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030944/0-170088905363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030944/0-170088905371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030944/0-170088905374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1.(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树立了注重社会调查的学术传统。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通过社会调查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加深对“人”的认识和理解,承担起建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责任。
社会调查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枢纽环节,也是对社会的基础与本质予以理解的一种方法体系。首先,社会调查是具象化的。社会调查扎根于特定的地域和人群,试图理解和把握在具体情景中展现出来的情感、气质、风俗、社会发展进程以及变迁趋势。其次,社会调查是历史性的。要对一个特定资料作出有效解释,深入了解那些习以为常却又容易视而不见的背景;就要将材料置于时间维度之下,社会调查是整合性的。人类社会发展既存在一般规律,也充斥着碎片化、非预期和非理性现象,做到对事实本身的把握和尊重。最后,社会调查长于共情。在具体场景中所唤起的感性认识,可以使事物“活”的一面被充分挖掘出来,由此提炼出的理论便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
中国社会学自诞生之初,就深深打上了社会调查的烙印。对“人”的理解、现实的观照、理论的创新,这三者的密切结合贯穿学术传统始终。有学者在民生疾苦中理解社会性质。陈翰笙的经济调查蕴含人文精神,才能理解乡村社会,并据此判断中国社会的性质
雷洁琼在江西的经历使她始终秉持“用资料说话”的精神,反对“为了社会学而社会学”,主张着重观察社会变迁给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有学者用社会调查串联起学科的本土化与国家发展战略。费孝通所著《江村经济》,也是他后来开展研究的出发点。改革开放后,费孝通三访江村,探讨了中国式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总结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也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驻足当下,如何应对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回顾我国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将社会调查的实践精神融入历史的、具体的情景之中,使“人”得到认识和尊重,在此基础上建构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
今天,我们正步入一个需要用中国思想影响世界的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所能做的,恰是通过社会调查,就能更好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对推动中国社会变迁的根本性作用——对外提供世界认识中国的途径,对内回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
(摘编自邢婷婷《在社会调查中发现“人”》)
材料二:
在时间社会学看来,年龄是社会用以规定生命时间结构的一个关键要素,它一方面呈现了生命的时间序列,使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被指定了不同的角色期待和社会位置。正因如此,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就有着不同的时间节奏。对于“青年”这一特定的年龄阶段而言,这看似同义反复的话语其实预示着青年的本•质属性——有着看似用不完的时间和一生中最为旺盛的体力精力。我们研究青年,有必要重拾被忽视的问题——时间
由时间生发开去,我们就可以找到理解青年的钥匙。本文以时间社会学为研究视角,探讨移动互联时代青年工作的真实状态以及时间制度是如何影响青年的。在移动互联时代,对于青年个体而言,他们只能主动跟上或被裹挟着卷入加速的时间之中。这种加速的时间观念外化为工作制度,时间也愈发显示出其自身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有时会发生偏离,而这正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本文使用的数据涉及笔者参与的三次社会调查,三次调查均在35岁以下大城市就业青年群体中展开。其中(蜂鸟)调查”在北京进行,发放有效问卷1692份;2020年“互联网青年工程师 (码农)调查”在深圳进行,访谈46人;2021年“高校青年教师 (工蜂),发放问卷1031份,访谈54人。三次调查虽然开展的城市不同,但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时间对于青年的塑造和修饬。其实,我们一旦了解了制度如何设计时间
(摘编自廉思《移动互联时代青年劳动审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扎根于特定的地域和人群,试图理解和把握一时一地的社会风貌在具体情景中展现出来的内容,是社会调查具象化特征的体现。
B.长于共情的社会调查将会从情感上激发对“人”的体恤之情,调查者也会成为完全的参与者,从而提炼出有直指人心力量的理论。
C.通过社会调查,挖掘西方视域下的中国人看待问题的原则及特征,之后再去梳理整合
D.时间社会学认为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着不同的时间节奏,由此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会被指定了不同的角色期待和社会位置。
(2)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在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我们要努力构建出能够阐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理论体系。
B.社会调查要在情境和过程中加深对人的理解,善于观察人在情境中展现出来的想法和习惯,深刻领悟社会大众的所思以及所为。
C.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和劳动者自由时间增加,它们之间形成的自然联系将使人类的创造性得到极大提升。
D.移动互联时代,时间的强制性成为控制青年的枷锁,外卖骑手接单后面对倒计时模式,甚至忘记自我。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门见山,开篇即鲜明点出我们要传承注重社会调查这一学术传统。
B.从陈翰笙等人的例子中可看出,他们在进行社会调查时注重对现实的观照。
C.比较而言,费孝通的研究更呈现理论的创新性,放在文段最后更有说服力。
D.材料一在论证中既回顾历史,又立足当下,提出了中国社会学的现实责任。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时间”,但两者议论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狗之晨
老舍
东方既明,宇宙正在微笑,玫瑰的光吻红了东边的云。大黑在窝里伸了伸腿,稍微一睁眼,只能看见自己的毛。
“大黑!”
老太太!大黑的灵魂是在她手里拿着呢。假如不服从她,而她三天不给端那热腾腾的食来?好吧,夹起尾巴,喝,四眼已经出来遛早了!四眼是老朋友:
那天要不幸亏是四眼,大黑一定要输给二青的!二青那小子,处处是大黑的仇敌:抢骨头,和大黑过不去!
“大黑,快来,到大院去跑一回!”
大概也要开门了,大黑猜摸着。这么一想,赶紧跑到大院去。果然,就听见开门声。大黑心中暗笑,觉得自己的智慧足以使生命十分有趣而平安。
出了街门,抖了抖身上的毛,向空中闻了闻,耳朵立着,坐着比站着身量高,觉得自己很伟大而重要。
刚这么坐好,黄子由东边来了。黄子是这条胡同里的贵族,身量大,叫的声音瓮声瓮气。大黑的耳朵渐渐往下落,心里嘀咕:是坐着不动好呢,还是以进为退假装怒叫两声呢?他知道黄子的厉害,同时,呕,没关系,坐在自己家门口还有什么危险?耳朵又微微的往上立
黄子过来了!几乎是要挨着大黑了。大黑的胸部有些颤动。可是黄子还好似没看见大黑,昂然走过去。
大黑不像黄子那样在道路当中卷起尾巴走,而是夹着尾巴顺墙根往前溜。这样,如遇上危险,减少后方的防务。在这里就可以看出大黑并不“大”;大黑的“大”和小花的“小”,“特别和他主人在一块的时候,主人一喊“大”黑,跟谁也敢拼一拼。狗的世界是不和平的,大黑专仗着这个“大”字去欺软怕硬地享受生命。
远处有吠声,好几个狗一同叫呢。细听,有她的声音!她,摆过多少回尾巴,可是她,战败二青和黄子,她自然会爱大黑的。大黑决定去看看,跑太快了,和黄子碰个头,谨慎一些好。四六步的跑。
看见了:小花,喝,围着七八个,哪个也比大黑个子大;四眼敢,大黑为何不敢?可是,至少四眼的尾巴卷得有个样儿。有点恨四眼,虽然是好朋友。
大黑叫开了。虽然不敢过去,可是在远处示威总比那一天到晚闷在家里的小哈巴狗强多了。那边还有个小板凳狗,安然的在家门口坐着
那群大狗打起来了。打得真厉害,啊,四眼倒在底下了。哎呀四眼;呕,活该大黑的嫉妒把友谊完全忘了。看,四眼又起来了,扑过小花去了,自己耗着转了个圆圈。啊,好!小花极骄慢的躲开四眼。好,大黑痛快极了。
那群大狗打过这边来了,大黑一边看着一边退步,心里说:别叫四眼看见,他求我帮忙,可就不好办了。往后退,她今天特别的骄傲,好看。大黑恨自己!退得离小板凳狗不远了,唉,小板凳跳起来,善意的向大黑腿部一扑,耳朵也立起来示威。小板凳真不知趣:轻轻抓了地几下,腰儿塌着,嘴张开了,预备咬小东西的脖子。正在这个当儿,小嘴儿啾着巴巴的叫起来,毫无惧意。大黑转过身来,比黄子还大,鼻子上一大道白,而把大黑给围在当中。可是他们只顾追着小花,一群野马似的跑了过去,他还不如小板凳硬气呢!
风也似的,小花在时,他们在后紧随,大黑的左右都是方嘴——都大得出奇!小花,好像是故意的,急忙往后退。后腿碰着四眼的头。四眼并没招呼他。
一阵风似的,他们又跑远了。大黑哆嗦着把牙收回嘴中去,把腰平伸了伸,一劲巴巴的叫。大黑回头龇了龇牙;干吗呀
回到家中,看了看盆里,老太太还没把食端来。倒在台阶上
门外有人拍门。大黑立刻叫起来,往下扑着叫,觉得自己十二分的重要威严。老太太去看门,拼命地叫。
送信的。大黑在老太太脚前扑着往外咬。邮差安然不动。老太太踢了大黑一腿:“怎这么讨厌,一边去!”
大黑不敢再叫,回去依旧卧在墙根。肚中发空,眼瞭着食盆,好像大黑的生命存在与否只看那个黑盆里冒热气不冒!
【注】①出自老舍作品集《骆驼祥子•狗之晨》。本篇小说发表于1933年,老舍感时忧国,揭露问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黑认定灵魂在老太太手里拿着,这与结尾形成呼应,同时也表明大黑是一条忠诚的狗。
B.犬黑对小花的爱并非是真诚坚定的,更多的则是出于一种自恋的心理安慰和自大的臆想。
C.“觉得自己伟大而重要”的大黑重视名字中的“大”,因为这寄予了老太太对他的厚望。
D.大黑知道了门外是送信的邮差,依然作“扑着往外咬”之势,可见敢打敢拼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了一只狗在一个早晨的活动和心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却起伏有致
B.小说在描写大黑时运用对比手法,在变化着的情境中,大黑时而自鸣得意
C.小说题目中“晨”字,既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也展现了作者对国民精神觉醒的乐观态度。
D.老舍的文字,仿佛凌空挥舞、柔韧有力的一条鞭子,可起到“刮骨疗毒
(3)文中画横线部分反映了“大黑”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
(4)老舍曾说过,“滑稽”可以只是开玩笑,而“幽默”则有更高的企图。请结合文本分析本篇小说的“更高企图的幽默”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1分)
3.(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 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壁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注】①庄蹻(qiá):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爱A其B璧G而D假E之F道Q晋H已I取J虢K还L反M灭N虞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B.针石,用砭石制成的石针,用于针灸治疗
C.假,指借,与《劝学》中“假舆马者,而致千里”的“假”意思相同。
D.举,指发动,与《伶官传序》中“举天下之豪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认为越国政治混乱、军事衰弱,想要讨伐越国,杜子进谏让他认识到楚国同样存在这种问题
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是司命神所管的事,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医治。
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
D.用“道”的观点看,踮脚站立、跨大步行走、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5)《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雨后赠斯远
赵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交代时节和天气,渲染了萧瑟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
B.颔联虚实结合,指出虽然草木已经枯萎,但一定会有梅花绽放的时刻。
C.要须”“无惜”冠于“穷日日”“遍村村”前,显出新春发现之难。
D.本诗表达方式多样,诗人自然巧妙地将写景叙事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2)后人评价此诗“转拆自如,情理相携”,请结合诗句赏析此诗中的“情”与“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5.(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伶官传序》中借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亡国的史实来警戒后人的句子是“ , ”。
(2)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 , ”,且是被征发戍边的人。
(3)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进击中原。贾谊《过秦论》中“ , ”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4)司马迁《屈原列传》中,阐述《离骚》虽然描述的是平常事物但旨趣极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很深远的句子是“ , ”。
(5)我们读屈原的《离骚》,会发现屈原经常用美人、芳草做比喻,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此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 ”。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炎热的夏天里,啤酒、烧烤、小龙虾、西瓜是许多人的幸福开关。人们在开心享受这些夏天标配饮食时,千万别忽视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①_______。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吃出来的病”。这些疾病因素既有细菌性的,痢疾杆菌、沙门氏菌、致泻性大肠杆菌及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等都是常见的病原菌。食源性疾病可导致电解质紊乱和其它相关并发症,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③_______,人们一旦发现自己出现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必须立即停食可疑食品
(1)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与文段第一句中“开关”所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40分)
7.(4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的一生往往设定了各种各样的“目标”。有人说,没有目标,就没有了方向,人生最大的悲剧是“一切皆有目标”。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3-2024学年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1.(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树立了注重社会调查的学术传统。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通过社会调查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加深对“人”的认识和理解,承担起建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责任。
社会调查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枢纽环节,也是对社会的基础与本质予以理解的一种方法体系。首先,社会调查是具象化的。社会调查扎根于特定的地域和人群,试图理解和把握在具体情景中展现出来的情感、气质、风俗、社会发展进程以及变迁趋势。其次,社会调查是历史性的。要对一个特定资料作出有效解释,深入了解那些习以为常却又容易视而不见的背景;就要将材料置于时间维度之下,社会调查是整合性的。人类社会发展既存在一般规律,也充斥着碎片化、非预期和非理性现象,做到对事实本身的把握和尊重。最后,社会调查长于共情。在具体场景中所唤起的感性认识,可以使事物“活”的一面被充分挖掘出来,由此提炼出的理论便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
中国社会学自诞生之初,就深深打上了社会调查的烙印。对“人”的理解、现实的观照、理论的创新,这三者的密切结合贯穿学术传统始终。有学者在民生疾苦中理解社会性质。陈翰笙的经济调查蕴含人文精神,才能理解乡村社会,并据此判断中国社会的性质
雷洁琼在江西的经历使她始终秉持“用资料说话”的精神,反对“为了社会学而社会学”,主张着重观察社会变迁给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有学者用社会调查串联起学科的本土化与国家发展战略。费孝通所著《江村经济》,也是他后来开展研究的出发点。改革开放后,费孝通三访江村,探讨了中国式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总结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也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驻足当下,如何应对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回顾我国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将社会调查的实践精神融入历史的、具体的情景之中,使“人”得到认识和尊重,在此基础上建构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
今天,我们正步入一个需要用中国思想影响世界的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所能做的,恰是通过社会调查,就能更好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对推动中国社会变迁的根本性作用——对外提供世界认识中国的途径,对内回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
(摘编自邢婷婷《在社会调查中发现“人”》)
材料二:
在时间社会学看来,年龄是社会用以规定生命时间结构的一个关键要素,它一方面呈现了生命的时间序列,使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被指定了不同的角色期待和社会位置。正因如此,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就有着不同的时间节奏。对于“青年”这一特定的年龄阶段而言,这看似同义反复的话语其实预示着青年的本•质属性——有着看似用不完的时间和一生中最为旺盛的体力精力。我们研究青年,有必要重拾被忽视的问题——时间
由时间生发开去,我们就可以找到理解青年的钥匙。本文以时间社会学为研究视角,探讨移动互联时代青年工作的真实状态以及时间制度是如何影响青年的。在移动互联时代,对于青年个体而言,他们只能主动跟上或被裹挟着卷入加速的时间之中。这种加速的时间观念外化为工作制度,时间也愈发显示出其自身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有时会发生偏离,而这正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本文使用的数据涉及笔者参与的三次社会调查,三次调查均在35岁以下大城市就业青年群体中展开。其中(蜂鸟)调查”在北京进行,发放有效问卷1692份;2020年“互联网青年工程师 (码农)调查”在深圳进行,访谈46人;2021年“高校青年教师 (工蜂),发放问卷1031份,访谈54人。三次调查虽然开展的城市不同,但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时间对于青年的塑造和修饬。其实,我们一旦了解了制度如何设计时间
(摘编自廉思《移动互联时代青年劳动审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扎根于特定的地域和人群,试图理解和把握一时一地的社会风貌在具体情景中展现出来的内容,是社会调查具象化特征的体现。
B.长于共情的社会调查将会从情感上激发对“人”的体恤之情,调查者也会成为完全的参与者,从而提炼出有直指人心力量的理论。
C.通过社会调查,挖掘西方视域下的中国人看待问题的原则及特征,之后再去梳理整合
D.时间社会学认为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着不同的时间节奏,由此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会被指定了不同的角色期待和社会位置。
(2)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人”在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我们要努力构建出能够阐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理论体系。
B.社会调查要在情境和过程中加深对人的理解,善于观察人在情境中展现出来的想法和习惯,深刻领悟社会大众的所思以及所为。
C.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和劳动者自由时间增加,它们之间形成的自然联系将使人类的创造性得到极大提升。
D.移动互联时代,时间的强制性成为控制青年的枷锁,外卖骑手接单后面对倒计时模式,甚至忘记自我。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材料一开门见山,开篇即鲜明点出我们要传承注重社会调查这一学术传统。
B.从陈翰笙等人的例子中可看出,他们在进行社会调查时注重对现实的观照。
C.比较而言,费孝通的研究更呈现理论的创新性,放在文段最后更有说服力。
D.材料一在论证中既回顾历史,又立足当下,提出了中国社会学的现实责任。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时间”,但两者议论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念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解答】(1)A.正确。
“强调应真正了解大众,将‘人’作为理论创新的突破口”表述错误。
B.“调查者也会成为完全的参与者”错,由原文“社会调查长于共情,可以使调查者尽可能避免成为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可知。
C..“挖掘西方视域下的中国人看待问题的原则”错误,应为“通过社会调查、特征及侧重点,这是建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任务”。
D.“时间社会学认为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着不同的时间节奏,由此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会被指定了不同的角色期待和社会位置”错误,年龄是社会用以规定生命时间结构的一个关键要素,另一方面也让生命时间具有规范性。正因如此。
故选A。
(2)D.“人类的创造性将极大提升”错,文中说“时间也愈发显示出其自身的强制性,成为控制青年精神的枷锁”。
故选D。
(3)C.“费孝通的研究相较陈翰笙等人更具理论的创新性,放在文段最后更有说服力”于文中无据、雷洁琼,材料将三人并举。
故选C。
(4)①结合“社会调查是历史性的。要对一个特定资料作出有效解释,深入了解那些习以为常却又容易视而不见的背景,避免片面解读或过度诠释”“将社会调查的实践精神融入历史的,发现社会生活‘活’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建构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材料一是论证社会调查具有历史性这个特征、具体的情景之中,避免片面解读或过度诠释。
②结合“我们研究青年,有必要重拾被忽视的问题——时间,我们就可以找到理解青年的钥匙,探讨移动互联时代青年工作的真实状态以及时间制度是如何影响青年的”可知,时间是理解青年的钥匙,探讨移动互联时代青年工作的真实状态以及时间制度是如何影响青年的。
答案:
(1)A
(2)D
(3)C
(4)①材料一是论证社会调查具有历史性这个特征,将社会调查融入历史的,要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社会调查的材料。②材料二则把“时间”作为社会调查的一种切入角度。文本以时间社会学为研究视角。
【点评】整合文本重要信息
l.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
2.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3.归纳整合。
4.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狗之晨
老舍
东方既明,宇宙正在微笑,玫瑰的光吻红了东边的云。大黑在窝里伸了伸腿,稍微一睁眼,只能看见自己的毛。
“大黑!”
老太太!大黑的灵魂是在她手里拿着呢。假如不服从她,而她三天不给端那热腾腾的食来?好吧,夹起尾巴,喝,四眼已经出来遛早了!四眼是老朋友:
那天要不幸亏是四眼,大黑一定要输给二青的!二青那小子,处处是大黑的仇敌:抢骨头,和大黑过不去!
“大黑,快来,到大院去跑一回!”
大概也要开门了,大黑猜摸着。这么一想,赶紧跑到大院去。果然,就听见开门声。大黑心中暗笑,觉得自己的智慧足以使生命十分有趣而平安。
出了街门,抖了抖身上的毛,向空中闻了闻,耳朵立着,坐着比站着身量高,觉得自己很伟大而重要。
刚这么坐好,黄子由东边来了。黄子是这条胡同里的贵族,身量大,叫的声音瓮声瓮气。大黑的耳朵渐渐往下落,心里嘀咕:是坐着不动好呢,还是以进为退假装怒叫两声呢?他知道黄子的厉害,同时,呕,没关系,坐在自己家门口还有什么危险?耳朵又微微的往上立
黄子过来了!几乎是要挨着大黑了。大黑的胸部有些颤动。可是黄子还好似没看见大黑,昂然走过去。
大黑不像黄子那样在道路当中卷起尾巴走,而是夹着尾巴顺墙根往前溜。这样,如遇上危险,减少后方的防务。在这里就可以看出大黑并不“大”;大黑的“大”和小花的“小”,“特别和他主人在一块的时候,主人一喊“大”黑,跟谁也敢拼一拼。狗的世界是不和平的,大黑专仗着这个“大”字去欺软怕硬地享受生命。
远处有吠声,好几个狗一同叫呢。细听,有她的声音!她,摆过多少回尾巴,可是她,战败二青和黄子,她自然会爱大黑的。大黑决定去看看,跑太快了,和黄子碰个头,谨慎一些好。四六步的跑。
看见了:小花,喝,围着七八个,哪个也比大黑个子大;四眼敢,大黑为何不敢?可是,至少四眼的尾巴卷得有个样儿。有点恨四眼,虽然是好朋友。
大黑叫开了。虽然不敢过去,可是在远处示威总比那一天到晚闷在家里的小哈巴狗强多了。那边还有个小板凳狗,安然的在家门口坐着
那群大狗打起来了。打得真厉害,啊,四眼倒在底下了。哎呀四眼;呕,活该大黑的嫉妒把友谊完全忘了。看,四眼又起来了,扑过小花去了,自己耗着转了个圆圈。啊,好!小花极骄慢的躲开四眼。好,大黑痛快极了。
那群大狗打过这边来了,大黑一边看着一边退步,心里说:别叫四眼看见,他求我帮忙,可就不好办了。往后退,她今天特别的骄傲,好看。大黑恨自己!退得离小板凳狗不远了,唉,小板凳跳起来,善意的向大黑腿部一扑,耳朵也立起来示威。小板凳真不知趣:轻轻抓了地几下,腰儿塌着,嘴张开了,预备咬小东西的脖子。正在这个当儿,小嘴儿啾着巴巴的叫起来,毫无惧意。大黑转过身来,比黄子还大,鼻子上一大道白,而把大黑给围在当中。可是他们只顾追着小花,一群野马似的跑了过去,他还不如小板凳硬气呢!
风也似的,小花在时,他们在后紧随,大黑的左右都是方嘴——都大得出奇!小花,好像是故意的,急忙往后退。后腿碰着四眼的头。四眼并没招呼他。
一阵风似的,他们又跑远了。大黑哆嗦着把牙收回嘴中去,把腰平伸了伸,一劲巴巴的叫。大黑回头龇了龇牙;干吗呀
回到家中,看了看盆里,老太太还没把食端来。倒在台阶上
门外有人拍门。大黑立刻叫起来,往下扑着叫,觉得自己十二分的重要威严。老太太去看门,拼命地叫。
送信的。大黑在老太太脚前扑着往外咬。邮差安然不动。老太太踢了大黑一腿:“怎这么讨厌,一边去!”
大黑不敢再叫,回去依旧卧在墙根。肚中发空,眼瞭着食盆,好像大黑的生命存在与否只看那个黑盆里冒热气不冒!
【注】①出自老舍作品集《骆驼祥子•狗之晨》。本篇小说发表于1933年,老舍感时忧国,揭露问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大黑认定灵魂在老太太手里拿着,这与结尾形成呼应,同时也表明大黑是一条忠诚的狗。
B.犬黑对小花的爱并非是真诚坚定的,更多的则是出于一种自恋的心理安慰和自大的臆想。
C.“觉得自己伟大而重要”的大黑重视名字中的“大”,因为这寄予了老太太对他的厚望。
D.大黑知道了门外是送信的邮差,依然作“扑着往外咬”之势,可见敢打敢拼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小说写了一只狗在一个早晨的活动和心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却起伏有致
B.小说在描写大黑时运用对比手法,在变化着的情境中,大黑时而自鸣得意
C.小说题目中“晨”字,既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也展现了作者对国民精神觉醒的乐观态度。
D.老舍的文字,仿佛凌空挥舞、柔韧有力的一条鞭子,可起到“刮骨疗毒
(3)文中画横线部分反映了“大黑”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
(4)老舍曾说过,“滑稽”可以只是开玩笑,而“幽默”则有更高的企图。请结合文本分析本篇小说的“更高企图的幽默”体现在哪些方面。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形象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内容,找到形象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反应,结合语境分析心理变化。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的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A.“既表现大黑是一条忠诚的狗”理解有误,依据文中内容,饮食由老太太提供,是否忠诚依据文中内容无法判断。
B.正确。
C.“寄予了老太太对他的厚望”错误,老太太给狗取名“大黑”,而她三天不给端那热腾腾的食来”等分析。
D.“可见护主心切”错误。并非是“护主心切”,想在主人面前表现一番。
故选B。
(2)C.“也展现了作者对国民精神觉醒的乐观态度”错误,但“对国民精神觉醒的乐观态度”脱离文本与作者原意。小说着力揭示病态。
故选C。
(3)四眼倒在底下了,由“有点恨四眼,四眼与大黑是好朋友,“哎呀四眼”体现大黑对四眼的一丝担心。
由“小花,喝,围着七八个,声音高!不便于过去;四眼敢,表现出大黑对四眼的嫉妒,所以他们成了情敌,出于嫉妒四眼比自己更亲近小花,心中痛快,活该”体现其幸灾乐祸的心理。
(4)例如大黑与主人老太太之间,大黑与小板凳狗之间,就在主客观直接摩擦中产生了色彩鲜明的性格幽默。但是到了结尾,被老太太踢了一脚,他与小板凳狗在一起的时候,傲慢地投以鄙夷的眼光,小板凳噘着嘴儿巴巴的叫起来,而大黑却怕得不敢作声。“大黑的耻辱算是到了家,战前他还想着要打倒二青,称雄狗的世界,立刻就被吓得骨头散了架,“大黑哆嗦着把牙收回嘴中去,开始往家跑”,在变化中形成强烈对比,由此生出了具有讽刺意味的幽默。
答案:
(1)B
(2)C
(3)①四眼曾经帮助过大黑,而现在四眼被其他大狗打倒在地,大黑不免有些担心四眼。
②大黑嫉妒四眼比自己更亲近小花,现在看到四眼被其他大狗打倒在地,活该”,心中痛快。
(4)本文寓庄于谐,笔调幽默风趣,显出俏皮的特点,“大黑”碰到“黄子”时的心理,“大黑”夹着尾巴顺着墙根往前溜。
语言幽默风趣,如“主人一喊“大”黑,跟谁也敢拼一拼”,如“大黑”与“小板凳”的“玩耍”等。
【点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1分)
3.(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 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壁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注】①庄蹻(qiá):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爱A其B璧G而D假E之F道Q晋H已I取J虢K还L反M灭N虞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B.针石,用砭石制成的石针,用于针灸治疗
C.假,指借,与《劝学》中“假舆马者,而致千里”的“假”意思相同。
D.举,指发动,与《伶官传序》中“举天下之豪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楚庄王认为越国政治混乱、军事衰弱,想要讨伐越国,杜子进谏让他认识到楚国同样存在这种问题
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是司命神所管的事,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医治。
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
D.用“道”的观点看,踮脚站立、跨大步行走、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5)《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明确观点,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解答】(1)句意:吝惜璧玉而借道给晋国,晋国攻取虢国以后,反过来灭了虞国。
“而”表因果关系,“爱其璧”“假之道”之间可以不断开,“道”后G处断开;
“已取虢”“还”“反灭虞”为“晋”的三个谓语,KL处停顿。
故选GKL。
(2)A.正确。
B.正确。
C.“意思相同”错误。“假舆马者,而致千里”的“假”意思是借助,并不是脚走得快。
D.正确。“举天下之豪杰。句意:普天下的豪杰。
故选C。
(3)C.“这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是没有好结果的”错误,文章中说二位臣子在小处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才导致灭国。
故选C。
(4)①居:过了。还:掉头。译文:又过了十天,掉头就跑。
②安:安定。持:保持。译文:所以说:“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
(5)首先回答“不矛盾”。
《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从正面分析,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而《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应该通假为“现”,解释为自我彰显。句意: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只看见自己,执着于自己的所见所闻,孤芳自赏。
这两句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一个正面,所以并不矛盾。
答案:
(1)GKL
(2)C
(3)C
(4)①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
②所以说:“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
(5)不矛盾。《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句意为: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解释为自我彰显。这两句是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楚王说:“因为越国政治混乱军事实力衰弱,人的智慧就像是眼睛。大王的军队在与秦晋战争中被打败,这就是军事实力衰弱的表现,官吏们不能禁止他。我们国家的政治混乱,并不在越国之下,这就是智慧就像眼睛的体现。所以,在于自我认知。”
扁鹊进见蔡桓公,扁鹊说:“您的肌肤纹理之间有些小病。”蔡桓公说:“我没有病,蔡桓公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过了十天,说:“您的病在肌肉里。”蔡桓公不理睬他,蔡桓公又不高兴,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扁鹊离开后。又过了十天,掉头就跑。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病在肠胃里;病在骨髓里,大夫是没有办法医治的,因此我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蔡桓公身体疼痛,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所以好的医生治病注重于在表面解决问题。事情的福祸也在小处,圣人处理事务要趁早。
过去,经过郑国。叔瞻进谏说:“重耳是贤明的公子,可以用这种方式积累德义。叔瞻又进谏说:“如果不厚待他,不要留有后患。等到公子重耳返回晋国,打败了晋国。晋献公用珍贵的璧玉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唇亡齿寒、虢国两国相帮。今天晋国灭了虢国。”虞君不听,晋国攻取虢国以后,反过来灭了虞国,然而两国君主不能采纳,叔瞻、虞国的扁鹊,所以郑国。所以说:“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
材料二: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赘瘤,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点评】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雨后赠斯远
赵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首句交代时节和天气,渲染了萧瑟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
B.颔联虚实结合,指出虽然草木已经枯萎,但一定会有梅花绽放的时刻。
C.要须”“无惜”冠于“穷日日”“遍村村”前,显出新春发现之难。
D.本诗表达方式多样,诗人自然巧妙地将写景叙事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2)后人评价此诗“转拆自如,情理相携”,请结合诗句赏析此诗中的“情”与“理”。
【分析】(1)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题,注意结合题干要求认真研读诗歌内容。
【解答】(1)A.“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错。诗歌颔联的“莫嗟草色有垂死,写虽然草木依旧枯萎。颈联“小驻要须穷日日,表现诗人探春寻春心情之急与信念的坚定,借自己寻春觅春的执着坚定,以及对生活的殷切期待和无限希望,从情景关系来看属于“以哀景衬乐情”。
故选:A。
(2)作答本题需要抓住题干中的“情”与“理”两个关键词来分析。
情方面:“春其渐起但无痕”,意思是春天正在逐渐临近,作者在这里的意思是春天还没有机会全部显露出来,流露出诗人内心对春意的敏感与追求,熔诗情,感情细腻。
理方面:因为“春”又象征着“希望”“新生事物”等,因此。哲理方面可以结合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突出内心的惜春感受。如艰难困苦;坚定信念;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答案:
(1)A
(2)①情:“春其渐起但无痕”这句意思是说,春天正逐渐临近,表现了乐观豁达,感情细腻,为全诗定下明朗向上的基调。
②理:希望往往孕育在艰难困苦之时;对未来应充满信心;沉舟侧畔千帆过。
参考译文:
已经到了严霜铺地、零雨送秋的冬季,只是还不见一点痕迹。
不要叹息草木摇落枯萎,不久将有复苏的梅花缀满琼枝。
即使是短暂的停留,也应当整天整天地去寻找春天的信息,仔细寻觅。
从现在开始,我要按摩开有病的双眼,来洗尽我的昏昏睡意。
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见秋霜而思春日。“霜凝”。诗人面对降霜,并不慨叹“悲哉,也不畏惧即将来临的严冬。“春其渐起但无痕”。颔联紧承首联。霜威固然使草木摇落而变衰。自然界万物轮回。一面在衰败。在草色垂死之际,酝酿作花,“小驻”与“细寻”互文见义,“遍村村”前冠以“无惜”,也表现了诗人惜春。梅花开放的季节是在“已兼残雪又兼春”(王贞白《春日咏梅花》)的冬末春初。但是,正当草色垂死之际。这是自然之势。“定有”“当”。尾联归结到自己。这首诗首尾呼应,章法井然,显得灵动而不板滞。
【点评】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时要注意:
①注意从诗歌形象、意境所营造的总体氛围中寻找诗歌蕴蓄的意义,体会作者的感情基调。②注意把握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③注意结合诗人当时的时代特征(时代风貌、文化思潮、审美趣味等)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④注意结合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等来理解诗歌的感情,要善于调动对诗人生平的已有的认知内容来帮助理解具体诗作。⑤注意结合诗人的诗歌的风格、流派等因素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5.(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伶官传序》中借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亡国的史实来警戒后人的句子是“ 忧劳可以兴国 , 逸豫可以亡身 ”。
(2)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 瓮牖绳枢之子 , 氓隶之人 ”,且是被征发戍边的人。
(3)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进击中原。贾谊《过秦论》中“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4)司马迁《屈原列传》中,阐述《离骚》虽然描述的是平常事物但旨趣极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很深远的句子是“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举类迩而见义远 ”。
(5)我们读屈原的《离骚》,会发现屈原经常用美人、芳草做比喻,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此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其志洁 , 故其称物芳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反复诵读,多巩固记忆,重点是不写错别字,不漏写,也不多写。
【解答】故答案为:
(1)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重点字:豫)
(2)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重点字:牖)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重点字:报)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重点字:迩)
(5)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重点字:洁 )
【点评】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炎热的夏天里,啤酒、烧烤、小龙虾、西瓜是许多人的幸福开关。人们在开心享受这些夏天标配饮食时,千万别忽视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①_______。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吃出来的病”。这些疾病因素既有细菌性的,痢疾杆菌、沙门氏菌、致泻性大肠杆菌及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等都是常见的病原菌。食源性疾病可导致电解质紊乱和其它相关并发症,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③_______,人们一旦发现自己出现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必须立即停食可疑食品
(1)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与文段第一句中“开关”所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D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分析】(1)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需要明确句子意思和关键词词意,结合常见修辞的特征进行辨析。注意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常考修辞。
(2)本题考查情景补写的能力。补写的语句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来说,所补写的语句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所补写的语句与上下文的关系为: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解答】(1)第一句中“开关”使用比喻修辞手法,将“西瓜”比作“幸福开关”。
A.“千树万树梨花开”将雪花比作梨花,是比喻修辞手法。
B.“风飘絮”“雨打萍”用以比喻诗人自己,是比喻修辞手法。
C.作者把自己的心比喻成玉壶中的“冰心”,是比喻修辞手法。
D.“孤帆”是船上的帆,这里代指船。
故选D。
(2)①前文讲的是“人们在开心享受这些夏天标配饮食时,千万别忽视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的生活现象,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由此可知,故可填“各类食源性疾病也进入了高发期(或多发期)”。
②根据前文“这些疾病因素既有细菌性的”中的关键词“既有”可知,此处应是讲另一类疾病因素,可能还有病毒方面的。
③此处要求填写的是针对这一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的疾病类型,我们应该怎么做,并前往医院就诊”可知,不能轻视。
答案:
(1)D
(2)①各类食源性疾病也进入了高发期(或多发期)
②也有病毒性的
③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①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②情景补写和语句复位;
③赏析句子表达特点和效果;
④辨析、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⑤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
四、写作(40分)
7.(4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的一生往往设定了各种各样的“目标”。有人说,没有目标,就没有了方向,人生最大的悲剧是“一切皆有目标”。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本则材料可以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关于目标与方向的讨论,意思是人应该有一定的目标,有一定的人生追求,或是有梦想有理想,否则就可能因没有目标方向而误入歧途。这一层肯定了目标的积极意义。第二层把“一切皆有目标”认定为是人生最大的悲剧,过分关注目标,人生就会变得功利化,过分急功近利,而忽视了人生过程中的美好。这是对唯目标论观点的否定。因此,这一层想表达的观点主要是“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一切皆目标,最根本的幸福是一切皆过程”。
对此,写作过程中应当对目标与过程进行思辨性讨论。首先可以肯定目标的重要性:天道酬勤,只要全心付出,有时候结果就不会令你失望,因此目标对于人生成长才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于某些“唯目标论”的极端行为展开批判,并指出过程也同样重要:但我们决不能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比如学习中直接给你一百分,而不需你学习,这个一百分有意义吗?此外,当我们一心想达到某个目标时,反而有可能因为承受太多压力而失利。所以,放下包袱,享受过程,有时候也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参考立意:
1.目标明确容易成就人生。
2.明确目标,勇往直前。
3.享受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解答】
不忘初心得始终,目标过程共开花
人们常说,勇往直前。
就比如常青藤,一个卑微渺小;一个芊芊细影,可是,将它取而代之?
这并不是因为树太懦弱。热带雨林的气候可以说是常年湿润。为了追求阳光的滋养,但是,他不断向上攀援。而树却仗着自己的根深蒂固,因而最终被藤夺取了阳光的滋养渐渐死去。
同样的生存法则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勇往直前的理想,你才能拥有不断攀援的动力,如果缺少了勇往直前始终如一的理想。这样,因为人家正不断追求理想以求达到最终目标,我同样认为,却也可能忽视了过程中的诸多美好。
相比于实现目标。就比如我们关注金牌。不久前中国女足获得冠军。与过程之中的拼搏相比。即使明知前方荆棘遍布;即使未能取得冠军。这种精神力量的价值早已超过了冠军本身。
不唯目标重过程,人生才是一幕喜剧。
人生重要的就是过程,只为没做的事情后悔。希望我们的人生不仅仅为实现各种目标;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因为结果是留给别人评价的。个人如此。中国从过去未能取得申奥资格;从渴望一枚金牌实现零的突破。中国不再是以前的中国,当今的中国国力增强,我们不必揪心奥运会上得到金牌的数量,表现出大国应有的风范。
而身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努力拼搏;也要有魄力做到不执着于目标。
【点评】材料作文的审题: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2023-2024学年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摸底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摸底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文件包含语文试题docx、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一模语文试题答案: 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一模语文试题答案,共3页。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