句是: , 。
(5)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 , ”两句看似矛盾,却是诗人
更深一层的情怀,体现了如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般的相思之情。
(6)《春江花月夜》中写诗人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但此时没有用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一部历史人文纪录片,《大运河之歌》通过实地走访,使现实与历史在故事发生地“相遇”。“现场实景+白描动画”的手法,不仅体现了视听语言的创新,更体现了对大运河活态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层认识,真正实现了创作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欣欣向荣的今日运河,是活的历史,更是不断发展的中华文明的生动写照。
作为“国家相册”,纪录片有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一大批题材各异、形态不同的优秀纪录片,生动深入地讲述着中华文明故事,深受广大观众好评。这些优秀纪录片虽然千姿百态,却拥有一个显著的共性,即深挖“新”与“常”,于新处见常,于常处出新,以守正创新呈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字”从遇见你》单集5分钟,每集聚焦一个汉字,节奏明快,以说唱、动画等方式讲述汉字的独特性、延续性;《如果国宝会说话》基于对一件件文物细致独到的观察,让文物“自我表达”,讲述中华文明故事;《书简阅中国》通过30封古人书信,联通古人与现代人的共同情感,纸短情长;《鲜生史》通过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与美食的渊源,展示美食里的中国……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纪录片创作的无穷宝藏。坚持守正创新,纪录片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方面,拥有无限可能,令人期待。
(摘自《人民日报》2023年08月16日,有删改)
19.下列各项中省略号用法与文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蛐蛐儿叫铮铮……”
B.他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做有用……的人!”
C.看着他留给我的这幅画,良久,我的心底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D.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热,没有希望,没有光,没有温情……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20. 优秀的纪录片的命名往往也很有艺术性,请结合文本,从“‘字’从遇见你”“大运河之歌”“鲜生史”三个片名中任选两个,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亚运筹办、场馆先行”,杭州亚运会的主场馆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②由28片大花瓣、27片小花瓣组成,形象地被称为“大莲花”。③“大莲花”看起来动感飘逸,其灵感源自于钱塘江水的动态和杭州丝绸的妩媚,④将原本生硬的钢筋骨架转化为呼应场地曲线的柔美形态。“大莲花”外观设计独具杭州之美,内里布置充满科技智能,可谓是“人文美”与“科技范”十足。
与“大莲花”遥相呼应的是“小而美”的“小莲花”——杭州奥体中心网球中心。平时,它静谧地开放在江畔,夜幕降临,“泛光照明”系统在花瓣上打出柔和紫红色,呼应杭州亚运会主形象色“虹韵紫”。建筑下半部分由24片“小花瓣”组成,犹如水中芭蕾一般优雅协调。 甲 ,每片“大花瓣”重达160吨,8片“花瓣”相当于1000辆小汽车的重量。顶棚首创“旋转开闭屋盖”功能,运用计算机进行同步张开、闭合,彰显亚运智能理念。
“大小莲花”旁边还有一只“蝴蝶”——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和游泳馆。体育馆和游泳馆并列在同一个建筑中,银白色金属屋面和两翼张开的平台式设计, 乙 , 此设计灵感源于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相识相恋在杭州,最终双双化成了蝴蝶。
21.请在文中横线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甲
乙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4分)
将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石榴的自白
成熟的表现是什么,就是自己“想开了”!
这幅图画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有启示意义。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哈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解析】“《红楼梦》是在大观园、荣国府、宁国府等建筑基础上演绎而成的文学”曲解文意。文中说“《红楼梦》可以称之为‘建筑文学’,一种根据建筑演绎的文学”,意思是《红楼梦》讲述的是发生在大观园等建筑内的一系列故事,并非指在这些建筑基础上演绎而成的文学。
2.C【解析】A项,从文中看,《斯干》只写到了古代建筑的形态,并不能较全面地反映远古时期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材料一第3段说的是“这些描写已成为人们认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形式的原型”。B项,文中只是说《阿房宫赋》是可以列入建筑专业文献的文学名篇,并没有充分的理由表明这是其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D项,访谈过程中,采访者就被采访者熟悉的话题进行提问,目的是让他有话可说,至于回答是否生动形象、思想是否深刻,是由被采访者自身决定的。
3.D【解析】《红楼梦》中,A、B、C三项都是描写“稻香村”的诗句,D项是描写潇湘馆的诗句。
4.①回应了记者提问中的散文《我向往的城市之美》创作一事。
②间接指出城市建筑应与自然相融合的特点,自然而然地转入对魅力城市建筑的特点的正面回答。
5.①材料一中说“建筑往往是文学家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赵丽宏看到落日下城市的轮廓和层叠起伏的建筑感到惊讶,将其作为描写对象,写成《我向往的城市之美》。
②材料一中说“建筑是文学家抒发感情的载体”。赵丽宏以看到的城市建筑为载体,抒发了对魅力城市的喜爱之情。
C【解析】A.“完成作品时的如释重负”错误,“等到……才”表明这只是一种假设,而非事实。B.“应当重视健康”错误。由原文“恰恰是倾心于那些妨害健康和消耗精力的东西,使他觉得比一切智慧和冷静的纪律更合乎道德”可知,为了创作他可以牺牲健康。D.“表现出他无法完成作品的沮丧和不安”错误,此处是用自身的不足强调创作的艰辛。
7.D【解析】A.“屋外的风雨,将主人公引入内心世界”错,屋外的风雨衬托他是孤独地清醒着的。B.“将主人公的心灵比成呼啸”错,是把从心灵里迸发出的形象比作呼啸;“自豪”的情感不确切,这是一种如释重负的感受。C.“不设矛盾冲突,具有散文化的特点”错,主人公一直处于剧烈的内心冲突之中。
8.①难以顺利完成作品的痛苦。②对作品自我否定的痛苦。③疲惫不堪和精疲力竭(精神不够富足,缺少信念支撑;身体有病痛)。④不断提升自我、永不知足的渴求所带来的痛苦。
9.①小说情节简单,小说节奏主要由主人公的内心情绪的起伏推动;心理描写,内心独白贯穿始终;②语言上运用大量的排比和铺陈,表现出情绪强烈澎湃的特点,呈现出人物内心激烈的自我搏斗;③语言上运用大量的问句和感叹句,增强了抒情性;④创造出一个身处困境但仍勇于克服自身弱点的主人公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小说人物原型席勒的赞美。
10.DIO【解析】句意:听说做官的人身体属于君王,俸禄归于亲人,如今既然已离开父亲去侍奉君王,怎能不为国家的危难而死呢?“归”的主语为“身”,“于”引出“归”的对象,所以应在“君”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禄归于亲”和“身归于君”在句式上是一致的,所以应在“亲”后面断开,即在I处断开;“去”的宾语为“父”,“事”的宾语为“君”,并且“得无……乎”是表反问的固定结构,所以应在“君”后面断开,即在O断开。所以应在DIO处断开。
11.D
【解析】A.正确。盖,同“盍”,何不;句意:您为什么不向父亲说出心里的话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正确。“使……为相/名词用为动词,婚配,嫁给;句意:楚王想让你做国相。/你幸好嫁给我。
正确。“过了/平日、平时”;句意:过了三年。/(你们)平日说。
不正确 和/亲附,亲近;句意:我和你瓜分楚国/亲附秦国而不援助五国。
12.B.【解析】“儿子又很少”错误。“子少”意思是孩子年幼,而不是儿子少。
13.(1)申鸣是天下的大孝子,你去用武力劫持他的父亲,申鸣听到这件事必然前来,你趁机与他谈判。
(“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判断句;“往劫其父以兵”,状语后置句;“闻”,听闻;“因”,趁机。)
我听说,吃谁的饭就要为谁的事去牺牲,接受谁的俸禄就要竭尽所能为他做事。
(第一个“食”,吃饭;“死”,为动用法,为……而牺牲;“毕”,为动用法,为……效力。)
14.①申生的孝:一切尊重父亲,为父亲考虑胜过自己,对父亲绝对服从。
②申鸣的孝:尊重父亲,愿意以死尽孝;但是申鸣的孝不是对父亲观点的绝对认同和接受,在国家大局和孝的两难上,他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顾全大局。
15.D【解析】“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这两句是说老僧拍手笑着夸赞,是在高兴青山依旧在这里,并非老僧为词人的发现拍手叫好。
16.①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清新明快。将浮云作为交谈对象,以第二人称“汝”称之;“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以浅近通俗之语营造出轻松的氛围,诙谐、幽默,显得自然而亲切。
②使用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想象大胆、夸张,将浮云拟人化,将浮云遮住青山说成浮云将青山推走,颇有意趣。
17.(1)勤勉(2)知晓,明白(3)补救,弥补(4)看不起(5)保全(6)休养生息
18.(1)修我甲兵,与子偕行(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4)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5)不思量,自难忘(6)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9. D【解析】D与文中省略号作用都是列举未尽A引文的省略 B语音的断断续续C语意未尽
20. ①“‘字’从遇见你”,通过谐音,在人们熟悉的句子中嵌入纪录片关键词——“字”,引发人们对汉字起源、演变的兴趣和对汉字背后故事的联想;
②“大运河之歌”,用比喻手法,表明看此纪录片,就是聆听大运河的传奇故事,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如同一首韵味悠长的歌,突出纪录片主题;
③“鲜生史”,谐音双关,新巧别致,纪录的是鲜美食物的故事,也是文化大家(先生)们的趣味历史故事,表明此节目是通过美食家们的经典“文人菜”展现悠久的饮食文化,视角独到。
21.甲:上半部分由8片“大花瓣”构成;乙:从高空看很像振翅欲飞的蝴蝶。
22.第一处:将②改为“被形象地称为”;
第二处“其灵感源自于”成分赘余,语义重复,将③改为“源于”或“源自”。
23.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骊姬在晋献公面前诽谤谗害公子申生,晋献公将要杀了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您为什么不向父亲说出心里的话呢?”太子说:“不可,父亲有骊姬才得安乐,这样做会伤他的心。”重耳又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逃走呢?”太子说:“不行!君父会说我想谋害他,天下哪里有没有君父的国家!再说我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申生派人向狐突告别说:“我有罪,没有考虑您的忠告,以至于一死,我不敢吝惜自己的生命;虽然如此,但我的国君年纪大了,爱子年纪小,国家有许多忧患,您又不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如果您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我就受到您的恩惠,甘愿去死。”申生两次跪拜行稽首礼,接着身亡。因此,人们送他谥号称“恭世子”。
材料二:
楚国有位读书人叫申鸣,在家奉养父亲,他的孝顺在楚国闻名。楚王想封他做国相,申鸣推辞不肯接受。他的父亲说:“楚王想让你做国相,你为何不接受啊?”申鸣回答道:“放弃做父亲的孝子却要去为君王做忠臣,这是什么道理?”他父亲说:“如果能在国家享受俸禄,在朝堂上奉行大义,你快乐我就没有忧愁啊。我希望你做相。”申鸣说:“好。”于是入朝,楚王于是任命他为国相。过了三年,白公胜作乱,杀了司马子期,申鸣也准备为国捐躯。他的父亲制止他说:“丢下父亲自己去死,难道可以吗?”申鸣说:“听说做官的人身体属于君王,俸禄归于亲人,如今既然已离开父亲去侍奉君王,怎能不为国家的危难而死呢?”于是辞别前往,趁机派兵包围白公胜。白公胜对石乞说:“申鸣是天下的勇士,如今用兵包围我,我该怎么办呢?”石乞说:“申鸣是天下的大孝子,去用武力劫持他的父亲,申鸣听到这件事必然前来,你趁机与他谈判。”白公胜说:“好。”于是就去捉拿了他的父亲,用武力控制,告诉申鸣说:“你亲附我,我和你瓜分楚国。你不亲附我,你的父亲就会死。”申鸣流着眼泪回答他说:“当初我是父亲的孝子,如今我是君王的忠臣。我听说,吃谁的饭就要为谁的事去牺牲,接受谁的俸禄就要竭尽所能为他做事。如今我已不可能做父亲的孝子了,而是君王的忠臣,我怎能保全自身呢?”申鸣拿起鼓槌击鼓,最终杀了白公胜,他的父亲也因此而死,楚王赏赐他百斤黄金。申鸣说:“吃君王的饭,躲避君王的祸难,不是忠臣。安定您的国家,杀死我的父亲,不是孝子。名声不能够同时树立,品行不能够同时保全,像这样活着,有什么颜面在天下立足呢?”于是自尽。
哈师大附中2021级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哈师大附中2021级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课内基础与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宁夏大学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宁夏大学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文学常识题,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哈师大附中2020级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这是一份哈师大附中2020级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文件包含语文试卷docx、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