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第六十五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第六十五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积累及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qián)滋暗长了。
B.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bīng)临绝望的边缘。
C.《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zài)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D.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jìn),笔法灵动。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俏,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驼队。
B.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宣,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C.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有一株株傲然竦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
D.近处小路上的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给留守儿童“大家庭式”的关爱,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
B.在英国举行的羽毛球公开赛首轮比赛中,林丹战胜中国香港选手魏楠,闯入男16强。
C.我们要加强足球特长文化课教学管理和考试招生政策,激励学生长期积极参加足球学习和训练。
D.为了防止新冠病毒疫情不再发生,我们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写文章的最高境界是妙手偶得、自然天成,寻章摘句、咬文嚼字什么的,又有什么意义呢?
B.卢沟桥上的石狮子被雕刻得惟妙惟肖,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看。
C.春运期间,火车站南来北往的人们摩肩接踵,都心怀着早日回到家乡的渴望。
D.春天来了,高山的冰雪融化,滔滔河水络绎不绝地奔流而去。
5.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一句的主干是“我见过孵化”。“孵化”是宾语。
B.“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一句的主干是“我看见仙人掌”。“确实”“亲眼”都是状语,“倒挂着”“还能开花”是定语。
C.“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催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国民党反动派遇着解放军后迅速溃败的情况。
D.“我想念昆明的雨”是一个陈述句,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1)下列各项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思是,却感受不到车马的喧闹。
B.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不经意间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C.朱敦儒的《相见欢》中“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思是:登上南京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大地笼罩在夕阳之下
D.朱敦儒的《相见欢》中“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的意思是,自己狼狈出逃,帽子和帽饰都散乱了
(2)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现了万物自有,适性而动的景象
B.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指的是,诗人想要归隐山林的真正的意趣。
C.朱敦儒的《相见欢》由登楼入题,先描绘登楼所见之秋景,然后抒发情怀
D.朱敦儒的《相见欢》下片格调高亢激越,抒发词人情怀。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表现出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7.下面是小语同学整理的诗文笔记,请根据提示将空缺处补充完整。
8.汉字是表意文字,根据字形可以推断词义。请根据提示推断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9.家住湟水小区18楼的王阿姨经常把纸屑果皮等垃圾往楼下扔。她觉得这些东西很轻,没人看见,也追查不到自己,请你结合表格中的相关材料进行劝说。
10.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它就可饮个饱了。
如果稍许等一下,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到它遭受到的意外的烦扰。因为邻近很多口渴的昆虫,立刻发现了蝉的井里流出的浆汁,而最多的却是蚂蚁。身材小的想要到达这个井边,就偷偷从蝉的身底爬过,让它们过去。大的昆虫,抢到一口,走到邻近的枝头,当它再转回头来时,它忽然就成了强盗,想把蝉从井边赶走。最坏的罪犯,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竟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
最后,麻烦越来越多,无可奈何,悄然逃走了。于是蚂蚁的目的达到,占有了这个井。不过这个井也于得很快,以图第二次的痛饮。
你看,真正的事实,不是与那个寓言相反吗?蚂蚁是顽强的乞丐
(1)请结合文段分析蝉的生活习性。
(2)《昆虫记》中的昆虫名目众多,阅读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昆虫进行分类积累。根据表下的链接文字及平时阅读积累,完成表格。
【链接】
A凶猛如虎,雌性会在交配和产卵的季节与同胞斗殴,胜者的嘴里躺着同胞残缺不全的尸体。为了繁衍后代
B是一种食粪虫,身材小巧玲珑胖乎乎的,乌黑油亮。虽然成天与粪便打交道,它有一个美名——大地的清洁工。
C的歌声是“格里——依——依”“格里——依——依”这种缓慢而柔和的声音,唱起来还微微发颤,使歌声更加悦耳动听。
二、阅读
11.文言文阅读。
鸥遇巷燕
鸥于海渚遇巷燕。
燕谓鸥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吾性傲以野①,不乐依人焉,故也。”燕曰:“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炽日得所护。以是观之,子其病矣。”鸥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子之病我者,忮②其爱乎?”鸥曰:“子谓人之于我,爱乎,憎乎?”燕曰:“皆无之。”鸥曰:“吾以傲野自适,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然则
燕不喻而去,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
【注释】①野:不受拘束。②忮(zhì):嫉妒。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子其病矣/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B.而——吾病而有不病者存/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之——子之病我者/女子之嫁也(《富贵不能淫》)
D.以——我以依人而处/请以军礼见(《周亚夫军细柳》)
(3)下列各句句式与“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相同的一项是
A.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B.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C.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D.此真将军矣(《周亚夫军细柳》)
(4)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巷燕与海鸥相比,巷燕的生活比较安适。
B.海鸥对巷燕解说了自己不喜欢依附于人的理由,巷燕不想接受。
C.作者意在劝告人们要独立自强,不要依附他人,以免受制受辱。
D.从这个故事中还能看出,爱与恨、福与祸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道理。
(5)翻译、断句题。
①请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
②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
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我们为什么打疫苗
社区要制作一组“我们为什么打疫苗”的科普展板,希望进行疫苗科普的同时,提升人们的社会责任感。请你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我们的身体具有“获得性免疫”的防御机制,即一旦感染过某种病原体,之后就不易再次感染。疫苗是一种通过接种让人获得免疫力、不再容易被相应病原体感染的物质。我国正在开发的新冠疫苗大致分为5类(见下表)。
通过疫苗获得的免疫力会持续数月还是能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这一结果有赖于长期的医学观察。目前尚不清楚新冠疫苗的接种方式会像流感疫苗那样需要每年接种,还是像珠疹疫苗那样一生仅接种一到两次。
流感疫苗并不能完全预防感染流感病毒以及发病,其主要目的是预防流感病情恶化。新冠疫苗可能也是这样,其作用主要是预防病情加重而不是预防感染或是发病。不能认为疫苗将解决所有问题
当大多数人都获得免疫力后,传染病不再出现新的流行,这一现象被称为“群体免 疫”。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来说,便能够建立群体免疫。这一比例是以每名感染者平均能够传染2.5—3个人(基本传染数)作为假设条件计算而得。
【材料四】
【材料五】
在中国,新冠病毒的肆虐似乎彻底成为了回忆。不过,在逐渐恢复的日常生活中,就是潜在的危机之一。截至2021年4月15日,中国大陆的新冠疫苗接种率在10%左右,才敢打开国门”。他呼吁,必须尽快地接种疫苗,把我们的疫苗接种率提高上去,我们就争取了主动”。
(1)“疫苗接种现状”展板上,把【材料一】和【材料二】放一起,可以达成的一个目的是
A.表明我国接种新冠疫苗的速度保持稳定,激励人们尽早接种新冠疫苗。
B.表明我国接种新冠疫苗的速度不断加快,增强人们对实现群体免疫的信心。
C.表明全球接种新冠疫苗的进度比中国快,激励人们尽早接种新冠疫苗。
D.表明我国每百人接种剂数超过全球平均数,让人们明白新冠肺炎不再流行。
(2)“疫苗知识知多少”展板上,要解答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请依据上述材料解答“打一针的新冠疫苗与打两针的疫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3)“热点话题对对碰”展板上,要回应“新冠疫苗的保护效果会在6个月后消退”的传言。若用【材料三】中的信息来回应,你认为该怎样从科学客观的角度进行解释?
13.阅读《听雨》一文,回答问题。
听雨
王继怀
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长满青苔的椽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2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玉、生活习俗,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
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1)作者想起了哪些和雨有关的故事?请结合文章③~⑥段的内容概括。
(2)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
(3)请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听雨”引发了作者的“浓浓乡愁”。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触动了作者的情思,引发了作者的回忆和联想。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角度描绘了家乡雨后山村美景,充满了田园气息,宛如一幅水墨画
C.第③段写母亲“必教育我一番”,但“我”会依然如故,认为母亲的教育很是多余
D.第⑤段写古人听雨,极力赞美了古人对雨的热爱,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E.文章以“听雨”为线索,在描写与叙述中,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情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三、写作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巴勒斯坦有两个内海,一个没有任何生物,叫死海,叫加利利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因为死海纳入上游的水之后,没有出口,导致水中积存了大量的盐分,因而没有生物能成活。而加利利海承接水源之后,形成了活水,充满了活力。
海水如此,更何况人呢!分享,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是一种胸襟的袒露;分享
请以“分享”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15.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藤野先生的教诲,是一缕芬芳,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
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选取真实生活片段,写出真情实感;2.不少于600字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六十五中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qián)滋暗长了。
B.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bīng)临绝望的边缘。
C.《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zài)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D.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jìn),笔法灵动。
【解答】A.正确。
B.有误,“濒临”的“濒”应读作“bīn”。
C.有误,“记载”的“载”应读作“zǎi”。
D.有误,“遒劲”的“劲”应读作“jìng”。
故选:A。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俏,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驼队。
B.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宣,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C.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有一株株傲然竦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
D.近处小路上的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
【解答】A.有误,“春寒料俏”的“俏”应为“峭”。
B.有误,“因地制宣”的“宣”应为“宜”。
C.有误,“澳然竦立”的“竦”应为“耸”。
D.正确。
故选:D。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给留守儿童“大家庭式”的关爱,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
B.在英国举行的羽毛球公开赛首轮比赛中,林丹战胜中国香港选手魏楠,闯入男16强。
C.我们要加强足球特长文化课教学管理和考试招生政策,激励学生长期积极参加足球学习和训练。
D.为了防止新冠病毒疫情不再发生,我们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解答】A.有误,两面对一面,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
B.正确。
C.有误,搭配不当,激励学生长期积极参加足球学习和训练。
D.有误,否定不当,我们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故选:B。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写文章的最高境界是妙手偶得、自然天成,寻章摘句、咬文嚼字什么的,又有什么意义呢?
B.卢沟桥上的石狮子被雕刻得惟妙惟肖,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看。
C.春运期间,火车站南来北往的人们摩肩接踵,都心怀着早日回到家乡的渴望。
D.春天来了,高山的冰雪融化,滔滔河水络绎不绝地奔流而去。
【解答】ABC.使用正确;
D.使用有误,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该成语用错对象。
故选:D。
5.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一句的主干是“我见过孵化”。“孵化”是宾语。
B.“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一句的主干是“我看见仙人掌”。“确实”“亲眼”都是状语,“倒挂着”“还能开花”是定语。
C.“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催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国民党反动派遇着解放军后迅速溃败的情况。
D.“我想念昆明的雨”是一个陈述句,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军无斗志。”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C。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1)下列各项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思是,却感受不到车马的喧闹。
B.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不经意间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C.朱敦儒的《相见欢》中“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思是:登上南京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大地笼罩在夕阳之下
D.朱敦儒的《相见欢》中“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的意思是,自己狼狈出逃,帽子和帽饰都散乱了
(2)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现了万物自有,适性而动的景象
B.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指的是,诗人想要归隐山林的真正的意趣。
C.朱敦儒的《相见欢》由登楼入题,先描绘登楼所见之秋景,然后抒发情怀
D.朱敦儒的《相见欢》下片格调高亢激越,抒发词人情怀。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表现出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ABC.正确;
D.有误,一个“散”字。“簪缨”。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此处代指达官显贵。中原沦陷。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C.正确;
D.有误,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充满无限悲慨。
故选:D。
答案:
(1)D
(2)D
译文:
饮酒(其五)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只要心志高远。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有飞鸟。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却不知怎样表达。
相见欢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请与我一同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7.下面是小语同学整理的诗文笔记,请根据提示将空缺处补充完整。
【解答】①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易错字:溅)
②无风水面琉璃滑(易错字:琉、璃)
③居天下之广居
④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易错字:雀
⑤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⑥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易错字:燕)
⑦报君黄金台上意(易错字:报)
⑧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
8.汉字是表意文字,根据字形可以推断词义。请根据提示推断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解答】答案:
①孩童七八岁(或:七八岁)
②群鸟栖止在树上(或:栖息,停留)
9.家住湟水小区18楼的王阿姨经常把纸屑果皮等垃圾往楼下扔。她觉得这些东西很轻,没人看见,也追查不到自己,请你结合表格中的相关材料进行劝说。
【解答】答案:
示例:王阿姨,您好,即使是一枚小小的鸡蛋,也能砸破人的头骨、果皮等垃圾的行为,还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10.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它就可饮个饱了。
如果稍许等一下,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到它遭受到的意外的烦扰。因为邻近很多口渴的昆虫,立刻发现了蝉的井里流出的浆汁,而最多的却是蚂蚁。身材小的想要到达这个井边,就偷偷从蝉的身底爬过,让它们过去。大的昆虫,抢到一口,走到邻近的枝头,当它再转回头来时,它忽然就成了强盗,想把蝉从井边赶走。最坏的罪犯,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竟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
最后,麻烦越来越多,无可奈何,悄然逃走了。于是蚂蚁的目的达到,占有了这个井。不过这个井也于得很快,以图第二次的痛饮。
你看,真正的事实,不是与那个寓言相反吗?蚂蚁是顽强的乞丐
(1)请结合文段分析蝉的生活习性。
(2)《昆虫记》中的昆虫名目众多,阅读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昆虫进行分类积累。根据表下的链接文字及平时阅读积累,完成表格。
【链接】
A凶猛如虎,雌性会在交配和产卵的季节与同胞斗殴,胜者的嘴里躺着同胞残缺不全的尸体。为了繁衍后代
B是一种食粪虫,身材小巧玲珑胖乎乎的,乌黑油亮。虽然成天与粪便打交道,它有一个美名——大地的清洁工。
C的歌声是“格里——依——依”“格里——依——依”这种缓慢而柔和的声音,唱起来还微微发颤,使歌声更加悦耳动听。
【解答】(1)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根据“它坐在树的枝头,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吸管插进桶孔,蝉喜欢唱歌和喜欢饮树的枝叶,尖利如锥子,而勤劳的生产者却是蝉呢”可知。
(2)本题考查的名著情节的把握。根据“凶猛如虎,胜者的嘴里躺着同胞残缺不全的尸体,雌性会吃掉雄性”“弑亲者”。根据“是一种食粪虫,乌黑油亮,但是身上散发出一种微微的香气,可以判断出:B是圣甲虫,唱起来还微微发颤,可以判断出:C是蟋蟀。
答案:
(1)“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地唱歌”;“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蝉是勤劳的生产者。
(2)A螳螂 B圣甲虫 C蟋蟀
二、阅读
11.文言文阅读。
鸥遇巷燕
鸥于海渚遇巷燕。
燕谓鸥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吾性傲以野①,不乐依人焉,故也。”燕曰:“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炽日得所护。以是观之,子其病矣。”鸥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子之病我者,忮②其爱乎?”鸥曰:“子谓人之于我,爱乎,憎乎?”燕曰:“皆无之。”鸥曰:“吾以傲野自适,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然则
燕不喻而去,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
【注释】①野:不受拘束。②忮(zhì):嫉妒。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其——子其病矣/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B.而——吾病而有不病者存/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之——子之病我者/女子之嫁也(《富贵不能淫》)
D.以——我以依人而处/请以军礼见(《周亚夫军细柳》)
(3)下列各句句式与“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相同的一项是 A
A.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B.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C.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D.此真将军矣(《周亚夫军细柳》)
(4)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B
A.巷燕与海鸥相比,巷燕的生活比较安适。
B.海鸥对巷燕解说了自己不喜欢依附于人的理由,巷燕不想接受。
C.作者意在劝告人们要独立自强,不要依附他人,以免受制受辱。
D.从这个故事中还能看出,爱与恨、福与祸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道理。
(5)翻译、断句题。
①请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
②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
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
ABC.正确;
D.有误,句意:家燕不明白(海鸥的话)离开了。喻。
故选:D。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
A.不同,舒缓语气/加强反问语气;
B.不同,表示转折关系/表示并列关系;
C.相同,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D.不同,因为/用。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意思是:我因为不被人怜爱。“见”表示被动关系。
A.句意: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B.句意: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省略了“之”;
C.句意: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于中庭”是后置状语;
D.句意: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是判断句。
故选:A。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ACD.正确;
B.有误,根据“燕不喻而去”可知,而是它没有理解。
故选:B.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和断句。
①重点词语有:逐,驱赶;始,才,家燕在这个时候想起了海鸥的话。
②这个句子的大意是:这以后,(一次)巷子里的人正在吃饭。据此断句为: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
答案:
(1)D
(2)C
(3)A
(4)B
(5)①巷子里的人因此发怒赶走了燕子,家燕在这个时候想起了海鸥的话。
②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我们为什么打疫苗
社区要制作一组“我们为什么打疫苗”的科普展板,希望进行疫苗科普的同时,提升人们的社会责任感。请你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我们的身体具有“获得性免疫”的防御机制,即一旦感染过某种病原体,之后就不易再次感染。疫苗是一种通过接种让人获得免疫力、不再容易被相应病原体感染的物质。我国正在开发的新冠疫苗大致分为5类(见下表)。
通过疫苗获得的免疫力会持续数月还是能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这一结果有赖于长期的医学观察。目前尚不清楚新冠疫苗的接种方式会像流感疫苗那样需要每年接种,还是像珠疹疫苗那样一生仅接种一到两次。
流感疫苗并不能完全预防感染流感病毒以及发病,其主要目的是预防流感病情恶化。新冠疫苗可能也是这样,其作用主要是预防病情加重而不是预防感染或是发病。不能认为疫苗将解决所有问题
当大多数人都获得免疫力后,传染病不再出现新的流行,这一现象被称为“群体免 疫”。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来说,便能够建立群体免疫。这一比例是以每名感染者平均能够传染2.5—3个人(基本传染数)作为假设条件计算而得。
【材料四】
【材料五】
在中国,新冠病毒的肆虐似乎彻底成为了回忆。不过,在逐渐恢复的日常生活中,就是潜在的危机之一。截至2021年4月15日,中国大陆的新冠疫苗接种率在10%左右,才敢打开国门”。他呼吁,必须尽快地接种疫苗,把我们的疫苗接种率提高上去,我们就争取了主动”。
(1)“疫苗接种现状”展板上,把【材料一】和【材料二】放一起,可以达成的一个目的是 B
A.表明我国接种新冠疫苗的速度保持稳定,激励人们尽早接种新冠疫苗。
B.表明我国接种新冠疫苗的速度不断加快,增强人们对实现群体免疫的信心。
C.表明全球接种新冠疫苗的进度比中国快,激励人们尽早接种新冠疫苗。
D.表明我国每百人接种剂数超过全球平均数,让人们明白新冠肺炎不再流行。
(2)“疫苗知识知多少”展板上,要解答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请依据上述材料解答“打一针的新冠疫苗与打两针的疫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3)“热点话题对对碰”展板上,要回应“新冠疫苗的保护效果会在6个月后消退”的传言。若用【材料三】中的信息来回应,你认为该怎样从科学客观的角度进行解释?
【解答】(1)要认真观图,提取整合信息。从材料一可知,间隔的天数越来越少。从材料二可知,我国累计接种新冠疫苗数量约占全球数量的三分之一,每百人接种数员接近全球数量的1.8倍。
故选:B。
(2)要认真观图,提取整合信息。从材料四期临床试验结果的数据可知,都可以预防新冠病毒的感染、疼痛、乏力,不良反应率低”。7剂次是灭活疫苗,这两种疫苗的原理不同,“灭活疫苗“是接种经药品处理后失去感染及繁殖能力(灭活)的病毒。
(3)要结合具体语境,抓住关键句分析理解。从材料三“通过疫苗获得的免疫力会持续数月还是能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新冠疫苗的保护效果会在6个月后消退“的传言是不确切的,要相信科学,要善于分辨真伪,不能人云亦云,不能以讹传讹。
答案:
(1)B
(2)这两种疫苗都可以预防新冠病毒的感染,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也是相同的,病毒载体疫苗是将含有病毒基因的DNA插入作为载体的另一种病毒并接种。
(3)材料三说疫苗效果持续数月还是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有赖于长期医学观察。
13.阅读《听雨》一文,回答问题。
听雨
王继怀
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长满青苔的椽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2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玉、生活习俗,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
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1)作者想起了哪些和雨有关的故事?请结合文章③~⑥段的内容概括。
(2)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
(3)请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听雨”引发了作者的“浓浓乡愁”。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CD
A.文章开头“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触动了作者的情思,引发了作者的回忆和联想。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角度描绘了家乡雨后山村美景,充满了田园气息,宛如一幅水墨画
C.第③段写母亲“必教育我一番”,但“我”会依然如故,认为母亲的教育很是多余
D.第⑤段写古人听雨,极力赞美了古人对雨的热爱,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E.文章以“听雨”为线索,在描写与叙述中,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情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需要根据题干提示定位到原文。第③段“微风细雨中,斗笠也不戴,任凭雨淋着,享受雨中的惬意,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和后面具体描述听雨的情景可以概括为:“我”在檐下看雨听雨;第⑤段“自古以来;第⑥段描写了一位华侨的故事:经常录制家乡雨声并时常聆听。
(2)本题考查对词语表达效果的赏析。解答此题需要理解词语的含义。句中加点词语“打”“敲”“击”“落”都是动词,可以感受到雨落的情态有很多种,可见作者对雨的迷恋和喜爱,这些声音具有动态之美,也表达了作者对雨声的感情。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结合全文进行分析,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和第③段“微风细雨中,斗笠也不戴,任凭雨淋着;第⑤段“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作者也想到自己的故乡,“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表达了华侨对故乡的思念。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BE正确;
C.有误,“我”会依然如故;
D.有误,第⑤段写古人听雨主要是让作者感受到了听雨带来的愁思;
故选:CD。
答案:
(1)儿时的“我”在雨中漫步,享受雨中的惬意,感受山中雨的气息;一位华侨录制家乡雨声并时常聆听。
(2)这些动词描写雨落下的各种声音以及带给作者的美妙感受,生动形象地写出山中雨声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3)今夜听雨让作者回忆起儿时听雨的情景,再现了故乡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让作者感受到了听雨带来的愁思,引起了作者强烈的共鸣,“听雨”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升华为浓浓的乡愁。
(4)CD
三、写作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巴勒斯坦有两个内海,一个没有任何生物,叫死海,叫加利利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因为死海纳入上游的水之后,没有出口,导致水中积存了大量的盐分,因而没有生物能成活。而加利利海承接水源之后,形成了活水,充满了活力。
海水如此,更何况人呢!分享,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是一种胸襟的袒露;分享
请以“分享”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解答】
分享成功
有一个花农,不远万里从非洲带回珍贵的种子,春天到来的时候。见此景,他却舍不得给,他有一个心愿:希望他的花园成为全国最美的,可奇怪的是。花农请来学者,风在流动中把花粉带到他的花园,花种的纯度受到了影响。
花农并不自私。这本无可厚非,事物多多少少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仅靠好的品种和充足的阳光雨露是开不出珍奇的花朵的。从这个角度讲,才能圆满地完成。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存在着这样的道理吗、同学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活而不受他人的影响。但我们也深知。我们需要老师的指导、交流、竞争。只有你所处的环境是优秀的,取得更大的成功。
有一个同学。我问他难道就没留一点私心,通过讨论和交流,拓展了思路,一个分享成功的典型吗?
与别人分享成功的喜悦,反而会更强烈。试想花农把珍贵的种子分给邻居,站在远处的山上,几里以内的花园里都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朵。这样的成功;这样的愉悦!
15.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藤野先生的教诲,是一缕芬芳,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
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选取真实生活片段,写出真情实感;2.不少于600字
【解答】【示例】
留在记忆里的芬芳
花朵以芬芳熏香了空气,但它的最终任务。
﹣﹣题记
有那样一种味道,油腻腻的,但其中的温馨也是无法忽视的,一种别样的芬芳。
小时候的我总喜欢缠着妈妈,把头埋进她的臂弯,爱极了那股芬芳。
可随着岁月逝去,我已渐渐长大,不过就是油烟味嘛,也就这样开始隔绝了它。
上初中以来,三点一线。
好不容易盼来一个清闲的周末,老师难得一见的减轻了作业。晚饭后,妈妈则在一旁收拾着衣服。
“那个……女儿,要不要出去散散步,突然提议道。
我抬头,看了眼窗外,就好像不喜白云一样,赫然一副要下雨的样子。”
妈妈一听,我有搭话,便兴冲冲地说:“带把雨伞就行了?”
我有些烦躁,一口回绝了她:“那都是小时候了,而且最近要期末考试。”
这下妈妈终于没了声,我顿了一下,抬头看了眼她,手中是我最喜欢的那件针织衫,就像小时候安慰痛哭的我一样。
鼻尖是那股芬芳,心里酸涩涩的,我……真的排斥那股芬芳吗?
一阵窸窸窣窣,妈妈把衣服放进衣柜,又像想到了什么,“不要……复习太晚了。”
就算是恶语相对,妈妈也不会放弃我的,那股芬芳原来一直都是我心底里不愿接受的最爱,拿上雨伞。”
妈妈显然有些惊喜:“额,你……不是还要复习吗?”
我笑了笑,挽住妈妈的手说:“复习以后也可以的,以后都不会有了。”
冷风中,雨依旧下着,有的是留在记忆里的芬芳,还很温馨呢。
欲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相见欢/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表现手法
诗文例句
运用修辞
①杜甫在《春望》中移情于物,将花鸟拟人化,表达忧国伤时 , 。
②欧阳修的《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中以比喻的修辞描写水面无风,光滑如镜: ,不觉船移。
③《富贵不能淫》中运用比喻及排比点明大丈夫应该讲“仁”“礼”“义”: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以小见大
④杜牧在《赤壁》中以女子可能的命运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 , 。
融情于景
⑤王维在《使至塞上》中将自己的孤寂惆怅的感受及坚毅挺拔的人 格融入雄奇苍茫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 。
⑥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将惋惜伤感与通达欣慰融入自然景物中: , 。
运用典故
⑦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运用典故表达将士们的忘身报国之情: ,提携玉龙为君死。
象征手法
⑧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
【龀】“齿+匕(化)”,表示“齿的蜕化”,《说文解字》:“龀,女七岁而龀。”故“始龀,跳往助之”中的“龀”指① 。
【集】“隹+木”,《辞海》注释:“隹,短尾鸟。”故“黄鸟于飞,集于灌木”中的“集”,意思是:② 。
物品
高空抛物杀伤力
鸡蛋(30克)
从4楼抛下可把人头顶砸出肿包,从18楼抛下能砸破人头骨,从25楼冲击力足以致人死亡。
空易拉罐
15楼抛下可砸破人头骨,从25楼可致人死亡。
西瓜皮(巴掌大)
从25楼抛下,如击中头部,可致人死亡。
铁钉(4厘米长)
从18楼抛下能插入人的颅骨。
昆虫名
类别
A朗格多克蝎
弑亲者
粪金龟、B
清道夫
蝉、C
D
A.子其病矣
病:困苦。
B.不若子之昧于病
昧:掩盖、隐藏。
C.子谓人之于我
谓:认为、说。
D.燕不喻而去
喻:比喻。
新冠疫苗接种实时数据(截至2021年5月30日)
全球
中国
累计接种
18.7亿剂
6.2亿剂
较上日新增
2785.5万剂
1798.3万剂
每百人接种
24.04剂
43.14剂
疫苗类型
主要特征
研发公司
灭活疫苗
接种经药品处理后失去感染及繁殖能力(灭活)
的病毒
国药集团、科
兴中维
重组蛋白疫苗
接种人工合成的病毒刺突蛋白质
智飞生物
DNA疫苗
接种人工合成的含有病毒基因的DNA
艾棣维欣生物
病毒载体疫苗
将含有病毒基因的DNA插入作为载体的另一种病
毒并接种
康希诺生物
RNA疫苗
将病毒的RNA包裹于纳米颗粒(脂质体)中接种
复兴生物
技术路线
灭活疫苗
病毒载体疫苗
研发企业
国药集团
科兴中维
康希诺生物
接种程序
2剂次,间隔14~28天
1剂次
不良反应
注射部位红肿、疼痛,也有发热、乏力、恶心等轻度反应,不良反应率低
四期临床
试验结果
总体保护效力79.3% 中重症保护效力99.5%
总体保护效力50.65% 中重症保护效力100%
总体保护效力65.28%中重症保护效力90.07%
欲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相见欢/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表现手法
诗文例句
运用修辞
①杜甫在《春望》中移情于物,将花鸟拟人化,表达忧国伤时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②欧阳修的《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中以比喻的修辞描写水面无风,光滑如镜: 无风水面琉璃滑 ,不觉船移。
③《富贵不能淫》中运用比喻及排比点明大丈夫应该讲“仁”“礼”“义”: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以小见大
④杜牧在《赤壁》中以女子可能的命运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 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融情于景
⑤王维在《使至塞上》中将自己的孤寂惆怅的感受及坚毅挺拔的人 格融入雄奇苍茫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
⑥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将惋惜伤感与通达欣慰融入自然景物中: 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
运用典故
⑦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运用典故表达将士们的忘身报国之情: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象征手法
⑧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
【龀】“齿+匕(化)”,表示“齿的蜕化”,《说文解字》:“龀,女七岁而龀。”故“始龀,跳往助之”中的“龀”指① 孩童七八岁 。
【集】“隹+木”,《辞海》注释:“隹,短尾鸟。”故“黄鸟于飞,集于灌木”中的“集”,意思是:② 群鸟栖止在树上 。
物品
高空抛物杀伤力
鸡蛋(30克)
从4楼抛下可把人头顶砸出肿包,从18楼抛下能砸破人头骨,从25楼冲击力足以致人死亡。
空易拉罐
15楼抛下可砸破人头骨,从25楼可致人死亡。
西瓜皮(巴掌大)
从25楼抛下,如击中头部,可致人死亡。
铁钉(4厘米长)
从18楼抛下能插入人的颅骨。
昆虫名
类别
A朗格多克蝎
弑亲者
粪金龟、B
清道夫
蝉、C
D
A.子其病矣
病:困苦。
B.不若子之昧于病
昧:掩盖、隐藏。
C.子谓人之于我
谓:认为、说。
D.燕不喻而去
喻:比喻。
新冠疫苗接种实时数据(截至2021年5月30日)
全球
中国
累计接种
18.7亿剂
6.2亿剂
较上日新增
2785.5万剂
1798.3万剂
每百人接种
24.04剂
43.14剂
疫苗类型
主要特征
研发公司
灭活疫苗
接种经药品处理后失去感染及繁殖能力(灭活)
的病毒
国药集团、科
兴中维
重组蛋白疫苗
接种人工合成的病毒刺突蛋白质
智飞生物
DNA疫苗
接种人工合成的含有病毒基因的DNA
艾棣维欣生物
病毒载体疫苗
将含有病毒基因的DNA插入作为载体的另一种病
毒并接种
康希诺生物
RNA疫苗
将病毒的RNA包裹于纳米颗粒(脂质体)中接种
复兴生物
技术路线
灭活疫苗
病毒载体疫苗
研发企业
国药集团
科兴中维
康希诺生物
接种程序
2剂次,间隔14~28天
1剂次
不良反应
注射部位红肿、疼痛,也有发热、乏力、恶心等轻度反应,不良反应率低
四期临床
试验结果
总体保护效力79.3% 中重症保护效力99.5%
总体保护效力50.65% 中重症保护效力100%
总体保护效力65.28%中重症保护效力90.07%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第六十三中学2021一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6页。